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6 查到相关岐山的内容。
带有岐山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川
[相关解释]
1.三条河流的合称,所指不一。(1)西周以泾﹑渭﹑洛为三川。《国语.周语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韦昭注"三川,泾﹑渭﹑洛,出于岐山。"(2)东周以河﹑洛﹑伊为三川。《战国策.秦策一》"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文选.鲍照》"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李善注引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 2.指洛阳。
1.三条河流的合称,所指不一。(1)西周以泾﹑渭﹑洛为三川。《国语.周语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韦昭注"三川,泾﹑渭﹑洛,出于岐山。"(2)东周以河﹑洛﹑伊为三川。《战国策.秦策一》"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文选.鲍照》"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李善注引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 2.指洛阳。
义渠
[相关解释]
1.古代民族名。西戎之一。也作"仪渠"。分布于岐山﹑泾水﹑漆水以北今甘肃庆阳及泾川一带。春秋时势力强大,自称为王,有城郭。地近秦国,与秦时战时和。周赧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为秦所并,以其地置北地郡。见《逸周书.王会》﹑《史记.秦本纪》。
1.古代民族名。西戎之一。也作"仪渠"。分布于岐山﹑泾水﹑漆水以北今甘肃庆阳及泾川一带。春秋时势力强大,自称为王,有城郭。地近秦国,与秦时战时和。周赧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为秦所并,以其地置北地郡。见《逸周书.王会》﹑《史记.秦本纪》。
五丈原
[相关解释]
1.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南,斜谷口西侧,渭水南岸。相传蜀汉诸葛亮六出祁山曾在此驻军。公元234年诸葛亮伐魏,出斜谷,驻军屯田,相持百馀日后,病卒于此。
1.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南,斜谷口西侧,渭水南岸。相传蜀汉诸葛亮六出祁山曾在此驻军。公元234年诸葛亮伐魏,出斜谷,驻军屯田,相持百馀日后,病卒于此。
凤野
[相关解释]
1.传说周朝兴起,有凤凰鸣于岐山◇以"凤野"为岐山代称。 2.美丽富绕的原野。
1.传说周朝兴起,有凤凰鸣于岐山◇以"凤野"为岐山代称。 2.美丽富绕的原野。
南公鼎
[相关解释]
1.西周初期青铜器。清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岐山礼村出土,为南公之孙盂所造,故称。或称"盂鼎"。详"盂鼎"。
1.西周初期青铜器。清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岐山礼村出土,为南公之孙盂所造,故称。或称"盂鼎"。详"盂鼎"。
周公旦
[相关解释]
西周政治家。姬姓,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为周公。先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他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联合纣王之子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出师东征,平定叛乱,并大规模分封诸侯。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
西周政治家。姬姓,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为周公。先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他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联合纣王之子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出师东征,平定叛乱,并大规模分封诸侯。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
周原
[相关解释]
1.周城的原野。周,地名,在岐山南。为周室之发祥地。 2.泛指中国的土地。 3.广阔的原野。
1.周城的原野。周,地名,在岐山南。为周室之发祥地。 2.泛指中国的土地。 3.广阔的原野。
地乳
[相关解释]
1.地母之乳房。指岐山。 2.梵文化名称gostana的意译,指于阗。go,梵文"地,大地"之意;stana,梵文"乳房"之意。
1.地母之乳房。指岐山。 2.梵文化名称gostana的意译,指于阗。go,梵文"地,大地"之意;stana,梵文"乳房"之意。
天柱
[相关解释]
1.古代神话中的支天之柱。 2.比喻负重任者。 3.耳的别名。 4.山名。在山东平度县北。 5.山名。又名霍山。在今安徽。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南巡﹐登其山﹐号为南岳﹐即此。 6.山名。在浙江省余杭县北。 7.山名。陕西岐山的别名。 8.星名。属于东方七宿中的角宿。《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星经》卷上"天柱五星在紫微宫内﹐近东垣﹐主建教等二十四气也。"
1.古代神话中的支天之柱。 2.比喻负重任者。 3.耳的别名。 4.山名。在山东平度县北。 5.山名。又名霍山。在今安徽。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南巡﹐登其山﹐号为南岳﹐即此。 6.山名。在浙江省余杭县北。 7.山名。陕西岐山的别名。 8.星名。属于东方七宿中的角宿。《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星经》卷上"天柱五星在紫微宫内﹐近东垣﹐主建教等二十四气也。"
太王
[相关解释]
