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96 查到相关帝纪的内容。
带有帝纪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目十行
[相关解释]
1.一眼能看十行文章。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语本《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及《北齐书·河南康舒王孝瑜传》"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
1.一眼能看十行文章。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语本《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及《北齐书·河南康舒王孝瑜传》"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
七宝鞭
[相关解释]
1.以多种珍宝为饰的马鞭。晋王敦欲为乱,明帝乘骏骑密察敦营。敦觉,遣五骑追之。途中,帝将七宝鞭与逆旅老妪,令俟追者至,以鞭示之。俄而追者至,问妪,妪曰"去已远矣。"因以鞭示之,追骑玩鞭稽留,帝仅而获免。见《晋书.明帝纪》◇用以为典。
1.以多种珍宝为饰的马鞭。晋王敦欲为乱,明帝乘骏骑密察敦营。敦觉,遣五骑追之。途中,帝将七宝鞭与逆旅老妪,令俟追者至,以鞭示之。俄而追者至,问妪,妪曰"去已远矣。"因以鞭示之,追骑玩鞭稽留,帝仅而获免。见《晋书.明帝纪》◇用以为典。
三十子
[相关解释]
1.《梁书。元帝纪》"大宝元年正月辛亥朔,左卫将军王僧辩获橘三十子共蒂以献。"后因以"三十子"为橘的别称。
1.《梁书。元帝纪》"大宝元年正月辛亥朔,左卫将军王僧辩获橘三十子共蒂以献。"后因以"三十子"为橘的别称。
三拜
[相关解释]
1.长跪后两手相拱至地,俯首至手为拜。重复三次,谓之三拜。(1)古人相见以再拜为常礼,唯遇特殊情况乃三拜,以示情切。《左传.僖公十五年》"秦获晋侯以归……晋大夫三拜稽首。"北周宣帝时﹐始改三拜为常礼。《周书.宣帝纪》"﹝宣政元年九月﹞诏诸应拜者﹐皆以三拜成礼。"参阅赵翼《陔馀丛考.再拜三拜四拜五拜》。(2)主人对众宾行礼,不及一一相拜,仅以三拜表示。《仪礼.乡射礼》"主人西南面三拜众宾,众宾皆答一拜。"郑玄注"三拜,示徧也。"贾公彦疏"三拜示徧也者,众宾无问多少,止为三拜而已,是示徧也。"(3)佛教以三拜
1.长跪后两手相拱至地,俯首至手为拜。重复三次,谓之三拜。(1)古人相见以再拜为常礼,唯遇特殊情况乃三拜,以示情切。《左传.僖公十五年》"秦获晋侯以归……晋大夫三拜稽首。"北周宣帝时﹐始改三拜为常礼。《周书.宣帝纪》"﹝宣政元年九月﹞诏诸应拜者﹐皆以三拜成礼。"参阅赵翼《陔馀丛考.再拜三拜四拜五拜》。(2)主人对众宾行礼,不及一一相拜,仅以三拜表示。《仪礼.乡射礼》"主人西南面三拜众宾,众宾皆答一拜。"郑玄注"三拜,示徧也。"贾公彦疏"三拜示徧也者,众宾无问多少,止为三拜而已,是示徧也。"(3)佛教以三拜
三朝元老
[相关解释]
1.指历事三位君主的重臣。语出《后汉书.章帝纪》"行太尉事节乡侯熹三世在位,为国元老。"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四"海宁陈文简公予告在家﹐来游西湖﹐人知三朝元老﹐观者如堵。"后用以泛指老资格。
1.指历事三位君主的重臣。语出《后汉书.章帝纪》"行太尉事节乡侯熹三世在位,为国元老。"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四"海宁陈文简公予告在家﹐来游西湖﹐人知三朝元老﹐观者如堵。"后用以泛指老资格。
三楚
[相关解释]
1.战国楚地疆域广阔,秦汉时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史记.货殖列传》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汉书.高帝纪上》"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颜师古注引孟康《音义》,以江陵(即南郡)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二说不同◇人诗文中多以泛指长江中游以南,今湖南湖北一带地区。 2.五代时,马殷据长沙,周行逢据武陵,高季兴据江陵,都在古楚地,亦称三楚。见宋周羽翀《三楚新录》。
1.战国楚地疆域广阔,秦汉时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史记.货殖列传》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汉书.高帝纪上》"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颜师古注引孟康《音义》,以江陵(即南郡)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二说不同◇人诗文中多以泛指长江中游以南,今湖南湖北一带地区。 2.五代时,马殷据长沙,周行逢据武陵,高季兴据江陵,都在古楚地,亦称三楚。见宋周羽翀《三楚新录》。
三絶
[相关解释]
1.指三国魏《受禅碑》的王朗文﹑梁鹄书﹑钟繇刻字。 2.三国吴主赵夫人的织锦﹑刺绣﹑丝幔被称为"机绝"﹑"针绝"﹑"丝绝",人谓"吴有三絶,四海无俦其妙。"见晋王嘉《拾遗记.吴》。 3.指晋顾恺之的才﹑画﹑痴。 4.指晋袁山松之《行路难》辞﹑羊昙唱乐﹑桓伊挽歌。 5.指晋戴逵所作佛像,顾恺之所作维摩画图,义熙年间狮子国所献玉像。 6.南朝宋谢瞻所作《喜霁》诗,谢灵运写之,谢琨咏之,王弘称之为三绝。见《南史.谢瞻传》。 7.南朝梁元帝画孔子像,自撰赞辞并自书之,时人谓之三绝。见《南史.梁元帝纪》。
1.指三国魏《受禅碑》的王朗文﹑梁鹄书﹑钟繇刻字。 2.三国吴主赵夫人的织锦﹑刺绣﹑丝幔被称为"机绝"﹑"针绝"﹑"丝绝",人谓"吴有三絶,四海无俦其妙。"见晋王嘉《拾遗记.吴》。 3.指晋顾恺之的才﹑画﹑痴。 4.指晋袁山松之《行路难》辞﹑羊昙唱乐﹑桓伊挽歌。 5.指晋戴逵所作佛像,顾恺之所作维摩画图,义熙年间狮子国所献玉像。 6.南朝宋谢瞻所作《喜霁》诗,谢灵运写之,谢琨咏之,王弘称之为三绝。见《南史.谢瞻传》。 7.南朝梁元帝画孔子像,自撰赞辞并自书之,时人谓之三绝。见《南史.梁元帝纪》。
三苗
[相关解释]
1.古国名。《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孔传"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史记.五帝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张守节正义"吴起曰'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以天子在北,故洞庭在西为左,彭蠡在东为右。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
1.古国名。《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孔传"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史记.五帝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张守节正义"吴起曰'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以天子在北,故洞庭在西为左,彭蠡在东为右。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
三马同槽
[相关解释]
1.《晋书.宣帝纪》"﹝曹操﹞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三马,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一槽,指曹氏◇因以"三马同槽"为外姓谋位之典故。
1.《晋书.宣帝纪》"﹝曹操﹞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三马,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一槽,指曹氏◇因以"三马同槽"为外姓谋位之典故。
上林
[相关解释]
