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48 查到相关同姓的内容。
带有同姓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宗
[相关解释]
1.一个宗族。亦谓同族,同姓。 2.表数量。一桩;一件。 3.表数量。文卷一夹或一册。 4.表数量。一批。 5.表数量。一片,一块。
1.一个宗族。亦谓同族,同姓。 2.表数量。一桩;一件。 3.表数量。文卷一夹或一册。 4.表数量。一批。 5.表数量。一片,一块。
九宗
[相关解释]
1.同姓的九族。
1.同姓的九族。
乡弟
[相关解释]
1.称故乡同姓之弟。 2.对同乡平辈的自称。
1.称故乡同姓之弟。 2.对同乡平辈的自称。
五路
[相关解释]
1.亦作"五辂"。(1)古代帝王所乘的五种车子,即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周礼.春官.巾车》"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锡樊缨,十有再就,建大常,十有二斿,以祀;金路,钓,樊缨九就,建大旗以宾,同姓以封;象路,朱,樊缨七就,建大赤以朝,异姓以封;革路,龙勒条缨五就,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卫;木路,前樊鹄缨,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国。"《文选.潘岳》"五辂鸣銮,九旗扬斾。"李善注"《周礼》曰王之五路,一曰玉路,二曰金路,三曰象路,四曰革路,五曰木路。"(2)古代王后所乘的五种车子,即重翟﹑厌翟﹑安车﹑翟车﹑辇
1.亦作"五辂"。(1)古代帝王所乘的五种车子,即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周礼.春官.巾车》"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锡樊缨,十有再就,建大常,十有二斿,以祀;金路,钓,樊缨九就,建大旗以宾,同姓以封;象路,朱,樊缨七就,建大赤以朝,异姓以封;革路,龙勒条缨五就,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卫;木路,前樊鹄缨,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国。"《文选.潘岳》"五辂鸣銮,九旗扬斾。"李善注"《周礼》曰王之五路,一曰玉路,二曰金路,三曰象路,四曰革路,五曰木路。"(2)古代王后所乘的五种车子,即重翟﹑厌翟﹑安车﹑翟车﹑辇
依斟流彘
[相关解释]
1.《史记.夏本纪》"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张守节正义引《帝王纪》曰"帝相徙于商丘,依同姓诸侯斟寻。羿恃其善射……使妔帅师灭斟灌﹑斟寻,杀夏帝相。"《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乃流王于彘。"后以"依斟流彘"谓帝王因失德而被迫流亡。
1.《史记.夏本纪》"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张守节正义引《帝王纪》曰"帝相徙于商丘,依同姓诸侯斟寻。羿恃其善射……使妔帅师灭斟灌﹑斟寻,杀夏帝相。"《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乃流王于彘。"后以"依斟流彘"谓帝王因失德而被迫流亡。
兄弟
[相关解释]
1.哥哥和弟弟。 2.姐妹。古代姐妹亦称兄弟。 3.古代对同姓宗亲的称呼。 4.古代对姻亲之间同辈男子的称呼。因亦借指婚姻嫁娶。 5.古代对亲戚的统称。 6.指同姓国家。 7.比喻两者相似,不相上下。 8.泛称意气相投或志同道合的人。亦以称友情深笃的人。 9.对弟弟的称呼。 10.男子自称。
1.哥哥和弟弟。 2.姐妹。古代姐妹亦称兄弟。 3.古代对同姓宗亲的称呼。 4.古代对姻亲之间同辈男子的称呼。因亦借指婚姻嫁娶。 5.古代对亲戚的统称。 6.指同姓国家。 7.比喻两者相似,不相上下。 8.泛称意气相投或志同道合的人。亦以称友情深笃的人。 9.对弟弟的称呼。 10.男子自称。
