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95 查到相关周公的内容。
带有周公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圣 [相关解释]
1.指传说中的黄帝﹑方明﹑昌寓﹑张若﹑謵朋﹑昆阍﹑滑稽七人。 2.指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 3.指唐代的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七位君主。 4.道家指高圣玉帝君等七位上仙。 5.佛教以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慧解脱﹑俱解脱七品修行阶次为七圣。乃见道后的修行阶次。见《俱舍论.分别贤圣品》。
七缺 [相关解释]
1.汉何休称夫道缺﹑妇道缺﹑君道缺﹑臣道缺﹑父道缺﹑子道缺﹑周公之礼缺为"七缺"。
七起 [相关解释]
1.相传禹一饭七起以迎贤士。《艺文类聚》卷十一引《鬻子》"﹝禹﹞一馈而七起﹐曰'吾不恐四海之士留于道路也﹐恐其留吾门也。'是以四海之士皆至。"北齐刘昼《新论.诫盈》"夏禹一馈而七起﹐周公一沐而三握发﹐食不遑饱﹐沐不及晞。"后用以称礼贤下士。
三变 [相关解释]
1.三种变化。指君子三变。《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2.三种变化。指天运三变。《史记.天官书》"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三大变一纪。" 3.三种变化。指周公三变于文王时能子,于成王幼时能武,于成王壮时能臣。见《韩诗外传》卷七。 4.三种变化。指古诗三变。远古至汉魏为一变,晋宋至唐初为一变,盛唐以后又一变。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艺文.诗三变》。 5.三种变化。《新唐书.文艺传序》"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指唐初王勃﹑杨炯为一变,玄宗时张说
三吐三握 [相关解释]
1.《史记.鲁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后以"三吐三握"为求贤殷切之典。
三圣 [相关解释]
1.三个圣人。指尧﹑舜﹑禹。 2.三个圣人。指夏禹﹑周公﹑孔子。 3.三个圣人。指伏羲﹑文王﹑孔子。 4.三个圣人。指文王﹑武王﹑周公。
三握发 [相关解释]
1.《史记.鲁周公世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后以"三握发"喻礼贤下士,悉心招揽人才。
下都 [相关解释]
1.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西周都镐京,以雒邑(今河南洛阳故城)为下都。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洛诰》序云'周公往营成周',则成周乃东都总名∮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阳,成周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下都则保厘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西晋都洛阳,东晋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下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3)北齐都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为下都。见《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4)北宋都开封,以洛阳
东山 [相关解释]
《诗·豳风》篇名。相传是周公东征归来后周人的作品,写久戍在外的士兵在归途中和到家后的感想,其中既有胜利返回的喜悦,也有家园荒芜的感叹。
九圣 [相关解释]
1.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文王﹑周公﹑孔子。 2.指道教崇奉的九位真人。 3.九个皇帝。
五叔 [相关解释]
1.指周公的五个弟弟。
仰思 [相关解释]
1.追思。语本《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焦循正义"自后观前亦为仰,此仰思,盖即谓仰举三王之事而思其合。"
伊周 [相关解释]
1.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两人都曾摄政,后常并称。亦指执掌朝政的大臣。
伊旦 [相关解释]
