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圣人的内容。
带有圣人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相关解释]
1.《意林》卷一引《六韬》"屈一人下,伸万人上,惟圣人能行之。"《汉书.萧何传》"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一人,谓天子;万人,谓百官。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
1.《意林》卷一引《六韬》"屈一人下,伸万人上,惟圣人能行之。"《汉书.萧何传》"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一人,谓天子;万人,谓百官。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
一得
[相关解释]
1.一点可取之处;一点长处。《晏子春秋.杂下十八》"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后用以谦称自己的意见或心得。 2.尽得,全得。 3.得到一件或一个。 4.一旦得以,一旦能够。
1.一点可取之处;一点长处。《晏子春秋.杂下十八》"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后用以谦称自己的意见或心得。 2.尽得,全得。 3.得到一件或一个。 4.一旦得以,一旦能够。
一揆
[相关解释]
1.《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意谓古代圣人舜和后代圣人文王的所作所为是完全相同的◇因以"一揆"谓同一道理;一个模样。
1.《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意谓古代圣人舜和后代圣人文王的所作所为是完全相同的◇因以"一揆"谓同一道理;一个模样。
一窍不通
[相关解释]
相传商纣王荒淫无道,皇叔比干强谏,纣王发怒说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乃杀比干而视其心。孔子听后说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见《吕氏春秋·过理》、《史记·殷本纪》。按古谓圣人心有七窍,而孔子以纣王为一窍不通之人◇以一窍不通”比喻什么都不懂。
相传商纣王荒淫无道,皇叔比干强谏,纣王发怒说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乃杀比干而视其心。孔子听后说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见《吕氏春秋·过理》、《史记·殷本纪》。按古谓圣人心有七窍,而孔子以纣王为一窍不通之人◇以一窍不通”比喻什么都不懂。
三圣
[相关解释]
1.三个圣人。指尧﹑舜﹑禹。 2.三个圣人。指夏禹﹑周公﹑孔子。 3.三个圣人。指伏羲﹑文王﹑孔子。 4.三个圣人。指文王﹑武王﹑周公。
1.三个圣人。指尧﹑舜﹑禹。 2.三个圣人。指夏禹﹑周公﹑孔子。 3.三个圣人。指伏羲﹑文王﹑孔子。 4.三个圣人。指文王﹑武王﹑周公。
三多
[相关解释]
1.指多福﹑多寿﹑多男子。祝颂之辞。语本《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 2.指为文多看,多做,多商量。 3.指学者应当多读﹑多立论﹑多著述。 4.佛教用语。指多近善友,多闻法音,多修不净观。一说,指多供养佛,多事善友,多问法要。
1.指多福﹑多寿﹑多男子。祝颂之辞。语本《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 2.指为文多看,多做,多商量。 3.指学者应当多读﹑多立论﹑多著述。 4.佛教用语。指多近善友,多闻法音,多修不净观。一说,指多供养佛,多事善友,多问法要。
三徙成都
[相关解释]
1.相传舜三度迁移,百姓慕德而从,所至处自成都邑。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
1.相传舜三度迁移,百姓慕德而从,所至处自成都邑。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
三畏
[相关解释]
