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0 查到相关山经的内容。
带有山经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四照花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花名。因花开光华四照,故名。语本《山海经.南山经》"《南山经》之首曰?山,其首曰招摇之山……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郭璞注"言有光焰也。若木华赤,其光照地,亦此类也。"袁珂校注"华,光华。"
1.传说中的花名。因花开光华四照,故名。语本《山海经.南山经》"《南山经》之首曰?山,其首曰招摇之山……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郭璞注"言有光焰也。若木华赤,其光照地,亦此类也。"袁珂校注"华,光华。"
密山
[相关解释]
1.古代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七十二里,曰密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 2.古代传说中的山名。指峚山。
1.古代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七十二里,曰密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 2.古代传说中的山名。指峚山。
密荣
[相关解释]
1.传说中峚山所产之玉荣,可为玉种,坚栗精密,润泽有光,天地鬼神以之为食,君子配之可御不祥。见《山海经.西山经》。峚山亦作"密山",故峚荣亦可作"密荣"。
1.传说中峚山所产之玉荣,可为玉种,坚栗精密,润泽有光,天地鬼神以之为食,君子配之可御不祥。见《山海经.西山经》。峚山亦作"密山",故峚荣亦可作"密荣"。
寒清
[相关解释]
1.《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南五十里,曰高前之山。其上有水焉,甚寒而清,帝台之浆也,饮之者不心痛。"后以"寒清"指寒凉而清澈的酒。 2.指寒冷之气。
1.《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南五十里,曰高前之山。其上有水焉,甚寒而清,帝台之浆也,饮之者不心痛。"后以"寒清"指寒凉而清澈的酒。 2.指寒冷之气。
山海经
[相关解释]
中国古代地理名著。作者不详。西汉末年流行于世。疑作于战国后期(约公元前200年左右)。全书分《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其中以《山经》最有价值,记载有山四百四十七座,以山为纲,记述有关的河流、民族、植物、动物和矿产等地理知识,还参以神话传说。对研究中国古代地理、历史、民俗及神话等,均有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地理名著。作者不详。西汉末年流行于世。疑作于战国后期(约公元前200年左右)。全书分《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其中以《山经》最有价值,记载有山四百四十七座,以山为纲,记述有关的河流、民族、植物、动物和矿产等地理知识,还参以神话传说。对研究中国古代地理、历史、民俗及神话等,均有参考价值。
山经
[相关解释]
1.《山海经》的简称。 2.泛指记录山脉的舆地之书。
1.《山海经》的简称。 2.泛指记录山脉的舆地之书。
弱水
[相关解释]
1.古水名。由于水道水浅或当地人民不习惯造船而不通舟楫,只用皮筏济渡的,古人往往认为是水弱不能载舟,因称弱水。故古时所称弱水者甚多。(1)《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又"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上源指今甘肃山丹河,下游即山丹河与甘州河合流后的黑河,入内蒙古境后,称额济纳河。(2)《山海经.西山经》"劳山,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指今陕西北部洛水上游某支流。(3)《山海经.大荒西经》"﹝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史记.大宛列传》"安息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后汉书.西域传.
1.古水名。由于水道水浅或当地人民不习惯造船而不通舟楫,只用皮筏济渡的,古人往往认为是水弱不能载舟,因称弱水。故古时所称弱水者甚多。(1)《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又"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上源指今甘肃山丹河,下游即山丹河与甘州河合流后的黑河,入内蒙古境后,称额济纳河。(2)《山海经.西山经》"劳山,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指今陕西北部洛水上游某支流。(3)《山海经.大荒西经》"﹝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史记.大宛列传》"安息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后汉书.西域传.
