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58 查到相关律诗的内容。
带有律诗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联
[相关解释]
1.律诗中相对的两句称"一联"。亦指对联的一幅。 2.犹一队。 3.一连串。
1.律诗中相对的两句称"一联"。亦指对联的一幅。 2.犹一队。 3.一连串。
一鳞半甲
[相关解释]
1.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上.苏涣》"三年中作变律诗九首,上广州李帅,其文意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陈子昂)一鳞半甲"此系以龙为意谓略有相似之处◇用以比喻事物的零星片段。亦作"一鳞片甲"。
1.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上.苏涣》"三年中作变律诗九首,上广州李帅,其文意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陈子昂)一鳞半甲"此系以龙为意谓略有相似之处◇用以比喻事物的零星片段。亦作"一鳞片甲"。
七律
[相关解释]
七言律诗”的简称。见七言诗”。
七言律诗”的简称。见七言诗”。
七言律
[相关解释]
1.见"七言律诗"。
1.见"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
[相关解释]
1.诗体名。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平仄﹑对仗及用韵,都有一定格律。
1.诗体名。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平仄﹑对仗及用韵,都有一定格律。
上官仪(约605-664)
[相关解释]
唐代诗人。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贞观初进士。曾位居宰相◇被武则天所杀。诗风华美绮丽,有上官体”之称。又归纳诗歌中的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定型有一定影响。
唐代诗人。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贞观初进士。曾位居宰相◇被武则天所杀。诗风华美绮丽,有上官体”之称。又归纳诗歌中的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定型有一定影响。
五律
[相关解释]
五言律诗”的简称。见五言诗”。
五言律诗”的简称。见五言诗”。
五言律
[相关解释]
1.见"五言律诗"。
1.见"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
[相关解释]
1.诗体之一。形成于唐初。每句五字,每首八句,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用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转韵。每句平仄有一定的格式。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1.诗体之一。形成于唐初。每句五字,每首八句,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用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转韵。每句平仄有一定的格式。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五言排律
[相关解释]
1.诗体之一。为五言律诗的铺排延长。南朝宋时已出现,盛行于唐,元代始确立此诗体名称。每首至少十句。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要求对仗。亦称"五言长律"。
1.诗体之一。为五言律诗的铺排延长。南朝宋时已出现,盛行于唐,元代始确立此诗体名称。每首至少十句。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要求对仗。亦称"五言长律"。
五言诗
[相关解释]
诗体名。全篇每句五字。起源于东汉,至建安、六朝而大盛。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包括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五言排律等。
诗体名。全篇每句五字。起源于东汉,至建安、六朝而大盛。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包括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五言排律等。
今体
[相关解释]
1.文章﹑诗歌﹑书法都有今体,以别于古体。(1)指骈俪文体。《梁书.庚肩吾传》"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而观其遣辞用心,子不相似。若以今文为是,则古文为非;若昔贤可称,则今体宜弃。"《旧唐书.李商隐传》"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十章二"所谓'今体',就是指的四六骈文。"(2)指唐代的律诗。参见"今体诗"。(3)指楷书书体。《法书要录》卷三引唐虞世南《书旨述》"俯于众美,会滋简易,制成今体,乃穷奥旨。"