八王之乱
[相关解释]
西晋皇族争夺政权的斗争。晋初武帝大封同姓子弟为王,诸王拥有军政实权。惠帝即位,其妻贾后杀死辅政的杨骏和汝南王亮,旋又杀楚王玮。公元300年赵王伦杀贾后,次年废惠帝自立。齐王fd32!⒊啥纪跤绷兵杀伦,惠帝复位,fd32Wǔ政。长沙王fd459ド豹fd32#河间王搿⒊啥纪跤庇稚豹fd45#颖掌朝政◇东海王越攻杀搿⒂保306年毒死惠帝,另立怀帝,独握朝政。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结束。
西晋皇族争夺政权的斗争。晋初武帝大封同姓子弟为王,诸王拥有军政实权。惠帝即位,其妻贾后杀死辅政的杨骏和汝南王亮,旋又杀楚王玮。公元300年赵王伦杀贾后,次年废惠帝自立。齐王fd32!⒊啥纪跤绷兵杀伦,惠帝复位,fd32Wǔ政。长沙王fd459ド豹fd32#河间王搿⒊啥纪跤庇稚豹fd45#颖掌朝政◇东海王越攻杀搿⒂保306年毒死惠帝,另立怀帝,独握朝政。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结束。
内外亲
[相关解释]
1.内亲和外亲。指同姓和外姓的亲戚。
1.内亲和外亲。指同姓和外姓的亲戚。
内女
[相关解释]
1.古代称与王同姓的女子为"内女"。
1.古代称与王同姓的女子为"内女"。
内姓
[相关解释]
1.同姓。
1.同姓。
内宾
[相关解释]
1.古称姑姊妹和同姓妇女为"内宾"。 2.泛称女客。
1.古称姑姊妹和同姓妇女为"内宾"。 2.泛称女客。
分封制
[相关解释]
1.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战国时,各国仍多分封侯君,但侯君已多不掌握封地的政权和军权,而且封地褊小,多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初又兼采之。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
1.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战国时,各国仍多分封侯君,但侯君已多不掌握封地的政权和军权,而且封地褊小,多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初又兼采之。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
叔父
[相关解释]
1.通称父亲的弟弟。 2.周朝天子称同姓蓄诸侯为叔父。
1.通称父亲的弟弟。 2.周朝天子称同姓蓄诸侯为叔父。
合族
[相关解释]
1.聚集全族的人。 2.全族,全族的人。 3.犹联宗。谓同姓而非一族的人联合为一族。
1.聚集全族的人。 2.全族,全族的人。 3.犹联宗。谓同姓而非一族的人联合为一族。
同姓
[相关解释]
1.指同祖的兄弟。 2.同一姓。亦指同姓之人。
1.指同祖的兄弟。 2.同一姓。亦指同姓之人。
同宗
[相关解释]
1.宗法社会指同一大宗。 2.指同一家族或同姓。
1.宗法社会指同一大宗。 2.指同一家族或同姓。
同德
[相关解释]
1.为同一目的而努力。 2.指同德的人。 3.《国语.晋语四》"同姓为兄弟。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同姓则同德。"韦昭注"同父而生,德姓同者乃为兄弟。"后因以"同德"借指同姓。
1.为同一目的而努力。 2.指同德的人。 3.《国语.晋语四》"同姓为兄弟。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同姓则同德。"韦昭注"同父而生,德姓同者乃为兄弟。"后因以"同德"借指同姓。
同类
[相关解释]
1.指同姓。 2.同一种类。 3.指同一类人。如同僚﹑同辈﹑同行﹑同伙等。
1.指同姓。 2.同一种类。 3.指同一类人。如同僚﹑同辈﹑同行﹑同伙等。
孟子
[相关解释]
