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徒的内容。
带有徒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夏
[相关解释]
1.一个夏季。 2.僧徒以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静修之期,谓之一夏。佛经中称为安居。见《翻译名义集.众善行法安居》。
1.一个夏季。 2.僧徒以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静修之期,谓之一夏。佛经中称为安居。见《翻译名义集.众善行法安居》。
一掷百万
[相关解释]
1.形容赌徒下注极大。
1.形容赌徒下注极大。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相关解释]
1.古谚。谓一日做了老师,就终生受到象父亲一样的尊敬。极言师徒情谊深厚。
1.古谚。谓一日做了老师,就终生受到象父亲一样的尊敬。极言师徒情谊深厚。
一生
[相关解释]
①自生到死,一辈子勤劳的一生|一生为党为人民。②长篇小说。法国莫泊桑作于1883年。贵族女子霞娜向往纯真的爱情和幸福的夫妻生活,但她的丈夫却是个卑鄙无耻之徒;她转而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但儿子也使她失望;最后她只能在女仆的救助下苟延残生。
①自生到死,一辈子勤劳的一生|一生为党为人民。②长篇小说。法国莫泊桑作于1883年。贵族女子霞娜向往纯真的爱情和幸福的夫妻生活,但她的丈夫却是个卑鄙无耻之徒;她转而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但儿子也使她失望;最后她只能在女仆的救助下苟延残生。
一虎不河
[相关解释]
1.《诗.小雅.小昮》"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原谓空手搏虎,徒步渡河,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在元剧中以"一虎不河"比喻不顾一切。
1.《诗.小雅.小昮》"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原谓空手搏虎,徒步渡河,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在元剧中以"一虎不河"比喻不顾一切。
丁卯桥
[相关解释]
1.桥名。在江苏省丹徒县南。晋元帝子裒镇广陵,运粮出京口,为水涸,奏请立埭,以丁卯日制可,后人筑桥,因名。
1.桥名。在江苏省丹徒县南。晋元帝子裒镇广陵,运粮出京口,为水涸,奏请立埭,以丁卯日制可,后人筑桥,因名。
七众
[相关解释]
1.佛教按受戒程度和修行方式将信徒划分为七种。其中出家五种,在家二种,合称七众。
1.佛教按受戒程度和修行方式将信徒划分为七种。其中出家五种,在家二种,合称七众。
七宝五味粥
[相关解释]
1.旧俗农历十二月八日,佛教寺院取香谷及果实等煮成粥,用以供佛并送与门徒。
1.旧俗农历十二月八日,佛教寺院取香谷及果实等煮成粥,用以供佛并送与门徒。
七曜历
[相关解释]
1.以日﹑月和五星纪日的历法。我国通行顺序为日﹑月﹑火﹑水﹑木﹑金﹑土,周而复始。始于古代巴比伦(一说始于古代埃及)。我国四世纪时曾有此法。八世纪时摩尼教徒又由中亚康国传入我国。《新唐书.艺文志三》载有吴伯善《陈七曜历》五卷。敦煌发现的历书和占星术著作亦有用七曜历者。
1.以日﹑月和五星纪日的历法。我国通行顺序为日﹑月﹑火﹑水﹑木﹑金﹑土,周而复始。始于古代巴比伦(一说始于古代埃及)。我国四世纪时曾有此法。八世纪时摩尼教徒又由中亚康国传入我国。《新唐书.艺文志三》载有吴伯善《陈七曜历》五卷。敦煌发现的历书和占星术著作亦有用七曜历者。
三凈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语本《十诵律》卷三七"痴人,我听啖三种凈肉∥等为三?不见,不闻,不疑。"此谓一般佛教信徒难以立即断除肉食,故小乘戒中设变通之法,允许食用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我杀三种肉食◇因称这三种肉为"三凈"。 2.佛教语。指色界第三禅的少净天﹑无量净天和遍净天。
1.佛教语。语本《十诵律》卷三七"痴人,我听啖三种凈肉∥等为三?不见,不闻,不疑。"此谓一般佛教信徒难以立即断除肉食,故小乘戒中设变通之法,允许食用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我杀三种肉食◇因称这三种肉为"三凈"。 2.佛教语。指色界第三禅的少净天﹑无量净天和遍净天。
三千徒
[相关解释]
1.指孔子弟子三千人。
1.指孔子弟子三千人。
三卿
[相关解释]
1.指古代的司徒﹑司马﹑司空『改司马为太尉。 2.指上﹑中﹑下卿。 3.指春秋晋之韩﹑魏﹑赵三大卿族。
1.指古代的司徒﹑司马﹑司空『改司马为太尉。 2.指上﹑中﹑下卿。 3.指春秋晋之韩﹑魏﹑赵三大卿族。
三官
[相关解释]
