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吕氏春秋的内容。
带有吕氏春秋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噎止餐 [相关解释]
1.犹因噎废食。语本《吕氏春秋.荡兵》"夫有以饐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
一夔 [相关解释]
1.夔相传为尧(一说舜)时乐正,仅有一足。孔子答鲁哀公问,则说"足"是足够之意,指有夔一人,就足够制乐了。以后多从此说。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吕氏春秋.察传》◇因以"一夔"指能独当一面的专门人才,或指一人虽多缺点,仍有专长。
一字千金 [相关解释]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相国吕不韦使门客著《吕氏春秋》,共二十余万字。书成后,公布于秦都咸阳市城门,宣称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以一字千金”形容诗文、书法等价值极高。
一窍不通 [相关解释]
相传商纣王荒淫无道,皇叔比干强谏,纣王发怒说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乃杀比干而视其心。孔子听后说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见《吕氏春秋·过理》、《史记·殷本纪》。按古谓圣人心有七窍,而孔子以纣王为一窍不通之人◇以一窍不通”比喻什么都不懂。
丁公凿井 [相关解释]
1.春秋时,宋人丁某家中无井,常派一人出外汲水,后来家中挖了井,不须外出挑水,节省一人力,于是对人说"吾穿井得一人。"听者误传成从井中挖得一人。见《吕氏春秋.察传》『王充《论衡.书虚》"俗传言曰﹐丁公凿井﹐得一人于井中。夫人生于人﹐非生于土也。"后用以喻语言之辗转传误。
三豕涉河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多以喻文字的讹误。
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去尤》"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后因以"东向而望,不见西墙"比喻主观片面,顾此失彼。
东郭之畴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当务》"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于涂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于是具染而已。'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后因以"东郭之畴"指勇猛之徒。畴,通"俦"。
中寿 [相关解释]
1.中等的年寿。古时说法不一(1)九十以上。《左传.昭公三年》"三老"唐孔颖达疏"上寿百年以上,中寿九十以上,下寿八十以上。"唐沈千运《感怀弟妹》诗"中寿稀满百,近世多夭伤。"(2)八十岁。《庄子.盗跖》"中寿八十。"汉王充《论衡.正说》"上寿九十,中寿八十,下寿七十。"(3)七十岁。《淮南子.原道训》"凡人中寿七十岁。"(4)六十岁。《吕氏春秋.安死》"中寿不过六十。"晋葛洪《抱朴子.至理》"张苍偶得小术,吮妇人乳汁,得一百八十岁。此盖道之薄者,而苍为之,犹得中寿之三倍。"参见"上寿"。
中石饮羽 [相关解释]
1.指西周时楚国君熊渠﹑春秋时楚大夫养由基﹑西汉名将李广等人力大善射的故事。相传他们射箭中石,箭头竟没入石中。事分别见《吕氏春秋.精通》﹑《韩诗外传》卷六﹑《史记.李将军列传》。
九山 [相关解释]
1.九州的大山。 2.九座山。《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山?会稽﹑太山﹑王屋﹑首山﹑太华﹑歧山﹑太行﹑羊肠﹑孟门。"金元好问《颖亭留别》诗"七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施国祈笺注"九山,案辳辕﹑颍谷﹑告成﹑少室﹑大箕﹑大陉﹑大熊﹑大茂﹑具茨是也。" 3.指九嶷山。
九方堙 [相关解释]
1.即九方皋。《吕氏春秋.观表》﹑《淮南子.道应训》均作九方堙。堙,亦作歱,见《庄子.徐无鬼》。
