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姓名的内容。
带有姓名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路哭 [相关解释]
1.宋范仲淹为相,锐意改革吏治,取诸路监司名册,将不称职者姓名一笔勾去。富弼在其侧云"十二丈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矣!"仲淹回答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见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参政范文正公》。十二丈即范仲淹﹐路为宋代大行政区名;一路哭﹐指一个地区的人民受害。
三花 [相关解释]
1.三花树的略称。 2.三辫;三片。 3.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4.宋苏轼《三朵花》诗序"吾州有异人,常戴三朵花,莫知其姓名,郡人因以'三朵花'名之,能作诗,皆神仙意。"后因以冠簪三花指修炼得道。
上场诗 [相关解释]
1.戏剧用语。脚色登场时常先念韵语数句,谓之"上场诗"。可用前人成作,亦可由剧作家自撰。其内容按人物的身份﹑年龄及剧情而有所不同。念过上场诗,接着便自述姓名﹑籍贯﹑身份,或交代与剧情有关的人物和情节。始于元,明清仍之。例如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一折"白发刁骚两鬓侵,老来灰却少年心。不思再谓皇家俸,但得自安抵万金。老夫姓孟,双名从叔,祖居汴梁扶沟县人氏。"其中"白发刁骚两鬓侵"等四句即为上场诗。
上款 [相关解释]
1.谓在书画等上端题写的受物者的姓名﹑称谓﹑事由等字样。
丝绣 [相关解释]
1.唐李贺《浩歌》"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后因以丝绣图像或丝绣姓名表示仰慕爱重之意。
两面印 [相关解释]
1.即穿带印。印章的一种。印的上下面都刻有印文,大多是一面刻姓名,一面刻字号的私印,盛行于汉代。
严陵 [相关解释]
1.即严光。光字子陵,省称严陵。东汉会稽馀姚人。少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游学。秀即帝位后,光变姓名隐遁。秀遣人觅访,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退隐于富春山◇人称他所居游之地为严陵山﹑严陵濑﹑严陵钓台等。诗文中常用其事。 2.即严陵濑。
中签 [相关解释]
1.旧时科举考试用以填写考中者姓名﹑籍贯等的标签。
主名 [相关解释]
1.确定名称﹑名分。 2.当事者或为首者的姓名。 3.适当的名称﹑名义。
九老图 [相关解释]
1.唐白居易与胡杲﹑吉皎﹑刘真﹑郑据﹑卢贞﹑张浑年老退居洛阳,曾作尚齿之会,并各赋诗记其事。时为会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其年夏,李元爽及僧如满亦告老归洛,因作九老尚齿之会,并书姓名﹑年齿,绘其形貌,题为九老图◇传世姓名不一。见唐白居易《九老图诗序》﹑《唐诗纪事》卷四九◇因以"九老图"为告老还乡者聚会之典。
云萍録 [相关解释]
1.记载师友姓名的簿册。
人名诗 [相关解释]
1.句中暗藏有古人姓名的诗。为杂体诗之一。
今古奇观 [相关解释]
一名《喻世明言二刻》。明代白话短篇小说选集。题姑苏抱瓮老人辑”。其姓名不可考。四十篇。均选自三言二拍”中明人的作品,选录较精,并在文字上略有修改。自崇祯年间成书以来广为流传,影响较大。
信用卡 [相关解释]
由银行发行,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贷的凭证。信用卡上印有持卡人姓名、签字、号码和每笔赊购的限额。持卡人可在本地或外地的接受信用卡购物或其他消费的商店、旅馆、服务机构,凭卡签字购买商品和支付各项费用。银行在接受赊销单位的帐单后将款项划转其存款户,并每月开列个人帐单向消费者收款。
修刺 [相关解释]
1.置备名帖,作通报姓名之用。
