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45 查到相关外族的内容。
带有外族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五饵
[相关解释]
1.《汉书.贾谊传赞》"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因以疏矣。"颜师古注"赐之盛服车乘以坏其目;赐之盛食珍味以坏其口;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赐之高堂﹑邃宇﹑府库﹑奴婢以坏其腹;于来降者,上以召幸之,相娱乐,亲酌而手食之,以坏其心此五饵也。"原为贾谊提出的怀柔﹑软化匈奴的五种措施,后泛指笼络外族的种种策略。
1.《汉书.贾谊传赞》"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因以疏矣。"颜师古注"赐之盛服车乘以坏其目;赐之盛食珍味以坏其口;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赐之高堂﹑邃宇﹑府库﹑奴婢以坏其腹;于来降者,上以召幸之,相娱乐,亲酌而手食之,以坏其心此五饵也。"原为贾谊提出的怀柔﹑软化匈奴的五种措施,后泛指笼络外族的种种策略。
入主
[相关解释]
1.谓外族进入中原作统治者。
1.谓外族进入中原作统治者。
八蛮
[相关解释]
1.古谓南方的八蛮国。《周礼.夏官.职方》"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礼记.王制》"南方曰蛮"孔颖达疏引《尔雅》汉李巡注云"一曰天竺,二曰咳首,三曰僬侥,四曰跛踵,五曰穿胸,六曰儋耳,七曰狗轵,八曰旁春。"后以泛指外族。
1.古谓南方的八蛮国。《周礼.夏官.职方》"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礼记.王制》"南方曰蛮"孔颖达疏引《尔雅》汉李巡注云"一曰天竺,二曰咳首,三曰僬侥,四曰跛踵,五曰穿胸,六曰儋耳,七曰狗轵,八曰旁春。"后以泛指外族。
六夷
[相关解释]
1.古指东夷﹑西南夷﹑西羌﹑西域﹑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各族◇泛指外族。
1.古指东夷﹑西南夷﹑西羌﹑西域﹑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各族◇泛指外族。
劝进表
[相关解释]
1.魏晋六朝时,篡位之君每假"禅让"﹑"受禅"之名夺取政权。当让国"诏书"下达后,又故作逊让,使朝臣再三上表,劝其登基,然后即位。此种章表多谀颂功德而归之天命。如曹丕代汉,侍中刘弇等即率群臣奉表劝进。亦有外族入侵﹑皇统中断,大臣上表宗室劝其即位以继承皇统者。晋愍帝为刘曜所杀,刘琨等即联名上表琅邪王司马睿劝进。凡此劝登帝位的章表,通称"劝进表"。
1.魏晋六朝时,篡位之君每假"禅让"﹑"受禅"之名夺取政权。当让国"诏书"下达后,又故作逊让,使朝臣再三上表,劝其登基,然后即位。此种章表多谀颂功德而归之天命。如曹丕代汉,侍中刘弇等即率群臣奉表劝进。亦有外族入侵﹑皇统中断,大臣上表宗室劝其即位以继承皇统者。晋愍帝为刘曜所杀,刘琨等即联名上表琅邪王司马睿劝进。凡此劝登帝位的章表,通称"劝进表"。
和番
[相关解释]
1.亦作"和蕃"。 2.古指中原王朝与外族﹑外国修好。 3.犹和亲。
1.亦作"和蕃"。 2.古指中原王朝与外族﹑外国修好。 3.犹和亲。
塞尘
[相关解释]
1.塞外的风尘。代指对外族的战事。
1.塞外的风尘。代指对外族的战事。
外侮
[相关解释]
1.来自外国﹑外族的侵犯和凌辱。 2.谓对外侵犯﹑欺凌。 3.来自外界的侵犯﹑欺凌。
1.来自外国﹑外族的侵犯和凌辱。 2.谓对外侵犯﹑欺凌。 3.来自外界的侵犯﹑欺凌。
外夷
[相关解释]
1.亦作"外彝"。 2.指外族。也指外国或外国人。
1.亦作"外彝"。 2.指外族。也指外国或外国人。
外族
[相关解释]