1.文章﹑诗歌﹑书法都有今体,以别于古体。(1)指骈俪文体。《梁书.庚肩吾传》"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而观其遣辞用心,子不相似。若以今文为是,则古文为非;若昔贤可称,则今体宜弃。"《旧唐书.李商隐传》"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十章二"所谓'今体',就是指的四六骈文。"(2)指唐代的律诗。参见"今体诗"。(3)指楷书书体。《法书要录》卷三引唐虞世南《书旨述》"俯于众美,会滋简易,制成今体,乃穷奥旨。"
借春对
[相关解释]
1.律诗通常第三﹑四句对偶,而第一﹑二句则散偶不拘。如果第一﹑二句对偶,而第三﹑四句反为散句,则首联即谓之"借春对"。如唐李白《送友人》诗前四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即其例。参见"偷春体"。
1.律诗通常第三﹑四句对偶,而第一﹑二句则散偶不拘。如果第一﹑二句对偶,而第三﹑四句反为散句,则首联即谓之"借春对"。如唐李白《送友人》诗前四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即其例。参见"偷春体"。
偏枯对
[相关解释]
1.指律诗对句字面相对而实际有偏失。如"燕王买骏骨,渭老得熊罴。""浪传乌鹊喜,深负鹡鸰诗。"前一联是以一物对二物,后一联是以二物对一物,故称偏枯对。详宋孙奕《履斋示儿编.诗说.偏枯对》。
1.指律诗对句字面相对而实际有偏失。如"燕王买骏骨,渭老得熊罴。""浪传乌鹊喜,深负鹡鸰诗。"前一联是以一物对二物,后一联是以二物对一物,故称偏枯对。详宋孙奕《履斋示儿编.诗说.偏枯对》。
偏格
[相关解释]
1.五言律诗以仄声起者,谓之正格;以平声起者,谓之偏格。七言律诗反是。绝句同此。
1.五言律诗以仄声起者,谓之正格;以平声起者,谓之偏格。七言律诗反是。绝句同此。
偷春体
[相关解释]
1.律诗之一体。凡起联相对,而次联不对者,谓之"偷春体"。言如梅花之先春而开。如唐李白《送友人》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象颦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均是。参阅宋魏庆之《诗人玉屑.诗体下.偷春体》。
1.律诗之一体。凡起联相对,而次联不对者,谓之"偷春体"。言如梅花之先春而开。如唐李白《送友人》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象颦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均是。参阅宋魏庆之《诗人玉屑.诗体下.偷春体》。
六才子书
[相关解释]
1.清金圣叹以《庄子》﹑《离骚》﹑《史记》﹑杜甫律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六才子书"﹐并加评订。其《序》云"余尝集才子书者六。目曰《庄》也﹐《骚》也﹐马之《史记》也﹐杜之律诗也﹐《水浒》也﹐《西厢》也。谬加评订﹐海内君子皆许余﹐以为知言。" 2.指王实甫《西厢记》。在"六才子书"中﹐《水浒传》居第五﹐《西厢记》居第六﹐故名。
1.清金圣叹以《庄子》﹑《离骚》﹑《史记》﹑杜甫律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六才子书"﹐并加评订。其《序》云"余尝集才子书者六。目曰《庄》也﹐《骚》也﹐马之《史记》也﹐杜之律诗也﹐《水浒》也﹐《西厢》也。谬加评订﹐海内君子皆许余﹐以为知言。" 2.指王实甫《西厢记》。在"六才子书"中﹐《水浒传》居第五﹐《西厢记》居第六﹐故名。
六韵诗
[相关解释]
1.律诗的一种。多为五言。六韵十二句。科举时代特指试帖诗。
1.律诗的一种。多为五言。六韵十二句。科举时代特指试帖诗。
出句
[相关解释]
1.格律诗的单数句。
1.格律诗的单数句。
前联
[相关解释]
1.七律﹑五律诗的第三﹑第四两句称前联。第五﹑第六两句为后联。
1.七律﹑五律诗的第三﹑第四两句称前联。第五﹑第六两句为后联。
十体
[相关解释]
1.指十种文体。 2.指书法的十体。唐张怀瓘所分为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见所著《书断.列传》。 3.指书法的十体。唐唐元度所分为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飞白﹑薤叶﹑垂针﹑垂露﹑鸟书﹑连珠。见《宣和书谱.唐元度》。 4.指十种诗体。唐元稹于元和七年时,将自己所作诗分编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五言七言两体﹑律讽﹑悼亡﹑艳诗今古两体,共成十体。见所作《叙诗寄乐天书》。 5.指十种诗体。五代齐己分诗作为高古﹑清奇﹑远近﹑双分﹑背非﹑虚无﹑是非﹑清洁﹑覆妆﹑阖
1.指十种文体。 2.指书法的十体。唐张怀瓘所分为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见所著《书断.列传》。 3.指书法的十体。唐唐元度所分为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飞白﹑薤叶﹑垂针﹑垂露﹑鸟书﹑连珠。见《宣和书谱.唐元度》。 4.指十种诗体。唐元稹于元和七年时,将自己所作诗分编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五言七言两体﹑律讽﹑悼亡﹑艳诗今古两体,共成十体。见所作《叙诗寄乐天书》。 5.指十种诗体。五代齐己分诗作为高古﹑清奇﹑远近﹑双分﹑背非﹑虚无﹑是非﹑清洁﹑覆妆﹑阖
