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庄子的内容。
带有庄子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指
[相关解释]
1.一个指头。 2.一次指点,或一下指向。 3.《庄子.齐物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此谓天下虽大,一指可以蔽之;万物虽多,一马可以理尽,故无是无非◇因以"一指"为齐是非得失之典实。 4.一个宗旨。
1.一个指头。 2.一次指点,或一下指向。 3.《庄子.齐物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此谓天下虽大,一指可以蔽之;万物虽多,一马可以理尽,故无是无非◇因以"一指"为齐是非得失之典实。 4.一个宗旨。
一指马
[相关解释]
1.《庄子.齐物论》"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按《公孙龙子.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又《白马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形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庄子》指﹑马之义,乃破公孙龙说,认为指马皆非实有,如果说指(概念),则天地间的一切都可说是指;如果说马,则宇宙间的万物都可说是马◇因以"一指马"喻宇宙万物之理。
1.《庄子.齐物论》"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按《公孙龙子.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又《白马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形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庄子》指﹑马之义,乃破公孙龙说,认为指马皆非实有,如果说指(概念),则天地间的一切都可说是指;如果说马,则宇宙间的万物都可说是马◇因以"一指马"喻宇宙万物之理。
一步一趋
[相关解释]
1.形容紧跟着行走。语本《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 2.比喻事事模仿和追随别人。超贬意。
1.形容紧跟着行走。语本《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 2.比喻事事模仿和追随别人。超贬意。
三千九万
[相关解释]
1.极言高远。喻飞黄腾达。语本《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极言高远。喻飞黄腾达。语本《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三多
[相关解释]
1.指多福﹑多寿﹑多男子。祝颂之辞。语本《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 2.指为文多看,多做,多商量。 3.指学者应当多读﹑多立论﹑多著述。 4.佛教用语。指多近善友,多闻法音,多修不净观。一说,指多供养佛,多事善友,多问法要。
1.指多福﹑多寿﹑多男子。祝颂之辞。语本《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 2.指为文多看,多做,多商量。 3.指学者应当多读﹑多立论﹑多著述。 4.佛教用语。指多近善友,多闻法音,多修不净观。一说,指多供养佛,多事善友,多问法要。
三尺喙
[相关解释]
1.《庄子.徐无鬼》"丘也闻不言之言矣,未之尝言,于此乎言之。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孙叔敖甘寝秉羽而郢人投兵。丘愿有喙三尺。"后多用以比喻能言善辩。 2.用以状嘴之长而尖利。
1.《庄子.徐无鬼》"丘也闻不言之言矣,未之尝言,于此乎言之。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孙叔敖甘寝秉羽而郢人投兵。丘愿有喙三尺。"后多用以比喻能言善辩。 2.用以状嘴之长而尖利。
三年化碧
[相关解释]
1.《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成玄英疏"苌弘遭谮,被放归蜀,自恨忠而遭谮,遂刳肠而死。蜀人感之,以匮盛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乃精诚之至也。"后以"三年化碧"谓忠心不泯。
1.《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成玄英疏"苌弘遭谮,被放归蜀,自恨忠而遭谮,遂刳肠而死。蜀人感之,以匮盛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乃精诚之至也。"后以"三年化碧"谓忠心不泯。
三患
[相关解释]
1.指多子有多惧之患,富有多事之患,寿有多辱之患。《庄子·天地》"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封人曰'……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宋苏轼《黄河》诗"帝假一源神禹迹,世流三患梗尧乡。"一说﹐指病﹑老﹑死三种祸患。 2.指君子所忧之三事不得闻﹑不得学﹑不能行。 3.指富贵所招致的三种祸害。
1.指多子有多惧之患,富有多事之患,寿有多辱之患。《庄子·天地》"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封人曰'……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宋苏轼《黄河》诗"帝假一源神禹迹,世流三患梗尧乡。"一说﹐指病﹑老﹑死三种祸患。 2.指君子所忧之三事不得闻﹑不得学﹑不能行。 3.指富贵所招致的三种祸害。
三族
[相关解释]
1.有几种说法。(1)谓父﹑子﹑孙。《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郑玄注"三族,谓父﹑子﹑孙。"《仪礼.士昏礼》"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请吉日。"郑玄注"三族,谓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按,前注据父言之,故云子﹑孙;后注据子言之,故云己与子,二注义同。参阅孙诒让《周礼正义》。(2)谓父族﹑母族﹑妻族。《大戴礼记.保傅》"三族辅之。"卢辩注"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庄子.徐无鬼》"夫与国君同食,泽及三族,而况父母乎!"成玄英疏"三族,谓父母族﹑妻族也。"《后汉书.杨终传》"秦政酷烈,
