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7 查到相关周制的内容。
带有周制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万乘
[相关解释]
1.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2.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 3.指帝王,帝位。 4.指能出兵车万乘的大国。亦泛指国家。
1.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2.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 3.指帝王,帝位。 4.指能出兵车万乘的大国。亦泛指国家。
上公
[相关解释]
1.周制,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八命,出封时,加一命,称为上公。 2.汉制,仅以太傅为上公。 3.晋制,太宰﹑太傅﹑太保皆为上公。 4.公爵的尊称,亦泛指高官显爵。 5.传说古有五行之官,封为上公,祀为贵神。其土正曰后土。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因以"上公"指社神。 6.即太白星。
1.周制,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八命,出封时,加一命,称为上公。 2.汉制,仅以太傅为上公。 3.晋制,太宰﹑太傅﹑太保皆为上公。 4.公爵的尊称,亦泛指高官显爵。 5.传说古有五行之官,封为上公,祀为贵神。其土正曰后土。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因以"上公"指社神。 6.即太白星。
上卿
[相关解释]
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称为上卿”◇泛指朝廷重臣上卿才大名不朽,早朝至尊暮求友。
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称为上卿”◇泛指朝廷重臣上卿才大名不朽,早朝至尊暮求友。
上宗
[相关解释]
1.周制春官之长大宗伯的别称。
1.周制春官之长大宗伯的别称。
且字
[相关解释]
1.古代男子行冠礼后,据本名涵义另立别名称"字"。周制,二十岁后﹑五十岁前但称某甫,谓之"且字"。五十岁后则依排行称某伯某仲等。
1.古代男子行冠礼后,据本名涵义另立别名称"字"。周制,二十岁后﹑五十岁前但称某甫,谓之"且字"。五十岁后则依排行称某伯某仲等。
中卿
[相关解释]
1.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
1.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
乡书
[相关解释]
1.家信。 2.周制,乡学三年大比,乡老与乡大夫荐乡中贤能之书于王,谓之"乡书"或"乡老书"。见《周礼.地官.乡大夫》◇世科举因以"乡书"代指乡试中式。
1.家信。 2.周制,乡学三年大比,乡老与乡大夫荐乡中贤能之书于王,谓之"乡书"或"乡老书"。见《周礼.地官.乡大夫》◇世科举因以"乡书"代指乡试中式。
乡师
[相关解释]
1.《周礼》官名。地官司徒之属。每三乡共乡师二人,掌理治下乡的教育行政,并监督乡以下各级行政长官处理政务。 2.春秋齐楚之制,郊内以二千家为一乡,每乡置乡师一人。与周制不同。 3.指地方官吏。
1.《周礼》官名。地官司徒之属。每三乡共乡师二人,掌理治下乡的教育行政,并监督乡以下各级行政长官处理政务。 2.春秋齐楚之制,郊内以二千家为一乡,每乡置乡师一人。与周制不同。 3.指地方官吏。
乡稍
[相关解释]
1.周制,王城外百里郊内分乡,二百里至三百里为稍◇因以"乡稍"泛指都城以外的地区。
1.周制,王城外百里郊内分乡,二百里至三百里为稍◇因以"乡稍"泛指都城以外的地区。
乡老书
[相关解释]
1.周制,乡学三年大比,乡老与乡大夫荐乡中贤能之书于王,谓之"乡老书"◇世科举因以代指乡试中式。
1.周制,乡学三年大比,乡老与乡大夫荐乡中贤能之书于王,谓之"乡老书"◇世科举因以代指乡试中式。
乡遂
[相关解释]
1.周制,王畿郊内置六乡,郊外置六遂。诸侯各国亦有乡﹑遂,其数因国之大小而有不同◇亦泛指都城之外的地区。 2.指乡大夫。
1.周制,王畿郊内置六乡,郊外置六遂。诸侯各国亦有乡﹑遂,其数因国之大小而有不同◇亦泛指都城之外的地区。 2.指乡大夫。
乡里
[相关解释]
1.周制,王及诸侯国都郊内置乡,民众聚居之处曰里。因以"乡里"泛指乡民聚居的基层单位。 2.家乡;故里。 3.居里或籍贯相同的人。犹乡亲;同乡。 4.指居里或籍贯相同。 5.指妻。
1.周制,王及诸侯国都郊内置乡,民众聚居之处曰里。因以"乡里"泛指乡民聚居的基层单位。 2.家乡;故里。 3.居里或籍贯相同的人。犹乡亲;同乡。 4.指居里或籍贯相同。 5.指妻。
乡饮宾
[相关解释]
1.乡饮酒礼的宾介。周制,乡饮酒礼举乡里处士之贤者为"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其后历代相沿,名称不尽相同。明清时又有"宾"(亦称"大宾")﹑"僸宾"﹑"介宾"﹑"三宾"﹑"众宾"等名号,统称"乡饮宾"。
