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59 查到相关征税的内容。
带有征税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买扑 [相关解释]
1.宋元的一种包税制度。宋初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由官府核计应征数额,招商承包。包商(买扑人)缴保证金于官,取得征税之权◇由承包商自行申报税额,以出价最高者取得包税权。元时的包税范围更加扩大。
几而不征 [相关解释]
1.查问而不征税。几,通"讥"。
协济 [相关解释]
1.同心协力,互相支持。 2.友援;救济;接济。 3.旧时地方政府按中央命令将所征税款协助其他地方政府的部分。
口敛 [相关解释]
1.按人口征税。
土地税 [相关解释]
1.又称"地税"。 2.对土地所征税收的总称。根据土地的价格﹑面积或收益等计征。如资本主义国家的地税﹑旧中国的田赋和地价税等,都属于土地税。
夏税 [相关解释]
1.田赋名称。唐起,历代田赋都分夏﹑秋两季征收,称为夏税和秋税。 2.建中元年行两税法后,规定"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宋代夏税自五月半起征,七月底或八月初纳毕;秋税自九月初起征,十二月半纳毕。元代在江南仿唐代两税法征税。明代规定夏税无过八月,以小麦为主,秋粮无过明年二月,以米为主。行"一条鞭法"后,夏税﹑秋粮大都征银。清代分上忙﹑下忙两期征收。
头会 [相关解释]
1.谓按人数征税。
头会箕敛 [相关解释]
1.按人数征税,用畚箕装取所征的谷物。谓赋税苛刻繁重。
工关 [相关解释]
1.明清专收客商贩运竹﹑木捐税的税关,由工部管辖。竹﹑木征税,自唐德宗时开始。明初设抽分竹木局,征竹﹑木﹑柴﹑炭等税。成化七年(1471年)设芜湖﹑荆州﹑杭州三局,由工部派员管理,税收供该部营缮费用,是为工关的权舆。清初沿明制,至鸦片战争后,改称常关。
市门税 [相关解释]
1.北魏与北周税名。入市者征税一钱。
平均地权 [相关解释]
1.孙中山所主张的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方针。民生主义的纲领之一。主张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的办法,消除地主从地租及地价增涨中获得暴利的可能性。所拟办法是私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国家按价征税,以后涨高的地价归公,同时保留由国家照呈报地价收买的权利,以防地主少报地价。1924年改组中国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进一步提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希望实现"耕者有其田"。
征税 [相关解释]
1.征收的赋税。 2.征收赋税。
征课 [相关解释]
1.犹征收。课,征税。
户税 [相关解释]
1.按户征收的赋税『代除收人口税外,每户每年须出户赋二百钱『末曹操平袁绍,定每户征收绢二匹﹑绵二斤。北魏献文帝按民户资产多寡征税,唐宋亦采用之。
户等 [相关解释]
1.古代政府将民户按资产多寡分为不同等级以征收赋税『代按财产比例向商人﹑手工业者,征赋税,北魏献文帝天安﹑皇兴年间,将民户分为三等九品,按户等征税,后废;北齐再施行。唐高祖武德六年定天下户为三等,武德九年,又改为九等。宋太祖建隆中,定民户为九等,上四等按等出税,其馀五等蠲免,实际仅五等;宋仁宗至和时,遂行五则法,按资产多寡分为五等。元代分三等九甲,主要实施于中原地区。明代按职业分民户﹑军户﹑匠户三等,但不作为征税的标准◇遂废止。参阅《史记.平准书》﹑《魏书.食货志》﹑《宋史.食货志上五》﹑《明史.食货志一
拦税 [相关解释]
1.于途中设卡征税。
敛缗 [相关解释]
1.征税。
无籍 [相关解释]
1.亦作"无藉"。谓不纳税或不征税。 2.指无赖汉。
木厘 [相关解释]
1.清代专向木商征税的局卡。
榷会 [相关解释]
1.为商贾说合交易并总计其财货以征税。
榷政 [相关解释]
1.征税的事务。
榷敛 [相关解释]
1.专营与征税。
榷税 [相关解释]
1.征税。