1.有几种说法。(1)谓父﹑子﹑孙。《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郑玄注"三族,谓父﹑子﹑孙。"《仪礼.士昏礼》"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请吉日。"郑玄注"三族,谓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按,前注据父言之,故云子﹑孙;后注据子言之,故云己与子,二注义同。参阅孙诒让《周礼正义》。(2)谓父族﹑母族﹑妻族。《大戴礼记.保傅》"三族辅之。"卢辩注"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庄子.徐无鬼》"夫与国君同食,泽及三族,而况父母乎!"成玄英疏"三族,谓父母族﹑妻族也。"《后汉书.杨终传》"秦政酷烈,
三玄
[相关解释]
1.魏晋玄学家对《老子》﹑《庄子》和《周易》三书的合称。道教亦沿用之。 2.指日﹑月﹑星。 3.佛家语。谓三种奥义。临济宗禅师宣扬教旨,一句中有三玄,一玄中有三要,总称九带。
1.魏晋玄学家对《老子》﹑《庄子》和《周易》三书的合称。道教亦沿用之。 2.指日﹑月﹑星。 3.佛家语。谓三种奥义。临济宗禅师宣扬教旨,一句中有三玄,一玄中有三要,总称九带。
三真经
[相关解释]
1.《老子》又称《道德真经》,《庄子》又称《南华真经》,《列子》又称《冲虚真经》,合称三真经◇道教奉为主要经典。
1.《老子》又称《道德真经》,《庄子》又称《南华真经》,《列子》又称《冲虚真经》,合称三真经◇道教奉为主要经典。
不庭
[相关解释]
1.不朝于王庭者;不朝于王庭。 2.无道;叛逆。 3.不出门庭。《庄子.山木》"庄周反入,三月不庭。"一说,庭当读为"逞"。不逞,不快。见清王念孙《读书杂志.庄子》。
1.不朝于王庭者;不朝于王庭。 2.无道;叛逆。 3.不出门庭。《庄子.山木》"庄周反入,三月不庭。"一说,庭当读为"逞"。不逞,不快。见清王念孙《读书杂志.庄子》。
不知利害
[相关解释]
1.《庄子.齐物论》"啮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谓不知何者为利,何者为害。今语"不知利害"出此。
1.《庄子.齐物论》"啮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谓不知何者为利,何者为害。今语"不知利害"出此。
东施效颦
[相关解释]
美女西施病了,皱着眉头,按着心口。同村的丑女人看见了,觉得姿态很美,也学她的样子,却丑得可怕(见于《庄子 天运》)◇人把这个丑女人称做东施。‘东施效颦’比喻胡乱模仿,效果很坏。
美女西施病了,皱着眉头,按着心口。同村的丑女人看见了,觉得姿态很美,也学她的样子,却丑得可怕(见于《庄子 天运》)◇人把这个丑女人称做东施。‘东施效颦’比喻胡乱模仿,效果很坏。
东溟臣
[相关解释]
1.《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后因以"东溟臣"比喻陷入困境亟待解救之人。
1.《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后因以"东溟臣"比喻陷入困境亟待解救之人。
东维
[相关解释]
1.《庄子.大宗师》"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成玄英疏"傅说一星在箕尾上,然箕尾则是二十八宿之数,维持东方,故言乘东维,骑箕尾。"后因以泛指东方。
1.《庄子.大宗师》"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成玄英疏"傅说一星在箕尾上,然箕尾则是二十八宿之数,维持东方,故言乘东维,骑箕尾。"后因以泛指东方。
东野败驾
[相关解释]
1.春秋时善御者东野稷,见重于鲁庄公。其御左右旋转,合规之圆;进退抑扬,中绳之直。自矜其能,驱马转百圈而不止,结果马力竭尽,以失败而告终。事见《庄子.达生》◇因以"东野败驾"比喻自恃才高,弄巧反拙。
1.春秋时善御者东野稷,见重于鲁庄公。其御左右旋转,合规之圆;进退抑扬,中绳之直。自矜其能,驱马转百圈而不止,结果马力竭尽,以失败而告终。事见《庄子.达生》◇因以"东野败驾"比喻自恃才高,弄巧反拙。
东陵
[相关解释]
1.《庄子.骈拇》"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后因以"东陵"代称跖。 2.汉邵平的别称。 3.指东陵瓜。 4.复姓。相传为秦东陵侯邵平之后。一说,春秋齐景公时有人隐居东陵,后以之为氏。见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二引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
1.《庄子.骈拇》"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后因以"东陵"代称跖。 2.汉邵平的别称。 3.指东陵瓜。 4.复姓。相传为秦东陵侯邵平之后。一说,春秋齐景公时有人隐居东陵,后以之为氏。见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二引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相关解释]
1.《战国策.秦策二》"王不闻夫管与之说乎?有两虎诤人而斗,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虎之名。'"后遂以"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比喻两个强者互相争斗,必然有一方要遭到较重的损害。
1.《战国策.秦策二》"王不闻夫管与之说乎?有两虎诤人而斗,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虎之名。'"后遂以"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比喻两个强者互相争斗,必然有一方要遭到较重的损害。
两行
[相关解释]
1.庄子谓不执着于是非的争论而保持事理的自然均衡为"两行"。 2.两者一起通行﹑流行。 3.两者一起施行﹑实行。
1.庄子谓不执着于是非的争论而保持事理的自然均衡为"两行"。 2.两者一起通行﹑流行。 3.两者一起施行﹑实行。
严子
[相关解释]
1.即庄子。避东汉明帝讳,庄改为"严"。 2.指西汉末严君平。
1.即庄子。避东汉明帝讳,庄改为"严"。 2.指西汉末严君平。
中会
[相关解释]
1.语出《庄子.养生主》"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会,指节奏◇以"中会"谓措置得当。
1.语出《庄子.养生主》"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会,指节奏◇以"中会"谓措置得当。
中央氏
[相关解释]
1.相传上古帝王十二氏之一。见《庄子.胠箧》。
1.相传上古帝王十二氏之一。见《庄子.胠箧》。
中寿
[相关解释]