1.古代三种官的合称。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2.古代三种官的合称。军队中执掌鼓﹑金﹑旗以发布军令的三种官。 3.古代三种官的合称。管理农﹑商﹑工的田师﹑市师﹑器师。 4.古代三种官的合称『代管理铸钱的均输﹑钟官﹑辨铜令三官。为水衡都尉之属官。 5.古代三种官的合称。三国时魏国称廷尉属官正﹑监﹑平为廷尉三官。 6.道教所奉的神。天官﹑地官﹑水官三帝的合称。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7.人体三种器官。指耳﹑目﹑心。 8.人体三种器官。指口﹑目﹑耳。
1.古代三种官的合称。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2.古代三种官的合称。军队中执掌鼓﹑金﹑旗以发布军令的三种官。 3.古代三种官的合称。管理农﹑商﹑工的田师﹑市师﹑器师。 4.古代三种官的合称『代管理铸钱的均输﹑钟官﹑辨铜令三官。为水衡都尉之属官。 5.古代三种官的合称。三国时魏国称廷尉属官正﹑监﹑平为廷尉三官。 6.道教所奉的神。天官﹑地官﹑水官三帝的合称。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7.人体三种器官。指耳﹑目﹑心。 8.人体三种器官。指口﹑目﹑耳。
三官手书
[相关解释]
1.道教徒祈祷三官神的文书。
1.道教徒祈祷三官神的文书。
三师七僧
[相关解释]
1.佛教语。佛徒授比丘具足戒,行三师七僧之制。三师指戒和尚﹑羯磨师和教授师。七僧指七名作证的和尚。也称为"三师七证"。参阅《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三。
1.佛教语。佛徒授比丘具足戒,行三师七僧之制。三师指戒和尚﹑羯磨师和教授师。七僧指七名作证的和尚。也称为"三师七证"。参阅《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三。
三自
[相关解释]
1.指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参见"三自一包"。 2.指解放后我国基督教广大爱国教徒开展的"自治﹑自养﹑自传"运动。1954年正式成立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1.指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参见"三自一包"。 2.指解放后我国基督教广大爱国教徒开展的"自治﹑自养﹑自传"运动。1954年正式成立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三论宗
[相关解释]
1.中国佛教宗派。崇尚印度中观学派的《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因以得名◇秦鸠摩罗什译出"三论"后,师徒相传。至隋代吉藏集为大成,蔚为大宗。该宗自称大乘菩萨藏,在教义上提倡真俗二谛和"八不"中道之说◇传入朝鲜﹑日本。参阅《中国佛教.三论宗》。
1.中国佛教宗派。崇尚印度中观学派的《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因以得名◇秦鸠摩罗什译出"三论"后,师徒相传。至隋代吉藏集为大成,蔚为大宗。该宗自称大乘菩萨藏,在教义上提倡真俗二谛和"八不"中道之说◇传入朝鲜﹑日本。参阅《中国佛教.三论宗》。
上足
[相关解释]
1.犹高足。对徒弟的美称。 2.指良马。
1.犹高足。对徒弟的美称。 2.指良马。
上辈
[相关解释]
1.前辈,族中的上一代人。 2.佛教语。"三辈"之一,谓弃欲出家,以较高道行而往生西方净土的一类信徒。
1.前辈,族中的上一代人。 2.佛教语。"三辈"之一,谓弃欲出家,以较高道行而往生西方净土的一类信徒。
下火
[相关解释]
1.点火。 2.指佛教徒火葬时举行燃火的仪式。
1.点火。 2.指佛教徒火葬时举行燃火的仪式。
不徒
[相关解释]
1.不白白地。 2.不独;不但。
1.不白白地。 2.不独;不但。
不物
[相关解释]
1.违禁的事物。《周礼.地官.司稽》"掌巡市而察其犯禁者﹐与其不物者而搏之。"贾公彦疏"案《大司徒》﹐民当同衣服﹐今有人衣服不与众同;又视占亦不与众人同;及所操物不如品式﹐此皆违禁之物﹐故搏之也。"后用以谓不如常法﹐不合法度。 2.谓不分物我。
1.违禁的事物。《周礼.地官.司稽》"掌巡市而察其犯禁者﹐与其不物者而搏之。"贾公彦疏"案《大司徒》﹐民当同衣服﹐今有人衣服不与众同;又视占亦不与众人同;及所操物不如品式﹐此皆违禁之物﹐故搏之也。"后用以谓不如常法﹐不合法度。 2.谓不分物我。
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相关解释]
1.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羞耻的事情。常用以斥责无耻之徒。
1.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羞耻的事情。常用以斥责无耻之徒。
与徒
[相关解释]
1.共事者。
1.共事者。
丑徒
[相关解释]
1.叛逆之徒。
1.叛逆之徒。
专诸
[相关解释]
