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平民的内容。
带有平民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学 [相关解释]
1.唐代称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为三学,隶属国子监。文武三品以上官吏子孙得入国子学,五品以上子孙得入太学,七品以上子孙及平民之俊异者得入四门学。 2.宋代称太学之外舍﹑内舍﹑上舍为三舍﹐亦称三学。 3.佛教称戒学﹑定学﹑慧学为"三学"。
丐户 [相关解释]
1.即惰民。封建社会中最受岐视的一部分平民。明编户籍,称惰民为丐户,清雍正元年始废除丐户的"丐籍",与平民同列。
两院 [相关解释]
1.议会的上﹑下院。各国两院名称不同。如美国国会叫参议院﹑众议院;英国叫贵族院﹑平民院;法国叫共和国参议院﹑国民议会。
丹徒布衣 [相关解释]
1.借指平民。晋诸葛长民,有武功,历官显要。曾督青扬二州诸军事,领青州刺史,又领晋陵太守,镇丹徒。长民骄纵贪侈,不恤政事,所在残虐,为百姓所苦。常惧刘裕绳之以法,乃叹曰"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机危。今日欲为丹徒布衣,岂可得也!"后果为刘裕所杀。见《晋书.诸葛长民传》。 2.指南朝宋刘穆之。穆之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丹徒),少时家贫,常就岳家乞食。一日食饱求槟榔,其妻兄弟戏之曰"槟榔消食,君乃常饥,何忽须此?"及穆之为丹阳尹,召妻兄弟饮,至醉饱,令厨人以金盘盛槟榔一斛进之。见《南史.刘穆之传》
乡户 [相关解释]
1.泛指乡村住户。 2.宋代特指有恒产的平民,主要是地主,多充官府职役。
买复 [相关解释]
1.谓平民纳资可以免除徭役『制,爵位到五大夫,武功爵到千夫可免除徭役。复,免除徭役。
买爵 [相关解释]
1.汉制,平民可以用钱财买得爵位或用买得某种爵位的钱财赎罪。
人庶 [相关解释]
1.即庶人。指百姓,平民。
人黎 [相关解释]
1.平民,百姓。
伍籍 [相关解释]
1.平民的户籍。 2.指军籍。
俚民 [相关解释]
1.百姓;平民。
停火 [相关解释]
交战一方或双方暂时停止军事对抗行为的状态。在战争中,有时为了撤退平民和伤员或处理战死者遗体,交战双方通过谈判达成协议实行有限期的停火。为了实现停战,可先举行停火谈判。有时交战一方为了某种目的,也可宣布实行单方面停火。
傜役 [相关解释]
1.亦作"傜伇"。 2.古代官方规定的平民(主要是农民)成年男子在一定时期内或特殊情况下所承担的一定数量的无偿社会劳动。一般有力役﹑军役和杂役。历代以来,名目繁多,办法苛严。
僮夫 [相关解释]
1.犹言匹夫。指平民男子。
公廨本钱 [相关解释]
1.唐代官府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从北朝起到隋唐﹐官府常用公款投入商业或贷放市肆取利。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设置公廨本钱﹐由各州令史经管﹐人称捉钱令史。每人以五万以下本钱交市肆贩易﹐每月收取息钱四千文﹐年息约达本金百分之百,名"月料钱"。以后利率有降低趋势﹐但到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月息仍定五分﹐合年利百分之六十。《唐会要》卷九一载﹐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秘书少监崔沔说"收利数多﹐破产者众……在于平民﹐已为重赋。"
凡庶 [相关解释]
1.平民;平常人。
匹夫 [相关解释]
①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早知雨露翻相误,只插荆钗嫁匹夫。②泛指寻常的个人匹夫而为百世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特指有勇无谋的人匹夫之勇|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④骂人的话。相当于家伙”、东西”匹夫安敢欺我耶!
