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69 查到相关善恶的内容。
带有善恶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不知香臭 [相关解释]
1.形容不能辨别好坏﹑善恶。
业力 [相关解释]
1.谓行为﹑言语﹑思想等各方面所表现的能力。 2.佛教语。谓不可抗拒的善恶报应之力。
业因 [相关解释]
1.佛教谓造成善恶果报的原因。善业为乐果之因,恶业为苦果之因。 2.泛指缘分。
业道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指监视人们善恶作业的天神地祇。又称业道神。
业镜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诸天与地狱中照摄众生善恶业的镜子。
业风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善恶之业如风一般能使人飘转而轮回三界。 2.指恶业所感之猛风;劫末大风灾时及地狱等所吹之风。
六道轮回 [相关解释]
1.亦作"六趣轮回"。 2.佛教语。谓众生各因其善恶业力﹐而在六道中轮回生死。
兰艾 [相关解释]
兰草和艾草。兰草香、艾草臭,比喻良莠、善恶或贵贱兰艾不┓郑兰艾同生|兰艾同焚。
兼容 [相关解释]
同时容纳几个方面~并包ㄧ善恶不能~。
内三院 [相关解释]
1.清官署名。清天聪十年,置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内国史院掌记注诏令,编辑实录﹑史书,撰拟郊祀祝文﹑诰命册文等事。内秘书院掌外交文书及敕谕祭文。内弘文院掌注释历代行事善恶,进讲∠称"内三院"。康熙九年改为内阁。
动机论 [相关解释]
在道德评价中主张根据人的主观愿望来确定行为的道德意义的理论。与效果论”相对。认为人的行为善恶取决于动机是否善良,而与行为所产生的效果无关;判断或评价行为的善恶只须看动机,不必看效果。这种理论割裂了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关系,是片面的。参见动机与效果”。
印度教 [相关解释]
印度的传统宗教。公元8-9世纪,由婆罗门教吸收佛教、耆那教的某些教义,经商羯罗等改革后形成。也称新婆罗门教”。主要经典为《吠陀》等。主要教义仍是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之说。主要教派有湿婆派、毗湿奴派和性力派等。近代以来又相继出现梵社、圣社、罗摩克里希那教会等组织,并传布到世界各地。
司録 [相关解释]
1.官名。晋时置录事参军,为公府官,非州郡职,掌总录众曹文簿,举弹善恶。北周称司录参军,属相府;同时州之刺史有军而开府者亦置之。唐开元初改为京尹属官,掌府事。参阅《通典.职官十五》﹑王仲荦《北周六典》卷十。
否臧 [相关解释]
1.成败;善恶;优劣。否,恶;臧,善。 2.品评,褒贬。
善业 [相关解释]
1.佛教把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动称为"三业",这些"业"又分为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三种,能引起善恶等报应。善业指五戒十善等善事之作业。
善否 [相关解释]
1.善恶;好坏。 2.犹褒贬。
善善恶恶 [相关解释]
1.谓奖善嫉恶,好恶分明。
善恶 [相关解释]
1.好坏;褒贬。
善败 [相关解释]
1.成败。 2.善恶。 3.善于处理败局。
外像 [相关解释]
1.谓外治之法。 2.佛教语。指显露﹑表现在外表上的善恶美丑和言语行动。
天高听卑 [相关解释]
1.谓天帝高高在上﹐却能听到下面人世间的言语﹐而察知其善恶。 2.歌颂帝王圣明。
夷跖 [相关解释]
1.伯夷与盗跖的并称。古谓前者清廉﹐后者贪暴﹐常以喻善恶迥异之人。
婆罗门教 [相关解释]
印度古代宗教之一。约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因以崇拜婆罗贺摩(梵天)而得名。以《吠陀》为最古经典。信奉多神。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以及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之说。公元前6-前5世纪一度衰微。公元8-9世纪经改革后成为印度教”。
媺恶 [相关解释]
1.善恶,好坏。
宿业 [相关解释]
1.前世的善恶因缘。佛教相信众生有三世因果,认为过去世所作的善恶业因,可以产生今生的苦乐果报。 2.犹旧业。 3.谓久谙其事。
幽明 [相关解释]
①指无形和有形的物像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②昼夜;阴阳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③指生与死,阴间与阳间师生恩义,邈若河山,遂成幽明永隔矣|人神幽明绝,朋好云雨乖。④善恶与贤愚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