1.春秋时刺客。吴国堂邑(今江苏省六合县)人。伍子胥知吴公子光欲杀吴王僚以自立﹐乃荐专诸于光。吴王僚十二年﹐光伏甲士而具酒请王僚﹐使专诸置匕首鱼腹中﹐乘进献时刺僚。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公子光出其伏甲尽灭王僚之徒﹐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事见《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史记.吴太伯世家》及《刺客列传》。专诸﹐《左传》作"鱤设诸"﹐或作"剸诸"﹑"鱤诸"。
1.春秋时刺客。吴国堂邑(今江苏省六合县)人。伍子胥知吴公子光欲杀吴王僚以自立﹐乃荐专诸于光。吴王僚十二年﹐光伏甲士而具酒请王僚﹐使专诸置匕首鱼腹中﹐乘进献时刺僚。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公子光出其伏甲尽灭王僚之徒﹐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事见《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史记.吴太伯世家》及《刺客列传》。专诸﹐《左传》作"鱤设诸"﹐或作"剸诸"﹑"鱤诸"。
丘甸
[相关解释]
1.古代划分田地和政区的单位名称。古井田制,四丘为甸,亦谓之乘。见《周礼.地官.小司徒》◇用以泛指乡村﹑田野。
1.古代划分田地和政区的单位名称。古井田制,四丘为甸,亦谓之乘。见《周礼.地官.小司徒》◇用以泛指乡村﹑田野。
丘的笃
[相关解释]
1.相传明万历中,天宁寺富僧去世,凡往吊者,均获厚赠。时有乡绅钟姓者效之。常州诸生丘某,形体矮小,人称"丘的笃",与钟姓素无往来,因利其馈赠,亦备礼往吊。其后遇人婚丧,必往贺吊,索取财物。丘死,没落世家子弟往往效其所为。民间因称此种以贺吊为名,向人勒索馈赠之徒为"丘的笃"。见清王逋《蚓庵琐语》。
1.相传明万历中,天宁寺富僧去世,凡往吊者,均获厚赠。时有乡绅钟姓者效之。常州诸生丘某,形体矮小,人称"丘的笃",与钟姓素无往来,因利其馈赠,亦备礼往吊。其后遇人婚丧,必往贺吊,索取财物。丘死,没落世家子弟往往效其所为。民间因称此种以贺吊为名,向人勒索馈赠之徒为"丘的笃"。见清王逋《蚓庵琐语》。
东合
[相关解释]
1.东向的小门。《汉书.公孙弘传》"弘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馆,开东合以延贤人。"王先谦补注引姚鼐曰"此合是小门,不以贤者为吏属,别开门延之。"《后汉书.周黄徐等传序》"东平王苍为骠骑将军,开东合延贤俊。"后因以称宰相招致款待宾客之所。
1.东向的小门。《汉书.公孙弘传》"弘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馆,开东合以延贤人。"王先谦补注引姚鼐曰"此合是小门,不以贤者为吏属,别开门延之。"《后汉书.周黄徐等传序》"东平王苍为骠骑将军,开东合延贤俊。"后因以称宰相招致款待宾客之所。
东家子
[相关解释]
1.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序"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后常用为典,并以"东家子"指美貌的女子。
1.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序"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后常用为典,并以"东家子"指美貌的女子。
东生
[相关解释]
1.指唐代东都洛阳国子监中的生徒。
1.指唐代东都洛阳国子监中的生徒。
东邻
[相关解释]
1.东边的邻居。 2.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后因以"东邻"指美女。 3.亦作"东厸"。特指殷纣王。
1.东边的邻居。 2.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后因以"东邻"指美女。 3.亦作"东厸"。特指殷纣王。
东郭之畴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当务》"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于涂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于是具染而已。'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后因以"东郭之畴"指勇猛之徒。畴,通"俦"。
1.《吕氏春秋·当务》"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于涂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于是具染而已。'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后因以"东郭之畴"指勇猛之徒。畴,通"俦"。
