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孙的内容。
带有孙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吟一咏
[相关解释]
1.指吟诗作赋。晋孙绰﹑许询同负盛誉,和尚支遁问绰与询孰优孰劣,绰答"高情致远,弟子早已伏膺;一吟一咏,许将北面。"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及《晋书.孙绰传》。
1.指吟诗作赋。晋孙绰﹑许询同负盛誉,和尚支遁问绰与询孰优孰劣,绰答"高情致远,弟子早已伏膺;一吟一咏,许将北面。"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及《晋书.孙绰传》。
一好
[相关解释]
1.谓专心其事,所好不二。《荀子·修身》"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杨倞注"一好﹐谓好善不怒恶也。"元李治﹑清王念孙均以杨注为非。李谓"一好﹐谓纯一其好﹐思虑不杂。"王谓"一好﹐谓所好不二。"见《敬斋古今黽》卷五及《读书杂志·荀子一》。
1.谓专心其事,所好不二。《荀子·修身》"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杨倞注"一好﹐谓好善不怒恶也。"元李治﹑清王念孙均以杨注为非。李谓"一好﹐谓纯一其好﹐思虑不杂。"王谓"一好﹐谓所好不二。"见《敬斋古今黽》卷五及《读书杂志·荀子一》。
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相关解释]
1.谓子孙中有一人出家,祖宗都能升天。常用以借喻一人得势,全家沾光。
1.谓子孙中有一人出家,祖宗都能升天。常用以借喻一人得势,全家沾光。
一字封
[相关解释]
1.谓封爵上仅冠一字。《元史.哈剌哈孙传》"阿忽台有勇力,人莫敢近,诸王秃剌实手缚之,以功封越王……哈喇哈孙力争之,曰'祖宗之制,非亲王不得加一字之封。'"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哈剌哈孙传》"世祖之世,燕﹑秦﹑梁﹑晋诸王,皆皇子也。自武宗嗣位,而越王秃剌始以宗室得封。由是齐﹑楚﹑豳﹑宁﹑济﹑定以宗族,鄃﹑鲁以驸马,皆得一字之封,皆自秃剌启之。"参见"一字王"。
1.谓封爵上仅冠一字。《元史.哈剌哈孙传》"阿忽台有勇力,人莫敢近,诸王秃剌实手缚之,以功封越王……哈喇哈孙力争之,曰'祖宗之制,非亲王不得加一字之封。'"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哈剌哈孙传》"世祖之世,燕﹑秦﹑梁﹑晋诸王,皆皇子也。自武宗嗣位,而越王秃剌始以宗室得封。由是齐﹑楚﹑豳﹑宁﹑济﹑定以宗族,鄃﹑鲁以驸马,皆得一字之封,皆自秃剌启之。"参见"一字王"。
一指马
[相关解释]
1.《庄子.齐物论》"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按《公孙龙子.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又《白马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形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庄子》指﹑马之义,乃破公孙龙说,认为指马皆非实有,如果说指(概念),则天地间的一切都可说是指;如果说马,则宇宙间的万物都可说是马◇因以"一指马"喻宇宙万物之理。
1.《庄子.齐物论》"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按《公孙龙子.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又《白马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形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庄子》指﹑马之义,乃破公孙龙说,认为指马皆非实有,如果说指(概念),则天地间的一切都可说是指;如果说马,则宇宙间的万物都可说是马◇因以"一指马"喻宇宙万物之理。
一撮
[相关解释]
1.容量单位,古以六粟为一圭,十圭为一撮,见《孙子算经》;或以四圭为一撮,见《汉书·律历志上》"量多少者不失圭撮"颜师古注引应劭说。按,今市制一撮等于一市升的千分之一。 2.用两三个手指所能撮取者。形容微少。 3.一集中。
1.容量单位,古以六粟为一圭,十圭为一撮,见《孙子算经》;或以四圭为一撮,见《汉书·律历志上》"量多少者不失圭撮"颜师古注引应劭说。按,今市制一撮等于一市升的千分之一。 2.用两三个手指所能撮取者。形容微少。 3.一集中。
一甘
[相关解释]
1.《晋书.王羲之传》"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后因以"一甘"指一味美食。
1.《晋书.王羲之传》"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后因以"一甘"指一味美食。
一箭双雕
[相关解释]
语出《北史·长孙晟传》尝有两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一箭射中两只雕。形容射技高强。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语出《北史·长孙晟传》尝有两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一箭射中两只雕。形容射技高强。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丁娘十索
[相关解释]
1.原指隋代乐妓丁六娘所作的乐府诗。每首末句有"从郎索衣带"﹑"从郎索花烛"等语,本十首,故称"十索"。今存四首。清孙枝蔚《无题次彭骏孙王贻上韵》"七香遥望阡连陌﹐十索愁看粉共脂。"后用以指妓女的需索。
1.原指隋代乐妓丁六娘所作的乐府诗。每首末句有"从郎索衣带"﹑"从郎索花烛"等语,本十首,故称"十索"。今存四首。清孙枝蔚《无题次彭骏孙王贻上韵》"七香遥望阡连陌﹐十索愁看粉共脂。"后用以指妓女的需索。
七世子孙
[相关解释]
1.指孙﹑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尔雅.释亲》"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
1.指孙﹑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尔雅.释亲》"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
七书
[相关解释]
1.宋元丰间颁行的武学生应试必读的七种兵书。即《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又称"武经七书"。
1.宋元丰间颁行的武学生应试必读的七种兵书。即《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又称"武经七书"。
七佛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释迦牟尼及其先出世的六佛。即过去劫中三佛毗婆尸﹑尸弃﹑毗舍浮和现在劫中四佛拘留孙﹑拘那含﹑迦叶和释迦牟尼。诸经中名号微异,系转译之讹。见《七佛经》﹑《法苑珠林》卷八。
1.佛教语。谓释迦牟尼及其先出世的六佛。即过去劫中三佛毗婆尸﹑尸弃﹑毗舍浮和现在劫中四佛拘留孙﹑拘那含﹑迦叶和释迦牟尼。诸经中名号微异,系转译之讹。见《七佛经》﹑《法苑珠林》卷八。
七十二变化
[相关解释]
1.神魔小说《西游记》写孙悟空神通广大,有七十二般变化的本领◇以七十二变化形容诡变多端。
1.神魔小说《西游记》写孙悟空神通广大,有七十二般变化的本领◇以七十二变化形容诡变多端。
七真
[相关解释]
1.道教尊崇的七位真人。(1)相传汉茅盈﹑茅固﹑茅衷兄弟隐于茅山得道成仙,后晋之杨羲﹑许穆﹑许翙及唐之郭崇真皆于茅山得道,因合称"七真"。唐陆龟蒙《和江南道中怀茅山广文南阳博士》诗之一"一片轻帆背夕阳,望三峰拜七真堂。"自注"三茅﹑二许﹑一杨﹑一郭,是为七真。"唐齐己《赴郑谷郎中招游龙兴观读题诗板谒七真仪像因有十八韵》"《诗》悬《大雅》作,殿礼七真仪。"(2)指张紫阳﹑石杏林﹑薛道光﹑陈泥丸﹑白紫清﹑刘永年﹑彭鹤林七人,称"南宗七真"。(3)指马丹阳﹑丘长春﹑谭长真﹑刘长生﹑郝广宁﹑王玉阳和孙清静(仙姑)
