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史书的内容。
带有史书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统历 [相关解释]
1.我国史书上第一部记载完整的历法。系西汉末刘歆据《太初历》等前人的历法修订而成的﹑我国史志上第一部记载完备的历法。
东汉通俗演义 [相关解释]
一称《东汉十二帝通俗演义》。讲史小说。明代谢诏作。十卷,一百四十六回。情节起于王莽建立新朝,终于汉桓帝。对光武中兴尤多着墨。多取材于史书与前人同类小说。
乐志 [相关解释]
1.旧时纪传体史书中用以综述音乐发展沿革﹑典章制度的篇章。《史记》有《乐书》,《晋书》﹑《宋书》﹑《南齐书》等有《乐志》,《隋书》﹑《旧唐书》有《音乐志》,《汉书》﹑《新唐书》﹑《元史》则与礼合并为《礼乐志》。
二十四史 [相关解释]
指旧时称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旧唐书)》、《新唐书》、《五代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伪书 [相关解释]
1.伪造的文书﹑信件。 2.指伪造文书。 3.托名伪造的书籍。 4.僭伪政权的史书。 5.内容虚妄之书。
伪史 [相关解释]
1.指僭伪﹑非正统政权的史书。南朝梁阮孝绪《七录.纪传录》列有"伪史"一类。
佚事 [相关解释]
1.轶事。散失沦没而为世人所不甚知的事迹,多未经史书正式记载。
修史 [相关解释]
1.编撰史书。
倭奴 [相关解释]
1.我国史书中日本的古称。 2.对倭寇﹑日本侵略者的蔑称。 3.倭人之奴,汉奸。
偏记 [相关解释]
1.亦作"偏纪"。唐刘知几谓史书除编年﹑纪传二体外,还有十流。其一为偏纪,是记近事的短篇,如汉陆贾《楚汉春秋》﹑乐资《山阳公载记》等。见《史通.杂述》。 2.犹最忆。
六家 [相关解释]
1.指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的主要派别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司马谈有《论六家之要指》﹐见《史记·太史公自序》。 2.指史书之六种体裁《尚书》记言体﹐《春秋》记事体﹐《左传》编年体﹐《国语》国别体﹐《史记》通史纪传体﹐《汉书》断代纪传体。 3.指治《孝经》的六位学者三国吴韦昭﹑三国魏王肃﹑三国吴虞翻﹑三国魏刘劭﹑隋刘炫﹑南朝齐陆澄。
六经皆史 [相关解释]
1.谓《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皆为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主张。首倡于元郝经﹐清袁枚亦主此说﹐至章学诚才系统地提出这一主张。他认为六经乃夏﹑商﹑周典章政教的历史记录﹐并非圣人为垂教立言而作。他提出了"六经皆史"﹑"六经皆器"的命题﹐反对"离器言道"。龚自珍﹑章炳麟亦倡此说。参阅章学诚《文史通义》中的《易教》﹑《经解》﹐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章炳麟《国故论衡.原经》。
内三院 [相关解释]
1.清官署名。清天聪十年,置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内国史院掌记注诏令,编辑实录﹑史书,撰拟郊祀祝文﹑诰命册文等事。内秘书院掌外交文书及敕谕祭文。内弘文院掌注释历代行事善恶,进讲∠称"内三院"。康熙九年改为内阁。
刑法志 [相关解释]
1.旧时纪传体断代史中以综述刑法为内容的篇目『代班固的《汉书》首创这种体制,后来各代史书多数沿用。或称《刑罚志》﹑《刑志》。
列传(-zhuàn) [相关解释]
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后为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主要记载帝皇以外的人物事迹。班固撰《汉书》时,取消世家”一类而并入列传,为后世史官所沿袭。也有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如《明史》中的《四川土司列传》、《外国·日本列传》等。
剪桐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重言》"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叔虞于晋。"后因以"剪桐"为分封的典实。
南史 [相关解释]
1.春秋时齐国的史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后因以为直书史实的良史典型。 2.复姓。见《通志略.氏族四》。
史乘 [相关解释]
1.《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乘》﹑《梼杌》﹑《春秋》本为三国之史籍名,后因泛称史书为"史乘"。