1.古宫苑名。秦旧苑,汉初荒废,至汉武帝时重新扩建。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界。 2.古宫苑名。东汉光武帝时建造。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汉魏洛阳故城西。东汉永平十五年冬,车骑校猎上林苑,即此。 3.古宫苑名。南朝宋大明三年建造。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玄武湖北。见《宋书.孝武帝纪》。 4.泛指帝王的园囿。 5.指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1.古宫苑名。秦旧苑,汉初荒废,至汉武帝时重新扩建。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界。 2.古宫苑名。东汉光武帝时建造。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汉魏洛阳故城西。东汉永平十五年冬,车骑校猎上林苑,即此。 3.古宫苑名。南朝宋大明三年建造。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玄武湖北。见《宋书.孝武帝纪》。 4.泛指帝王的园囿。 5.指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中二千石
[相关解释]
1.汉官秩名。《史记.外戚世家》"娙何秩比中二千石。"《汉书.宣帝纪》"颍川太守黄霸以治行尤异,秩中二千石。"颜师古注"汉制,秩二千石者,一岁得一千四百四十石,实不满二千石也。其云中二千石者,一岁得二千一百六十石,举成数言之,故曰中二千石。中者,满也。"汉制九卿秩皆中二千石﹐故又用为九卿的代称。
1.汉官秩名。《史记.外戚世家》"娙何秩比中二千石。"《汉书.宣帝纪》"颍川太守黄霸以治行尤异,秩中二千石。"颜师古注"汉制,秩二千石者,一岁得一千四百四十石,实不满二千石也。其云中二千石者,一岁得二千一百六十石,举成数言之,故曰中二千石。中者,满也。"汉制九卿秩皆中二千石﹐故又用为九卿的代称。
九命
[相关解释]
1.周代的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九命。上公九命为伯;王之三公八命;侯伯七命;王之卿六命;子男五命;王之大夫﹑公之孤四命;公﹑侯伯之卿三命;公﹑侯伯之大夫,子男之卿再命(即二命);公﹑侯伯之士,子男之大夫一命。子男之士不命。他们的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等,各按等级作具体规定。见《周礼.春官.典命》﹑《礼记.王制》。九等官爵中的最高一级亦称九命。 2.北周官秩的等级。宇文泰为魏太师时作九命之典。以第一品为九命,第九品为一命。每命又分为二级。见《周书.文帝纪下》﹑《周书.卢辩传》。
1.周代的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九命。上公九命为伯;王之三公八命;侯伯七命;王之卿六命;子男五命;王之大夫﹑公之孤四命;公﹑侯伯之卿三命;公﹑侯伯之大夫,子男之卿再命(即二命);公﹑侯伯之士,子男之大夫一命。子男之士不命。他们的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等,各按等级作具体规定。见《周礼.春官.典命》﹑《礼记.王制》。九等官爵中的最高一级亦称九命。 2.北周官秩的等级。宇文泰为魏太师时作九命之典。以第一品为九命,第九品为一命。每命又分为二级。见《周书.文帝纪下》﹑《周书.卢辩传》。
书观
[相关解释]
1.《后汉书.和帝纪》"帝幸东观览书林,阅篇籍"◇遂以"书观"称书院﹑学校。
1.《后汉书.和帝纪》"帝幸东观览书林,阅篇籍"◇遂以"书观"称书院﹑学校。
五校
[相关解释]
1.汉时对步兵﹑屯骑﹑长水﹑越骑﹑射声五校尉的合称。 2.西汉末高扈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称号。见《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南朝梁末亦有号为"五校"的起义军。见《陈书.高祖纪上》。
1.汉时对步兵﹑屯骑﹑长水﹑越骑﹑射声五校尉的合称。 2.西汉末高扈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称号。见《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南朝梁末亦有号为"五校"的起义军。见《陈书.高祖纪上》。
五色棒
[相关解释]
1.《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曹操﹞除洛阳北部尉"裴松之注引三国吴人撰《曹瞒传》"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用以喻严刑峻法。
1.《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曹操﹞除洛阳北部尉"裴松之注引三国吴人撰《曹瞒传》"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用以喻严刑峻法。
五都
[相关解释]
1.战国齐所设的五个行政区划。约当于其他各国的郡。 2.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1)汉以洛阳﹑邯郸﹑临菑﹑宛﹑成都为五都。《汉书.食货志下》"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甾﹑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2)三国魏以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改许县为许昌县"裴松之注引《魏略》"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 3.五方都会。泛指繁盛的都市。
1.战国齐所设的五个行政区划。约当于其他各国的郡。 2.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1)汉以洛阳﹑邯郸﹑临菑﹑宛﹑成都为五都。《汉书.食货志下》"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甾﹑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2)三国魏以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改许县为许昌县"裴松之注引《魏略》"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 3.五方都会。泛指繁盛的都市。
享帚自珍
[相关解释]
1.语出《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比喻物虽微劣,而自视为宝。
1.语出《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比喻物虽微劣,而自视为宝。
伏波
[相关解释]
1.汉将军名号。西汉路博德﹑东汉马援都受封为伏波将军。见《汉书.武帝纪》﹑《后汉书.马援传》。 2.谓平息变乱。
1.汉将军名号。西汉路博德﹑东汉马援都受封为伏波将军。见《汉书.武帝纪》﹑《后汉书.马援传》。 2.谓平息变乱。
体语
[相关解释]
1.指魏晋南北朝时的一种反切隐语。即以两个字先正切,再倒切,成为另外两个字。又称反语。如晋孝武帝作清暑殿,有识者以为"清暑"的反语为"楚声",因为清暑切为楚,暑清切为声。见《晋书.孝武帝纪》。
1.指魏晋南北朝时的一种反切隐语。即以两个字先正切,再倒切,成为另外两个字。又称反语。如晋孝武帝作清暑殿,有识者以为"清暑"的反语为"楚声",因为清暑切为楚,暑清切为声。见《晋书.孝武帝纪》。
八关
[相关解释]
1.指八个关口。(1)指汉末为镇压黄巾起义特设的八关都尉所辖的八关。《后汉书.灵帝纪》"﹝中平元年﹞,置八关都尉官。"李贤注"八关谓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辳辕﹑旋门﹑小平津﹑孟津也。"(2)指明末腾越州西南边境内的八关。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云南巡抚陈用宾筑﹐名为神护﹑万仞﹑巨石﹑铜壁﹑铁壁﹑虎踞﹑天马﹑汉龙。关址距当时边界或数十里或百余里不等。清季中英勘定滇缅边界﹐虎踞﹑天马﹑汉龙三关划属缅甸。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八关自其西北斜抵东南。西四关属蛮哈守备,自西北而东南一曰神护
1.指八个关口。(1)指汉末为镇压黄巾起义特设的八关都尉所辖的八关。《后汉书.灵帝纪》"﹝中平元年﹞,置八关都尉官。"李贤注"八关谓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辳辕﹑旋门﹑小平津﹑孟津也。"(2)指明末腾越州西南边境内的八关。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云南巡抚陈用宾筑﹐名为神护﹑万仞﹑巨石﹑铜壁﹑铁壁﹑虎踞﹑天马﹑汉龙。关址距当时边界或数十里或百余里不等。清季中英勘定滇缅边界﹐虎踞﹑天马﹑汉龙三关划属缅甸。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八关自其西北斜抵东南。西四关属蛮哈守备,自西北而东南一曰神护
公綦
[相关解释]
1.复姓『代有公綦稠。见《后汉书.灵帝纪》。
1.复姓『代有公綦稠。见《后汉书.灵帝纪》。
六传
[相关解释]
