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天文的内容。
带有天文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行 [相关解释]
①指同行的一群人代表团一行共十二人。②一行(683或673-727)。唐代高僧,天文学家。俗姓张,名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人。精通历法和天文。与梁令瓒一起制造黄道仪,用以重新测定一百五十多颗恒星位置;与南宫说等首次测量子午线1°的长度。著有《大日经疏》,并制订《大衍历》等。
七政 [相关解释]
1.古天文术语。说法不一(1)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孔传"七政,日月五星各异政。"孔颖达疏"七政,谓日月与五星也。"《史记·五帝本纪》"以齐七政"裴髎集解引郑玄注同此说。(2)指天﹑地﹑人和四时。《尚书大传》卷一"七政者,谓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3)指北斗七星。以七星各主日﹑月﹑五星,故曰七政。《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裴髎集解引马融注《尚书》云"七政者,北斗七星,各有所主第一曰正日;第二曰主月
三仪 [相关解释]
1.礼之三仪。 2.谓天﹑地﹑人。 3.观察天文的仪器,即黄道仪。唐天文学家李淳风设计制造。表里三重,状如十字,由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三部分构成,铜质。贞观七年制成,置于凝晖阁,用以测候,已亡失。见《新唐书.天文志一》。
三家 [相关解释]
1.极言人户之少。 2.指春秋鲁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3.指春秋晋之三卿韩﹑赵﹑魏。 4.指汉代传《诗》的齐﹑鲁﹑韩三派。 5.指汉代传《尚书》的欧阳﹑大夏侯﹑小夏侯三派。 6.指解说《春秋》的左氏﹑公羊﹑谷梁三派。 7.指古代天文学中的盖天﹑宣夜和浑天三种学派。 8.指三皇。 9.指夏﹑商﹑周。
三教布衣 [相关解释]
1.南唐诗人陈陶自号。陶通释﹑老,善天文历数,隐居修炼,后不知所终。
三竿日 [相关解释]
1.犹言日上三竿。谓时间不早。语本《南齐书.天文志上》"日出高三竿。"
东壁 [相关解释]
1.室东侧的墙壁下。 2.指东壁上。 3.指东隔壁的房屋。 4.东边。 5.星宿名。即壁宿。因在天门之东,故称。 6.《晋书.天文志上》"东壁二星,主文章,天下图书之秘府也。"因以称皇宫藏书之所。
中交 [相关解释]
1.古天文学以月行入黄道谓之中交。
中天 [相关解释]
1.高空中;当空。 2.犹参天。 3.指上界,神仙世界。 4.天运正中。喻盛世。 5.九天之一。 6.指神农之《易》。 7.天文学名词。天体经过观测者的子午圈。天体每天经过子午圈两次,离天顶较近的一次叫"上中天",离天顶较远的一次叫"下中天"。
二十八宿 [相关解释]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dī)、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印度、波斯、阿拉伯古代也有类似我国二十八宿的说法。
五行 [相关解释]
通常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这五种物质作为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变化。以后又有五行相互促进和相互排斥的说法。五行”说虽被后来的唯心主义思想家神秘化,但它的合理因素,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数、医药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五行生克 [相关解释]
1.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相生,谓一物对另一物起促进作用;相克,谓一物对另一物起抑制作用。五行生克说形成于战国,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因素。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数﹑医学等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交中 [相关解释]
1.古天文用语。指黄道与白道的升交点。古印度天文学称计都(ketu)。
交初 [相关解释]
1.古天文用语。指黄道与白道的降交点。古印度天文学称罗瞭(rāhu)。
交宫 [相关解释]
1.古天文学术语。谓太阳运行与黄道十二宫相交的位置。