五伯 [相关解释]
1.五个霸主。(1)指夏昆吾,殷大彭﹑豕韦﹑周齐桓公﹑晋文公。《庄子.大宗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成玄英疏"五伯者,昆吾为夏伯,大彭﹑豕韦为殷伯,齐桓﹑晋文为周伯,合为五伯。"(2)指春秋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公﹑秦缪公。《吕氏春秋.当务》"备说非六王五伯。"高诱注"五伯,齐桓﹑晋文﹑宋襄﹑楚庄﹑秦缪也。"明沈采《千金记.定谋》"五伯当年势迭兴,读书牛角戴锄行。"(3)指春秋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句践。《荀子.王霸》"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故齐桓﹑晋文﹑楚
五臣 [相关解释]
1.五个臣子。随文所指不同。(1)舜五臣。《论语.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何晏注"孔曰'禹﹑稷﹑契﹑皋陶﹑伯益。'"《旧唐书.韦凑传》"然臣又惟尧﹑舜,圣君也,八凯﹑五臣,良佐也,犹广听刍荛之言者,盖为智者千虑,或有一失,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也。"(2)周文王五臣。《书.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孔传"凡五臣佐文王为胥附奔走,先后御侮之任。"(3)周武王五臣。《文选.王俭》"五臣兹六,八元斯九。"李善注"《吕氏春秋》曰'武王之佐五人。'
亥豕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亥"和"豕"的篆文字形相似,容易混淆◇用以指书籍传写或刊印中文字因形近而误。 2.谓猪。地支与生肖相配,亥配豕。
仁体 [相关解释]
1.仁爱的本旨。《吕氏春秋.长攻》"吾闻之'义兵不攻服,仁者食饥饿。'今服而攻之,非义兵也;饥而不食,非仁体也。"明张居正《徐存斋七十寿序》"吾以此识仁体矣。"一说《吕氏春秋.长攻》所云"仁体"当为"体仁"之倒误,"体仁谓体会仁之实者也"。见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
伶伦 [相关解释]
1.传说为黄帝时的乐官。古以为乐律的创始者。《吕氏春秋.古乐》"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汉书.古今人表》作"泠沦氏"﹐又《律历志上》作"泠纶"。 2.乐人或戏曲演员的代称。
佁躡 [相关解释]
1.谓致使双足痿痹。《文选.枚乘》"出舆入辇,命曰躡痿之机"唐李善注"《吕氏春秋》'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曰佁躡之机。'高诱注'佁,至也。'"今本《吕氏春秋.本生》作"命之曰招躡之机。"高诱注"招,至也。"北齐刘昼《新论.防欲篇》"身安辺驷,命曰召躡之机。"案,"佁躡"﹑"招躡"﹑"召躡"义同。清毕沅《吕氏春秋校正》"躡者,痿躡,过佚则血脉不周通,骨干不坚利,故为致躡之机括。"一说谓双足痿痹不能行。清王念孙《吕氏春秋校本》据《文选》李注改"招"为"佁",谓"佁之言待也﹑止也,故不前谓之佁。佁躡谓
八览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中的八个大篇名的合称。
公上 [相关解释]
1.朝廷;官家。 2.复姓。战国时墨子弟子有公上过。见《吕氏春秋.高义》。
六物 [相关解释]
1.谓岁﹑时﹑日﹑月﹑星﹑辰。 2.六币。 3.酿酒所需之六物。《礼记.月令》"﹝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糵必时,湛炽必絜,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毋有差贷。"孔颖达疏"兼用六物者,秫稻一,曲糵二,湛炽三,水泉四,陶器五,火齐六也。物,事也,谓作酒之人用此六事作酒。"《吕氏春秋.仲冬》"兼用六物。"高诱注"六物,秫﹑稻﹑曲﹑糵﹑水﹑火也。"后亦以指酒。 4.佛教之制﹐比丘(受过具足戒的男僧)必备的衣具有六一﹑僧伽黎(大衣)﹐二﹑郁多罗僧(中衣)﹐三﹑安陀会(下衣)﹐
六论 [相关解释]
1.指《吕氏春秋》中的《开春论》﹑《慎行论》﹑《贵直论》﹑《不苟论》﹑《似顺论》﹑《士容论》。 2.指宋科举考试中的六道论题。