1.传车六乘。《汉书.文帝纪》"代王笑谓宋昌曰'果如公言。'乃令宋昌骖乘﹐张武等六人乘六乘传诣长安。"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传车六乘也。"后因以"六传"指皇子入为天子。
1.传车六乘。《汉书.文帝纪》"代王笑谓宋昌曰'果如公言。'乃令宋昌骖乘﹐张武等六人乘六乘传诣长安。"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传车六乘也。"后因以"六传"指皇子入为天子。
六玺
[相关解释]
1.秦汉皇帝除传国玺之外﹐尚有六玺﹐皆白玉制﹐螭虎纽﹐用武都紫泥封一﹐皇帝行玺﹐用于封国;二﹐皇帝之玺﹐用于赐诸王侯;三﹐皇帝信玺﹐用于发兵;四﹐天子行玺﹐用于召大臣;五﹐天子之玺﹐用于策封外国君主;六﹐天子信玺﹐用于祭天地鬼神。其后﹐自晋至隋﹐用制屡变而其名不改。唐又增神玺﹑受命玺﹐为八玺;武则天时改诸玺曰宝。参阅《后汉书.武帝纪上》"丙午﹐赤眉君臣面缚奉高皇帝玺绶"李贤注引汉蔡邕《独断》﹑《宋书.礼志五》。
1.秦汉皇帝除传国玺之外﹐尚有六玺﹐皆白玉制﹐螭虎纽﹐用武都紫泥封一﹐皇帝行玺﹐用于封国;二﹐皇帝之玺﹐用于赐诸王侯;三﹐皇帝信玺﹐用于发兵;四﹐天子行玺﹐用于召大臣;五﹐天子之玺﹐用于策封外国君主;六﹐天子信玺﹐用于祭天地鬼神。其后﹐自晋至隋﹐用制屡变而其名不改。唐又增神玺﹑受命玺﹐为八玺;武则天时改诸玺曰宝。参阅《后汉书.武帝纪上》"丙午﹐赤眉君臣面缚奉高皇帝玺绶"李贤注引汉蔡邕《独断》﹑《宋书.礼志五》。
凤引九雏
[相关解释]
1.《晋书.穆帝纪》"﹝升平四年﹞二月,凤凰将九雏见于丰城。"后以"凤引九雏"为天下太平﹑社会繁荣的吉兆。
1.《晋书.穆帝纪》"﹝升平四年﹞二月,凤凰将九雏见于丰城。"后以"凤引九雏"为天下太平﹑社会繁荣的吉兆。
刘寄奴
[相关解释]
1.药草名。多指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寄奴原为南朝宋高祖刘裕小名。据《南史.宋武帝纪》载,刘裕首得此草,曾用以治愈金疮。,后人因称之为"刘寄奴"。
1.药草名。多指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寄奴原为南朝宋高祖刘裕小名。据《南史.宋武帝纪》载,刘裕首得此草,曾用以治愈金疮。,后人因称之为"刘寄奴"。
制策
[相关解释]
1.皇帝有事书之于策(竹简)以问臣下,称为"制策"『武帝元光元年诏贤良,各"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先后对策。见《汉书.武帝纪》◇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
1.皇帝有事书之于策(竹简)以问臣下,称为"制策"『武帝元光元年诏贤良,各"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先后对策。见《汉书.武帝纪》◇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
劝驾
[相关解释]
1.《汉书·高帝纪下》"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使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颜师古注引文颖曰"有贤者,郡守身自往劝勉,令至京师,驾车遣之。"后以"劝驾"称劝人任职或作某事。
1.《汉书·高帝纪下》"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使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颜师古注引文颖曰"有贤者,郡守身自往劝勉,令至京师,驾车遣之。"后以"劝驾"称劝人任职或作某事。
南凉
[相关解释]
1.东晋时列国之一。鲜卑族秃发乌孤起西平,公元397年称西平王,据广武。其弟傉檀,又称凉王,史称南凉。其地有今甘肃﹑青海各一部分。公元414年为西秦所灭。参阅《晋书.安帝纪》﹑《晋书.地理志上》。
1.东晋时列国之一。鲜卑族秃发乌孤起西平,公元397年称西平王,据广武。其弟傉檀,又称凉王,史称南凉。其地有今甘肃﹑青海各一部分。公元414年为西秦所灭。参阅《晋书.安帝纪》﹑《晋书.地理志上》。
厘事
[相关解释]
1.旧指帝王祈福或祷雨的祭祀。《汉书.文帝纪》所谓"祠官祝厘"者即指此。宋以后多由道士行之。
1.旧指帝王祈福或祷雨的祭祀。《汉书.文帝纪》所谓"祠官祝厘"者即指此。宋以后多由道士行之。
可朱浑
[相关解释]
1.复姓。北周有可朱浑元。见《周书.文帝纪下》。
1.复姓。北周有可朱浑元。见《周书.文帝纪下》。
司隶章
[相关解释]
1.《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载新莽末年淮阳王刘玄起兵后,将北都洛阳,以刘秀兼代司隶校尉。刘秀置僚属,作文移与属县,从事伺察。一如旧章。三辅吏士东迎刘玄部队,及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本谓恢复汉朝官仪服饰制度◇用以比喻帝室中兴,国土重光。
1.《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载新莽末年淮阳王刘玄起兵后,将北都洛阳,以刘秀兼代司隶校尉。刘秀置僚属,作文移与属县,从事伺察。一如旧章。三辅吏士东迎刘玄部队,及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本谓恢复汉朝官仪服饰制度◇用以比喻帝室中兴,国土重光。
四姓
[相关解释]
1.指四个姓氏。自汉以来,历代多有以四个名门贵族的姓氏合称为四姓的。如东汉明帝时外戚有樊﹑郭﹑阴﹑马四姓(见《后汉书.明帝纪》李贤注);三国蜀有焦﹑娄﹑孟﹑毛四姓(见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吴有朱﹑张﹑顾﹑陆四姓(见《文选.陆机》李善注);晋广陵郡有雷﹑蒋﹑谷﹑鲁四姓(见《晋书.刘颂传》);唐有崔﹑卢﹑李﹑郑四姓(见《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等。 2.南北朝世族,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谓之四姓。 3.泛指名门贵族。
1.指四个姓氏。自汉以来,历代多有以四个名门贵族的姓氏合称为四姓的。如东汉明帝时外戚有樊﹑郭﹑阴﹑马四姓(见《后汉书.明帝纪》李贤注);三国蜀有焦﹑娄﹑孟﹑毛四姓(见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吴有朱﹑张﹑顾﹑陆四姓(见《文选.陆机》李善注);晋广陵郡有雷﹑蒋﹑谷﹑鲁四姓(见《晋书.刘颂传》);唐有崔﹑卢﹑李﹑郑四姓(见《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等。 2.南北朝世族,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谓之四姓。 3.泛指名门贵族。
四配
[相关解释]
1.指颜渊﹑子思﹑曾参﹑孟轲。旧时以此四人配祀孔子庙。颜渊﹑子思居东,曾参﹑孟轲居西,通称四配。其始配之年颜渊为三国魏齐王正始二年(见《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曾参为唐睿宗太极元年(见《新唐书.礼乐志五》),孟轲为宋神宗元丰七年(见《宋史.神宗纪三》),子思为宋度宗咸淳三年(见《宋史.度宗纪》)。 2.明袁宏道戏称孔子为饮宗,祀为酒圣,以阮籍﹑陶潜﹑王绩﹑邵雍为配祀。其《觞政.八之祭》云"凡饮必祭所始﹐礼也。今祀宣父为酒圣。夫无量不及乱﹐觞之祖也﹐是为饮宗。四配曰阮嗣宗﹑陶彭泽﹑王无功﹑邵尧夫。"
1.指颜渊﹑子思﹑曾参﹑孟轲。旧时以此四人配祀孔子庙。颜渊﹑子思居东,曾参﹑孟轲居西,通称四配。其始配之年颜渊为三国魏齐王正始二年(见《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曾参为唐睿宗太极元年(见《新唐书.礼乐志五》),孟轲为宋神宗元丰七年(见《宋史.神宗纪三》),子思为宋度宗咸淳三年(见《宋史.度宗纪》)。 2.明袁宏道戏称孔子为饮宗,祀为酒圣,以阮籍﹑陶潜﹑王绩﹑邵雍为配祀。其《觞政.八之祭》云"凡饮必祭所始﹐礼也。今祀宣父为酒圣。夫无量不及乱﹐觞之祖也﹐是为饮宗。四配曰阮嗣宗﹑陶彭泽﹑王无功﹑邵尧夫。"
大岘
[相关解释]
1.山名。在山东省临胊县东南﹐即穆陵关﹐旧称齐地天险。东晋刘裕攻南燕慕容超﹐南燕大将公孙五楼谓宜断据大岘﹐坚壁清野﹐以绝晋军之资﹐超不从。即此山。见《宋书.武帝纪上》◇泛指险关。 2.山名。在安徽省含山县﹐又名赤焰山。南北朝时与小岘并为军争之地。
1.山名。在山东省临胊县东南﹐即穆陵关﹐旧称齐地天险。东晋刘裕攻南燕慕容超﹐南燕大将公孙五楼谓宜断据大岘﹐坚壁清野﹐以绝晋军之资﹐超不从。即此山。见《宋书.武帝纪上》◇泛指险关。 2.山名。在安徽省含山县﹐又名赤焰山。南北朝时与小岘并为军争之地。
天保
[相关解释]