1.周文王之祖古公亶父的尊号。周人本居豳﹐自古公始迁居岐山之下﹐定国号曰周﹐自此兴盛﹐故武王克殷﹐追尊为太王。
1.周文王之祖古公亶父的尊号。周人本居豳﹐自古公始迁居岐山之下﹐定国号曰周﹐自此兴盛﹐故武王克殷﹐追尊为太王。
岐周
[相关解释]
1.岐山下的周代旧邑。地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境,周建国于此,故称。
1.岐山下的周代旧邑。地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境,周建国于此,故称。
岐山
[相关解释]
1.山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境。上古称"岐"。
1.山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境。上古称"岐"。
岐山操
[相关解释]
1.琴曲名。相传周公为太王作。一说周人为文王作。参阅《乐府诗集.琴曲一.岐山操》。
1.琴曲名。相传周公为太王作。一说周人为文王作。参阅《乐府诗集.琴曲一.岐山操》。
岐梁
[相关解释]
1.岐山和梁山的并称。 2.借指李茂贞和朱温。唐末,朱温封梁王;五代初,李茂贞自称岐王。
1.岐山和梁山的并称。 2.借指李茂贞和朱温。唐末,朱温封梁王;五代初,李茂贞自称岐王。
岐邑
[相关解释]
1.古邑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境。周古公亶父所建。
1.古邑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境。周古公亶父所建。
岐阳
[相关解释]
1.岐山之南。
1.岐山之南。
岐阳之搜
[相关解释]
1.指周成王在岐山南面的一次大规模狩猎活动。
1.指周成王在岐山南面的一次大规模狩猎活动。
崩竭
[相关解释]
1.谓山崩川竭。语本《国语.周语上》"三川竭,岐山崩。"
1.谓山崩川竭。语本《国语.周语上》"三川竭,岐山崩。"
毛公鼎
[相关解释]
西周晚期青铜器。清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出土。鼎上有铭文四百七十九个字,记述了周宣王告诫和褒赏臣下毛公fe435氖虑椤J侵泄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现藏台湾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西周晚期青铜器。清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出土。鼎上有铭文四百七十九个字,记述了周宣王告诫和褒赏臣下毛公fe435氖虑椤J侵泄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现藏台湾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盂鼎
[相关解释]
也称大盂鼎”。西周早期青铜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礼村。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内容为约公元前1004年周康王对臣下盂的册命。是研究西周早期历史的重要资料。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也称大盂鼎”。西周早期青铜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礼村。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内容为约公元前1004年周康王对臣下盂的册命。是研究西周早期历史的重要资料。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禹鼎
[相关解释]
1.传说夏禹以九牧之金铸鼎,上铸万物,使民知何物为善,何物为恶。 2.即九鼎。传说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因以喻国家领土﹑政权。 3.西周晩期青铜器。宋代《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书着录,称为"穆公鼎"。铭文二○五字,记述禹以武公的兵车百辆和徒御一千二百人随周王作战,俘获鄂侯事。1942年陕西岐山又出一鼎,与宋代着录相同,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1.传说夏禹以九牧之金铸鼎,上铸万物,使民知何物为善,何物为恶。 2.即九鼎。传说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因以喻国家领土﹑政权。 3.西周晩期青铜器。宋代《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书着录,称为"穆公鼎"。铭文二○五字,记述禹以武公的兵车百辆和徒御一千二百人随周王作战,俘获鄂侯事。1942年陕西岐山又出一鼎,与宋代着录相同,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箱工
[相关解释]
1.即伐木工。清嘉庆十八年间陕西省伐木工起义于岐山县三才峡。史称"箱工起义"。
1.即伐木工。清嘉庆十八年间陕西省伐木工起义于岐山县三才峡。史称"箱工起义"。
西岐
[相关解释]
1.古邑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
1.古邑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
鸣岐
[相关解释]
1.《国语.周语上》"周之兴也,鹡鷟鸣于岐山。"韦昭注"鹡鷟,凤之别名。"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北。相传周古公亶父迁此而兴◇以"鸣岐"谓吉祥之兆。
1.《国语.周语上》"周之兴也,鹡鷟鸣于岐山。"韦昭注"鹡鷟,凤之别名。"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北。相传周古公亶父迁此而兴◇以"鸣岐"谓吉祥之兆。
鸣岐凤
[相关解释]
1.鸣于岐山的凤凰。
1.鸣于岐山的凤凰。
鹡鷟鸣岐
[相关解释]
1.《国语.周语上》"周之兴也,鹡鷟鸣于岐山。"后因以"鹡鷟鸣岐"指兴王道成帝业的瑞兆。
1.《国语.周语上》"周之兴也,鹡鷟鸣于岐山。"后因以"鹡鷟鸣岐"指兴王道成帝业的瑞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