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四方的内容。
带有四方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隅 [相关解释]
①本指四方形的一角。引申指一个角落或狭小地区各在天一┯纾偏安于一隅。②事物的一个方面。引申指片面,不全面一隅三反|一隅之见。
丁方 [相关解释]
1.四方。
三刑 [相关解释]
1.古代星相家将十二支与五行四方相配,据其生克之理以推凶吉。子卯为一刑,寅巳申为二刑,丑戌未为三刑。凡逢三刑之地则凶。见《协纪辨方书.义例》。
三面网 [相关解释]
1.《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后遂以"网开三面"为宽刑和施行仁政之典实。
下土 [相关解释]
1.大地。 2.四方;天下。 3.指人间。 4.偏远的地方。 5.低洼之地。《书.禹贡》"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孔传"高者壤﹐下者垆。"一说﹐下等土地。孙星衍注引马融曰"豫州地有三等﹐下者坟垆也。"
东播西流 [相关解释]
1.谓流落四方。
东西南北 [相关解释]
1.四方。泛指到处,处处。 2.指普天下。 3.谓飘流在外,居处无定。 4.指分散四方。 5.指方向。
中华 [相关解释]
1.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亦称中国。 2.指中原。 3.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
中国人民解放军 [相关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为人民利益而战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诞生于1927年8月1日。初称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创建了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红军第二十五军、陕北红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开展土地革命。1935年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并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在敌人后方建立了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力军。解放战争时期,改称中
中国工农红军 [相关解释]
简称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由中国工农革命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工农武装于1928年5月25日后陆续改称。曾组成第一、二、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粉碎国民党军多次围剿”。1934年10月后陆续长征,并胜利到达陕北。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称八路军和新四军。
中央 [相关解释]
1.四方之中。 2.中间。 3.古指国君。 4.今指国家政权或政治团体的最高领导机构。 5.古代以五方配五行,中央表土,土色黄,故又以中央代表黄色。
中星 [相关解释]
1.二十八宿分布四方,按一定轨道运转,依次每月行至中天南方的星叫中星。观察中星可确定四时。
九德 [相关解释]
1.古谓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良品格。九德内容,说法不一。《书.皋陶谟》"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禹曰'何?'皐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孔传"言人性行有九德以考察,真伪则可知。"《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心能制义曰度,德正应和曰莫,照临四方曰明,勤施无私曰类,教诲不倦曰长,赏庆刑威曰君,慈和徧服曰顺,择善而从之曰比,经纬天地曰文。九德不愆,作事无悔。"《逸周书.常训》"九德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九星 [相关解释]
1.指四方及五星。 2.指星﹑辰﹑日﹑月﹑四时﹑岁。 3.指天蓬天内等九星。 4.冠名。
九裔 [相关解释]
1.指四方边远地区。
二十八宿 [相关解释]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dī)、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印度、波斯、阿拉伯古代也有类似我国二十八宿的说法。
云客 [相关解释]
1.云游四方的人。指隐者或出家人。
云水 [相关解释]
1.云与水。 2.谓漫游。漫游如行云流水的飘泊无定﹐故称。 3.指僧道。僧道云游四方﹐如行云流水﹐故称。 4.河流名。在今广东省乐昌县南境。
