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2 查到相关应征的内容。
带有应征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科
[相关解释]
1.指应征派到边疆去服兵役的七种人。
1.指应征派到边疆去服兵役的七种人。
三隐
[相关解释]
1.南朝宋周续之﹑刘遗民﹑陶渊明皆不应征命,号浔阳三隐。 2.南朝梁刘吁﹑阮孝绪﹑刘歳皆不仕,时都下谓之三隐。
1.南朝宋周续之﹑刘遗民﹑陶渊明皆不应征命,号浔阳三隐。 2.南朝梁刘吁﹑阮孝绪﹑刘歳皆不仕,时都下谓之三隐。
义征
[相关解释]
1.谓自愿应征。唐初与府兵制兼行的募兵的一种,其身份高于一般募兵。
1.谓自愿应征。唐初与府兵制兼行的募兵的一种,其身份高于一般募兵。
乡选
[相关解释]
1.乡里选举。士人由此可应征召任职。 2.犹乡试。
1.乡里选举。士人由此可应征召任职。 2.犹乡试。
买扑
[相关解释]
1.宋元的一种包税制度。宋初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由官府核计应征数额,招商承包。包商(买扑人)缴保证金于官,取得征税之权◇由承包商自行申报税额,以出价最高者取得包税权。元时的包税范围更加扩大。
1.宋元的一种包税制度。宋初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由官府核计应征数额,招商承包。包商(买扑人)缴保证金于官,取得征税之权◇由承包商自行申报税额,以出价最高者取得包税权。元时的包税范围更加扩大。
公车
[相关解释]
1.君主的兵车。 2.官车。 3.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以指此类官署。 4.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应试的代称。 5.借指应试的举子。
1.君主的兵车。 2.官车。 3.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以指此类官署。 4.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应试的代称。 5.借指应试的举子。
前头人
[相关解释]
1.亦称"内人"。 2.唐代应征入宫内宜春院的教坊歌妓。她们常在皇帝面前表演﹐故称。
1.亦称"内人"。 2.唐代应征入宫内宜春院的教坊歌妓。她们常在皇帝面前表演﹐故称。
子口税
[相关解释]
1.旧中国海关征收的一种国内关税。凡进口洋货运销中国内地或出口土货从内地运销国外,除在口岸海关完纳值百抽五的进口税或出口税外,另缴 2.5%的子口税,以代替沿途所经各内地关﹑卡应征的税﹑捐和厘金。这种代替内地关﹑卡应征的各种捐税称"子口税"。子口税的开征,始于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的规定,其目的为便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内地倾销洋货和掠夺原料。1931年,子口税与厘金同时废止。
1.旧中国海关征收的一种国内关税。凡进口洋货运销中国内地或出口土货从内地运销国外,除在口岸海关完纳值百抽五的进口税或出口税外,另缴 2.5%的子口税,以代替沿途所经各内地关﹑卡应征的税﹑捐和厘金。这种代替内地关﹑卡应征的各种捐税称"子口税"。子口税的开征,始于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的规定,其目的为便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内地倾销洋货和掠夺原料。1931年,子口税与厘金同时废止。
应征
[相关解释]
1.接受征召。 2.泛指响应某种征求。
1.接受征召。 2.泛指响应某种征求。
应求
[相关解释]
1.应和,响应。语出《易.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后多用于指响应征召。
1.应和,响应。语出《易.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后多用于指响应征召。
扑买
[相关解释]
1.宋元的一种包税制度。宋代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税收﹐由官府核计应征数额﹐招商承包。承包者按定额向官府纳税﹐超额的归承包人。元沿宋制﹐但包税范围更扩大。
1.宋元的一种包税制度。宋代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税收﹐由官府核计应征数额﹐招商承包。承包者按定额向官府纳税﹐超额的归承包人。元沿宋制﹐但包税范围更扩大。
易知由单
[相关解释]
1.旧时征收田赋的通知单。也称由帖﹑由单。单上开明田地等级﹑人口多少﹑应征款额和起交存留各项,发给纳户。始于明正德初,清代因之。
1.旧时征收田赋的通知单。也称由帖﹑由单。单上开明田地等级﹑人口多少﹑应征款额和起交存留各项,发给纳户。始于明正德初,清代因之。
火耗
[相关解释]
1.指铸造钱币时金属的损耗。 2.元代于产金地征税时,往往多于应征数,以为铸币时的损耗。明清时指赋税正项之外加征的税额。
1.指铸造钱币时金属的损耗。 2.元代于产金地征税时,往往多于应征数,以为铸币时的损耗。明清时指赋税正项之外加征的税额。
税物
[相关解释]
1.应征税的物品。
1.应征税的物品。
税率
[相关解释]
1.计算课税对象每一课税单位应征税额的比率。
1.计算课税对象每一课税单位应征税额的比率。
税算
[相关解释]
1.应征税的数额。
1.应征税的数额。
随计
[相关解释]
1.语本《史记.儒林列传》﹕"公孙弘为学官﹐悼道之郁滞﹑乃请曰﹕'丞相御史言……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本谓应征召之人偕计吏同行﹐后遂以"随计"指举子赴试。
1.语本《史记.儒林列传》﹕"公孙弘为学官﹐悼道之郁滞﹑乃请曰﹕'丞相御史言……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本谓应征召之人偕计吏同行﹐后遂以"随计"指举子赴试。
随逮
[相关解释]
1.应召﹔应征。
1.应召﹔应征。
额征
[相关解释]
1.指应征税赋数。
1.指应征税赋数。
额银
[相关解释]
1.规定(应征)的银钱。
1.规定(应征)的银钱。
验军
[相关解释]
1.指查验应征士兵的素质。
1.指查验应征士兵的素质。
鱼符
[相关解释]
1.隋唐时朝廷颁发的符信,雕木或铸铜为鱼形,刻书其上,剖而分执之,以备符合为凭信,谓之"鱼符",亦名鱼契。隋开皇九年﹐始颁木鱼符于总管﹑刺史,雌一雄一。唐用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官长;又有随身鱼符,以金﹑银﹑铜为之,分别给亲王及五品以上官员,所以明贵贱,应征召。
1.隋唐时朝廷颁发的符信,雕木或铸铜为鱼形,刻书其上,剖而分执之,以备符合为凭信,谓之"鱼符",亦名鱼契。隋开皇九年﹐始颁木鱼符于总管﹑刺史,雌一雄一。唐用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官长;又有随身鱼符,以金﹑银﹑铜为之,分别给亲王及五品以上官员,所以明贵贱,应征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