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学者的内容。
带有学者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多 [相关解释]
1.指多福﹑多寿﹑多男子。祝颂之辞。语本《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 2.指为文多看,多做,多商量。 3.指学者应当多读﹑多立论﹑多著述。 4.佛教用语。指多近善友,多闻法音,多修不净观。一说,指多供养佛,多事善友,多问法要。
三胡 [相关解释]
1.指我国古代北方林胡﹑楼烦﹑东胡三族。 2.清代学者胡匡衷﹑胡培翚﹑胡春乔的合称。
上丁 [相关解释]
1.农历每月上旬的丁日。《礼记.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又"﹝季秋之月﹞上丁,命乐正入学习吹。"郑玄注"为将飨帝也。春夏重舞,秋冬重吹也。"孔颖达疏"其习舞吹必用丁者,取其丁壮成就之义,欲使学者艺业成故也。"自唐以后﹐历代王朝规定每年仲春(二月)﹑仲秋(八月)的上丁之日为祭祀孔子的日子。 2.壮丁。
世儒 [相关解释]
1.俗儒。 2.指经师。 3.当代的学者。
东序 [相关解释]
1.相传为夏代的大学。也是国老养老之所。《礼记.王制》"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郑玄注"东序﹑东胶亦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孔颖达疏"《文王世子》云学干戈羽钥于东序。以此约之,故知皆学名也。养老必在学者,以学教孝悌之处,故于中养老。"清昭槤《啸亭续录.千叟宴》"百余年间,圣祖神孙三举盛典,使黄发鲐背者欢饮殿庭,视古虞庠东序养老之典,有过之无不及者。"后亦为国学的通称。 2.古代宫室的东厢房,为藏图书﹑秘籍之所。 3.泛指东厢房。
中山狼传 [相关解释]
寓言小说名。明代马中锡作。战国时墨家学者东郭先生营救一负伤被追逐的狼,狼脱离险境后反而恩将仇报,欲害东郭先生,最终被一老人设计杀死。小说讽谕世人要分清敌友,不可盲目行善。
九师 [相关解释]
1.《汉书.艺文志》"《淮南道训》二篇。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号九师说。"因称《易经》学者为"九师"。 2.犹九军,大军。
书帕本 [相关解释]
1.明代官吏刻印的书本。当时习俗,任满入觐或奉使出差回京,必刻一书,以一书一帕为馈赠的礼品,故名。刻工拙劣,校勘粗疏,不为学者所重视。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监本二十一史》。
书林 [相关解释]
1.文人学者之群。 2.藏书处。书林,极言其书之多。 3.指秘书省。 4.书坊。
书楼 [相关解释]
1.供藏书读书的楼房。 2.博学者的雅号。
书院 [相关解释]
古代教育机构。始于唐代。原为修书、校书、藏书之所,后才用于讲学。一般在蒙学之上,有的是本地、本省的最高学府。提倡自由讲学,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讲习内容以儒家经籍为主,也有专攻武学、医学者。清末废科举,书院改为学校。
二曲 [相关解释]
1.陕西省周至县(原眛厔县)的别名。眛,水曲;厔,山曲,故又名"二曲"。 2.清初学者李飆的别号。飆为周至人,自署曰二曲土室病夫,学者称二曲先生。
五峰先生 [相关解释]
1.宋代理学流派之一的创始人胡宏,学者称为五峰先生£为安国季子,传父学,着有《知言》等。参阅清黄宗羲《宋元学案.五峰学案》。
五横 [相关解释]
1.指监察五官的纠察之官。 2.五种无益于国之人。指韩非在《五衏》篇中所说的学者﹑带剑者﹑言谈者﹑患御者和商工之民等五种人。
五蠹 [相关解释]
散文篇名。载于《韩非子》。文中以学者(战国末的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侠客)、患御者(依附权贵逃避战争或劳役的人)、工商之民为五蠹”,认为必须将其清除,国家才能免于衰落、灭亡,并提出了重视耕战之士以富国强兵的观点。体现了法家的治国原则。
五际 [相关解释]
1.汉初《诗》有齐鲁韩三家。《齐诗》学者翼奉说诗,附会阴阳五行之说,以推论政治变化,认为每当卯﹑酉﹑午﹑戌﹑亥是阴阳终始际会之年,政治上必发生重大变动。
亡羊 [相关解释]
1.《庄子.骈拇》"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谓弃其本职而溺于所好。庄子用以比喻追逐外物而残生伤性。 2.《列子.说符》"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后因以"亡羊"喻步入歧途而一无成就。 3.比喻丧失某种事物
京本通俗小说 [相关解释]