云水客 [相关解释]
1.云游四方的人。
云水散人 [相关解释]
1.浪游四方的人。
云趋鹜赴 [相关解释]
1.比喻从四方奔赴而至。
五威将帅 [相关解释]
1.官名。西汉末王莽即帝位后,置五威将;每一将各置左﹑右﹑前﹑后﹑中五帅,将持节,称太一之使;帅持幢,称五帝之使,统称五威将帅。持节,奉符命,赍印绶,着五色衣冠,周行四方,以威天下。五威,谓威镇五方。
五服 [相关解释]
1.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孔传"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又周称侯﹑甸﹑男﹑采﹑卫为五服。见《书.康诰》。 2.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 3.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 4.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五野 [相关解释]
1.中央与四方地域。
五陵 [相关解释]
1.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县的合称。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咸阳市附近。为西汉五个皇帝陵墓所在地『元帝以前,每立陵墓,辄迁徙四方富豪及外戚于此居住,令供奉园陵,称为陵县。 2.指西汉高祖﹑惠帝﹑景帝﹑武帝﹑昭帝的陵园。 3.指唐代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的陵园,均在长安附近。
伤风败俗 [相关解释]
损坏风俗习气伤风败俗,传笑四方。
作两 [相关解释]
1.《易.离》"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孔颖达疏"明两作离者,离为日,日为明,今有上下两体,故云明两作离也。"后本《易》"继明"之意,称太子为"作两"。言能继天子而明照四方。
像设 [相关解释]
1.《楚辞.招魂》"天地四方,多贼奸些,像设君室,静闲安些。"朱熹集注"像,盖楚俗,人死则设其形貌于室而祠之也。"蒋骥注"若今人写真之类,固有生而为之者,不必专指死后也。"后称所祠祀的人像或神佛供像为"像设"。
元武 [相关解释]
1.即玄武。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其形或说为龟,或说为龟蛇合体。与青龙﹑白虎﹑朱雀合称四方四神。 2.借指凶神﹐叛贼。
克定 [相关解释]
1.《诗.周颂.桓》"桓桓武王,保有厥土,于以四方,克定厥家。"郑玄笺"能定其家先王之业,遂有天下。"后因称安定或平定为"克定"。
八奸 [相关解释]
1.古代臣下借以谋权营私的八种手段﹐即同床﹑在旁﹑父兄﹑养殃﹑民萌﹑流行﹑威强﹑四方。见《韩非子.八奸》。
八海 [相关解释]
1.四方四隅之海。
八维 [相关解释]
1.四方和四隅合称八维。
八路军 [相关解释]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1937年8月由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改编而成。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主力在华北前线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创建了多块抗日根据地,取得了平型关战斗和百团大战等胜利,并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扫荡”。1944年后八路军展开攻势作战,并于1945年8月举行大反攻,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巨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孙大娘 [相关解释]
唐代舞蹈艺人。善剑器舞。杜甫诗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六区 [相关解释]
1.谓上下四方。
六器 [相关解释]
1.祭享天地四方的六种玉器。 2.指六种乐器。
六地 [相关解释]
1.原谓上下四方﹐引申指大地。
六宇 [相关解释]
1.谓天地四方。
六宗 [相关解释]
1.古所尊祀的六神。《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徧于群神。"六宗为何神﹐汉以来诸说不一(1)汉伏胜﹑马融谓天﹑地﹑春﹑夏﹑秋﹑冬。(2)汉欧阳﹑大小夏侯﹑王充谓位于天地四方之间﹐助阴阳变化者。(3)汉孔光﹑刘歆谓乾坤六子水﹑火﹑雷﹑风﹑山﹑泽。(4)汉贾逵谓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5)汉郑玄谓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6)三国魏刘劭谓太极冲和之气﹐为六气之宗。(7)晋王肃等谓四时﹑寒暑﹑日﹑月﹑星﹑水旱。(8)晋张髦谓祖考三昭三穆。(9)晋司马彪谓天宗﹑地宗及四方之
六幕 [相关解释]