1.乡饮酒礼的宾介。周制,乡饮酒礼举乡里处士之贤者为"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其后历代相沿,名称不尽相同。明清时又有"宾"(亦称"大宾")﹑"僸宾"﹑"介宾"﹑"三宾"﹑"众宾"等名号,统称"乡饮宾"。
井遂
[相关解释]
1.亦作"井隧"。 2.周制九夫为井;五县为遂。井﹑遂为不同的土地区划,因用以代称田地。
1.亦作"井隧"。 2.周制九夫为井;五县为遂。井﹑遂为不同的土地区划,因用以代称田地。
亚卿
[相关解释]
1.周制,卿分上﹑中﹑下三级,次者为中卿,又称亚卿。 2.唐以后太常寺等官署少卿的别称。
1.周制,卿分上﹑中﹑下三级,次者为中卿,又称亚卿。 2.唐以后太常寺等官署少卿的别称。
众眺
[相关解释]
1.周代诸侯朝见周王礼制的一种。周制﹐周王十二年一巡守﹐如因故不巡守﹐则六服诸侯往朝。朝毕﹐周王为坛合众诸侯以命政﹐称为"众眺"。
1.周代诸侯朝见周王礼制的一种。周制﹐周王十二年一巡守﹐如因故不巡守﹐则六服诸侯往朝。朝毕﹐周王为坛合众诸侯以命政﹐称为"众眺"。
信圭
[相关解释]
1.相传周制以玉作六瑞,表示爵位等次。信圭为六瑞之一,侯爵所执。信,通"身"。
1.相传周制以玉作六瑞,表示爵位等次。信圭为六瑞之一,侯爵所执。信,通"身"。
先蚕
[相关解释]
1.古代传说始教民育蚕之神。相传周制王后享先蚕,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由皇后主祭先蚕。
1.古代传说始教民育蚕之神。相传周制王后享先蚕,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由皇后主祭先蚕。
六乡
[相关解释]
1.周制王城之外百里以内﹐分为六乡﹐每乡设乡大夫管理政务。 2.王莽时仿周制﹐于长安西都置六乡。
1.周制王城之外百里以内﹐分为六乡﹐每乡设乡大夫管理政务。 2.王莽时仿周制﹐于长安西都置六乡。
六师
[相关解释]
1.周天子所统六军之师。《书.康王之诰》"张皇六师,无坏我高祖寡命。"曾运干正读"六师,天子六军。周制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师。"《孟子.告子下》"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后以为天子军队之称。《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尽力输诚,奬厉六师……以宁社稷,以报万分。"唐许敬宗《奉和入潼关》诗"济潼纡万乘,临河耀六师。"清魏源《圣武记》卷六"及车驾将至,冰骤坚,六师毕济。"亦泛指全部军队。参见"六军"。
1.周天子所统六军之师。《书.康王之诰》"张皇六师,无坏我高祖寡命。"曾运干正读"六师,天子六军。周制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师。"《孟子.告子下》"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后以为天子军队之称。《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尽力输诚,奬厉六师……以宁社稷,以报万分。"唐许敬宗《奉和入潼关》诗"济潼纡万乘,临河耀六师。"清魏源《圣武记》卷六"及车驾将至,冰骤坚,六师毕济。"亦泛指全部军队。参见"六军"。
六遂
[相关解释]
1.周制京城外百里之外二百里之内分为六遂﹐每遂有遂人掌其政令。
1.周制京城外百里之外二百里之内分为六遂﹐每遂有遂人掌其政令。
右军
[相关解释]
1.周制,天子有三军,称中军﹑左军﹑右军。亦泛指右翼部队。 2.晋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后称羲之为"右军"。 3.相传王羲之爱鹅,后以"右军"作为鹅的别名。
1.周制,天子有三军,称中军﹑左军﹑右军。亦泛指右翼部队。 2.晋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后称羲之为"右军"。 3.相传王羲之爱鹅,后以"右军"作为鹅的别名。
司勋
[相关解释]
1.官名。《周礼》夏官之属,主管功赏之事。北周因周制置司勋,掌六勋之事。隋置司勋侍郎,属吏部。唐宋改为郎中,明清称稽勋司,清末废。参阅《唐六典》卷二﹑《清通典.职官二》。 2.指杜牧。牧尝为司勋员外郎,故称。
1.官名。《周礼》夏官之属,主管功赏之事。北周因周制置司勋,掌六勋之事。隋置司勋侍郎,属吏部。唐宋改为郎中,明清称稽勋司,清末废。参阅《唐六典》卷二﹑《清通典.职官二》。 2.指杜牧。牧尝为司勋员外郎,故称。
告朔
[相关解释]
1.周制,天子于每年季冬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叫"告朔"。 2.指诸侯于每月朔日(阴历初一)行告庙听政之礼。 3.泛指于朔日祭祀鬼神。 4.见"告朔饩羊"。
1.周制,天子于每年季冬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叫"告朔"。 2.指诸侯于每月朔日(阴历初一)行告庙听政之礼。 3.泛指于朔日祭祀鬼神。 4.见"告朔饩羊"。