话本小说选集。编者不详。收录七篇作品,即《碾玉观音》、《菩萨蛮》、《西山一窟鬼》、《志诚张主管》、《拗相公》、《错斩崔宁》、《冯玉梅团圆》。然有学者以为此书系抄自《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窜易词句,改题篇目,乃缪荃孙伪造。
今文尚书 [相关解释]
1.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学者递相授受,分大小夏侯及欧阳三家。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以莛撞钟 [相关解释]
1.用草茎打钟,毫无声响。比喻才识浅陋的人向高明的学者发问,得不到回答。 2.比喻应答的双方才学悬殊。
伏生 [相关解释]
1.汉时济南人,名胜,或云字子贱。原秦博士,治《尚书》。始皇焚书,伏生以书藏壁中『兴后,求其书已散佚,仅得二十九篇,以教于齐鲁间。文帝即位,闻其能治《尚书》,欲召之。然伏生年已九十馀,老不能行,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西汉《尚书》学者,皆出其门下。相传所撰有《尚书.大传》三卷,疑为后学杂录所闻而成。参阅清陈寿祺《尚书大传序录》。
伤锦 [相关解释]
1.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后因以"伤锦"谓不熟习政事而出任职官必将贻误公务。
侍讲 [相关解释]
1.从师读书,听其讲学。 2.为皇帝或太子讲学。 3.官名『代有此称号,以之名官则起于魏明帝。唐始置侍讲学士,其职为讲论文史以备君王顾问。宋沿置,并设侍讲﹑侍读,皆由他官之有文学者兼任。元明清则列为翰林院额定之官。又南北朝﹑唐﹑宋诸王府,亦有侍讲。
侍讲学士 [相关解释]
1.官名。唐始设,初属集贤殿书院,职司撰集文章﹑校理经籍。宋时由他官之有文学者兼任,如邢昺以国子祭酒为侍讲学士。属翰林学士院。元明清翰林院均置此职,讲论文史,甚为清显。
俊士 [相关解释]
1.周代称选取入太学者。《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郑玄注"可使习礼者﹐学大学。"孔颖达疏"身虽升学﹐亦以学未成﹐犹给司徒繇役;若其学业既成﹐免其繇役。"唐代为取士科目之一。《新唐书.选举志上》"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此岁举之常选也。"太平天国称补廪为俊士。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以秀才为秀士﹑以补廪为俊士﹑以拔贡为杰士﹑以举人为约士。" 2.才智杰出的人。
俊造 [相关解释]
1.《礼记.王制》"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后因以"俊造"指才智杰出的人。 2.指科举。
俞平伯(1900-1990) [相关解释]
作家,学者。浙江德清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在上海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曾参加新文学运动,加入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参与创办中国最早的诗歌刊物《诗》。建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对古典文学研究尤深,编选、校点、注释多种古典文学作品。其《红楼梦研究》是新红学派的代表作。另著有诗集《冬夜》、散文集《杂拌儿》以及《论诗词曲杂著》等。
儒士 [相关解释]
1.崇奉孔子学说的人『以后亦泛称读书人﹑学者。
儒学 [相关解释]
1.儒家学说;儒家经学。 2.元﹑明﹑清在各府﹑州﹑县设立的供生员修业的学校。 3.指儒家学者。如《旧唐书》﹑《新唐书》﹑《元史》等皆有儒学传。
儒宗 [相关解释]
1.儒者的宗师『以后亦泛指为读书人所宗仰的学者。
儒林 [相关解释]
1.指儒家学者之群。《史记》有《儒林列传》。张守节正义引姚承曰儒谓博士,为儒雅之林。 2.泛指儒生﹑读书人。 3.泛指士林﹑读书人的圈子。 4.指儒家著作。 5.指儒家经学。 6.指学官。
儒硕 [相关解释]
1.博通的学者。
儒豪 [相关解释]
1.杰出的儒家学者。
先生 [相关解释]
1.始生子,犹言头生。 2.父兄。 3.年长有学问的人。 4.称老师。 5.称先祖。 6.称致仕者。 7.文人学者的通称。可自称,亦可称人。 8.称道士。 9.旧时称以相面﹑卜卦﹑卖唱﹑行医﹑看风水等为职业的人。 10.称妓女。 11.旧时称担任文书或管理职事的人。 1 2.妻称丈夫。 1 3.一般人之间的通称。 1 4.称地区或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男子。
六家 [相关解释]