1.指天地四方。
六幽 [相关解释]
1.指天地四方。
六指 [相关解释]
1.谓上下四方。 2.谓一手(或脚)长六个指头。
六极 [相关解释]
1.谓六种极凶恶之事。 2.谓上下四方。 3.谓命﹑丑﹑福﹑赏﹑祸﹑罚。 4.中医学名词。即气极﹑血极﹑筋极﹑骨极﹑精极﹑髓极﹐均为虚劳重症。
六玉 [相关解释]
1.谓祭天地四方神所用的六种玉器。 2.六玉饰。
六相 [相关解释]
1.传说辅佐黄帝的六臣蚩尤﹑大常﹑奢龙﹑祝融﹑大封﹑后土﹐分掌天地四方。 2.佛教语。指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见《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
六虚 [相关解释]
1.《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的位置。爻分阴阳﹐每卦之爻变动无定﹐故爻位称虚。 2.上下四方。
六衢 [相关解释]
1.谓上下四方的通道。 2.犹六街。
六通 [相关解释]
1.谓上下四方无不通畅。 2.佛教语。谓六种神通力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神足通﹐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谓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视无碍;天耳通﹐谓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他心通﹐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3.谓通解六试题。
六采 [相关解释]
1.谓天地四方之色﹐即青﹑白﹑赤﹑黑﹑玄﹑黄六色。
兼览博照 [相关解释]
1.犹言明察四方。
凿四方眼儿 [相关解释]
1.比喻呆板﹐不善变通。
利漕渠 [相关解释]
1.古运河名。东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为魏公,建都于邺,征集民工凿渠引漳水,自今河北曲周南,东至大名注入白沟,借以沟通邺和四方的漕运,故名。
匣里龙吟 [相关解释]
1.晋王嘉《拾遗记.颛顼》"﹝颛顼﹞有曳影之剑,腾空而舒,若四方有兵,此剑则飞起指其方,则克伐;未用之时,常于匣里,如龙虎之吟。"本指剑的神通,后常比喻人虽在野,而名声远闻于外。
压宝 [相关解释]
旧时博戏。与摊钱类同。清代金学诗《牧猪闲话》压宝者,以一制钱闭置盒中,分青龙、白虎、前、后四方之位,以钱压得‘宝’字者为胜。”另有用小木片刻一至四点,一和四为红色,二和三为黑色,任置一片于盒中。博者按点数或大小红黑格分别压注,中者为胜◇之摇摊,代以骰子,仍沿用压宝之称。
合方氏 [相关解释]
1.周代官名。掌管修通四方道路,流通财利,统一度量衡,消除怨恶等事。
吴盐 [相关解释]
1.吴地所产的盐。以洁白着称。为四方所食。唐肃宗时,盐铁铸钱使第五琦于两淮所煮盐以洁白著名,后亦称两淮生产的盐为吴盐。 2.喻白发。
周迈 [相关解释]
1.犹周行。远游四方。
和恒 [相关解释]
1.和顺安定。《书.洛诰》"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蔡沈集传"和者使不乖也;恒者,使可久也。"一说犹和悦。
唯我独尊 [相关解释]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降生时,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朗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意思是推崇无所不在、彻底解脱的大我”◇依字面转化,谓妄自尊大,认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抱着唯我独尊的态度,就不可能赢得友谊和成功。
四乡 [相关解释]
1.四方。
四仪 [相关解释]
1.四方所遵照的准则。 2.言行的四条准则。 3.见"四威仪"。
四伐 [相关解释]
1.用武器击刺四次。 2.古代乐舞以"四伐"象征征伐四方。
四会 [相关解释]
1.四方乐声相会合。 2.四方会集。 3.古代仅用乐器演奏而无歌词的上寿曲。
四冲 [相关解释]
1.控扼四方的要地。
四分 [相关解释]
1.分为四份。 2.向四方散开。 3.指四分历。
四卫 [相关解释]
1.四方卫服之国。古代指王城以外四周拱卫的诸侯国。 2.四方之职。 3.四肢。
四合 [相关解释]
1.四面围拢。 2.四方配合;四面相应。
四向 [相关解释]
1.向着四面;四出。 2.四周;四方。 3.佛教谓须陀洹(预流)向﹑斯陀含(一来)向﹑阿那含(不还)向﹑阿罗汉(无生)向为"四向"。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为小乘四果,向其果位进修,故谓之"向"。
四和 [相关解释]
1.古谓太阳运行四方所达到的极限之处。 2.指四种香或有香味的物质。 3.香炉名。
四域 [相关解释]
1.四周界限。指四方之内。
四塞 [相关解释]
1.指四方屏藩之国。 2.指四境皆有天险,可作屏障。 3.指四方边塞,边境。
四境 [相关解释]
1.四方疆界;四方边境地区。 2.引申指举国;四方疆界之内。
四处 [相关解释]
1.四方,各处。
四外 [相关解释]