1.春秋时通行以孟仲叔季的排行加在姓名前作称呼。如宋国子姓,其长女嫁给他国的多称"孟子"。《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杜预注"子,宋姓。"孔颖达疏"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孟﹑伯俱长也……妇人以字配姓,故称孟子。"又讳言同姓通婚,亦称与国君同姓的夫人为"孟子"。 2.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其言行被编为《孟子》一书。
1.春秋时通行以孟仲叔季的排行加在姓名前作称呼。如宋国子姓,其长女嫁给他国的多称"孟子"。《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杜预注"子,宋姓。"孔颖达疏"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孟﹑伯俱长也……妇人以字配姓,故称孟子。"又讳言同姓通婚,亦称与国君同姓的夫人为"孟子"。 2.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其言行被编为《孟子》一书。
宗丈
[相关解释]
1.旧时同姓年长者之间的尊称。
1.旧时同姓年长者之间的尊称。
宗兄
[相关解释]
1.古代宗法制度,庶子称年长于己的嫡子为"宗兄"◇亦用于称同宗或同姓不同族的同辈朋友。
1.古代宗法制度,庶子称年长于己的嫡子为"宗兄"◇亦用于称同宗或同姓不同族的同辈朋友。
宗国
[相关解释]
1.同姓诸侯国。因与天子同宗,为其支庶,故称。 2.犹祖国。亦兼称国家,朝廷。
1.同姓诸侯国。因与天子同宗,为其支庶,故称。 2.犹祖国。亦兼称国家,朝廷。
宗妇
[相关解释]
1.宗子之妻。 2.同姓族人之妇。
1.宗子之妻。 2.同姓族人之妇。
宗姓
[相关解释]
1.谓皇族﹑国姓。 2.为同姓。
1.谓皇族﹑国姓。 2.为同姓。
宗家
[相关解释]
1.同族,本家。 2.用于称同姓。
1.同族,本家。 2.用于称同姓。
宗援
[相关解释]
1.谓以同姓而攀缘结党。
1.谓以同姓而攀缘结党。
小冠子夏
[相关解释]
1.指汉杜钦。《汉书.杜钦传》"钦字子夏﹐少好经书﹐家富而目偏盲﹐故不好为吏。茂陵杜邺与钦同姓字﹐俱以材能称京师﹐故衣冠谓钦为'盲杜子夏'以相别。钦恶以疾见诋﹐乃为小冠﹐高广财二寸﹐由是京师更谓钦为'小冠杜子夏'﹐而邺为'大冠杜子夏'云。"后人引以称目疾患者。
1.指汉杜钦。《汉书.杜钦传》"钦字子夏﹐少好经书﹐家富而目偏盲﹐故不好为吏。茂陵杜邺与钦同姓字﹐俱以材能称京师﹐故衣冠谓钦为'盲杜子夏'以相别。钦恶以疾见诋﹐乃为小冠﹐高广财二寸﹐由是京师更谓钦为'小冠杜子夏'﹐而邺为'大冠杜子夏'云。"后人引以称目疾患者。
巧合
[相关解释]
恰好相合或相同他俩的爱人同名又同姓,并且年龄也相同,这真是巧合。
恰好相合或相同他俩的爱人同名又同姓,并且年龄也相同,这真是巧合。
异姓
[相关解释]
1.不同姓。亦指不同姓的人。 2.指姻亲。
1.不同姓。亦指不同姓的人。 2.指姻亲。
弃同即异
[相关解释]
1.谓抛弃同姓同族而亲近异姓异族。 2.丢掉共同之说而接近新奇之说。
1.谓抛弃同姓同族而亲近异姓异族。 2.丢掉共同之说而接近新奇之说。
斟寻
[相关解释]
1.亦作"斟鄩"。 2.古国名。夏同姓诸侯国。辖境在今山东省潍坊市西南。 3.复姓。古有斟寻氏。禹之后,以封国为姓。见《史记.夏本纪论》。
1.亦作"斟鄩"。 2.古国名。夏同姓诸侯国。辖境在今山东省潍坊市西南。 3.复姓。古有斟寻氏。禹之后,以封国为姓。见《史记.夏本纪论》。
斟灌
[相关解释]
1.古国名。夏之同姓诸侯国。辖境在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北。
1.古国名。夏之同姓诸侯国。辖境在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北。
族姓
[相关解释]
1.指同姓的亲族。 2.指家族姓氏。 3.指世族大姓。
1.指同姓的亲族。 2.指家族姓氏。 3.指世族大姓。
正父
[相关解释]
1.指周成王之父武王。《书.洛诰》"笃叙乃正父﹐罔不若予﹐不敢废乃命。"孔颖达疏"正父谓武王﹐言其德正﹐故称正父。"一说﹐泛指官长。孙星衍疏"正者,政人。父者,《说文》云'家长率教者。'是父为长也。《诗传》云'天子谓同姓诸侯﹑诸侯谓同姓大夫,皆曰父。'" 2.司马之官。掌管军政和军赋。 3.指正考父。春秋时宋人,历佐戴﹑武﹑宣三公,位为上卿。