冤侮 [相关解释]
1.冤枉侮慢。《吕氏春秋.顺民》"文王处岐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高诱注"纣虽冤枉文王而侮慢之,文王正顺诸侯之礼,不失其时。"一说,"冤侮,谓文王自降辱也。"见陈奇猷校释引孙锵鸣说。
分分 [相关解释]
1.怨恨。分,通"忿"。《吕氏春秋·慎大》"桀为无道,暴戾顽贪,天下颤恐而患之。言者不同,纷纷分分,其情难得。"高诱注"分分,恐恨也。"俞樾《诸子平议·吕氏春秋二》"分分,当作忿忿。"一说此"分"假为"混","混混",亦殽乱义。见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慎大》。
分形同气 [相关解释]
1.亦作"分形共气"。 2.语出《吕氏春秋.精通》"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谓形体各别,气息相通。形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十分密切◇亦用于兄弟间。
剪桐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重言》"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叔虞于晋。"后因以"剪桐"为分封的典实。
千金字 [相关解释]
1.千金一字,形容文字价值极高。语本《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着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却舍 [相关解释]
1.谓后撤三十里。《吕氏春秋.不广》"越闻之,古善战者莎随贲服,却舍延尸,彼得尸而财费乏。"高诱注"军行三十里为一舍。却舍以缓其尸,使齐人得收之。"一说,犹言使其敌退,让屋舍以纳尸。参阅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
右主 [相关解释]
1.复姓。《吕氏春秋.当赏》有右主然,高诱注"秦守塞吏也。"
吕不韦(?-前235) [相关解释]
战国末年秦国政治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州)大商人,因帮助秦庄襄王继位有功,被任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死后,年幼的嬴政继位,仍任相国,称为仲父”。门下有宾客三千,家僮万人。令宾客编著《吕氏春秋》,汇合先秦各派学说,故有杂家之称。秦王政亲理政务后被免职迁往外地,不久忧惧自杀。
吕氏 [相关解释]
1.指春秋吕尚的后代。周武王封太公望吕尚于齐,其子孙世代为齐君。入战国,为田氏所簒。 2.《吕氏春秋》的省称。 3.指汉高祖后吕雉及其侄吕产﹑吕禄等。
吕氏春秋 [相关解释]
亦称《吕览》。战国末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共同编写。为杂家代表著作。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也保存了先秦各家的许多资料,以及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等。
吕览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的别称。秦相吕不韦使其门客各着所闻,集论而成。以书中有《有始》﹑《孝行》﹑《慎大》﹑《先识》﹑《审分》﹑《审应》﹑《离俗》及《恃君》八览,故称。
喜怒无常 [相关解释]
1.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情绪变化无定。语本《吕氏春秋.诬徒》"喜怒无处,言谈日易。"高诱注"处,常也。"
四隐 [相关解释]
1.旧指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四种关系的人,此四者相互隐恶扬善,故称四隐。《吕氏春秋·论人》"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高诱注"四隐,相隐而扬长蔽短也。"一说指赖以凭依的四者。陈奇猷校释"交友﹑故旧﹑邑里﹑门郭皆借以依凭者,故谓之'四隐'。高注不洽。"按,依陈说,隐则读yìn。 2.指渔父﹑季主﹑楚老﹑孙登四位隐士。