1.中等的年寿。古时说法不一(1)九十以上。《左传.昭公三年》"三老"唐孔颖达疏"上寿百年以上,中寿九十以上,下寿八十以上。"唐沈千运《感怀弟妹》诗"中寿稀满百,近世多夭伤。"(2)八十岁。《庄子.盗跖》"中寿八十。"汉王充《论衡.正说》"上寿九十,中寿八十,下寿七十。"(3)七十岁。《淮南子.原道训》"凡人中寿七十岁。"(4)六十岁。《吕氏春秋.安死》"中寿不过六十。"晋葛洪《抱朴子.至理》"张苍偶得小术,吮妇人乳汁,得一百八十岁。此盖道之薄者,而苍为之,犹得中寿之三倍。"参见"上寿"。
1.中等的年寿。古时说法不一(1)九十以上。《左传.昭公三年》"三老"唐孔颖达疏"上寿百年以上,中寿九十以上,下寿八十以上。"唐沈千运《感怀弟妹》诗"中寿稀满百,近世多夭伤。"(2)八十岁。《庄子.盗跖》"中寿八十。"汉王充《论衡.正说》"上寿九十,中寿八十,下寿七十。"(3)七十岁。《淮南子.原道训》"凡人中寿七十岁。"(4)六十岁。《吕氏春秋.安死》"中寿不过六十。"晋葛洪《抱朴子.至理》"张苍偶得小术,吮妇人乳汁,得一百八十岁。此盖道之薄者,而苍为之,犹得中寿之三倍。"参见"上寿"。
中肯
[相关解释]
1.《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輑乎?"肯,着骨之肉;綮,筋骨结合处。肯綮为肢体紧要之处,后即以"中肯"指言论击中要害或恰到好处。
1.《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輑乎?"肯,着骨之肉;綮,筋骨结合处。肯綮为肢体紧要之处,后即以"中肯"指言论击中要害或恰到好处。
乔诘
[相关解释]
1.意气不平。《庄子.在宥》"于是乎天下始乔诘卓鸷,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郭庆藩集释"崔云乔诘,意不平也。"一说,诈伪诘责。成玄英疏"乔,诈伪也。诘,责问也。"
1.意气不平。《庄子.在宥》"于是乎天下始乔诘卓鸷,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郭庆藩集释"崔云乔诘,意不平也。"一说,诈伪诘责。成玄英疏"乔,诈伪也。诘,责问也。"
九方堙
[相关解释]
1.即九方皋。《吕氏春秋.观表》﹑《淮南子.道应训》均作九方堙。堙,亦作歱,见《庄子.徐无鬼》。
1.即九方皋。《吕氏春秋.观表》﹑《淮南子.道应训》均作九方堙。堙,亦作歱,见《庄子.徐无鬼》。
亏成
[相关解释]
1.谓缺损与完满;失败与成功。语出《庄子.齐物论》"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1.谓缺损与完满;失败与成功。语出《庄子.齐物论》"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云翼
[相关解释]
1.《庄子.逍遥游》﹕"﹝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后因以"云翼"称大鹏的翅膀。 2.比喻远大的志向﹑抱负。
1.《庄子.逍遥游》﹕"﹝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后因以"云翼"称大鹏的翅膀。 2.比喻远大的志向﹑抱负。
五伯
[相关解释]
1.五个霸主。(1)指夏昆吾,殷大彭﹑豕韦﹑周齐桓公﹑晋文公。《庄子.大宗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成玄英疏"五伯者,昆吾为夏伯,大彭﹑豕韦为殷伯,齐桓﹑晋文为周伯,合为五伯。"(2)指春秋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公﹑秦缪公。《吕氏春秋.当务》"备说非六王五伯。"高诱注"五伯,齐桓﹑晋文﹑宋襄﹑楚庄﹑秦缪也。"明沈采《千金记.定谋》"五伯当年势迭兴,读书牛角戴锄行。"(3)指春秋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句践。《荀子.王霸》"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故齐桓﹑晋文﹑楚
1.五个霸主。(1)指夏昆吾,殷大彭﹑豕韦﹑周齐桓公﹑晋文公。《庄子.大宗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成玄英疏"五伯者,昆吾为夏伯,大彭﹑豕韦为殷伯,齐桓﹑晋文为周伯,合为五伯。"(2)指春秋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公﹑秦缪公。《吕氏春秋.当务》"备说非六王五伯。"高诱注"五伯,齐桓﹑晋文﹑宋襄﹑楚庄﹑秦缪也。"明沈采《千金记.定谋》"五伯当年势迭兴,读书牛角戴锄行。"(3)指春秋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句践。《荀子.王霸》"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故齐桓﹑晋文﹑楚
五浆
[相关解释]
1.亦作"五?"。 2.五家卖浆的。《庄子.列御寇》"列御寇之齐﹐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曰'吾惊焉。'曰'恶乎惊?'曰'吾尝食于十?﹐而五?先馈。'伯昏瞀人曰'若是﹐则汝何为惊已?'曰'夫内诚不解﹐形谍成光﹐以外镇人心﹐使人轻乎贵老﹐而?其所患。'"郭象注"言其敬己。"成玄英疏"十家卖饮而五家先遗。"后用以比喻受到过分的尊敬。
1.亦作"五?"。 2.五家卖浆的。《庄子.列御寇》"列御寇之齐﹐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曰'吾惊焉。'曰'恶乎惊?'曰'吾尝食于十?﹐而五?先馈。'伯昏瞀人曰'若是﹐则汝何为惊已?'曰'夫内诚不解﹐形谍成光﹐以外镇人心﹐使人轻乎贵老﹐而?其所患。'"郭象注"言其敬己。"成玄英疏"十家卖饮而五家先遗。"后用以比喻受到过分的尊敬。
五石瓠
[相关解释]
1.可容五石的大葫芦。语出《庄子.逍遥游》"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可容五石的大葫芦。语出《庄子.逍遥游》"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五车书
[相关解释]
1.《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后用以形容读书多,学问渊博。
1.《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后用以形容读书多,学问渊博。
井坎
[相关解释]
1.即坎井。浅井,废井。语本《庄子.秋水》"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
1.即坎井。浅井,废井。语本《庄子.秋水》"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
井捽
[相关解释]
1.谓各抱门户之见而互相排斥﹑抵抜。语本《庄子.列御寇》"齐人之井饮者相捽也。"成玄英疏"夫土下有泉,人各有性,天也;穿之成井,学以成术者,人也。嗟乎!世人迷妄之甚,徒知穿学之末事,不悟泉性之自然……齐人穿凿得井,行李汲而饮之,井主护水,捽头而休,庄生闻之,故引为喻。"
