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少数民族的内容。
带有少数民族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戎 [相关解释]
1.古代泛称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
七擒孟获 [相关解释]
公元225年,西南少数民族首领孟获起兵反叛,蜀汉丞相诸葛亮发兵征抚,采取攻心策略,七次生擒孟获,七次放还,使之心悦诚服,归顺蜀汉。
三猛 [相关解释]
1.旧时云南境内三个少数民族部落的合称。
三襄夷 [相关解释]
1.汉时蜀郡少数民族之一种。
下番 [相关解释]
1.谓在酒楼中当值陪侍酒客的官妓。 2.指偏远的少数民族。对上国而言。
丑裔 [相关解释]
1.古代对少数民族或其所居地区的蔑称。
东乡族 [相关解释]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甘肃。
东女 [相关解释]
1.我国少数民族古国名。在今四川﹑青和西藏部分地区。
东索 [相关解释]
1.古代对东北少数民族的蔑称。
东羌 [相关解释]
1.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东汉时西羌族内徙的一支。当时分布在安定﹑上郡﹑北地等三郡一带。参阅《后汉书·西羌传》及《段飃传》。
东韑 [相关解释]
1.古代泛指东方的少数民族。
丢包 [相关解释]
1.旧时江湖上的一种诈骗术。诈骗者远远看见有人来,故意把一个包裹抛在路上,然后躲起来,若有人拾取,就装做寻找失物,说包内有珍宝,对拾者恐吓勒索,拾者只好给钱了事。 2.小偷或流氓突然抢夺别人的手提包或其他值钱的东西,然后立即逃跑,也叫"丢包"。 3.傣族等西南少数民族男女青年常在新年时聚集于旷场或草地上,用荞壳装在枕形的布袋里,互相投抛为戏,谓之"丢包"。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相关解释]
中国国家广播电台。前身是1940年12月创建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12月改现名。初仅一套节目,1984年起增加到六套。其中二套是对全国广播的普通话节目,余为对少数民族、对台湾以及调频立体声节目。
中央民族大学 [相关解释]
中国以民族学科为特色的综合性民族大学。校址在北京。创建于1951年。设有汉语言文学、少数民族语文、民族学、历史等系以及研究生部等。
主帅 [相关解释]
1.统率全军的最高将领。 2.古代少数民族或部落的统治者。 3.南朝称典签﹑斋帅为"主帅"。
义人 [相关解释]
1.言行符合正义或道德标准的人。 2.秦汉时加给西南一种少数民族的称谓。
义从 [相关解释]
1.汉魏时称胡羌等少数民族归附朝廷为"义从"。取归义从命之意。 2.称由胡羌丁壮组成的军队。 3.自愿从军者。 4.依附。
义米 [相关解释]
1.东汉末天师道首领张鲁于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率徒众攻取汉中,在各地设义舍,置义米﹑义肉,过路者量腹取足。参见"义舍"。 2.晋武帝时规定边远的少数民族居民不课田,每户交米三斛,再远的交五斗,名为"义米"。见《晋书.食货志》。 3.谓备荒救灾之米。亦称"义仓米"。
义赋 [相关解释]
1.东汉时少数民族所纳的一种贡赋。
乌撒 [相关解释]
1.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居住在今云南省。
乌浒 [相关解释]
1.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名。亦指其居住地区。
乌爨 [相关解释]
1.古代云南少数民族名。即乌蛮。参见"乌爨弄"。
乌爨弄 [相关解释]
1.古代云南少数民族乌爨族的乐曲。
乌蒙 [相关解释]
1.古少数民族。居住在今云南省昭通县一带。 2.山名。在云南省禄劝县东北。云岭的分支,其脉东北延,入贵州省为七里山,总称为乌蒙山脉。
乌蛮 [相关解释]
1.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名。亦指其居住地。
九夷 [相关解释]
1.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何晏集解引马融曰"东方之夷有九种。"《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明袁衮《远游赋》"昔孔圣之周流兮,居九夷而弗陋。"一说指玄菟﹑乐浪﹑高骊﹑满饰﹑凫更﹑索家﹑东屠﹑倭人﹑天鄙。见《尔雅.释地》"九夷"疏。 2.泛称少数民族。
乞胡 [相关解释]
1.汉魏时对胡僧的蔑称→,古代泛称西方和北方各少数民族。
五姓蕃 [相关解释]
1.宋代西南少数民族中的五个部族。
五戎 [相关解释]
1.五种兵器。 2.古代泛指我国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 3.五种兵车。 4.五种导致战争之道。
五溪 [相关解释]
1.地名。指雄溪﹑樠溪﹑无溪﹑酉溪﹑辰溪。一说指雄溪﹑蒲溪﹑酉溪﹑沅溪﹑辰溪『属武陵郡,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五狄 [相关解释]
1.古代对居于我国北方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合称。《尔雅.释地》"八狄"邢昺疏引汉李巡云"一曰月支,二曰秽貊,三曰匈奴,四曰单于,五曰白屋。"
五胡十六国 [相关解释]
1.旧史称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及其所建的十六个割据政权。有五凉(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二赵(前赵﹑后赵)﹑三秦(前秦﹑后秦﹑西秦)﹑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始于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南朝宋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讫,历一百三十五年。
京族 [相关解释]
①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广西。②越南人数最多的民族。
仡佬族 [相关解释]
分布于贵州、云南、广西的少数民族。约4 3.8万人(1990年)。用仡佬语。无文字,通用汉语文。信仰原始宗教。历史上长于铸造青铜器,精于纺织。传统节日有仡佬年、吃新节。主要从事农业。