塞耳盗钟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搑其耳。"后因以"塞耳盗钟"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
夏网 [相关解释]
1.谓夏桀所布的罗网。语本《吕氏春秋.异用》"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也?'"后以"夏网"比喻密布的法网。
夔一足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察传》"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于人,舜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后因以"夔一足"表示有真才者一人即足。参见"一夔已足"。
夜渔 [相关解释]
1.亦作"夜鱼"。 2.《吕氏春秋.具备》"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夜渔,夜间捕鱼◇用为地方官施德政的典实。
契船求剑 [相关解释]
1.比喻拘泥成法﹐不知变通。语本《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后汉书.张衡传》"世易俗异﹐事执舛殊﹐不能通其变﹐而一度以揆之。斯契船而求剑﹐守株而伺兔也。"后多作"刻舟求剑"。
奚仲 [相关解释]
1.夏之车正﹐传说姓任﹐黄帝之后﹐为车的创造者﹐春秋薛之始祖。见《左传.定公元年》﹑《山海经.海内经》郭璞注引《世本》。《墨子.非儒》﹑《荀子.解蔽》﹑《吕氏春秋.君守》并谓"奚仲作车"。 2.星名。
委裘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察贤》"天下之贤主,岂必苦形愁虑哉?执其要而已矣……故曰尧之容若委衣裘,以言少事也。"陈奇猷校释"谓尧之时,天下无事,尧之仪表,乃委曲其衣裘,消闲自得。古者长衣,有事则振衣而起,无事则委曲衣裘而坐也。"后以"委裘"指君主任贤举能。 2.旧谓帝位虚设,唯置故君遗衣于座而受朝。 3.指幼君在位。因幼君不胜礼服,坐朝则委裘于地,故称。
子期 [相关解释]
1.即锺子期。春秋时楚人,精于音律,与伯牙友善。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子期听而知之。子期死,伯牙绝弦破琴,终身不复鼓琴。见《吕氏春秋.本味》。
子牟 [相关解释]
1.即魏公子牟。战国时人。因封于中山,也叫中山公子牟。曾说"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见《吕氏春秋·审为》◇常用作心存朝廷或忧国的典实。
宓子贱 [相关解释]
1.春秋时鲁国人。名不齐,字子贱,孔子弟子。曾为单父宰,弹琴而治,为后世儒家所称道。参阅《吕氏春秋.察贤》。《汉书.艺文志》载,儒家有《宓子》十六篇,久佚。
宵鱼垂化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具备》"宓子贱治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并见《淮南子.道应训》◇遂以"宵鱼垂化"为颂扬地方官善于教化之典。
寝丘 [相关解释]
1.春秋时楚地名。在今河南固始﹑沈丘两县之间,以贫瘠着称。《吕氏春秋.异宝》"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受无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秙,可长有者唯此也。'"《史记.滑稽列传》"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常以借喻贫瘠的土地。
察今 [相关解释]
《吕氏春秋》篇名。察今”为明察当今形势之意。文中认为法令制度的颁布实施要随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不能拘泥于古法。语言流畅,多用比喻,刻舟求剑”等成语即出于本文。
察传 [相关解释]
《吕氏春秋》篇名。察传”即明察传闻之意。文中认为传闻中的事物往往有似是而非之处,应加以审察、深思和验证,否则将铸成大错,甚至导致国亡身死。文章多用寓言故事为论据,生动有趣。
寿类 [相关解释]
1.享寿者,尽天年者。《庄子·让王》"不能自胜,而强不从者,此之谓重伤,重伤之人无寿类。"成玄英疏"不得与寿考者为侪类也。"《吕氏春秋·审为》"不能自胜而强不纵者,此之谓重伤,重伤之人,无寿类矣。"高诱注"神伤则夭损札瘥,故曰无寿类也。"一说"寿"当读为"畴"。参阅杨树达《积微居读书记·庄子拾遗》。