1.谓各抱门户之见而互相排斥﹑抵抜。语本《庄子.列御寇》"齐人之井饮者相捽也。"成玄英疏"夫土下有泉,人各有性,天也;穿之成井,学以成术者,人也。嗟乎!世人迷妄之甚,徒知穿学之末事,不悟泉性之自然……齐人穿凿得井,行李汲而饮之,井主护水,捽头而休,庄生闻之,故引为喻。"
井蛙
[相关解释]
1.亦作"井鼃"。 2.井底之蛙。比喻见闻狭隘,目光短浅的人。《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鼃,"蛙"的古字。虚,所居之处。
1.亦作"井鼃"。 2.井底之蛙。比喻见闻狭隘,目光短浅的人。《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鼃,"蛙"的古字。虚,所居之处。
亡机
[相关解释]
1.《庄子.天地》篇载,子贡出游,见一丈人抱瓮入井取水灌畦,功效甚微,建议他用机械抽水灌溉,丈人忿然作色说"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后称抱朴守真,不存巧诈之心为"亡机"。
1.《庄子.天地》篇载,子贡出游,见一丈人抱瓮入井取水灌畦,功效甚微,建议他用机械抽水灌溉,丈人忿然作色说"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后称抱朴守真,不存巧诈之心为"亡机"。
亡羊
[相关解释]
1.《庄子.骈拇》"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谓弃其本职而溺于所好。庄子用以比喻追逐外物而残生伤性。 2.《列子.说符》"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后因以"亡羊"喻步入歧途而一无成就。 3.比喻丧失某种事物
1.《庄子.骈拇》"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谓弃其本职而溺于所好。庄子用以比喻追逐外物而残生伤性。 2.《列子.说符》"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后因以"亡羊"喻步入歧途而一无成就。 3.比喻丧失某种事物
交丧
[相关解释]
1.《庄子.缮性》"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后因以"交丧"喻衰乱。
1.《庄子.缮性》"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后因以"交丧"喻衰乱。
交臂失之
[相关解释]
1.《庄子.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王先谦集解"虽吾汝终身相与,不啻把一臂而失之,言其暂也。"后以"交臂失之"谓当面错过机会。
1.《庄子.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王先谦集解"虽吾汝终身相与,不啻把一臂而失之,言其暂也。"后以"交臂失之"谓当面错过机会。
人据
[相关解释]
1.人之所凭依,指人赖以生存的事物。《庄子.寓言》"天有历数,地有人据,吾恶乎求之?"成玄英疏"夫星历度数,玄象丽天;九州四极,人物依据。"一说为人所占据,指邦国地域。参阅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1.人之所凭依,指人赖以生存的事物。《庄子.寓言》"天有历数,地有人据,吾恶乎求之?"成玄英疏"夫星历度数,玄象丽天;九州四极,人物依据。"一说为人所占据,指邦国地域。参阅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介倪
[相关解释]
1.犹睥睨。侧目而视。《庄子·马蹄》"夫加之以衡?,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陆德明释文引李颐云"介倪,犹睥睨也。"陈寿昌《南华真经正义》"'介'独也。马独立而怒视也。"一说,介当为"兀","兀倪"即"阢陧",不安貌。见马其昶《庄子故》。或说介为"兀"宋竖r,"兀"为"杌"省,"倪"借为"輗","杌輗",谓折毁车輗。见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引马叙伦说。
1.犹睥睨。侧目而视。《庄子·马蹄》"夫加之以衡?,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陆德明释文引李颐云"介倪,犹睥睨也。"陈寿昌《南华真经正义》"'介'独也。马独立而怒视也。"一说,介当为"兀","兀倪"即"阢陧",不安貌。见马其昶《庄子故》。或说介为"兀"宋竖r,"兀"为"杌"省,"倪"借为"輗","杌輗",谓折毁车輗。见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引马叙伦说。
仙椿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大椿树。用为长寿的象征。语出《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1.传说中的大椿树。用为长寿的象征。语出《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令人发指
[相关解释]
1.《庄子.盗跖》"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刺客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征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后以"令人发指"形容使人愤慨到了极点。
1.《庄子.盗跖》"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刺客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征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后以"令人发指"形容使人愤慨到了极点。
以沫相濡
[相关解释]
1.原指鱼在泉水干涸后用唾沫互相湿润,后以比喻人们在困境中互相支持和帮助。语本《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1.原指鱼在泉水干涸后用唾沫互相湿润,后以比喻人们在困境中互相支持和帮助。语本《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以锥刺地
[相关解释]
1.用锥子刺地来测量地的深浅。比喻见识浅陋,所知甚少。语本《庄子.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成玄英疏"用锥指地,宁测地之浅深?"
1.用锥子刺地来测量地的深浅。比喻见识浅陋,所知甚少。语本《庄子.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成玄英疏"用锥指地,宁测地之浅深?"