丞相
[相关解释]
官名。战国时始设,为百官之长。秦代以后,专辅佐皇帝综理国政,但亦有居此位而无实权的。西汉初置相国,后称丞相,西汉末称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魏、晋、南北朝间,或称丞相,或称司徒、大丞相、相国等,废置不常。南宋孝宗时,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代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是中书省直隶地区的行政长官。行中书省也设丞相或左右丞相。明初设丞相,不久废。
官名。战国时始设,为百官之长。秦代以后,专辅佐皇帝综理国政,但亦有居此位而无实权的。西汉初置相国,后称丞相,西汉末称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魏、晋、南北朝间,或称丞相,或称司徒、大丞相、相国等,废置不常。南宋孝宗时,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代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是中书省直隶地区的行政长官。行中书省也设丞相或左右丞相。明初设丞相,不久废。
丧钟
[相关解释]
1.西方风俗,教堂在宣告本区教徒死亡或为死者举行宗教仪式时敲钟,叫做敲丧钟。因此用丧钟来比喻死亡或灭亡。
1.西方风俗,教堂在宣告本区教徒死亡或为死者举行宗教仪式时敲钟,叫做敲丧钟。因此用丧钟来比喻死亡或灭亡。
中古
[相关解释]
1.次于上古的时代。由于古人所处时代不同,所指时期不一。(1)《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汉书.艺文志》"世历三古"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孟康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此指商周之际。(2)《韩非子.五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此指虞夏之际。(3)晋左思《蜀都赋》"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此指战国。(4)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察之上代,则奚斯﹑吉甫之徒鸣玉銮于前;视之中古,则相如﹑王褒之属驰金羈于后。"此指汉代。今一般以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之间为中古,亦有
1.次于上古的时代。由于古人所处时代不同,所指时期不一。(1)《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汉书.艺文志》"世历三古"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孟康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此指商周之际。(2)《韩非子.五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此指虞夏之际。(3)晋左思《蜀都赋》"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此指战国。(4)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察之上代,则奚斯﹑吉甫之徒鸣玉銮于前;视之中古,则相如﹑王褒之属驰金羈于后。"此指汉代。今一般以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之间为中古,亦有
中台
[相关解释]
1.星名。 2.汉代以来,以三台当三公之位,中台比司徒或司空,后遂成为司徒或司空的代称。
1.星名。 2.汉代以来,以三台当三公之位,中台比司徒或司空,后遂成为司徒或司空的代称。
中阴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轮回中死后生前的过渡状态。其间虽离形躯,仍有五阴(色﹑受﹑想﹑行﹑识)。佛教徒认为中阴身如小儿,以七天为一期而生于本处。若在七日末了仍未得生缘,则更续中阴七天,最长的到第七期之终,必然往生于一处◇世俗演变为七七追荐的法事。
1.佛教语。谓轮回中死后生前的过渡状态。其间虽离形躯,仍有五阴(色﹑受﹑想﹑行﹑识)。佛教徒认为中阴身如小儿,以七天为一期而生于本处。若在七日末了仍未得生缘,则更续中阴七天,最长的到第七期之终,必然往生于一处◇世俗演变为七七追荐的法事。
中食
[相关解释]
1.进食之中。 2.指佛教徒于中午进斋食。 3.普通饮食。
1.进食之中。 2.指佛教徒于中午进斋食。 3.普通饮食。
丹徒布衣
[相关解释]