1.儒家指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1.儒家指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三肘
[相关解释]
1.肘,度量词。一肘一尺五寸,三肘为四尺五寸『班固《白虎通.圣人》"汤臂三肘,是谓柳翼,攘去不义,万民蕃息。"一说一肘二尺,则三肘为六尺。
1.肘,度量词。一肘一尺五寸,三肘为四尺五寸『班固《白虎通.圣人》"汤臂三肘,是谓柳翼,攘去不义,万民蕃息。"一说一肘二尺,则三肘为六尺。
上栋下宇
[相关解释]
1.《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后用以指宫室的基本结构形式。
1.《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后用以指宫室的基本结构形式。
下焉者
[相关解释]
1.《礼记.中庸》"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郑玄注"下谓臣也。"朱熹集注"下焉者,谓圣人在下,如孔子虽善于礼,而不在尊位也。"后以"下焉者"指次等者。
1.《礼记.中庸》"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郑玄注"下谓臣也。"朱熹集注"下焉者,谓圣人在下,如孔子虽善于礼,而不在尊位也。"后以"下焉者"指次等者。
不为已甚
[相关解释]
1.《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朱熹集注"已,犹太也。杨氏曰'言圣人所为,本分之外,不加毫末。'"后以"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适可而止。
1.《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朱熹集注"已,犹太也。杨氏曰'言圣人所为,本分之外,不加毫末。'"后以"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适可而止。
东方圣人
[相关解释]
1.古代对中国德才最高人物的誉称。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况下,所指对象各异。
1.古代对中国德才最高人物的誉称。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况下,所指对象各异。
东海扬尘
[相关解释]
1.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后因以"东海扬尘"喻世事巨变。
1.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后因以"东海扬尘"喻世事巨变。
中圣人
[相关解释]
1.酒醉的隐语。
1.酒醉的隐语。
主静
[相关解释]
1.宋明理学家的道德修养方法。渊源于古代儒家(《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并参杂佛﹑道的寂静无为思想。"主静"一语首由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提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他用未有天地以前的"无极"原来是"静"的,来证明人的天性本来也是"静"的,由于后天染上了"欲",故须通过"无欲"工夫,以求达到"静"的境界("无欲故静")。以后它一直是理学的主要思想。
1.宋明理学家的道德修养方法。渊源于古代儒家(《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并参杂佛﹑道的寂静无为思想。"主静"一语首由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提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他用未有天地以前的"无极"原来是"静"的,来证明人的天性本来也是"静"的,由于后天染上了"欲",故须通过"无欲"工夫,以求达到"静"的境界("无欲故静")。以后它一直是理学的主要思想。
九二
[相关解释]
1.《易》卦爻位名。九,谓阳爻;二,第二爻,指卦象自下而上第二位。《易.干》"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孔颖达疏"此以人事言之﹐用龙德在田似圣人已出在世﹐道德恩施能普遍也。"后因以"九二"喻君德广被。