1.谓上天保佑﹐使之安定。《诗.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亦孔之固。"郑玄笺"保﹐安。尔﹐女也。女﹐王也。"后引申指皇统﹑国祚。《史记.周本纪》"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恶﹐贬从殷王受。'"张守节正义"武王答周公云﹐定知天之安保我位﹐得依天之宫室﹐退除殷纣之恶。"《宋书.武帝纪中》"我世祖所以抚归运而顺人事﹐乘利见而定天保者也。"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嗟天保之未定﹐见殷忧之方始。"一说保﹐保斗﹐为古代车盖中心轴端部件。天保﹐借指天之中枢北极星﹐引申指人世政治中心﹐如京邑﹑国都。参阅陆宗达《训诂简论》。
1.谓上天保佑﹐使之安定。《诗.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亦孔之固。"郑玄笺"保﹐安。尔﹐女也。女﹐王也。"后引申指皇统﹑国祚。《史记.周本纪》"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恶﹐贬从殷王受。'"张守节正义"武王答周公云﹐定知天之安保我位﹐得依天之宫室﹐退除殷纣之恶。"《宋书.武帝纪中》"我世祖所以抚归运而顺人事﹐乘利见而定天保者也。"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嗟天保之未定﹐见殷忧之方始。"一说保﹐保斗﹐为古代车盖中心轴端部件。天保﹐借指天之中枢北极星﹐引申指人世政治中心﹐如京邑﹑国都。参阅陆宗达《训诂简论》。
天魔舞
[相关解释]
1.元代宫廷乐舞。用于赞佛﹑宴享等。以宫女十六人﹐头垂辫发﹐戴象牙佛冠﹐身披缨络﹐扮成菩萨形象而舞﹐谓之天魔舞。参阅《元史.顺帝纪六》。
1.元代宫廷乐舞。用于赞佛﹑宴享等。以宫女十六人﹐头垂辫发﹐戴象牙佛冠﹐身披缨络﹐扮成菩萨形象而舞﹐谓之天魔舞。参阅《元史.顺帝纪六》。
奔踶
[相关解释]
1.谓马乘时即奔跑﹐立时则踢人。《汉书.武帝纪》"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颜师古注"踶﹐蹋也。奔﹐走也。奔踶者﹐乘之即奔﹐立则踶人也。"一说﹐奔踶犹奔驰。见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十六》"连语"。
1.谓马乘时即奔跑﹐立时则踢人。《汉书.武帝纪》"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颜师古注"踶﹐蹋也。奔﹐走也。奔踶者﹐乘之即奔﹐立则踶人也。"一说﹐奔踶犹奔驰。见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十六》"连语"。
宣尼
[相关解释]
1.汉平帝元始元年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后因称孔子为宣尼。见《汉书.平帝纪》。
1.汉平帝元始元年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后因称孔子为宣尼。见《汉书.平帝纪》。
宣犹
[相关解释]
1.亦作"宣猷"。 2.明达而顺乎事理。《诗.大雅.桑柔》"维此惠君,民之所瞻。秉心宣犹,考慎其相。"马瑞辰通释"《韩诗》释《淇奥》诗曰宣,显也。显即明也。犹﹑猷﹑繇,古通用……《广雅.释诂》又曰猷,顺也。秉心宣犹,言其持心明且顺耳。"《晋书.武帝纪》"昔朕皇祖宣王,圣哲钦明,诞应期运,熙帝之载,肇启洪基。伯考景王,履道宣猷,缉熙诸夏。"宋曾巩《节度加宣徽制》"夫德茂者,其赏异;功隆者,其报殊。是畴其底绩之勤,锡以宣猷之号。"一说,宣犹即遍谋,普遍征求意见。 3.施展谋划与方略。
1.亦作"宣猷"。 2.明达而顺乎事理。《诗.大雅.桑柔》"维此惠君,民之所瞻。秉心宣犹,考慎其相。"马瑞辰通释"《韩诗》释《淇奥》诗曰宣,显也。显即明也。犹﹑猷﹑繇,古通用……《广雅.释诂》又曰猷,顺也。秉心宣犹,言其持心明且顺耳。"《晋书.武帝纪》"昔朕皇祖宣王,圣哲钦明,诞应期运,熙帝之载,肇启洪基。伯考景王,履道宣猷,缉熙诸夏。"宋曾巩《节度加宣徽制》"夫德茂者,其赏异;功隆者,其报殊。是畴其底绩之勤,锡以宣猷之号。"一说,宣犹即遍谋,普遍征求意见。 3.施展谋划与方略。
宰衡
[相关解释]
1.《汉书.平帝纪》"夏,皇后见于高庙,加安汉公号曰'宰衡'。"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周公为太宰,伊尹为阿衡,采伊周之尊以加莽。"后以指宰相。 2.作动词。指为相。
1.《汉书.平帝纪》"夏,皇后见于高庙,加安汉公号曰'宰衡'。"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周公为太宰,伊尹为阿衡,采伊周之尊以加莽。"后以指宰相。 2.作动词。指为相。
对转
[相关解释]
1.旧指官吏不按秩递升而直接越级迁调。 2.音韵学术语。古音学上指主要元音相同的阴声﹑阳声﹑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清代学者孔广森将入声归入阴声﹐首先明确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多数学者则主张入声分立。"对转"说的提出﹐为正确解释古代韵文的异部通押和训诂学上的通假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如《诗.大雅.抑》六章的"子"(阴声)﹑"承"(阳声)为韵﹐八章的"则"(入声)﹑"子"为韵﹐即因对转而得通押。又如《仪礼.士虞礼》"中月而秜。"郑玄注"古文禅或为导。"《汉书.高帝纪上》"令趋销印。"颜师古注"趋读曰促。""
1.旧指官吏不按秩递升而直接越级迁调。 2.音韵学术语。古音学上指主要元音相同的阴声﹑阳声﹑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清代学者孔广森将入声归入阴声﹐首先明确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多数学者则主张入声分立。"对转"说的提出﹐为正确解释古代韵文的异部通押和训诂学上的通假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如《诗.大雅.抑》六章的"子"(阴声)﹑"承"(阳声)为韵﹐八章的"则"(入声)﹑"子"为韵﹐即因对转而得通押。又如《仪礼.士虞礼》"中月而秜。"郑玄注"古文禅或为导。"《汉书.高帝纪上》"令趋销印。"颜师古注"趋读曰促。""
寿西
[相关解释]
1.复姓『有寿西长。见《汉书.昭帝纪》。
1.复姓『有寿西长。见《汉书.昭帝纪》。
射蛟
[相关解释]
1.指汉武帝射获江蛟事。《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唐李白《永王东巡歌》之九"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后诗文中作为颂扬帝王勇武的典故。
1.指汉武帝射获江蛟事。《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唐李白《永王东巡歌》之九"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后诗文中作为颂扬帝王勇武的典故。
小侯
[相关解释]
1.古代用以称小国。 2.谓四夷之君。 3.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弟之封侯者。以其非列侯﹐故称。《后汉书.邓禹传》"禹少子鸿﹐好筹策。永平中﹐以为小侯。"又《明帝纪》"为四姓小侯开立学校﹐置'五经'师。"李贤注引袁宏《后汉纪》曰"又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弟立学﹐号四姓小侯﹐置'五经'师。以非列侯﹐故曰小侯。"一说以年小获封﹐故称。见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 4.指高官显贵。
1.古代用以称小国。 2.谓四夷之君。 3.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弟之封侯者。以其非列侯﹐故称。《后汉书.邓禹传》"禹少子鸿﹐好筹策。永平中﹐以为小侯。"又《明帝纪》"为四姓小侯开立学校﹐置'五经'师。"李贤注引袁宏《后汉纪》曰"又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弟立学﹐号四姓小侯﹐置'五经'师。以非列侯﹐故曰小侯。"一说以年小获封﹐故称。见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 4.指高官显贵。
崖岸
[相关解释]
1.山崖﹑堤岸。 2.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二》"同郡陈仲举名重当时,乡里后进莫不造谒,邵独不诣。蕃谓人曰'长幼之序不可废也,许君欲废之乎?'邵曰'陈侯崖岸高峻,百谷莫得而往。'遂不造焉。"后因以喻人严肃端庄。 3.矜庄;孤高。 4.边际。 5.引申为操守,节概。
1.山崖﹑堤岸。 2.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二》"同郡陈仲举名重当时,乡里后进莫不造谒,邵独不诣。蕃谓人曰'长幼之序不可废也,许君欲废之乎?'邵曰'陈侯崖岸高峻,百谷莫得而往。'遂不造焉。"后因以喻人严肃端庄。 3.矜庄;孤高。 4.边际。 5.引申为操守,节概。