修名 [相关解释]
1.美好的名声。 2.匡正名分。 3.循名,依照名称。 4.加强修养以求名誉。 5.谓置备名帖,以作通报姓名之用。
假名托姓 [相关解释]
1.冒充别人姓名。
元押 [相关解释]
1.亦作"元戳"。 2.指元代的"花押印"。"花押印"系镌刻花写姓名的印章,始于宋。一般没有外框,签押得使人不易摹仿,作为取信的凭记。元代的花押印,其形多为长方,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
六面印 [相关解释]
1.六面都刻有印文的一种私印。流行于南北朝。呈"凸"字形﹐印鼻端刻有一小印﹐其馀五面也刻有印文。因专用于书信﹐故在姓名下常附加"印信"﹑"启事"﹑"白笺"等字样。明清后﹐正方或长方印六面都刻有印文的﹐也称"六面印"。
内谒 [相关解释]
1.通报姓名。
冒名顶替 [相关解释]
1.假冒别人的姓名,代他干事或窃取其权利地位。
凝籍 [相关解释]
1.姓名登录于官吏名册。谓为官入仕。
刊章 [相关解释]
1.删去告发人姓名的捕人文书。
刑徒砖 [相关解释]
1.东汉时代埋葬刑徒时所刻的文字砖,和刑徒一同埋入坑内。上刻刑徒部属﹑来自何地﹑刑名﹑姓名和死亡日期等内容。
刺启 [相关解释]
1.书姓名于奏白之上而启陈其事。
刺呼 [相关解释]
1.名片上所写的姓名。
刺字 [相关解释]
1.写在名刺上的官职﹑姓名等字样。《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建安初,来游许下。始达颍川,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后遂用为典实。 2.指名刺。 3.古代的一种肉刑,亦称墨刑,汉代称黥刑。于罪人面上刺字,以墨涂之,故称『文帝废黥。魏﹑晋﹑南北朝虽有逃奴﹑劫盗刺字之制,亦旋行旋废。隋唐皆无此法,《唐律》十二篇,不言刺字,五代后晋天福中始有刺配之法,宋元盛行,据罪状之不同分别在犯者面部﹑额部﹑项部﹑臂部或身上刺字,用以标明犯罪事由及发遣地点。 4.宋代军制,军士常须刺字,以作标记。 5
加腹 [相关解释]
1.东汉严光与光武帝刘秀少时同游学。秀即帝位后﹐光变姓名隐遁。秀派人觅访﹐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事详《后汉书.逸民传.严光》◇遂用为典实。
匿作 [相关解释]
1.隐瞒姓名而劳作。
匿名 [相关解释]
不写姓名或隐瞒真实的姓名匿名信|匿名帖。
匿名信 [相关解释]
1.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的信件。多为达到攻讦﹑恐吓等目的而写。
双符 [相关解释]
1.即鱼袋。唐代授予品官的一种符契。左﹑右各一﹐左者进内﹐右者随身﹐刻官姓名﹐出入合之。
只鸡絮酒(只zhī) [相关解释]
《后汉书·徐稚传》徐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曰稚诸公所辟虽不就,有死丧负笈(书箱)赴吊。常于家预炙鸡一只,以一两绵絮渍酒中暴干以裹鸡,径到所起冢隧外,以水渍绵使有酒气,斗米饭,白茅为藉,以鸡置前,c07d>票希留谒则去,不见丧主。”后遂以只鸡絮酒”指以菲薄的祭品悼念亡友。
台衔 [相关解释]
1.对他人姓名与官衔的敬称。亦泛指姓名与官衔。
同学録 [相关解释]
1.记载同班或同校同学的姓名﹑籍贯﹑简历与通讯处等内容的小册子。
同年録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记载同年登科者姓名﹑年龄﹑籍贯﹑履历的册子。
同门録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同科者的花名册。 2.指同学姓名录。
名印 [相关解释]
1.刻有私人姓名的印章。
名号 [相关解释]
1.名称;名目。 2.名声。 3.称号。 4.姓名;名字与别号。 5.佛教语。特指诸佛菩萨名,而以指南无阿弥陀佛为常。 6.谓持诵佛号。
名姓 [相关解释]
1.即姓名。 2.有名望的姓氏。即旧族。
名字 [相关解释]
1.人的名与字。 2.指姓名。 3.名称;名号。 4.命名;称其名。 5.犹名誉;名声。 6.即名词。
