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子弟的内容。
带有子弟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典 [相关解释]
1.七部儒家经典『代提倡"孝治",宣扬宗法封建思想,贵族子弟先授《论语》﹑《孝径》,连同《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合称七经或七典。
三千徒 [相关解释]
1.指孔子弟子三千人。
三少 [相关解释]
1.三公的副职。亦称三孤。 2.三位知名的年轻人。(1)晋王羲之﹑王承﹑王悦,俱少年知名。人称王氏三少。《晋书.王羲之传》"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2)唐李嗣真与同时学士赵献臣﹑徐昭任职弘文馆,俱称少俊,馆中号为"三少"。见《旧唐书.方伎传.李嗣真》。 3.谓三度返老还少。
三食 [相关解释]
1.犹三餐。 2.三度日蚀。 3.指不肖子弟变卖庄园﹑书籍﹑奴婢度日。
世家子 [相关解释]
1.显贵人家子弟。
世胄 [相关解释]
1.世家子弟;贵族后裔。
丘的笃 [相关解释]
1.相传明万历中,天宁寺富僧去世,凡往吊者,均获厚赠。时有乡绅钟姓者效之。常州诸生丘某,形体矮小,人称"丘的笃",与钟姓素无往来,因利其馈赠,亦备礼往吊。其后遇人婚丧,必往贺吊,索取财物。丘死,没落世家子弟往往效其所为。民间因称此种以贺吊为名,向人勒索馈赠之徒为"丘的笃"。见清王逋《蚓庵琐语》。
东横 [相关解释]
1.古代贵族子弟学校。
两街 [相关解释]
1.唐代首都长安的横街和朱雀大街的合称♂街北侧是宫城,为皇室所居﹑宫廷所在,南侧是皇城,为百官署衙所在。朱雀大街纵贯全城,在皇城的一段称承天门街(又称"天街")。(1)指朝廷和官署所在。《新唐书.李德裕传》"又罢京兆筑沙堤﹑两街上朝卫兵。"(2)泛指权贵和士大夫所居之繁华处所。唐李洞《赠三惠大师》诗"诏落五天开夏讲,两街人竞礼长眉。"唐孙棨《序》"然率多膏粱子弟,平进岁不及三数人,由是仆马豪华,宴游崇侈,以同年俊少者为两街探花使,鼓扇轻浮,仍岁滋甚。"宋杨万里《迓使客夜归》诗"水与天争一轮月,市声人语两街
为裘为箕 [相关解释]
1.语出《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孔颖达疏"言善冶之家﹐其子弟见其父兄世业鋾铸金铁﹐使之柔合以补冶破器﹐皆令全好﹐故此﹐子弟仍能学为袍裘﹐补续兽皮﹐片片相合﹐以至完全也……善为弓之家﹐使干角挠屈调和成其弓﹐故其子弟亦睹其父兄世业﹐仍学取柳和软挠之成箕也。"后用以比喻子弟能继承父兄的事业。
主伯 [相关解释]
1.古代指家长和长子。语本《诗.周颂.载芟》"侯主侯伯,侯亚侯旅。"毛传"主,家长也;伯,长子也;亚,仲叔也;旅,子弟也。"
义学 [相关解释]
也称义塾”。中国旧时靠官款、地方公款或地租设立的蒙学。对象多为贫寒子弟,免费上学。
乌衣子弟 [相关解释]
1.指出身贵族的年轻人。
乐舞生 [相关解释]
1.明清举行郊社之祭及祀孔典礼中的乐生和舞生的合称。明制初皆选道童充任,后舞生改用军民俊秀子弟。清制于儒童﹑生员中挑选。
书僮 [相关解释]
1.在官府协助抄写或办杂务的少年。 2.亦作"书童"。旧时在有钱人家侍候主人子弟读书兼做杂事的未成年的仆人。
书田 [相关解释]
1.以耕田比喻读书,故称书为"书田"。 2.旧时巨族大姓以公置田产中的地租所得,行为族中子弟读书的补贴,谓之"书田"。
五陵年少 [相关解释]
1.指京都富豪子弟。
亚旅 [相关解释]
1.诸大夫。 2.上大夫的别称。 3.指兄弟及众子弟。语出《诗.周颂.载芟》"侯主侯伯,侯亚侯旅。"毛传"亚,仲叔也;旅,子弟也。"
任子令 [相关解释]
1.汉代制定的子弟因父兄保任为郎的法令。
余子 [相关解释]
1.古代卿大夫嫡长子之外的儿子。 2.指百姓家庭中服役正卒以外的子弟。古代军制﹐家致一人为正卒﹐馀皆为羡卒﹐称"余子"。 3.年幼未服役的男子。 4.犹后代。 5.官名。 6.其馀的人。 7.谓劫馀之人。
余隶 [相关解释]
1.微贱隶卒。官宦子弟谦称其做官父亲之词。
佳公子 [相关解释]
1.才行出众的贵家子弟。
佳子弟 [相关解释]
1.才德出众的晩辈。
侍卫 [相关解释]
1.侍从护卫。 2.跟随左右,负责侍奉﹑保卫的人。 3.官名。为皇帝禁军。清代专选满﹑蒙勋戚子弟及武进士担任。参阅《通志.职官五》。
偃商 [相关解释]
1.孔子弟子言偃(字子游)和卜商(字子夏)的并称。
入质 [相关解释]
1.诸侯﹑属国或藩部送其子弟于中央朝廷,以为人质,表示臣服。
八旗子弟 [相关解释]
