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66 查到相关启发的内容。
带有启发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关语
[相关解释]
1.佛教临济宗施教,常常提出三个含有玄机的问题以启发门人,使其触而悟,称为三关语。例如黄龙山慧南禅师即常以三语问僧人曰"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我手何似佛手?""我脚何似驴脚?"世称"黄龙三关"。见《五灯会元.石霜远禅师法嗣.黄龙慧南禅师》。
1.佛教临济宗施教,常常提出三个含有玄机的问题以启发门人,使其触而悟,称为三关语。例如黄龙山慧南禅师即常以三语问僧人曰"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我手何似佛手?""我脚何似驴脚?"世称"黄龙三关"。见《五灯会元.石霜远禅师法嗣.黄龙慧南禅师》。
下场诗
[相关解释]
1.剧中人物下场时所念的诗,明传奇一般用五﹑七言绝句。内容多概括剧情大要,给人以启发或引人思考。如《琵琶记.蔡宅祝寿》的下场诗为"逢时对酒合高歌,须信人生能几何?万两黄金未为宝,一家安乐值钱多。"
1.剧中人物下场时所念的诗,明传奇一般用五﹑七言绝句。内容多概括剧情大要,给人以启发或引人思考。如《琵琶记.蔡宅祝寿》的下场诗为"逢时对酒合高歌,须信人生能几何?万两黄金未为宝,一家安乐值钱多。"
佑启
[相关解释]
1.佑助启发。
1.佑助启发。
发擿
[相关解释]
1.亦作"发摘"。 2.揭发;举发。 3.犹阐发。 4.犹启发﹐开导。
1.亦作"发摘"。 2.揭发;举发。 3.犹阐发。 4.犹启发﹐开导。
发轸
[相关解释]
1.车子出发。借指出发﹐起程。 2.比喻事物的起始﹑开端。 3.启发﹐开导。
1.车子出发。借指出发﹐起程。 2.比喻事物的起始﹑开端。 3.启发﹐开导。
启予
[相关解释]
1.谓对自己有所启发。
1.谓对自己有所启发。
启发
[相关解释]
①开导指点,使产生联想并有所领悟启发式教学|这番话对我很有启发。②阐明;阐释启发篇章,校理秘文。
①开导指点,使产生联想并有所领悟启发式教学|这番话对我很有启发。②阐明;阐释启发篇章,校理秘文。
启发式
[相关解释]
1.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法。与"注入式"教学法相对而言。
1.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法。与"注入式"教学法相对而言。
启导
[相关解释]
1.开导;启发指导。 2.开道,引路。
1.开导;启发指导。 2.开道,引路。
启悟
[相关解释]
1.亦作"启寤"。 2.寤,通"悟"。启发使觉悟。
1.亦作"启寤"。 2.寤,通"悟"。启发使觉悟。
启惎
[相关解释]
1.启发教导。语出《文选.张衡》"天启其心,人惎之谋。"薛综注"惎,教也。"
1.启发教导。语出《文选.张衡》"天启其心,人惎之谋。"薛综注"惎,教也。"
启惕
[相关解释]
1.使受到启发而震惧。
1.使受到启发而震惧。
启瀹
[相关解释]
1.启发开导。
1.启发开导。
启牖
[相关解释]
1.打开窗户。 2.启发诱导。牖,通"诱"。
1.打开窗户。 2.启发诱导。牖,通"诱"。
启诱
[相关解释]
1.启发诱导。
1.启发诱导。
壁塑
[相关解释]
1.中国绘画﹑雕塑合一的一种艺术形式。亦称"隐塑"或"影壁"。借壁势塑造神鬼﹑人物﹑山水﹑楼阁﹑花卉等像,并施以色彩,形成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特殊样式。唐杨惠之的壁塑,时称天下第一。据说北宋画家郭熙见了杨惠之的山水壁塑,受到启发,以手堆泥于壁,使成凹凸之状,待干后,随其形迹用墨晕成山峦林壑,称为"壁影"。
1.中国绘画﹑雕塑合一的一种艺术形式。亦称"隐塑"或"影壁"。借壁势塑造神鬼﹑人物﹑山水﹑楼阁﹑花卉等像,并施以色彩,形成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特殊样式。唐杨惠之的壁塑,时称天下第一。据说北宋画家郭熙见了杨惠之的山水壁塑,受到启发,以手堆泥于壁,使成凹凸之状,待干后,随其形迹用墨晕成山峦林壑,称为"壁影"。
导扬
[相关解释]
1.导达显扬;引导宣扬。 2.启发引导。
1.导达显扬;引导宣扬。 2.启发引导。