1.借指平民。晋诸葛长民,有武功,历官显要。曾督青扬二州诸军事,领青州刺史,又领晋陵太守,镇丹徒。长民骄纵贪侈,不恤政事,所在残虐,为百姓所苦。常惧刘裕绳之以法,乃叹曰"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机危。今日欲为丹徒布衣,岂可得也!"后果为刘裕所杀。见《晋书.诸葛长民传》。 2.指南朝宋刘穆之。穆之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丹徒),少时家贫,常就岳家乞食。一日食饱求槟榔,其妻兄弟戏之曰"槟榔消食,君乃常饥,何忽须此?"及穆之为丹阳尹,召妻兄弟饮,至醉饱,令厨人以金盘盛槟榔一斛进之。见《南史.刘穆之传》
1.借指平民。晋诸葛长民,有武功,历官显要。曾督青扬二州诸军事,领青州刺史,又领晋陵太守,镇丹徒。长民骄纵贪侈,不恤政事,所在残虐,为百姓所苦。常惧刘裕绳之以法,乃叹曰"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机危。今日欲为丹徒布衣,岂可得也!"后果为刘裕所杀。见《晋书.诸葛长民传》。 2.指南朝宋刘穆之。穆之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丹徒),少时家贫,常就岳家乞食。一日食饱求槟榔,其妻兄弟戏之曰"槟榔消食,君乃常饥,何忽须此?"及穆之为丹阳尹,召妻兄弟饮,至醉饱,令厨人以金盘盛槟榔一斛进之。见《南史.刘穆之传》
丹砂
[相关解释]
1.亦作"丹沙"。 2.即朱砂。矿物名。色深红,古代道教徒用以化汞炼丹,中医作药用,也可制作颜料。 3.指丹砂炼成的丹药。
1.亦作"丹沙"。 2.即朱砂。矿物名。色深红,古代道教徒用以化汞炼丹,中医作药用,也可制作颜料。 3.指丹砂炼成的丹药。
丹赭
[相关解释]
1.赤赭色的土。可用作涂料。 2.古时囚徒着赭色号衣,因借指囚犯。
1.赤赭色的土。可用作涂料。 2.古时囚徒着赭色号衣,因借指囚犯。
主人
[相关解释]
1.接待宾客的人。与"客人"相对。 2.特指留宿客人的房东。 3.财物或权力的支配者。 4.仆婢及受雇佣者的家主。 5.用为学徒(或工人)对其产业主之称。 6.古代指战争中在自己土地上防守的一方。 7.主要人物;主体。 8.指君主。 9.谓执掌教化国人之事。
1.接待宾客的人。与"客人"相对。 2.特指留宿客人的房东。 3.财物或权力的支配者。 4.仆婢及受雇佣者的家主。 5.用为学徒(或工人)对其产业主之称。 6.古代指战争中在自己土地上防守的一方。 7.主要人物;主体。 8.指君主。 9.谓执掌教化国人之事。
主麻
[相关解释]
1.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聚会。伊斯兰教定星期五为聚礼日,通称"主麻",习惯称一周为一个主麻。教徒于此日正午后举行的集体礼拜称为"主麻拜"。
1.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聚会。伊斯兰教定星期五为聚礼日,通称"主麻",习惯称一周为一个主麻。教徒于此日正午后举行的集体礼拜称为"主麻拜"。
丽徒
[相关解释]
1.服刑的犯人。
1.服刑的犯人。
义徒
[相关解释]
1.合时顺俗的人。 2.犹义兵。 3.指义附。
1.合时顺俗的人。 2.犹义兵。 3.指义附。
义米
[相关解释]
1.东汉末天师道首领张鲁于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率徒众攻取汉中,在各地设义舍,置义米﹑义肉,过路者量腹取足。参见"义舍"。 2.晋武帝时规定边远的少数民族居民不课田,每户交米三斛,再远的交五斗,名为"义米"。见《晋书.食货志》。 3.谓备荒救灾之米。亦称"义仓米"。
1.东汉末天师道首领张鲁于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率徒众攻取汉中,在各地设义舍,置义米﹑义肉,过路者量腹取足。参见"义舍"。 2.晋武帝时规定边远的少数民族居民不课田,每户交米三斛,再远的交五斗,名为"义米"。见《晋书.食货志》。 3.谓备荒救灾之米。亦称"义仓米"。
义试
[相关解释]
1.私家集生徒命题考试。
1.私家集生徒命题考试。
乐诗
[相关解释]
1.可以入乐的诗。古代与徒诗对言。
1.可以入乐的诗。古代与徒诗对言。
乔男女
[相关解释]
1.恶徒。
1.恶徒。
乡大夫
[相关解释]
1.周官名。天子六乡,每乡以卿一人各掌其政教禁令,位在司徒之下。
1.周官名。天子六乡,每乡以卿一人各掌其政教禁令,位在司徒之下。
乡师
[相关解释]
1.《周礼》官名。地官司徒之属。每三乡共乡师二人,掌理治下乡的教育行政,并监督乡以下各级行政长官处理政务。 2.春秋齐楚之制,郊内以二千家为一乡,每乡置乡师一人。与周制不同。 3.指地方官吏。
1.《周礼》官名。地官司徒之属。每三乡共乡师二人,掌理治下乡的教育行政,并监督乡以下各级行政长官处理政务。 2.春秋齐楚之制,郊内以二千家为一乡,每乡置乡师一人。与周制不同。 3.指地方官吏。
乱徒
[相关解释]
1.作乱的人。
1.作乱的人。
事魔吃菜
[相关解释]
1.明教徒信奉光明之神摩尼,不荤食。宋时被斥为"事魔吃菜"。
1.明教徒信奉光明之神摩尼,不荤食。宋时被斥为"事魔吃菜"。
二宫
[相关解释]