十字格
[相关解释]
1.指五言律诗中颔联或颈联每联十字只描述一重意思。
1.指五言律诗中颔联或颈联每联十字只描述一重意思。
半格诗
[相关解释]
1.诗体的一种。指与今律相谐的歌行体,以别于纯粹的古风。唐白居易《长庆集》卷五一﹑五二﹑六三有格诗,卷六九为半格诗。宋陆游《古寿人至闻五郎颇有老态作长句自遣》诗"点诵内篇庄叟语,长歌半格白公诗。"清赵执信《声调谱》引白居易《小阁闲坐》半格诗一首为例,分析某为古句,某为律句,某为齐梁,意在说明半格诗,乃半古半律,为齐梁体的别格。但汪立名《白香山诗集》"半格诗"注则认为格与律是相对而言,古体诗﹑乐府歌行,俱属格诗;半格诗是指此卷中,一半格诗,一半律诗,并非另有一体。
1.诗体的一种。指与今律相谐的歌行体,以别于纯粹的古风。唐白居易《长庆集》卷五一﹑五二﹑六三有格诗,卷六九为半格诗。宋陆游《古寿人至闻五郎颇有老态作长句自遣》诗"点诵内篇庄叟语,长歌半格白公诗。"清赵执信《声调谱》引白居易《小阁闲坐》半格诗一首为例,分析某为古句,某为律句,某为齐梁,意在说明半格诗,乃半古半律,为齐梁体的别格。但汪立名《白香山诗集》"半格诗"注则认为格与律是相对而言,古体诗﹑乐府歌行,俱属格诗;半格诗是指此卷中,一半格诗,一半律诗,并非另有一体。
古体诗
[相关解释]
唐代以后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也可以不齐,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也叫古诗或古风。
唐代以后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也可以不齐,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也叫古诗或古风。
四实
[相关解释]
1.旧指妇女孝友﹑柔谦﹑外和﹑内敏四德。 2.指近体律诗中,颔联和颈联皆写实在景物的情况。
1.旧指妇女孝友﹑柔谦﹑外和﹑内敏四德。 2.指近体律诗中,颔联和颈联皆写实在景物的情况。
四虚
[相关解释]
1.空旷无涯。 2.指四方或四方天空。 3.指近体律诗中,颔联和颈联不用具体景物,而用抽象词汇的情况。 4.中医学名词。指心虚﹑肺虚﹑肝虚﹑肾虚。
1.空旷无涯。 2.指四方或四方天空。 3.指近体律诗中,颔联和颈联不用具体景物,而用抽象词汇的情况。 4.中医学名词。指心虚﹑肺虚﹑肝虚﹑肾虚。
四韵
[相关解释]
1.亦称"四韵诗"。 2.由四韵八句构成的诗,即近体诗中的五言﹑七言律诗。
1.亦称"四韵诗"。 2.由四韵八句构成的诗,即近体诗中的五言﹑七言律诗。
失黏
[相关解释]
1.亦作"失粘"。 2.谓骈俪文字平仄不调。 3.凡律诗前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平仄必须相同﹐称作"粘"﹐违者称作"失粘"。 4.泛指诗句平仄失调。亦称"失严"。
1.亦作"失粘"。 2.谓骈俪文字平仄不调。 3.凡律诗前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平仄必须相同﹐称作"粘"﹐违者称作"失粘"。 4.泛指诗句平仄失调。亦称"失严"。
嫌韵
[相关解释]
1.即出韵。格律诗中应该押韵的字越出规定的韵部。
1.即出韵。格律诗中应该押韵的字越出规定的韵部。
对仗
[相关解释]
(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小律诗
[相关解释]
1.绝句的别称。
1.绝句的别称。
开词
[相关解释]
1.评话演员说正书之前,有时先念诵一段词,称为"开词"。词牌常用《西江月》﹑《临江仙》﹑《鹧鸪天》等。也有用律诗或绝句的。内容与正书不一定有关。
1.评话演员说正书之前,有时先念诵一段词,称为"开词"。词牌常用《西江月》﹑《临江仙》﹑《鹧鸪天》等。也有用律诗或绝句的。内容与正书不一定有关。
律体
[相关解释]
1.律诗的体裁。
1.律诗的体裁。
律格诗
[相关解释]
1.律诗和格诗的合称。中唐人分乐府歌行以外的诗为律诗和格诗两类,如白居易自己把《长庆集》以后写的绝句﹑五律﹑七律及排律等近体诗称为律诗,五﹑七言古体诗称为格诗。
1.律诗和格诗的合称。中唐人分乐府歌行以外的诗为律诗和格诗两类,如白居易自己把《长庆集》以后写的绝句﹑五律﹑七律及排律等近体诗称为律诗,五﹑七言古体诗称为格诗。
律讽
[相关解释]
1.指律诗中的讽喻诗。
1.指律诗中的讽喻诗。
律诗
[相关解释]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初期。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五言、七言两体较常见,简称五律、七律。偶有六言体,简称六律。每首十句以上的,称为排律。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初期。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五言、七言两体较常见,简称五律、七律。偶有六言体,简称六律。每首十句以上的,称为排律。
扇面对
[相关解释]
1.亦称"扇对"。 2.旧体诗对偶格式之一。即隔句对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四》"律诗有扇对格,第一与第三句对,第二与第四对。如少陵《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诗》云'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移官蓬阁后,谷贵殁潜夫。'"