嵩呼
[相关解释]
1.汉元封元年春,武帝登嵩山,从祀吏卒皆闻三次高呼万岁之声。事见《汉书.武帝纪》◇臣下祝颂帝王,高呼万岁,亦谓之"嵩呼"。
1.汉元封元年春,武帝登嵩山,从祀吏卒皆闻三次高呼万岁之声。事见《汉书.武帝纪》◇臣下祝颂帝王,高呼万岁,亦谓之"嵩呼"。
巫蛊之祸
[相关解释]
1.汉武帝时因巫蛊而引起的一场统治者内部的斗争『时迷信,以为用巫术诅咒及用木偶人埋地下,可以害人,称为"巫蛊"。武帝晩年多病,疑乃左右人巫蛊所致。征和二年,江充因与太子有隙,借机诬告太子宫中埋有木人,太子惧,杀充及胡巫,武帝发兵追捕,太子兵拒五日,战败自杀。掘蛊之事上牵丞相,下连庶民,前后被杀者数万人,史称"巫蛊之祸"。事见《汉书·武帝纪》﹑《江充传》﹑《公孙贺传》。
1.汉武帝时因巫蛊而引起的一场统治者内部的斗争『时迷信,以为用巫术诅咒及用木偶人埋地下,可以害人,称为"巫蛊"。武帝晩年多病,疑乃左右人巫蛊所致。征和二年,江充因与太子有隙,借机诬告太子宫中埋有木人,太子惧,杀充及胡巫,武帝发兵追捕,太子兵拒五日,战败自杀。掘蛊之事上牵丞相,下连庶民,前后被杀者数万人,史称"巫蛊之祸"。事见《汉书·武帝纪》﹑《江充传》﹑《公孙贺传》。
师出无名
[相关解释]
1.谓出兵而无正当理由。语本《汉书.高帝纪上》"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1.谓出兵而无正当理由。语本《汉书.高帝纪上》"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帝纪
[相关解释]
1.天帝之位。 2.犹帝典。指帝王的法则。 3.指史书中的帝王本纪。
1.天帝之位。 2.犹帝典。指帝王的法则。 3.指史书中的帝王本纪。
年号
[相关解释]
皇帝纪年的名号『武帝始建年号,以公元前140年为建元元年。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可用几个年号,但明、清两代,一个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年号一般为两个字,但也有四个或六个字的。
皇帝纪年的名号『武帝始建年号,以公元前140年为建元元年。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可用几个年号,但明、清两代,一个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年号一般为两个字,但也有四个或六个字的。
弥姐
[相关解释]
1.复姓。北周有弥姐元进。见《周书.文帝纪上》。
1.复姓。北周有弥姐元进。见《周书.文帝纪上》。
悬棒
[相关解释]
1.曹操除洛阳北部尉,造五色棒,悬门之左右,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见《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以"悬棒"指严正执法。
1.曹操除洛阳北部尉,造五色棒,悬门之左右,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见《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以"悬棒"指严正执法。
折券
[相关解释]
1.谓毁弃债券,不再索取。《汉书.高帝纪上》"﹝高祖﹞常从王媪﹑武负贳酒……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颜师古注"以简牍为契券﹐既不征索﹐故折毁之﹐弃其所负。"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宋清卖药于长安西市……贫士请药﹐常多折券。"宋郭彖《睽车志》卷一"﹝林灵素﹞尝从旗亭贳酒﹐久不归直。其人督之﹐灵素计窘﹐即举手自扪其面……其人惊怖﹐竟为折券。"后亦以"折券"指沽酒。
1.谓毁弃债券,不再索取。《汉书.高帝纪上》"﹝高祖﹞常从王媪﹑武负贳酒……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颜师古注"以简牍为契券﹐既不征索﹐故折毁之﹐弃其所负。"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宋清卖药于长安西市……贫士请药﹐常多折券。"宋郭彖《睽车志》卷一"﹝林灵素﹞尝从旗亭贳酒﹐久不归直。其人督之﹐灵素计窘﹐即举手自扪其面……其人惊怖﹐竟为折券。"后亦以"折券"指沽酒。
挢虔
[相关解释]
1.谓敲诈勒索。《汉书.武帝纪》"将百姓所安殊路,而挢虔吏因乘势以侵蒸庶邪?何纷然其扰也!"颜师古注引韦昭曰"凡称诈为矫,强取曰虔。"一说为挠扰。参阅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四》。 2.谓倔强任性。
1.谓敲诈勒索。《汉书.武帝纪》"将百姓所安殊路,而挢虔吏因乘势以侵蒸庶邪?何纷然其扰也!"颜师古注引韦昭曰"凡称诈为矫,强取曰虔。"一说为挠扰。参阅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四》。 2.谓倔强任性。
推心置腹
[相关解释]
语出《东观汉记·光武帝纪》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后因以推心置腹”比喻至诚相待。
语出《东观汉记·光武帝纪》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后因以推心置腹”比喻至诚相待。
揽辔
[相关解释]
1.亦作"攇辔"。 2.挽住马缰。 3.《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文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袁盎骑﹐并车攇辔﹐上曰'将军怯邪?'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而僥幸。今陛下骋六騱﹐驰下峻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柰高庙﹑太后何?'上乃止。"按﹐《汉书.袁盎传》作"?辔"『荀悦《汉纪.文帝纪上》作"揽辔"◇用为谏止君王履险的典故。 4.见"揽辔澄清"。
1.亦作"攇辔"。 2.挽住马缰。 3.《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文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袁盎骑﹐并车攇辔﹐上曰'将军怯邪?'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而僥幸。今陛下骋六騱﹐驰下峻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柰高庙﹑太后何?'上乃止。"按﹐《汉书.袁盎传》作"?辔"『荀悦《汉纪.文帝纪上》作"揽辔"◇用为谏止君王履险的典故。 4.见"揽辔澄清"。
斧绣
[相关解释]
1.持斧衣绣衣。古执法使者的仪制。语本《汉书.武帝纪》"遣直指使暴胜之等﹐衣绣衣﹐持斧﹐分部逐捕。"
1.持斧衣绣衣。古执法使者的仪制。语本《汉书.武帝纪》"遣直指使暴胜之等﹐衣绣衣﹐持斧﹐分部逐捕。"
无出其右
[相关解释]
1.无人能超过他。语出《汉书.高帝纪下》"贤赵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颜师古注"古者以右为尊,言材用无能过之者,故云不出其右也。"
1.无人能超过他。语出《汉书.高帝纪下》"贤赵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颜师古注"古者以右为尊,言材用无能过之者,故云不出其右也。"
昆明池
[相关解释]
1.湖沼名『武帝元狩三年于长安西南郊所凿,以习水战。池周围四十里,广三百三十二顷。宋以后湮没。《汉书.武帝纪》"﹝元狩三年春﹞发谪吏穿昆明池。"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西南夷传》有越巕﹑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使求身毒国,而为昆明所闭。今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后亦以泛指帝京附近的湖沼。 2.湖沼名。即今云南省滇池。 3.湖沼名。指北京市颐和园中的昆明湖。
1.湖沼名『武帝元狩三年于长安西南郊所凿,以习水战。池周围四十里,广三百三十二顷。宋以后湮没。《汉书.武帝纪》"﹝元狩三年春﹞发谪吏穿昆明池。"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西南夷传》有越巕﹑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使求身毒国,而为昆明所闭。今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后亦以泛指帝京附近的湖沼。 2.湖沼名。即今云南省滇池。 3.湖沼名。指北京市颐和园中的昆明湖。