1.两座宫室。常用以代指住在其中的人。(1)指二帝。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亡姑之姊,伉俪二宫。"刘孝标注引《中兴书》"王蒙女讳穆之,为哀帝皇后;王藴女讳法慧,为孝武皇后。"唐杜甫《八哀诗.故司徒李公光弼》"二宫泣西郊,九庙起颓压。"仇兆鳌注"二宫泣,玄﹑肃还京。"(2)指帝与太子。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江左朝臣子孙初释服,朝见二宫,皆当涕泣,二宫为之改容。"《文选.沈约》"二宫轸痛,遐迩同哀。"吕向注"二宫,天子﹑太子也。"《南齐书.何敬容传》"敬容接对宾朋,言词若讷,酬答二宫,则音韵调
1.两座宫室。常用以代指住在其中的人。(1)指二帝。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亡姑之姊,伉俪二宫。"刘孝标注引《中兴书》"王蒙女讳穆之,为哀帝皇后;王藴女讳法慧,为孝武皇后。"唐杜甫《八哀诗.故司徒李公光弼》"二宫泣西郊,九庙起颓压。"仇兆鳌注"二宫泣,玄﹑肃还京。"(2)指帝与太子。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江左朝臣子孙初释服,朝见二宫,皆当涕泣,二宫为之改容。"《文选.沈约》"二宫轸痛,遐迩同哀。"吕向注"二宫,天子﹑太子也。"《南齐书.何敬容传》"敬容接对宾朋,言词若讷,酬答二宫,则音韵调
于无声处
[相关解释]
话剧剧本。宗福先作于1978年。梅林和儿子欧阳平途经上海,来到老战友何是非家中∥是非过去曾诬陷梅林为叛徒,这次又得知欧阳平因收集天安门诗抄而成为被追捕的反革命分子,即向四人帮”分子告密。欧阳平遭逮捕后,何是非的妻子、女儿坚决与何决裂。
话剧剧本。宗福先作于1978年。梅林和儿子欧阳平途经上海,来到老战友何是非家中∥是非过去曾诬陷梅林为叛徒,这次又得知欧阳平因收集天安门诗抄而成为被追捕的反革命分子,即向四人帮”分子告密。欧阳平遭逮捕后,何是非的妻子、女儿坚决与何决裂。
五任
[相关解释]
1.以五种技能服劳役的刑徒。
1.以五种技能服劳役的刑徒。
五刑
[相关解释]
中国古代的五种刑罚。最初为墨(将墨涂于犯人刺刻后的面额部)、劓(割去犯人的鼻子)、fdad(弄断犯人之足)、宫(割去男犯生殖器,闭塞女犯生殖器)、大辟(对死刑的通称)五种。隋代至清代改为笞、杖、徒、流、死五种。
中国古代的五种刑罚。最初为墨(将墨涂于犯人刺刻后的面额部)、劓(割去犯人的鼻子)、fdad(弄断犯人之足)、宫(割去男犯生殖器,闭塞女犯生殖器)、大辟(对死刑的通称)五种。隋代至清代改为笞、杖、徒、流、死五种。
五大夫
[相关解释]
1.周代下大夫小宰﹑小司徒﹑小司空﹑小司寇﹑小司马的合称。 2.爵位名。战国时楚魏始设,秦汉因之,为二十等爵的第九级『初以第七级公大夫以上为高爵,均有食邑『文帝以后,改以五大夫以上为高爵,仅得免役。 3.秦始皇二十八年封禅泰山,风雨暴至,避于树下,因此树护驾有功,按秦官爵封为五大夫。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世有人不明"五大夫"为秦官﹐而附会为五株松。参阅宋袁文《瓮牖闲评》卷五『应劭《汉官仪》谓始皇所封的是松树◇因以为松的别名。
1.周代下大夫小宰﹑小司徒﹑小司空﹑小司寇﹑小司马的合称。 2.爵位名。战国时楚魏始设,秦汉因之,为二十等爵的第九级『初以第七级公大夫以上为高爵,均有食邑『文帝以后,改以五大夫以上为高爵,仅得免役。 3.秦始皇二十八年封禅泰山,风雨暴至,避于树下,因此树护驾有功,按秦官爵封为五大夫。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世有人不明"五大夫"为秦官﹐而附会为五株松。参阅宋袁文《瓮牖闲评》卷五『应劭《汉官仪》谓始皇所封的是松树◇因以为松的别名。
五戒
[相关解释]
1.五种戒令。 2.亦作"五诫"。佛教指在家信徒终身应遵守的五条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3.指寺院中未经剃度的杂役﹑行者等。
1.五种戒令。 2.亦作"五诫"。佛教指在家信徒终身应遵守的五条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3.指寺院中未经剃度的杂役﹑行者等。
五教
[相关解释]
1.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 2.古代练兵的五项内容。 3.唐人对司徒的别称。 4.佛教语。华严宗判教为五,即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
1.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 2.古代练兵的五项内容。 3.唐人对司徒的别称。 4.佛教语。华严宗判教为五,即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
五斗米道
[相关解释]
1.早期民间道教。东汉顺帝元年(公元142年)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传说入道者须交五斗米,因以为名。一说因崇拜五方星斗及信奉《五斗经》,故名。由于道徒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张陵死后,传子衡,衡死传子鲁。张鲁雄踞汉中三十年,五斗米道大行,西晋后开始分化。至元代,演变为正一道。