射石饮羽 [相关解释]
1.射箭入石中﹐陷没箭上的羽毛。谓勇猛善射。传其事者有四(1)指春秋楚养由基。《吕氏春秋·精通》"养由基射先,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先也。"按﹐"先"为"兕"的误字。《论衡·儒增》﹑《文选·七启》李善注﹑《路史·发挥三》皆作"兕"。(2)指春秋熊渠子。《韩诗外传》卷六"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为石。"(3)指汉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裴髎集解引徐广曰"一作'没羽'。"(4)指北周李远。《周书·李远传》"〔远〕尝猎于莎栅
巫马 [相关解释]
1.官名。掌管医疗马病事务。 2.复姓。春秋有巫马期。见《吕氏春秋.察贤》。
师旷 [相关解释]
1.春秋晋国乐师。善于辨音。《孟子.离娄上》"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参阅《左传》﹑《国语》﹑《逸周书》﹑《庄子》﹑《吕氏春秋》等书◇以为听觉超凡,善辨音律的偶像人物。
庳庐 [相关解释]
1.古代国名。《吕氏春秋.简选》"东征至于庳庐,西伐至于巴蜀。"高诱注"﹝庳庐﹞,国名也。"一说为地名。疑为晋国足被庐。参阅清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
康衢歌 [相关解释]
1.相传春秋齐宁戚饲牛,击牛角而歌于康衢,辞曰"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遭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曼曼何时旦?"桓公奇其歌,命后车载回,任以国政。事见《吕氏春秋.举难》﹑汉刘向《说苑.尊贤》。歌辞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裴髎集解引应劭曰◇因以"康衢歌"喻指贤才不遇而发之悲歌。
心兵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荡兵》"在心而未发,兵也。"后以"心兵"喻心事。 2.黩武之心;杀伐之心。
总章 [相关解释]
1.古代天子明堂之西向室。取西方总成万物而章明之之意。《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天子居总章左个。"郑玄注"总章左个,大寝西堂南偏。"《吕氏春秋.孟秋》"天子居总章左个。"高诱注"总章,西向堂也。西方总成万物,章明之也,故曰总章。左个,南头室也。"宋范仲淹《明堂赋》"堂并包于五室,室辨正于五方,左青阳而右总章,面明堂而背北堂。"一说为明堂之别称。 2.乐官名。 3.古宫观名。三国魏明帝青龙三年建造。
悬牟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审为》"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高诱注"言身虽在江海之上,心存王室,故在天子门阙之下也。"本谓在野之臣眷恋朝廷,后反用其意,以"悬牟"谓朝廷关怀在外或在假之臣。
投醪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顺民》"越王苦会稽之耻……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后因以"投醪"指与军民同甘苦。
择车 [相关解释]
1.经过挑选的战车。《墨子.明鬼下》"武王以择车百两,虎贲之卒四百人,先庶国节窥戎,与殷人战牧之野。"孙诒让间诂"择车,犹《吕氏春秋》云简车﹑选车。"一说择﹑革音近,择车即革车。《孟子.尽心下》即作"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
拾尘 [相关解释]
1.传说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得食◇得米,由颜回﹑仲由二人在一间破屋里烧饭。颜回见一块烟灰落到饭里,感到被弄污的饭弃之可惜,就取来吃了。子贡从远处望见,以为他偷食,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颜回不会做这种事◇来问明情况,孔子说我也会这样做的。见《孔子家语.颜回》。《吕氏春秋.任教》亦载此事,稍异谓孔子亲见而怀疑,后查明情况,叹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后以"拾尘"喻因误会而致疑。