1.道教尊崇的七位真人。(1)相传汉茅盈﹑茅固﹑茅衷兄弟隐于茅山得道成仙,后晋之杨羲﹑许穆﹑许翙及唐之郭崇真皆于茅山得道,因合称"七真"。唐陆龟蒙《和江南道中怀茅山广文南阳博士》诗之一"一片轻帆背夕阳,望三峰拜七真堂。"自注"三茅﹑二许﹑一杨﹑一郭,是为七真。"唐齐己《赴郑谷郎中招游龙兴观读题诗板谒七真仪像因有十八韵》"《诗》悬《大雅》作,殿礼七真仪。"(2)指张紫阳﹑石杏林﹑薛道光﹑陈泥丸﹑白紫清﹑刘永年﹑彭鹤林七人,称"南宗七真"。(3)指马丹阳﹑丘长春﹑谭长真﹑刘长生﹑郝广宁﹑王玉阳和孙清静(仙姑)
三不开
[相关解释]
1.五代马胤孙的绰号。
1.五代马胤孙的绰号。
三世
[相关解释]
1.指祖孙三代。 2.指《春秋》公羊家主张的历史演变的三个阶段,即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何休注略云"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用心尚粗粗,故内其国而外诸夏";"于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着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清钱谦益《玉剑尊闻序》"《周官》之六典如故,《公羊》之三世非遐。"康有为据公羊家言曾提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说。见《大同书》。 3.佛家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三世。 4.指《黄帝
1.指祖孙三代。 2.指《春秋》公羊家主张的历史演变的三个阶段,即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何休注略云"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用心尚粗粗,故内其国而外诸夏";"于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着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清钱谦益《玉剑尊闻序》"《周官》之六典如故,《公羊》之三世非遐。"康有为据公羊家言曾提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说。见《大同书》。 3.佛家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三世。 4.指《黄帝
三仙
[相关解释]
1.传说三国吴主孙权之祖孙钟,以种瓜为业,有三仙人诣门乞瓜,钟厚待之。因指以葬地,谓当出天子。言讫化为三鹤飞去。事见《太平广记》卷三八九引《祥瑞记.孙钟》◇用为施瓜得福的典实。 2.指三位翰林学士。
1.传说三国吴主孙权之祖孙钟,以种瓜为业,有三仙人诣门乞瓜,钟厚待之。因指以葬地,谓当出天子。言讫化为三鹤飞去。事见《太平广记》卷三八九引《祥瑞记.孙钟》◇用为施瓜得福的典实。 2.指三位翰林学士。
三儒
[相关解释]
1.指汉代的董仲舒﹑公孙弘﹑儿宽。《汉书.循吏传序》"唯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儿宽,居官可纪。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一说,指汉代的董仲舒﹑刘向﹑扬雄。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下.三名儒》。
1.指汉代的董仲舒﹑公孙弘﹑儿宽。《汉书.循吏传序》"唯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儿宽,居官可纪。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一说,指汉代的董仲舒﹑刘向﹑扬雄。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下.三名儒》。
三刘
[相关解释]
1.指宋代刘敞(原甫)﹑刘攽(贡甫)﹑刘奉世(仲冯)三人。 2.指宋代刘涣﹑刘恕﹑刘羲仲祖孙父子三人。宋刘元高曾为之编《三刘家集》。
1.指宋代刘敞(原甫)﹑刘攽(贡甫)﹑刘奉世(仲冯)三人。 2.指宋代刘涣﹑刘恕﹑刘羲仲祖孙父子三人。宋刘元高曾为之编《三刘家集》。
三十六国
[相关解释]
1.指汉时西域诸国。大部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汉书.西域传序》"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王先谦补注"三十六国者媠羌﹑楼兰﹑且末﹑小宛﹑精絶﹑戎卢﹑抔弥﹑渠勒﹑于阗﹑皮山﹑乌秅﹑西夜﹑子合﹑蒲犁﹑依耐﹑无雷﹑难兜﹑大宛﹑桃槐﹑休循﹑捐毒﹑莎车﹑疏勒﹑尉头﹑姑墨﹑温宿﹑j兹﹑尉犁﹑危须﹑焉耆﹑姑师﹑墨山﹑劫﹑狐胡﹑渠犁﹑乌垒。" 2.指古代相传的海外三十六国。《淮南子.墬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北至西南方,有修股民﹑天民﹑肃慎民﹑白民﹑沃民﹑女子民﹑
1.指汉时西域诸国。大部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汉书.西域传序》"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王先谦补注"三十六国者媠羌﹑楼兰﹑且末﹑小宛﹑精絶﹑戎卢﹑抔弥﹑渠勒﹑于阗﹑皮山﹑乌秅﹑西夜﹑子合﹑蒲犁﹑依耐﹑无雷﹑难兜﹑大宛﹑桃槐﹑休循﹑捐毒﹑莎车﹑疏勒﹑尉头﹑姑墨﹑温宿﹑j兹﹑尉犁﹑危须﹑焉耆﹑姑师﹑墨山﹑劫﹑狐胡﹑渠犁﹑乌垒。" 2.指古代相传的海外三十六国。《淮南子.墬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北至西南方,有修股民﹑天民﹑肃慎民﹑白民﹑沃民﹑女子民﹑
三士
[相关解释]
1.指春秋晋之狐偃﹑赵衰﹑贾佗。 2.指古之许由﹑巢父﹑池主三隐者。 3.指春秋齐之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勇而无礼,晏子认为将桅国家,准备除掉他们,请景公赐三人二桃,论功而食。三人相争不下,皆不食桃,自刭死。事见《晏子春秋.谏下二四》。
1.指春秋晋之狐偃﹑赵衰﹑贾佗。 2.指古之许由﹑巢父﹑池主三隐者。 3.指春秋齐之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勇而无礼,晏子认为将桅国家,准备除掉他们,请景公赐三人二桃,论功而食。三人相争不下,皆不食桃,自刭死。事见《晏子春秋.谏下二四》。
三大政策
[相关解释]
1.指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1.指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三季
[相关解释]
1.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 2.指春秋鲁昭公时的季孙氏﹑仲孙氏﹑叔孙氏。
1.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 2.指春秋鲁昭公时的季孙氏﹑仲孙氏﹑叔孙氏。
三学
[相关解释]
1.唐代称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为三学,隶属国子监。文武三品以上官吏子孙得入国子学,五品以上子孙得入太学,七品以上子孙及平民之俊异者得入四门学。 2.宋代称太学之外舍﹑内舍﹑上舍为三舍﹐亦称三学。 3.佛教称戒学﹑定学﹑慧学为"三学"。
1.唐代称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为三学,隶属国子监。文武三品以上官吏子孙得入国子学,五品以上子孙得入太学,七品以上子孙及平民之俊异者得入四门学。 2.宋代称太学之外舍﹑内舍﹑上舍为三舍﹐亦称三学。 3.佛教称戒学﹑定学﹑慧学为"三学"。
三宗
[相关解释]
1.指黄帝﹑唐尧﹑虞舜。 2.指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指黄帝﹑唐尧﹑虞舜。 2.指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三家
[相关解释]
1.极言人户之少。 2.指春秋鲁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3.指春秋晋之三卿韩﹑赵﹑魏。 4.指汉代传《诗》的齐﹑鲁﹑韩三派。 5.指汉代传《尚书》的欧阳﹑大夏侯﹑小夏侯三派。 6.指解说《春秋》的左氏﹑公羊﹑谷梁三派。 7.指古代天文学中的盖天﹑宣夜和浑天三种学派。 8.指三皇。 9.指夏﹑商﹑周。