史书 [相关解释]
1.汉称令史所习之书,即当时通用的隶书。 2.记载历史的书籍。
史体 [相关解释]
1.史书的编写体裁。我国过去的史书分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种体裁。
史例 [相关解释]
1.史书的体例。 2.历史的事例。
史官 [相关解释]
1.主管文书﹑典籍,并负责修撰前代史书和搜集记录当代史料的官员。
史家 [相关解释]
1.史官或历史学家。 2.史书流派。
史料 [相关解释]
1.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
史策 [相关解释]
1.史册,史书。
史籍 [相关解释]
1.历史典籍,史书。
史编 [相关解释]
1.史书。
史评 [相关解释]
1.评论史事或史书的著作。如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是评论史事方面的专着;刘知几《史通》和章学诚《文史通义》则多载对史书的评论。旧时图书史部分类中辟有"史评"专目。
史课 [相关解释]
1.研读史书的日课。
史遗 [相关解释]
1.史书中遗漏的事实。
史鉴 [相关解释]
1.泛称史籍。《史记》与《资治通鉴》为我国史书代表著作,故用二者为我国史籍的代称。
史钞 [相关解释]
1.摘抄一史或合抄众史的书籍。《宋史.艺文志》始有"史钞"一门。有专抄一史者,如《汉书钞》﹑《晋书钞》之类;有合抄众史者,如《正史削繁》﹑《新旧唐书合钞》之类。此类史书,博取约存,对读者有一定的方便。
史阙文 [相关解释]
1.史书上阙而不书或已脱漏的文字。语出《论语.卫灵公》"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古之良史于书字有疑则阙之以待能者。"
史馆 [相关解释]
1.官修史书的官署名。北齐时设立,唐太宗时始由宰相兼领,以后沿为定制。
司史 [相关解释]
1.主持史书的修撰工作。
土社 [相关解释]
1.史书称我国台湾省高山族的基层社会组织。每社户数不等,有头目,多由群众选举,少数世袭。头目处理社内外事务,较大事件须征得老人们和本社成员同意。
坟史 [相关解释]
1.指典籍史书。
墨兵 [相关解释]
1.指史书。 2.指书画诗文。形容创作时挥毫运墨如用兵,故称。
太史 [相关解释]
1.官名。西周﹑春秋时太史掌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秦汉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时星历。魏晋以后﹐修史之职归著作郎﹐太史专掌历法。隋改称太史监﹐唐改为太史局﹐宋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元改称太史院。明清称钦天监;修史之职归之翰林院﹐故俗称翰林为太史。参阅《通典.职官八》﹑《续通典.职官八》。 2.复姓『末有太史慈。见《三国志》本传。
宝书 [相关解释]
1.指周代的官修的史书。 2.泛指珍贵的书籍。 3.用为谑称。 4.指佛教经典。 5.皇帝的玺书。 6.珍贵的书信或书法。
室韦 [相关解释]
1.古族名。一译"失韦"。北魏时始见于史书记载,有五部,分布于嫩江及黑龙江南北岸地区。唐代包括二十部,其中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一带的蒙兀室韦是蒙古部的祖先。各部发展不平衡。部落由千户或几千户组成,首领号"莫贺咄"。自北朝以来,与中原地区关系密切,后曾服属突厥。契丹在建立辽国的过程中,室韦的一部分被合并入辽。参阅《北史.室韦传》﹑《旧唐书.室韦传》及《文献通考》卷三四七。
家史 [相关解释]
1.指史家一姓父子先后著述之史书。 2.记载家族世系兴衰的史着,包括家传﹑家谱等﹑盛行于六朝。 3.指一个家庭的历史。
小史 [相关解释]
1.古小官名。《周礼》春官宗伯之属﹐掌邦国之志﹑贵族世系以及礼仪等事『以后为尚书令史或地方官一般属吏之称。 2.侍从;书童。晋张翰有《周小史》诗。 3.称官府中供奔走的小差役。 4.某一方面简单的历史书或资料书。如宋陈思《书小史》﹐纂次伏羲至五代书家小传共四三○人;元宋伯任《酒小史》﹐着录当时各地名酒名称。野史亦或称小史。明李栻《历代小史》丛书﹐辑收历代野史一○六种。
帝纪 [相关解释]
1.天帝之位。 2.犹帝典。指帝王的法则。 3.指史书中的帝王本纪。
年经国纬 [相关解释]
1.指以年为经,以国为纬的编写史书的方法。
弘文馆 [相关解释]
1.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太宗即位,改名弘文馆。聚书二十馀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得与参议。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设馆主一人,总领馆务。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受经史书法。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避太子李弘名,改曰昭文馆。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仍改弘文馆。因学生出身贵族,不专经业,开元以后,令依国子监生例考试,惟帖经减半。明初亦设弘文馆,不久即废。宣德间,复建弘文阁,不久并入文渊阁。