掩耳盗铃 [相关解释]
本作掩耳盗钟”。《吕氏春秋·自知》有人想偷钟,怕钟发声,便掩住耳朵,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用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摧弦 [相关解释]
1.相传古代锺子期听俞伯牙弹琴﹐能从琴音里得知伯牙心中想的是高山或是流水。子期死后﹐伯牙绝去琴弦﹐不再弹琴。事见《吕氏春秋.本味》﹑《列子.汤问》。因以"摧弦"为悼念知音的典故。
斩蛟 [相关解释]
1.斩杀蛟龙。多谓勇士为民除害。春秋楚次非斩绕船两蛟,见《吕氏春秋.知分》;鲁澹台子羽赍璧渡河斩蛟,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晋周处在长桥下斩蛟,见《晋书.周处传》;襄阳太守邓遐入沔水斩蛟,见《初学记》卷七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此数事皆诗文中有名的典故。
无虑 [相关解释]
1.没有深谋远虑。 2.不要扰乱。《吕氏春秋.长利》"夫子盍行乎?无虑吾农事。"高诱注"虑,犹乱也。"一说不要阻滞。陈奇猷校释"虑落﹑留三字盖双声兼叠韵,自可通假。《说文》'留,止也。'……'无虑吾农事',盖谓无滞止吾农事,即今语'勿躭搁我的农事'耳。" 3.无所忧虑;不愁。 4.大约;总共。
昭余祁 [相关解释]
1.古泽薮名。在今山西省祁县西南﹑介休县东北。是《周礼.夏官.职方氏》的并州薮,《尔雅.释地》的十薮之一。《吕氏春秋》作大昭,《淮南子.墬形训》作昭馀,都是九薮之一。《汉书.地理志》改称"九泽",《水经注.汾水》称近邬县(今介休县东北)者为邬泽,俗名邬城泊,近祁县者为祁薮。唐宋时只有邬城泊见于记载,并日渐涸塞。元初在祁县东南浚得细水溉田,称为昭馀池,此后时塞时溢。
月令 [相关解释]
1.《礼记》篇名。礼家抄合《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之首章而成。所记为农历十二个月的时令﹑行政及相关事物◇用以特指农历某个月的气候和物候。 2.排列一年十二个月时令﹑节气的历书。 3.月令的变化是由天地所主宰的﹐故亦借指命运﹑天数。
月律 [相关解释]
1.古乐分十二调﹐为六阳律﹐六阴律。《吕氏春秋》始以律与历相附会﹐以十二律应十二月﹐故称。
月数 [相关解释]
1.谓计时的月的数目﹐亦指某月在一年中的序次。 2.特称十二。古乐为十二调﹐分六阳律﹑六阴律。《吕氏春秋》始以律与历附会,以十二律应十二月,故称。 3.指月经。因月行经数日﹐故称。
木帝 [相关解释]
1.指木星。 2.即伏羲,又名太皥,为管理春天的东方之帝。因其以木德称王,故名"木帝"。唐李商隐《隋宫守岁》诗"消息东郊木帝回,宫中行乐有新梅。"宋邹浩《四柏赋》"及夫时运遄往,木帝无为,骤雨滂沱以涤荡,狂飙奔腾而折摧。"。参阅《吕氏春秋.孟春纪》﹑《淮南子.天文训》。一说,木帝即东方青帝,名"灵威仰"。见隋萧吉《五行大义.论五帝》。
术施 [相关解释]
1.述说和施行。《吕氏春秋.士容》"今者,客所弇敛,士所术施也;士所弇客所术施也。"高亨《诸子新笺.吕氏春秋》"此言客所收而藏之士所述说而施行之也。"一说犹跅弛。谓不遵礼度﹑放纵不羁。参阅?_猷校释。
杂家 [相关解释]
1.战国末至汉初折衷和糅合各派学说的学派﹐为九流之一。亦指此派学者。代表著作有《吕氏春秋》和《淮南子》。 2.古典目录学中的一个类别。 3.指知识广博﹐对多种学科均有一定研究并能融会贯通的人才。相对于学科专家而言。
杙步 [相关解释]
1.拖着脚步,脚不离地缓步移动。杙,"曳"之讹。《吕氏春秋.异用》"孔子之弟子从远方来者,孔子荷杖而问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搏杖而揖之,问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置杖而问曰'子之兄弟不有恙乎?'杙步而倍之,问曰'子之妻子不有恙乎?'"陈奇猷校释"孙(孙诒让)蒋(蒋维乔)以'杙'为'曳'之讹,是也……上问兄弟已置杖,此时杖已不在手中,故问妻子则曳步。"一说,"杙步"应为"曳杖"﹑"杖步"。参阅《广韵.上养》﹑《太平御览》卷七一○引《吕氏春秋.异用》。
