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5 查到相关和氏的内容。
带有和氏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献玉
[相关解释]
1.春秋楚人卞和得璞玉,献之厉王,王以为诳,刖其左足;复献武王,又刖其右足;后献文王,王理璞,果得玉,名之曰和氏璧。事见《韩非子.和氏》◇用为怀才难遇知音的典实。
1.春秋楚人卞和得璞玉,献之厉王,王以为诳,刖其左足;复献武王,又刖其右足;后献文王,王理璞,果得玉,名之曰和氏璧。事见《韩非子.和氏》◇用为怀才难遇知音的典实。
兼城
[相关解释]
1.谓价值连城的宝玉﹐特指和氏璧。
1.谓价值连城的宝玉﹐特指和氏璧。
再刖
[相关解释]
1.双脚被砍掉。相传春秋楚卞和发现了一块璞玉,先后献给楚厉王﹑武王,都被认为欺诈,断其双脚。楚文王即位,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宝玉,称为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用作怀才未遇的典故。
1.双脚被砍掉。相传春秋楚卞和发现了一块璞玉,先后献给楚厉王﹑武王,都被认为欺诈,断其双脚。楚文王即位,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宝玉,称为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用作怀才未遇的典故。
和氏
[相关解释]
1.楚人卞和(又称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和武王。使玉工辨认之,均曰"石也。"以诳欺罪,被刖去两足◇又献之楚文王,使玉工理之,果得宝玉。事见《韩非子.和氏》◇以"和氏"指识才之士。 2.指怀才不遇之人。 3.借指美玉。
1.楚人卞和(又称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和武王。使玉工辨认之,均曰"石也。"以诳欺罪,被刖去两足◇又献之楚文王,使玉工理之,果得宝玉。事见《韩非子.和氏》◇以"和氏"指识才之士。 2.指怀才不遇之人。 3.借指美玉。
和璞
[相关解释]
1.亦作"和朴"。 2.即和氏璧。亦借指美玉。
1.亦作"和朴"。 2.即和氏璧。亦借指美玉。
和璧
[相关解释]
1.见"和氏璧"。
1.见"和氏璧"。
和随
[相关解释]
1.亦作"和隋"。 2.卞和与随侯。亦谓稀世珍宝和氏璧与随侯珠。
1.亦作"和隋"。 2.卞和与随侯。亦谓稀世珍宝和氏璧与随侯珠。
奉璧
[相关解释]
1.战国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致书赵王﹐愿以十五城易璧。时秦强赵弱﹐惠文王恐赵予璧而秦不予城﹐蔺相如愿奉璧前往﹐曰"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即以"归赵"﹑"奉璧"等比喻物归原主。
1.战国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致书赵王﹐愿以十五城易璧。时秦强赵弱﹐惠文王恐赵予璧而秦不予城﹐蔺相如愿奉璧前往﹐曰"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即以"归赵"﹑"奉璧"等比喻物归原主。
姓氏
[相关解释]
1.姓和氏。姓﹑氏本有分别,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秦汉以后,姓﹑氏不合一,通称姓,或兼称姓氏。 2.指姓名。
1.姓和氏。姓﹑氏本有分别,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秦汉以后,姓﹑氏不合一,通称姓,或兼称姓氏。 2.指姓名。
完璧归赵
[相关解释]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秦昭王欲以十五城换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自愿携璧前往,并对赵王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入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交城,相如乃设计取回璧,派人送回赵国◇因以完璧归赵”比喻把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给原主。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秦昭王欲以十五城换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自愿携璧前往,并对赵王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入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交城,相如乃设计取回璧,派人送回赵国◇因以完璧归赵”比喻把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给原主。