1.极言人户之少。 2.指春秋鲁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3.指春秋晋之三卿韩﹑赵﹑魏。 4.指汉代传《诗》的齐﹑鲁﹑韩三派。 5.指汉代传《尚书》的欧阳﹑大夏侯﹑小夏侯三派。 6.指解说《春秋》的左氏﹑公羊﹑谷梁三派。 7.指古代天文学中的盖天﹑宣夜和浑天三种学派。 8.指三皇。 9.指夏﹑商﹑周。
三宿
[相关解释]
1.进爵三次。 2.犹言三日;三夜。谓时间较久。《孟子.公孙丑下》"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赵岐注"留于昼三日,怪其淹久。"唐白居易《答微之咏怀见寄》诗"分袂二年劳梦寐,并床三宿话平生。"佛教有出家人不三宿桑下﹐以免妄生依恋之说﹐见《四十二章经》。
1.进爵三次。 2.犹言三日;三夜。谓时间较久。《孟子.公孙丑下》"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赵岐注"留于昼三日,怪其淹久。"唐白居易《答微之咏怀见寄》诗"分袂二年劳梦寐,并床三宿话平生。"佛教有出家人不三宿桑下﹐以免妄生依恋之说﹐见《四十二章经》。
三小凤凰
[相关解释]
1.清初之王式丹﹑唐孙华﹑顾嗣立三人,才名并着,时号"三小凤凰"。
1.清初之王式丹﹑唐孙华﹑顾嗣立三人,才名并着,时号"三小凤凰"。
三尺喙
[相关解释]
1.《庄子.徐无鬼》"丘也闻不言之言矣,未之尝言,于此乎言之。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孙叔敖甘寝秉羽而郢人投兵。丘愿有喙三尺。"后多用以比喻能言善辩。 2.用以状嘴之长而尖利。
1.《庄子.徐无鬼》"丘也闻不言之言矣,未之尝言,于此乎言之。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孙叔敖甘寝秉羽而郢人投兵。丘愿有喙三尺。"后多用以比喻能言善辩。 2.用以状嘴之长而尖利。
三崔
[相关解释]
1.汉崔髎及子瑗﹑孙寔,皆有文名,合称"三崔"。
1.汉崔髎及子瑗﹑孙寔,皆有文名,合称"三崔"。
三恪
[相关解释]
1.周朝新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给以王侯名号,称三恪,以示敬重。周封三朝说法有二。一说封虞﹑夏﹑商之后于陈﹑杞﹑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杜预注"周得天下,封夏﹑殷二王后,又封舜后,谓之恪,并二王后为三国。其礼转降,示敬而已,故曰三恪。"一说封黄帝﹑尧﹑舜之后于蓟﹑祝﹑陈。《诗.陈风谱》唐孔颖达疏"案《乐记》云'武王未及下车,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乃封夏后氏之后于
1.周朝新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给以王侯名号,称三恪,以示敬重。周封三朝说法有二。一说封虞﹑夏﹑商之后于陈﹑杞﹑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杜预注"周得天下,封夏﹑殷二王后,又封舜后,谓之恪,并二王后为三国。其礼转降,示敬而已,故曰三恪。"一说封黄帝﹑尧﹑舜之后于蓟﹑祝﹑陈。《诗.陈风谱》唐孔颖达疏"案《乐记》云'武王未及下车,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乃封夏后氏之后于
三惠
[相关解释]
1.指清代经学家惠周惕及子惠士奇,孙惠栋三人。
1.指清代经学家惠周惕及子惠士奇,孙惠栋三人。
三族
[相关解释]
1.有几种说法。(1)谓父﹑子﹑孙。《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郑玄注"三族,谓父﹑子﹑孙。"《仪礼.士昏礼》"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请吉日。"郑玄注"三族,谓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按,前注据父言之,故云子﹑孙;后注据子言之,故云己与子,二注义同。参阅孙诒让《周礼正义》。(2)谓父族﹑母族﹑妻族。《大戴礼记.保傅》"三族辅之。"卢辩注"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庄子.徐无鬼》"夫与国君同食,泽及三族,而况父母乎!"成玄英疏"三族,谓父母族﹑妻族也。"《后汉书.杨终传》"秦政酷烈,
1.有几种说法。(1)谓父﹑子﹑孙。《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郑玄注"三族,谓父﹑子﹑孙。"《仪礼.士昏礼》"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请吉日。"郑玄注"三族,谓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按,前注据父言之,故云子﹑孙;后注据子言之,故云己与子,二注义同。参阅孙诒让《周礼正义》。(2)谓父族﹑母族﹑妻族。《大戴礼记.保傅》"三族辅之。"卢辩注"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庄子.徐无鬼》"夫与国君同食,泽及三族,而况父母乎!"成玄英疏"三族,谓父母族﹑妻族也。"《后汉书.杨终传》"秦政酷烈,
三曲
[相关解释]
1.古丧礼的一种哀声。谓一举声而三折。 2.唐长安城北平康里之歌妓聚居区,分一曲﹑二曲﹑中曲,合称三曲。见唐孙棨《北里志.海论三曲中事》。 3.酒名。曲酒中品级最低的一种。
1.古丧礼的一种哀声。谓一举声而三折。 2.唐长安城北平康里之歌妓聚居区,分一曲﹑二曲﹑中曲,合称三曲。见唐孙棨《北里志.海论三曲中事》。 3.酒名。曲酒中品级最低的一种。
三桓
[相关解释]
1.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孙(仲孙)﹑叔孙﹑季孙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故称"三桓"。文公死后,三桓势力日强,分领三军,实际掌握了鲁国的政权。
1.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孙(仲孙)﹑叔孙﹑季孙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故称"三桓"。文公死后,三桓势力日强,分领三军,实际掌握了鲁国的政权。
三槐堂
[相关解释]
1.堂名。宋王佑子孙所建,在河南省开封东门外。宋苏轼有《三槐堂铭》。详"三槐"。 2.泛指高官之第宅。
1.堂名。宋王佑子孙所建,在河南省开封东门外。宋苏轼有《三槐堂铭》。详"三槐"。 2.泛指高官之第宅。
三臣
[相关解释]
1.古指三公﹑三卿等。 2.泛指重臣。 3.春秋鲁之仲孙﹑叔孙﹑季孙氏称"三臣"。 4.指卫之仲叔圉﹑祝鮠﹑王孙贾。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上.卫三臣》。 5.指南宋末抗元殉节的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
1.古指三公﹑三卿等。 2.泛指重臣。 3.春秋鲁之仲孙﹑叔孙﹑季孙氏称"三臣"。 4.指卫之仲叔圉﹑祝鮠﹑王孙贾。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上.卫三臣》。 5.指南宋末抗元殉节的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
三都
[相关解释]
1.三个都城。春秋鲁三桓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季孙之费﹑孟孙之成﹑叔孙之郼,称三都。 2.三个都城。指战国赵﹑卫﹑魏三国的都城。 3.三个都城。东汉称雒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宛为南都,合称三都。 4.三个都城。指三国时的蜀都成都﹑吴都建业﹑魏都邺。 5.三个都城。指蜀之成都﹑广都﹑新都。 6.三个都城。唐都长安,显庆二年(657年)建洛阳为东都,天授元年(690年)建晋阳为北都,与长安合称三都。 7.指晋左思所著《三都赋》。 8.三种山都。山都,动物名,狒狒类中最大的一种。旧时传说以山都为居于大树