束脯 [相关解释]
1.春秋时晋大夫赵盾猎于首山,见桑荫下有饿人,赐之肉脯,受而弗食。问其故,曰"臣有老母,将以遗之",赵盾复与之肉脯二束◇翳桑之饿人为晋灵公甲士,灵公将杀赵盾,甲士倒戈,护之逃走。事见《左传·宣公二年》﹑《吕氏春秋·报更》◇以"束脯"为施恩获报的典实。
梁叟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疑似》载,梁北黎丘有奇鬼,善效人之子侄昆弟状。一人之市醉归,鬼效其子,扶而道苦之。归家酒醒,责其子不敬,子泣辩,乃悟为奇鬼所为。明旦又之市而醉,其真子恐父不能返,往迎之,其人望见,误奇鬼又来,拔剑刺死其子◇以"梁叟"为不察疑似之迹而铸成大错的典型人物。
椎琴 [相关解释]
1.把琴击破。典出《吕氏春秋.本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絶弦,终身不复鼓琴。"后因以"椎琴"比喻失去知音。
次祖 [相关解释]
1.列祖。《管子.侈靡》"祀谭次祖。"尹知章注"谭﹐延也。国败絶祀之事﹐延及次相。"于省吾《双剑誦诸子新证.管子二》"注谓'延及次祖'﹐是读'谭'为'覃'﹐训延也。'次祖'犹言列祖。《吕氏春秋.季冬》'次诸侯之列'注'次﹐列也。'《晋语》'失次犯令死'注'次﹐行列也。'然则'祀覃次祖'﹐即祀延列祖也。"一说﹐次祖者﹐即趑趄﹑次且﹑次雎。见郭沫若等《管子集校.侈靡》。
汤祷桑林 [相关解释]
1.谓汤逢大旱,自以身为牺牲,祷于桑山之林以祈雨。表示商汤仁德爱民。语本《吕氏春秋.顺民》"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
汤网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异用》"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后因以"汤网"泛言刑政宽大。
海上逐臭 [相关解释]
1.典出《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后用以喻人嗜好怪僻。
渑淄 [相关解释]
1.渑水与淄水的并称。二水在今山东省。战国时属齐。传说二水相合,齐桓公臣易牙能辨别其味。见《吕氏春秋.精谕》。
游凤 [相关解释]
1.典出《吕氏春秋.古乐》"昔皇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以之阮隃之下,听凤鸟之鸣,以别十二律。"后以"游凤"谓知音。
版筑饭牛 [相关解释]
1.版筑﹐造土墙;饭牛﹐喂牛。相传商代贤者傅说筑于傅岩﹐武丁用以为相。事见《书.说命上》。春秋时卫国贤者宁戚饭牛车下﹐扣牛角而歌﹐桓公异之﹐拜为上卿。事见《吕氏春秋.举难》◇以"版筑饭牛"为贤臣出身微贱之典。
牛口之下 [相关解释]
1.《史记.商君列传》"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闻秦缪公之贤而愿望见,行而无资,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吕氏春秋.举难》等又载有宁戚饭牛得到齐桓公赏识的事◇以"牛口之下"﹑"牛口"借指卑下的地位。
牝牡骊黄 [相关解释]
1.古代善相马的伯乐年老,推荐九方皋为秦穆公访求骏马。三月后于沙丘求得之。穆公问为何马,回答说是"牡而黄";穆公派人去看,却是"牝而骊"。于是责备伯乐。伯乐喟然叹息说"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意思是说九方皋所注意的是马的风骨品性,那些外表他已不去留心,这正是他善于相马的证明。等到马取来,果然是天下稀有的良马。见《列子.说符》。按九方皋,《淮南子.道应训》﹑《吕氏春秋.观表》等作"九方堙"﹑"九方歱"◇
琴堂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后遂称州﹑府﹑县署为琴堂。 2.琴室。
盗马 [相关解释]
1.春秋时,秦穆公出游,其右骖亡失,穆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穆公不罪食马人,而赐其酒,以佐食◇秦晋战于韩原,晋军围穆公乘,食马者三百馀人奋力救之,遂破晋军,虏晋惠公。事见《吕氏春秋.爱士》◇用为赏罪臣而终得其力的典实。
瞻蒲劝穑 [相关解释]
1.看见菖蒲初生,便督促农民及时耕种。语本《吕氏春秋.士容论》"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
破斧 [相关解释]