亥市 [相关解释]
1.隔日交易一次的集市。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舟中示舍弟五十韵》"亥市鱼盐聚,神林鼓笛鸣。"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三"蜀有痎市,而间日一集。"明方以智《通雅.天文》"亥音皆,言如痎疟,间日一发也。讳痎,故曰亥市。"一说,以寅﹑申﹑巳﹑亥日集市,俗称"亥市"。
人造天体天文代号 [相关解释]
人造天体统一的国际编号。早期,以人造天体发射的顺序年份附加希腊字母表示,一次发射后形成多颗人造天体,按其亮度再附标阿拉伯数字区别。1963年1月1日起,采用以人造天体发射的顺序年份附加阿拉伯数字表示,一次发射后形成多颗人造天体,再附标拉丁字母。
仄慝 [相关解释]
1.指农历每月初一早晨,月亮在东方出现的天文现象。
仰观俯察 [相关解释]
1.《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后以"仰观俯察"指多方或仔细观察。
侧匿 [相关解释]
1.缩缩行迟貌。古天文谓朔日而月亮见于东方。 2.阴险奸诈。
倚盖 [相关解释]
1.倾斜的伞盖。古代有"天倾西北"的说法(见《淮南子.天文训》),后因以"倚盖"比喻天的形状。
元台 [相关解释]
1.指三台星中的上阶二星。三台六星两两而居。其上阶二星,上星象征天子,下星象征女主;又称天柱星,象征三公之位。见《晋书.天文志》。故以"元台"喻天子﹑女主或首辅。
入限 [相关解释]
1.古天文术语。月球运行经度与恒星纬度相交犯谓"入限"。
全率 [相关解释]
1.古天文术语。推算上元积年,自某一个甲子日的子时往上推,至某一个日月经纬度正好相同﹑五大行星又聚集在同一方位时刻的完整的天文周期称为"全率"。
全环食 [相关解释]
1.天文学名词。一种日食现象。在食带内当日食开始和终了的时候是环食,但中间有一段时间可以看到全食,这种日食叫"全环食"。
全食 [相关解释]
1.亦作"全蚀"。 2.天文学名词。日全食或月全食的简称。在朔日,如果地面上某一部分处在月影之内,则在其本影内的人完全见不到太阳,称"日全食"。在望日,如果地影掩蔽整个月球,地面上的人便见不到月球,称"月全食"。
内道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天文学谓月亮在黄道之北运行的轨道。 2.元代以直属御史台的山东东西道﹑河东山西道﹑燕南河北道﹑江北河南道﹑山南江北道﹑淮西江北道﹑江北淮东道﹑山北辽东道为内道。参阅《元史.百官志二》。
冰洲石 [相关解释]
无色透明的方解石。因最早发现于冰岛而得名。强玻璃光泽,具有明显的双折射现象。是制造偏光镜等光学仪器的重要材料,也是激光仪器和天文望远镜中不可缺少的材料。性特脆,开采优质冰洲石很难,故价格昂贵。
冲午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星象占候说认为,二十八宿中北方的虚宿,对冲南方的张﹑翼二宿,则张﹑翼二宿所对应的分野周﹑楚之地就会有祸变,张﹑翼星次"鹑火"﹑"鹑尾",属午,故谓之"冲午"。
冲日 [相关解释]
1.天文学名词。谓外行星运行到与地球太阳成一直线。
凤职 [相关解释]
1.掌管天文历法的官职。
凤鸟氏 [相关解释]
1.古官名。执掌天文历数。
十二宫 [相关解释]
1.即十二律。 2.天文学名词。太阳与月亮沿黄道运行一周,每年会合十二次,每次会合都有一定部位,分黄道周天三百六十度为十二段,每段三十度,称十二宫。名为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星纪,玄枵等。亦名为白羊,金牛,阴阳(一作双子),巨蟹,狮子,双女(一作室女),天秤,天蝎人马,磨羯,宝瓶,双鱼。参阅明贝琳《七政推步》﹑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八。
十五时 [相关解释]
1.《淮南子.天文》分一日一夜为十五时,名称是晨明﹑杅明﹑旦明﹑蚤(早)食﹑宴食﹑隅中﹑正中﹑小还﹑餵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车﹑黄昏﹑定昏。参见"十二时"。
南京市 [相关解释]
简称宁”。江苏省省会。在省境西南部、长江沿岸,京沪、宁铜等铁路交会于此。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古名金陵、建康等。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初、太平天国及民国均建都于此。1927年设市。人口2657万(1995年)。化学工业占全国重要地位。特产云锦、板鸭。名胜古迹有中山陵、明孝陵、灵谷寺、莫愁湖、雨花台、紫金山天文台、南京长江大桥等。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等学校。
南极 [相关解释]