1.清旗人子弟。清旗人(特别是八旗贵族)入关以后﹐享有种种政治﹑经济特权﹐其子弟因坐享其成而逐渐腐化◇"八旗子弟"便成为享受特权﹑百无一能的贵胄子弟的代称。
八王之乱 [相关解释]
西晋皇族争夺政权的斗争。晋初武帝大封同姓子弟为王,诸王拥有军政实权。惠帝即位,其妻贾后杀死辅政的杨骏和汝南王亮,旋又杀楚王玮。公元300年赵王伦杀贾后,次年废惠帝自立。齐王fd32!⒊啥纪跤绷兵杀伦,惠帝复位,fd32Wǔ政。长沙王fd459ド豹fd32#河间王搿⒊啥纪跤庇稚豹fd45#颖掌朝政◇东海王越攻杀搿⒂保306年毒死惠帝,另立怀帝,独握朝政。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结束。
八龙 [相关解释]
1.神话中的八匹龙马。 2.指周穆王的八匹骏马。 3.称东汉荀淑八子。《后汉书.荀淑传》"有子八人俭﹑绲﹑靖﹑焘﹑汪﹑爽﹑肃﹑专,并有名称,时人谓之八龙。"李贤注"'专',本或作'敷'。"后以称扬人家子弟或弟兄。 4.传说中的伏羲兄弟八人﹐世号八龙。
公上 [相关解释]
1.朝廷;官家。 2.复姓。战国时墨子弟子有公上过。见《吕氏春秋.高义》。
公冶 [相关解释]
1.复姓。春秋时齐有公冶长﹐孔子弟子。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公夏 [相关解释]
1.复姓。孔子弟子有公夏首。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公子哥儿 [相关解释]
原称官僚和有钱人家不知人情世故的子弟,后泛指娇生惯养的年轻男子。
公子王孙 [相关解释]
旧时泛指贵族、官僚的子弟。
公族大夫 [相关解释]
1.掌管公族及卿大夫子弟的官职。
公晳 [相关解释]
1.亦作"公析"。 2.复姓。孔子弟子有公晳哀。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公祖 [相关解释]
1.旧时士绅对知府以上地方官的尊称。对地位较高者﹐亦称老公祖﹑大公祖和公祖父母。流行于明清。 2.复姓。孔子弟子有公祖句兹。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六条 [相关解释]
1.汉制﹐刺史班行六条诏书﹐以考察官吏。《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颜师古注引《汉官典职仪》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祅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
兰玉 [相关解释]
1.兰和玉。 2.芝兰玉树。比喻佳子弟。
兰芝 [相关解释]
1.兰草与灵芝。 2.比喻高雅的情趣。 3.喻佳子弟。
兰芽 [相关解释]
1.兰的嫩芽。常比喻子弟挺秀。
兰荪 [相关解释]
1.即菖蒲。一种香草。 2.指佳子弟。
内八府宰相 [相关解释]
1.元代职官名。元置内八府宰相八员,例以勋贵国戚的子弟充任,掌诸王朝觐宾礼;遇有诏令,则与蒙古翰林院官共同译写润色。因其贵似侍中,其近似门下,故称,实非宰相之职。其秩视二品。参阅《元史.百官志三》﹑明陶宗仪《辍耕录.内八府宰相》。
内大臣 [相关解释]
1.唐后期置枢密使,以宦官任之,掌承受表奏;又用宦官任护军中尉,统领神策军,防守京师。枢密使和护军中尉称为"内大臣"。 2.清制,选满洲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子弟作为皇帝侍卫,以勋戚大臣统之,称为领侍卫内大臣,共六人,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各二人。其次称内大臣,亦六人,掌先后宸御,左右翊卫,出入扈从。参阅《清通典.职官九》﹑清王士秅《池北偶谈.谈故二.内大臣》。
内禅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传位给内定的继承人称"内禅"。晋干宝《晋纪论晋武帝革命》"尧舜内禅﹐体文德也;汉魏外禅﹐顺大名也。"后多指帝王身在而传位于子弟。
冉季 [相关解释]
1.春秋时冉求和仲由的合称。冉求,字子有,亦称冉有。仲由,字季路,一字子路。二人皆孔子弟子,长于政事。古代认为他们是为政者的楷模。
冉耕之疾 [相关解释]
1.冉耕,孔子弟子,字伯牛。《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邢昺疏"孔子痛惜弟子冉耕有德行而遇恶疾也。"后作为贤者患恶疾之典。