1.早期民间道教。东汉顺帝元年(公元142年)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传说入道者须交五斗米,因以为名。一说因崇拜五方星斗及信奉《五斗经》,故名。由于道徒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张陵死后,传子衡,衡死传子鲁。张鲁雄踞汉中三十年,五斗米道大行,西晋后开始分化。至元代,演变为正一道。
五旅
[相关解释]
1.周代军队编制,以五旅为一师。见《周礼.地官.小司徒》。亦泛指师众。
1.周代军队编制,以五旅为一师。见《周礼.地官.小司徒》。亦泛指师众。
五月花号
[相关解释]
英国第一艘将清教徒移民载运到北美的船。1620年9月从英国出发,11月到达目的地。船上载有移民一百零二人。在航程中,部分移民商订了《五月花号公约》。上岸后,根据这一公约,组织了自己的管理机构。
英国第一艘将清教徒移民载运到北美的船。1620年9月从英国出发,11月到达目的地。船上载有移民一百零二人。在航程中,部分移民商订了《五月花号公约》。上岸后,根据这一公约,组织了自己的管理机构。
井捽
[相关解释]
1.谓各抱门户之见而互相排斥﹑抵抜。语本《庄子.列御寇》"齐人之井饮者相捽也。"成玄英疏"夫土下有泉,人各有性,天也;穿之成井,学以成术者,人也。嗟乎!世人迷妄之甚,徒知穿学之末事,不悟泉性之自然……齐人穿凿得井,行李汲而饮之,井主护水,捽头而休,庄生闻之,故引为喻。"
1.谓各抱门户之见而互相排斥﹑抵抜。语本《庄子.列御寇》"齐人之井饮者相捽也。"成玄英疏"夫土下有泉,人各有性,天也;穿之成井,学以成术者,人也。嗟乎!世人迷妄之甚,徒知穿学之末事,不悟泉性之自然……齐人穿凿得井,行李汲而饮之,井主护水,捽头而休,庄生闻之,故引为喻。"
井赋
[相关解释]
1.古代行井田而纳贡赋,因用以称田赋。语本《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以任地事,而令其贡赋"。
1.古代行井田而纳贡赋,因用以称田赋。语本《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以任地事,而令其贡赋"。
井邑
[相关解释]
1.城镇;乡村。语本《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2.市井。 3.故里。
1.城镇;乡村。语本《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2.市井。 3.故里。
亚公
[相关解释]
1.司徒的别称。因司徒居三公的次位,故称。
1.司徒的别称。因司徒居三公的次位,故称。
亚门
[相关解释]
1.希伯来语āmēn的译音。或译为"亚孟"﹑"阿们"。意为"真诚"。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祈祷结束时的常用语,表示"心愿如此"。
1.希伯来语āmēn的译音。或译为"亚孟"﹑"阿们"。意为"真诚"。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祈祷结束时的常用语,表示"心愿如此"。
亡命之徒
[相关解释]
1.本指脱离户籍的逃亡者◇泛指不顾性命,犯法作恶的人。
1.本指脱离户籍的逃亡者◇泛指不顾性命,犯法作恶的人。
亡徒
[相关解释]
1.脱离户籍而逃亡在外的人。
1.脱离户籍而逃亡在外的人。
人徒
[相关解释]
1.服徭役的人。 2.庶民,民众。
1.服徭役的人。 2.庶民,民众。
仁王
[相关解释]
1.佛教徒对佛的尊称。 2.《仁王经》中所说的"仁王",是对印度当时十六国国王的尊称。
1.佛教徒对佛的尊称。 2.《仁王经》中所说的"仁王",是对印度当时十六国国王的尊称。
从井救人
[相关解释]
1.语本《论语.雍也》"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仁人)焉。'其从之也?"意谓跟着跳到井里去救人。原用以比喻对别人并无好处而徒然桅自己的行为◇亦用以比喻冒极大危险去拯救别人。
1.语本《论语.雍也》"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仁人)焉。'其从之也?"意谓跟着跳到井里去救人。原用以比喻对别人并无好处而徒然桅自己的行为◇亦用以比喻冒极大危险去拯救别人。
从卒
[相关解释]
1.谓率领徒众。 2.部下的士卒。
1.谓率领徒众。 2.部下的士卒。
从徒
[相关解释]
1.按徒刑处理。 2.有徒众跟随着。
1.按徒刑处理。 2.有徒众跟随着。
从教
[相关解释]
1.听从教导。 2.指信教的人;教徒。 3.指胁从﹑受教唆的人。 4.从此使得;从而使。 5.听任;任凭。
1.听从教导。 2.指信教的人;教徒。 3.指胁从﹑受教唆的人。 4.从此使得;从而使。 5.听任;任凭。
仙呗
[相关解释]
1.佛徒唱诵经文的声音。
1.佛徒唱诵经文的声音。
仙梵
[相关解释]
1.指道教徒诵经的声音。
1.指道教徒诵经的声音。
仪同三司
[相关解释]