导牖
[相关解释]
1.引导启发。
1.引导启发。
导诱
[相关解释]
1.引导启发。
1.引导启发。
开天
[相关解释]
1.启发天性。 2.谓布列于天空。 3.创始。 4.放晴。
1.启发天性。 2.谓布列于天空。 3.创始。 4.放晴。
开导
[相关解释]
以道理启发劝导孩子有缺点,应该耐心~。
以道理启发劝导孩子有缺点,应该耐心~。
开引
[相关解释]
1.开始引出;引起。 2.启发,开导。 3.开浚导引。
1.开始引出;引起。 2.启发,开导。 3.开浚导引。
开悟
[相关解释]
1.领悟;解悟;(心窍)开通。 2.启发;开导。
1.领悟;解悟;(心窍)开通。 2.启发;开导。
开析
[相关解释]
1.劈开。 2.得到启发和解悟。 3.分析。
1.劈开。 2.得到启发和解悟。 3.分析。
开益
[相关解释]
1.启发;增益。
1.启发;增益。
开示
[相关解释]
1.指明。 2.展示,显示。 3.启示,启发。 4.指示;写出来使知道。
1.指明。 2.展示,显示。 3.启示,启发。 4.指示;写出来使知道。
开讽
[相关解释]
1.启发劝谏。
1.启发劝谏。
开诱
[相关解释]
1.启发诱导。
1.启发诱导。
开谕
[相关解释]
1.亦作"开喻"。 2.启发解说;劝告。
1.亦作"开喻"。 2.启发解说;劝告。
开达
[相关解释]
1.开通明达。 2.开展扩充。 3.谓得到启发,领悟。
1.开通明达。 2.开展扩充。 3.谓得到启发,领悟。
开进
[相关解释]
1.犹起用。 2.启发;促进。 3.军队为进入战斗而向敌趋进的行动。
1.犹起用。 2.启发;促进。 3.军队为进入战斗而向敌趋进的行动。
引发
[相关解释]
1.指出殡。 2.犹启发。
1.指出殡。 2.犹启发。
心理咨询
[相关解释]
用语言、文字或其他形式对求助者进行启发、劝告和教育的心理治疗方式。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失常的人,不包括需住院或药物治疗的重度心理失常者。其范围与内容包括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和康复等各方面的心理问题。形式有个别咨询、团体咨询,也有门诊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宣传咨询、现场咨询等。
用语言、文字或其他形式对求助者进行启发、劝告和教育的心理治疗方式。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失常的人,不包括需住院或药物治疗的重度心理失常者。其范围与内容包括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和康复等各方面的心理问题。形式有个别咨询、团体咨询,也有门诊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宣传咨询、现场咨询等。
悟发
[相关解释]
1.犹启发。
1.犹启发。
感梦
[相关解释]
1.谓受梦的启发。 2.谓感应于梦中。
1.谓受梦的启发。 2.谓感应于梦中。
打启发
[相关解释]
1.方言。揩油,占便宜。
1.方言。揩油,占便宜。
折纸
[相关解释]
用纸折叠成各种物体的形状,如车、船、桌、椅、鸟、猴等。是适应儿童爱好摹仿的特点,启发其想像力和创造性的手工活动。
用纸折叠成各种物体的形状,如车、船、桌、椅、鸟、猴等。是适应儿童爱好摹仿的特点,启发其想像力和创造性的手工活动。
披豁
[相关解释]
1.敝开;开诚。 2.开朗;明亮。 3.启发。
1.敝开;开诚。 2.开朗;明亮。 3.启发。
挑拨
[相关解释]
1.拨动灯芯使灯火明亮。引申为启发。 2.拨物使动;挑动。 3.播弄是非,调唆。 4.逗引,撩拨。
1.拨动灯芯使灯火明亮。引申为启发。 2.拨物使动;挑动。 3.播弄是非,调唆。 4.逗引,撩拨。
探竿影草
[相关解释]
1.探竿﹑影草﹑都是渔民使鱼聚集后下网捕捞之法。佛教禅宗借以喻启发性的随宜施教。
1.探竿﹑影草﹑都是渔民使鱼聚集后下网捕捞之法。佛教禅宗借以喻启发性的随宜施教。
旁指曲谕
[相关解释]
1.从侧面委婉启发晓谕。
1.从侧面委婉启发晓谕。
旁推侧引
[相关解释]
1.从侧面启发引导。
1.从侧面启发引导。
星星之火
[相关解释]