1.三个都城。春秋鲁三桓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季孙之费﹑孟孙之成﹑叔孙之郼,称三都。 2.三个都城。指战国赵﹑卫﹑魏三国的都城。 3.三个都城。东汉称雒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宛为南都,合称三都。 4.三个都城。指三国时的蜀都成都﹑吴都建业﹑魏都邺。 5.三个都城。指蜀之成都﹑广都﹑新都。 6.三个都城。唐都长安,显庆二年(657年)建洛阳为东都,天授元年(690年)建晋阳为北都,与长安合称三都。 7.指晋左思所著《三都赋》。 8.三种山都。山都,动物名,狒狒类中最大的一种。旧时传说以山都为居于大树
三馆
[相关解释]
1.汉武帝时,丞相公孙弘开钦贤﹑翘材﹑接士三馆,收罗人材。《西京杂记》卷四"平津侯(公孙弘)自以布衣为宰相,乃开东合,营客馆,以招天下士。其一曰钦贤馆,以待大贤;次曰翘材贤,以待大才;次曰接士馆,以待国士。" 2.唐有弘文(亦称昭文)﹑集贤﹑史馆三馆,负责藏书﹑校书﹑修史等事项。宋因之,三馆合一,并在崇文院中。 3.宋设广文﹑大学﹑律学三馆,以为教育士子的机构。见《宋史.选举志三》。
1.汉武帝时,丞相公孙弘开钦贤﹑翘材﹑接士三馆,收罗人材。《西京杂记》卷四"平津侯(公孙弘)自以布衣为宰相,乃开东合,营客馆,以招天下士。其一曰钦贤馆,以待大贤;次曰翘材贤,以待大才;次曰接士馆,以待国士。" 2.唐有弘文(亦称昭文)﹑集贤﹑史馆三馆,负责藏书﹑校书﹑修史等事项。宋因之,三馆合一,并在崇文院中。 3.宋设广文﹑大学﹑律学三馆,以为教育士子的机构。见《宋史.选举志三》。
三龙
[相关解释]
1.三条龙。 2.喻三位杰出者。喻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3.喻三位杰出者。喻汉代蔡邕﹑崔寔﹑许受。 4.喻三位杰出者。喻宋代孙逢吉﹑孙逢年﹑孙逢辰。 5.喻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1.三条龙。 2.喻三位杰出者。喻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3.喻三位杰出者。喻汉代蔡邕﹑崔寔﹑许受。 4.喻三位杰出者。喻宋代孙逢吉﹑孙逢年﹑孙逢辰。 5.喻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上兵
[相关解释]
1.谓用兵之上策。《孙子.谋攻》"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张预注"言以奇策秘算取胜于不战,兵之上也。"
1.谓用兵之上策。《孙子.谋攻》"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张预注"言以奇策秘算取胜于不战,兵之上也。"
上士
[相关解释]
1.道德高尚的人。 2.古代官阶之一。其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周礼.天官.序官》"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孙诒让正义"凡诸官上士,《王制》谓之元士,又谓之适士,中﹑下士又谓之官师。"《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秦以后亦有袭用古制﹐以上士﹑中士﹑下士为官秩者。 3.佛经中对菩萨的称呼。 4.军衔,军士的最高一级。
1.道德高尚的人。 2.古代官阶之一。其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周礼.天官.序官》"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孙诒让正义"凡诸官上士,《王制》谓之元士,又谓之适士,中﹑下士又谓之官师。"《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秦以后亦有袭用古制﹐以上士﹑中士﹑下士为官秩者。 3.佛经中对菩萨的称呼。 4.军衔,军士的最高一级。
下土
[相关解释]
1.大地。 2.四方;天下。 3.指人间。 4.偏远的地方。 5.低洼之地。《书.禹贡》"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孔传"高者壤﹐下者垆。"一说﹐下等土地。孙星衍注引马融曰"豫州地有三等﹐下者坟垆也。"
1.大地。 2.四方;天下。 3.指人间。 4.偏远的地方。 5.低洼之地。《书.禹贡》"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孔传"高者壤﹐下者垆。"一说﹐下等土地。孙星衍注引马融曰"豫州地有三等﹐下者坟垆也。"
下流
[相关解释]
1.河流的下游。 2.指子孙,后辈。 3.犹末流。指一种流派的余绪。 4.比喻众恶所归的地位。 5.微贱。 6.指地位微贱的人。 7.下品;劣等。 8.卑鄙,龌龊。 9.向下流逝。 10.喻君上的恩泽下布。
1.河流的下游。 2.指子孙,后辈。 3.犹末流。指一种流派的余绪。 4.比喻众恶所归的地位。 5.微贱。 6.指地位微贱的人。 7.下品;劣等。 8.卑鄙,龌龊。 9.向下流逝。 10.喻君上的恩泽下布。
下辈
[相关解释]
1.地位卑下的人。 2.子孙。亦指家族中的下一代。
1.地位卑下的人。 2.子孙。亦指家族中的下一代。
不丧匕鬯
[相关解释]
1.《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孙星衍集解引郑玄曰"雷发声,闻于百里,古者诸侯之象。诸侯之教令,能警戒其国内,则守其宗庙社稷,为之祭主,不亡匕与鬯也。"匕﹑鬯,古代祭祀宗庙用物,借指宗庙祭祀◇以"不丧匕鬯"形容军纪严明,百姓安堵,不废宗庙祭祀。
1.《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孙星衍集解引郑玄曰"雷发声,闻于百里,古者诸侯之象。诸侯之教令,能警戒其国内,则守其宗庙社稷,为之祭主,不亡匕与鬯也。"匕﹑鬯,古代祭祀宗庙用物,借指宗庙祭祀◇以"不丧匕鬯"形容军纪严明,百姓安堵,不废宗庙祭祀。
不庭
[相关解释]
1.不朝于王庭者;不朝于王庭。 2.无道;叛逆。 3.不出门庭。《庄子.山木》"庄周反入,三月不庭。"一说,庭当读为"逞"。不逞,不快。见清王念孙《读书杂志.庄子》。
1.不朝于王庭者;不朝于王庭。 2.无道;叛逆。 3.不出门庭。《庄子.山木》"庄周反入,三月不庭。"一说,庭当读为"逞"。不逞,不快。见清王念孙《读书杂志.庄子》。
不絶如线
[相关解释]
1.亦作"不絶若缕"。亦作"不絶如缕"。 2.形容局势危急,象差点儿就要断掉的线一样。 3.形容子孙衰落或后继者稀少。 4.形容声音或思绪微弱。
1.亦作"不絶若缕"。亦作"不絶如缕"。 2.形容局势危急,象差点儿就要断掉的线一样。 3.形容子孙衰落或后继者稀少。 4.形容声音或思绪微弱。
不肖
[相关解释]
①子不像父。多指不孝不肖子孙。②不成材不肖之人|臣等不肖,请辞去。
①子不像父。多指不孝不肖子孙。②不成材不肖之人|臣等不肖,请辞去。
且苴
[相关解释]
1.粗陋。且,通"粗"。《墨子·兼爱下》"当文公之时﹐晋国之士﹐大布之衣﹐牂羊之裘﹐练帛之冠﹐且苴之屦﹐入见文公。"孙诒让间诂"毕云且当为粗。王云且苴即粗粗……《广雅·释诂》粗﹑麤﹑大也。案王说是也。"且苴之屦﹐指粗恶的草鞋。一说﹐即粗麻。
1.粗陋。且,通"粗"。《墨子·兼爱下》"当文公之时﹐晋国之士﹐大布之衣﹐牂羊之裘﹐练帛之冠﹐且苴之屦﹐入见文公。"孙诒让间诂"毕云且当为粗。王云且苴即粗粗……《广雅·释诂》粗﹑麤﹑大也。案王说是也。"且苴之屦﹐指粗恶的草鞋。一说﹐即粗麻。
世券
[相关解释]
1.犹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内府。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1.犹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内府。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世孙
[相关解释]
1.嫡孙。
1.嫡孙。
世掌丝纶
[相关解释]
1.《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后中书省代皇帝草拟诏旨,称为掌丝纶。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的称为世掌丝纶。
1.《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后中书省代皇帝草拟诏旨,称为掌丝纶。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的称为世掌丝纶。
世荫
[相关解释]
1.亦作"世荫"。 2.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官爵而得官称世荫。