1.指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的主要派别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司马谈有《论六家之要指》﹐见《史记·太史公自序》。 2.指史书之六种体裁《尚书》记言体﹐《春秋》记事体﹐《左传》编年体﹐《国语》国别体﹐《史记》通史纪传体﹐《汉书》断代纪传体。 3.指治《孝经》的六位学者三国吴韦昭﹑三国魏王肃﹑三国吴虞翻﹑三国魏刘劭﹑隋刘炫﹑南朝齐陆澄。
兵法 [相关解释]
中国古代指治军用兵的原则和方法。包括战略战术和治军理论等。研究兵法的学者称为兵家,代表人物有孙武、吴起、孙膑、尉缭、韩信等。论述兵法的著作称为兵书,故兵法”一词往往与兵书”通用。
内舍 [相关解释]
1.内室。 2.古代妇女居于内室,因借指妻子﹑女眷。 3.宋代太学三舍之一。初学者入外舍,由外舍升内舍,由内舍升上舍。
制锦 [相关解释]
1.《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皮欲使尹向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后因以"制锦"为贤者出任县令之典。
剧子 [相关解释]
1.先秦学者。
助学 [相关解释]
1.支持和帮助他人学习。多指帮助自学者。
古文家 [相关解释]
1.研究古文经的学者。 2.创作与提倡文言散文的人。
古文经学 [相关解释]
1.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的一个流派。西汉朝廷重视今文经籍,设立学官传授,而在孔壁和民间发现的古文经籍长期仅由民间传授。王莽为改制需要,重视《周官》,才列入学官,东汉初又被取消。章帝时,治古文经的贾逵受重视,古文经籍也随之风行,古文经学地位始提高。其后马融﹑服虔﹑郑玄等在讲解经义﹑训诂文字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古文经学兴盛,成为魏﹑晋﹑六朝﹑隋﹑唐研究经学的主流。现存《十三经》多采用古文经学的说法。它的主要特点是按字义讲解经文,训诂简明,不凭空臆说,反对谶纬,迷信成分少。清代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条理发明
同案 [相关解释]
1.明清两代称同一年进学。亦指同一年进学者。 2.同一案件。
名学 [相关解释]
1.著名的学者。 2.逻辑学的旧称。
名母 [相关解释]
1.谓直呼母名。《战国策.魏策三》"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其母曰'子学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其子曰'吾所贤者无过尧舜,尧舜名;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今母贤不过尧舜,母大不过天地,是以名母也。'"后用为谬妄的典实。
名誉博士 [相关解释]
学位的一种。根据学术成就或对国家和社会所作出的贡献而授予的荣誉学位。不进行考试和论文答辩。中国授予名誉博士的条件是国内外卓越的学者或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经学位授予单位提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吐火罗语 [相关解释]
1.二十世纪初在我国新疆发现的用中亚婆罗米斜体字母书写的印欧语系的语言。属印欧语系西部语群。有两种方言。初发现时定名为吐火罗语,后来逐渐有人提出异议,遂将吐鲁番﹑焉耆一带残卷所代表的方言定名为焉耆语,而将库车一带残卷所代表的方言定名为龟兹语。但也有学者主张仍保留吐火罗语这个名称,将前者称为吐火罗语a或东吐火罗语,将后者称为吐火罗语b或西吐火罗语。1975年又发现了长达88页的焉耆语残卷《弥勒会见记》剧本,虽仍不全,但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长的一部该语言的文献。
君子儒 [相关解释]
1.君子式的儒者。儒,为古代学者的通称。
吴门派 [相关解释]
1.亦省作"吴门"。 2.明代中期中国画流派之一。沈周的学生文征明山水画名盛当时,从学者甚众,著名的有文伯仁﹑文嘉﹑陈道复﹑王谷祥﹑陆治﹑钱谷等,他们都是苏州府人,因称"吴门派"。在画坛上有重要的地位。
唐举 [相关解释]
1.战国梁人。以善相术著名。举也写作"莒"。《荀子.非相》"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后多以指善相术者。
四书院 [相关解释]
