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征收的内容。
带有征收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串铃 [相关解释]
1.明代一种役银的上解办法。要点是统一征收,分项上解。
丁粮 [相关解释]
1.按人口所征收的税粮。
三联串票 [相关解释]
1.旧时征收田赋用的票据,格式与"三联单"相同。
三调 [相关解释]
1.汉代乐府相和歌的平调﹑清调﹑瑟调的合称,也叫清商三调。南北朝至隋唐,以清﹑平﹑侧为三调。 2.指调粟(征收粮食)﹑调帛(征交绢帛)﹑杂调(摊派劳役)。
上下忙 [相关解释]
1.清雍正十三年规定征收田赋,分上下二期。上期从农历二月开征,五月截止,叫"上忙"。下期从八月接征,十一月截止,叫"下忙"∠称"上下忙"。参阅《清文献通考.田赋考三》。
上忙 [相关解释]
1.旧时征收田赋,分上下二期,规定地丁钱粮在农历二月开征,五月截止,叫做上忙。
下忙 [相关解释]
1.清代征收田赋分上下两期,下期从八月到十一月,叫下忙。
专栏 [相关解释]
1.宋代征收商税的处所。 2.报刊上专载某类稿件的栏目。
两忙税 [相关解释]
1.清雍正十三年规定征收田赋,分上下两期。上期从农历二月开征,五月截止,叫上忙。下期从八月接征,十一月截止,叫下忙。故有"两忙税"之称。
中央税 [相关解释]
在分税制下,按税收收入的所有权和税收管理权限划归中央一级政府征收的税种。参见分税制”(172页)。
主粮 [相关解释]
1.各地区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占主要地位的粮食。各地区的主粮不同,如我国在东北为高粱,西北为小麦,华北为谷子(粟),南方各省区为稻谷。主粮是计算常年产量和征收农业税的标准。
义租 [相关解释]
1.封建时代向民间征收的额外租粮。
九贡 [相关解释]
1.周代征收贡物的九种类别。亦泛指进贡。
人口税 [相关解释]
1.以人作为课税对象所征收的税。详"人头税"。
人头税 [相关解释]
1.按人口征收的税。
住税 [相关解释]
1.古代按坐商进货数量所征收的税。
例课 [相关解释]
1.按常规征收的税赋。
俸钞 [相关解释]
1.元明时官吏俸金或以钱币支付,称俸钞。元初官吏均无俸禄,中统三年定百官俸,并另向民户征收。
催征 [相关解释]
1.催促征收田赋租税。
免调 [相关解释]
1.谓官府依例免征调税。唐代官府每年向每丁征收规定数量的绢﹑绫﹑絡﹑布等物资,谓之调。
兮甲盘 [相关解释]
1.也称兮田盘﹑兮伯盘或兮伯吉父盘。西周晩期青铜器。宋代出土。铭文一百三十三字。记述兮甲(即尹吉甫)随从周宣王征伐玭狁﹐对南淮夷征收赋贡之事。清吴式芬《攈古录》卷三作"兮田盘"﹐吴大澄《愙斋集古录》卷十六作"兮伯盘"﹐方浚益《缀遗斋彝器考释》卷七作"兮伯吉父盘"。参阅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农业税 [相关解释]
1.谓国家对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或个人所征收的税。
分封制 [相关解释]
1.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战国时,各国仍多分封侯君,但侯君已多不掌握封地的政权和军权,而且封地褊小,多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初又兼采之。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
劝借 [相关解释]
1.明初用以代替徭役的一种额外征收的杂税。 2.告借。
办差 [相关解释]
旧指给官府办理征集夫役、征收财物等事。
功调 [相关解释]
1.古指力役税和征收织物的户税。
加率 [相关解释]
1.额外征收。
升科 [相关解释]
1.明清定制谓开垦荒地,满规定年限(水田六年,旱田十年)后,就按照普通田地收税条例征收钱粮。科,科税。
博征 [相关解释]
1.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征收。 2.广为引证。
厘卡 [相关解释]
1.旧时征收厘金的机构。一般于通商要道设置正卡,下设分卡﹑巡卡等。分卡下再设置查验分卡和收厘分卡。前者专司查验和缉私;后者专管征收。
厘局 [相关解释]
1.旧时管理征收厘金的机关。局下设卡,卡又有分卡﹑巡卡。
发征 [相关解释]
1.发令征收或征求。
善后借款合同 [相关解释]
又称善后大借款”。袁世凯为消灭南方革命势力所订的外债合同。1913年袁以办理善后”为名,派人同五国银行团非法签订。借款总额为二千五百万英镑,四十七年偿清,本息共计六千七百余万英镑。以盐税、海关税等作抵押,规定盐税征收由外国人协管,从此盐税被外人控制。
地价税 [相关解释]
1.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旧时土地税的一种。照土地估定的价格,向土地所有者征收。
地方税 [相关解释]
