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地方官的内容。
带有地方官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万民伞 [相关解释]
1.旧时绅民为颂扬地方官的德政而赠送的伞。伞上缀有许多小绸条,上书赠送人之名氏。
三不管 [相关解释]
1.地名。旧指天津市的南市。清末天津日法租界初开,该地尚荒僻,两国领事馆无权管辖,中国地方官署亦置之不管,故称三不管。 2.今泛指没人管的地方或事情为三不管。
三互法 [相关解释]
1.东汉选任地方官员,为防止结党营私,规定凡婚姻之家及幽冀两州人士,不得交互为官,称三互法。
三大宪 [相关解释]
1.清代地方官员对抚台(巡抚)﹑藩台(布政使)﹑臬台(提刑按察使)的合称。
丞史 [相关解释]
1.丞及史。秦汉时中央和地方官吏的助理官『时,丞相有两长史,御史有两丞,合称丞史。太守以下的郡丞﹑长史等佐官,亦总称丞史。
两岐 [相关解释]
1.亦作"两歧"。 2.分为两支。 3.指两个分岔。 4.称颂地方官吏改善农业有方,民乐年丰。 5.借指麦子。 6.指特异之禾稼。 7.两种意见分歧;两种办法不统一。
为理 [相关解释]
1.担任狱官。 2.指当地方官吏。 3.犹治理。
主吏 [相关解释]
1.秦汉郡县地方官的属吏。
举最 [相关解释]
1.定期考查地方官吏﹐政绩优异者予以升迁﹐谓之"举最"。
乡师 [相关解释]
1.《周礼》官名。地官司徒之属。每三乡共乡师二人,掌理治下乡的教育行政,并监督乡以下各级行政长官处理政务。 2.春秋齐楚之制,郊内以二千家为一乡,每乡置乡师一人。与周制不同。 3.指地方官吏。
乡饮酒礼 [相关解释]
1.亦称"乡饮酒"。亦作"乡?酒"。 2.周代乡学三年业成大比,考其德行道艺优异者,荐于诸侯。将行之时,由乡大夫设酒宴以宾礼相待,谓之"乡饮酒礼"。历朝沿用,亦指地方官按时在儒学举行的一种敬老仪式。
五绔 [相关解释]
1.亦作"五裦"。 2.《后汉书.廉范传》"﹝范﹞建初中,迁蜀郡太守……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后以"五绔"作为称颂地方官吏施行善政之词。
五裦謡 [相关解释]
1.称颂地方官吏善政的歌谣。
仔琫 [相关解释]
1.清代西藏地方官名。管理财政,掌铸钱。参阅《卫藏通志.番目》。
令録 [相关解释]
1.宋代指县令﹑录事参军一级的地方官吏。
优行生 [相关解释]
1.学行兼优的生员。清制,优行生由学政会同地方官选取。 2.泛指学行兼优的学生。
佐史 [相关解释]
1.汉代地方官署内书佐和曹史的统称。
佐幕 [相关解释]
1.指在将帅幕府中担任职务。 2.泛指作地方官的幕宾。
侍生 [相关解释]
1.明清两代官场中后辈对前辈的自称。一般用于名帖。明代翰林后三科入馆者,清代翰林后一科入馆者,均自称侍生。平辈之间,或地方官员拜访乡绅,亦有谦称侍生的。 2.旧时对于同辈或晩辈的妇人,在名帖和联幛上都称"侍生"。《称谓录》卷三十二"今于挽妇人联幛中概称侍生。"当面口头也可称侍生。
假器 [相关解释]
1.借与器物。《左传.昭公七年》"晋人来治杞田﹐季孙将以成与之。谢息为孟孙守﹐不可﹐曰'人有言曰"虽有挈瓶之知﹐守不假器﹐礼也。"夫子从君﹐而守臣丧邑﹐虽吾子亦有猜焉。'"因引申指委以地方官职。 2.借助于器物。
假守 [相关解释]
1.古时称权宜派遣而非正式任命的地方官。
催趱 [相关解释]
1.亦作"催攒"。 2.催赶,督促。 3.谓德业修养上努力前进。 4.清代漕运,沿途地方官皆有督同催运责任,谓之趱重催空,省称催趱。
入朝 [相关解释]
1.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 2.谓进入中央朝廷做官。
入觐 [相关解释]
1.诸侯于秋季入朝进见天子。 2.指地方官员入朝进见帝王。
入计 [相关解释]