沪剧剧目。宗华、刘宗诒编。取材于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叙述1925年农村妇女杨桂英到上海探望在日本纱厂当包身工的女儿小珍子,而包身工形同囚犯,只能隔墙见面。不久,桂英也进纱厂做工,而小珍子却被日本工头踢死。在中共地下党员刘英启发下,桂英参加了工人斗争,投入五卅”运动洪流。
沪剧剧目。宗华、刘宗诒编。取材于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叙述1925年农村妇女杨桂英到上海探望在日本纱厂当包身工的女儿小珍子,而包身工形同囚犯,只能隔墙见面。不久,桂英也进纱厂做工,而小珍子却被日本工头踢死。在中共地下党员刘英启发下,桂英参加了工人斗争,投入五卅”运动洪流。
朱熹(1130-1200)
[相关解释]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颢、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认为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但理在先,气在后”。主张启发式教育方法,反对死记硬背。对经学、史学、文学以及自然科学也有研究与贡献。著作有《四书集注》、《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等。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颢、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认为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但理在先,气在后”。主张启发式教育方法,反对死记硬背。对经学、史学、文学以及自然科学也有研究与贡献。著作有《四书集注》、《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等。
沃心
[相关解释]
1.谓使内心受启发。旧多指以治国之道开导帝王。语出《书.说命上》"启乃心,沃朕心。"孔颖达疏"当开汝心所有,以灌沃我心,欲令以彼所见教己未知故也。"
1.谓使内心受启发。旧多指以治国之道开导帝王。语出《书.说命上》"启乃心,沃朕心。"孔颖达疏"当开汝心所有,以灌沃我心,欲令以彼所见教己未知故也。"
沃然
[相关解释]
1.受启发而领悟貌。 2.肥美貌。
1.受启发而领悟貌。 2.肥美貌。
牖发
[相关解释]
1.诱导启发。牖﹐通"诱"。
1.诱导启发。牖﹐通"诱"。
牖启
[相关解释]
1.诱导启发。牖﹐通"诱"。
1.诱导启发。牖﹐通"诱"。
牖衷
[相关解释]
1.谓启发其内心。牖﹐通"诱"。
1.谓启发其内心。牖﹐通"诱"。
牖进
[相关解释]
1.启发促进。牖﹐通"诱"。
1.启发促进。牖﹐通"诱"。
王守仁(1472-1529)
[相关解释]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人称阳明先生,余姚(今属浙江)人。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提出致良知”的学说,把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人生而具有的良知”。提出知行合一”说。教育方法上强调言传身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等。他的学说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有《传习录》、《大学问》等。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人称阳明先生,余姚(今属浙江)人。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提出致良知”的学说,把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人生而具有的良知”。提出知行合一”说。教育方法上强调言传身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等。他的学说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有《传习录》、《大学问》等。
自发
[相关解释]