1.母家或妻家的亲族。 2.指本民族或本国以外的民族或国家。
1.母家或妻家的亲族。 2.指本民族或本国以外的民族或国家。
外番
[相关解释]
1.指外国或外族。
1.指外国或外族。
夷寇
[相关解释]
1.指外族入侵的战祸。
1.指外族入侵的战祸。
夷歌
[相关解释]
1.夷人的歌曲。亦泛指外族的歌曲。
1.夷人的歌曲。亦泛指外族的歌曲。
夷氛
[相关解释]
1.谓平定叛乱。 2.指外族入侵的战祸。
1.谓平定叛乱。 2.指外族入侵的战祸。
夷音
[相关解释]
1.古指外族语言。 2.谓外族音乐。
1.古指外族语言。 2.谓外族音乐。
岁币
[相关解释]
1.旧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 2.指地方每年向国家缴纳的钱物。
1.旧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 2.指地方每年向国家缴纳的钱物。
左言
[相关解释]
1.指异族语言。 2.指外国;外族。 3.《汉书.艺文志》﹑汉郑玄《六艺论》均有右史记事,左史记言之说,后以"左言"为史官的代称。
1.指异族语言。 2.指外国;外族。 3.《汉书.艺文志》﹑汉郑玄《六艺论》均有右史记事,左史记言之说,后以"左言"为史官的代称。
平戎
[相关解释]
1.原谓与戎人媾和◇指对外族采取和解政策,或平定外族。
1.原谓与戎人媾和◇指对外族采取和解政策,或平定外族。
异服
[相关解释]
1.不合礼制的服饰;奇异的服装。 2.指外族的不同的服饰。
1.不合礼制的服饰;奇异的服装。 2.指外族的不同的服饰。
月爱
[相关解释]
1.宝珠名。 2.古代天竺迦毗黎国国王◇亦用以泛指外族的首领。
1.宝珠名。 2.古代天竺迦毗黎国国王◇亦用以泛指外族的首领。
木居海处
[相关解释]
1.指外族或少数民族居住在深山海岛。木居,依树而居。
1.指外族或少数民族居住在深山海岛。木居,依树而居。
椎髻左言
[相关解释]
1.亦作"椎结左语"。 2.挽髻如椎,说外族话。
1.亦作"椎结左语"。 2.挽髻如椎,说外族话。
款塞
[相关解释]
1.叩塞门。谓外族前来通好。
1.叩塞门。谓外族前来通好。
生番
[相关解释]
1.旧时侮称文明发展程度较低的人。多指少数民族或外族。 2.喻凶残野蛮的人。
1.旧时侮称文明发展程度较低的人。多指少数民族或外族。 2.喻凶残野蛮的人。
秋战
[相关解释]
1.指秋季防御外族骚扰边境的战事。 2.指秋试。
1.指秋季防御外族骚扰边境的战事。 2.指秋试。
秋高马肥
[相关解释]
1.秋高气爽﹐马匹肥壮。古常以指西北外族活动的季节。
1.秋高气爽﹐马匹肥壮。古常以指西北外族活动的季节。
羣婚
[相关解释]
1.原始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可分两个不同阶段一﹑族内群婚由杂交状态发展为氏族内部兄弟姊妹间的群婚,即血缘群婚。二﹑族外群婚禁止兄弟姊妹间通婚,而以外族男女为对象的群婚。
1.原始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可分两个不同阶段一﹑族内群婚由杂交状态发展为氏族内部兄弟姊妹间的群婚,即血缘群婚。二﹑族外群婚禁止兄弟姊妹间通婚,而以外族男女为对象的群婚。
羯胡
[相关解释]
1.《魏书.石勒传》"其先匈奴别部,分散居于上党武乡羯室,因号羯胡。"旧时用以泛称来自北方的外族。
1.《魏书.石勒传》"其先匈奴别部,分散居于上党武乡羯室,因号羯胡。"旧时用以泛称来自北方的外族。
翖侯
[相关解释]
1.古代西域诸国官号之一。 2.泛指外族首领。
1.古代西域诸国官号之一。 2.泛指外族首领。
色目
[相关解释]
1.种类名目。 2.人品;身份。 3.即榜花。科举时代廷试及第中姓氏稀僻者。 4.作色而视。 5.角色行当。 6.元代称钦察﹑回回﹑唐兀﹑斡罗思等外族诸姓为色目,地位次于蒙古,优于汉人。
1.种类名目。 2.人品;身份。 3.即榜花。科举时代廷试及第中姓氏稀僻者。 4.作色而视。 5.角色行当。 6.元代称钦察﹑回回﹑唐兀﹑斡罗思等外族诸姓为色目,地位次于蒙古,优于汉人。
蕃乐
[相关解释]