心田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即心。谓心藏善恶种子,随缘滋长,如田地生长五谷荑稗,故称。 2.心思;心意。
戊申録 [相关解释]
1.旧时称阴间记录人在世所行善恶的簿册。
摩尼教 [相关解释]
旧译明教”、末尼教”等。波斯(今伊朗)古代宗教之一。公元3世纪由摩尼创立。主要经典为《彻尽万法根源智经》、《净命宝藏经》、《赞愿经》等。宣传善恶二元论,善人死后可获幸福,恶人则须堕入地狱。曾传布于北非、南欧与亚洲一些国家,公元7世纪后渐衰亡。公元6-7世纪传入中国,曾被严禁,元明以后渐融入其他教派。
旌别 [相关解释]
识别;甄别旌别善恶。
无记业 [相关解释]
1.佛教语。不记善恶之业谓之"无记业"。
无遮大会 [相关解释]
1.佛教举行的以布施为主要内容的法会,每五年一次。无遮,指宽容一切,解脱诸恶,不分贵贱﹑僧俗﹑智愚﹑善恶,一律平等看待。
最后的审判 [相关解释]
壁画。意大利米开朗琪罗作于1534-1541年。取材于《新约全书》,描绘世界末日来到时,耶稣亲自审判世界上一切人的善恶,善者上天堂,恶者下地狱。在近二百平方米的画面上创作了四百多个不同姿势的人体,其中以现实和历史人物为模特儿创造的形象有二百余人。
末尼教 [相关解释]
1.摩尼教。波斯人摩尼所创立的宗教。其教宣传光明与黑暗的互相对立为善恶的本原。约在6-7世纪从陆路传入新疆◇由新疆传入漠北的回纥。武则天延载元年(公元694年),波斯摩尼教侍法者密乌拂多诞持《二宗经》至长安。
植业 [相关解释]
1.佛教谓造作善恶等业。
正义 [相关解释]
对政治、法律、道德等领域中的是非、善恶作出的肯定判断。作为道德范畴,与公正”同义,主要指符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人们的行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判断人们行为是否符合正义的客观标准。
正五九 [相关解释]
1.指正月﹑五月﹑九月。其说本于佛教"三长斋月"之说。谓"正五九月,冥界业镜轮照南洲,若有善恶,镜中悉现"。见宋元照《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之三。僧人在此三月中,严持斋戒,过午不食。民间遂有"正五九"月行善不杀生之俗。至唐武德年间朝廷始明令正﹑五﹑九月不得行刑,禁屠杀。
正辰 [相关解释]
1.犹正日。与邪辰﹑邪时相对。古以时辰占察来者之善恶。
浊泾清渭 [相关解释]
1.语本《诗.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孔颖达疏"言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见泾水浊。"古以为泾水浊,渭水清。比喻是非善恶分明。
淑恶 [相关解释]
1.善恶。
淑慝 [相关解释]
1.犹善恶。
灶神 [相关解释]
1.旧俗供于灶上的神。传说灶神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至除夕上天陈报人家善恶。
熏莸 [相关解释]
1.香草和臭草。喻善恶﹑贤愚﹑好坏等。语本《左传.僖公四年》"一熏一莸,十年尚犹有臭。"杜预注"熏,香草;莸,臭草。十年有臭,言善易消,恶难除。"
熏莸不同器 [相关解释]
1.喻善恶好坏不能共处。
玉石同沉 [相关解释]
1.比喻善恶一齐受害。
现报 [相关解释]
1.佛教谓现世所作善恶之业,现世即得报应。
琐罗亚斯德教 [相关解释]
旧译祆教”、拜火教”、波斯教”等。波斯(今伊朗)古代的主要宗教。公元前6世纪由琐罗亚斯德创立。主要经典为《波斯古经》。主张善恶二元论。要求人们从善避恶,弃暗投明。礼拜圣火为主要宗教仪式。公元7世纪后渐衰。今在伊朗、印度、巴基斯坦尚有少量信徒。公元6世纪南北朝时传入中国,隋唐时曾在东西两京(洛阳、长安)建立祆祠,但信奉者多为外国人。
神足月 [相关解释]
1.亦称"神变月"。 2.正﹑五﹑九三长斋月之异名。佛教语。谓每年正﹑五﹑九三月诸天神以神足巡行四天下,视察善恶,故名。在此三月中每月初一至十五日持每日不过中食之戒。
禁果 [相关解释]
1.犹太教﹑基督教故事中上帝禁止亚当及其妻夏娃采食的果子。《圣经.创世记》载,上帝将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安置在伊甸园中,告诉他们园中所有的果子都可以吃,惟有一棵"知善恶树"上的果子禁止吃。亚当﹑夏娃受蛇的引诱,吃了禁果,被逐出伊甸园。
秦镜 [相关解释]
1.亦作"秦鉴"。 2.传说秦始皇有一方镜﹐能照见人心的善恶。《西京杂记》卷三"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硋;人有疾病在内,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唐司空曙《故郭婉仪挽歌》"一日辞秦镜,千秋别汉宫。"宋周邦彦《风流子.大石》词"问甚时说与,佳音密耗,寄将秦镜,偷换韩香。"后亦用以称颂官吏清明,善于断狱。