1.南方极远之地。 2.星名。即南极老人星。 3.到南方极远之地。 4.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浑天说认为,天是一整个圆球,地球在其中,有如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就观察的星象范围而言,分南北二端,正南入地三十六度,谓之"南极"。近南极的星中原地区都看不到。今多以"南极"指地轴的南端,南半球的顶点。
占星术 [相关解释]
1.以观察星辰的运行﹑位置﹑颜色﹑亮度﹑芒角以及星辰之间的关系,来推测人事变化的一种方术。曾流行于古代各国。在我国,始于春秋,《国语》﹑《左传》中多有记载。占星术虽始于巫祝,但对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参阅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第五章第五节。
占星术(占zhān) [相关解释]
也称星占学”。以观察和解释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来预卜人世间事物的一种方术。曾流行于古代各国。占星术对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有过一定的影响。
历正 [相关解释]
1.古代主管天文历法的官。
历象 [相关解释]
1.亦作"历象"。 2.推算观测天体的运行。 3.历法;天文星象。
原子时 [相关解释]
由原子内部能级跃迁相伴的电磁波振荡频率所建立的时间标准。其秒长定义为铯原子跃迁频率9192631770周所经历的时间。其起点定为1958年1月1日世界时0时。广泛用于天文领域、空间技术和物理计量。
台星 [相关解释]
1.三台星。《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曰天柱,三台之位也。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开德宣符也。"因以喻指宰辅。
司天台 [相关解释]
1.官署名。掌管观察天象﹑考定历数等职。历代设置专官,称太史令。隋改太史监,唐初改为太史局,以后名称屡改,有秘书阁局﹑浑天监﹑浑仪监﹑太史监等名。至唐肃宗干元元年改为司天台。除占候天象外,并预造来年历颁于天下。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二》。 2.犹天文台。又称观天台。观测天象的建筑。
司禄 [相关解释]
1.官名。 2.星名。文昌宫第六星。 3.星名。下台司禄。 4.星名。《宋史·天文志三》"司禄二星,在司命北,主增年延德,又主掌功赏﹑食料﹑官爵。" 5.神名。掌司人间禄籍。
司载 [相关解释]
1.官名。负责考察天文。
周天 [相关解释]
1.谓绕天球大圆一周。天文学上以天球大圆三百六十度为周天。 2.指一定时间的循环。十二年。系岁星运行一周天需要的时间。 3.指一定时间的循环。一个甲子,即六十年。因甲子六十年循环一次。 4.满天;整个天地间。
哈勃定律 [相关解释]
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在研究星系光谱时发现的定律。即河外星系的退行速度(v)和它的距离(d)有关,关系式为v=hd,式中h为哈勃常数。
哈雷彗星 [相关解释]
第一颗被证实的按一定周期出现的彗星。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发现1531年、1607年和1682年出现的三颗彗星运行轨道相似,认为是同一彗星的三次回归,并预言1758年或1759年将重新回归。哈雷的预言被证实后,颂为哈雷彗星”。公转周期76年,彗核自转周期48小时。轨道倾角162°,逆行。偏心率0967,呈扁椭圆状轨道。中国在公元前1057年有记载。 【哈雷彗星】第一颗被证实的按一定周期出现的彗星。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发现1531年、1607年和1682年出现的三颗彗星运行轨道相似,认为是同一彗星的三次回归,并预言1
唯所欲为 [相关解释]
1.随心所欲,任意而为。语本《隋书.天文志上》"﹝铜仪﹞所以准验辰历,分考次度,其于揆测,唯所欲为之者也。"
四仲 [相关解释]
1.农历四季中每季的第二个月的合称。即仲春(二月)﹑仲夏(五月)﹑仲秋(八月)﹑仲冬(十一月)。 2.古代天文学名词。指十二辰的卯﹑酉﹑子﹑午。
四极 [相关解释]
1.四方极远之地。 2.指四方极远之国。 3.四境。 4.古代神话传说中四方的擎天柱。 5.古代天文学名词。指日月周行四方所达的最远点。 6.指四肢。
图例 [相关解释]
1.地图﹑天文图﹑统计图等上面所用符号的说明。
地平坐标系 [相关解释]
天文坐标之一。以地平经度a和地平纬度h两个坐标值表示天球上任一天体的球面位置。
地平面 [相关解释]
1.大地的水平面。天文学上指与地球半径成直角的平面。即以站立的观测者为中心的垂直平面。