星郎
[相关解释]
1.《后汉书.明帝纪》"馆陶公主为子求郎,不许,而赐钱千万。谓群臣曰'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苟非其人,则民受殃,是以难之。'"后因称郎官为"星郎"。
1.《后汉书.明帝纪》"馆陶公主为子求郎,不许,而赐钱千万。谓群臣曰'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苟非其人,则民受殃,是以难之。'"后因称郎官为"星郎"。
昭君
[相关解释]
1.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省)人,名嫱,字昭君晋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后人又称明妃。元帝宫人。竟宁元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以结和亲,她自请嫁匈奴。入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生一男◆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成帝又命她从胡俗,复为后单于的阏氏。生二女。卒葬于匈奴。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有昭君墓,世称青冢。她的故事成为后来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的流行题材。参阅《汉书.元帝纪》及《匈奴传》﹑《后汉书.南匈奴传》。
1.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省)人,名嫱,字昭君晋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后人又称明妃。元帝宫人。竟宁元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以结和亲,她自请嫁匈奴。入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生一男◆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成帝又命她从胡俗,复为后单于的阏氏。生二女。卒葬于匈奴。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有昭君墓,世称青冢。她的故事成为后来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的流行题材。参阅《汉书.元帝纪》及《匈奴传》﹑《后汉书.南匈奴传》。
本草
[相关解释]
1.《神农本草经》的省称,古代著名药书。因所记各药以草类为多,故称《本草》。《本草》之名始见于《汉书.平帝纪》,而《汉书.艺文志》未见着录。至南朝梁阮孝绪《七录》始着录《神农本草经》,共收药三百六十五种;陶弘景又增三百六十五种,为《名医别录》。唐显庆中苏恭﹑长孙无忌等修定《本草》,又增药一百十四种,为《唐本草》。宋嘉佑中掌禹锡等复增药八十二种,为《嘉佑补注本草》﹔政和中曹孝忠等修定为《政和重修经史证类本草》。至明,李时珍荟萃众说,考订谬误,删繁补阙,着《本草纲目》五十二卷,收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方一
1.《神农本草经》的省称,古代著名药书。因所记各药以草类为多,故称《本草》。《本草》之名始见于《汉书.平帝纪》,而《汉书.艺文志》未见着录。至南朝梁阮孝绪《七录》始着录《神农本草经》,共收药三百六十五种;陶弘景又增三百六十五种,为《名医别录》。唐显庆中苏恭﹑长孙无忌等修定《本草》,又增药一百十四种,为《唐本草》。宋嘉佑中掌禹锡等复增药八十二种,为《嘉佑补注本草》﹔政和中曹孝忠等修定为《政和重修经史证类本草》。至明,李时珍荟萃众说,考订谬误,删繁补阙,着《本草纲目》五十二卷,收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方一
朱汗
[相关解释]
1.《汉书·武帝纪》"贰师将军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来"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大宛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从前肩髆出,如血∨一日千里。"后因以"朱汗"为典,形容骏马的优良特性。
1.《汉书·武帝纪》"贰师将军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来"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大宛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从前肩髆出,如血∨一日千里。"后因以"朱汗"为典,形容骏马的优良特性。
朱辬
[相关解释]
1.车乘两旁之红色障泥。《汉书.景帝纪》"令长吏二千石车朱两辬,千石至六百石朱左幡。"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所以为之藩屏,翳尘泥也。"后常以"朱辬"指贵显者之车乘。
1.车乘两旁之红色障泥。《汉书.景帝纪》"令长吏二千石车朱两辬,千石至六百石朱左幡。"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所以为之藩屏,翳尘泥也。"后常以"朱辬"指贵显者之车乘。
杂霸
[相关解释]
1.谓用王道搀杂霸道治理国家。语出《汉书.元帝纪》﹕"﹝太子﹞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2.专横霸道。
1.谓用王道搀杂霸道治理国家。语出《汉书.元帝纪》﹕"﹝太子﹞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2.专横霸道。
槐痚
[相关解释]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桓玄败后,殷仲文还为大司马咨议,意似二三,非复往日。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甚扶疏。殷因月朔,与众在听,视槐良久,叹曰'槐树婆娑,无复生意!'……忽作东阳太守,意甚不平。"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仲文后为东阳,愈愤怨,乃与桓胤谋反,遂伏诛。"后因以"槐痚"为典,谓人应不以迟暮而变节。痚,同"疏"。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桓玄败后,殷仲文还为大司马咨议,意似二三,非复往日。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甚扶疏。殷因月朔,与众在听,视槐良久,叹曰'槐树婆娑,无复生意!'……忽作东阳太守,意甚不平。"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仲文后为东阳,愈愤怨,乃与桓胤谋反,遂伏诛。"后因以"槐痚"为典,谓人应不以迟暮而变节。痚,同"疏"。
水宋
[相关解释]
1.指南朝刘宋。刘裕取得帝位后,自称以水德王。故旧史或称为"水宋"。《南齐书.高帝纪上》"昔金德既沦﹐而传祚于我有宋﹐历数告终﹐實在兹日﹐亦以水德而传于齐。"
1.指南朝刘宋。刘裕取得帝位后,自称以水德王。故旧史或称为"水宋"。《南齐书.高帝纪上》"昔金德既沦﹐而传祚于我有宋﹐历数告终﹐實在兹日﹐亦以水德而传于齐。"
湘东一目
[相关解释]
1.湘东王萧绎初生时患眼疾,梁高祖自为医治,遂盲一目◇在江陵称帝,是为元帝。即位第三年,西魏攻陷江陵,被杀。见《梁书.元帝纪》◇人以"湘东一目"指棋眼。
1.湘东王萧绎初生时患眼疾,梁高祖自为医治,遂盲一目◇在江陵称帝,是为元帝。即位第三年,西魏攻陷江陵,被杀。见《梁书.元帝纪》◇人以"湘东一目"指棋眼。
焚裘
[相关解释]
1.指晋武帝焚雉头裘之事。《晋书.武帝纪》"太医司马程据献雉头裘,帝以奇技异服典礼所禁,焚之于殿前。"后用作称赞帝王抵制奢侈的典实。 2.指晋罗企生母焚羔裘事。
1.指晋武帝焚雉头裘之事。《晋书.武帝纪》"太医司马程据献雉头裘,帝以奇技异服典礼所禁,焚之于殿前。"后用作称赞帝王抵制奢侈的典实。 2.指晋罗企生母焚羔裘事。
特进
[相关解释]
1.官名。始设于西汉末。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东汉至南北朝仅为加官,无实职。隋唐以后为散官。明以特进光禄大夫为正一品。清废。参阅《后汉书.和帝纪》"赐诸侯王﹑公﹑将军﹑特进"李贤注引汉应劭《汉官仪》﹑《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十六》﹑《明史.职官志一》。 2.特予晋升。