在分税制下,按税收收入的所有权和税收管理权限划归地方各级政府征收的税种。参见分税制”(172页)。
地符 [相关解释]
1.大地的符瑞。 2.宋代为征收田赋而颁发的土地的凭证。
均输 [相关解释]
1.汉武帝实行的一项经济措施。在大司农属下置均输令﹑丞,统一征收﹑买卖和运输货物。 2.北宋王安石新法之一。于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实行,授权主管六路财赋和茶﹑盐﹑矾﹑酒税的发运使,凡朝廷所需之货物,尽量在廉价处或近地收购,存储备用。 3.明末的苛税之一。 4.古代仓名。 5.古代算法。为"九数"之一。包括以田地的多少﹑人户的上下求赋税;以道路的远近﹑负载的轻重求脚费;以物价的高低不一求平均数等。
坐支 [相关解释]
1.一种财经制度。(1)清制,凡各省﹑道﹑府以下官俸﹑役食﹑铺兵工食﹑驿站料价等,都摊征于民,编入地丁征收,到支用时,就在编征项下支付,称为"坐支"。清薛福成《应诏陈言疏》"惟是州县养廉,大者无过千两,盖与坐支各款,均属办公不可少之费。"(2)民国政府曾规定,机关单位经财政部同意,可以从其征收的税款中支付一部分抵充支出,称为"坐支"。1936年停止坐支制。(3)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现金管理的企业单位,在银行的同意下从自己业务收入的现金中直接支付的一种方式。我国政府《中央金库条例》第四条规定凡一切国家财政收入,
垦租 [相关解释]
1.北齐征收的粮税,有垦租﹑义租两种。垦租缴国家,义租缴地方政府。
夏征 [相关解释]
1.谓夏收后政府征收公粮。
夏税 [相关解释]
1.田赋名称。唐起,历代田赋都分夏﹑秋两季征收,称为夏税和秋税。 2.建中元年行两税法后,规定"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宋代夏税自五月半起征,七月底或八月初纳毕;秋税自九月初起征,十二月半纳毕。元代在江南仿唐代两税法征税。明代规定夏税无过八月,以小麦为主,秋粮无过明年二月,以米为主。行"一条鞭法"后,夏税﹑秋粮大都征银。清代分上忙﹑下忙两期征收。
夫调 [相关解释]
1.一种按丁口征收织物的赋税。
奏销 [相关解释]
1.清代各州县每年将钱粮征收的实数报部奏闻﹐叫奏销。 2.指上报户部注销欠缴的钱粮。
子口 [相关解释]
1.瓶﹑罐﹑箱﹑匣等器物上跟盖相密合的部分。 2.旧中国海关征收国内关税,以内地常关﹑厘卡所在地为"子口",与"母口"(海关所在口岸)相对。
子口税 [相关解释]
1.旧中国海关征收的一种国内关税。凡进口洋货运销中国内地或出口土货从内地运销国外,除在口岸海关完纳值百抽五的进口税或出口税外,另缴 2.5%的子口税,以代替沿途所经各内地关﹑卡应征的税﹑捐和厘金。这种代替内地关﹑卡应征的各种捐税称"子口税"。子口税的开征,始于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的规定,其目的为便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内地倾销洋货和掠夺原料。1931年,子口税与厘金同时废止。
定额税 [相关解释]
也称定额税率”。对每一课税单位规定一个固定税额的税率制。适用于从量计征的税收。如中国的资源税对各税目(如原油、煤炭、盐等)均规定按吨(或立方米)征收一个固定税额;又如车船使用牌照税规定按吨或按辆征收一个固定税额。
寨粮 [相关解释]
1.明初征收军队给养的名目之一。
屠宰税 [相关解释]
以某几种牲畜的屠宰行为为对象所课征的税。屠宰税在我国是一个古老的税种。由于屠宰税是自然经济的产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对宏观经济影响不大,其管理权限现已下放地方,由地方自行确定征收与否。
山税 [相关解释]
1.对山区征收的税捐。
币籍 [相关解释]
1.征收货币。
市算 [相关解释]
1.向市民﹑商店征收的赋税。
市赋 [相关解释]
1.向商市征收的赋税。
平则 [相关解释]
1.使法则公平。谓按照封地大小和土质美恶制定征收税赋的标准。
平均地权 [相关解释]
1.孙中山所主张的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方针。民生主义的纲领之一。主张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的办法,消除地主从地租及地价增涨中获得暴利的可能性。所拟办法是私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国家按价征税,以后涨高的地价归公,同时保留由国家照呈报地价收买的权利,以防地主少报地价。1924年改组中国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进一步提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希望实现"耕者有其田"。
平米 [相关解释]
1.明中叶以后江南征收田赋的计税单位。参见"平米法"。 2.按公平合理的价格出售的米粮。 3.指平方米。