1.《易》卦爻位名。九,谓阳爻;二,第二爻,指卦象自下而上第二位。《易.干》"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孔颖达疏"此以人事言之﹐用龙德在田似圣人已出在世﹐道德恩施能普遍也。"后因以"九二"喻君德广被。
予圣
[相关解释]
1.自以为圣人,谓自夸高明。
1.自以为圣人,谓自夸高明。
云龙
[相关解释]
1.云和龙。 2.《易.干》﹕"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孔颖达疏﹕"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是云从龙也。"后因以"云龙"比喻君臣风云际会。 3.喻朋友相得。 4.即龙。 5.喻豪杰。 6.骏马的美称。 7.汉宫殿门名。 8.山名。在江苏省徐州市。 9.印有龙的图案的茶饼﹐为宋朝的贡茶。泛指优质名茶。
1.云和龙。 2.《易.干》﹕"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孔颖达疏﹕"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是云从龙也。"后因以"云龙"比喻君臣风云际会。 3.喻朋友相得。 4.即龙。 5.喻豪杰。 6.骏马的美称。 7.汉宫殿门名。 8.山名。在江苏省徐州市。 9.印有龙的图案的茶饼﹐为宋朝的贡茶。泛指优质名茶。
五圣
[相关解释]
1.五个圣人。指神农﹑尧﹑舜﹑禹﹑汤。 2.五个圣人。指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 3.旧时江南一带所奉之邪神。
1.五个圣人。指神农﹑尧﹑舜﹑禹﹑汤。 2.五个圣人。指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 3.旧时江南一带所奉之邪神。
亚圣
[相关解释]
1.谓道德才智仅次于圣人。 2.指道德才智仅次于圣人的人。 3.指某一技艺仅次于前代圣手的人。 4.特指孟子。元文宗时,封孟轲为邹国亚圣公;明世宗时,去其封号,只称亚圣。
1.谓道德才智仅次于圣人。 2.指道德才智仅次于圣人的人。 3.指某一技艺仅次于前代圣手的人。 4.特指孟子。元文宗时,封孟轲为邹国亚圣公;明世宗时,去其封号,只称亚圣。
亢龙有悔
[相关解释]
1.《易.干》"上九,亢龙有悔。"孔颖达疏"上九,亢阳之至,大而极盛,故曰亢龙,此自然之象。以人事言之,似圣人有龙德,上居天位,久而亢极,物极则反,故有悔也。"谓居高位而不知谦退,则盛极而衰,不免败亡之悔。
1.《易.干》"上九,亢龙有悔。"孔颖达疏"上九,亢阳之至,大而极盛,故曰亢龙,此自然之象。以人事言之,似圣人有龙德,上居天位,久而亢极,物极则反,故有悔也。"谓居高位而不知谦退,则盛极而衰,不免败亡之悔。
亵渎
[相关解释]
轻慢,不庄重不尊敬亵渎爱情|亵渎圣人。
轻慢,不庄重不尊敬亵渎爱情|亵渎圣人。
从龙
[相关解释]
1.《易.干》"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旧以龙为君象,因以称随从帝王或领袖创业。
1.《易.干》"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旧以龙为君象,因以称随从帝王或领袖创业。
以意为之
[相关解释]
1.《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陈澔集说"非意之,谓非以私意臆度而为之也。"后以"以意为之"谓只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1.《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陈澔集说"非意之,谓非以私意臆度而为之也。"后以"以意为之"谓只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伏地圣人
[相关解释]
1.方言。指在本地略有知识,但自夸博学多才的人。
1.方言。指在本地略有知识,但自夸博学多才的人。
众圣
[相关解释]
1.诸圣人。
1.诸圣人。
元圣
[相关解释]
1.大圣人。 2.孔子的谥号。
1.大圣人。 2.孔子的谥号。
先圣
[相关解释]
1.先世圣人。 2.专指孔子。
1.先世圣人。 2.专指孔子。
先猷
[相关解释]