志记 [相关解释]
1.指史书中的志和记。
战史 [相关解释]
1.记载战争情况的史书或文章。 2.指战争的历史。
手记 [相关解释]
1.亲笔写的书信﹑日记﹑笔记等。 2.指环﹑戒指的别称。语本《诗.邶风.静女》"贻我彤管"毛传"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史不记过,其罪杀之◇妃群妾以礼御于君所,女史书其日月,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则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着于左手。既御,着于右手。事无大小,记以成法。"
故志 [相关解释]
1.古时的记载。指史书。 2.本志,宿愿。
文艺 [相关解释]
1.亦作"文蓺"。 2.指撰述和写作方面的学问。 3.指文学创作。 4.官名。即唐代所置之文学。 5.纪传体史书的一部分。 6.文学与艺术。
日録 [相关解释]
1.史书记事的一种体例。记其事并记其时日。 2.指史官按日的记录。 3.犹日记。
旧史 [相关解释]
1.先前的史书。 2.特指《旧唐书》。
本传 [相关解释]
传记文的一种。与别传”相对。记载一人的生平事迹及其著作等。包括列于家谱的家传”和列于史书的史传”。
本末体 [相关解释]
1.即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纲的史书体裁。
本纪 [相关解释]
纪传体史书中帝王的传记,一般按年月编排重要史实,列在全书的前面,对全书起总纲的作用。
杂史 [相关解释]
1.旧时区别于纪传﹑编年﹑纪事本末的一种史书体载。或记一时见闻﹐或记一事始末﹐或只是一家私记﹐但均带有历史掌故性质。
枕籍经史 [相关解释]
1.枕着经典,垫着史书。形容专心一意读书。
柳芳历 [相关解释]
1.指唐柳芳所著记述开元﹑天宝年间史实的史书《唐历》。
桐叶封弟 [相关解释]
1.《史记·晋世家》"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后因以"桐叶封弟"指帝王封拜。唐柳宗元有《桐叶封弟辩》。亦省作"桐封"。
梼杌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凶兽名。 2.传说为远古的恶人"四凶"之一。或谓即鲧。 3.泛指恶人。 4.楚史书名。
楚杌 [相关解释]
1.指春秋时楚国的史书《梼杌》。
楚梼 [相关解释]
1.指古楚国的史书《梼杌》。
正史 [相关解释]
1.指《史记》﹑《汉书》等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清乾隆年间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 2.有以纪传﹑编年二体并称正史的。参见《明史.艺文志》。 3.考订历史。
焚书坑儒 [相关解释]
秦始皇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的措施。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李斯关于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的建议,下令焚烧除秦国史书及医药等技艺书以外的列国史书和《诗》、《书》及诸子百家著作。谈《诗》、《书》者斩首,以古非今者灭族。禁民间私学,学法令者以吏为师。此为焚书”。次年因有方士儒生批评朝政,秦始皇于咸阳坑杀方士和儒生四百六十多名,此即坑儒”。
片简 [相关解释]
1.片断的文字材料。 2.指史书。
监史 [相关解释]
1.谓汉廷尉的属官监与掾史。 2.指刺史。 3.监修史书。
盲史 [相关解释]
1.《史记.太史公自序》"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左为春秋鲁史官,曾为鲁国史书《春秋》作传,世称《左氏传》◇因以"盲史"作为左丘明的代称。
相斫书 [相关解释]
1.记载战争的史书。多指《左传》。 2.指讲论兵法的书。
礼志 [相关解释]
1.言礼之书。 2.指史书中记载有关礼仪制度的篇章。如《晋书.礼志》;《宋书.礼志》。
私史 [相关解释]
1.指旧时私家所撰的史书。
秽史 [相关解释]
1.歪曲历史本来面目的史书。 2.不光彩的生活史。
秽笔 [相关解释]
1.谓凭个人好恶﹐不符事实地编写史书。
空籍 [相关解释]
1.谓史书脱缺记载。
纪传 [相关解释]
1.纪传体史书中的本纪与列传。 2.指纪传体史书体裁。 3.指纪传体史书。
纵囚 [相关解释]
1.旧时官府暂时释放在狱罪囚还家,限期自动归狱。史书载此,以为德政。宋欧阳修撰《纵囚论》以为不足为治天下之常法。参阅《后汉书.独行传.戴封》﹑《新唐书.刑法志》。