桑封
[相关解释]
1."桑主"。《山海经·中山经》"其余十三山者,毛用一羊,县婴用桑封,瘗而不糈。桑封者,桑主也,方其下而鋭其上,而中穿之加金。"一说为藻珪之误。袁珂校注"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第一章注谓经文桑封系藻珪之误,桑主即藻玉……其说近是。"
1."桑主"。《山海经·中山经》"其余十三山者,毛用一羊,县婴用桑封,瘗而不糈。桑封者,桑主也,方其下而鋭其上,而中穿之加金。"一说为藻珪之误。袁珂校注"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第一章注谓经文桑封系藻珪之误,桑主即藻玉……其说近是。"
沶石
[相关解释]
1.矿石名。《山海经.西山经》"又百八十里﹐曰号山……多沶石。"郝懿行笺疏"《说文》沶本字作淦﹐云泥也﹐盖石质柔软如泥者﹐今水中土中俱有此石也。"一说﹐沶石为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的一种矿物。
1.矿石名。《山海经.西山经》"又百八十里﹐曰号山……多沶石。"郝懿行笺疏"《说文》沶本字作淦﹐云泥也﹐盖石质柔软如泥者﹐今水中土中俱有此石也。"一说﹐沶石为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的一种矿物。
浑浑泡泡
[相关解释]
1.大水涌流貌。《山海经.西山经》"﹝不周山﹞北望诸?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一说﹐指水喷涌之声。参阅郭璞注。
1.大水涌流貌。《山海经.西山经》"﹝不周山﹞北望诸?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一说﹐指水喷涌之声。参阅郭璞注。
清瑶
[相关解释]
1.谓瑶水。晋陶潜《读》诗之三"亭亭明玕照﹐落落清瑶流。"逯钦立注"《山海经.西山经》'爰有滛水﹐其清洛洛。'"滛﹐同"瑶"。一说﹐指水。
1.谓瑶水。晋陶潜《读》诗之三"亭亭明玕照﹐落落清瑶流。"逯钦立注"《山海经.西山经》'爰有滛水﹐其清洛洛。'"滛﹐同"瑶"。一说﹐指水。
离鸟
[相关解释]
1.失群之鸟。 2.指蛮蛮。又名比翼鸟。传说状如凫而一翼一目﹐两鸟相并﹐才能飞翔。《山海经.西山经》﹕"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郭璞注﹕"比翼鸟也﹐色青赤﹐不比不能飞﹐《尔雅》作鹣鹣鸟也。"因指雌雄同栖之鸟。
1.失群之鸟。 2.指蛮蛮。又名比翼鸟。传说状如凫而一翼一目﹐两鸟相并﹐才能飞翔。《山海经.西山经》﹕"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郭璞注﹕"比翼鸟也﹐色青赤﹐不比不能飞﹐《尔雅》作鹣鹣鸟也。"因指雌雄同栖之鸟。
空夺
[相关解释]
1.药草名。又名寇脱﹐俗名通草。《山海经.中山经》﹕"﹝崃山﹞其木多檀柘﹐其草多?韭﹐多药空夺。"袁珂校注﹕"汪绂云﹕'空夺即寇脱也。'案汪说疑是。"一说即蛇皮蜕。见郭璞注。
1.药草名。又名寇脱﹐俗名通草。《山海经.中山经》﹕"﹝崃山﹞其木多檀柘﹐其草多?韭﹐多药空夺。"袁珂校注﹕"汪绂云﹕'空夺即寇脱也。'案汪说疑是。"一说即蛇皮蜕。见郭璞注。
精卫
[相关解释]
1.古代神话中鸟名。《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南朝梁任昿《述异记》卷上"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其名自呼,每衔西山木石填东海。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如海燕。今东海精卫誓水处,曾溺于此川,誓不饮其水。一名鸟誓,一名寃禽,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后多用以比喻有仇恨而志在必报,或不畏艰难﹑奋斗不懈的人。
1.古代神话中鸟名。《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南朝梁任昿《述异记》卷上"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其名自呼,每衔西山木石填东海。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如海燕。今东海精卫誓水处,曾溺于此川,誓不饮其水。一名鸟誓,一名寃禽,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后多用以比喻有仇恨而志在必报,或不畏艰难﹑奋斗不懈的人。
精卫填海
[相关解释]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来用精卫填海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来用精卫填海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萧甬铁路
[相关解释]
从浙江萧山经绍兴到宁波北仑港。长185千米。始筑于清末,1937年修至曹娥江边。抗日战争期间遭严重破坏。建国后复修,1959年修通。1985年延伸至北仑港。是浙江港口城市宁波和内地联系的重要通道。
从浙江萧山经绍兴到宁波北仑港。长185千米。始筑于清末,1937年修至曹娥江边。抗日战争期间遭严重破坏。建国后复修,1959年修通。1985年延伸至北仑港。是浙江港口城市宁波和内地联系的重要通道。
衔石填海
[相关解释]
1.《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后因以"衔石填海"比喻为实现既定目标,坚韧不拔地奋斗到底。
1.《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后因以"衔石填海"比喻为实现既定目标,坚韧不拔地奋斗到底。
阳华
[相关解释]
1.古泽薮名。 2.山名。(1)在江浙一带。《吕氏春秋.本味》"阳华之芸,云梦之芹。"高诱注"阳华乃华阳,山名也……在吴越之间。"(2)在陕西省华阴县东南。《山海经.中山经》"阳华之山,其阳多金玉。"
1.古泽薮名。 2.山名。(1)在江浙一带。《吕氏春秋.本味》"阳华之芸,云梦之芹。"高诱注"阳华乃华阳,山名也……在吴越之间。"(2)在陕西省华阴县东南。《山海经.中山经》"阳华之山,其阳多金玉。"
霜钟
[相关解释]
1.亦作"霜钟"。 2.指钟或钟声。语本《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亦作"霜钟"。 2.指钟或钟声。语本《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鳖珠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本味》"醴水之鱼,名曰朱鳖,六足,有珠百碧。"陈奇猷校释"皮有珠文。"《山海经.东山经》引作"﹝珠蟞鱼﹞六足,有珠"◇因谓鳖足有珠。
1.《吕氏春秋.本味》"醴水之鱼,名曰朱鳖,六足,有珠百碧。"陈奇猷校释"皮有珠文。"《山海经.东山经》引作"﹝珠蟞鱼﹞六足,有珠"◇因谓鳖足有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