1.亦作"世荫"。 2.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官爵而得官称世荫。
世讲
[相关解释]
1.宋吕本中《官箴》"同僚之契,交承之分,有兄弟之义;至其子孙亦世讲之。前辈专以此为务,今人知之者盖少矣。"此谓两姓子孙世世有共同讲学的情谊◇称朋友的后辈为世讲。
1.宋吕本中《官箴》"同僚之契,交承之分,有兄弟之义;至其子孙亦世讲之。前辈专以此为务,今人知之者盖少矣。"此谓两姓子孙世世有共同讲学的情谊◇称朋友的后辈为世讲。
丛书
[相关解释]
也称丛刊”、丛刻”。文库”、集成”等也属此。汇辑多种图书成一套,并冠以总名的书籍。中国最早的丛书为南宋嘉泰年间俞鼎孙、俞经编的《儒学警语》;最大的丛书为《四库全书》。
也称丛刊”、丛刻”。文库”、集成”等也属此。汇辑多种图书成一套,并冠以总名的书籍。中国最早的丛书为南宋嘉泰年间俞鼎孙、俞经编的《儒学警语》;最大的丛书为《四库全书》。
东合
[相关解释]
1.东向的小门。《汉书.公孙弘传》"弘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馆,开东合以延贤人。"王先谦补注引姚鼐曰"此合是小门,不以贤者为吏属,别开门延之。"《后汉书.周黄徐等传序》"东平王苍为骠骑将军,开东合延贤俊。"后因以称宰相招致款待宾客之所。
1.东向的小门。《汉书.公孙弘传》"弘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馆,开东合以延贤人。"王先谦补注引姚鼐曰"此合是小门,不以贤者为吏属,别开门延之。"《后汉书.周黄徐等传序》"东平王苍为骠骑将军,开东合延贤俊。"后因以称宰相招致款待宾客之所。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相关解释]
1.《三国演义》第五四回载,孙刘联合在赤壁之战中战胜曹操后,刘备借东吴荆州暂驻。周瑜设计赚备入吴招亲,欲以之为人质索回荆州。不料吴国太(孙权母)见备英姿出众,曰"真吾婿也",遂将其小女(权妹)嫁给刘备,是为孙夫人◇因以"东吴招亲,弄假成真"比喻有违初衷,弄巧成拙。
1.《三国演义》第五四回载,孙刘联合在赤壁之战中战胜曹操后,刘备借东吴荆州暂驻。周瑜设计赚备入吴招亲,欲以之为人质索回荆州。不料吴国太(孙权母)见备英姿出众,曰"真吾婿也",遂将其小女(权妹)嫁给刘备,是为孙夫人◇因以"东吴招亲,弄假成真"比喻有违初衷,弄巧成拙。
东序
[相关解释]
1.相传为夏代的大学。也是国老养老之所。《礼记.王制》"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郑玄注"东序﹑东胶亦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孔颖达疏"《文王世子》云学干戈羽钥于东序。以此约之,故知皆学名也。养老必在学者,以学教孝悌之处,故于中养老。"清昭槤《啸亭续录.千叟宴》"百余年间,圣祖神孙三举盛典,使黄发鲐背者欢饮殿庭,视古虞庠东序养老之典,有过之无不及者。"后亦为国学的通称。 2.古代宫室的东厢房,为藏图书﹑秘籍之所。 3.泛指东厢房。
1.相传为夏代的大学。也是国老养老之所。《礼记.王制》"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郑玄注"东序﹑东胶亦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孔颖达疏"《文王世子》云学干戈羽钥于东序。以此约之,故知皆学名也。养老必在学者,以学教孝悌之处,故于中养老。"清昭槤《啸亭续录.千叟宴》"百余年间,圣祖神孙三举盛典,使黄发鲐背者欢饮殿庭,视古虞庠东序养老之典,有过之无不及者。"后亦为国学的通称。 2.古代宫室的东厢房,为藏图书﹑秘籍之所。 3.泛指东厢房。
两头蛇
[相关解释]
1.蛇之一种。无毒,尾圆钝,骤看颇象头,且有与头相同的行动习性,故名。古人传说见之者死『贾谊《新书·春秋》"孙叔敖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其母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其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上》"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下"两头蛇﹐岭外多此类。时有如小指大者﹐长尺余﹐腹下鳞红皆锦文。一头有口眼﹐一头
1.蛇之一种。无毒,尾圆钝,骤看颇象头,且有与头相同的行动习性,故名。古人传说见之者死『贾谊《新书·春秋》"孙叔敖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其母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其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上》"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下"两头蛇﹐岭外多此类。时有如小指大者﹐长尺余﹐腹下鳞红皆锦文。一头有口眼﹐一头
两浙
[相关解释]
1.亦作"两浙"。 2.浙东和浙西的合称。(1)唐肃宗时析江南东道为浙江东路和浙江西路,钱塘江以南简称浙东﹑以北简称浙西。宋代有两浙路。地辖今江苏省长江以南及浙江省全境。唐元稹《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四十韵》"九霄难就日,两浙仅容舠。"《宋史.太宗纪二》"﹝淳化三年十一月﹞己亥,禁两浙诸州巫师。"《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世世靴从不断,子孙出入金门。他是两浙钱王子,吴越国王孙。"《二刻拍案惊奇》卷六"至正末年,张士诚气概弄得大了,自江南江北﹑三吴﹑两浙直拓至两广益州,尽归掌握。"(2)今浙江省以富
1.亦作"两浙"。 2.浙东和浙西的合称。(1)唐肃宗时析江南东道为浙江东路和浙江西路,钱塘江以南简称浙东﹑以北简称浙西。宋代有两浙路。地辖今江苏省长江以南及浙江省全境。唐元稹《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四十韵》"九霄难就日,两浙仅容舠。"《宋史.太宗纪二》"﹝淳化三年十一月﹞己亥,禁两浙诸州巫师。"《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世世靴从不断,子孙出入金门。他是两浙钱王子,吴越国王孙。"《二刻拍案惊奇》卷六"至正末年,张士诚气概弄得大了,自江南江北﹑三吴﹑两浙直拓至两广益州,尽归掌握。"(2)今浙江省以富
两生
[相关解释]
1.汉初,叔孙通为刘邦定朝仪,使征鲁地诸生三十余人,有两生不肯行,谓叔孙通所为不合于古。叔孙通笑其为真鄙儒,不知时变◇以"两生"喻指熟谙礼乐典籍而不知权变的人。
1.汉初,叔孙通为刘邦定朝仪,使征鲁地诸生三十余人,有两生不肯行,谓叔孙通所为不合于古。叔孙通笑其为真鄙儒,不知时变◇以"两生"喻指熟谙礼乐典籍而不知权变的人。
两街
[相关解释]
1.唐代首都长安的横街和朱雀大街的合称♂街北侧是宫城,为皇室所居﹑宫廷所在,南侧是皇城,为百官署衙所在。朱雀大街纵贯全城,在皇城的一段称承天门街(又称"天街")。(1)指朝廷和官署所在。《新唐书.李德裕传》"又罢京兆筑沙堤﹑两街上朝卫兵。"(2)泛指权贵和士大夫所居之繁华处所。唐李洞《赠三惠大师》诗"诏落五天开夏讲,两街人竞礼长眉。"唐孙棨《序》"然率多膏粱子弟,平进岁不及三数人,由是仆马豪华,宴游崇侈,以同年俊少者为两街探花使,鼓扇轻浮,仍岁滋甚。"宋杨万里《迓使客夜归》诗"水与天争一轮月,市声人语两街
1.唐代首都长安的横街和朱雀大街的合称♂街北侧是宫城,为皇室所居﹑宫廷所在,南侧是皇城,为百官署衙所在。朱雀大街纵贯全城,在皇城的一段称承天门街(又称"天街")。(1)指朝廷和官署所在。《新唐书.李德裕传》"又罢京兆筑沙堤﹑两街上朝卫兵。"(2)泛指权贵和士大夫所居之繁华处所。唐李洞《赠三惠大师》诗"诏落五天开夏讲,两街人竞礼长眉。"唐孙棨《序》"然率多膏粱子弟,平进岁不及三数人,由是仆马豪华,宴游崇侈,以同年俊少者为两街探花使,鼓扇轻浮,仍岁滋甚。"宋杨万里《迓使客夜归》诗"水与天争一轮月,市声人语两街
丧主
[相关解释]
1.丧事的主持人。旧丧礼以死者嫡长子为丧主;无嫡长子,则以嫡长孙充任。若当家无丧主,则依次以五服内亲﹑邻家﹑里尹来担任。
1.丧事的主持人。旧丧礼以死者嫡长子为丧主;无嫡长子,则以嫡长孙充任。若当家无丧主,则依次以五服内亲﹑邻家﹑里尹来担任。
中华民国
[相关解释]