任公
[相关解释]
1.指任公子。 2.指太公任,传说为春秋时人。见《庄子.山木》。
1.指任公子。 2.指太公任,传说为春秋时人。见《庄子.山木》。
伏轼
[相关解释]
1.亦作"伏式"。 2.俯身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庄子.渔父》"孔子伏轼而叹曰'甚矣﹐由之难化也!'"后多用以指乘车。
1.亦作"伏式"。 2.俯身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庄子.渔父》"孔子伏轼而叹曰'甚矣﹐由之难化也!'"后多用以指乘车。
会撮
[相关解释]
1.亦作"会最"。 2.颈椎。《庄子.人间世》"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陆德明释文引崔譶曰"会撮﹐项椎也。"一说为髻。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会撮﹐髻也。古者髻在顶中﹐脊曲头低﹐故髻指天也。"
1.亦作"会最"。 2.颈椎。《庄子.人间世》"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陆德明释文引崔譶曰"会撮﹐项椎也。"一说为髻。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会撮﹐髻也。古者髻在顶中﹐脊曲头低﹐故髻指天也。"
传薪
[相关解释]
1.传火于薪,前薪尽而火又传于后薪,火种传续不绝。语出《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2.比喻师生递相授受。
1.传火于薪,前薪尽而火又传于后薪,火种传续不绝。语出《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2.比喻师生递相授受。
似是而非
[相关解释]
1.《孟子.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后以"似是而非"指事物似真而实假,或似正确而实错误『王充《论衡.死伪》"世多似是而非,虚伪类真,故杜伯﹑庄子义之语,往往而存。"晋葛洪《抱朴子.对俗》"或难曰神仙方书,似是而非。"
1.《孟子.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后以"似是而非"指事物似真而实假,或似正确而实错误『王充《论衡.死伪》"世多似是而非,虚伪类真,故杜伯﹑庄子义之语,往往而存。"晋葛洪《抱朴子.对俗》"或难曰神仙方书,似是而非。"
余刃
[相关解释]
1.《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后因以"余刃"喻指处事裕如的能力。 2.喻指利刃。
1.《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后因以"余刃"喻指处事裕如的能力。 2.喻指利刃。
余蔬
[相关解释]
1.残剩的粮食。蔬,通"糈"。《庄子.天道》"鼠壤有余蔬。"陆德明释文"司马云蔬﹐读曰糈。糈﹐粒也。鼠壤内有遗余之粒。"一说﹐残剩的菜。成玄英疏"见其鼠穴土中有余残蔬菜。"
1.残剩的粮食。蔬,通"糈"。《庄子.天道》"鼠壤有余蔬。"陆德明释文"司马云蔬﹐读曰糈。糈﹐粒也。鼠壤内有遗余之粒。"一说﹐残剩的菜。成玄英疏"见其鼠穴土中有余残蔬菜。"
倍情
[相关解释]
1.违背情实。倍,通"背"。《庄子.养生主》"遁天倍情,忘其所受。"林希逸口义"背弃其情实。倍与背同。"王夫之解"倍违其真。"一说以为增益人情。成玄英疏"倍,加也。加添流俗之情。"
1.违背情实。倍,通"背"。《庄子.养生主》"遁天倍情,忘其所受。"林希逸口义"背弃其情实。倍与背同。"王夫之解"倍违其真。"一说以为增益人情。成玄英疏"倍,加也。加添流俗之情。"
倾柯卫足
[相关解释]
1.《左传.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杜预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后因以"倾柯卫足"指善于保护自己。
1.《左传.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杜预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后因以"倾柯卫足"指善于保护自己。
偏令
[相关解释]
1.偏颇的政令。《庄子.田子方》"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一说,偏通"篇",篇令,犹策令。参阅杨树达《积微居读书记.庄子拾遗》。
1.偏颇的政令。《庄子.田子方》"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一说,偏通"篇",篇令,犹策令。参阅杨树达《积微居读书记.庄子拾遗》。
入彀
[相关解释]
1.《庄子·德充符》"游于羿之彀中。"成玄英疏"其矢所及,谓之彀中。"又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篇》"文皇帝(指唐太宗)修文偃武,天赞神授,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彀中,指弓箭射程之内◇因以"入彀"比喻人才入其掌握,被笼络网罗。亦指应进士考试。 2.比喻合乎一定的程式和标准。 3.谓非常投合。 4.比喻中圈套。
1.《庄子·德充符》"游于羿之彀中。"成玄英疏"其矢所及,谓之彀中。"又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篇》"文皇帝(指唐太宗)修文偃武,天赞神授,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彀中,指弓箭射程之内◇因以"入彀"比喻人才入其掌握,被笼络网罗。亦指应进士考试。 2.比喻合乎一定的程式和标准。 3.谓非常投合。 4.比喻中圈套。
全牛
[相关解释]
1.完整的牛。《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后用以喻技艺熟炼,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
1.完整的牛。《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后用以喻技艺熟炼,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
六凿
[相关解释]
1.指耳﹑目等六孔。《庄子.外物》"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成玄英疏"凿﹐孔也。"清曹寅《夜饮和培山眼镜歌》"人生六凿宜藏用﹐五官首出司明重。"一说﹐犹六情。喜﹑怒﹑哀﹑乐﹑爱﹑恶。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谓六情攘夺"。