地心说 [相关解释]
古代西方认识宇宙的一种学说。由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玫正式建立。认为地球静止于宇宙中心,其他一切天体都绕地球转动,并提出本轮”、均轮”系统和偏心圆模型来解释行星的视运动中各种复杂现象。
地方时 [相关解释]
以观测地点子午圈为准测定的天文时。由于地球从西向东不停地自转,位于不同经线上的观测者,同一瞬间的地方时是有差异的。两地地方时之差即为它们的经度之差。
地震仪 [相关解释]
1.亦称"地震计"。 2.测定和记录地震的仪器,可以用来测定地震发生的方向﹑深度﹑时间和强度等。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是我国东汉时天文学家张衡所创制的候风地动仪。
夏至 [相关解释]
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在黄道上经过90°~105°的一段时间。约157天,为每年6月21日(或22日)至7月7日(或8日)。狭义上指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90°的时刻,即6月21日(或22日)。黄道上经90°的点又称夏至点”。此日太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其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动,白昼渐短。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进入夏至,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害也迅速滋生蔓延,需加强田间管理。
大冲 [相关解释]
1.天文学术语。指火星离地球最近的时期﹐隔十五年到十七年重复一次﹐因为距地球近﹐这时火星显得最亮。
大地测量 [相关解释]
确定地面点位、地球形状大小和地球重力场的精密测量。内容包括三角测量、精密导线测量、水准测量、天文测量、卫星大地测量、重力测量和大地测量计算等。任务是(1)为地形测图和大型工程测量提供基本的平面和高程控制;(2)为空间科学和国防建设提供精确的点位坐标、距离、方位角和地球重力场数值;(3)为研究地球形状大小、地壳运动和地震预报等提供资料。
大演数 [相关解释]
1.《易.系辞下》"大衍之数五十。"韩康伯注引王弼曰"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后以"大演数"指天文历算之术。
大爆炸宇宙学 [相关解释]
现代宇宙演化论的一种学说。认为宇宙的演化过程如同一次巨大的爆炸。由此,宇宙物质不断膨胀,从热到冷,其密度从密到疏地演化。该学说于1950年由美国天文学家伽莫夫等提出◇得到谱线红移、微波背景辐射等一些天文新发现的有力支持。但仍难解释星系的起源。
大衍历 [相关解释]
1.唐代历法名。一名《开元大衍历》。为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所造。开元九年﹐因《麟德历》日食不验﹐诏一行作新历。一行测各地纬度﹐南至交州﹐北尽铁勒。十五年历成而一行卒。因一行用《易》大衍之数立说﹐故名《大衍历》。从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起﹐至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大衍历》共施行二十九年。它对后代历法的编订影响很大。
大象 [相关解释]
1.《易》传之一。以卦象为根据来解释卦辞。 2.大道﹐常理。 3.犹天象。旧指日月星辰运行等天文现象﹐有时亦指气象现象。 4.动物名。即象。
天咫 [相关解释]
1.《国语.楚语上》"是知天咫﹐安知民则?"韦昭注"咫﹐言少也﹐此言少知天道耳﹐何知治民之法。"因以指天道。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有《天咫》篇﹐叙天文异事。 2.《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杜预注"言天鉴察不远﹐威严常在颜面之前。八寸曰咫。"后因以"天咫"为帝王所居之地。如震钧撰有《天咫偶闻》﹐述有关北京之事。
天士 [相关解释]
1.通晓天文阴阳术数的人『武帝封方士栾大为天士将军。参阅《史记.封禅书》。
天官 [相关解释]
1.官名。《周礼》分设六官﹐以天官冢宰居首﹐总御百官。唐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为天官﹐旋复旧◇世亦称吏部为天官。 2.借指吏部尚书。 3.泛指百官。 4.指官职。 5.天文;天象。 6.道教所奉三官之一﹐三官为天官﹑地官﹑水官。 7.泛指天上仙神居官者。 8.指耳﹑目﹑口﹑鼻﹑形体等感觉器官。
天度 [相关解释]
1.周天的度数。古代天文学划分周天区域的单位。 2.天子的胸怀。