1.即伊尹和周公。周公名旦,与伊尹并称伊旦。
作洛 [相关解释]
1.语出《书.多士》"今朕作大邑于兹洛。"周都于镐京,周成王时,周公又建洛邑为东都◇世因以"作洛"指另建新都。
先圣先师 [相关解释]
1.古代本指圣贤和可以师法的前辈。 2.汉以后﹐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历代王朝均庙祀孔子。魏正始到隋大业年间﹐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初改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寻复旧。参见"至圣先师"。
公旦 [相关解释]
1.指周公旦。
六君子 [相关解释]
1.史籍中合称六个杰出人物为"六君子"者甚多﹐其中最著者﹐约有(1)指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礼记.礼运》"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2)宋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及陈师道﹑李廳﹐人称"苏门六君子"。清王士秅《池北偶谈.谈艺七.姑溪集》"端叔在苏门,名次六君子……观全集殊下秦﹑晁﹑张﹑陈远甚。"(3)宋宁宗时﹐右丞相赵汝愚为韩侂胄诬陷﹐太学生周端朝﹑张衜﹑徐范﹑蒋傅﹑林仲麟﹑杨宏中六人上书讼其冤﹐被屏斥﹐史称"六君子"。见《宋史.忠义传.杨宏中》。 2
兼施 [相关解释]
1.《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言周公想兼学夏﹑商﹑周三代之王而施行禹﹑汤﹑文﹑武之政◇以"兼施"指并行先王之善政。 2.犹并举。
分陕 [相关解释]
1.陕即今陕西省陕县。相传周初周公旦﹑召公奭分陕而治,周公治陕以东,召公治陕以西◇谓封建王朝官僚出任地方官为"分陕"。
剪桐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重言》"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叔虞于晋。"后因以"剪桐"为分封的典实。
十乱 [相关解释]
1.《书.泰誓》"予(周武王)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孔传"我治理之臣虽少而心德同。"孔颖达疏"《释诂》云乱,治也。"十人,指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文母(一说指文王之后大姒,一说指武王之妻邑姜)◇因以"十乱"指上述十个辅佐周武王治国平乱的大臣。 2.泛指辅佐皇帝的十个有才能的人。
叔旦 [相关解释]
1.即周公旦。
吐哺握发 [相关解释]
《史记·鲁周公世家》载周公旦为延揽天下贤士,有时甚至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哺口中所含食物。意谓洗发时多次挽束头发停下来不洗,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因以吐哺握发”形容为延揽人才而忙碌操心。
吐哺辍洗 [相关解释]
1.据《韩诗外传》卷三载,周公殷勤待客,甚至于"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天下之士。又据《史记.高祖本纪》载,郦食其求见刘邦,刘邦方踞床洗足。郦生不拜,且斥其不宜踞见长者,于是刘邦起而谢之,延上坐◇世遂以"吐哺辍洗"为礼贤下士之典实。
吐握 [相关解释]
即吐哺握发”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
君陈 [相关解释]
1.人名。周公旦之子。《书.君陈序》"周公既没,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作《君陈》。"孔颖达疏"周公迁殷顽民于成周。顽民既迁,周公亲自监之。周公既没,成王命其臣名君陈代周公监之,分别居处,正此东郊成周之邑。"《礼记.坊记》"君陈曰"汉郑玄注"君陈,盖周公之子,伯禽弟也。"后因以喻皇家之重臣。
吝骄 [相关解释]
1.吝啬而骄傲。谓固执己见,盛气凌人。语出《论语.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刘宝楠正义"骄是自矜其才,[是靳己所有。"
周公 [相关解释]
1.西周初期政治家。姓姬名旦,也称叔旦。文王子,武王弟,成王叔。辅武王灭商。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摄政。东平武庚﹑管叔﹑蔡叔之叛。继而厘定典章﹑制度,复营洛邑为东都,作为统治中原的中心,天下臻于大治◇多作圣贤的典范。参阅《史记.鲁周公世家》。 2.春秋时天子之宰﹑卿士的通称。 3.《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后因以"梦见周公"喻夜梦。或省作"周公"。