1.《诗.豳风》篇名。赞美周公平定管﹑蔡﹑商﹑奄四国的叛乱,伐罪救民。《诗.豳风.破斧序》"《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四国焉。"后用作赞美朝廷用兵平乱之典。 2.夏后氏孔甲所作歌名。孔甲因其养子被斧断足,感而赋《破斧》之歌。事见《吕氏春秋.音初》。
禾弟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辩土》"凡禾之患﹐不俱生而俱死﹐是以先生者美米﹐后生者为秕﹐是故其耨也﹐长其兄而去其弟……不知稼者﹐其耨也﹐去其兄而养其弟﹐不收其粟而收其秕。"后因以"禾弟"称秕子。
窃钟掩耳 [相关解释]
1.亦作"窃钟掩耳"。 2.《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搑其耳。"后因以喻自欺欺人。
箪醪投川 [相关解释]
1.相传古有良将﹐得到别人赠送的一箪酒﹐为了表示与部下共享﹐把酒倒在河里﹐让兵士从下游取水饮之。事见汉黄石公《三略.上略》。或以为越王勾践事,见《吕氏春秋.顺民》◇以"箪醪投川"为将领爱抚部下,甘苦与共的典实。
絶弦 [相关解释]
1.亦作"絶弦"。 2.断绝琴弦。《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絶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此事种子书均有记载,文字略有不同◇遂以"絶弦"喻失去知音。 3.指离弦之箭。比喻速度极快。
纳肝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忠廉》"卫懿公有臣曰弘演,有所于使。翟人攻卫……及懿公于荣泽,杀之,尽食其肉,独舍其肝‰演至,报使于肝,毕,呼天而啼,晶而止,曰'臣请为襮。'因自杀,先出其腹实,内懿公之肝。"内,同"纳"◇以"纳肝"为忠烈的典故。
纽星 [相关解释]
1.北极星。清王念孙《读书杂志馀编.吕氏春秋》"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极不移""案极星即北辰也。或言北辰,或言北极,或言极星,或言纽星,或言枢星,皆异名而同实。"一说,北极五星的第五星。
舍本逐末 [相关解释]
1.舍弃本业,追求末业。古以农业为本,视工商为末。语本《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
蚩尤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古代九黎族首领。以金作兵器﹐与黄帝战于涿鹿﹐失败被杀。但古籍所载﹐说法不一(1)炎帝臣。见《逸周书.尝麦》﹑《太平御览.兵部一》引《世本》宋衷注﹑《庄子.盗跖》陆德明释文。(2)黄帝臣。见《管子.五行》﹑《越绝书.计倪内经》。(3)古庶人。见《周礼.春官.肆师》贾公彦疏引《五经音义》。(4)九黎之君。见《书.吕刑》陆德明释文﹑《吕氏春秋.荡兵》﹑《战国策.秦策》高诱注。(5)古天子。见《山海经.大荒北经》﹑《史记.高祖本纪》裴髎集解引《汉书》应劭注。 2.恶人的代称。 3.借指雾或兵气。相
蛩躡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不广》"北方有兽﹐名曰厥﹐鼠前而兔后﹐趋则踥﹐走则颠﹐常为蛩蛩距虚取甘草以与之;蹶有患害也﹐蛩蛩距虚必负而走。此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蹶﹐同"躡"◇遂以"蛩躡"比喻二者相依为命。
蜀姜 [相关解释]
1.蜀地所产的姜。为调味佳品。语本《吕氏春秋.本味》"和之美者﹐阳朴之姜。"高诱注"阳朴,地名,在蜀郡。"
袀服 [相关解释]
1.同一的服装。谓着相同的戎装。语出《左传.僖公五年》"均服振振。"陆德明释文"均,如字,同也。字书作袀,音同。"《文选.左思》"六军袀服。"刘逵注引《左氏传》曰"袀服振振。"《吕氏春秋.悔过》"今袀服回建,左不轼而右之超乘者五百乘。"高诱注"袀,同也。兵服上下无别,故曰袀服。"陈奇猷校释"盖与敌作战,使敌人分辨不出何者为将帅,何者为士卒,将帅与士卒服同一之戎服,故曰袀服。"一说,为黑色戎服。《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左氏传》晋献公时童謡曰'丙子之晨,龙尾伏辰,袀服振振,取虢之旗。'"颜师古注"袀服,黑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