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5 查到相关填词的内容。
带有填词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气呵成
[相关解释]
①形容文章气势流畅,首尾贯通即抹去宾白而止阅填词,亦皆一气呵成,无有断续。②比喻不间断地把事情迅速做好这项工作很重要,应当抓紧时间,一气呵成。
①形容文章气势流畅,首尾贯通即抹去宾白而止阅填词,亦皆一气呵成,无有断续。②比喻不间断地把事情迅速做好这项工作很重要,应当抓紧时间,一气呵成。
倚声
[相关解释]
1.依照歌曲的声律节奏。 2.指按谱填词。
1.依照歌曲的声律节奏。 2.指按谱填词。
偷声
[相关解释]
1.唐宋词曲术语。唐代绝句多配乐歌唱。歌唱常用和声﹑散声﹑偷声等方法以调节曲调的抑扬缓急。偷声,即在一句中偷去一字。如唐张志和《渔歌子》词第三句"青箬笠,绿蓑衣",刘禹锡《潇湘神词》第一句"斑竹枝,斑竹枝",都是把七字句省去一字,分为三字二句。因而偷声﹑减字常连用。宋杨无咎《雨中花令》词"换羽移宫﹐偷声减字﹐不顾人肠断。"清金农《五月二日吴孝廉瀚上舍濂招饮……醉成此诗》"君家兄弟工谱曲﹐减字偷声皆乐録。"又古人依谱填词,虽有一定格式,但在声腔上仍可自由伸缩。如《木兰花》上下阕原是各押三个仄韵,后来填词者不
1.唐宋词曲术语。唐代绝句多配乐歌唱。歌唱常用和声﹑散声﹑偷声等方法以调节曲调的抑扬缓急。偷声,即在一句中偷去一字。如唐张志和《渔歌子》词第三句"青箬笠,绿蓑衣",刘禹锡《潇湘神词》第一句"斑竹枝,斑竹枝",都是把七字句省去一字,分为三字二句。因而偷声﹑减字常连用。宋杨无咎《雨中花令》词"换羽移宫﹐偷声减字﹐不顾人肠断。"清金农《五月二日吴孝廉瀚上舍濂招饮……醉成此诗》"君家兄弟工谱曲﹐减字偷声皆乐録。"又古人依谱填词,虽有一定格式,但在声腔上仍可自由伸缩。如《木兰花》上下阕原是各押三个仄韵,后来填词者不
双调
[相关解释]
1.商调乐律名。 2.填词之格式。词之由前后两阙相叠而成者﹐谓之"双调"﹐有前后同段﹑换头与前后不同之分﹔仅一段者谓之"单调"。
1.商调乐律名。 2.填词之格式。词之由前后两阙相叠而成者﹐谓之"双调"﹐有前后同段﹑换头与前后不同之分﹔仅一段者谓之"单调"。
填词
[相关解释]
1.作词。唐宋人作词,初无定式,多自己谱曲,亦可改动旧调创制新调◇人作词,须按照已有词牌之字句定额﹑声韵安排等格式,故称填词。 2.元明以来曲剧,亦须按曲牌选用字词,进行创作,故亦称填词。
1.作词。唐宋人作词,初无定式,多自己谱曲,亦可改动旧调创制新调◇人作词,须按照已有词牌之字句定额﹑声韵安排等格式,故称填词。 2.元明以来曲剧,亦须按曲牌选用字词,进行创作,故亦称填词。
字格
[相关解释]
1.书写文字的格式。 2.词牌曲调关于填词制曲的字数的规定。
1.书写文字的格式。 2.词牌曲调关于填词制曲的字数的规定。
宋词
[相关解释]
1.宋代人填写的词。词起于唐代,至宋为全盛时期,小令中调之外,更增长调。宋代填词名家最多,作品亦极丰富,故文学史上常与唐诗并称。
1.宋代人填写的词。词起于唐代,至宋为全盛时期,小令中调之外,更增长调。宋代填词名家最多,作品亦极丰富,故文学史上常与唐诗并称。
换头
[相关解释]
1.词的下片起头句和前片不相同的叫换头。明杨慎《词品.秦少游赠楼东玉》"秦少游《水龙吟》赠营妓楼东玉者,其中'小楼连苑',及换头'玉佩丁东',隐'楼东玉'三字。"清周济《宋四家词选.论》"吞吐之妙,全在换头煞尾。古人名换头为过变,或藕断丝连,或异军突起,皆须令读者耳目振动,方成佳制。换头多偷声,须和婉,和婉则句长节短,可容攒簇。"或谓《诗》中已有换头,但其名称在填词时始出现。清纳兰性德《填词》诗"不见句读参差三百篇,已自换头兼转韵。"有时亦指词由前片转入下片句法和前片完全相同的,即谓乐曲过拍后另起一头。
1.词的下片起头句和前片不相同的叫换头。明杨慎《词品.秦少游赠楼东玉》"秦少游《水龙吟》赠营妓楼东玉者,其中'小楼连苑',及换头'玉佩丁东',隐'楼东玉'三字。"清周济《宋四家词选.论》"吞吐之妙,全在换头煞尾。古人名换头为过变,或藕断丝连,或异军突起,皆须令读者耳目振动,方成佳制。换头多偷声,须和婉,和婉则句长节短,可容攒簇。"或谓《诗》中已有换头,但其名称在填词时始出现。清纳兰性德《填词》诗"不见句读参差三百篇,已自换头兼转韵。"有时亦指词由前片转入下片句法和前片完全相同的,即谓乐曲过拍后另起一头。
摊破
[相关解释]
1.唐宋填词用语。指因乐曲节拍的变动引起句法﹑协韵的变化﹐突破原来词调谱式﹐故称摊破。如《浣溪沙》上下阕的末句﹐原为七言一句﹐句末协韵。乐曲摊开后﹐突破七字为十字﹐成为七言﹑三言两句﹐改于三言句末协韵﹐别成一体﹐故称《摊破浣溪沙》﹐以示区别。他如《摊破采桑子》﹑《摊破江城子》等﹐均属此类。又称摊声◇来的曲谱中﹐也有"摊破"﹐与词的情况有所不同。 2.划破。