就
[相关解释]
1.指春秋时楚人卞和。 2.指和氏璧。
1.指春秋时楚人卞和。 2.指和氏璧。
曦和
[相关解释]
1.即羲和。羲氏与和氏的并称。为传说中尧时执掌天文历法的官吏。
1.即羲和。羲氏与和氏的并称。为传说中尧时执掌天文历法的官吏。
泣玉
[相关解释]
1.《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后以"泣玉"指因怀才不遇而悲泣。
1.《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后以"泣玉"指因怀才不遇而悲泣。
献玉
[相关解释]
1.春秋时楚人卞和得宝玉,先后献给楚厉王﹑武王,都被认为欺诈,被截去双脚。到楚文王即位,和抱玉璞哭于荆山下,楚王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宝玉。事见《韩非子.和氏》◇因以"献玉"为典,谓向君主或朝廷献才智。
1.春秋时楚人卞和得宝玉,先后献给楚厉王﹑武王,都被认为欺诈,被截去双脚。到楚文王即位,和抱玉璞哭于荆山下,楚王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宝玉。事见《韩非子.和氏》◇因以"献玉"为典,谓向君主或朝廷献才智。
璧赵
[相关解释]
1.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持和氏璧入秦,不辱使命,终将璧完好地归还赵国◇因谓原物归还其主为"璧赵"。
1.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持和氏璧入秦,不辱使命,终将璧完好地归还赵国◇因谓原物归还其主为"璧赵"。
疑玉
[相关解释]
1.被人误认为石的璞玉。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玉﹐先后进献厉王和武王。经玉工鉴定﹐误认为石﹐卞和两次被刖足◇献文王﹐剖璞得美玉﹐琢为璧﹐命为"和氏之璧"。事见《韩非子.和氏》◇因以"疑玉"喻被暂时埋没的才能。
1.被人误认为石的璞玉。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玉﹐先后进献厉王和武王。经玉工鉴定﹐误认为石﹐卞和两次被刖足◇献文王﹐剖璞得美玉﹐琢为璧﹐命为"和氏之璧"。事见《韩非子.和氏》◇因以"疑玉"喻被暂时埋没的才能。
秦璧
[相关解释]
1.指和氏璧。秦昭王曾致书赵惠文王愿以十五城易之﹐故名。
1.指和氏璧。秦昭王曾致书赵惠文王愿以十五城易之﹐故名。
羲和
[相关解释]
1.羲氏和和氏的并称。传说尧曾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两对兄弟分驻四方,以观天象,并制历法。 2.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驾御日车的神。 3.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太阳的母亲。 4.代指太阳。 5.王莽时主掌全国财赋的官吏。
1.羲氏和和氏的并称。传说尧曾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两对兄弟分驻四方,以观天象,并制历法。 2.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驾御日车的神。 3.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太阳的母亲。 4.代指太阳。 5.王莽时主掌全国财赋的官吏。
联城
[相关解释]
1.连城。指和氏璧。
1.连城。指和氏璧。
荆宝
[相关解释]
1.即和氏璧。亦用以喻美好资质。
1.即和氏璧。亦用以喻美好资质。
荆文璧
[相关解释]
1.即和氏璧。宝玉名。
1.即和氏璧。宝玉名。
荆玉
[相关解释]
1.荆山之玉。即和氏璧。 2.喻美质贤才。
1.荆山之玉。即和氏璧。 2.喻美质贤才。
荆璧
[相关解释]
1.即和氏璧。亦用以泛指美玉。
1.即和氏璧。亦用以泛指美玉。
蔺相如
[相关解释]
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向赵索要和氏璧”,他奉命带璧入秦,在秦廷与秦王力争,终于携带原璧归国。公元前279年,随赵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不受屈辱,因功任为上卿。对居功自傲的老将廉颇容忍谦让,使其认识到错误,两人遂成知己。
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向赵索要和氏璧”,他奉命带璧入秦,在秦廷与秦王力争,终于携带原璧归国。公元前279年,随赵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不受屈辱,因功任为上卿。对居功自傲的老将廉颇容忍谦让,使其认识到错误,两人遂成知己。