1.宋初各地所设书院甚多,其中以江西星子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又称睢阳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最著名,合称四书院。宋王应麟《玉海.宫室.宋朝四书院》"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老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嵩阳﹑岳麓﹑睢阳及白鹿洞为尤着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一说指白鹿洞﹑石鼓(在湖南衡阳)﹑应天﹑岳麓四书院。参阅《文献通考.学校七》。
四学 [相关解释]
1.指周分设于四郊的学校。《礼记.祭义》"天子设四学。"郑玄注"四学,谓周四郊之虞庠也。"一说指周﹑殷﹑夏﹑虞四代之学。孔颖达疏"天子设四学者,谓设四代之学,周学也,殷学也,夏学也,虞学也。" 2.指南朝宋设立的儒﹑玄(道)﹑史﹑文四学馆。
墨者 [相关解释]
1.墨家的门徒和学者。 2.受墨刑的人。
大学 [相关解释]
①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②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分为综合大学、专科大学或学院。通常设有许多专业,再由几个相近的专业组成系。有的还设有专修科、学院或研究生院(部)。主要培养本科生,有的还培养大专生或研究生。
大小夏侯 [相关解释]
1.指汉今文《尚书》学者夏侯胜﹑夏侯建『初﹐伏生以《尚书》授济南张生及欧阳生。夏侯胜之先夏侯都尉从张生受《尚书》﹐以传族子始昌﹐始昌传胜。胜传从兄子建﹐建又事欧阳高。由是《尚书》有大小夏侯之学。见《汉书.儒林传.夏侯胜》。《汉书.艺文志》有《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
大方 [相关解释]
①古时认为天圆地方,故以大方”指大地履大方。②大道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亦泛指见识广博的学者专家贻笑大方。③气量大,对财物等不计较出手大方。④举止自然,不拘谨,不做作落落大方。⑤式样颜色不俗气、土气款式大方。
大被 [相关解释]
1.《三国志.吴志.孙晧传》"司空孟仁卒"裴松之注引晋张勃《吴录》"﹝孟宗﹞少从南阳李肃学。其母为厚褥大被﹐或问其故﹐母曰'小儿无德致客﹐学者多贫﹐故为广被﹐庶可得与气类接。'"后用为招贤接友之典实。 2.后汉姜肱性友爱﹐与弟仲海﹑季江俱以孝着称。弟兄三人为慰母心﹐常同被而眠。见《后汉书.姜肱传》◇世遂以"大被"比喻弟兄友爱。
太虚 [相关解释]
①幻想的虚无缥缈的境界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②天空太虚生月晕。③太虚(1889-1947)。僧人、佛教学者。本姓吕,名淦森,法名唯心,浙江崇德(今并入桐乡)人。十六岁出家。1911年在广州组织僧教育会,次年到南京创设中国佛教协进会◇于普陀山闭关治学,著《整理僧伽制度论》,主张革新佛教制度。1928年历游法、英、德、美诸国,为中国僧人去欧美宣传佛教之始。1929年与圆瑛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遗著被辑为《太虚大师全书》。
夫子 [相关解释]
①旧时对学者的尊称孔~ㄧ孟~ㄧ朱~。②旧时学生称老师(多用于书信)。③旧时妻称夫。④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老~ㄧ迂~ㄧ~气。
夹漷先生 [相关解释]
1.宋代学者郑樵居夹漷山﹐人称夹漷先生。
女学士 [相关解释]
1.宫中女官名。《陈书.皇后传.张贵妃》"以宫人有文学者袁大舍等为女学士。"《旧唐书.后妃传下.女学土尚宫宋氏》"女学士,尚宫宋氏者,名若昭,贝州青阳人。"后亦用以泛称有才学的女子。
好高骛远 [相关解释]
1.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语出《宋史·道学传一·程颢》"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
子云亭 [相关解释]
1.在四川省绵阳县。相传为西汉学者扬雄读书处,扬雄字子云,故名。
字块 [相关解释]
1.供初学者识字用的方形小纸块或小纸片,每块或每片上写一个字或词。
孙孟 [相关解释]
1.荀况与孟轲的并称。皆为战国时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
学人 [相关解释]
1.求学的人。 2.学者,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或造诣的人。
学伍 [相关解释]
1.学者的行列。
学宗 [相关解释]
1.《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后以"学宗"指学术界的领袖。
学者 [相关解释]