匹夫不可夺志 [相关解释]
1.谓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语出《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匹夫匹妇 [相关解释]
1.平民男女。泛指普通百姓。
匹妇 [相关解释]
1.古代指平民妇女。 2.一个妇女。
匹妇不获 [相关解释]
1.《书.咸有一德》"匹夫匹妇,不获自尽,民主罔与成厥功。"孔颖达疏"匹夫匹妇不得自尽其意,则在下不肯亲上,在上不得下情,如是,则人主无与成其功也。"后因以"匹妇不获"谓平民妇女向上反映意见。
匹庶 [相关解释]
1.平民。
单赤 [相关解释]
1.孤苦无依的平民。
卖瓜叟 [相关解释]
1.《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后以"卖瓜叟"指降为平民的贵族和官吏。
压良为贱 [相关解释]
1.谓掠买平民子女为奴婢。
命民 [相关解释]
1.指平民受帝王赐爵者。
堕民 [相关解释]
1.称惰民。绍兴也叫"乐户"。元灭南宋后,将俘虏和罪犯集中于绍兴等地,称之为"怯怜户";明编户籍,统称为"丐户",或为后世"堕民"来源之一。又相传宋将焦光瓒率部降金,宋人引以为耻,乃贬其部卒之籍,称为"堕民"。或谓指明初张士诚﹑方国珍的部属。数百年来被视为"贱民"的一种,不许与一般平民通婚,不许应科举,多任婚丧喜庆的杂役等事。清雍正时削籍,与平民同列。但与其他居民的界线,解放后才完全消失。
客女 [相关解释]
1.古代身份较婢女略高的妇女。南北朝时已有此称谓。其社会地位和所受待遇与部曲相同,一经主人放免,即成平民。
寒庶 [相关解释]
1.贫寒的平民。
小夫 [相关解释]
1.平民百姓中的男性。 2.一般工匠。 3.秦时低级军爵。
小子 [相关解释]
1.平民百姓。《书.酒诰》"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孔传"小子﹐民之子孙也。正官治事﹐下群吏教之﹐皆无常饮酒。"汉扬雄《太玄.将》"小子在渊﹐丈人播船。"范望注"小子﹐谓百姓也。"宋孙奕《履斋示儿编.经说二》"于庶邦则曰诰毖﹐于小子则曰诰教﹐庶邦指士大夫而言……小子指民而言。"一说指属吏。杨树达《积微居读书记.尚书说·酒诰》"聪听祖考之遗训越小大德小子惟一""小子﹐盖谓属吏﹐与下文'邦君御事小子'义同。文盖言不问小职大职及其属官﹐皆当一律听祖考之训也。" 2.称宗亲中男性同辈年轻者及下辈。今用
小的 [相关解释]
1.旧时平民﹑差役对官绅自称之词。 2.用为仆人对主人辈的自称之词。 3.旧时对仆从的称呼。 4.小孩子;少年。
少民 [相关解释]
1.年轻的平民百姓。
巾褐 [相关解释]
1.头巾和褐衣,古代平民的服装。 2.指不第秀才的境遇。
市人 [相关解释]
1.指集市或城中街道上的人。 2.市民;城市平民。 3.指市井流俗之人。 4.市肆中人,商人。 5.泛指为生活名利而奔走之人。
布尔什维克 [相关解释]
①俄文原意为多数派”。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在选举党中央领导机构时,拥护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者获多数,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反对列宁的少数人被称为孟什维克。布尔什维克”一词,后成为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共产党人的专称。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刊物。1927年10月24日在上海创刊。先为周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和不定期刊。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先后任总编辑。秘密发行。曾先后用《虹》、《平民》等名称作封面伪装。1932年7月出至第五卷第一期停刊。共五十二期。
布服 [相关解释]
1.布制的衣服。 2.借指平民。
布素 [相关解释]
1.布衣素服。布指质地,素指颜色,形容衣着俭朴。 2.指卑微的地位或身分。 3.借指平民。
布袍 [相关解释]
1.布制长袍。 2.犹布衣。指平民。
布褐 [相关解释]
1.粗布短衣。 2.借指平民。
平人 [相关解释]
1.平民百姓。 2.普通人,一般人。 3.无罪之人,良民。 4.地位相等的人。 5.无病之人。
平民 [相关解释]
普通的民众;老百姓平民百姓|平民阶层|平民与贵族。
平民习艺所 [相关解释]
1.又称"贫民习艺所"。清末各省﹑县官办的手工业工场。收容无业贫民和部分罪犯从事纺织﹑制鞋﹑印刷﹑编制藤柳器具等劳动。辛亥革命后,平民习艺所成为各地官办手工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抗日战争后已不再存在。