1.指耳﹑目等六孔。《庄子.外物》"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成玄英疏"凿﹐孔也。"清曹寅《夜饮和培山眼镜歌》"人生六凿宜藏用﹐五官首出司明重。"一说﹐犹六情。喜﹑怒﹑哀﹑乐﹑爱﹑恶。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谓六情攘夺"。
六才子书
[相关解释]
1.清金圣叹以《庄子》﹑《离骚》﹑《史记》﹑杜甫律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六才子书"﹐并加评订。其《序》云"余尝集才子书者六。目曰《庄》也﹐《骚》也﹐马之《史记》也﹐杜之律诗也﹐《水浒》也﹐《西厢》也。谬加评订﹐海内君子皆许余﹐以为知言。" 2.指王实甫《西厢记》。在"六才子书"中﹐《水浒传》居第五﹐《西厢记》居第六﹐故名。
1.清金圣叹以《庄子》﹑《离骚》﹑《史记》﹑杜甫律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六才子书"﹐并加评订。其《序》云"余尝集才子书者六。目曰《庄》也﹐《骚》也﹐马之《史记》也﹐杜之律诗也﹐《水浒》也﹐《西厢》也。谬加评订﹐海内君子皆许余﹐以为知言。" 2.指王实甫《西厢记》。在"六才子书"中﹐《水浒传》居第五﹐《西厢记》居第六﹐故名。
六藏
[相关解释]
1.六腑。《庄子.齐物论》"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成玄英疏"六藏,六腑也,谓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也。"或以心﹑肝﹑脾﹑肺﹑肾﹑命门为"六藏"。
1.六腑。《庄子.齐物论》"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成玄英疏"六藏,六腑也,谓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也。"或以心﹑肝﹑脾﹑肺﹑肾﹑命门为"六藏"。
其应如响
[相关解释]
1.谓反应迅捷﹐如回声之相应和。语本《庄子.天下》"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
1.谓反应迅捷﹐如回声之相应和。语本《庄子.天下》"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
养内
[相关解释]
1.调养内心,培养自己的思想品德。语本《庄子.达生》"豹(单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
1.调养内心,培养自己的思想品德。语本《庄子.达生》"豹(单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
养生主
[相关解释]
1.原为《庄子》篇名◇借作酒名。 2.供给生活所需的主人。
1.原为《庄子》篇名◇借作酒名。 2.供给生活所需的主人。
内篇
[相关解释]
1.古代指论着中的主要部分,对"外篇"而言。如《庄子》﹑《晏子春秋》﹑《抱朴子》﹑《史通》﹑《文史通义》等书都分内﹑外篇。内篇为作者要旨所在,外篇则属馀论或附论性质。又文集亦有分内外篇者,内篇多为作者自编或有关学术义理的文章,如汪中《述学》。《晋书.葛洪传》"故予所著子﹐言黄白之事﹐名曰内篇。其余驳难通释﹐名曰外篇。"唐成玄英《序》"《内篇》明于理本﹐《外篇》语其事迹﹐《杂篇》杂明于理事。"后以内篇指神仙家言。
1.古代指论着中的主要部分,对"外篇"而言。如《庄子》﹑《晏子春秋》﹑《抱朴子》﹑《史通》﹑《文史通义》等书都分内﹑外篇。内篇为作者要旨所在,外篇则属馀论或附论性质。又文集亦有分内外篇者,内篇多为作者自编或有关学术义理的文章,如汪中《述学》。《晋书.葛洪传》"故予所著子﹐言黄白之事﹐名曰内篇。其余驳难通释﹐名曰外篇。"唐成玄英《序》"《内篇》明于理本﹐《外篇》语其事迹﹐《杂篇》杂明于理事。"后以内篇指神仙家言。
冥山
[相关解释]
1.北海山名。《庄子.天运》"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云"冥山﹐北海山名。"郭象注"冥山在乎北极﹐而南行以观之……故郢虽见﹐而愈远冥。"后以喻预期的目标。 2.即今石城山。在河南信阳县。
1.北海山名。《庄子.天运》"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云"冥山﹐北海山名。"郭象注"冥山在乎北极﹐而南行以观之……故郢虽见﹐而愈远冥。"后以喻预期的目标。 2.即今石城山。在河南信阳县。
击壤鼓腹
[相关解释]
1.《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五十老人击壤于道。"原谓人民吃得饱﹐有馀闲游戏◇用为称颂太平盛世之典。
1.《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五十老人击壤于道。"原谓人民吃得饱﹐有馀闲游戏◇用为称颂太平盛世之典。
凿窍
[相关解释]
1.开洞。 2.指开通七窍。语本《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唐许敬宗《谢敕书表》﹕"伏开瑶检﹐等凿窍而睹虹霓。"宋洪迈《夷坚乙志.玉华侍郎》﹕"帝凿窍而丧魄﹐蛇画足而失杯。"后用为斫丧天真的意思。
1.开洞。 2.指开通七窍。语本《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唐许敬宗《谢敕书表》﹕"伏开瑶检﹐等凿窍而睹虹霓。"宋洪迈《夷坚乙志.玉华侍郎》﹕"帝凿窍而丧魄﹐蛇画足而失杯。"后用为斫丧天真的意思。
列姑射
[相关解释]
1.古代传说中的山名。也称姑射。《列子.黄帝》"列姑射山,在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形如处女。"《山海经.海内北经》"列姑射,在河洲中。"郭璞以为即庄子《逍遥游》所说的藐姑射山。清毕沅谓姑射在山西。
1.古代传说中的山名。也称姑射。《列子.黄帝》"列姑射山,在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形如处女。"《山海经.海内北经》"列姑射,在河洲中。"郭璞以为即庄子《逍遥游》所说的藐姑射山。清毕沅谓姑射在山西。
刺虎
[相关解释]
1.杀虎。战国时陈畛说秦惠王,引卞庄子刺虎为喻,先待齐楚交战,乘其两败俱伤时进兵。见《战国策.秦策二》及《史记.张仪列传》◇因以"刺虎"为一举两得之典实。 2.中草药名。 3.昆剧传统剧目。清传奇《虎口馀生》之一出(一般多误为《铁冠图》之一出)。写明将周遇吉兵败代州,回宁武关别母,其母责令再战,并先令媳﹑孙自尽,然后放火自焚。周出战,被闯王部将射伤,后自尽。
1.杀虎。战国时陈畛说秦惠王,引卞庄子刺虎为喻,先待齐楚交战,乘其两败俱伤时进兵。见《战国策.秦策二》及《史记.张仪列传》◇因以"刺虎"为一举两得之典实。 2.中草药名。 3.昆剧传统剧目。清传奇《虎口馀生》之一出(一般多误为《铁冠图》之一出)。写明将周遇吉兵败代州,回宁武关别母,其母责令再战,并先令媳﹑孙自尽,然后放火自焚。周出战,被闯王部将射伤,后自尽。
削鑜
[相关解释]
1.《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鑜,鑜成,见者惊犹鬼神。"成玄英疏"鑜者,乐器,似夹钟。亦言鑜似虎形,刻木为之。"后用为神志专注的典实。