1.先世圣人的大道。语出《文选.班固》"谟先圣之大猷兮,亦邻德而助信。"李善注引曹大家曰"猷,道也。言人常当谟先圣人之道。"
1.先世圣人的大道。语出《文选.班固》"谟先圣之大猷兮,亦邻德而助信。"李善注引曹大家曰"猷,道也。言人常当谟先圣人之道。"
入圣超凡
[相关解释]
1.谓修养超越常人,达到圣人的境界。
1.谓修养超越常人,达到圣人的境界。
入德
[相关解释]
1.进入圣人品德修养的境域。
1.进入圣人品德修养的境域。
入流
[相关解释]
1.列入流品。 2.古代官制,官阶在九品以内者为流内,九品以外者为流外。官阶从九品以外登入九品以内者谓入流。 3.佛教语。梵文srota-?panna(须陀洹)的旧译。小乘四果的第一果。谓初入圣人之流。
1.列入流品。 2.古代官制,官阶在九品以内者为流内,九品以外者为流外。官阶从九品以外登入九品以内者谓入流。 3.佛教语。梵文srota-?panna(须陀洹)的旧译。小乘四果的第一果。谓初入圣人之流。
八难
[相关解释]
1.指汉张良向刘邦所陈八件难以做到的事。楚汉战争期间﹐郦食其说刘邦立六国后以树党﹐张良为陈八难﹐乃止一﹑难以制项籍之死命﹐二﹑难以得项籍之头﹐三﹑难以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四﹑难以散府库以赐贫穷﹐五﹑难以偃武行文不复用兵﹐六﹑难以休马无所用﹐七﹑难以放牛不复输积﹐八﹑难以不使天下游士离去。见《史记.留侯世家》。 2.佛教语﹐难﹐谓难于见佛闻法﹐凡有八端﹐故名八难。按即地狱﹑饿鬼﹑畜生﹑北拘卢洲(亦作郁单越)﹑长寿天﹑盲聋瘖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八种。一至三﹐即三恶道﹐恶业重﹐难以见佛;生北
1.指汉张良向刘邦所陈八件难以做到的事。楚汉战争期间﹐郦食其说刘邦立六国后以树党﹐张良为陈八难﹐乃止一﹑难以制项籍之死命﹐二﹑难以得项籍之头﹐三﹑难以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四﹑难以散府库以赐贫穷﹐五﹑难以偃武行文不复用兵﹐六﹑难以休马无所用﹐七﹑难以放牛不复输积﹐八﹑难以不使天下游士离去。见《史记.留侯世家》。 2.佛教语﹐难﹐谓难于见佛闻法﹐凡有八端﹐故名八难。按即地狱﹑饿鬼﹑畜生﹑北拘卢洲(亦作郁单越)﹑长寿天﹑盲聋瘖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八种。一至三﹐即三恶道﹐恶业重﹐难以见佛;生北
六宝
[相关解释]
1.指明王圣人﹑玉﹑龟﹑珠﹑金﹑山林薮泽。古谓六者为国家之宝﹐故云。
1.指明王圣人﹑玉﹑龟﹑珠﹑金﹑山林薮泽。古谓六者为国家之宝﹐故云。
六经皆史
[相关解释]
1.谓《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皆为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主张。首倡于元郝经﹐清袁枚亦主此说﹐至章学诚才系统地提出这一主张。他认为六经乃夏﹑商﹑周典章政教的历史记录﹐并非圣人为垂教立言而作。他提出了"六经皆史"﹑"六经皆器"的命题﹐反对"离器言道"。龚自珍﹑章炳麟亦倡此说。参阅章学诚《文史通义》中的《易教》﹑《经解》﹐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章炳麟《国故论衡.原经》。
1.谓《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皆为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主张。首倡于元郝经﹐清袁枚亦主此说﹐至章学诚才系统地提出这一主张。他认为六经乃夏﹑商﹑周典章政教的历史记录﹐并非圣人为垂教立言而作。他提出了"六经皆史"﹑"六经皆器"的命题﹐反对"离器言道"。龚自珍﹑章炳麟亦倡此说。参阅章学诚《文史通义》中的《易教》﹑《经解》﹐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章炳麟《国故论衡.原经》。
内圣外王
[相关解释]
1.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谓内备圣人之至德,施之于外,则为王者之政。
1.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谓内备圣人之至德,施之于外,则为王者之政。
凤翔
[相关解释]