经史子集 [相关解释]
我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法,把所有图书划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称为四部。经部包括儒家经传和小学方面的书。史部包括各种历史书,也包括地理书。子部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集部包括诗、文、词、赋等。
经史笥 [相关解释]
1.装经籍﹑史书的箱子。比喻博通经史的人。
编年体 [相关解释]
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按年、月、日编排史实。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就是编年体史书。
编年史 [相关解释]
1.编年体的史书。亦借指可以纪年的事物。
群纪 [相关解释]
1.指各种史书。
良史 [相关解释]
1.优秀的史官。指能秉笔直书﹑记事信而有征者。 2.指信实之史书。
艺文志 [相关解释]
1.我国历代纪传体史书﹑政书﹑方志等,将历代或当代有关图书典籍,汇编成目录,谓之"艺文志"。区分类例,始于刘歆《七略》。班固《汉书》首着《艺文志》,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略。其后《新唐书》﹑《宋史》﹑《明史》﹑《清史稿》亦相继编纂《艺文志》。《隋书》﹑《旧唐书》改称《经籍志》,性质则相同。其类例自《隋志》后大都改为经﹑史﹑子﹑集四部。清代学者对后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金﹑元各史原无艺文志者做了大量辑补工作,都另刊行世。艺文志的编纂,对研究历代图书文献,考订学术源流,颇具参考价值
营债 [相关解释]
1.封建时代军营中一种高利贷款。《三国志.魏志.高柔传》已有记载,宋以后史书所记更多。
西汉通俗演义 [相关解释]
一名《西汉演义传》。讲史小说。明代甄伟作。八卷,一百零一则。始于秦昭王派皇孙异人伐赵,止于吕太后谋诛大臣,汉惠帝坐享太平。以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为核心。多取材于史书与前人同类小说。
讲史书 [相关解释]
1.即讲史。
词史 [相关解释]
1.谓以词曲写成的史书。 2.妓女的雅称。
诸史 [相关解释]
1.众史官。 2.各种史书。
资治通鉴 [相关解释]
书名。编年体史书。北宋司马光著。成书于1084年。上起公元前403年,下迄公元959年。取材极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亦记载经济、文化等。
赞序 [相关解释]
1.指史书作者为传主所作的赞语和为各"志"所写的引言。多附于传文之末。 2.论述治国道理的一类文章。
通典 [相关解释]
书名。中国现存最早的记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史书。唐代杜佑著。二百卷。上起传说中的唐虞,下迄唐肃宗、代宗时。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八门。内容以唐代最为详尽。
通史 [相关解释]
通述古今的史书。如司马迁的《史记》等。对国家、地区以至全世界的历史进行古今贯通著述的著作,也属通史。
通考 [相关解释]
1.典志体史书的一种。以记载古今典章制度源流为主。如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清徐干学《读礼通考》﹑清秦蕙田《五礼通考》之类。唯《文献通考》常简称《通考》。 2.谓全面考证。
逸事 [相关解释]
史书未载、世人不太知晓的事掇其逸事,贻我青年|《左忠毅公逸事》。
遗史 [相关解释]
1.指前朝的历史。 2.谓根据轶闻编成的史书,所记多为正史所不载。
野史 [相关解释]
旧指私人编撰的史书稗官野史|人间野史亦堪传。
青简 [相关解释]
1.竹简。古代用以书写的狭长竹片。 2.借指青史﹐史书。 3.泛指书籍。 4.借指著作。 5.道家的神仙名录。
高句丽 [相关解释]
(句gōu)朝鲜古国。中国史书多称高丽”。公元前后形成。公元427年建都平壤。与南部的百济、新罗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相互间战争不断。668年灭亡。
鸣沙山 [相关解释]
在甘肃省敦煌市南。东西长约40千米,南北宽20千米,高数十米。山丘为沙漠覆盖,登山远望,沙丘林立。据史书记载,天气晴朗之时,山有丝竹管弦之音,犹如奏乐,故有沙岭晴鸣”之称。山麓有月牙泉,别有一景。
鼠妖 [相关解释]
1.原意为老鼠失却本性变成妖怪,实际指老鼠造成的各种奇特灾异现象,如鼠食庄稼﹑衔尾渡江﹑猫鼠同处等。旧时史书附会阴阳五行学说,以为木失其性所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