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 查到相关司官的内容。
带有司官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主事
[相关解释]
1.主持事务。 2.官名『代光禄勋属官有主事。北魏置尚书主事令史,为令史中的首领。隋以后但称主事,本为雇员性质,非正规官职。金代始列为正官,职务以文牍杂务为主,也分管郎中﹑员外郎之职。明代于各部司官中置主事,官阶从七品升为从六品。清代又升为正六品,与郎中﹑员外郎并列为六部司官。其他官署如内务府﹑理藩院及各部亦有主事。民国初,于国务院秘书厅﹑各部及驻外使馆中,设主事,在佥事下,相当后之科员。
1.主持事务。 2.官名『代光禄勋属官有主事。北魏置尚书主事令史,为令史中的首领。隋以后但称主事,本为雇员性质,非正规官职。金代始列为正官,职务以文牍杂务为主,也分管郎中﹑员外郎之职。明代于各部司官中置主事,官阶从七品升为从六品。清代又升为正六品,与郎中﹑员外郎并列为六部司官。其他官署如内务府﹑理藩院及各部亦有主事。民国初,于国务院秘书厅﹑各部及驻外使馆中,设主事,在佥事下,相当后之科员。
京曹
[相关解释]
1.清代称朝廷各部衙门司官以下的属官。
1.清代称朝廷各部衙门司官以下的属官。
司员
[相关解释]
1.即司官。
1.即司官。
司官
[相关解释]
1.主管官员。 2.清代各部属官的通称。指部内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以下的七品小京官。 3.属官对其长官的自称。
1.主管官员。 2.清代各部属官的通称。指部内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以下的七品小京官。 3.属官对其长官的自称。
堂官
[相关解释]
1.明清对中央各部长官如尚书﹑侍郎等的通称﹐因在各衙署大堂上办公而得名。"堂官"对"司官"而言﹐各部以外的独立机构的长官﹐如知县﹑知府等﹐亦可称"堂官"。 2.见"堂倌"。
1.明清对中央各部长官如尚书﹑侍郎等的通称﹐因在各衙署大堂上办公而得名。"堂官"对"司官"而言﹐各部以外的独立机构的长官﹐如知县﹑知府等﹐亦可称"堂官"。 2.见"堂倌"。
市舶司
[相关解释]
官署名。负责管理出入海港船舶、商务等。唐代在广州设市舶使,宋代于广州、泉州、明州(治今浙江宁波)、杭州、密州(治今山东胶县)等地设提举市舶司,置提举官。元代、明代称市舶提举司。
官署名。负责管理出入海港船舶、商务等。唐代在广州设市舶使,宋代于广州、泉州、明州(治今浙江宁波)、杭州、密州(治今山东胶县)等地设提举市舶司,置提举官。元代、明代称市舶提举司。
晩侍生
[相关解释]
1.明清时礼部司官投刺内院学士﹑宗人府大堂官﹑巡抚﹑副佥都称晩侍生。参阅明王世贞《觚不觚录》﹑清梁章巨《称谓录.同官谦称》。
1.明清时礼部司官投刺内院学士﹑宗人府大堂官﹑巡抚﹑副佥都称晩侍生。参阅明王世贞《觚不觚录》﹑清梁章巨《称谓录.同官谦称》。
晩学生
[相关解释]
1.后学对前辈的自谦之称。清时礼部司官投刺内院大学士﹑吏部都察院五堂官,亦称晩学生。参阅清钱大昕《恒言录.友生晩生》﹑清梁章巨《称谓录.同官谦称》。
1.后学对前辈的自谦之称。清时礼部司官投刺内院大学士﹑吏部都察院五堂官,亦称晩学生。参阅清钱大昕《恒言录.友生晩生》﹑清梁章巨《称谓录.同官谦称》。
水部
[相关解释]
1.官名。魏置水部郎,晋设水部曹郎,隋唐至宋均以水部为工部四司之一,明清改为都水司,掌有关水道之政令。相沿仍以水部为工部司官的一般称呼。参阅《通典.职官五》﹑《历代职官表》卷二。 2.指南朝梁文学家何逊。逊官至尚书水部郎,故称。
1.官名。魏置水部郎,晋设水部曹郎,隋唐至宋均以水部为工部四司之一,明清改为都水司,掌有关水道之政令。相沿仍以水部为工部司官的一般称呼。参阅《通典.职官五》﹑《历代职官表》卷二。 2.指南朝梁文学家何逊。逊官至尚书水部郎,故称。
磨勘
[相关解释]
1.唐宋官员考绩升迁的制度。唐时文武官吏由州府和百司官长考核,分九等注入考状,期满根据考绩决定升降,并经吏部和各道观察使等复验,称"磨勘"。宋代设审官院主持此事。 2.科举时代对乡﹑会试卷派翰林院儒臣等复核,称"磨勘"。 3.查核。 4.反复琢磨;钻研。
1.唐宋官员考绩升迁的制度。唐时文武官吏由州府和百司官长考核,分九等注入考状,期满根据考绩决定升降,并经吏部和各道观察使等复验,称"磨勘"。宋代设审官院主持此事。 2.科举时代对乡﹑会试卷派翰林院儒臣等复核,称"磨勘"。 3.查核。 4.反复琢磨;钻研。
韶舞
[相关解释]
1.舜时乐舞名。 2.亦作"韶武"。明代教坊司官职。掌管乐舞。
1.舜时乐舞名。 2.亦作"韶武"。明代教坊司官职。掌管乐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