1.谓地方官入京听候考核。
公祖 [相关解释]
1.旧时士绅对知府以上地方官的尊称。对地位较高者﹐亦称老公祖﹑大公祖和公祖父母。流行于明清。 2.复姓。孔子弟子有公祖句兹。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六事 [相关解释]
1.上古指领兵的六卿。《书.甘誓》"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车之人﹐予誓告汝。'"孔传"各有军事﹐故曰六事。"后因以指朝中的军事大臣。 2.相传商初天下大旱﹐汤曾祷于桑林﹐以六事自责。 3.谓貌﹑言﹑视﹑听﹑思心﹑王极。古人以为此六者有失﹐必致六气相伤﹐发生灾害。 4.考察地方官吏政绩的六项内容。 5.指六书。
内官 [相关解释]
1.指国君左右的亲近臣僚。 2.宫中的女官属。 3.宦官,太监。 4.内朝官,对"外朝官"而言。 5.指在朝廷任职的官员,对地方官而言。
内转 [相关解释]
1.地方官上调中央政府任职称"内转"。 2.音韵学术语。凡没有独立二等韵的韵摄叫做内转。宋元以来将切韵音系的韵部分为十六摄,其中通﹑止﹑遇﹑果﹑宕﹑曾﹑流﹑深八摄为内转。
再刺 [相关解释]
1.指古代审理刑狱时,向地方官吏征询意见。
分陕 [相关解释]
1.陕即今陕西省陕县。相传周初周公旦﹑召公奭分陕而治,周公治陕以东,召公治陕以西◇谓封建王朝官僚出任地方官为"分陕"。
匄外 [相关解释]
1.旧谓京官请求出任地方官。
千室长 [相关解释]
1.指地方官吏。
单父琴 [相关解释]
1.汉刘向《说苑.政理》"宓子贱治单父。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后因以"单父琴"为称颂地方官治绩之典。
印官 [相关解释]
1.明清制度,从布政使到知州﹑知县等各级地方官皆用正方印,故称"正印官"或"印官"。其他临时差委以及非正规系统官员,则用长方印。
双凫 [相关解释]
1.两只水鸟﹔两只野鸭。 2.《后汉书.方术传上.王乔》﹕"王乔者﹐河东人也。显宗世﹐为叶令。乔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舃焉。乃诏尚方?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后用为地方官的故实。
取结 [相关解释]
1.领取地方官府的证明文书。
召父杜母 [相关解释]
1.指西汉召信臣和东汉杜诗。他们都曾为南阳太守,且皆有善政,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故南阳人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见《汉书.循吏传.召信臣》﹑《后汉书.杜诗传》◇因以"召父杜母"。为颂扬地方官政绩的套语。
吏员 [相关解释]
1.泛指大小官员。 2.指地方官府中的小官。
吏治 [相关解释]
地方官吏的作风和政绩澄清~ㄧ~严明。
咨议局 [相关解释]
清政府预备立宪时设立的地方咨议机关。1909年在各省设立。选派的议员多为地方官绅和资产阶级上层分子,任期三年。该局只能提出建议供地方督抚采纳,不能监督地方行政。武昌起义时,许多咨议局曾策动独立。
哭庙 [相关解释]
1.清代皇帝死后,地方官吏士绅到万寿宫或庙宇等处哭奠,称哭庙。
地方官 [相关解释]
1.旧称主管地方政务的官员。如知府﹑知县等。
均人 [相关解释]
1.古代的官名。 2.泛指掌管土地赋役的地方官员。
外任 [相关解释]
1.指地方官职位。 2.谓任地方官。
外吏 [相关解释]
1.指在外应值之吏。 2.指朝臣。 3.指地方官。 4.指外省衙门内的小吏。与"京吏"相别。
外官 [相关解释]
1.古指外朝卿大夫。 2.宫外百官。非近侍之臣。与内官相对。 3.或谓在外捍卫边境之官。参阅清王先谦《汉书补注》。 4.地方官。与京官相对。