天忌 [相关解释]
1.谓上天所禁忌之事。 2.《淮南子.天文训》"虹﹑蝩﹑彗星者﹐天之忌也。"后称虹曰天忌。
天文 [相关解释]
有关日、月、星等天体的自然现象的通称。
天文单位 [相关解释]
度量太阳系内天体间距离的基本长度单位。是天文常数之一。以符号a.u.表示。太阳至地球的平均距离为一个天文单位。1984年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天文单位的具体长度定为149597870×1011米。
天文卫星 [相关解释]
用于观测宇宙天体和其他宇宙物质的科学卫星。按观测目标分,有以观测太阳为主的太阳观测卫星和以探测太阳系以外的天体为主的非太阳探测天文卫星。按卫星上所载科学仪器的观测波段分,有红外、紫外、x射线和γ射线等天文卫星。运行轨道多为圆形或近圆形,高度为数百千米,但不低于400千米。第一颗天文卫星是美国于1960年发射的太阳辐射监测卫星”。
天文台 [相关解释]
对天体进行观测与研究的专门机构。主要从事观测天象,测定天体位置和距离,编制天文历表,进行授时,研究天体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结构,以及天体的成因和演化等工作。
天文坐标 [相关解释]
①表示地面点位置的坐标系。有两个坐标值,即天文经度,常以λ表示;天文纬度,常以φ表示。②确定天体在天球上的位置的坐标系。包括地平坐标系、赤道坐标系、黄道坐标系和银道坐标系四种。
天文学 [相关解释]
研究天体的位置、分布、运动、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及其起源和演化的学科。分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空间天文学和天体地质学等。天文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很广,如编制历法、授时、测定方位等。中国是天文学发达最早的国家,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彗星等天文现象的记录,都以我国为最早。
天文学大成 [相关解释]
书名。托勒密的主要著作。是古希腊天文学的总结。全书共十三卷。论证大地为球形,讨论太阳运动和各种年的长度,月球的运动和不同周期的五大行星的运动,并叙述星盘与天球仪的制造,日月食的计算等。
天文导航 [相关解释]
观测天体,确定飞行器或船舶的位置或航向的导航方法。测量天体相对于飞行器(或船舶)的高度角和方位角,即可计算出飞行器(或船舶)的位置和航向。观测设备有六分仪、天文罗盘和星体跟踪器。这种导航无需地面配合,不受电磁场干扰,不发射电波,隐蔽性好,定位、定向精度高,定位误差与时间无关。应用广泛。
天文年历 [相关解释]
刊载一年中天体坐标和天象活动的表册。包括有太阳、月球、大行星和基本恒星等不同时刻的位置;日食、月食、月掩星、日月出没及晨昏蒙影等天象资料和辅助用表。《中国天文年历》由紫金山天文台编算。
天文数字 [相关解释]
1.天文学上用的数字极大﹐通常在亿以上﹐因称极大的数字为天文数字。
天文望远镜 [相关解释]
观测天体用的光学望远镜。由物镜、目镜和镜筒等组成。按物镜不同,可分为折射望远镜、反射望远镜和折反射望远镜三类。能收集天体发出的光线,经物镜所成的天体实像可进行目视观测;现常用各种接收设备,如光电管、光电度计等,代替目视观测。
天文潮 [相关解释]
只考虑天文(月球和太阳)因素引起的海洋潮汐。由月球引力产生的称为太阴潮”;由太阳引力产生的称为太阳潮”。因月球与地球的距离较近,月球引潮力约为太阳引潮力的217倍。故海洋潮汐现象以太阴潮为主。
天文生 [相关解释]
1.古代观测天象﹑推算时日的官吏。唐代司天台有天文生六十人。明清属钦天监。清制﹐食俸天文生﹐满﹑蒙古十六人﹐汉军八人﹐汉二十四人。食粮天文生﹐汉五十六人。 2.旧指占卜吉凶﹑选择日子﹑勘察风水的人。
天文钟 [相关解释]
1.确定时刻的主要天文仪器之一﹐一般是每秒摆动一次的摆钟﹐准确度远比一般优良的时钟为高﹐通常放在真空的玻璃罩中﹐装在恒温的地下室里。
天文院 [相关解释]
1.宋代设置的天文观测和研究机构。
天文馆 [相关解释]
专门传播天文知识的科学普及机构。主要设备有投映天象仪、小型天文望远镜及各种天文教学用具等。世界第一个天文馆于1928年在德国慕尼黑建立。中国第一个天文馆于1957年在北京建立。
天柱 [相关解释]
1.古代神话中的支天之柱。 2.比喻负重任者。 3.耳的别名。 4.山名。在山东平度县北。 5.山名。又名霍山。在今安徽。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南巡﹐登其山﹐号为南岳﹐即此。 6.山名。在浙江省余杭县北。 7.山名。陕西岐山的别名。 8.星名。属于东方七宿中的角宿。《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星经》卷上"天柱五星在紫微宫内﹐近东垣﹐主建教等二十四气也。"
