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94 查到相关徭役的内容。
带有徭役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条鞭
[相关解释]
1.明代田赋制度。嘉靖时于地方试行新法,以各州县田赋﹑各项杂款﹑均徭﹑力差﹑银差﹑里甲等编合为一,通计一省税赋,通派一省徭役,官收官解,除秋粮外,一律改收银两,计亩折纳,总为一条,称一条鞭法。万历年间张居正执政,推行于全国。见《明史·食货志二》。清代因之。 2.比喻删繁就简,条贯划一。
1.明代田赋制度。嘉靖时于地方试行新法,以各州县田赋﹑各项杂款﹑均徭﹑力差﹑银差﹑里甲等编合为一,通计一省税赋,通派一省徭役,官收官解,除秋粮外,一律改收银两,计亩折纳,总为一条,称一条鞭法。万历年间张居正执政,推行于全国。见《明史·食货志二》。清代因之。 2.比喻删繁就简,条贯划一。
丁中
[相关解释]
1.古代课税,征徭役,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丁中为其中主要两类。此制始于北齐。历代迭有变更。
1.古代课税,征徭役,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丁中为其中主要两类。此制始于北齐。历代迭有变更。
丁则
[相关解释]
1.有关人丁服徭役的规定。
1.有关人丁服徭役的规定。
义役
[相关解释]
1.宋以后的一种徭役形式。
1.宋以后的一种徭役形式。
买复
[相关解释]
1.谓平民纳资可以免除徭役『制,爵位到五大夫,武功爵到千夫可免除徭役。复,免除徭役。
1.谓平民纳资可以免除徭役『制,爵位到五大夫,武功爵到千夫可免除徭役。复,免除徭役。
人徒
[相关解释]
1.服徭役的人。 2.庶民,民众。
1.服徭役的人。 2.庶民,民众。
份地
[相关解释]
1.封建社会里,农民从封建主那里领到的耕地。土地所有权属于封建主,农民使用份地时必须在封建主土地上做无偿劳役或缴纳实物或货币地租,担负各种赋税和徭役。
1.封建社会里,农民从封建主那里领到的耕地。土地所有权属于封建主,农民使用份地时必须在封建主土地上做无偿劳役或缴纳实物或货币地租,担负各种赋税和徭役。
优复
[相关解释]
1.给予优待,免除租赋﹑徭役。
1.给予优待,免除租赋﹑徭役。
侨寄法
[相关解释]
1.两晋之交,北地人为避战乱,纷纷迁居南方,依大臣王导议,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迁入的士族和民众。侨人不列入当地的户籍册,他们只受侨州郡县的管理,不负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此法称为"侨寄法"。参阅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一节﹑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册第四章第一节。
1.两晋之交,北地人为避战乱,纷纷迁居南方,依大臣王导议,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迁入的士族和民众。侨人不列入当地的户籍册,他们只受侨州郡县的管理,不负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此法称为"侨寄法"。参阅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一节﹑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册第四章第一节。
僧牒
[相关解释]
1.僧尼出家,由官府发给的作为凭证的度牒。有牒者得免地税﹑徭役。
1.僧尼出家,由官府发给的作为凭证的度牒。有牒者得免地税﹑徭役。
免丁由子
[相关解释]
1.免除成丁者徭役的凭证。
1.免除成丁者徭役的凭证。
免役
[相关解释]
1.免除徭役。 2.免除兵役。
1.免除徭役。 2.免除兵役。
免役法
[相关解释]
1.宋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新法,将差役改为雇役,由当役人户按等第出钱,官府募人代服徭役﹐称为"免役法",亦称"募役法"。见《宋史.食货志上五》﹑《宋史.王安石传》。
1.宋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新法,将差役改为雇役,由当役人户按等第出钱,官府募人代服徭役﹐称为"免役法",亦称"募役法"。见《宋史.食货志上五》﹑《宋史.王安石传》。
免役钱
[相关解释]
1.宋代推行免役法时,由当役人户按等第交给官府雇人代服徭役的费用。
1.宋代推行免役法时,由当役人户按等第交给官府雇人代服徭役的费用。
全丁
[相关解释]
1.对国家有完纳赋税﹑承担徭役义务的成年男子。
1.对国家有完纳赋税﹑承担徭役义务的成年男子。
农奴制
[相关解释]