移盈 [相关解释]
1.晋大夫栾书(栾武子)贤﹐覆及其子黡(栾桓子);然黡恶﹐又祸及黡子盈(栾怀子)。栾黡死﹐盈之善未能及人﹐而黡之恶祸遂移盈而不可免◇栾氏终于被灭。事见《左传.襄公十四年》◇用以为典﹐谓人承先祖善恶之迹﹐不可变易。
臧不 [相关解释]
1.臧否。谓善恶。
致知 [相关解释]
1.儒家哲学用语。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郑玄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宋朱熹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明王守仁则认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参见"致良知"。
良心发现 [相关解释]
1.本谓善心的自然体现◇多指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重新显现出来。语出《孟子.告子上》"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宋朱熹集注"言人之良心,虽已放失,然其日夜之间,亦必有所生长,故平旦未与物接,其气清明之际,良心犹必有所发见者。"
良知良能 [相关解释]
我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指人类不学而知的、不学而能的、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善恶的本能。
营蝇斐锦 [相关解释]
1.《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郑玄笺"兴者,蝇之为虫,污白使黑,污黑使白,喻佞人变乱善恶也。"又《巷伯》"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彼谮人者,亦已大甚。"郑玄笺"兴者,喻谗人集作己过以成于罪,犹女工之集采色以成锦文。"后因以"营蝇斐锦"比喻谗人颠倒黑白,诽谤诬陷,入人于罪。
蝇点 [相关解释]
1.《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郑玄笺"蝇之为虫﹐污白使黑﹐污黑使白。喻佞人变乱善恶也。"后以"蝇点"比喻遭到谗人的诽谤诬蔑。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相关解释]
1.轻重倒置。比喻是非混淆﹐善恶不明。
衡镜 [相关解释]
1.衡器和镜子♀可以称轻重,镜可以照美丑。比喻辨别是非善恶的标准。
谗蝇 [相关解释]
1.《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郑玄笺﹕"蝇之为虫﹐污白使黑﹐污黑使白﹐喻佞人变乱善恶也。"后以"谗蝇"比喻谗人。
跖颜 [相关解释]
1.亦作"跖颜"。 2.盗跖和颜回。指善恶之人。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相关解释]
1.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
身田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指身体。佛家以为身体能生善恶之业,故以身喻田。
速报司 [相关解释]
1.迷信谓阴间东岳大帝属下专掌善恶因果报应的机构。因报应迅速,故名。
録事 [相关解释]
1.职官名。晋公府置录事参军﹐掌总录众官署文簿﹐举弹善恶◇代刺史领军而开府者亦置之。省称"録事"。隋初以为郡官﹐相当于汉时州郡主簿。唐宋因之﹐京府中则改称司录参军。元废。清初各部又设录事﹔清末新官制﹐京师各部及京内外各级司法衙门均设有八品以下录事。 2.指民国时官府或其他机构中任抄写工作的低级职员。 3.唐代曲江宴上进士所推举的督酒人。 4.称会饮时执掌酒令的人。 5.妓女。 6.开设赌局﹐坐分其利的人。
阎魔王 [相关解释]
也称阎罗王”、阎罗”、阎王”等。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管理阴间之王。佛教沿用,称为管理地狱之魔王,能判人生前善恶,加以赏罚。传说他属下有十八判官,分管十八地狱。
隆秕 [相关解释]
1.善恶好坏。
鸾隼不接翼 [相关解释]
1.比喻贤愚善恶不相共处。
鼎象 [相关解释]
1.相传夏禹时以百物之象铸于鼎,使民知善恶。典出《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杜预注"象所图物﹐着之于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