冉颜 [相关解释]
1.春秋时冉耕和颜回的合称。二人皆孔子弟子,以德行着称。
农家子 [相关解释]
1.农家子弟。 2.犹农人。
分藩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分封自己的子弟,作为王朝的屏藩◇亦称官吏出守地方为分藩。
前刘海 [相关解释]
1.头发的样式之一。清末一般浮浪子弟除梳着油松大辫外﹐额上还留有一排一二寸长的短发﹐称"前刘海"。 2.专指妇女儿童垂在前额的整齐的短发。
勋卫 [相关解释]
1.侍卫官名。古时多以功臣子弟担任。
千金子 [相关解释]
1.富贵人家的子弟;家累千金的人。
单父 [相关解释]
1.春秋鲁国邑名。故址在今山东省单县南。孔子弟子宓子贱为单父宰,甚得民心,孔子美之。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因以喻有治绩的郡县或官员。 2.复姓。《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有单父圣。
南北宅 [相关解释]
1.宋代皇室子弟的学塾,有南北两处,故称。
南班 [相关解释]
1.宋仁宗于南郊大祀时,赐皇族子弟的官爵,谓之南班。班,爵禄。
卢郎 [相关解释]
1.传说唐时有卢家子弟,为校书郎时年已老,因晩娶而遭妻怨。宋钱易《南部新书》丁"卢家有子弟,年已暮犹为校书郎,晩娶崔氏女,崔有词翰,结褵之后,微有慊色。卢因请诗以述怀为戏。崔立成诗曰'不怨卢郎年纪大,不怨卢郎官职卑,自恨妾身生较晩,不见卢郎年少时。'"后用为典故。
卫赐 [相关解释]
1.指孔子弟子子贡,姓端木,名赐。因其为卫人,故称。
卷土重来(重chóng) [相关解释]
失败后重新恢复势力,纠集人马再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压倒元白 [相关解释]
1.唐宝历间,杨嗣复在新昌里第宅宴客,元稹﹑白居易都在座,赋诗时,刑部侍郎杨汝士的诗最后写成,也最好。元白看后为之失色。当日汝士大醉,回家对子弟说"我今日压倒元白!"事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称作品超越同时代著名作家为"压倒元白"。
原宪贫 [相关解释]
1.原宪,孔子弟子,为古之清高贫寒之士。《庄子.让王》"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牗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华冠纵履﹐杖藜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后因以"原宪贫"为文士清贫的典故。
原生 [相关解释]
1.指原宪。孔子弟子,字子思,亦称原思﹑仲宪。春秋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孔子亡,隐居于卫国,以蓬户褐衣蔬食为乐。事见《庄子.让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诗文多用以指称贫士。
叶护 [相关解释]
1.突厥官名。其职位仅次于可汗,为一个大部族中的分部部长,相当于唐代的大都督。常以可汗的子弟或宗族中的强者为之。属世袭职。
同文馆 [相关解释]
又称京师同文馆”。清末最早的洋务学堂。1862年设立,为总理衙门附属机构。设有外文、万国公法、外国史地及数理化等课程。招收八旗子弟和有功名的满、汉学员。学制初为三年,后分五年、八年两种。教师多为外国人。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名家子 [相关解释]
1.名门子弟。
名家驹 [相关解释]
1.喻名门子弟。
吾家麒麟 [相关解释]
1.旧谓《诗.周南.麟之趾》为颂扬周王室公子之作,后因以麒麟比喻优秀子弟。故称美自己家族中子侄之秀出者为"吾家麒麟"。
咸安宫官学 [相关解释]
1.清代教育八旗子弟的学校。
哀王孙 [相关解释]
1.《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按,王孙,指王公贵人的子弟。唐杜甫有《哀王孙》诗,述安史之乱中,玄宗西逃,宗室王孙﹑妃子﹑公主或被杀戮,或流离乞食为生事。
品子 [相关解释]
1.古称品官之子弟。
商偃 [相关解释]
1.指孔子弟子子夏(卜商)与子游(言偃),两人都擅长文学。
商赐 [相关解释]
1.指孔子弟子子夏(卜商)与子贡(端木赐)。
嗣产 [相关解释]
