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3 查到相关外官的内容。
带有外官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无坐处 [相关解释]
1.唐景龙以后,政出多门,设官冗滥,多者踰旧时十倍,宰相,御史,员外官,多至官厅无可坐之处,时人称为"三无坐处",极言设官之冗滥。
主簿 [相关解释]
1.官名『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置之。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至魏晋时渐为将帅重臣的主要僚属,参与机要,总领府事。此后各中央官署及州县虽仍置主簿,但任职渐轻。唐宋时皆以主簿为初事之官。明清时各寺卿也有设主簿的,或称典簿。外官则设于知县以下,为佐官之一◇省并。《南史.儒林传.伏曼容》"﹝伏曼容﹞父胤之,宋司空主簿。"
京债 [相关解释]
1.新任命的外官赴任前在京借的高利贷,用于置办行装等。
佩j [相关解释]
1.佩带龟袋。唐初五品以上官员佩鱼袋。武后时,改内外官所佩鱼袋为龟袋。
公廨田 [相关解释]
1.隋唐时期给各官署以所收地租补充办公经费的公田。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诏给外官公廨田﹐为公廨田名称之始。唐制内外各官署均依照等级高低﹐分别给予公廨田。在京官署公廨田自二十六顷至二顷﹐在外诸州公廨田自四十顷至一顷。官吏解职,移交后任。公廨田租给农民耕种﹐苛收地租。唐以后无给公廨田的记录。
内迁 [相关解释]
1.谓自外官调任京职。 2.迁入内地。 3.特指为调整工业布局,把沿海的一些工厂迁往内地。
内重外轻 [相关解释]
1.旧指京官势重,外官势轻。
外官 [相关解释]
1.古指外朝卿大夫。 2.宫外百官。非近侍之臣。与内官相对。 3.或谓在外捍卫边境之官。参阅清王先谦《汉书补注》。 4.地方官。与京官相对。
大臣 [相关解释]
1.官职尊贵之臣。 2.清代用为官号。如内官有总管大臣﹑军机大臣等﹐外官有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特遣的称钦差大臣。至清末尽改各部尚书为大臣﹐侍郎为副大臣。现亦用作君主国家高级官吏之称。
指分 [相关解释]
1.指点安排。 2.清制,内外官员分发,由吏部抽签而定。自捐纳行,候补官可出钱自请分发到某省某衙门,称为指分。
换职 [相关解释]
1.指翰林补外官改换京官的官衔。
掌书记 [相关解释]
1.唐代外官之一,景龙元年置。亦为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宋代亦置此职。
汾阳考 [相关解释]
1.唐代京官﹑外官﹐每年都要经过考绩。考绩的具体工作,属于考功郎中掌管,由朝廷另派有声望的高官两人主持其事。汾阳郡王郭子仪任中书令时,曾主持考绩达二十四次,故称。参见"二十四考中书令"。
治弟 [相关解释]
1.旧时部属对长官或旅外官吏对原籍长官的自称。
治生 [相关解释]
1.经营家业;谋生计。 2.旧时部属对长官或旅外官吏对原籍长官的自称。始于明代。
流外 [相关解释]
1.隋唐时九品以下官员的通称。流外本身也有品级,经考铨后,可递升入流,成为流内,称为入流。其京师官署吏员多以流外官充任。
炭敬 [相关解释]
1.旧时外官在冬季馈赠京官的银钱。多作贿赂用。
行署 [相关解释]
1.唐代流外官的通称。 2.旧时大吏出行的临时住所。 3.行政公署的简称。
谪守 [相关解释]
1.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或守边。
通本 [相关解释]
1.清制,外官通过通政司送给内阁的奏章。参阅《清会典事例.内阁.进本》。 2.指整部书。
金j [相关解释]
1.黄金铸的龟纽官印『代皇太子﹑列侯﹑丞相﹑大将军等所用。见《汉官仪》卷下﹑《汉旧仪补遗》卷上◇泛指高官之印。 2.唐代官员的一种佩饰。唐初﹐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鱼袋。武后天授元年﹐改内外官佩鱼为佩龟。三品以上龟袋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中宗初罢龟袋﹐复佩鱼。 3.指所佩杂玩之物。
题本 [相关解释]
1.明清时的一种奏章。明制凡兵刑钱粮﹑地方民务等大小公事皆用题本,由官员用印具题﹐送通政司转交内阁入奏。私事则用奏本,不准用印。清初行题本与奏折制,科道及在京满汉官员奏折均可直达宫门陈奏;军机处设立后,内外官员有紧急事务悉具奏折﹐即送军机处﹐而送通政司转达内阁的题本却成例行公事。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遂废题本,专用奏折,通政司亦一并裁撤。 2.谓上奏章。
齐冠 [相关解释]
1.又名高山冠﹑侧注。本为战国时齐王所服,秦灭齐得冠,以赐谒者◇遂制为中外官﹑谒者﹑仆射之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