1.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 2.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学雾 [相关解释]
1.后汉张楷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隐居弘农山中,学者随之,所居成市。事见《后汉书·张楷传》◇以"学雾"指学习道术。
家法 [相关解释]
①古代学者师徒相传的学术理论和治学方法。②封建家长统治本家或本族人的一套法度。③封建家长责打家人的用具。
宿学 [相关解释]
1.学识渊博﹑修养有素的学者。 2.学识渊博。
宿问 [相关解释]
1.谓学者有疑不即问,隔夜再问。
对转 [相关解释]
1.旧指官吏不按秩递升而直接越级迁调。 2.音韵学术语。古音学上指主要元音相同的阴声﹑阳声﹑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清代学者孔广森将入声归入阴声﹐首先明确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多数学者则主张入声分立。"对转"说的提出﹐为正确解释古代韵文的异部通押和训诂学上的通假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如《诗.大雅.抑》六章的"子"(阴声)﹑"承"(阳声)为韵﹐八章的"则"(入声)﹑"子"为韵﹐即因对转而得通押。又如《仪礼.士虞礼》"中月而秜。"郑玄注"古文禅或为导。"《汉书.高帝纪上》"令趋销印。"颜师古注"趋读曰促。""
小颜 [相关解释]
1.称唐颜师古。师古叔父游秦撰有《汉书决疑》十二卷﹐为学者所称;后师古注《汉书》﹐多取其义﹐因称师古为"小颜"。
山斗 [相关解释]
1.泰山﹑北斗的合称。犹言泰斗。比喻为世人所钦仰的人。语出《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不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2.敬称。用来称呼对方。
山长 [相关解释]
1.唐﹑五代时对山居讲学者的敬称。如唐代刺史孙丘于阆州古台山置学舍,延尹恭初为山长;五代蒋维东隐居衡岳,受业者称蒋为山长。事见宋马永易《实宾录》卷十一。宋元时为官立书院置山长,讲学兼领院务;明清时改由地方聘请。清末改书院为学堂,山长之制乃废。 2.隐者之称。
干嘉学派 [相关解释]
1.清乾隆嘉庆年间(公元1736-1820)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源于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到干嘉时,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发挥,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形成所谓"朴学"(即"汉学")。从校订经书扩大到史籍和诸子,从解释经义扩大到考究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音律﹑典章制度;对古籍和史料整理,有较大贡献。
年表 [相关解释]
1.按照年代次序胪列历史事件的表格。司马迁《史记》中有《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等,以后有些正史沿用此体也列有年表。宋以后的学者为补历代正史所未备,往往有补表之作,如宋熊方的《补后汉书年表》,清万斯同的《历代史表》等。今亦有《中外历史年表》等。
廪生 [相关解释]
1.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又称廪膳生。明初生员有定额,皆食廪。其后名额增多,因谓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省称"廪生",增多者谓之"增广生员",省称"增生"。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省称"附生"◇凡初入学者皆谓之附生,其岁﹑科两试等第高者可补为增生﹑廪生。廪生中食廪年深者可充岁贡。清制略同。参阅《明史.选举志一》﹑《清史稿.选举志一》。
文章山斗 [相关解释]
1.谓文章为人所宗仰。语本《新唐书.韩愈传》"自愈之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文翁 [相关解释]
1.汉庐江舒人。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在成都市中起学官﹐入学者免除徭役﹐成绩优者为郡县吏﹐每出巡视﹐"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蜀郡自是文风大振﹐教化大兴。见《汉书.文翁传》◇世用为称颂循吏的典故。