以夷攻夷 [相关解释]
1.使夷人自相攻伐。本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民族分化政策。 2.晩清时,亦指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对付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
休官 [相关解释]
1.辞去官职。 2.古代少数民族部落名。
传箭 [相关解释]
1.传递令箭。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起兵令众,以传箭为号。 2.引申为传令。 3.报时。古用铜壶滴漏计时,看水平面箭上的刻度,即知时刻。
佅僸 [相关解释]
1.《文选.班固》"四夷间奏,德广所及,僸佅兜离,罔不具集。"李善注引《孝经钩命决》"东夷之乐曰佅,南夷之乐曰任,西夷之乐曰林离,北夷之乐曰僸。"后因以"佅僸"泛指我国古代北方﹑东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
佛妆 [相关解释]
1.亦作"佛妆"。 2.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妇女的一种化妆,有保护面部皮肤的作用。
侏离 [相关解释]
1.亦作"侏"。亦作"侏?"。 2.我国古代西部少数民族乐舞的总称。 3.形容方言﹑少数民族或外国的语言文字怪异,难以理解。 4.借指古代少数民族。 5.用以鄙称外国人。
侗族 [相关解释]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湖南和广西。
俄罗斯族 [相关解释]
①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②俄罗斯联邦的人数最多的民族。
俅人 [相关解释]
1.我国少数民族独龙族的旧称。
俚人 [相关解释]
1.粗俗之人。 2.古代对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泛称。又称俚子。
俚子 [相关解释]
1.古代对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称呼。
倓钱 [相关解释]
1.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为赎罪所出的钱。
僬侥 [相关解释]
1.古代传说中的矮人,因以为其国名。 2.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名。 3.指卑微年幼之人或卑鄙小人。
僮族 [相关解释]
1.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等省。1965年改"僮族"为"壮族"。
僸佅 [相关解释]
1.古代指我国北部和东部地区少数民族音乐。
僸佅兜离 [相关解释]
1.泛指我国古代少数民族音乐。
儋耳 [相关解释]
1.一种古代西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雕镂其颊,皮连耳廓,分为数支,下垂至肩,作为妆饰。 2.古代北方国名。 3.古代南方国名。又名离耳『元鼎六年内属,称儋耳郡。在今海南岛儋县。
兜离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少数民族音乐名称。 2.喻不典雅的音乐。 3.形容言语难懂。
入地 [相关解释]
1.钻入地下。形容十分羞惭。 2.喻死亡。 3.宋代靖州地区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居民互斗,胜者仅掠溶者之钱财而归还其土地,谓之"入地"。
六蕃 [相关解释]
1.唐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
六蛮 [相关解释]
1.古指我国南方各少数民族。
冉駹 [相关解释]
1.汉代西南的两个少数民族,亦指其国名。冉,亦作"冄"。 2.泛指我国古代边境少数民族。
出宋 [相关解释]
1.宋代南方某些山居少数民族首领出归朝廷者称出宋。
刀砺 [相关解释]
1.小刀和磨刀石。古人或少数民族随身携带的日用品。 2.专指磨刀石。
列传(-zhuàn) [相关解释]
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后为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主要记载帝皇以外的人物事迹。班固撰《汉书》时,取消世家”一类而并入列传,为后世史官所沿袭。也有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如《明史》中的《四川土司列传》、《外国·日本列传》等。
劈面 [相关解释]
①用刀割划面部。古代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以此来表示哀痛夷人,在京及归,闻怿之丧,为之劈面者数百人。②迎面劈面而来。也形容风冷如割十月霜风还劈面。
勿吉 [相关解释]
1.我国南北朝时少数民族名。居今吉林长白山﹑松花江一带﹐为满族的祖先。
北唐 [相关解释]
1.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名。 2.复姓『有北唐子真。见《通志.氏族三》引《英贤传》。
北夷 [相关解释]
1.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北庭 [相关解释]
1.指汉代北单于所统治之地。 2.泛指塞北少数民族所统治之地。 3.唐方镇名。属陇右道。以其治所在北庭都护府﹐节度使例兼北庭都护﹐故通称北庭。辖西北伊﹑西﹑庭三州及北庭都护府境内诸军镇﹑守捉。其地后入回纥,继入吐蕃。 4.指燕京。即今北京市。元建都燕京,时汉人称之为北庭。
北翟 [相关解释]
1.即北狄。翟,同"狄"。古代泛指我国北方地区少数民族。
十六国 [相关解释]
历史时期名。西晋末年,各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在北方先后建立割据政权。从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到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方为止,一百三十五年间在北方黄河流域和今四川地区建立的割据政权,计有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夏等十六国,另外还有冉魏、西燕及代等政权,历史上泛称这段时期为十六国时期。