周公吐哺 [相关解释]
1.《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周公旦 [相关解释]
西周政治家。姬姓,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为周公。先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他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联合纣王之子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出师东征,平定叛乱,并大规模分封诸侯。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
周公馆 [相关解释]
1.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周恩来同志作为共产党的代表曾驻在重庆﹑南京等地,其住所当时被称为"周公馆"。
周南 [相关解释]
1.《诗.国风》之一◇人认为《周南》所收大抵为今陕西﹑河南﹑湖北之交的民歌,颂扬周德化及南方『以后被作为诗教的典范。 2.代称周公。因成周以南之地为周公旦的采邑,故称。 3.地名。指成周(今河南洛阳)以南。《韩非子.说林下》"周南之战,公孙喜死焉。"一说即洛阳。参阅《史记.太史公自序》裴髎集解引徐广注。 4.《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后因以"周南"为滞留某地而毫无建树之典。
周召 [相关解释]
1.亦作"周邵"。 2.周成王时共同辅政的周公旦和召公奭的并称。两人分陕而治,皆有美政。
周姥 [相关解释]
1.称周公夫人。据《艺文类聚》卷三五引《妒记》载,晋谢安欲娶妾,夫人不许,安之侄﹑甥以《关雎》《螽斯》诗有不忌之德相劝。夫人问谁撰此诗?答云周公。夫人乃曰"周公是男子,相为尔;若使周姥撰诗,当无此也。"
周孔 [相关解释]
1.周公和孔子的并称。
周情孔思 [相关解释]
1.周公孔子的思想感情。常用以赞美人之高尚情操。
周武王 [相关解释]
西周王朝建立者。姬姓,名发。周文王之子。命吕尚负责军事,命弟周公旦负责政务,继承父志,准备伐商。公元前11世纪中,亲率周军,联合西南各族军队,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打败商军。灭商后建立周朝,并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
周髀 [相关解释]
1.即盖天。我国古代一种天体学说,谓天象无柄的伞,地象无盖的盘子。阐明其观点的著作有《周髀算经》二卷。因书中使用了勾股术测算天体运行里数,又相传成书于周公,故称"周髀"。髀,股也。立八尺之表为股,表影为勾。
商衡周鼎 [相关解释]
1.谓伊尹和周公。
嘉禾 [相关解释]
1.生长奇异的禾,古人以之为吉祥的征兆。亦泛指生长茁壮的禾稻。典出《书.微子之命》"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献诸天子。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作《归禾》。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孔传"唐叔,成王母弟,食邑内得异禾也……禾各生一垄而合为一穗。异亩同颖,天下和同之象,周公之德所致。"孔颖达疏"此以善禾为书之篇名,后世同颖之禾遂名为'嘉禾',由此也。" 2.勋章的一种。民国初所定,中镂嘉禾,分九等,后废止。
四圣 [相关解释]
1.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2.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尧﹑舜﹑禹﹑汤。 3.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伏羲﹑轩辕(黄帝)﹑高辛(帝喾)﹑禹。 4.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周公﹑太公﹑召公﹑史佚。《大戴礼记.保傅》载,成王中立而听朝,周公常立于前,太公常立于左,召公常立于右,史佚常立于后。"四圣维之,是以虑无失计,而举无过事。" 5.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唐代肃宗﹑代宗﹑德宗﹑顺宗。 6.医家称黄帝﹑岐伯﹑秦越人(扁鹊)﹑张机为"四圣"。清黄元御着医书有《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等,见《清史
圣教 [相关解释]
