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2 查到相关和声的内容。
带有和声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偷声 [相关解释]
1.唐宋词曲术语。唐代绝句多配乐歌唱。歌唱常用和声﹑散声﹑偷声等方法以调节曲调的抑扬缓急。偷声,即在一句中偷去一字。如唐张志和《渔歌子》词第三句"青箬笠,绿蓑衣",刘禹锡《潇湘神词》第一句"斑竹枝,斑竹枝",都是把七字句省去一字,分为三字二句。因而偷声﹑减字常连用。宋杨无咎《雨中花令》词"换羽移宫﹐偷声减字﹐不顾人肠断。"清金农《五月二日吴孝廉瀚上舍濂招饮……醉成此诗》"君家兄弟工谱曲﹐减字偷声皆乐録。"又古人依谱填词,虽有一定格式,但在声腔上仍可自由伸缩。如《木兰花》上下阕原是各押三个仄韵,后来填词者不
减字 [相关解释]
1.唐宋曲子词中的术语。词的句度和声韵,都须按谱填写,不能变换。但当时音乐家在声腔方面,仍有所伸缩,因旧曲为新声。如《木兰花》原为七言八句,后将一﹑三﹑五﹑七句各减去末三字,成为《减字木兰花》。
剪辑 [相关解释]
①影片、电视片的一道制作工序,按照剧本结构和创作构思的要求,把拍摄好的许多镜头和声带,经过选择、剪裁、整理,编排成结构完整的影片或电视片。②经过选择、剪裁,重新编排,也指这样编排的作品~照片ㄧ新闻图片 ~ㄧ话剧录音~。
反纽 [相关解释]
1.即反切。纽与反﹑切义同。唐唐玄度《九经字样》因讳反字,改称翻或纽。参见"反切"。 2.反切和声纽。唐神珙类聚双声之字,同四声﹑叠韵结合起来,作《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用来解释反切的方法。
合声 [相关解释]
1.谓声音符合节奏。 2.和声;和鸣。 3.犹齐声。 4.谓合二字成一字之音。
和声 [相关解释]
①语调温和她说话总是~细气的。②指同时发声的几个乐音的协调的配合。
和声署 [相关解释]
1.本为明代之教坊司,清雍正中改为和声署,管理朝会时音乐歌舞事项。
和弦 [相关解释]
1.同弦音不协调。 2.音乐术语。称和声的结构单位。在多声部音乐中,按着三度或非三度音程关系排列起来的三个以上的音的结合,叫和弦。
天女散花 [相关解释]
佛经中故事。谓以天女散花测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常用以形容大雪纷飞的景象鹅毛大雪像天女散花般飘下来。
头面 [相关解释]
①头与脸,借指容貌、姿色头面端正。②旧指妇女头上戴的装饰品,也泛指首饰。③比喻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声望的头面人物。
头面人物 [相关解释]
1.指在社会上有较大势力和声望而又经常抛头露面的人物。
小鼓 [相关解释]
1.乐器名。民族乐器。为羯皮鼓之变制﹐又称"单皮鼓"﹑"板鼓"。以其发声清脆﹐故俗称"脆鼓"﹑"崩子鼓"。演奏时以单签或双签敲击鼓心﹐为歌唱﹑戏曲和民间吹打乐中点拍节奏之用。 2.西洋乐器。亦称"小军鼓"﹑"双皮鼓"。演奏时以两根木槌敲击鼓面发音﹐为军乐﹑管弦乐中点拍节奏或和声之用。
平志 [相关解释]
1.使心志平和。语出汉荀悦《申鉴.杂言上》"君子食和羹以平其气,听和声以平其志。" 2.平乱之志。
形声 [相关解释]
1.形体和声音;形迹声响。 2.犹声势。 3.六书之一。意符和声符并用的构字法﹐亦称象声﹑谐声。
形旁 [相关解释]
1.分析汉字形体的术语。与声旁相对。指和全字意义有关的字形部分,与声旁一起构成形声字。如由形旁"木"和声旁"公"﹑"百"分别合成"松"﹑"栢"。参见"形声"。
教坊 [相关解释]