1.四方;四处。
四大洲 [相关解释]
1.古印度传说,谓须弥山四方咸海中有四大洲,为人类居住的地区。其说为佛教所采用,传来中国后,因佛经译本不一,洲名也各不相同。通称为东胜身洲(亦作东毗提诃洲﹑东拂于逮洲),南赡部洲(亦作南阎浮提洲),西牛货洲(亦作西瞿陀尼洲﹑西瞿耶尼洲),北俱卢洲(亦作北郁单越洲)。
四天 [相关解释]
1.四方的天空。 2.即四禅天。 3.道教以东方九气青天﹑南方三气丹天﹑西方七气素天﹑北方五气玄天为四天。参阅《云笈七签》卷二一。
四始 [相关解释]
1.旧说《诗经》有四始,各家说法不一(1)指"风"﹑"小雅"﹑"大雅"﹑"颂"。《大序》"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孔颖达疏引郑玄《答张逸》云"四始,'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2)指"风"﹑"小雅"﹑"大雅"﹑"颂"的首篇。《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
四宇 [相关解释]
1.天下;四方。
四守 [相关解释]
1.四种守卫的方法。 2.犹四方。 3.星名。
四封 [相关解释]
1.四面疆界。 2.四境之内;四方。
四屋 [相关解释]
1.屋的四方。指满屋。
四布 [相关解释]
1.指各地所赠以助丧葬的钱币。 2.向四方传布﹑散发。
四方 [相关解释]
1.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天下;各处。 3.指四方诸侯之国。 4.指京城以外的地区。 5.指四方之神。 6.指正方形或立方体。
四方八面 [相关解释]
1.到处;各个方面。
四方志 [相关解释]
1.《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姜氏﹞谓公子(重耳)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后以"四方志"指经营天下或安邦定国的远大志向。
四方步 [相关解释]
1.斯斯文文的,大而慢的步子。
四方馆 [相关解释]
1.官署名。隋炀帝时置,对东西南北四方少数民族,各设使者一人,掌管往来及互相贸易等事,隶属鸿胪寺。唐以通事舍人主管,隶属中书省。宋置四方馆使,掌管文武官朝见辞谢,国忌赐香及诸道元日﹑冬至﹑朔旦﹑庆贺章表﹑郊祀﹑朝蕃官﹑贡举人﹑进奉使﹑京官﹑致仕官﹑道释﹑父老陪位等事。其职务与隋唐不同。明有四夷馆清有会同四译馆,职务同隋唐四方馆。参阅《文献通考.职官五》。
四望 [相关解释]
1.古祭名。指古代天子向四方遥祭山川。 2.指所祭之四方山川及其神灵。 3.眺望四方。 4.山名。在今青海乐都县。 5.山名。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北。东晋苏峻据石头,温峤筑垒四望矶以逼峻,即此。见《晋书.温峤传》。 6.山名。在今湖北随县。
四术 [相关解释]
1.诗﹑书﹑礼﹑乐四种经术。 2.治国的四种方法。《尸子.治天下》"治天下有四术。一曰忠爱,二曰无私,三曰用贤,四曰度量。"一说指忠爱﹑无私﹑用贤﹑简能。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治道.四术》。 3.指四方的通道。
四极 [相关解释]
1.四方极远之地。 2.指四方极远之国。 3.四境。 4.古代神话传说中四方的擎天柱。 5.古代天文学名词。指日月周行四方所达的最远点。 6.指四肢。
四棱 [相关解释]
1.四面有棱角。 2.四方角落,四周。
四正 [相关解释]
1.古代贵族行射礼时举正爵以献宾客﹑国君﹑卿﹑大夫。 2.封建社会中的四种纲纪。《礼记.孔子闲居》"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后人以此为四正。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人伦.四正》。 3.指君﹑臣﹑父﹑子之道。 4.四个正卦。即《周易》八卦中的坎﹑离﹑震﹑兑。或用以分主四时坎主冬,离主夏,震主春,兑主秋;或用以分主四方坎主北,离主南,震主东,兑主西。 5.健全;没有缺陷。
四海为家 [相关解释]
1.四海之内,尽属一家。指帝王拥有天下。引申为天下一统之意。 2.志在四方,到处为家。 3.喻人居无定所。
四涂 [相关解释]
1.四途。通向四方之路。
四游 [相关解释]
1.亦作"四游"。 2.古人认为大地和星辰在一年的四季中,分别向东﹑南﹑西﹑北四极移动,称"四游"。 3.指四季,四时。 4.即四极。指日月周行四方所达的最远点。
四溟 [相关解释]
1.亦作"四冥"。 2.四海,四方之海。 3.指全国﹑天下。
四灵 [相关解释]
1.指麟﹑凤﹑龟﹑龙四种灵畜。 2.指传说中的苍帝﹑黄帝﹑白帝﹑黑帝四神帝。 3.指古代神话中掌东西南北四方之神。 4.古代又用以指东西南北四方的星宿。 5.南宋永嘉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的合称。照字灵晖,有《芳兰轩集》;玑号灵渊,有《二薇亭集》;卷字灵舒,有《西岩集》;师秀号灵秀,有《清苑斋集》。字中坴有"灵"字,故称。参阅《四库全书总目.别集十五》。
四照 [相关解释]
1.(光华)照耀四方。 2.指光华四照的花。
四物 [相关解释]
1.四方出产的物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