1.指周成王之父武王。《书.洛诰》"笃叙乃正父﹐罔不若予﹐不敢废乃命。"孔颖达疏"正父谓武王﹐言其德正﹐故称正父。"一说﹐泛指官长。孙星衍疏"正者,政人。父者,《说文》云'家长率教者。'是父为长也。《诗传》云'天子谓同姓诸侯﹑诸侯谓同姓大夫,皆曰父。'" 2.司马之官。掌管军政和军赋。 3.指正考父。春秋时宋人,历佐戴﹑武﹑宣三公,位为上卿。
知房
[相关解释]
1.同姓房族中的管事人。
1.同姓房族中的管事人。
联宗
[相关解释]
1.两家宗族。 2.同姓的人联成一个宗族。
1.两家宗族。 2.同姓的人联成一个宗族。
脤膰之国
[相关解释]
1.同姓之国。
1.同姓之国。
荆吴
[相关解释]
1.春秋时的楚国与吴国,后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2.汉初封建的九个同姓诸侯国之一。
1.春秋时的楚国与吴国,后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2.汉初封建的九个同姓诸侯国之一。
裔姓
[相关解释]
1.同姓后代。
1.同姓后代。
认族
[相关解释]
1.谓同姓不宗而认成同族。
1.谓同姓不宗而认成同族。
诸父
[相关解释]
1.古代天子对同姓诸侯﹑诸侯对同姓大夫﹐皆尊称为"父"﹐多数就称为"诸父"。 2.指伯父和叔父。
1.古代天子对同姓诸侯﹑诸侯对同姓大夫﹐皆尊称为"父"﹐多数就称为"诸父"。 2.指伯父和叔父。
谗言三至,慈母不亲
[相关解释]
1.《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鲁人有与曾参同姓名者杀人﹐人告其母曰'曾参杀人'﹐其母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又一人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投杼下机﹐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也﹐三人疑之﹐其母惧焉。"后因以为典实﹐谓谗言多﹐使人惑乱。
1.《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鲁人有与曾参同姓名者杀人﹐人告其母曰'曾参杀人'﹐其母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又一人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投杼下机﹐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也﹐三人疑之﹐其母惧焉。"后因以为典实﹐谓谗言多﹐使人惑乱。
贵本家
[相关解释]
1.敬称他人同宗﹑同姓之人。
1.敬称他人同宗﹑同姓之人。
连宗
[相关解释]
1.封建社会时,同姓没有宗族关系的人认作本家。
1.封建社会时,同姓没有宗族关系的人认作本家。
通族
[相关解释]
1.同姓的人互认为同族。
1.同姓的人互认为同族。
通谱
[相关解释]
1.同姓的人互认为同族。 2.异姓人相约结为兄弟。
1.同姓的人互认为同族。 2.异姓人相约结为兄弟。
铁伐
[相关解释]
1.复姓。晋时赫连勃勃称大夏天王﹐自谓帝王系天之尊﹐非其正统者﹐不可与之同姓﹐因号其支庶为铁伐氏。
1.复姓。晋时赫连勃勃称大夏天王﹐自谓帝王系天之尊﹐非其正统者﹐不可与之同姓﹐因号其支庶为铁伐氏。
陈惊座
[相关解释]
1.《汉书.游侠传.陈遵》﹕"﹝陈遵﹐字孟公﹞所到﹐衣冠怀之﹐唯恐在后。时列侯有与遵同姓字者﹐每至人门﹐曰陈孟公﹐坐中莫不震动﹐既至而非﹐因号其人曰陈惊座云。"后用以借指名震于时的名士。
1.《汉书.游侠传.陈遵》﹕"﹝陈遵﹐字孟公﹞所到﹐衣冠怀之﹐唯恐在后。时列侯有与遵同姓字者﹐每至人门﹐曰陈孟公﹐坐中莫不震动﹐既至而非﹐因号其人曰陈惊座云。"后用以借指名震于时的名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