1.不受外力影响而自然产生。 2.启发自己。 3.自行奋发。 4.亲自发动。 5.自行抒写。 6.自己提倡。 7.同"自觉"相对。指人们未认识﹑未掌握客观规律时的一种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为客观必然过程所支配﹐往往不能预见其活动的后果。
1.不受外力影响而自然产生。 2.启发自己。 3.自行奋发。 4.亲自发动。 5.自行抒写。 6.自己提倡。 7.同"自觉"相对。指人们未认识﹑未掌握客观规律时的一种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为客观必然过程所支配﹐往往不能预见其活动的后果。
自寤
[相关解释]
1.自我启发。
1.自我启发。
觉人觉世
[相关解释]
1.谓启发世人觉悟。
1.谓启发世人觉悟。
警发
[相关解释]
1.警拔﹔机警出众。 2.警醒启发。
1.警拔﹔机警出众。 2.警醒启发。
诱发
[相关解释]
①引导启发。②致使发生。
①引导启发。②致使发生。
谈鸡
[相关解释]
1.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载﹕晋兖州刺史宋处宗﹐尝买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着窗间﹐鸡遂作人语﹐与处宗谈论﹐极有言致﹐终日不辍。处宗因此言功大进◇因以"谈鸡"指可与之交谈的鸡。 2.以喻能启发人智慧者。
1.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载﹕晋兖州刺史宋处宗﹐尝买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着窗间﹐鸡遂作人语﹐与处宗谈论﹐极有言致﹐终日不辍。处宗因此言功大进◇因以"谈鸡"指可与之交谈的鸡。 2.以喻能启发人智慧者。
赐惠
[相关解释]
1.赐给恩惠。 2.称人对自己启发教育的敬辞。为旧时书信中套语。
1.赐给恩惠。 2.称人对自己启发教育的敬辞。为旧时书信中套语。
起予
[相关解释]
1.《论语.八佾》"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孔子言子夏能发明我意,可与共言《诗》。"后因用为启发自己之意。 2.指启发他人。
1.《论语.八佾》"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孔子言子夏能发明我意,可与共言《诗》。"后因用为启发自己之意。 2.指启发他人。
起发
[相关解释]
1.犹启发。 2.出发。 3.征调﹑发送。 4.诈取;捞取。 5.犹起赃。 6.起棺发丧。 7.犹饱满。
1.犹启发。 2.出发。 3.征调﹑发送。 4.诈取;捞取。 5.犹起赃。 6.起棺发丧。 7.犹饱满。
起明
[相关解释]
1.发光;发亮。 2.启发使明了。
1.发光;发亮。 2.启发使明了。
造心
[相关解释]
1.深入心中。谓受启发。
1.深入心中。谓受启发。
镌发
[相关解释]
1.开导﹐启发。
1.开导﹐启发。
闿导
[相关解释]
1.启发引导。
1.启发引导。
震聋发聩
[相关解释]
1.使昏昧糊涂﹐不明事理的人﹐为之震惊﹐受到启发。
1.使昏昧糊涂﹐不明事理的人﹐为之震惊﹐受到启发。
鹅湖之会
[相关解释]
1.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在治学方法上,朱熹主张"先道问学"和"即物而穷其理",即从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主张"尊德性"和"发明本心",认为"心即理也",不必多做读书穷理工夫。朱讥陆为"禅学",陆讥朱为"支离",并赋诗互相责难。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
1.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在治学方法上,朱熹主张"先道问学"和"即物而穷其理",即从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主张"尊德性"和"发明本心",认为"心即理也",不必多做读书穷理工夫。朱讥陆为"禅学",陆讥朱为"支离",并赋诗互相责难。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