简称民国”。1912-1949年中国国家的名称。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响应。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权,称中华民国。此后,政权先后落入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手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于1949年推翻了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国民党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简称民国”。1912-1949年中国国家的名称。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响应。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权,称中华民国。此后,政权先后落入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手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于1949年推翻了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国民党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剩余定理
[相关解释]
又称孙子定理”。1852年,英国来华传教士伟烈亚力将《孙子算经》中物不知数”问题的解法传至欧洲。1874年,英国数学家马西森指出此法符合1801年由高斯得出的关于同余式解法的一般性定理,因而西方称之为中国剩余定理”。
又称孙子定理”。1852年,英国来华传教士伟烈亚力将《孙子算经》中物不知数”问题的解法传至欧洲。1874年,英国数学家马西森指出此法符合1801年由高斯得出的关于同余式解法的一般性定理,因而西方称之为中国剩余定理”。
中国同盟会
[相关解释]
简称同盟会”。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1905年在孙中山倡导下成立于日本东京。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发刊《民报》,并在国内外建立支部和分会,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在政治思想上对改良派展开论战,并先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辛亥革命后,同盟会本部由日本迁回国内。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简称同盟会”。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1905年在孙中山倡导下成立于日本东京。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发刊《民报》,并在国内外建立支部和分会,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在政治思想上对改良派展开论战,并先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辛亥革命后,同盟会本部由日本迁回国内。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中外孙
[相关解释]
1.孙与外孙的合称。
1.孙与外孙的合称。
中射
[相关解释]
1.亦称"中射土"。 2.古官名。宫廷中的侍卫官。《战国策·楚策四》"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韩非子·十过》"中射士谏曰'合诸侯﹐不可无礼。'"陈奇猷集释引孙诒让曰"中射者﹐射人之给事宫内者﹐犹涓人之在内者谓之中涓﹐庶子之在内者谓之中庶子矣。"一说,侍御的近臣。于省吾《双剑誦诸子新证·韩非一》"吴北江先生谓'射'乃'榭'之借字。"参见"中谢"。
1.亦称"中射土"。 2.古官名。宫廷中的侍卫官。《战国策·楚策四》"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韩非子·十过》"中射士谏曰'合诸侯﹐不可无礼。'"陈奇猷集释引孙诒让曰"中射者﹐射人之给事宫内者﹐犹涓人之在内者谓之中涓﹐庶子之在内者谓之中庶子矣。"一说,侍御的近臣。于省吾《双剑誦诸子新证·韩非一》"吴北江先生谓'射'乃'榭'之借字。"参见"中谢"。
中山大学
[相关解释]
中国的多科性综合大学。校址在广州。创建于1924年,当时称广东大学,1926年改现名。设有研究生院、岭南学院、孙文学院等以及历史、数学、人类学、生物学、化学等系。
中国的多科性综合大学。校址在广州。创建于1924年,当时称广东大学,1926年改现名。设有研究生院、岭南学院、孙文学院等以及历史、数学、人类学、生物学、化学等系。
中山市
[相关解释]
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南部。1983年设市。人口1252万(1995年)。中山港(横门港)已辟为对外开放口岸。市南翠亨村为孙中山故乡。建有中山纪念堂。
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南部。1983年设市。人口1252万(1995年)。中山港(横门港)已辟为对外开放口岸。市南翠亨村为孙中山故乡。建有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
[相关解释]
为纪念孙中山而建造的大会堂。在广州市越秀山下。占地约64万平方米。1931年建成。由建筑师吕彦直等人设计。包括主体纪念堂、东西两楼和门坊。总体布局呈方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高49米。可容纳四千多人集会。宫殿式建筑。
为纪念孙中山而建造的大会堂。在广州市越秀山下。占地约64万平方米。1931年建成。由建筑师吕彦直等人设计。包括主体纪念堂、东西两楼和门坊。总体布局呈方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高49米。可容纳四千多人集会。宫殿式建筑。
中山装
[相关解释]
男式服装的一种。由孙中山先生授意设计并倡导,故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关闭式八字型领口,前身上下左右有四只配有袋盖的口袋,正中五粒钮扣,后背整块无缝。庄重、端正、大方。单衣、夹衣、棉衣均有。可做便服或礼服。
男式服装的一种。由孙中山先生授意设计并倡导,故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关闭式八字型领口,前身上下左右有四只配有袋盖的口袋,正中五粒钮扣,后背整块无缝。庄重、端正、大方。单衣、夹衣、棉衣均有。可做便服或礼服。
中山陵
[相关解释]
孙中山的陵墓。在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南坡。建于1926-1929年。1929年6月1日,孙中山遗体由北京碧云寺移葬于此。陵依山而筑,占地约130公顷,陵园内苍松翠柏,庄严肃穆。孙中山灵柩安放在祭堂后墓室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中山的陵墓。在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南坡。建于1926-1929年。1929年6月1日,孙中山遗体由北京碧云寺移葬于此。陵依山而筑,占地约130公顷,陵园内苍松翠柏,庄严肃穆。孙中山灵柩安放在祭堂后墓室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庸
[相关解释]
①原为儒家的伦理思想。中,有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有平常、常道等含义。儒家以此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并作为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来则泛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②指才能中等、平庸之人中庸读我诗,思量云甚要。③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作。提出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