年课 [相关解释]
1.谓一年征收的租税。
库平 [相关解释]
1.旧中国部库征收租税﹑出纳银两所用的衡量标准。清康熙时制定。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规定库平为权衡的标准,库平一两等于37.301克。
廛布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府征收的商贾储货邸舍和居住房屋之税。
征催 [相关解释]
1.征收催逼。
征入 [相关解释]
1.谓征收赋税。
征剥 [相关解释]
1.征收剥削。
征办 [相关解释]
1.征收办理。
征取 [相关解释]
1.征收索取;征求取得。
征商 [相关解释]
1.征收商业税。 2.往来贩卖。
征实 [相关解释]
1.指田赋征收实物。
征布 [相关解释]
1.征收的税款。布,货币。
征收 [相关解释]
1.指收取赋税。 2.今指政府依法向人民或所属机构收取公粮﹑税款等。 3.征集吸收。
征敛 [相关解释]
1.亦作"征敛"。 2.征收赋税。
征榷 [相关解释]
1.谓国家征收商品税与官府专卖。
征比 [相关解释]
1.谓征用人力并考校其服役成绩。 2.称征收钱粮而比较其多寡之数。
征求 [相关解释]
1.征收;求索。 2.征召访求;征询。 3.犹征逐。谓交往过从。
征漕 [相关解释]
1.征收漕粮。
征科 [相关解释]
1.征收赋税。
征租 [相关解释]
1.征收租税。
征税 [相关解释]
1.征收的赋税。 2.征收赋税。
征算 [相关解释]
1.亦作"征筭"。 2.指汉代征收算缗钱。 3.征收人丁税。
征粮 [相关解释]
1.征收的公粮。
征纳 [相关解释]
1.召用。 2.犹征收。
征缮 [相关解释]
1.谓征收赋税,整顿武备。
征解 [相关解释]
1.指赋税的征收解送。
征课 [相关解释]
1.犹征收。课,征税。
征输 [相关解释]
1.征收赋税输入官府。
忙银 [相关解释]
1.清代称每年上忙﹑下忙所征收的税银。民国初年,沿袭旧名,称田赋为忙银。
总制钱 [相关解释]
1.宋代附加税之一种。宣和中,军政费支出浩繁,总揽东南地区财赋的发运兼经制使,建议增收卖酒钱﹑印契钱﹑头子钱等以充经费。因系经制使建议,故称"经制钱"◇一度废除。绍兴五年总制使又仿照上法征收,于是又称"总制钱"。参阅《宋史.食货志一﹑二》。
恢办 [相关解释]
1.谓征收督办。
截串 [相关解释]
1.亦作"截票"。 2.旧时征收田赋的缴款凭证。分为两半,一留官府,一给纳税户◇改为三联,一留官府,一给差役,一给纳税户,称三连串票。
户税 [相关解释]
1.按户征收的赋税『代除收人口税外,每户每年须出户赋二百钱『末曹操平袁绍,定每户征收绢二匹﹑绵二斤。北魏献文帝按民户资产多寡征税,唐宋亦采用之。
户等 [相关解释]
1.古代政府将民户按资产多寡分为不同等级以征收赋税『代按财产比例向商人﹑手工业者,征赋税,北魏献文帝天安﹑皇兴年间,将民户分为三等九品,按户等征税,后废;北齐再施行。唐高祖武德六年定天下户为三等,武德九年,又改为九等。宋太祖建隆中,定民户为九等,上四等按等出税,其馀五等蠲免,实际仅五等;宋仁宗至和时,遂行五则法,按资产多寡分为五等。元代分三等九甲,主要实施于中原地区。明代按职业分民户﹑军户﹑匠户三等,但不作为征税的标准◇遂废止。参阅《史记.平准书》﹑《魏书.食货志》﹑《宋史.食货志上五》﹑《明史.食货志一
折征 [相关解释]
1.旧时谓实物赋税折价征收银钱。
拓地钱 [相关解释]
1.唐时诸道征收的货物的存栈费。
拘摄 [相关解释]
1.拘拿。 2.征收。
捐项 [相关解释]
1.旧指捐官缴纳的款项。 2.指政府征收的捐款。
摊征 [相关解释]
1.摊派征收。
擅兴发 [相关解释]
1.不按朝廷法令擅自征收赋税。
支移 [相关解释]
1.宋赋税的输纳方式。送纳赋税有固定处所,而以有馀补不足,则移此输彼,移近输远,谓之支移。支移远近以户等高下而定。宋哲宗时,陕西分三等,乡村第一﹑二等户三百里﹑第三﹑四等户二百里,第五等户一百里。若非期限紧迫或战争急需,允许人户纳脚钱以免支移,成为变相加税。脚钱亦按等征收,且不断增重,甚至与正税相当。也有既不免支移,仍须添纳脚钱的。
收入政策 [相关解释]
政府为达到一定目标对个人收入规定的方针和原则。例如,为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水平,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为抑制一部分人收入过高,规定对高收入者征收所得税;为克服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为控制过度通货膨胀,在一定时期内冻结工资和物价等。
敛怨求媚 [相关解释]
1.谓因向上献媚,不顾人民怨恨而征收钱物。
敛谷 [相关解释]
1.征收谷物。
新关 [相关解释]
1.即海关。清末称旧有征收国内货物税的关卡为常关;在通商口岸设立征收国境进出口税和商船吨税的税关为海关﹐又称"新关"。
新升 [相关解释]
1.清代对新开垦的田地所征收的钱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