周制
[相关解释]
1.周代的制度。
1.周代的制度。
咫尺
[相关解释]
1.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谓接近或刚满一尺。 2.形容距离近。 3.形容地方狭小。 4.形容微小;不足道。 5.形容时间短暂。
1.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谓接近或刚满一尺。 2.形容距离近。 3.形容地方狭小。 4.形容微小;不足道。 5.形容时间短暂。
墨车
[相关解释]
1.不加文饰的黑色车乘。周制,大夫所乘。
1.不加文饰的黑色车乘。周制,大夫所乘。
士君子
[相关解释]
1.周制,"士"指州长﹑党正,"君子"指卿﹑大夫和士。 2.古代指上层统治人物。 3.旧时指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 4.泛指读书人。
1.周制,"士"指州长﹑党正,"君子"指卿﹑大夫和士。 2.古代指上层统治人物。 3.旧时指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 4.泛指读书人。
大比
[相关解释]
1.周制﹐每三年调查一次人口及其财物﹐称大比。 2.周代每三年对乡吏进行考核﹐选择贤能﹐称大比。 3.隋唐以后泛指科举考试。 4.明清亦特指乡试。
1.周制﹐每三年调查一次人口及其财物﹐称大比。 2.周代每三年对乡吏进行考核﹐选择贤能﹐称大比。 3.隋唐以后泛指科举考试。 4.明清亦特指乡试。
宴寝
[相关解释]
1.休息起居之室。 2.周制,王有六寝,一是正寝,馀五在后,通名宴寝。参见"燕寝"。
1.休息起居之室。 2.周制,王有六寝,一是正寝,馀五在后,通名宴寝。参见"燕寝"。
男服
[相关解释]
1.古代王畿以外的"九服"之一。指王畿外方千里至千五百里之间的地区。 2.周制亦称王畿以外的"五服"之一。
1.古代王畿以外的"九服"之一。指王畿外方千里至千五百里之间的地区。 2.周制亦称王畿以外的"五服"之一。
疆索
[相关解释]
1.犹疆域。谓按法制治理的国土。语出《左传.定公四年》"聃季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皆启以商政,而疆以周索。"杜预注"疆理土地以周法。索,法也。"杨伯峻注"疆以周索,依周制画经界,分地理也。"
1.犹疆域。谓按法制治理的国土。语出《左传.定公四年》"聃季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皆启以商政,而疆以周索。"杜预注"疆理土地以周法。索,法也。"杨伯峻注"疆以周索,依周制画经界,分地理也。"
视学
[相关解释]
1.周制,天子亲临国学行春秋祭奠及养老之礼,称"视学"。 2.天子亲往或派有司到国学对学子进行考试。《礼记.学记》"未卜秂,不视学。"孔颖达疏"视学谓考试学者经业。或君亲往,或使有司为之,非天子大礼也。"《新唐书.礼乐志四》"天子有时而行之者,曰封禅﹑巡狩﹑视学﹑耕籍﹑拜陵。"后泛指官员考察学政。 3.学官名。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学部奏定各省提学使司设省视学六人,承提学使之命,巡视各府﹑厅﹑州﹑县学务。各级劝学所亦各设视学一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教育部及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仍设视学。国民党统治时期
1.周制,天子亲临国学行春秋祭奠及养老之礼,称"视学"。 2.天子亲往或派有司到国学对学子进行考试。《礼记.学记》"未卜秂,不视学。"孔颖达疏"视学谓考试学者经业。或君亲往,或使有司为之,非天子大礼也。"《新唐书.礼乐志四》"天子有时而行之者,曰封禅﹑巡狩﹑视学﹑耕籍﹑拜陵。"后泛指官员考察学政。 3.学官名。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学部奏定各省提学使司设省视学六人,承提学使之命,巡视各府﹑厅﹑州﹑县学务。各级劝学所亦各设视学一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教育部及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仍设视学。国民党统治时期
身圭
[相关解释]
1.古代周制以玉作六瑞,表示爵位等次。身圭,六瑞之一,为侯爵所执。
1.古代周制以玉作六瑞,表示爵位等次。身圭,六瑞之一,为侯爵所执。
郊射
[相关解释]
1.周制,天子出郊祭天,于射宫命士习射,以盐人才。
1.周制,天子出郊祭天,于射宫命士习射,以盐人才。
鄙食
[相关解释]
1.周制,王城郊外四鄙之地,十里设"庐",供行人饮食,称"鄙食"。
1.周制,王城郊外四鄙之地,十里设"庐",供行人饮食,称"鄙食"。
醓鄙
[相关解释]
1.周制百家为醓,五百家为鄙。泛指郊野之地。
1.周制百家为醓,五百家为鄙。泛指郊野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