天王星 [相关解释]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离太阳的次序计为第七颗行星。1781年由英国天文学家赫歇耳发现。与太阳平均距离2869亿千米。直径51800千米,平均密度124克/厘米3,质量8742×1028克。公转周期8401年,自转周期239小时,为逆向自转。表面温度约-180°c。有磁场、光环和十五颗卫星。
天甲经 [相关解释]
1.指天文历算﹑阴阳五行之类的书。 2.喻谎言。
天章 [相关解释]
1.犹天文。指分布在天空的日月星辰等。 2.指帝王的诗文。 3.泛指好文章。
天算 [相关解释]
1.亦作"天筭"。 2.犹言天数。 3.天文历算的简称。
天象仪 [相关解释]
一种可演示日月星辰和多种天文现象的精密光学仪器。工作原理是通过若干能表示众多星体位置和亮度的打孔板,用特殊的放映机把星体映现在半球型天幕上,形成仿真的人造星空。
太史 [相关解释]
1.官名。西周﹑春秋时太史掌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秦汉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时星历。魏晋以后﹐修史之职归著作郎﹐太史专掌历法。隋改称太史监﹐唐改为太史局﹐宋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元改称太史院。明清称钦天监;修史之职归之翰林院﹐故俗称翰林为太史。参阅《通典.职官八》﹑《续通典.职官八》。 2.复姓『末有太史慈。见《三国志》本传。
太岁 [相关解释]
①古代天文学中为纪年的方便而假设的星名。其运行的方向与岁星(即木星)正相反,自东向西十二年运行一周天,每年行经一个星次,运行到某星次范围,就用岁在某”来纪年。②指太岁之神。迷信说法认为地上的太岁神与天上的岁星相应而行,凡兴造、搬迁、嫁娶、远行等均要躲避太岁的方位,否则定有祸殃。③比喻凶恶强暴、横行一方的人花花太岁|镇山太岁|你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太阳塔 [相关解释]
又称塔式太阳望远镜”。一种专供观测太阳的仪器。1904年由美国天文学家海耳设计。外形如塔,高约20米。通过塔顶定天镜,塔内太阳望远镜、太阳磁像仪、光谱仪等设备,可观测研究太阳的磁场、光谱及其他特性等。
太阳常数 [相关解释]
表示太阳辐射能量的物理常数。即在地球大气圈外侧,当日地距离为1个天文单位时,每单位面积上,1分钟内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近年由气象卫星测定其值为138千瓦/米2。由于太阳的周期性活动,这一数值可能有约1%的变化。
娵訾 [相关解释]
1.亦作"娵觜"。星次名,在二十八宿为室宿和壁宿。其位置相当于现代天文学上黄道十二宫中的双鱼宫。 2.复姓。古史相传为帝喾妃常仪的姓。
子部 [相关解释]
也称丙部”。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名称。四部的第三部。收诸子百家和佛道宗教著作。《隋书·经籍志》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天文、历数、五行、医方十四类。《四库全书》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
宇宙 [相关解释]
①天地万物的总称。语出战国时《庄子·齐物论》旁日月,挟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垠,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宇宙是物质世界,其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②天文学的宇宙”概念指总星系,是人类的观测活动所涉及的最大物质体系。③书名。全名为《宇宙物质世界概要》。德国自然、地理学家洪堡著。共五卷,于1845-1862年陆续出版。第一卷是关于宇宙全貌的概述。第二卷是历代对自然风光的论述和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史。第三卷论述天体空间的法则。第四卷介绍地球。第五卷记述地球表面的各种现象。该书总结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原理和区域地理
守天 [相关解释]
1.谓观测天文现象。
宣夜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三种宇宙学说之一。主张天无一定形状,也非物质造成,其高远无止境,日月星辰飘浮空中,动和静都依靠"气"。见《晋书.天文志》。 2.借称测天之学。 3.指司天之官夜间宣报时辰星象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