外庸 [相关解释]
1.谓任地方官时的政绩。
外徙 [相关解释]
1.谓转任地方官。
外放 [相关解释]
1.委派为地方官。
外牧 [相关解释]
1.谓地方官。 2.指京都外的牧马场所。
外用 [相关解释]
1.谓用于对外作战。 2.出任地方官。
外禄 [相关解释]
1.地方官的俸禄。借指地方官。
外调 [相关解释]
1.旧时指京官调任地方官。 2.调出。谓向其他地方或单位调物资﹑人员。 3.到外地或外单位作人事调查。
外迁 [相关解释]
1.旧时谓京官调任地方官。
外销 [相关解释]
1.清制指公款不必报户部,由地方官自行销用者。 2.谓商品销售到外地或外国。
夜渔 [相关解释]
1.亦作"夜鱼"。 2.《吕氏春秋.具备》"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夜渔,夜间捕鱼◇用为地方官施德政的典实。
大宪 [相关解释]
1.清代地方官员对总督或巡抚的称谓。
守土 [相关解释]
1.守卫疆土。亦指地方官掌治其所辖区域。 2.指地方官。 3.晋代为受封而未到所封之国的王侯设置的护卫部队。 4.犹居住。
宵鱼垂化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具备》"宓子贱治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并见《淮南子.道应训》◇遂以"宵鱼垂化"为颂扬地方官善于教化之典。
封建把头 [相关解释]
1.旧时勾结地方官府﹐依靠封建势力﹐把持一方或某一行业﹐剥削奴役工人和其他群众的人。如搬运行业﹑矿业的把头﹑包工头等。
小史 [相关解释]
1.古小官名。《周礼》春官宗伯之属﹐掌邦国之志﹑贵族世系以及礼仪等事『以后为尚书令史或地方官一般属吏之称。 2.侍从;书童。晋张翰有《周小史》诗。 3.称官府中供奔走的小差役。 4.某一方面简单的历史书或资料书。如宋陈思《书小史》﹐纂次伏羲至五代书家小传共四三○人;元宋伯任《酒小史》﹐着录当时各地名酒名称。野史亦或称小史。明李栻《历代小史》丛书﹐辑收历代野史一○六种。
属城 [相关解释]
1.下属的城邑。 2.指下属的地方官员。 3.指地方负责官员。
岘山泪 [相关解释]
1.百姓至岘山凭吊羊祜而流的眼泪◇谓因感念地方官德政而流的泪。典出《晋书.羊祜传》。
差注 [相关解释]
1.吏部对地方官吏的选派任命。注,注官,即按资叙授官。
差票 [相关解释]
1.旧时地方官派差役传人的凭证。
平余 [相关解释]
1.清代地方政府上缴正项钱粮时另给户部的部分。一般来源于赋税的加派,亦有另立名目加征的。清初各省解缴户部税银,每一千两随解平馀银二十五两,称随平陋规。其后,户部与地方官吏协议共同分肥,解部减一半,馀归地方。乾隆元年,明文规定平馀银分给各部院官吏作为补助费,称"养廉"。乾隆二年,四川省在火耗羡馀外,每银百两提解六钱,名平馀,充各衙门使用。有的地方官吏收税时加重戥子称银,所得溢额银两亦名平馀。
平出 [相关解释]
1.古代文书中提到天神﹑地祇﹑天子﹑皇后等时应提行以示尊崇,谓之"平出"。 2.宋代中央机关的官员出任地方官,不含贬责之意,亦谓"平出"。
张赵 [相关解释]
1.汉游侠张回﹑赵放的并称。一云汉游侠张子罗﹑赵君都的合称。 2.汉张敞﹑赵广汉的并称。二人为地方官,均有治绩。
征系 [相关解释]
1.古代中央机关拘囚地方官员。
征辟(-bì) [相关解释]
又称辟除”『代高级官员选用属员的制度。中央行政长官如三公、地方官如州牧、郡守等官员,可自行征聘僚属,任以官职。东汉时直接征聘名望之士担任中央高级官员,亦称征辟。
征黄 [相关解释]
1.西汉黄霸为颍川太守,有治绩,被征为京兆尹。事见《汉书.循吏传.黄霸》◇因以"征黄"谓地方官员有治绩,必将被朝廷征召,升任京官。
徙治 [相关解释]
1.迁移王都或地方官署所在地。
恋猪肝 [相关解释]