1.散官名。三司即三公『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仪同三司"谓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东汉殇帝延平元年,邓隲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之名自此始。魏晋以后,将军之开府置官属者称"开府仪同三司"。北周改开府仪同三司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隋文帝时为散官,唐﹑宋﹑元因之,明废。
1.散官名。三司即三公『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仪同三司"谓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东汉殇帝延平元年,邓隲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之名自此始。魏晋以后,将军之开府置官属者称"开府仪同三司"。北周改开府仪同三司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隋文帝时为散官,唐﹑宋﹑元因之,明废。
伊蒲塞
[相关解释]
1.梵语优婆塞upāsaka的异译。指在家受五戒的男性佛教徒。又称邬波索迦。
1.梵语优婆塞upāsaka的异译。指在家受五戒的男性佛教徒。又称邬波索迦。
优婆
[相关解释]
1.梵语。佛徒,僧尼。
1.梵语。佛徒,僧尼。
优徒
[相关解释]
1.俳优之辈。
1.俳优之辈。
伙党
[相关解释]
1.聚伙为恶的党徒。犹团伙。
1.聚伙为恶的党徒。犹团伙。
传戒
[相关解释]
1.佛教谓向信徒传授戒律,举行受戒仪式。参见"五戒"﹑"八戒"﹑"十戒"。
1.佛教谓向信徒传授戒律,举行受戒仪式。参见"五戒"﹑"八戒"﹑"十戒"。
传锡
[相关解释]
1.谓佛门师徒相传授。锡,指锡杖。
1.谓佛门师徒相传授。锡,指锡杖。
伤痕
[相关解释]
①伤口愈合后留下的痕迹;比喻事物受到损害后留下的痕迹。②短篇小说。卢新华作。1978年发表。文化大革命”中,女中学生王晓华与叛徒妈妈”决裂,去了农村。可是,妈妈的政治问题”始终困扰着她。粉碎四人帮”后,妈妈获得平反,但因心力交瘁而去世。王晓华匆匆赶回,却再也见不到妈妈了。小说描写了十年浩劫给人民带来的精神和肉体的创伤。
①伤口愈合后留下的痕迹;比喻事物受到损害后留下的痕迹。②短篇小说。卢新华作。1978年发表。文化大革命”中,女中学生王晓华与叛徒妈妈”决裂,去了农村。可是,妈妈的政治问题”始终困扰着她。粉碎四人帮”后,妈妈获得平反,但因心力交瘁而去世。王晓华匆匆赶回,却再也见不到妈妈了。小说描写了十年浩劫给人民带来的精神和肉体的创伤。
伦徒
[相关解释]
1.各种等类的人物。
1.各种等类的人物。
体操
[相关解释]
体育运动的一类。指对动作形态和人体造型有特定要求,着重形态美的各种身体操练。可以徒手做,也可利用器械做。包括广播体操、基本体操、辅助体操、竞技体操、技巧运动、艺术体操和团体操等。
体育运动的一类。指对动作形态和人体造型有特定要求,着重形态美的各种身体操练。可以徒手做,也可利用器械做。包括广播体操、基本体操、辅助体操、竞技体操、技巧运动、艺术体操和团体操等。
余党
[相关解释]
1.剩馀的党羽。 2.其他党徒,同伙。
1.剩馀的党羽。 2.其他党徒,同伙。
佛人
[相关解释]
1.佛教徒。
1.佛教徒。
佛光
[相关解释]
①佛教徒指佛带来的光明~普照。②佛像头上的光辉。③山区的一种自然景象,在与太阳相对方向的云层或雾层上呈现围绕人影的彩色光环,由光线通过云雾区的小水滴经衍射作用而形成。
①佛教徒指佛带来的光明~普照。②佛像头上的光辉。③山区的一种自然景象,在与太阳相对方向的云层或雾层上呈现围绕人影的彩色光环,由光线通过云雾区的小水滴经衍射作用而形成。
佛力
[相关解释]
1.佛教徒认为佛法有救济众生的功力,谓之佛力。
1.佛教徒认为佛法有救济众生的功力,谓之佛力。
佛天
[相关解释]
1.对佛的敬称。佛教徒认为佛的法力广大,能普济众生,故以天为喻。 2.犹西天,即佛教所说的极乐世界。亦喻指景物极美之地。
1.对佛的敬称。佛教徒认为佛的法力广大,能普济众生,故以天为喻。 2.犹西天,即佛教所说的极乐世界。亦喻指景物极美之地。
佛弟子
[相关解释]
1.皈依佛门的信徒的通称。
1.皈依佛门的信徒的通称。
佛性禅心
[相关解释]
1.谓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
1.谓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
佛教徒
[相关解释]
1.信奉佛教的人。
1.信奉佛教的人。
佛法
[相关解释]
①佛教的教义。②佛教徒和迷信的人认为佛所具有的法力。
①佛教的教义。②佛教徒和迷信的人认为佛所具有的法力。
佛海
[相关解释]
1.佛教徒认为佛界如海一般广大,故名。
1.佛教徒认为佛界如海一般广大,故名。
佛爷
[相关解释]
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
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