1.官名。始设于西汉末。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东汉至南北朝仅为加官,无实职。隋唐以后为散官。明以特进光禄大夫为正一品。清废。参阅《后汉书.和帝纪》"赐诸侯王﹑公﹑将军﹑特进"李贤注引汉应劭《汉官仪》﹑《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十六》﹑《明史.职官志一》。 2.特予晋升。
猗伟
[相关解释]
1.《汉书.武帝纪》"猗与伟与!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业休德,上参尧舜,下配三王!"颜师古注"猗,美也。伟,大也。与,辞也。言美而且大也。"后以"猗伟"为美伟赞叹之辞。
1.《汉书.武帝纪》"猗与伟与!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业休德,上参尧舜,下配三王!"颜师古注"猗,美也。伟,大也。与,辞也。言美而且大也。"后以"猗伟"为美伟赞叹之辞。
珠厓
[相关解释]
1.亦作"珠崖"。 2.地名。在海南省琼山县东南『武帝元鼎六年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厓﹑儋耳郡◇珠厓等郡数反叛,贾捐之上疏请弃珠厓,以恤关东,元帝从之,乃罢珠厓郡。事见《汉书·武帝纪》及《贾捐之传》◇以"珠厓"泛指边疆地区。
1.亦作"珠崖"。 2.地名。在海南省琼山县东南『武帝元鼎六年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厓﹑儋耳郡◇珠厓等郡数反叛,贾捐之上疏请弃珠厓,以恤关东,元帝从之,乃罢珠厓郡。事见《汉书·武帝纪》及《贾捐之传》◇以"珠厓"泛指边疆地区。
璇玑玉衡
[相关解释]
1.亦作"璇玑玉衡"。亦作"琲机玉衡"。 2.古代玉饰的观测天象的仪器。《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孔传"璇,美玉。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孔颖达疏"玑衡者,玑为转运,衡为横箫,运玑使动于下,以衡望之。是王者正天文之器『世以来谓之浑天仪者是也。"《后汉书·安帝纪》"昔在帝王,承天理民,莫不据琲机玉衡,以齐七政。"清王韬《变法上》"铜龙沙漏,璇玑玉衡,中国已有之于唐虞之世。"一说为北斗七星。一至四星名魁﹑为璇玑;五至七星名杓,为玉衡。参阅《史记·天官书》﹑《晋书·天文志上》。
1.亦作"璇玑玉衡"。亦作"琲机玉衡"。 2.古代玉饰的观测天象的仪器。《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孔传"璇,美玉。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孔颖达疏"玑衡者,玑为转运,衡为横箫,运玑使动于下,以衡望之。是王者正天文之器『世以来谓之浑天仪者是也。"《后汉书·安帝纪》"昔在帝王,承天理民,莫不据琲机玉衡,以齐七政。"清王韬《变法上》"铜龙沙漏,璇玑玉衡,中国已有之于唐虞之世。"一说为北斗七星。一至四星名魁﹑为璇玑;五至七星名杓,为玉衡。参阅《史记·天官书》﹑《晋书·天文志上》。
百六掾
[相关解释]
1.《晋书.元帝纪》"﹝建武元年三月﹞辛卯﹐即王位﹐大赦﹐改元……诸参军拜奉车都尉﹐掾属驸马都尉。辟掾属百余人﹐时人谓之'百六掾'。"后因以喻群僚。
1.《晋书.元帝纪》"﹝建武元年三月﹞辛卯﹐即王位﹐大赦﹐改元……诸参军拜奉车都尉﹐掾属驸马都尉。辟掾属百余人﹐时人谓之'百六掾'。"后因以喻群僚。
真除
[相关解释]
1.《汉书.平帝纪》"吏在位二百石以上﹐一切满秩如真。"颜师古注"时诸官有试守者﹐特加非常之恩﹐令如真耳。"后因称实授官职为"真除"。
1.《汉书.平帝纪》"吏在位二百石以上﹐一切满秩如真。"颜师古注"时诸官有试守者﹐特加非常之恩﹐令如真耳。"后因称实授官职为"真除"。
符竹
[相关解释]
1.《汉书.文帝纪》"﹝二年﹞九月﹐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镌刻篆书﹐第一至第五。"后因以"符竹"指郡守职权。
1.《汉书.文帝纪》"﹝二年﹞九月﹐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镌刻篆书﹐第一至第五。"后因以"符竹"指郡守职权。
筑坛拜将
[相关解释]
1.《汉书.高帝纪上》"汉王齐戒设坛场﹐拜信(韩信)为大将军﹐问以计策。"后因以"筑坛拜将"指仰仗贤能。
1.《汉书.高帝纪上》"汉王齐戒设坛场﹐拜信(韩信)为大将军﹐问以计策。"后因以"筑坛拜将"指仰仗贤能。
绛汗
[相关解释]
1.犹血汗。西域大宛产汗血马,一日千里,汗红如血。见《汉书.武帝纪》。
1.犹血汗。西域大宛产汗血马,一日千里,汗红如血。见《汉书.武帝纪》。
绣斧
[相关解释]
1.汉武帝天汉二年遣直指使者暴胜之等衣绣衣,杖斧持节,至各地巡捕群盗。见《汉书.武帝纪》◇遂以"绣斧"指皇帝特派的执法大员。
1.汉武帝天汉二年遣直指使者暴胜之等衣绣衣,杖斧持节,至各地巡捕群盗。见《汉书.武帝纪》◇遂以"绣斧"指皇帝特派的执法大员。
耳孙
[相关解释]
1.《汉书.惠帝纪》"上造以上及内外公孙耳孙有罪当刑及当为城旦舂者﹐皆耐为鬼薪白粲。"颜师古注引应劭曰"耳孙者﹐玄孙之子也。言去其曾高益远﹐但耳闻之也。"又引李斐曰"耳孙﹐曾孙也。"又引晋灼曰"耳孙﹐玄孙之曾孙也。"颜师古注"耳孙﹐诸说不同。据《平纪》及《诸侯王表》﹐说梁孝王玄孙之耳孙。耳音仍……据《尔雅》'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昆孙﹐昆孙之子为仍孙。'从己而数﹐是为八叶﹐则与晋说相同。仍﹑耳声相近﹐盖一号也。"按﹐《类篇.耳部》"昆孙之子为耳孙。"后多以"耳孙"泛指远代子孙。
1.《汉书.惠帝纪》"上造以上及内外公孙耳孙有罪当刑及当为城旦舂者﹐皆耐为鬼薪白粲。"颜师古注引应劭曰"耳孙者﹐玄孙之子也。言去其曾高益远﹐但耳闻之也。"又引李斐曰"耳孙﹐曾孙也。"又引晋灼曰"耳孙﹐玄孙之曾孙也。"颜师古注"耳孙﹐诸说不同。据《平纪》及《诸侯王表》﹐说梁孝王玄孙之耳孙。耳音仍……据《尔雅》'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昆孙﹐昆孙之子为仍孙。'从己而数﹐是为八叶﹐则与晋说相同。仍﹑耳声相近﹐盖一号也。"按﹐《类篇.耳部》"昆孙之子为耳孙。"后多以"耳孙"泛指远代子孙。
肃成
[相关解释]
1.《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又使诸儒撰集经传"裴松之注引三国魏王沈《魏书》"帝初在东宫……集诸儒于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后即以"肃成"为太子讲学处之称。
1.《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又使诸儒撰集经传"裴松之注引三国魏王沈《魏书》"帝初在东宫……集诸儒于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后即以"肃成"为太子讲学处之称。
被发
[相关解释]
1.谓发不束而披散。《左传.成公十年》"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庄子.田子方》"孔子见老耼,老耼新沐,方将被发而干,慹然似非人。"《宋书.武帝纪中》"爰暨木居海处之酋,被发雕题之长,莫不忘其陋险,九译来庭。"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发下大荒。"一说为断发。详"被发文身"。
1.谓发不束而披散。《左传.成公十年》"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庄子.田子方》"孔子见老耼,老耼新沐,方将被发而干,慹然似非人。"《宋书.武帝纪中》"爰暨木居海处之酋,被发雕题之长,莫不忘其陋险,九译来庭。"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发下大荒。"一说为断发。详"被发文身"。
跷足而待
[相关解释]
1.亦作"躥足而待"。 2.踮起脚跟等待。形容短时间内便能见到事情的结果。语出《汉书.高帝纪》"大臣内畔,诸将外反,亡可躤足待也。"
1.亦作"躥足而待"。 2.踮起脚跟等待。形容短时间内便能见到事情的结果。语出《汉书.高帝纪》"大臣内畔,诸将外反,亡可躤足待也。"
遗矢如冰
[相关解释]
1.东晋王敦谋反,晋明帝化装去察看王敦营垒。走后,王敦使五骑追帝。"帝亦驰去,马有遗粪,辄以水灌之";而追的人"见马粪冷,以为信远而止不追"。事见《晋书.明帝纪》◇以"遗矢如冰"指代其事。
1.东晋王敦谋反,晋明帝化装去察看王敦营垒。走后,王敦使五骑追帝。"帝亦驰去,马有遗粪,辄以水灌之";而追的人"见马粪冷,以为信远而止不追"。事见《晋书.明帝纪》◇以"遗矢如冰"指代其事。
酃渌
[相关解释]
1.亦作"酃緑"。亦作"酃醲"。 2.美酒名。晋曹摅《赠石崇》诗"饮必酃緑,肴则时鲜。"《晋书.武帝纪》"荐酃渌于太庙。"《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五.三洲歌》"湘东酃醲酒,广州龙头铛。"按,有二说(1)酃﹑渌二酒的并称。《文选.张协》"乃有荆南乌程"李善注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渌水出豫章康乐县,其闲乌程乡有酒官,取水为酒。酒极甘美,与湘东酃湖酒,年常献之,世称酃渌酒。"(2)即酃酒。《资治通鉴.梁元帝承圣元年》"陆纳袭击衡州刺史丁道贵于渌口"元胡三省注"衡州,治衡阳县。县东二十里有酃湖,其水湛然緑色,取