1.《后汉书.周燮黄宪等传序》"太原闵仲叔者,世称节士……客居安邑。老病家贫,不能得肉,日买猪肝一片,屠者或不肯与,安邑令闻,勑吏常给焉。仲叔怪而问之,知,乃叹曰'闵仲叔岂以口腹累安邑邪?'遂去,客沛。"后用为在生活上受地方官照顾的典故。亦作"恋猪肝"。
惠化 [相关解释]
1.旧谓地方官为人所称道的政绩和教化。
憩棠 [相关解释]
1.《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此为周人怀念召伯德政的颂诗◇因以"憩棠"喻地方官的德政。
抚字催科 [相关解释]
1.唐韩愈《顺宗实录四》"﹝阳城﹞出为道州刺史……一不以簿书介意﹐税赋不登﹐观察使数诮让。上考功第﹐城自署第曰'抚字心劳﹐征科政拙﹐考下下。'"后以"抚字催科"指地方官吏的治政。
挟制 [相关解释]
倚仗威势或抓住别人弱点,逼迫其听从自己支配衙内倚仗权势,动不动挟制地方官长。
搴帷 [相关解释]
1.撩起帷幕。 2.东汉刺史到任,迎接他的车子照例要挂着赤帷裳。但冀州刺史贾琮到任时,登上车子说"刺史必须广视听,察美恶,怎么能挂起帷裳来塞自己的耳目呢?"吩咐把帷裳褰起来。所属各地听到此事,都深为震动。见《后汉书.贾琮传》◇亦以"搴帷"称高级地方官履任。
摘印 [相关解释]
1.清制﹐地方官犯事﹐须即撤职者﹐即由督抚委派人员收取该官印信﹐限日离任﹐叫"摘印"。
文解 [相关解释]
1.入京应试的证明文书之类。科举乡试中式称举人﹐考中举人即由地方官给予文解发解入京﹐参加中央考试。 2.公文。
明侯 [相关解释]
1.对王侯或地方官长的敬称。
月进 [相关解释]
1.唐德宗时地方官吏为买宠而逐月进献财物。称为月进。
来何暮 [相关解释]
1.本为东汉蜀郡百姓对太守廉范的颂辞,后用为赞扬地方官德政之典。
来暮 [相关解释]
1.《后汉书.廉范传》"成都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褲。'"叔度,廉范字◇遂以"来暮"为称颂地方官德政之辞。
梅尉 [相关解释]
1.对县尉的美称。梅福曾为南昌尉,故称。 2.泛称地方官。
民宰 [相关解释]
1.地方官吏。
民寄 [相关解释]
1.民望所寄。旧时指地方官。
灵雨随车 [相关解释]
1.《后汉书.蛛传》"迁淮阳太守"李贤注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弘消息繇赋﹐政不烦苛。行春天旱﹐随车致雨。"后以"灵雨随车"为颂扬地方官吏政绩之典。
熊车 [相关解释]
1.有伏熊形横轼的车『时为公,列侯所用。南朝梁元帝《玄览赋》"应鸣鞞于龙角,覆缇幕于熊车。"后亦用以指代地方官。
熊轼辬 [相关解释]
1.即熊车。本为公﹑列侯之乘车◇亦为对地方官员乘车的美称。
爱棠 [相关解释]
1.《左传.襄公十四年》"武子之德在民,如周人之思召公焉,爱其甘棠,况其子乎?"杜预注"召公奭听讼,舍于甘棠之下,周人思之,不害其树,而作勿伐之诗,在《召南》。"后以"爱棠"为称颂地方官德政之典。
牧人 [相关解释]
1.古代管理民事的地方官。 2.《周礼》官名。掌畜牧。 3.放牧牲畜的人。 4.谓治民。
牧司 [相关解释]
1.监督举发。 2.管民政的地方官。
牧夫 [相关解释]
1.古代管理民事的地方官。 2.牧放牲畜的人。
献羡 [相关解释]
1.古代地方官员向朝廷进贡搜括而得的羡馀。
珠还合浦 [相关解释]
语出《后汉书·孟尝传》合浦产珍珠,因地方官贪污,采求无厌,珠徙至界外日南地方◇孟尝任太守,革除前弊,去珠复还。比喻失而复得或去而复还。
疆吏 [相关解释]
1.守卫边疆的小吏。 2.负镇守一方重责的高级地方官吏。
疆臣 [相关解释]
1.负镇守一方重责的高级地方官吏。清代称总督﹑巡抚为封疆大吏,省称疆吏或疆臣。
百城 [相关解释]
1.指各个城邑。 2.借指各地的地方官。 3.见"百城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