诮石
[相关解释]
1.楚人卞和得玉璞﹐先后献之厉王﹑武王﹐二王均轻信玉人之言﹐将"宝玉而题之以石"﹐以和为诳﹐而刖其双足。及文王即位﹐和又抱璞哭于楚山下﹐王闻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玉﹐名曰和氏璧。事见《韩非子.和氏》◇遂用作典故﹐以"诮石"讥讽为政者不识贤才。
1.楚人卞和得玉璞﹐先后献之厉王﹑武王﹐二王均轻信玉人之言﹐将"宝玉而题之以石"﹐以和为诳﹐而刖其双足。及文王即位﹐和又抱璞哭于楚山下﹐王闻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玉﹐名曰和氏璧。事见《韩非子.和氏》◇遂用作典故﹐以"诮石"讥讽为政者不识贤才。
赵氏璧
[相关解释]
1.亦作"赵王璧"。 2.和氏璧的别称。春秋时,楚人卞和自山中所得宝玉。战国时,为赵惠文王所得,故称。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秦昭王曾恃强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蔺相如奉璧出使,终于完璧归赵。"赵氏璧"遂以着称,并常为后人诗文所道及。
1.亦作"赵王璧"。 2.和氏璧的别称。春秋时,楚人卞和自山中所得宝玉。战国时,为赵惠文王所得,故称。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秦昭王曾恃强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蔺相如奉璧出使,终于完璧归赵。"赵氏璧"遂以着称,并常为后人诗文所道及。
赵玉
[相关解释]
1.即和氏璧。
1.即和氏璧。
还璧
[相关解释]
1.归还玉璧。战国时,秦昭王以强凌弱,声称以十五城换赵国新得到的和氏璧。蔺相如奉璧入秦,秦王得璧之后,无意践诺。蔺相如智赚秦昭王,使和氏璧归还赵国。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敬辞。称归还原物或辞谢馈赠之物。
1.归还玉璧。战国时,秦昭王以强凌弱,声称以十五城换赵国新得到的和氏璧。蔺相如奉璧入秦,秦王得璧之后,无意践诺。蔺相如智赚秦昭王,使和氏璧归还赵国。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敬辞。称归还原物或辞谢馈赠之物。
连城
[相关解释]
1.指毗邻的诸城。 2.战国时,赵惠文王得和氏璧,秦昭王寄书赵王,愿以十五城易璧。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连城"指和氏璧或珍贵之物。
1.指毗邻的诸城。 2.战国时,赵惠文王得和氏璧,秦昭王寄书赵王,愿以十五城易璧。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连城"指和氏璧或珍贵之物。
连城璧
[相关解释]
1.价值连城之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后用以指极珍贵的东西。
1.价值连城之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后用以指极珍贵的东西。
郢握
[相关解释]
1.《文选.刘琨》"和氏之璧,焉得独曜于郢握;夜光之珠,何得专玩于随掌。"刘良注"郢,楚地。随,随侯也⊥璧明珠,虽出随楚,其宝玩亦不专在随楚。此喻谌不得独留于琨处也。"后亦借指和氏璧。
1.《文选.刘琨》"和氏之璧,焉得独曜于郢握;夜光之珠,何得专玩于随掌。"刘良注"郢,楚地。随,随侯也⊥璧明珠,虽出随楚,其宝玩亦不专在随楚。此喻谌不得独留于琨处也。"后亦借指和氏璧。
隋和
[相关解释]
1.隋侯之珠与和氏之璧。皆为宝器。亦喻人的美好才德。
1.隋侯之珠与和氏之璧。皆为宝器。亦喻人的美好才德。
隋珠和璧
[相关解释]
1.隋侯之珠与和氏之璧。泛指珍宝。
1.隋侯之珠与和氏之璧。泛指珍宝。
随珠和璧
[相关解释]
1.随侯珠与和氏璧的并称。传说古代随国姬姓诸侯见一大蛇伤断﹐以药敷之而愈﹔后蛇于江中衔明月珠以报德﹐因曰随侯珠﹐又称灵蛇珠。楚人卞和于荆山得一璞玉﹐先后献给武王﹑文王﹐均以为石﹐和以欺君罪被砍断两足﹔成王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宝玉﹐因命之曰和氏璧。事见《韩非子.和氏》﹑《淮南子.览冥训》◇以"随珠和璧"泛指珍宝或珍宝中的上品。
1.随侯珠与和氏璧的并称。传说古代随国姬姓诸侯见一大蛇伤断﹐以药敷之而愈﹔后蛇于江中衔明月珠以报德﹐因曰随侯珠﹐又称灵蛇珠。楚人卞和于荆山得一璞玉﹐先后献给武王﹑文王﹐均以为石﹐和以欺君罪被砍断两足﹔成王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宝玉﹐因命之曰和氏璧。事见《韩非子.和氏》﹑《淮南子.览冥训》◇以"随珠和璧"泛指珍宝或珍宝中的上品。
随璞
[相关解释]
1.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
1.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