名帖 [相关解释]
写有姓名、身份等的帖子遂将名帖递上,说明了来意。
名次 [相关解释]
1.根据一定标准排列的姓名或名称的次序。
名氏 [相关解释]
1.姓名。
名片 [相关解释]
1.拜访人或与人联系时所用的长方形硬纸片,上面有自己的姓名﹑职务﹑住址等。
名签 [相关解释]
1.写有姓名的签。
名衔 [相关解释]
1.姓名与官衔。
名讳 [相关解释]
尊称别人的姓名母亲的名讳是侍萍。
名贯 [相关解释]
1.姓名与籍贯。
名迹 [相关解释]
1.亦作"名迹"。亦作"名迹"。 2.声名与业绩。 3.姓名与行迹。 4.名胜古迹。 5.名家的手迹。
吴市隐 [相关解释]
1.亦作"吴门卒"。 2.指汉梅福避王莽专政,变姓名,隐于会稽,为吴市门卒。
唐蕃会盟碑 [相关解释]
1.碑名。又称"长庆会盟碑"或"甥舅和盟碑"。唐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吐蕃赞普可黎可足为纪念唐蕃会盟所建。在今西藏拉萨市大昭寺前。碑上以藏汉两种文字铭刻盟文及唐蕃参加会盟人员的职衔﹑姓名。
在莒 [相关解释]
1.春秋时,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凶流亡于莒,返国后登君位,是为桓公。又战国时齐闵王遇杀,其子法章变姓名,为莒太史家庸夫。太史敫女怜之,常给其衣食。法章终被立为襄王◇因称往昔受厄遭困为"在莒"。
埋名 [相关解释]
1.姓名埋没,不为人知。 2.隐藏姓名,不让人知。
填榜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将考试录取者的姓名写在榜上,谓之填榜。
墓志铭 [相关解释]
文体名。包括志和铭两部分。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姓名、籍贯、生平等。铭用韵文撰写,以赞扬、悼念或安慰死者之词总括全篇。但也有只用志或铭的。
墓碑 [相关解释]
立在坟墓前面或后面的、上面刻载死者姓名、经历事迹等文字的碑。
头牌 [相关解释]
1.黑话。谓长条形假金子。 2.旧时演戏时,演员的姓名写在牌子上,悬挂在剧院门口,挂在最前面的牌子叫"头牌"。因用以借指主要演员。 3.指主演。
姓名 [相关解释]
1.姓和名字。
姓字 [相关解释]
1.姓氏和名字,犹姓名。
姓氏 [相关解释]
1.姓和氏。姓﹑氏本有分别,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秦汉以后,姓﹑氏不合一,通称姓,或兼称姓氏。 2.指姓名。
姓第 [相关解释]
1.姓氏行第。姓下加排行以代姓名。如元稹称元九,张籍称张十八之类。
婚帖 [相关解释]
1.旧时订婚,由男女家写明订婚者姓名﹑生辰年月﹑家庭身份等,互相交换的柬帖。
嫌名 [相关解释]
1.与人姓名字音相近的字。
孟子 [相关解释]
1.春秋时通行以孟仲叔季的排行加在姓名前作称呼。如宋国子姓,其长女嫁给他国的多称"孟子"。《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杜预注"子,宋姓。"孔颖达疏"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孟﹑伯俱长也……妇人以字配姓,故称孟子。"又讳言同姓通婚,亦称与国君同姓的夫人为"孟子"。 2.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其言行被编为《孟子》一书。
宣名 [相关解释]
1.高声报出姓名。
察战 [相关解释]
1.官职名。三国吴设置的负责监视吏民的职官。《三国志.吴志.孙休传》"是岁使察战到交址调孔爵﹑大猪。"裴松之注"察战,吴官名号,今扬都有察战巷。"《晋书.五行志上》"六年十月,石头小城火,烧西南百八十丈。是时嬖人张布专擅国势,多行无礼,而韦昭﹑盛冲终斥不用,兼遣察战等为内史,惊扰州郡,致使交址反乱,是其咎也。"一说"察战"为人名。清沈涛谓《三国志》无书官而不书人姓名例。参阅沈涛《铜熨斗斋随笔》卷五。
寸名 [相关解释]
1.卑微的姓名。自谦之词。