1.旧称尧﹑舜﹑文﹑武﹑周公﹑孔子的教导。 2.宗教信徒对各自宗教的尊称。
大冯君 [相关解释]
1.称汉冯野王『冯奉世子冯野王﹑冯立兄弟先后为上郡太守﹐皆居职公廉﹐时人称之为大﹑小冯君。《汉书.冯奉世传》"吏民嘉美野王﹑立相代为太守﹐歌之曰'大冯君﹑小冯君﹐兄弟继踵相因循﹐聪明贤知惠吏民﹐政如鲁卫德化钧﹐周公﹑康叔犹二君。'"后因以"大冯小冯"为称誉家族中人相继为官而均有显着政绩的典实。
大诰 [相关解释]
1.《尚书》篇名。《书.大诰序》"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孔传"陈大道以诰天下﹐遂以名篇。"后用以泛称典诰之文。 2.明洪武十八年颁布的法律文件。内分十种项目﹐颁之学宫以课士﹐令人人习之。不久又颁布续编﹑三编。参阅《明史.太祖纪三》﹑《明通鉴.太祖洪武十八年》。
天保 [相关解释]
1.谓上天保佑﹐使之安定。《诗.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亦孔之固。"郑玄笺"保﹐安。尔﹐女也。女﹐王也。"后引申指皇统﹑国祚。《史记.周本纪》"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恶﹐贬从殷王受。'"张守节正义"武王答周公云﹐定知天之安保我位﹐得依天之宫室﹐退除殷纣之恶。"《宋书.武帝纪中》"我世祖所以抚归运而顺人事﹐乘利见而定天保者也。"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嗟天保之未定﹐见殷忧之方始。"一说保﹐保斗﹐为古代车盖中心轴端部件。天保﹐借指天之中枢北极星﹐引申指人世政治中心﹐如京邑﹑国都。参阅陆宗达《训诂简论》。
姬公 [相关解释]
1.指周公姬旦。 2.指周文王姬昌。 3.泛指周天子。
姬吕 [相关解释]
1.周公姬旦和吕尚的并称。喻贤能的辅弼之臣。
姬孔 [相关解释]
1.周公姬旦与孔子的并称。
孔周 [相关解释]
1.孔子与周公的并称。
孔姬 [相关解释]
1.孔子和姬旦(周公旦)的并称。
孔情周思 [相关解释]
1.指儒学的思想﹑情懆。孔,孔子;周,周公。
宁王 [相关解释]
1.谓开国受命之王。多指周文王﹑周武王。《书.大诰》"用宁王遗我大宝j,绍天明。"孙星衍注引郑玄曰"受命曰宁王。"孙星衍疏"郑注见《书》疏,云'受命曰宁王'者,《君奭》云'惟宁王德',郑注云'宁王者文王也'。又注《洛诰》云'周公谓文王为宁成王亦谓武王为宁王。此一名而二人兼之。'"一说,宁王指文王,"宁"当作"文"。参阅曾运干《尚书正读》。 2.指唐李宪。睿宗长子,封宁王。善音律。死后,玄宗封为让皇帝。 3.明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封于大宁,称宁王。自号舑仙,又称涵虚子﹑丹丘先生,着《通鉴博论》﹑《汉唐
宰衡 [相关解释]
1.《汉书.平帝纪》"夏,皇后见于高庙,加安汉公号曰'宰衡'。"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周公为太宰,伊尹为阿衡,采伊周之尊以加莽。"后以指宰相。 2.作动词。指为相。
居东 [相关解释]
1.《书.金縢》"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孔颖达疏"郑玄以为武王崩,周公为冢宰三年,服终,将欲摄政,管蔡流言,即避居东都。"后因以指退职避居。
岐山操 [相关解释]
1.琴曲名。相传周公为太王作。一说周人为文王作。参阅《乐府诗集.琴曲一.岐山操》。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相关解释]
1.庆父,春秋鲁庄公弟。庄公去世,子般即位。庆父使圉人杀子般立闵公,后又杀闵公而奔莒。时齐大夫仲孙湫吊鲁回来,对人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事见《左传.闵公元年》﹑《史记.鲁周公世家》◇常以庆父喻祸根,以"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喻祸根不除,不得安宁。
开匮 [相关解释]
1.周成王开启金縢之匮,见周公所藏请以身代武王去死的文书,于是不再信流言怀疑周公,对周公更加礼敬。见《书.金縢》◇用"开匮"为君主亲贤纳谏的典故。
弃餐 [相关解释]
1.《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后以"弃餐"檃括其义,用为典实。 2.谓不暇进餐。形容事迫情急。
微子 [相关解释]
1.周代宋国的始祖。名启,殷纣王的庶兄,封于微(今山东梁山西北)。因见纣淫乱将亡,数谏,纣不听,遂出走。周武王灭商,复其官。周公承成王命诛武庚,乃命微子统率殷族,奉其先祀,封于宋。《尚书》有《微子》篇。 2.指南朝宋谢弘微。 3.贱子。非正妻所生子。 4.见"微子操"。
托孤寄命 [相关解释]