1.凤凰飞翔。(1)表示祥瑞景象。《孔子家语.好生》"凤翔麟至,鸟兽驯德。"汉焦赣《易林.损之坤》"景星照堂,麟游凤翔。"(2)称颂帝王的兴起或迁都。《文选.张衡》"龙飞白水,凤翔参墟。"薛综注"龙飞﹑凤翔,以喻圣人之兴也。"《文选.曹冏》"龙飞谯沛,凤翔兖豫。"李善注引《魏志》"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为兖州牧◇太祖迁都于许,许属豫州。"又《谢杋》"鹊起登吴山,凤翔陵楚甸。"李善注"孙氏初基武昌,后都建邺,故云吴山,楚甸也。"(3)比喻君子得用。《文选.傅咸》"吾兄既凤翔,王子亦龙飞。"李善注"其龙飞﹑凤
1.凤凰飞翔。(1)表示祥瑞景象。《孔子家语.好生》"凤翔麟至,鸟兽驯德。"汉焦赣《易林.损之坤》"景星照堂,麟游凤翔。"(2)称颂帝王的兴起或迁都。《文选.张衡》"龙飞白水,凤翔参墟。"薛综注"龙飞﹑凤翔,以喻圣人之兴也。"《文选.曹冏》"龙飞谯沛,凤翔兖豫。"李善注引《魏志》"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为兖州牧◇太祖迁都于许,许属豫州。"又《谢杋》"鹊起登吴山,凤翔陵楚甸。"李善注"孙氏初基武昌,后都建邺,故云吴山,楚甸也。"(3)比喻君子得用。《文选.傅咸》"吾兄既凤翔,王子亦龙飞。"李善注"其龙飞﹑凤
出类拔萃
[相关解释]
(人品、才能、学问等)优异超群。语出《孟子》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人品、才能、学问等)优异超群。语出《孟子》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分民
[相关解释]
1.古时分封土地,其地居民随同划归受封者管辖,谓之分民。 2.谓将国用所需寄付于民。《管子.乘马》"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善分民;圣人不能分民,则犹百姓也。于!已不足,安得名圣?"郭沫若等集校引许维遹曰"分,犹予也。《戒篇》'以财予人者谓之良'……予民,谓托业于民。"一说,谓使民各安其位分。见尹知章注。
1.古时分封土地,其地居民随同划归受封者管辖,谓之分民。 2.谓将国用所需寄付于民。《管子.乘马》"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善分民;圣人不能分民,则犹百姓也。于!已不足,安得名圣?"郭沫若等集校引许维遹曰"分,犹予也。《戒篇》'以财予人者谓之良'……予民,谓托业于民。"一说,谓使民各安其位分。见尹知章注。
刑清
[相关解释]
1.刑罚公正清明。语本《易.豫》"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1.刑罚公正清明。语本《易.豫》"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列圣
[相关解释]
1.指历代帝王;诸皇帝。 2.谓历代圣人。
1.指历代帝王;诸皇帝。 2.谓历代圣人。
利见
[相关解释]
1.《易·干》"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疏"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德备天下,为万物所瞻睹,故天下利见此居王位之大人。"后因称得见君主为"利见"。
1.《易·干》"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疏"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德备天下,为万物所瞻睹,故天下利见此居王位之大人。"后因称得见君主为"利见"。
前民
[相关解释]
1.语出《易·系辞上》"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高亨注"前﹐先导也。此句言圣人取此神物蓍草以占事﹐作人民用以占事之先导。"后以"前民"谓引导人民。
1.语出《易·系辞上》"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高亨注"前﹐先导也。此句言圣人取此神物蓍草以占事﹐作人民用以占事之先导。"后以"前民"谓引导人民。
劝善惩恶
[相关解释]
1.《左传.成公十四年》"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后以"劝善惩恶"指奖勉劝励有善行的人,惩戒有恶行的人。