1.亦作"酃緑"。亦作"酃醲"。 2.美酒名。晋曹摅《赠石崇》诗"饮必酃緑,肴则时鲜。"《晋书.武帝纪》"荐酃渌于太庙。"《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五.三洲歌》"湘东酃醲酒,广州龙头铛。"按,有二说(1)酃﹑渌二酒的并称。《文选.张协》"乃有荆南乌程"李善注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渌水出豫章康乐县,其闲乌程乡有酒官,取水为酒。酒极甘美,与湘东酃湖酒,年常献之,世称酃渌酒。"(2)即酃酒。《资治通鉴.梁元帝承圣元年》"陆纳袭击衡州刺史丁道贵于渌口"元胡三省注"衡州,治衡阳县。县东二十里有酃湖,其水湛然緑色,取
酒次青衣
[相关解释]
1.据《晋书.孝怀帝纪》载孝怀帝为前赵刘聪所俘。刘聪举行盛大宴会,令孝怀帝穿青衣,给宾客斟酒◇用"酒次青衣"指受人摆布﹑侮辱。
1.据《晋书.孝怀帝纪》载孝怀帝为前赵刘聪所俘。刘聪举行盛大宴会,令孝怀帝穿青衣,给宾客斟酒◇用"酒次青衣"指受人摆布﹑侮辱。
金绳
[相关解释]
1.黄金或其他金属制的绳索。(1)用以编连策书。《后汉书.方术传序》"然神经怪牒,玉策金绳,关扃于明灵之府,封縢于瑶坛之上者,靡得而窥也。"《南齐书.高帝纪上》"披金绳而握天镜,开玉匣而总地维。"唐杨炯《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登封告禅,玉牒金绳。"《旧唐书.礼仪志三》"又造玉策三枚,皆以金绳连编玉简为之。"(2)用于一般拴束。唐韩愈《石鼓歌》"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2.佛经谓离垢国用以分别界限的金制绳索。 3.借指地平线。
1.黄金或其他金属制的绳索。(1)用以编连策书。《后汉书.方术传序》"然神经怪牒,玉策金绳,关扃于明灵之府,封縢于瑶坛之上者,靡得而窥也。"《南齐书.高帝纪上》"披金绳而握天镜,开玉匣而总地维。"唐杨炯《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登封告禅,玉牒金绳。"《旧唐书.礼仪志三》"又造玉策三枚,皆以金绳连编玉简为之。"(2)用于一般拴束。唐韩愈《石鼓歌》"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2.佛经谓离垢国用以分别界限的金制绳索。 3.借指地平线。
铜芝
[相关解释]
1.《汉书.宣帝纪》载﹐宣帝神爵元年﹐有金芝九茎产于函德殿铜池﹐以为祥瑞。称铜芝◇世仿制为灯座。
1.《汉书.宣帝纪》载﹐宣帝神爵元年﹐有金芝九茎产于函德殿铜池﹐以为祥瑞。称铜芝◇世仿制为灯座。
铜龙
[相关解释]
1.铜制的龙形器物。(1)装饰品。《汉书.成帝纪》"太子出龙楼门"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张晏曰"门楼上有铜龙,若白鹤﹑飞廉之为名也。"(2)喷水器。晋陆翙《邺中记》"华林园中,千金堤上,作两铜龙,相向吐水,以注天泉池。"唐李绅《题法华寺五言二十韵》"龙喷疑通海,鲸吞想漏川"自注"寺内有梁朝铜龙吐泉,铜鲸饮水,以注诸院。"(3)漏器的吐水龙头。亦借指漏壶。唐李商隐《深宫》诗"金殿销香闭绮栊,玉壶传点咽铜龙。"明李东阳《送进士归省》诗"宵辞禁漏铜龙尽,晓散朝行白鹭稀。" 2.清王韬《变法上》"铜龙沙漏,璇玑玉衡,
1.铜制的龙形器物。(1)装饰品。《汉书.成帝纪》"太子出龙楼门"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张晏曰"门楼上有铜龙,若白鹤﹑飞廉之为名也。"(2)喷水器。晋陆翙《邺中记》"华林园中,千金堤上,作两铜龙,相向吐水,以注天泉池。"唐李绅《题法华寺五言二十韵》"龙喷疑通海,鲸吞想漏川"自注"寺内有梁朝铜龙吐泉,铜鲸饮水,以注诸院。"(3)漏器的吐水龙头。亦借指漏壶。唐李商隐《深宫》诗"金殿销香闭绮栊,玉壶传点咽铜龙。"明李东阳《送进士归省》诗"宵辞禁漏铜龙尽,晓散朝行白鹭稀。" 2.清王韬《变法上》"铜龙沙漏,璇玑玉衡,
附凤
[相关解释]
1.语本《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后因以"附凤"指依附帝王以成就功业。
1.语本《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后因以"附凤"指依附帝王以成就功业。
降佑
[相关解释]
1.犹赐福。语出《汉书.哀帝纪》﹕"汉兴二百载﹐历数开元。皇天降非材之佑﹐汉国再获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哀帝自言不材﹐天降之佑。"佑﹐同"佑"。
1.犹赐福。语出《汉书.哀帝纪》﹕"汉兴二百载﹐历数开元。皇天降非材之佑﹐汉国再获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哀帝自言不材﹐天降之佑。"佑﹐同"佑"。
食少事烦
[相关解释]
1.每日吃饭很少,可是处理的事务非常繁重。形容身体衰弱,不堪承受繁重任务。语本《晋书.宣帝纪》"先是,亮(诸葛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
1.每日吃饭很少,可是处理的事务非常繁重。形容身体衰弱,不堪承受繁重任务。语本《晋书.宣帝纪》"先是,亮(诸葛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
食鸡肋
[相关解释]
1.比喻做无多大意义而又不忍舍弃的事情。语本《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备因险拒守"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1.比喻做无多大意义而又不忍舍弃的事情。语本《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备因险拒守"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魏征西
[相关解释]
1.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冬,作铜雀台"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载,曹操年轻时"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故以"魏征西"指曹操,亦用以尊称军府长官。
1.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冬,作铜雀台"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载,曹操年轻时"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故以"魏征西"指曹操,亦用以尊称军府长官。
魏文手巾
[相关解释]
1.《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论》"﹝文帝﹞才蓺兼该"裴松之注引晋张华《博物志》"帝善弹棋,能用手巾角。"后因以"魏文手巾"为精于弹棋之典。
1.《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论》"﹝文帝﹞才蓺兼该"裴松之注引晋张华《博物志》"帝善弹棋,能用手巾角。"后因以"魏文手巾"为精于弹棋之典。
麟趾
[相关解释]
1.麟足。《汉书.武帝纪》﹕"诏曰﹕'有司议曰﹐往者朕郊见上帝﹐西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製蹄以协瑞焉。'"颜师古注﹕"应劭曰﹕'获白麟﹐有马瑞﹐故改铸黄金如麟趾製蹄以协嘉祉也……'武帝欲表祥瑞﹐故普改铸为麟足马蹄之形以易旧法耳。"后以之为金锭的名称。 2.《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郑玄笺"喻今公子亦信厚,与礼相应,有似于麟。"后以"麟趾"作喻。(1)比喻有仁德﹑有才智的贤人。晋陆云《答孙显世》诗之七"志拟龙潜,德配麟趾。"唐陆贽《册杞王
1.麟足。《汉书.武帝纪》﹕"诏曰﹕'有司议曰﹐往者朕郊见上帝﹐西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製蹄以协瑞焉。'"颜师古注﹕"应劭曰﹕'获白麟﹐有马瑞﹐故改铸黄金如麟趾製蹄以协嘉祉也……'武帝欲表祥瑞﹐故普改铸为麟足马蹄之形以易旧法耳。"后以之为金锭的名称。 2.《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郑玄笺"喻今公子亦信厚,与礼相应,有似于麟。"后以"麟趾"作喻。(1)比喻有仁德﹑有才智的贤人。晋陆云《答孙显世》诗之七"志拟龙潜,德配麟趾。"唐陆贽《册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