1.唐宋填词用语。指因乐曲节拍的变动引起句法﹑协韵的变化﹐突破原来词调谱式﹐故称摊破。如《浣溪沙》上下阕的末句﹐原为七言一句﹐句末协韵。乐曲摊开后﹐突破七字为十字﹐成为七言﹑三言两句﹐改于三言句末协韵﹐别成一体﹐故称《摊破浣溪沙》﹐以示区别。他如《摊破采桑子》﹑《摊破江城子》等﹐均属此类。又称摊声◇来的曲谱中﹐也有"摊破"﹐与词的情况有所不同。 2.划破。
斗韵
[相关解释]
1.亦作"斗韵"。 2.谓联句或赋诗填词时以险韵竞胜。
1.亦作"斗韵"。 2.谓联句或赋诗填词时以险韵竞胜。
柳永(?-约1053)
[相关解释]
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曾任余杭令、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作品多为慢词,喜用俗语填词,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为其代表作。有《乐章集》。
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曾任余杭令、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作品多为慢词,喜用俗语填词,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为其代表作。有《乐章集》。
歇拍
[相关解释]
1.唐宋大曲曲调名。 2.填词每阕之末﹐谓之"歇拍"﹐犹曲之煞尾。
1.唐宋大曲曲调名。 2.填词每阕之末﹐谓之"歇拍"﹐犹曲之煞尾。
浙西词派
[相关解释]
清词流派。浙西词人朱彝尊所开创,故名。重要作家有厉鹗等。论词主张宜于宴嬉逸乐”、歌咏太平”。所作多写琐事,记宴游,有不少咏物之作。艺术上以北宋周邦彦和南宋姜夔为宗,将他们的风格、格律和技巧奉为填词的极致。
清词流派。浙西词人朱彝尊所开创,故名。重要作家有厉鹗等。论词主张宜于宴嬉逸乐”、歌咏太平”。所作多写琐事,记宴游,有不少咏物之作。艺术上以北宋周邦彦和南宋姜夔为宗,将他们的风格、格律和技巧奉为填词的极致。
融字
[相关解释]
1.填词法。谓改变原字声调﹐以使音律和谐。
1.填词法。谓改变原字声调﹐以使音律和谐。
词人
[相关解释]
1.擅长文辞的人。指骚﹑赋作者。 2.擅长文辞的人。指诗人。 3.擅长文辞的人。指填词的人。
1.擅长文辞的人。指骚﹑赋作者。 2.擅长文辞的人。指诗人。 3.擅长文辞的人。指填词的人。
词仙
[相关解释]
1.称誉擅长填词的人。
1.称誉擅长填词的人。
词家
[相关解释]
1.擅长诗文的人。 2.专指擅长填词﹑有较大成就的人。
1.擅长诗文的人。 2.专指擅长填词﹑有较大成就的人。
词手
[相关解释]
1.填词才能出众的人。
1.填词才能出众的人。
词法
[相关解释]
1.填词的法则。 2.指语法学中研究词的形态变化的部分。包括词的构造﹑变化和分类等内容。
1.填词的法则。 2.指语法学中研究词的形态变化的部分。包括词的构造﹑变化和分类等内容。
词社
[相关解释]
1.词人为填词而定期集聚的社团。
1.词人为填词而定期集聚的社团。
词调
[相关解释]
1.文词和音调。 2.诗和词的格调。 3.专指填词的格调。
1.文词和音调。 2.诗和词的格调。 3.专指填词的格调。
词韵
[相关解释]
1.指谈吐。 2.词致气韵。 3.填词所押的韵或填词所依据的韵书。
1.指谈吐。 2.词致气韵。 3.填词所押的韵或填词所依据的韵书。
转调
[相关解释]
1.填词术语。即增损旧腔,转入新调。 2.音乐术语。在某调乐曲的中途临时转入他调。转调是音乐发展的重要手法之一,能丰富乐曲的表现力。也叫变调或移调。
1.填词术语。即增损旧腔,转入新调。 2.音乐术语。在某调乐曲的中途临时转入他调。转调是音乐发展的重要手法之一,能丰富乐曲的表现力。也叫变调或移调。
辞手
[相关解释]
1.作诗填词的能手。
1.作诗填词的能手。
霓裳羽衣曲
[相关解释]
即《霓裳羽衣舞》,简称《霓裳》。唐代宫廷乐舞套曲。传为唐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初名《婆罗门曲》,后经玄宗润色并填词,改用此名。乐曲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仙女形象。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写。
即《霓裳羽衣舞》,简称《霓裳》。唐代宫廷乐舞套曲。传为唐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初名《婆罗门曲》,后经玄宗润色并填词,改用此名。乐曲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仙女形象。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