1.《左传.成公十四年》"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后以"劝善惩恶"指奖勉劝励有善行的人,惩戒有恶行的人。
劝惩
[相关解释]
1.奖惩。《左传.成公十四年》"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后言劝惩本此。
1.奖惩。《左传.成公十四年》"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后言劝惩本此。
千虑一失
[相关解释]
1.《晏子春秋.杂下十八》"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后用"千虑一失"指聪明人即使反复考虑,也难免会有失误的地方。
1.《晏子春秋.杂下十八》"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后用"千虑一失"指聪明人即使反复考虑,也难免会有失误的地方。
华封三祝
[相关解释]
1.《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成玄英疏"华,地名也,今华州也。封人者,谓华地守封疆之人也。"后因以"华封三祝"为祝颂之辞。
1.《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成玄英疏"华,地名也,今华州也。封人者,谓华地守封疆之人也。"后因以"华封三祝"为祝颂之辞。
博夜
[相关解释]
1.长夜,整夜。《管子.侈靡》"圣人者,省诸本而游诸乐,大昏也,博夜也。"康有为《叙》"大昏也,博夜也,冥冥汶汶,雾雾氛氛,重重锢昏,皎日坠渊……然卒不闻孔子天地之全,太平之治,大同之乐,悲夫!"一说"博夜"即"博弈"。见《管子集校》郭沫若案。
1.长夜,整夜。《管子.侈靡》"圣人者,省诸本而游诸乐,大昏也,博夜也。"康有为《叙》"大昏也,博夜也,冥冥汶汶,雾雾氛氛,重重锢昏,皎日坠渊……然卒不闻孔子天地之全,太平之治,大同之乐,悲夫!"一说"博夜"即"博弈"。见《管子集校》郭沫若案。
去泰去甚
[相关解释]
1.去其过甚。谓事宜适中。语本《老子》"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1.去其过甚。谓事宜适中。语本《老子》"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合明
[相关解释]
1.谓明鉴如日月。喻圣人的明察睿知。
1.谓明鉴如日月。喻圣人的明察睿知。
圣乡
[相关解释]
1.圣人的故乡。特指孔子诞生及居住之地。
1.圣人的故乡。特指孔子诞生及居住之地。
圣事
[相关解释]
1.圣人之事。谓孔子弟子学习的成果和表现。 2.基督教的重要礼仪。该教认为它借助一定可见的形式赋予领受者不可见的基督的宠爱和保佑。具体内容有圣洗﹑坚振﹑告解﹑圣体﹑终傅﹑神品﹑婚配等七件。各教派不尽相同﹐如新教一般只承认洗礼(圣洗)与圣餐(圣体)为圣事。
1.圣人之事。谓孔子弟子学习的成果和表现。 2.基督教的重要礼仪。该教认为它借助一定可见的形式赋予领受者不可见的基督的宠爱和保佑。具体内容有圣洗﹑坚振﹑告解﹑圣体﹑终傅﹑神品﹑婚配等七件。各教派不尽相同﹐如新教一般只承认洗礼(圣洗)与圣餐(圣体)为圣事。
圣人
[相关解释]
1.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2.专指孔子。 3.君主时代对帝王的尊称。 4.称皇后﹑皇太后。 5.泛称佛﹑菩萨等得道者。 6.对有异术的仙道﹑方士等的尊称。 7.清酒的别称。亦指酒之清者。
1.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2.专指孔子。 3.君主时代对帝王的尊称。 4.称皇后﹑皇太后。 5.泛称佛﹑菩萨等得道者。 6.对有异术的仙道﹑方士等的尊称。 7.清酒的别称。亦指酒之清者。
圣人之年
[相关解释]
1.谓五十岁。孔子五十以学《易》﹐故有是称。或谓四十七岁之时。
1.谓五十岁。孔子五十以学《易》﹐故有是称。或谓四十七岁之时。
圣人之徒
[相关解释]
1.圣人的门徒。多指传孔子之道者。
1.圣人的门徒。多指传孔子之道者。
圣人出
[相关解释]
1.乐曲名『鼓吹铙歌十八曲之一。
1.乐曲名『鼓吹铙歌十八曲之一。
圣人师
[相关解释]
1.传说项橐七岁时曾问难孔子而为之师﹐因称。
1.传说项橐七岁时曾问难孔子而为之师﹐因称。
圣人窟
[相关解释]
1.即傅岩。相传为商代傅说版筑之处。傅说被尊为圣人﹐因有此称。