平民文学 [相关解释]
1.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这个口号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但实际上还只能是提倡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文学。 2.指民间文学。《胡适文存》二集卷四收有《北京的平民文学》一文﹐介绍北京的民间歌谣。
平民窟 [相关解释]
1.指贫苦人民聚居的地方。
平民院 [相关解释]
1.又译"众议院"。某些国家议会下议院的名称。在英国,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和各等级利害的不同,议会于1343年开始分设上﹑下两院,上院叫贵族院,下院叫平民院,是封建等级代表机关。平民院由郡和城市选出的骑士﹑商人等组成。在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平民院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表机关。
庐居 [相关解释]
1.住在临时性的简易房子中。 2.庐墓。在墓旁结庐服丧。 3.平民之居,民房。
庶人 [相关解释]
西周时用以称农业生产者。春秋时其地位在士之下,工商皂隶之上。秦汉后泛指无官爵的平民。
庶民 [相关解释]
1.众民;平民。
庸民 [相关解释]
1.平民;普通的人。 2.雇工。
廛舍 [相关解释]
1.平民住屋。
役民 [相关解释]
1.服役的人。 2.役使平民。
彼得卢惨案 [相关解释]
19世纪初期英国政府镇压人民群众的事件。1819年8月16日,英国政府出动军队,镇压在曼彻斯特城圣彼得广场举行抗议集会的群众,造成十余人死亡、数百人受伤的惨案。当时人们以滑铁卢战役比拟这次军队屠杀手无寸铁平民的事件为彼得卢惨案”。
徭役 [相关解释]
中国古代政府规定平民无偿提供的劳役。如在筑城、开河、建造皇宫及陵寝的工程中从事繁重劳动,到边境去服兵役或劳役,名目繁多。历代都规定,男子18~60岁每年都要服一定时期劳役。
惰民 [相关解释]
1.不务正业的游民。 2.元明时浙江境内受歧视的一部分民户。也称"堕民"。元灭宋后,将俘虏和罪犯集中于绍兴等地,称之为"怯怜户",在绍兴也叫"乐户",后称"惰民"。明编户籍,统列之为"丐户",世充婚丧喜庆等贱役,不许与平民通婚和应科举。或曰宋将焦光瓒率部降金,金军北退后,宋贬其部为"惰民"。此外尚有明初设置之说,其成员传系张士诚﹑方国珍的部属。惰民直至清雍正时始改变其户籍,和平民同列。参阅《通志.食货五》﹑清顾炎武《日知录.降臣》﹑清俞正燮《癸巳类稿.除乐户丐户籍及女乐考附古事》。
战争法规 [相关解释]
对战争中各种行为所作规定的总称。分陆战、海战、空战法规。主要内容包括对战争手段、军事占领、占领下敌产和俘虏的处置以及伤病员待遇等所作的规定。其中有,禁止使用爆炸性子弹、窒息性毒气、细菌及毒素武器等;给战俘以人道主义的待遇;禁止攻击未设防的城市和平民等。违反战争法规者将被视作战争罪犯而受到审判。
战争罪行 [相关解释]
为个人或集团的私利蓄意挑起战争或在战争中违反战争法规和惯例的行为。在某些国家内,主要指策划、发动反人民、反正义的战争和进行屠杀人民的行为。在国际上主要指破坏和平罪,即违反国际条约,有计划、有准备地发动侵略战争;破坏战争法规罪,即杀害人质,虐待战俘,掠劫公私财物,使用化学、细菌武器等;违反人道罪,即在战争中对平民进行灭绝种族的屠杀和奴役、虐待,或以宗教、种族、政治为理由对平民进行迫害。凡有战争罪行的人均应受到审判和刑事处罚。
捐监 [相关解释]
1.指明清两代纳粟报捐入国子监为监生。始于明景帝初。初限于生员,后扩大及平民,称为例监。清代因之。
放良 [相关解释]
1.旧时谓遣散奴婢,使之脱离奴籍,成为平民。
新三民主义 [相关解释]
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立的政治主张,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主要内容是(1)民族主义。从原来的排满发展到反帝,提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权主义。提出五权分立”的原则,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3)民生主义。提出了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新三民主义在中国民主革命阶段曾起过巨大的作用。
新民报 [相关解释]