1.谓收藏乐器不奏。蕃,通"藩"。 2.指外族或异域传入之乐。蕃,通"番"。
1.谓收藏乐器不奏。蕃,通"藩"。 2.指外族或异域传入之乐。蕃,通"番"。
蕃人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蕃,通"番"。
1.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蕃,通"番"。
蕃夷
[相关解释]
1.旧时中原人对外族或异国人的统称。蕃,通"番"。
1.旧时中原人对外族或异国人的统称。蕃,通"番"。
蕃学
[相关解释]
1.蕃,通"番"。宋朝所设供外族或异国人读书的学校。 2.蕃,通"番"。谓宋代西夏国创建的学校。
1.蕃,通"番"。宋朝所设供外族或异国人读书的学校。 2.蕃,通"番"。谓宋代西夏国创建的学校。
蕃王
[相关解释]
1.封建王朝分封的侯王。蕃,通"藩"。 2.古代对外族或异国首领的泛称。蕃,通"番"。
1.封建王朝分封的侯王。蕃,通"藩"。 2.古代对外族或异国首领的泛称。蕃,通"番"。
蕃落
[相关解释]
1.外族部落。蕃,通"番"。 2.指外族人。
1.外族部落。蕃,通"番"。 2.指外族人。
藩邦
[相关解释]
1.即藩国。 2.旧称外族或外国。藩,通"番"。
1.即藩国。 2.旧称外族或外国。藩,通"番"。
衽左
[相关解释]
1.左衽。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因用以指受外族的统治。
1.左衽。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因用以指受外族的统治。
远人
[相关解释]
1.远方的人;关系疏远的人。指外族人或外国人。 2.远行的人;远游的人。多指亲人。 3.指远方来人。
1.远方的人;关系疏远的人。指外族人或外国人。 2.远行的人;远游的人。多指亲人。 3.指远方来人。
通婚
[相关解释]
互相结成姻亲不与外族通婚。
互相结成姻亲不与外族通婚。
通番
[相关解释]
1.与海外往来。 2.与外国或外族相勾结。
1.与海外往来。 2.与外国或外族相勾结。
通虏
[相关解释]
1.与北方的外族勾结。
1.与北方的外族勾结。
重舌
[相关解释]
1.指通晓外族语言能口译者,今称译员。 2.中医学病症名。
1.指通晓外族语言能口译者,今称译员。 2.中医学病症名。
顺民
[相关解释]
1.顺应民心。 2.教化百姓。顺,通"训"。 3.旧指听天由命﹑安守本分的人。 4.指归附外族侵略者或归附改朝换代后的新统治者的人‖贬义。 5.泛指逆来顺受的人。
1.顺应民心。 2.教化百姓。顺,通"训"。 3.旧指听天由命﹑安守本分的人。 4.指归附外族侵略者或归附改朝换代后的新统治者的人‖贬义。 5.泛指逆来顺受的人。
齐桓公(?-前643)
[相关解释]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姜姓,名凶。其兄齐襄公被杀后,从莒(今山东莒县)回国取得政权。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团结诸侯国,打退外族游牧部落的侵袭,扩大齐国的势力范围。多次以盟主的身份召集诸侯会议,订立盟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公元前651年的葵丘会盟。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姜姓,名凶。其兄齐襄公被杀后,从莒(今山东莒县)回国取得政权。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团结诸侯国,打退外族游牧部落的侵袭,扩大齐国的势力范围。多次以盟主的身份召集诸侯会议,订立盟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公元前651年的葵丘会盟。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