①原为儒家的伦理思想。中,有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有平常、常道等含义。儒家以此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并作为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来则泛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②指才能中等、平庸之人中庸读我诗,思量云甚要。③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作。提出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
中驷
[相关解释]
1.中等的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后以比喻中品。
1.中等的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后以比喻中品。
丽亿
[相关解释]
1.《诗.大雅.文王》"商之孙子,其丽不亿。"朱熹集传"丽,数也。不亿,不止于亿也。"后以"丽亿"指数目极多。
1.《诗.大雅.文王》"商之孙子,其丽不亿。"朱熹集传"丽,数也。不亿,不止于亿也。"后以"丽亿"指数目极多。
义帝
[相关解释]
1.犹假帝。《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明杨慎《丹铅总录.史籍.义帝》"项羽立楚王孙心为帝,以从民望。不曰楚帝,而曰义帝,犹义父义子之称。"明谢肇渏《文海披沙》"项羽尊怀王为义帝,犹假帝也。"一说,众所尊戴者曰义,故称义帝。见宋洪迈《容斋随笔.人物以义为名》。
1.犹假帝。《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明杨慎《丹铅总录.史籍.义帝》"项羽立楚王孙心为帝,以从民望。不曰楚帝,而曰义帝,犹义父义子之称。"明谢肇渏《文海披沙》"项羽尊怀王为义帝,犹假帝也。"一说,众所尊戴者曰义,故称义帝。见宋洪迈《容斋随笔.人物以义为名》。
乌孙公主
[相关解释]
1.汉武帝实行和亲睦邻政策,遣江都王之女细君为公主,远嫁乌孙王昆莫,世称乌孙公主。见《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 2.黄鹄的别名。
1.汉武帝实行和亲睦邻政策,遣江都王之女细君为公主,远嫁乌孙王昆莫,世称乌孙公主。见《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 2.黄鹄的别名。
乐饥
[相关解释]
1.亦作"乐饥"。 2.疗饥;充饥。乐,通"疗"。《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高亨注"乐,借为疗。《列女传·贤明》引作疗。"宋苏轼《十二琴铭·玉磬》"其清越以长者,玉也;听万物之秋者,磬也。宝如是,中藜藿,不再食。以是乐饥,不以告籴。"清颜光敏《颜氏家藏尺牍·孙侍读一致》"纵放意于山水,山水果可乐饥,即肆力于诗文。"一说"乐"音lè,"乐饥"谓乐道而忘饥。参阅《诗·陈风·衡门》毛传。
1.亦作"乐饥"。 2.疗饥;充饥。乐,通"疗"。《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高亨注"乐,借为疗。《列女传·贤明》引作疗。"宋苏轼《十二琴铭·玉磬》"其清越以长者,玉也;听万物之秋者,磬也。宝如是,中藜藿,不再食。以是乐饥,不以告籴。"清颜光敏《颜氏家藏尺牍·孙侍读一致》"纵放意于山水,山水果可乐饥,即肆力于诗文。"一说"乐"音lè,"乐饥"谓乐道而忘饥。参阅《诗·陈风·衡门》毛传。
九族
[相关解释]
指从自己往上推到父、祖、曾祖、高祖四代,往下推到子、孙、曾孙、玄孙四代,连同自己一代,共为九族。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共为九族株连九族。
指从自己往上推到父、祖、曾祖、高祖四代,往下推到子、孙、曾孙、玄孙四代,连同自己一代,共为九族。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共为九族株连九族。
也孙
[相关解释]
1.蒙古语,谓九。
1.蒙古语,谓九。
习性
[相关解释]
在某种条件或环境中长期养成的特性夫帝王子孙,习性骄逸。
在某种条件或环境中长期养成的特性夫帝王子孙,习性骄逸。
书録
[相关解释]
1.图书目录。《新唐书.艺文志》着录唐毋煚《古今书录》四十卷。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 2.书法家名录。宋董史撰《皇宋书录》三卷﹐记宋代书法家一百六十一人的名氏。
1.图书目录。《新唐书.艺文志》着录唐毋煚《古今书录》四十卷。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 2.书法家名录。宋董史撰《皇宋书录》三卷﹐记宋代书法家一百六十一人的名氏。
事在萧墙
[相关解释]
1.谓祸乱出自内部。事,变故;萧墙,宫室内当门的小墙。语出《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谓祸乱出自内部。事,变故;萧墙,宫室内当门的小墙。语出《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二十四考中书令
[相关解释]
1.唐郭子仪任中书令甚久,主持官吏的考绩达二十四次◇遂以借称郭子仪。《旧唐书.郭子仪传》"校中书令考二十有四。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李义山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温庭筠)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富郑公﹞在青州二年,偶能全活得数万人,胜二十四考中书令远矣。"后用为称颂秉政大臣位高任久的典故。
1.唐郭子仪任中书令甚久,主持官吏的考绩达二十四次◇遂以借称郭子仪。《旧唐书.郭子仪传》"校中书令考二十有四。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李义山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温庭筠)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富郑公﹞在青州二年,偶能全活得数万人,胜二十四考中书令远矣。"后用为称颂秉政大臣位高任久的典故。
二宫
[相关解释]
1.两座宫室。常用以代指住在其中的人。(1)指二帝。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亡姑之姊,伉俪二宫。"刘孝标注引《中兴书》"王蒙女讳穆之,为哀帝皇后;王藴女讳法慧,为孝武皇后。"唐杜甫《八哀诗.故司徒李公光弼》"二宫泣西郊,九庙起颓压。"仇兆鳌注"二宫泣,玄﹑肃还京。"(2)指帝与太子。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江左朝臣子孙初释服,朝见二宫,皆当涕泣,二宫为之改容。"《文选.沈约》"二宫轸痛,遐迩同哀。"吕向注"二宫,天子﹑太子也。"《南齐书.何敬容传》"敬容接对宾朋,言词若讷,酬答二宫,则音韵调
1.两座宫室。常用以代指住在其中的人。(1)指二帝。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亡姑之姊,伉俪二宫。"刘孝标注引《中兴书》"王蒙女讳穆之,为哀帝皇后;王藴女讳法慧,为孝武皇后。"唐杜甫《八哀诗.故司徒李公光弼》"二宫泣西郊,九庙起颓压。"仇兆鳌注"二宫泣,玄﹑肃还京。"(2)指帝与太子。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江左朝臣子孙初释服,朝见二宫,皆当涕泣,二宫为之改容。"《文选.沈约》"二宫轸痛,遐迩同哀。"吕向注"二宫,天子﹑太子也。"《南齐书.何敬容传》"敬容接对宾朋,言词若讷,酬答二宫,则音韵调
二次革命
[相关解释]
即讨袁之役”。继辛亥革命后爆发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武装斗争。1913年,袁世凯派人刺死宋教仁,又大借外债,准备以武力镇压革命势力。孙中山号召讨伐袁世凯。袁罢免国民党籍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7月,国民党人在江西湖口起兵讨袁,广东、上海、安徽等地先后宣布独立,并组织讨袁军。由于国民党缺乏明确纲领,内部涣散,在袁军大举进攻下,二次革命”最后失败。