①1929年9月创刊于南京。先后出南京、重庆、成都、上海、北平(今北京)等版,有八个日、晚刊。抗战胜利后,总管理处设于南京,罗承烈任总主笔,赵超构任副总主笔。因主张和平民主,反对内战,被迫停刊。建国后,上海《新民报晚刊》继续出版,1958年起改名《新民晚报》。②抗日战争时期华北伪政权机关报。1938年1月创刊于北平,1944年4月停刊。
有教无类 [相关解释]
孔子的教育口号。见《论语·卫灵公》。意思是除奴隶以外,不分贫富、贵贱、贤愚、种族和地区,任何人都可入学。孔子的学生大部分是平民,教育对象扩大,适应了士”阶层兴起、文化下移的历史趋势。
梭伦改革 [相关解释]
古希腊雅典城邦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公元前594年,出身破落贵族的梭伦在平民支持下当选雅典执政官。为解决日益尖锐的贵族和平民之间的阶级矛盾,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颁布解负令”,禁止将欠债的平民变为奴隶;按收入多寡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使富裕的平民能够参政;设立四百人会议”等政治机构,削弱贵族权力。他的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民伍 [相关解释]
1.平民的行列。
民服 [相关解释]
1.平民的衣服。
民编 [相关解释]
1.编入户籍的平民。
民隶 [相关解释]
1.指平民。
池座 [相关解释]
1.指剧场环绕方形舞台左﹑右﹑正中三面的楼下座位。旧时剧场,大都以楼上"官座"为优等座席,池座则为平民观众的座席◇来因池座距离舞台较近,便于欣赏表演,清末民国初乃一变而为剧场优等座席,故而池座即指剧场正厅中的座位。
浮细 [相关解释]
1.指平民小户。
疋夫 [相关解释]
1.古代指男性平民。亦泛指常人。
病坊 [相关解释]
1.收养贫病平民的机构。
白屋 [相关解释]
茅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三公有司,或由穷巷,起白屋,裂地而封。也指平民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白衣人 [相关解释]
1.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恭帝》"王宏为江州刺史﹐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未几﹐望见一白衣人至﹐乃刺史王宏送酒也。即便就酌而后归。"后因以为重阳故事。亦用作朋友赠酒或饮酒﹑咏菊等典故。 2.旧指平民。
秀民 [相关解释]
1.德才优异的平民。
穵运 [相关解释]
1.明代差派平民为官府运输粮饷称为穵运。
素姓 [相关解释]
1.平民,百姓。
素袍 [相关解释]
1.白袍。古代平民或尚未取得功名的读书人穿白袍。
絙人 [相关解释]
1.古代神话传说中谓穷苦平民。
綦缟 [相关解释]
1.《诗.郑风.出其东门》"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后因以"綦缟"指平民妇女之服装,亦借指穿"綦缟"之平民妇女。
红十字会 [相关解释]
一种国际性的志愿救济团体,救护战时病伤军人和平民,也救济其他灾害的受难者。1864年日内瓦公约规定以在白地儿上加红十字作为它的标志。
红禀 [相关解释]
1.清代平民向官府﹑下级向上级有所请求的一种呈文。
细户 [相关解释]
1.小户。指平民。
细民 [相关解释]
1.平民。 2.清代徽州称仆人为细民。
绦褐 [相关解释]
1.犹布衣。借指平民。
编人 [相关解释]
1.编入户籍的平民。
编室 [相关解释]
1.编列户籍的平民之家。
编廛 [相关解释]
1.平民所居房舍。
编户民 [相关解释]
1.编在户籍的平民。
编户齐民 [相关解释]
1.编入户籍的普通平民。
编民 [相关解释]
1.编入户籍的平民。
编氓 [相关解释]
1.编入户籍的平民。
老民 [相关解释]
1.老百姓。 2.指年老的平民。
良丁 [相关解释]
1.旧指平民百姓中已成年者。
良民 [相关解释]
①旧时指一般的平民(区别于‘贱民’)。②旧时指安分守己的百姓。
良细 [相关解释]
1.指平民百姓。
良衣 [相关解释]
1.即裩衣。古代平民百姓穿的一种短裤。
草民 [相关解释]
1.草野之民,平民。
草泽 [相关解释]
1.低洼积水野草丛生的地带。亦指荒郊。 2.草野;民间。 3.在野之士;平民。
草茅 [相关解释]
1.亦作"草茆"。亦作"艹茅"。 2.杂草。 3.草野;民间。多与"朝廷"相对。 4.在野未出仕的人;平民。 5.比喻鄙陋微贱。 6.比喻浅陋微贱的人。
草莱 [相关解释]
1.犹草莽。杂生的草。 2.指荒芜之地。 3.犹草野。乡野;民间。 4.布衣。平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