1.《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鑜,鑜成,见者惊犹鬼神。"成玄英疏"鑜者,乐器,似夹钟。亦言鑜似虎形,刻木为之。"后用为神志专注的典实。
勇虫
[相关解释]
1.指螳螂。《韩诗外传》卷八"齐庄公出猎,有螳螂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御曰'此螳蜋也。其为虫,知进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轻就敌。'庄公曰'此为人必为天下勇士矣。'于是回车避之。"《庄子·人间世》﹑《淮南子·人间训》亦有螳臂挡车的记载,后遂称螳螂为勇虫。
1.指螳螂。《韩诗外传》卷八"齐庄公出猎,有螳螂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御曰'此螳蜋也。其为虫,知进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轻就敌。'庄公曰'此为人必为天下勇士矣。'于是回车避之。"《庄子·人间世》﹑《淮南子·人间训》亦有螳臂挡车的记载,后遂称螳螂为勇虫。
匠指
[相关解释]
1.工匠。语本《庄子.胠箧》"毁絶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1.工匠。语本《庄子.胠箧》"毁絶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匠石
[相关解释]
1.古代名石的巧匠。《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后亦用以泛称能工巧匠或擅长写作的人。
1.古代名石的巧匠。《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后亦用以泛称能工巧匠或擅长写作的人。
匠质
[相关解释]
1.《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成玄英疏"质,对也。匠石虽巧,必须不动之质。"后因以"匠质"指知己友人。
1.《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成玄英疏"质,对也。匠石虽巧,必须不动之质。"后因以"匠质"指知己友人。
匠郢
[相关解释]
1.匠石和郢人的并称。匠石郢人相配合,才能表演"运斤成风"的绝技。见《庄子.徐无鬼》◇用以称相知之人。
1.匠石和郢人的并称。匠石郢人相配合,才能表演"运斤成风"的绝技。见《庄子.徐无鬼》◇用以称相知之人。
千椿
[相关解释]
1.千年的大椿。借指年寿久长。语出《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歳为春,八千岁为秋。"
1.千年的大椿。借指年寿久长。语出《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歳为春,八千岁为秋。"
千牛刀
[相关解释]
1.刀名。语本《庄子.养生主》"﹝庖丁﹞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后因以"千牛刀"称锋利的刀,亦代称御刀。
1.刀名。语本《庄子.养生主》"﹝庖丁﹞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后因以"千牛刀"称锋利的刀,亦代称御刀。
华封三祝
[相关解释]
1.《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成玄英疏"华,地名也,今华州也。封人者,谓华地守封疆之人也。"后因以"华封三祝"为祝颂之辞。
1.《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成玄英疏"华,地名也,今华州也。封人者,谓华地守封疆之人也。"后因以"华封三祝"为祝颂之辞。
南伯
[相关解释]
1.复姓。《庄子》有南伯子綦。
1.复姓。《庄子》有南伯子綦。
南华
[相关解释]
1.《南华真经》的省称。即《庄子》的别名。 2.南华真人的省称,即庄子。 3.华南,南中国。
1.《南华真经》的省称。即《庄子》的别名。 2.南华真人的省称,即庄子。 3.华南,南中国。
南华梦
[相关解释]
1.指庄周的蝴蝶梦。庄周,后世别称南华真人。典出《庄子.齐物论》。
1.指庄周的蝴蝶梦。庄周,后世别称南华真人。典出《庄子.齐物论》。
南图
[相关解释]
1.谓南飞,南征。比喻抱负远大。语出《庄子.逍遥游》"﹝鹏﹞背负青天……而后乃今将图南。"
1.谓南飞,南征。比喻抱负远大。语出《庄子.逍遥游》"﹝鹏﹞背负青天……而后乃今将图南。"
南帝
[相关解释]
1.指南海之帝儵。典出《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2.古代神话中的五位天帝之一,即南方赤帝,名赤熛怒。
1.指南海之帝儵。典出《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2.古代神话中的五位天帝之一,即南方赤帝,名赤熛怒。
南荣
[相关解释]
1.房屋的南檐。荣,屋檐两头翘起的部分。 2.南方之地。 3.复姓。周有南荣趎。见《庄子.庚桑楚》。
1.房屋的南檐。荣,屋檐两头翘起的部分。 2.南方之地。 3.复姓。周有南荣趎。见《庄子.庚桑楚》。
卤莽灭裂
[相关解释]
1.《庄子.则阳》"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陆德明释文"郭云'卤莽灭裂,轻脱末略,不尽其分也。'司马云'卤莽,犹粗粗也,谓浅耕稀种也;灭裂,断其草也。'"后多用以形容做事草率粗疏。
1.《庄子.则阳》"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陆德明释文"郭云'卤莽灭裂,轻脱末略,不尽其分也。'司马云'卤莽,犹粗粗也,谓浅耕稀种也;灭裂,断其草也。'"后多用以形容做事草率粗疏。
卫足
[相关解释]
1.《左传.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杜预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言鲍牵居乱,不能危行言逊。"后因以"卫足"比喻自全或自卫。
1.《左传.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杜预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言鲍牵居乱,不能危行言逊。"后因以"卫足"比喻自全或自卫。
卮言
[相关解释]
1.亦作"巵言"。 2.自然随意之言。一说为支离破碎之言。语出《庄子.寓言》"巵言日出,和以天倪。"成玄英疏"巵,酒器也。日出,犹日新也。天倪,自然之分也⊥,合也……无心之言,即卮言也。是以不言,言而无系倾仰,乃合于自然之分也。又解巵,支也。支离其言,言无的当,故谓之卮言耳。"后人亦常用为对自己著作的谦词,如《艺苑卮言》﹑《经学卮言》。
1.亦作"巵言"。 2.自然随意之言。一说为支离破碎之言。语出《庄子.寓言》"巵言日出,和以天倪。"成玄英疏"巵,酒器也。日出,犹日新也。天倪,自然之分也⊥,合也……无心之言,即卮言也。是以不言,言而无系倾仰,乃合于自然之分也。又解巵,支也。支离其言,言无的当,故谓之卮言耳。"后人亦常用为对自己著作的谦词,如《艺苑卮言》﹑《经学卮言》。