1.即傅岩。相传为商代傅说版筑之处。傅说被尊为圣人﹐因有此称。
圣作
[相关解释]
1.语本《易.干》"圣人作而万物睹。"旧时多为称颂帝王有所作为之词。 2.帝王的作品。犹言御制。
1.语本《易.干》"圣人作而万物睹。"旧时多为称颂帝王有所作为之词。 2.帝王的作品。犹言御制。
圣儒
[相关解释]
1.慕圣人之道﹐有儒者之德。
1.慕圣人之道﹐有儒者之德。
圣典
[相关解释]
1.圣人的经典法则。 2.泛指各种宗教的经典。
1.圣人的经典法则。 2.泛指各种宗教的经典。
圣则
[相关解释]
1.圣人所定的法则。 2.指各种宗教所订的规则和戒律。
1.圣人所定的法则。 2.指各种宗教所订的规则和戒律。
圣制
[相关解释]
1.古代圣人的法制。
1.古代圣人的法制。
圣域
[相关解释]
1.犹言圣人的境界。
1.犹言圣人的境界。
圣奥
[相关解释]
1.圣人经典的精深含义。
1.圣人经典的精深含义。
圣尼
[相关解释]
1.对孔子的尊称。孔子字仲尼﹐被尊为圣人﹐故称。
1.对孔子的尊称。孔子字仲尼﹐被尊为圣人﹐故称。
圣徒
[相关解释]
1.见"圣人之徒"。
1.见"圣人之徒"。
圣德
[相关解释]
1.亦作"圣惪"。 2.犹言至高无上的道德。一般用于古之称圣人者。也用以称帝德。
1.亦作"圣惪"。 2.犹言至高无上的道德。一般用于古之称圣人者。也用以称帝德。
圣心
[相关解释]
1.圣人的心怀。亦专用于孔子。 2.帝王的心意。
1.圣人的心怀。亦专用于孔子。 2.帝王的心意。
圣意
[相关解释]
1.圣人及其经典的意旨。 2.帝王的旨意。 3.谓神灵的启示。
1.圣人及其经典的意旨。 2.帝王的旨意。 3.谓神灵的启示。
圣文
[相关解释]
1.指圣人的文章典籍。 2.谓天子的文德。 3.指周文王。 4.指汉文帝。
1.指圣人的文章典籍。 2.谓天子的文德。 3.指周文王。 4.指汉文帝。
圣旨
[相关解释]
1.帝王的意旨和命令。 2.今多用于比喻不能违反的意见或话语﹐有讽刺意。 3.元代特指从蒙语译为汉语﹐多用白话的皇帝训敕。 4.圣人的意旨。有时专用于孔子。 5.佛教徒称佛谕。
1.帝王的意旨和命令。 2.今多用于比喻不能违反的意见或话语﹐有讽刺意。 3.元代特指从蒙语译为汉语﹐多用白话的皇帝训敕。 4.圣人的意旨。有时专用于孔子。 5.佛教徒称佛谕。
圣期
[相关解释]
1.《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汉王充《论衡.刺孟》"五百年者﹐以为天出圣期也。"后遂以"圣期"为圣人出世的时期。 2.当世的谀称,犹圣时。
1.《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汉王充《论衡.刺孟》"五百年者﹐以为天出圣期也。"后遂以"圣期"为圣人出世的时期。 2.当世的谀称,犹圣时。
圣法
[相关解释]
1.圣人的法则。 2.指皇帝所制定的法令。即封建时代的国法。 3.佛教对佛法之称。
1.圣人的法则。 2.指皇帝所制定的法令。即封建时代的国法。 3.佛教对佛法之称。
圣灵
[相关解释]
1.指古代圣人之灵。 2.指已故帝王。 3.对帝王或神圣的威灵之尊称。 4.犹神灵。 5."上帝圣灵"(godtheholyghost)的简称。基督教基本信条三位一体中的第三位。
1.指古代圣人之灵。 2.指已故帝王。 3.对帝王或神圣的威灵之尊称。 4.犹神灵。 5."上帝圣灵"(godtheholyghost)的简称。基督教基本信条三位一体中的第三位。
圣神
[相关解释]
1.封建时代称颂帝王之词。亦借指皇帝。 2.泛称古代的圣人。 3.太平天国称上帝为"圣神"。
1.封建时代称颂帝王之词。亦借指皇帝。 2.泛称古代的圣人。 3.太平天国称上帝为"圣神"。
圣籍
[相关解释]
1.圣人的述作。
1.圣人的述作。
圣经贤传
[相关解释]
1.旧指圣人手订的经典和贤人阐释的著作。
1.旧指圣人手订的经典和贤人阐释的著作。
圣统
[相关解释]
1.帝王的统绪。 2.圣人的遗业﹐如学说﹑制度等。
1.帝王的统绪。 2.圣人的遗业﹐如学说﹑制度等。
圣考
[相关解释]
1.谓往昔的圣人。多指已故的帝王。
1.谓往昔的圣人。多指已故的帝王。
圣胎
[相关解释]
1.圣人之胎。 2.道教金丹的别名。内丹家以母体结胎比喻凝聚精﹑气﹑神三者所炼成之丹﹐故名。
1.圣人之胎。 2.道教金丹的别名。内丹家以母体结胎比喻凝聚精﹑气﹑神三者所炼成之丹﹐故名。
圣范
[相关解释]
1.圣人和帝王的仪范或画像。
1.圣人和帝王的仪范或画像。
圣裔
[相关解释]
1.圣人的后代。常专指孔子的子孙。
1.圣人的后代。常专指孔子的子孙。
圣规
[相关解释]
1.圣人的规范和法度。