封弥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为防止考试舞弊﹐将试卷中的姓名﹑籍贯等用纸糊封﹐编号并加钤印﹐称为"封弥"。此法始于唐武后时﹐至宋景德祥符间已成定制﹐沿用到清末科举废除之时。
工名 [相关解释]
1.指器物上铭刻制作工匠的姓名。
序秩 [相关解释]
1.旧指按品级尊卑为序书列官职姓名。明黄佐《翰林记》有《序秩》篇。
序衔 [相关解释]
1.旧指在公文上依次具列职衔﹑姓名。
张三李四 [相关解释]
1.假设姓名,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弥封 [相关解释]
1.把试卷上填写姓名的地方折角或盖纸糊住,以防止舞弊。
役要 [相关解释]
1.记录工役姓名人数的簿册。
彻官 [相关解释]
1.犹达官。姓名达于天子之官。
急就篇 [相关解释]
1.古代字书名。为学童识字之书『史游作。今本三十四章,二千一百四十四字(末一百二十八字为汉以后人所加),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成三言﹑四言﹑七言韵语。首句有"急就"二字,因以名篇。一说如遇难字,缓急可就而求,故名。
慈恩题记 [相关解释]
1.唐代从武则天神龙年间开始,新进士在曲江宴后,即集于慈恩寺塔题名,请同科进士中擅长书法者将金榜诸人姓名写于塔上。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用为考中进士的典故。
戏单 [相关解释]
1.开列剧目和演员姓名的单子。
户口册 [相关解释]
1.亦作"户口簿"。 2.记载住户人口(户主和成员)﹑姓名﹑籍贯﹑年龄﹑职业等内容的簿册。
手戳 [相关解释]
1.方言。私人的姓名图章。
投票 [相关解释]
1.选举或表决议案的一种方式。将候选人的姓名或对议案的意见写在票子上,或在预先印好的票子上做出标志,投入票箱。
招子 [相关解释]
1.招贴。 2.犹招牌。似今之广告。 3.犹花招,办法。 4.旧时死刑犯就刑时插在身后标明姓名与罪状的纸牌。
指名 [相关解释]
1.犹知名;著名。谓其人之名受人注意。 2.犹知名;著名。谓诗文﹑技艺等受人注意。 3.指出姓名。 4.指出罪名。
指名道姓 [相关解释]
1.指出其人的姓名。多指对人公开批评或攻击。
捏名 [相关解释]
1.假造姓名。
换帖 [相关解释]
旧时朋友结拜为异姓兄弟时,交换写着姓名、年龄、籍贯、家世的帖儿~弟兄。
探投 [相关解释]
1.试探性地投递某些地址﹑姓名等不明确的邮件。
提名道姓 [相关解释]
1.说出或指出姓名。
支票 [相关解释]
银行活期存款户向银行发出的一种要求支付一定数额款项的凭证。支票上载明受款人姓名的,称记名支票”,银行只对该受款人付款;支票上不载明受款人姓名的,称无记名支票”或来人支票”,银行可对任何持票人付款。可凭以向银行支取现金的,称现金支票”;只能用于银行转帐的,称转帐支票”。
旌铭 [相关解释]
1.旧时灵柩前书写死者姓名官衔的旗幡。又称铭旌。
无名氏 [相关解释]
1.指姓名不可考的人。
无名英雄 [相关解释]
1.指献身于伟大事业而姓名不为世人所知的人物。
无记名投票 [相关解释]
填写选票时不署自己的姓名,不公开,直接将选票投入票箱。旨在使投票人解除顾虑,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中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一律采取这种方法。其他选举一般也是如此。
明旌 [相关解释]
1.丧具。旧时竖在灵柩前或敷在棺上,标志死者官衔和姓名的长幡。 2.显扬表彰。
明竪 [相关解释]
1.谓把诛杀的人的姓名﹑罪行清楚地写在木板上,加其尸身而埋葬。
晦士 [相关解释]
1.指姓名不见于史传的人士。
暗考 [相关解释]
1.犹弥封。谓试卷上不显露应考人的姓名。
木主 [相关解释]
1.木制的神位。上书死者姓名以供祭祀。又称神主。俗称牌位。 2.指木制的社神神位。
朱卷 [相关解释]
1.明清科举制度,乡﹑会试卷考生用墨笔书写叫墨卷;然后由专门誊录的人用朱笔誊写,不书姓名,只编号码,使阅卷者不能辨认笔迹,叫做朱卷。发榜后朱卷发还考生,中式者往往刻以送人。 2.特指中式朱卷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