榷网 [相关解释]
1.指官方设在各地的专卖品征税机构。
榷茶 [相关解释]
1.官府对茶叶实行征税﹑管制﹑专卖的措施。
榷醋 [相关解释]
1.对醋实行征税。
津埭 [相关解释]
1.水道船舶往来征税处。
漕司 [相关解释]
1.亦称"漕运司"。 2.管理催征税赋﹑出纳钱粮﹑办理上供以及漕运等事的官署或官员。北宋称转运司﹐南宋称漕司﹐元代称漕运司。
火耗 [相关解释]
1.指铸造钱币时金属的损耗。 2.元代于产金地征税时,往往多于应征数,以为铸币时的损耗。明清时指赋税正项之外加征的税额。
省额 [相关解释]
1.政府征税的定额。
科降 [相关解释]
1.谓减少征税数额。
税产 [相关解释]
1.征税的产业。
税亩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按土地面积向田主征税的赋税制度。
税入 [相关解释]
1.征税收入。
税则 [相关解释]
1.征税的规则和实施条例。
税务 [相关解释]
1.征税的事务。 2.古代对税务官署的简称。
税单 [相关解释]
1.征税机关收税后给与纳税人的凭证。
税卡 [相关解释]
1.设站征税的地方。
税名 [相关解释]
1.征税的名目。
税场 [相关解释]
1.征税的场所。
税期 [相关解释]
1.征税的时期。
税款 [相关解释]
1.按税收条例向征税对象收取的钱。
税法 [相关解释]
1.关于征税的法规。
税物 [相关解释]
1.应征税的物品。
税率 [相关解释]
1.计算课税对象每一课税单位应征税额的比率。
税章 [相关解释]
1.征税章程。
税算 [相关解释]
1.应征税的数额。
税籍 [相关解释]
1.征税的簿册。
算商 [相关解释]
1.向商人征税。
经总制钱 [相关解释]
1."经制钱"和"总制钱"的并称,宋代的附加杂税。前者始于北宋宣和年间,陈遘以发运使兼经制使督理东南地区财赋,加征卖酒﹑典卖田宅的牙税,常赋外的头子钱,以及其他项目的税金,称经制钱。其后翁彦国为总制使,效其法别立名目征税,称总制钱。
聐门 [相关解释]
1.《左传.文公十一年》"宋公于是以门赏聐班﹐使食其征﹐谓之聐门。"谓以城门的税收赏聐班◇遂用为食税﹑征税之典实。
衰征 [相关解释]
1.亦作"衰政"。 2.视土地之差等以征税。政,通"征"。
讥关 [相关解释]
1.在关市负责稽查和征税。语本《礼记.王制》﹕"关讥而不征。"
资源税 [相关解释]
以国家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为对象所课征的税。开征资源税,旨在使自然资源条件优越的级差收入归国家所有,排除因资源优劣造成企业利润分配上的不合理状况。中国资源税目前的征税范围包括矿产品和盐两大类。
起征点 [相关解释]
税法规定课税对象数额应予开始征税的起点。课税对象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起征点的就全部课征对象数额按规定税率征税。规定起征点可以照顾收入较少的纳税人,以贯彻税收的合理负担原则。
里甲 [相关解释]
1.明州县统治的基层单位;后转为明三大徭役(里甲﹑均徭﹑杂泛)名称之一。《明史.食货志一》"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十年一周,曰'排年'……每十年有司更定其册,以丁粮增减而升降之。"起初里长﹑甲首负责传达公事﹑催征税粮;以后官府聚敛繁苛,凡祭祀﹑宴飨﹑营造﹑馈送等费,都要里甲供应。
重税 [相关解释]
1.谓从重征税。 2.指苛重的租税。
青苗钱 [相关解释]
1.唐代赋税名。大历元年﹐诏天下苗一亩征税钱十五﹐以补百官俸钱﹐因国急用﹐当苗青即预征﹐又有地头钱每亩征二十﹐通称"青苗钱"。 2.宋代在青黄未接时发放的农业贷款。(1)宋仁宗时﹐陕西转运使李参在辖区内贷出的钱。《宋史.李参传》"﹝李参﹞部多戍兵,苦食少。参审订其阙,令民自隐度麦粟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之官,号'青苗钱'。经数年,廪有羡粮。熙宁青苗法,盖萌于此矣。"(2)宋熙宁二年﹐王安石创青苗之法于青黄不接之际﹐官府贷钱与民。正月放而夏敛﹐五月放而秋敛﹐纳息二分。本名常平钱﹐民间称青苗钱。《宋史.食
额征 [相关解释]
1.指应征税赋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