1.《左传.襄公三十年》"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杜预注"嗣,续也。"后因以"嗣产"为官吏能继承前贤事业的颂词。 2.承继的财产。
四姓小侯 [相关解释]
1.指东汉明帝外戚樊﹑郭﹑阴﹑马四姓的子弟。
四门博士 [相关解释]
1.学官名。北魏太和二十年因刘芳表请立四门博士。隋代隶于国子监,唐始合于太学。管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的子弟以及有才干的庶人子弟。元以后不设。
回赐 [相关解释]
1.春秋时颜回和端木赐的并称。回字子渊,鲁人;赐字子贡,卫人,均孔子弟子。
因革 [相关解释]
因袭沿革废兴因革|晚岁喜观此书,间为子弟讲论因革,率至夜分。
圣事 [相关解释]
1.圣人之事。谓孔子弟子学习的成果和表现。 2.基督教的重要礼仪。该教认为它借助一定可见的形式赋予领受者不可见的基督的宠爱和保佑。具体内容有圣洗﹑坚振﹑告解﹑圣体﹑终傅﹑神品﹑婚配等七件。各教派不尽相同﹐如新教一般只承认洗礼(圣洗)与圣餐(圣体)为圣事。
坐堂子 [相关解释]
1.《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后因以"坐堂子"称富家子弟。
坐率 [相关解释]
1.幼年子弟因父兄犯法被牵连而治罪。
壤驷 [相关解释]
1.复姓。春秋时有壤驷赤,孔子弟子。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一说,单姓"壤",尧时壤父之后。见《姓纂》。
士子 [相关解释]
1.男子的美称,多指年轻人。 2.士大夫官僚阶层。 3.学子;读书人。 4.豪门士族的子弟。 5.将士家的子弟。
士家 [相关解释]
1.魏晋时,职业士兵的家庭称为士家。士家子弟世代为兵。
士田 [相关解释]
1.古代卿﹑大夫﹑士及其子弟所领有的田地。
士胄 [相关解释]
1.士族;阀阅世家子弟。
外傅 [相关解释]
1.古代贵族子弟至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与内傅相对。
大官人 [相关解释]
1.对有钱有势﹑社会地位较高的男子和富贵人家子弟的尊称。多见于早期白话作品﹐如小说﹑戏剧等。
大风歌 [相关解释]
1.《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后称此歌为《大风歌》。
天地君亲师 [相关解释]
1.君﹐皇上;亲﹐双亲。旧时教育子弟﹐供一木牌﹐上写此五字﹐表示此五者依次为人生最须尊崇﹑服从者。
媳妇 [相关解释]
①儿子的妻子。也用以称呼弟弟及其他晚辈的妻子弟媳妇|侄媳妇|孙媳妇。②方言。北方称妻子”;也泛指已婚妇女这是李家媳妇。
子弟 [相关解释]
①弟与子、侄等。与父兄”相对子弟亦何预人事。②年轻的一代。与父老”相对江东子弟|纨fd35W拥埽子弟兵。③弟子;学生使其子弟为卿。
子弟书 [相关解释]
清代曲艺形式。因创始于满族八旗子弟,故名。曾流行于北京和东北各地。清乾隆年间形成,清末衰亡。有东城调、西城调两大流派。表演时以八角鼓击节。对单弦、东北大鼓等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子弟兵 [相关解释]
1.旧指由领兵将帅本乡本土壮勇所组成的军队。 2.现代对人民军队的亲热称呼。
子弟军 [相关解释]
1.唐元和年间,太尉李愬为魏博节度使,下令抡材于辕门,取大将家翘秀者为"子弟军",列于诸军校之上。见唐刘禹锡《唐故邠宁庆等州节度观察处置使史公神道碑》。
子石 [相关解释]
1.制砚用的上等端石。 2.公孙龙的字。春秋卫人(一说楚人),孔子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司马贞索隐"〔子石〕公孙龙也。"
子羽 [相关解释]
1.旧传为视力极好的人。 2.澹台灭明的字。春秋鲁人,孔子弟子,状貌丑陋。
子路 [相关解释]
1.仲由的字。春秋时鲁国卞人,孔子弟子。性情直爽,勇敢,事亲孝闻过则喜,长于政治。曾为季孙氏家臣,后任卫大夫孔悝邑宰,在贵族内讧中被杀害。 2.后作为勇士的代称。 3.熊的别名。
宓子贱 [相关解释]
1.春秋时鲁国人。名不齐,字子贱,孔子弟子。曾为单父宰,弹琴而治,为后世儒家所称道。参阅《吕氏春秋.察贤》。《汉书.艺文志》载,儒家有《宓子》十六篇,久佚。
宗塾 [相关解释]
1.教育宗室子弟的学塾。
宗子 [相关解释]
1.古代宗法制度称大宗的嫡长子。 2.泛称嫡长子。 3.指族长。 4.皇族子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