1.亦称"扇对"。 2.旧体诗对偶格式之一。即隔句对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四》"律诗有扇对格,第一与第三句对,第二与第四对。如少陵《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诗》云'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移官蓬阁后,谷贵殁潜夫。'"
折腰句
[相关解释]
1.格律诗中的七律,通常是上四下三格,间有上三下四或上五下二,皆为折腰句。如唐白居易《答客问杭州》诗"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参阅元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上。
1.格律诗中的七律,通常是上四下三格,间有上三下四或上五下二,皆为折腰句。如唐白居易《答客问杭州》诗"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参阅元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上。
换韵
[相关解释]
1.谓同一韵文用韵的转换。除律诗绝句必须一韵到底外,古体诗和赋以及其它诗歌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每隔若干句换韵;词曲必须按谱,或一韵到底,或换韵。亦称"转韵"。
1.谓同一韵文用韵的转换。除律诗绝句必须一韵到底外,古体诗和赋以及其它诗歌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每隔若干句换韵;词曲必须按谱,或一韵到底,或换韵。亦称"转韵"。
排律
[相关解释]
1.律诗的一种。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每首至少十句,多则有至百韵者。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须对仗。亦可隔句相对,称为扇对。元杨士宏编《唐音》始列"排律"一目,后世因之。
1.律诗的一种。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每首至少十句,多则有至百韵者。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须对仗。亦可隔句相对,称为扇对。元杨士宏编《唐音》始列"排律"一目,后世因之。
文章四友
[相关解释]
指初唐文学家杜审言、李峤、崔融和苏味道。四人齐名,当时号为崔、李、苏、杜,均致力于写作律诗和绝诗。
指初唐文学家杜审言、李峤、崔融和苏味道。四人齐名,当时号为崔、李、苏、杜,均致力于写作律诗和绝诗。
杂律诗
[相关解释]
1.各种格律的诗。
1.各种格律的诗。
沈约(441-513)
[相关解释]
南朝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历仕宋、齐、梁三代,在梁代官至尚书令,封建昌县侯。死后谥号为隐。在诗的声律上创四声”、八病”之说,对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起了重要作用。所著《宋书》为二十四史之一。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南朝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历仕宋、齐、梁三代,在梁代官至尚书令,封建昌县侯。死后谥号为隐。在诗的声律上创四声”、八病”之说,对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起了重要作用。所著《宋书》为二十四史之一。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瑞鹧鸪
[相关解释]
1.词牌名。又名《五拍》﹑《天下乐》﹑《舞春风》﹑《鹧鸪词》等。双调五十六字,平韵。本为七言律诗,因唐人谱为歌词,遂成词调。至宋柳永增添为双调六十四字及八十八字两种。
1.词牌名。又名《五拍》﹑《天下乐》﹑《舞春风》﹑《鹧鸪词》等。双调五十六字,平韵。本为七言律诗,因唐人谱为歌词,遂成词调。至宋柳永增添为双调六十四字及八十八字两种。
筌句
[相关解释]
1.谓作律诗先得一联﹐更思一联配之。
1.谓作律诗先得一联﹐更思一联配之。
简板对
[相关解释]
1.古代律诗首联﹑颔联用对偶﹐似简板相对﹐称简板对。
1.古代律诗首联﹑颔联用对偶﹐似简板相对﹐称简板对。
絶句
[相关解释]
1.诗体名。每首四句,每句五字者称五绝,七字者称七绝。亦有每句六字者。或用平韵,或用仄韵。绝句有近体绝句和古体绝句两种。近体绝句始于唐,产生于律诗之后,盖截律诗之半而成,故又名"截句"。古体绝句实为最简短之古诗,产生于律诗之前,《玉台新咏》已载有《古绝句》。唐以后诗人所作古体绝句一般即称古风。 2.指截去上下文的断句。 3.犹断句。谓根据文意读断句逗。
1.诗体名。每首四句,每句五字者称五绝,七字者称七绝。亦有每句六字者。或用平韵,或用仄韵。绝句有近体绝句和古体绝句两种。近体绝句始于唐,产生于律诗之后,盖截律诗之半而成,故又名"截句"。古体绝句实为最简短之古诗,产生于律诗之前,《玉台新咏》已载有《古绝句》。唐以后诗人所作古体绝句一般即称古风。 2.指截去上下文的断句。 3.犹断句。谓根据文意读断句逗。