1.圣人的规范和法度。
圣训
[相关解释]
1.圣人的教导。指儒家相传的训谕。 2.帝王的训谕﹑诏令。 3.阿拉伯文的意译﹐原意为传闻﹑传述◇专指对穆罕默德言行的传述--"穆罕默德言行录"。在中国﹐圣训也称"圣训经"﹑"至圣宝训"﹑"至圣宝谕"﹑"圣谕"等。
1.圣人的教导。指儒家相传的训谕。 2.帝王的训谕﹑诏令。 3.阿拉伯文的意译﹐原意为传闻﹑传述◇专指对穆罕默德言行的传述--"穆罕默德言行录"。在中国﹐圣训也称"圣训经"﹑"至圣宝训"﹑"至圣宝谕"﹑"圣谕"等。
圣讳
[相关解释]
1.旧指圣人或帝后的名字。
1.旧指圣人或帝后的名字。
圣论
[相关解释]
1.帝王和圣人的论述。
1.帝王和圣人的论述。
圣证
[相关解释]
1.语本三国魏王肃《圣证论》﹐其书已佚。肃撰《圣证论》﹐并伪造《孔子家语》等书作为论据◇因以"圣证"谓取证于圣人之言。 2.指诗文传神入胜之句。
1.语本三国魏王肃《圣证论》﹐其书已佚。肃撰《圣证论》﹐并伪造《孔子家语》等书作为论据◇因以"圣证"谓取证于圣人之言。 2.指诗文传神入胜之句。
圣译
[相关解释]
1.谓说释圣人经义者『王符《潜夫论.考绩》"夫圣人为天口,贤人为圣译。是故圣人之言,天之心也;贤者之所说,圣人之意也。"一说,译,当作铎。汪继培笺"译,疑当作'铎'。《法言.学行篇》云'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也,不在兹儒乎!如将复驾其所说,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金口木舌,铎也。"
1.谓说释圣人经义者『王符《潜夫论.考绩》"夫圣人为天口,贤人为圣译。是故圣人之言,天之心也;贤者之所说,圣人之意也。"一说,译,当作铎。汪继培笺"译,疑当作'铎'。《法言.学行篇》云'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也,不在兹儒乎!如将复驾其所说,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金口木舌,铎也。"
圣诫
[相关解释]
1.圣人或帝王的诫谕。亦指上帝的警诫。
1.圣人或帝王的诫谕。亦指上帝的警诫。
圣语
[相关解释]
1.皇帝或圣人的言语。
1.皇帝或圣人的言语。
圣谟
[相关解释]
1.语出《书.伊训》"圣谟洋洋﹐嘉言孔彰。"本谓圣人治天下的宏图大略◇亦为称颂帝王谋略之词。 2.犹圣训。 3.犹圣旨。
1.语出《书.伊训》"圣谟洋洋﹐嘉言孔彰。"本谓圣人治天下的宏图大略◇亦为称颂帝王谋略之词。 2.犹圣训。 3.犹圣旨。
圣贤
[相关解释]
1.圣人和贤人的合称。亦泛称道德才智杰出者。 2.圣君和贤臣的合称。 3.泛称神﹑仙﹑佛﹑菩萨等。 4.清酒与浊酒的并称。亦泛指酒。
1.圣人和贤人的合称。亦泛称道德才智杰出者。 2.圣君和贤臣的合称。 3.泛称神﹑仙﹑佛﹑菩萨等。 4.清酒与浊酒的并称。亦泛指酒。
圣质
[相关解释]
1.神圣的秉性。多用于圣人和帝王。
1.神圣的秉性。多用于圣人和帝王。
圣轨
[相关解释]
1.圣人的规范。多指儒家之教。
1.圣人的规范。多指儒家之教。
圣道
[相关解释]
1.圣人之道。也特指孔子之道。 2.佛教谓出离生死烦恼之道。即"四圣谛"与"八正道"的合称。
1.圣人之道。也特指孔子之道。 2.佛教谓出离生死烦恼之道。即"四圣谛"与"八正道"的合称。
声入心通
[相关解释]
1.谓一闻圣人之言﹐即能领悟其微旨。
1.谓一闻圣人之言﹐即能领悟其微旨。
大寳
[相关解释]
1.《易.系辞下》"圣人之大寶曰位。"后因以"大寳"指帝位。 2.指佛法。 3.重五十两的银元宝。
1.《易.系辞下》"圣人之大寶曰位。"后因以"大寳"指帝位。 2.指佛法。 3.重五十两的银元宝。
大慈大悲
[相关解释]
1.佛教语。佛菩萨对众生广大的慈善心和怜悯心。《大智度论》卷二七"大慈大悲者,四无量心中已分别,今当更略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后形容人心肠慈善。《云笈七签》卷四"圣人兴,大慈大悲,爱若赤子,随时化生,随宜救拔。"现多含讽刺意。
1.佛教语。佛菩萨对众生广大的慈善心和怜悯心。《大智度论》卷二七"大慈大悲者,四无量心中已分别,今当更略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后形容人心肠慈善。《云笈七签》卷四"圣人兴,大慈大悲,爱若赤子,随时化生,随宜救拔。"现多含讽刺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