1.《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邢昺疏﹕"可以托六尺之孤者﹐谓可委托以幼少之君也。若周公﹑霍光也﹔可以寄百里之命者﹐谓君在亮阴﹐可当国摄君之政令也。"后以"托孤寄命"指受遗命托付辅助幼君﹔或君主居丧时﹐受命摄理朝政。亦泛指付托以非常之重任。
执礼 [相关解释]
①执守礼制;掌赞礼之事昔周公处谦卑士,执礼以治天下。②对人有礼节他对长辈执礼甚恭。
指南车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车。相传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兵士皆迷。黄帝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蚩尤。又周初越裳氏来贡,使者迷其归路,周公赐以輟车,皆为司南之制◇东汉张衡﹑三国魏马钧﹑南朝齐祖冲之皆有造指南车之事。唐元和中,典作官金公立曾上指南车﹑记里鼓。宋天圣五年,燕肃又创意造车,大观元年,吴德隆亦献制车之法。自晋代以后,皇帝车驾卤簿多用指南车为前导。宋岳珂《愧郯录.指南记里鼓车》记其形制甚详。参阅晋崔豹《古今注.舆服》﹑《晋书.舆服志》﹑《宋书.礼志五》﹑《宋史.舆服志一》。
摄政 [相关解释]
代国君处理国政周公摄┱|南面摄政。
摄祚 [相关解释]
1.犹摄政。谓代行王事。语本《礼记.文王世子》"昔者周公摄政﹐践阼而治。"
无文 [相关解释]
1.没有文字记述。《书.洛诰》"周公曰'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孔传"言王当始举殷家祭祀,以礼典祀于新邑,皆次秩不在礼文者而祀之。"一说,文通"紊",不紊乱。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下》"今案,文当读为紊。紊,乱也。" 2.指言语﹑辞章没有文采。 3.没有彩藻之饰;没有纹饰。 4.谓朴实无华。
旦奭 [相关解释]
1.周公旦与召公奭的并称。两人都是周初功臣。
旦望 [相关解释]
1.朔望。即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 2.周公旦与太公望的并称。两人均为周代之贤辅。
昌菹 [相关解释]
1.亦作"昌葅"。 2.菖蒲根的腌制品。昌,通"菖"。周天子使周公阅聘鲁,鲁君飨之昌菹等物,示旌表其功德◇以为主国盛礼款待他国使者之典实。 3.菖蒲根的腌制品。昌,通"菖"。据传周文王嗜昌菹,仲尼食之以取味◇以为倾慕前贤而嗜其所嗜之典实。
易系 [相关解释]
1.即《易.系辞》。又名《系辞传》。相传文王﹑周公作辞,系于卦爻之下,后孔子作《系辞传》,通论一经的大体。
曲阜 [相关解释]
1.市名。在山东省中部偏南。周武王封弟周公旦于曲阜,为鲁国都。以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置鲁县,隋改今名。为孔子故里。有鲁国故城﹑孔庙﹑孔府﹑孔林等古迹,为著名游览胜地。故城在今山东省曲阜市西北。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兖州府》。
桥梓 [相关解释]
1.《文选.任昿》李善注引《尚书大传》"伯禽与康叔朝于成王,见乎周公,三见而三笞之。二子有骇色,乃问于商子曰'^二子见于周公,三见而三笞之,何也?'商子曰'南山之阳有木名南山之阴有木名梓,二子盍往观焉!'于是二子如其言而往观之,见桥木高而仰,梓木晋而俯。反以告商子。商子曰'桥者,父道也;梓者,子道也。'"后因称父子为"桥梓"。
梦周 [相关解释]
1.语出《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仰慕周公,至形于梦寐◇以"梦周"为缅怀先贤之词。
武象 [相关解释]
1.周武王时的乐名。一说《武》乃武王之乐,《象》乃周公之乐。
泮宫 [相关解释]
1.西周诸侯所设大学。《诗.鲁颂.泮水》"既作泮宫﹐淮夷攸服。"《汉书.郊祀志上》"周公相成王﹐王道大洽﹐制礼作乐﹐天子曰明堂辟雍﹐诸侯曰泮宫。"后泛指学宫。唐杨炯《少室山少姨庙碑》"辟雍所以行其礼﹐泮宫所以辨其教。"清钱泳《履园丛话.笑柄.两耳太聪》"族叔印川少府﹐少与前两广总督吴槐江先生﹐同入泮宫﹐最为莫逆。"一说﹐泮宫为春秋鲁僖公筑于泮水边的宫室。是僖公饮酒作乐﹑演武庆功之所『代始以之为诸侯的学宫﹐后人遂因袭汉说。见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洛宴 [相关解释]
1.指周公卜都洛邑,因流水以泛酒之事。
洛食 [相关解释]
1.原指周公营东都,先卜地,洛得吉兆。引申为定都。
狼胡 [相关解释]
1.喻处境艰难,进退维谷。《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痜其尾。"孔颖达疏"毛以为狼之老者则颔下垂胡,狼进前则躐其胡,却退则踥其尾……以喻周公摄政之时,远则四国流言,近则王不知其志,进退有难。"朱熹集传"胡,颔下悬肉也。"高亨注"胡,兽颔下下垂的肉。兽的胡上总是生着较长的毛,所以字变为胡,胡本含有胡意。老狼的胡肉长,胡毛也长,行走时,两脚就踩着了。"