即讨袁之役”。继辛亥革命后爆发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武装斗争。1913年,袁世凯派人刺死宋教仁,又大借外债,准备以武力镇压革命势力。孙中山号召讨伐袁世凯。袁罢免国民党籍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7月,国民党人在江西湖口起兵讨袁,广东、上海、安徽等地先后宣布独立,并组织讨袁军。由于国民党缺乏明确纲领,内部涣散,在袁军大举进攻下,二次革命”最后失败。
二郎神
[相关解释]
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及戏剧《宝莲灯》中的人物。小说中二郎神姓杨,名戬,住在灌口。世传战国时秦蜀太守李冰次子曾奉父命在灌口斩蛟,为民除害,死后民间祀为二郎神,故事可能由此转化而来。《西游记》中,他奉玉帝命镇压孙悟空。《宝莲灯》中,他曾囚禁其妹华山三圣母。
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及戏剧《宝莲灯》中的人物。小说中二郎神姓杨,名戬,住在灌口。世传战国时秦蜀太守李冰次子曾奉父命在灌口斩蛟,为民除害,死后民间祀为二郎神,故事可能由此转化而来。《西游记》中,他奉玉帝命镇压孙悟空。《宝莲灯》中,他曾囚禁其妹华山三圣母。
于公高门
[相关解释]
1.西汉于定国父于公为县狱吏,治狱公平,自谓有阴德,子孙必有兴者。因高大其门,令能容高车驷马。见《汉书.于定国传》◇因以指为官贤明而子孙显贵的人。
1.西汉于定国父于公为县狱吏,治狱公平,自谓有阴德,子孙必有兴者。因高大其门,令能容高车驷马。见《汉书.于定国传》◇因以指为官贤明而子孙显贵的人。
云仍
[相关解释]
1.亦作"云礽"。 2.远孙。 3.比喻后继者。 4.沿袭﹔因袭。
1.亦作"云礽"。 2.远孙。 3.比喻后继者。 4.沿袭﹔因袭。
云孙
[相关解释]
1.从本身算起的第九代孙。亦泛指远孙。 2.即天孙。星名。
1.从本身算起的第九代孙。亦泛指远孙。 2.即天孙。星名。
云来
[相关解释]
1.如云飞卷而来。 2."云孙"﹑"来孙"的并称。泛指后代。 3.传说中的仙山蓬莱山的别称。
1.如云飞卷而来。 2."云孙"﹑"来孙"的并称。泛指后代。 3.传说中的仙山蓬莱山的别称。
五世其昌
[相关解释]
1.到了第五代就昌盛。 2.谓子孙昌盛。亦用为祝颂新婚之词。
1.到了第五代就昌盛。 2.谓子孙昌盛。亦用为祝颂新婚之词。
五公
[相关解释]
1.五个达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称。指西汉张汤﹑杜周﹑萧望之﹑冯奉世﹑史丹。《文选.班固》"冠盖如云,七相五公。"李善注"公,御史大夫﹑将军通称也。《汉书》曰'张汤为御史大夫,徙杜陵;杜周为御史大夫,徙茂陵;萧望之为前将军,徙杜陵;冯奉世为右将军,徙杜陵;史丹为大将军,徙杜陵。'"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一说指田蚡﹑张安世﹑朱博﹑平晏﹑韦赏。见《后汉书.班固传》"七相五公"李贤注。 2.五个达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称。指东汉袁安﹑子敞﹑孙汤﹑汤子逢﹑逢弟隗。 3.五个达官或封公爵
1.五个达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称。指西汉张汤﹑杜周﹑萧望之﹑冯奉世﹑史丹。《文选.班固》"冠盖如云,七相五公。"李善注"公,御史大夫﹑将军通称也。《汉书》曰'张汤为御史大夫,徙杜陵;杜周为御史大夫,徙茂陵;萧望之为前将军,徙杜陵;冯奉世为右将军,徙杜陵;史丹为大将军,徙杜陵。'"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一说指田蚡﹑张安世﹑朱博﹑平晏﹑韦赏。见《后汉书.班固传》"七相五公"李贤注。 2.五个达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称。指东汉袁安﹑子敞﹑孙汤﹑汤子逢﹑逢弟隗。 3.五个达官或封公爵
五男二女
[相关解释]
1.《诗.召南.何彼襛矣序》孔颖达疏引晋皇甫谧云"武王五男二女。"谓有子五人,有女二人◇用以表示子孙繁衍,有福气。宋时常绘印五男二女图于纸笺或礼品上以示祝福。
1.《诗.召南.何彼襛矣序》孔颖达疏引晋皇甫谧云"武王五男二女。"谓有子五人,有女二人◇用以表示子孙繁衍,有福气。宋时常绘印五男二女图于纸笺或礼品上以示祝福。
五辞
[相关解释]
1.亦作"五词"。 2.谓诉讼时原告被告双方的述词。《书.吕刑》"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孔颖达疏"凡断狱者,必令囚之与证,两皆来至,囚证具备,取其言语……乃据辞定罪,与众狱官共听其辞,观其犯状,斟酌入罪,或入墨﹑劓,或入宫剕。"一说,犹言五听。孙星衍疏"五辞,即五听也。《周礼.小司寇》职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1.亦作"五词"。 2.谓诉讼时原告被告双方的述词。《书.吕刑》"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孔颖达疏"凡断狱者,必令囚之与证,两皆来至,囚证具备,取其言语……乃据辞定罪,与众狱官共听其辞,观其犯状,斟酌入罪,或入墨﹑劓,或入宫剕。"一说,犹言五听。孙星衍疏"五辞,即五听也。《周礼.小司寇》职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五院制
[相关解释]
1.孙中山提出的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五权分立的政府组织制度。按照这个制度,中央政府分设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各自独立,分别行使职权,都对国民大会负责。
1.孙中山提出的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五权分立的政府组织制度。按照这个制度,中央政府分设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各自独立,分别行使职权,都对国民大会负责。
井匽
[相关解释]
1.排除污水秽物的水池和水沟。《周礼·天官·宫人》"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郑玄注"井﹐漏井﹐所以受水潦……匽猪﹐谓溜下之池,受畜水而流之者。"孔颖达疏"宫中为漏井以受秽﹐又为匽猪使四边流水入焉。井匽二者皆所以除其不蠲洁﹐又去其恶臭。"《宋史·谢绛传》"蝗亘田野﹐坌入郛郭﹐跳掷官寺﹐井匽皆满。"清冯桂芬《上海重建武帝庙记》"后为崇圣祠﹐祠有楼﹐最后为斋庖井匽之属。"一说"井匽"当读作"庰匽";庰﹐通"屏"。指厕所﹐僻隐处。见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十一。
1.排除污水秽物的水池和水沟。《周礼·天官·宫人》"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郑玄注"井﹐漏井﹐所以受水潦……匽猪﹐谓溜下之池,受畜水而流之者。"孔颖达疏"宫中为漏井以受秽﹐又为匽猪使四边流水入焉。井匽二者皆所以除其不蠲洁﹐又去其恶臭。"《宋史·谢绛传》"蝗亘田野﹐坌入郛郭﹐跳掷官寺﹐井匽皆满。"清冯桂芬《上海重建武帝庙记》"后为崇圣祠﹐祠有楼﹐最后为斋庖井匽之属。"一说"井匽"当读作"庰匽";庰﹐通"屏"。指厕所﹐僻隐处。见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十一。
亚马孙平原
[相关解释]
世界最大的平原。在南美洲北部。面积约560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大部分海拔在150米以下。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密布,动植物种类繁多。石油、锡等矿藏丰富。
世界最大的平原。在南美洲北部。面积约560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大部分海拔在150米以下。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密布,动植物种类繁多。石油、锡等矿藏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