卉服 [相关解释]
1.用絺葛做的衣服。 2.借指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或岛居之人。
南夷 [相关解释]
1.旧指南方的少数民族。又指南方边远地区。
南徼 [相关解释]
1.南方边陲;南部边界。 2.指代南部边境的少数民族或附属国。
南戒 [相关解释]
1.古指南方阻隔少数民族的山河界限。戒,界。相当于今四川﹑陕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一线。
南沃沮 [相关解释]
1.古代国名。东汉时,我国东部少数民族所建。
南辫 [相关解释]
1.古指我国西南的少数民族。其俗编发为辫,故称。
县道 [相关解释]
1.县和道『制,邑有少数民族杂居者称道,无者称县。 2.通行全县或县与县之间的道路。
反毳 [相关解释]
1.反穿毛皮衣。旧称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为反毳者。
反舌 [相关解释]
1.鸟名。即百舌鸟。 2.指语言与汉语不同之少数民族。 3.犹言张口结舌。
口弦 [相关解释]
1.我国少数民族的一种简易乐器。
台湾省 [相关解释]
简称台”。在中国东南部,东和南海之间。省境由台湾岛及澎湖列岛、钓鱼岛等岛屿组成。面积36万平方千米。人口2075万(1992年)。少数民族有高山族。1887年置省。行政中心台北。主岛2/3为山地、丘陵,台湾山脉纵贯南北;平原分布在西部。高温多雨,属亚热带(南部为热带)湿润区。工业发达,纺织、电子和食品工业为支柱。主要农产有水稻、甘蔗、水果和蔬菜。对外贸易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同亭 [相关解释]
1.古代少数民族名。
名王 [相关解释]
1.指古代少数民族声名显赫的王。 2.泛指皇族有封号的王。
吐万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少数民族鲜卑族姓。北周有吐万绪。《隋书》﹑《北史》有传。
吐突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少数民族鲜卑族姓。唐代有吐突承璀,见《新唐书.宦者传上》。
吐贺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柔然族的姓。北魏有吐贺真,见《魏书.蠕蠕传》。
君长 [相关解释]
1.国君与卿大夫。 2.天子或诸侯。 3.古代少数民族部落之酋长。
周头 [相关解释]
1.古代少数民族名。
周边 [相关解释]
周围边缘周边地区|华夏各国的周边,还居住着一些少数民族。
和市 [相关解释]
1.古代指官府按价向民间购买实物。至唐宋以后,实际成为强行摊派﹑掠夺民财民物的制度。 2.指与少数民族交易。
和戎 [相关解释]
1.指与少数民族或别国媾和修好。 2.犹和亲。指封建王朝与边境少数民族统治者结亲交好。
咳首 [相关解释]
1.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之一。
哀牢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
哈尼族 [相关解释]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
哈萨克族 [相关解释]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
啰哩 [相关解释]
1.古代少数民族名。
四夷馆 [相关解释]
1.北魏时在洛阳城南所设的宾馆,以居四邻各国来归附的人。 2.明永乐五年所设专门翻译边疆少数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初隶属翰林院,后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馆事。内分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后增八百﹑暹罗二馆。参阅《明史.职官志三》。
四方馆 [相关解释]
1.官署名。隋炀帝时置,对东西南北四方少数民族,各设使者一人,掌管往来及互相贸易等事,隶属鸿胪寺。唐以通事舍人主管,隶属中书省。宋置四方馆使,掌管文武官朝见辞谢,国忌赐香及诸道元日﹑冬至﹑朔旦﹑庆贺章表﹑郊祀﹑朝蕃官﹑贡举人﹑进奉使﹑京官﹑致仕官﹑道释﹑父老陪位等事。其职务与隋唐不同。明有四夷馆清有会同四译馆,职务同隋唐四方馆。参阅《文献通考.职官五》。
回疆 [相关解释]
1.清代对新疆天山南路的通称。该地为维吾尔族所聚居,因清代对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或地区多加称为"回",故名。也叫回部。
回纥 [相关解释]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今鄂尔浑河流域。唐时曾建立回纥政权。也叫回鹘。
土司 [相关解释]
元明清时期,在西南、西北地区设置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有文职和武职之分。按等级以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官隶吏部,以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官隶兵部。明清时,曾在部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司。解放后土司制度已被彻底废除。
土家族 [相关解释]
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等地的少数民族。约5725万人(1990年)。用土家语,无文字。通用汉语文。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擅长编织土花铺盖(织锦)。喜跳摆手舞。传统节日有族年等。主要从事农业。
土族 [相关解释]
分布于青海、甘肃等地的少数民族。约193万人(1990年)。用土语,有文字,通用汉文、藏文。信藏传佛教∪酥油奶茶。精养良马,骑术高超。传统节日有擂台会、丹麻戏会、纳顿”(庆丰收会)。主要从事农业。
地方民族主义 [相关解释]
曾称狭隘民族主义”。多民族国家内,少数民族中的剥削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表现。是一种孤立、保守、排外的民族主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