王士 [相关解释]
1.天子的士民。语出《书.多士》"周公初于新邑洛,用告商王士。"孔传"周公致政明年三月,始于新邑洛用王命告商王之众士。"
破斧 [相关解释]
1.《诗.豳风》篇名。赞美周公平定管﹑蔡﹑商﹑奄四国的叛乱,伐罪救民。《诗.豳风.破斧序》"《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四国焉。"后用作赞美朝廷用兵平乱之典。 2.夏后氏孔甲所作歌名。孔甲因其养子被斧断足,感而赋《破斧》之歌。事见《吕氏春秋.音初》。
致政 [相关解释]
①官吏将执掌的政权交还国君周公属籍致政。②犹致仕,退职致政大夫。
芥羽 [相关解释]
1.《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郼之鸡斗,季氏介其鸡,郼氏为之金距。"孔颖达疏引郑司农曰"介,甲也,为鸡着甲。"《史记.鲁周公世家》作"季氏芥鸡羽"。裴髎集解引服虔曰"捣芥子播其鸡羽,可以坌郼氏鸡目。"后因以"芥羽"指用以角斗的鸡。
裂陕 [相关解释]
1.相传周初周召二公分陕而治,周公治陕以东,召公治陕以西。陕即今河南省陕县。事见《公羊传.隐公五年》◇遂以"裂陕"谓朝廷大员出任地方长官。
边氏腹 [相关解释]
1.《后汉书.文苑传上.边韶》"韶口辩,曾昼日假卧,弟子私謿之曰'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韶潜闻之,应时对曰'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謿,出何典记?'謿者大惭。"后以"边氏腹"称满肚子学问犹如装满典籍的书簏。
边韶寝 [相关解释]
1.《后汉书.文苑传上.边韶》"韶口辩,曾昼日假卧,弟子私謿之曰'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韶潜闻之,应时对曰'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謿,出何典记?'謿者大惭。"后以"边韶寝"称昼眠。
遗老 [相关解释]
①前朝的旧臣;留恋旧时代的老人周公旦进殷之遗老,而问殷之亡故|二人皆系前清遗老。②饱阅世变的老人使垂白遗老,再逢大宝之安|坐中皆遗老。
都鄙 [相关解释]
1.周公卿﹑大夫﹑王子弟的采邑,封地。 2.京城和边邑。 3.美好和丑陋。
金縢功 [相关解释]
1.《书.金縢》﹕"武王有疾﹐周公作《金縢》。"孔颖达疏﹕"武王有疾﹐周公作策书告神﹐请代武王死。事毕﹐纳书于金縢之匮。"后因以"金縢功"为忠心事君之典。
风雷之变 [相关解释]
1.据《书.金縢》载周武王死后,周公摄政,镇压了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等的叛乱。武王子成王因受流言影响﹐怀疑周公的忠诚﹐于是"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后遂以"风雷之变"指上天示警的灾异现象。
飞熊 [相关解释]
1.据《武王伐纣平话》西伯侯夜梦飞熊一只﹐来至殿下,周公解梦谓必得贤人﹐后果得贤人姜尚,当时姜尚正在渭水之滨垂钓◇因以"飞熊"指君主得贤的征兆。 2.指隐士见用。
饮醇 [相关解释]
1.《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惟与程普不睦"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后遂以"饮醇"指受到宽厚对待而心悦诚服。
骄吝 [相关解释]
1.亦作"骄"。亦作"骄吝"。 2.骄傲而吝啬。语出《论语.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鲁卫之政 [相关解释]
1.语出《论语.子路》"鲁卫之政,兄弟也。"鲁是周朝周公的封国,卫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国,两国的政治情况也像兄弟一样差不多。因以比喻情况相同或相似。
鲁颂 [相关解释]
1.《诗》"三颂"之一。共四篇。周成王封周公﹑伯禽于鲁,周公有大功德于王室,故虽为诸侯国亦得有颂。四篇作于鲁僖公晩年,为春秋中期作品。
鸮音 [相关解释]
1.鸮鸟的恶声。语本《诗.鲁颂.泮水》"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毛传"鸮,恶声之鸟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夸饰》﹕"且夫鸮音之丑﹐岂有泮林而变好。"后引申为恶人的恶习。 2.《诗.豳风.鸱鸮》"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按,此小诗序曰"《鸱鸮》,周公救乱也。"故后用"鸮音"指辛勤谨慎,去巩固政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