中国古代宫廷音乐机构。始建于唐代,专门管理宫廷俗乐的教习和演出事宜。一度改名云韶府”。宋元两代亦设教坊;明代设教坊司,隶属于礼部,主管乐舞和戏曲。至清代雍正时改教坊司为和声署。
显贵 [相关解释]
①在统治阶层中的权势特别大显贵之臣。②地位和声望特别大的人地方显贵|朝廷显贵。
望誉 [相关解释]
1.名望和声誉。
柳枝 [相关解释]
1.柳树的枝条。 2.古乐府曲调名。又称《杨柳枝》。 3.词调名。又称《杨柳枝》。盖由乐府横吹曲《折扬柳》演变而来。有三体(1)单调,二十八字,四句,句七字。平韵。形似七言绝句,声律较灵活,平仄不拘定。前蜀牛峤《柳枝》词五首即用此调。(2)双调,四十字。上﹑下片各以七﹑三﹑七﹑三字为句。平韵。前蜀张泌《柳枝》词即三﹑七﹑三字为句,共三十二实字;另在第一﹑二﹑四句之下各加和声(亦称"和歌")"柳枝",共十二虚字,合为四十四字。参阅清万树《词律》卷一。 4.词曲歌唱时的和声,无义。 5.侍姬名。唐韩愈
治忽 [相关解释]
1.亦作"治曶"。 2.治理与忽怠。《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孔传"言欲以六律和声音﹐在察天下治理及忽怠者。"三国魏阮籍《乐论》引《书.益稷》作"治曶"。宋叶适《谢除堤举上清太平宫表》"宓以鉴观治忽﹐审择后先﹐大化所覃﹐右文为盛。"一说"忽"读为"滑"﹐义为"乱"。"治忽"即"治乱"。参阅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上》"在治忽"。
离哩连 [相关解释]
1.曲的和声。
秩望 [相关解释]
1.官位和声望。 2.犹望祭﹐远祭。
移檄 [相关解释]
1.古代官方文书移和檄的并称。多用于征召﹑晓谕和声讨。 2.发布文告晓示。
竹肉丝 [相关解释]
1.泛指器乐和声乐。竹﹐管乐;肉﹐声乐;丝﹐弦乐。
缠声 [相关解释]
1.乐调中重叠的和声。
羣曲 [相关解释]
1.合唱的曲子。大多为一人引端,众人和声。
莫西奥图尼亚瀑布 [相关解释]
旧名维多利亚瀑布”。非洲最大瀑布。在赞比西河上。瀑布带呈之”字形峡谷,绵延达97千米,宽24~100米。主瀑布落差122米,宽达1800米,被岩岛分割成五段,泻入宽仅400米的深潭。雾汽和声浪可远及10千米以外。是非洲旅游胜地。
谐声 [相关解释]
1.六书之一。即形声。意符(即形符)和声符并用的造字法。 2.谓声韵谐合。
象声 [相关解释]
1.即形声。"六书"之一,是汉字的一种造字方法。用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字,意符表示该字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该字的声音。 2.口技的一种。擅长摹拟各种声音。
贤达 [相关解释]
有才德和声望的人社会贤达|礼进贤达。
资望 [相关解释]
1.丰姿仪容。 2.资历和声望。
龡豳 [相关解释]
1.用钥吹奏豳人的乐歌。古代祈祷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一种仪式。语出《周礼·春官·钥章》"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凡国祈年于田祖,龡《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国祭蜡,则龡《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郑玄注"《豳诗》﹐《豳风·七月》也。吹之者﹐以钥为之声。"刘师培《文说·和声篇》"龡《豳》息蜡﹐音并合于钥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