结联
[相关解释]
1.见"结连"。 2.律诗的最后一联称"结联"。又称尾联。
1.见"结连"。 2.律诗的最后一联称"结联"。又称尾联。
落句
[相关解释]
1.律诗的尾联句子。
1.律诗的尾联句子。
诗歌
[相关解释]
文学的一大样式。运用有一定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感情充沛,想像丰富,语言凝练而富形象性。一般分行排列。按内容性质,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语言组合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按押韵与否,又可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
文学的一大样式。运用有一定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感情充沛,想像丰富,语言凝练而富形象性。一般分行排列。按内容性质,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语言组合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按押韵与否,又可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
起联
[相关解释]
1.律诗的第一第二两句。
1.律诗的第一第二两句。
转韵
[相关解释]
也称换韵”。古代韵文每隔若干句转换一韵,称为转韵。但律诗、绝句不得转韵,词曲转韵必须遵守定格。其他韵文转韵一般较自由。
也称换韵”。古代韵文每隔若干句转换一韵,称为转韵。但律诗、绝句不得转韵,词曲转韵必须遵守定格。其他韵文转韵一般较自由。
辘轳体
[相关解释]
1.杂体诗名。律诗为八句五韵,作此体者须作五言或七言律诗五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四首押韵的四个位置中,在第二首为第二句,在第三首为第四句,第四首为第六句,第五首为末句。即第一首首句与第五首末句相同。绝句为四句,作此体者须作四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三首的第二句﹑第三句和末句的位置上。则第一首首句与第四首末句相同。这几首诗的韵节如辘轳旋转而下,故名。宋杨万里有《城上野步用辘轳体》诗。周瘦鹃《苏州游踪.双洞江南第一奇》"这七个字(一片飞云掩洞门)倒是现成的诗句,我们四个老
1.杂体诗名。律诗为八句五韵,作此体者须作五言或七言律诗五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四首押韵的四个位置中,在第二首为第二句,在第三首为第四句,第四首为第六句,第五首为末句。即第一首首句与第五首末句相同。绝句为四句,作此体者须作四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三首的第二句﹑第三句和末句的位置上。则第一首首句与第四首末句相同。这几首诗的韵节如辘轳旋转而下,故名。宋杨万里有《城上野步用辘轳体》诗。周瘦鹃《苏州游踪.双洞江南第一奇》"这七个字(一片飞云掩洞门)倒是现成的诗句,我们四个老
辘轳韵
[相关解释]
1.律诗用韵的一种格式。如第二﹑第四句用甲韵,则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名。
1.律诗用韵的一种格式。如第二﹑第四句用甲韵,则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名。
近体诗
[相关解释]
唐代 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区别于‘古体诗’),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唐代 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区别于‘古体诗’),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进退格
[相关解释]
1.亦作"进退韵"。 2.律诗用韵的一种格式。一首诗采用两个相近的韵部来押韵,隔句递换用韵,一进一退,故名。
1.亦作"进退韵"。 2.律诗用韵的一种格式。一首诗采用两个相近的韵部来押韵,隔句递换用韵,一进一退,故名。
阴铿
[相关解释]
南朝陈文学家。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初仕梁,入陈,官至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长于五言诗,声律上已接近唐律诗,为杜甫所称赞。明人辑有《阴常侍集》。
南朝陈文学家。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初仕梁,入陈,官至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长于五言诗,声律上已接近唐律诗,为杜甫所称赞。明人辑有《阴常侍集》。
首联
[相关解释]
指律诗的第一联(一、二两句)。不必对仗。因其居于一首诗的头部而得名。
指律诗的第一联(一、二两句)。不必对仗。因其居于一首诗的头部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