原宪贫
[相关解释]
1.原宪,孔子弟子,为古之清高贫寒之士。《庄子.让王》"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牗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华冠纵履﹐杖藜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后因以"原宪贫"为文士清贫的典故。
1.原宪,孔子弟子,为古之清高贫寒之士。《庄子.让王》"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牗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华冠纵履﹐杖藜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后因以"原宪贫"为文士清贫的典故。
原生
[相关解释]
1.指原宪。孔子弟子,字子思,亦称原思﹑仲宪。春秋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孔子亡,隐居于卫国,以蓬户褐衣蔬食为乐。事见《庄子.让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诗文多用以指称贫士。
1.指原宪。孔子弟子,字子思,亦称原思﹑仲宪。春秋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孔子亡,隐居于卫国,以蓬户褐衣蔬食为乐。事见《庄子.让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诗文多用以指称贫士。
叔山
[相关解释]
1.复姓。春秋鲁有叔山无趾。见《庄子.德充符》。
1.复姓。春秋鲁有叔山无趾。见《庄子.德充符》。
口珠
[相关解释]
1.《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儒(而)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后以"口珠"比喻诗词佳句。
1.《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儒(而)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后以"口珠"比喻诗词佳句。
句赘
[相关解释]
1.指驼背者突起的脊骨,因状如赘疣,故称。《庄子.大宗师》"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成玄英疏"咽项句曲,大挺如赘。"陆德明释文引李颐云"句赘,项椎也,其形似赘,言其上向也。"一说指发髻。见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1.指驼背者突起的脊骨,因状如赘疣,故称。《庄子.大宗师》"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成玄英疏"咽项句曲,大挺如赘。"陆德明释文引李颐云"句赘,项椎也,其形似赘,言其上向也。"一说指发髻。见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相关解释]
1.语出《庄子.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后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谓只能心领神会,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1.语出《庄子.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后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谓只能心领神会,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吃诟
[相关解释]
1.古代传说中的大力士。《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陆德明释文"吃,口懈反。诟,口豆反。司马云'吃诟,多力也。'"唐贾餸《百步穿杨叶赋》"克中之时,吃诟不能以施力。"一说善言力诤者。成玄英疏"吃诟﹐言辨也。"
1.古代传说中的大力士。《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陆德明释文"吃,口懈反。诟,口豆反。司马云'吃诟,多力也。'"唐贾餸《百步穿杨叶赋》"克中之时,吃诟不能以施力。"一说善言力诤者。成玄英疏"吃诟﹐言辨也。"
吐故纳新
[相关解释]
语出《庄子·刻意》吹d03e粑,吐故纳新。”吐呼出;纳吸进。原指人体呼吸上的新陈代谢,后成为道家一种养生方法。现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语出《庄子·刻意》吹d03e粑,吐故纳新。”吐呼出;纳吸进。原指人体呼吸上的新陈代谢,后成为道家一种养生方法。现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向若而叹
[相关解释]
1.语出《庄子.秋水》"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若,海神◇因以"向若而叹"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叹不如。
1.语出《庄子.秋水》"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若,海神◇因以"向若而叹"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叹不如。
君子之交淡如水
[相关解释]
1.亦作"君子之接如水"。亦作"君子之交淡若水"。 2.谓贤者之交谊,平淡如水,不尚虚华。语出《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絶。"郭象注"无利故淡,道合故亲。"
1.亦作"君子之接如水"。亦作"君子之交淡若水"。 2.谓贤者之交谊,平淡如水,不尚虚华。语出《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絶。"郭象注"无利故淡,道合故亲。"
吞舟
[相关解释]
语出《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能吞食小船的鱼,指大鱼网漏吞舟。
语出《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能吞食小船的鱼,指大鱼网漏吞舟。
呴呴濡沫
[相关解释]
1.用《庄子》典。比喻身处困境。
1.用《庄子》典。比喻身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