斠士 [相关解释]
1.犹学者。
方领矩步 [相关解释]
1.方形的衣领﹐规矩适度的步子。指古代儒生的服饰和仪态。亦借指儒生。语本《后汉书.儒林传序》"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学……服方领习矩步者﹐委它乎其中。"又《马援传》"勃衣方领﹐能矩步﹐辞言娴雅。"李贤注"《前书音义》曰'颈下施衿领正方﹐学者之服也。'矩步者﹐回旋皆中规矩。"
施蛰存(1905- ) [相关解释]
作家,学者。浙江杭州人。震旦大学肄业。曾主编《现代》杂志。1937年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建国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早年所作小说受弗洛伊德影响,注重挖掘人物的潜意识,有小说集《上元灯》、《将军底头》等。在文学翻译、古典文学研究方面亦有成绩。有《施蛰存文集》。
日知录 [相关解释]
读书笔记。清代顾炎武作。三十二卷。按经义、吏治、财赋、史地、兵事、艺文等分类编次。较全面地反映了著者的政治学术思想。书中错误之处,曾经阎若璩等订正。黄汝成著有《日知录集释》,后又有多位学者加以整理研究。
旧儒 [相关解释]
1.犹宿儒。谓年老有名望的学者。
易传 [相关解释]
1.《周易》的组成部分。对《经》而言,故曰《传》。亦称《十翼》。包括《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系辞》上下篇﹑《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史记》称《易大传》。是儒家学者对古代占筮用书《周易》所作的各种解释。旧传孔子所作,不足信。大抵是战国末期或秦汉之间的作品。
晩学 [相关解释]
1.晩年求学。 2.后辈学子。 3.对前辈学者的自谦之称。
智囊团 [相关解释]
又称思想库”。指为国家领导人或政治家提供决策性意见和建议的专家学者团体。所提供的意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这些团体有的是官方的,有的是由领导人邀请组织的,有的是民间性的研究机构。在美国,著名的智囊团”有对外关系委员会、兰德公司、胡佛研究所等。
月吉 [相关解释]
1.农历每月初一或指正月初一。《周礼.地官.族师》"各掌其族之戒令政事,月吉,则属民而读邦法,书其孝弟睦媋有学者。"郑玄注"月吉,每月朔日也。"贾公彦疏引杜子春曰"当为正月吉日。"一说指一月中的吉日。参阅清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朔日不谓之吉日》。
末师 [相关解释]
1.肤浅的学者。
本元 [相关解释]
1.元气。古代有的学者认为创造天地万物的是一团混沌的元气,为天地万物之本,故曰"本元"。 2.元气。指人的精神,生命力。 3.指故土,出生地。
术家 [相关解释]
1.古代指擅长天文历算的学者。 2.特指操占验﹑阴阳等方术的人。 3.精通权谋的人。 4.精通某种技艺的人。
朴金野现象 [相关解释]
在不同光亮的环境中,人眼对不同光波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在明视觉条件下,人眼对波长550~560纳米的光最敏感,但在暗视觉条件下,人眼对500~510纳米的光最敏感。这种现象最早由捷克斯洛伐克学者朴金野发现,故称。
杂字 [相关解释]
1.古代启蒙的识字读本。汇辑各类常用字﹐编成韵语﹐以便初学者记诵。
杂家 [相关解释]
1.战国末至汉初折衷和糅合各派学说的学派﹐为九流之一。亦指此派学者。代表著作有《吕氏春秋》和《淮南子》。 2.古典目录学中的一个类别。 3.指知识广博﹐对多种学科均有一定研究并能融会贯通的人才。相对于学科专家而言。
来学 [相关解释]
1.前来就学。 2.后来的学者。
桃莱难悟 [相关解释]
1.《后汉书.冯衍传上》"无桃莱之利"唐李贤注"谢息得桃邑莱山,故言'无桃莱之利'也。但为'莱'字似'枣',文又连'桃',后学者以'桃枣'易明,'桃莱'难悟,不究始终,辄改'莱'为'枣'。衍集又作'菜',或改作'乘',展转乖僻为谬矣。"后遂以"桃莱难悟"喻深奥难懂。
梁启超(1873-1929) [相关解释]
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5年协助其师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创办《新民丛报》,介绍西方政治学说,鼓吹君主立宪,反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曾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策动蔡锷起兵反袁。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