1.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剥削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农民以奴役性条件从封建主领得份地,世代使用,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封建主和封建国家处于人身依附地位,成为农奴。封建主可以惩罚﹑出卖农奴,或没收其财产。封建国家还强迫农奴提供徭役﹑缴纳贡税,农奴毫无政治权利。
1.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剥削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农民以奴役性条件从封建主领得份地,世代使用,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封建主和封建国家处于人身依附地位,成为农奴。封建主可以惩罚﹑出卖农奴,或没收其财产。封建国家还强迫农奴提供徭役﹑缴纳贡税,农奴毫无政治权利。
冬夫
[相关解释]
1.冬季服徭役的民夫。
1.冬季服徭役的民夫。
劝借
[相关解释]
1.明初用以代替徭役的一种额外征收的杂税。 2.告借。
1.明初用以代替徭役的一种额外征收的杂税。 2.告借。
劳役地租
[相关解释]
也称徭役地租”。在旧中国通称力租”。封建地租的形式之一。地主的土地一部分分给农民耕种,收获归农民所有;另一部分为地主直接经营,由农民进行无偿劳动,收获归地主所有。此外,农民还要为地主服杂役。是封建社会初期最简单的地租形式,逐渐为实物地租所代替。
也称徭役地租”。在旧中国通称力租”。封建地租的形式之一。地主的土地一部分分给农民耕种,收获归农民所有;另一部分为地主直接经营,由农民进行无偿劳动,收获归地主所有。此外,农民还要为地主服杂役。是封建社会初期最简单的地租形式,逐渐为实物地租所代替。
匠户
[相关解释]
1.世业的工匠。 2.元代统治者为便于强制征调各类工匠服徭役,将工匠编入专门户籍,称为"匠户"。子孙世代承袭,不得脱籍改业。至明改为轮班轮作,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时间可以自制成品出售,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清顺治二年(1645)废除匠籍,匠人才获自由身份。
1.世业的工匠。 2.元代统治者为便于强制征调各类工匠服徭役,将工匠编入专门户籍,称为"匠户"。子孙世代承袭,不得脱籍改业。至明改为轮班轮作,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时间可以自制成品出售,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清顺治二年(1645)废除匠籍,匠人才获自由身份。
匠班
[相关解释]
1.指从外地轮班征调到京师官办手工业中服徭役的工匠。
1.指从外地轮班征调到京师官办手工业中服徭役的工匠。
卒更
[相关解释]
1.汉徭役名称。谓践更﹑居更﹑过更三种徭役。《史记.吴王濞列传》"卒践更"司马贞索隐引《汉律》"卒更有三﹐践更﹑居更﹑过更也。"一说卒更为更三品之一。《史记.游侠列传》"每至践更"裴髎集解引三国魏如淳曰"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践更﹐有过更。古有正卒无常人﹐皆当迭为之﹐一月一更﹐是为卒更也。"
1.汉徭役名称。谓践更﹑居更﹑过更三种徭役。《史记.吴王濞列传》"卒践更"司马贞索隐引《汉律》"卒更有三﹐践更﹑居更﹑过更也。"一说卒更为更三品之一。《史记.游侠列传》"每至践更"裴髎集解引三国魏如淳曰"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践更﹐有过更。古有正卒无常人﹐皆当迭为之﹐一月一更﹐是为卒更也。"
占田制
[相关解释]
晋初限制土地占有量的制度。西晋时为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负担,于公元280-289年间规定男子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各级官员按品级高低占五十顷至十顷不等。但制度无法真正实施。
晋初限制土地占有量的制度。西晋时为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负担,于公元280-289年间规定男子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各级官员按品级高低占五十顷至十顷不等。但制度无法真正实施。
均徭
[相关解释]
1.明代三大徭役(里甲﹑杂泛﹑均徭)之一。按民户丁粮之多寡派充的各种经常性杂役。参阅《明史.食货志二》。 2.清代徭役制度。初为征力役,后改为征银助役,继复摊征于地粮,称为"均徭银"。参阅《清会典.户部六.尚书侍郎执掌》。
1.明代三大徭役(里甲﹑杂泛﹑均徭)之一。按民户丁粮之多寡派充的各种经常性杂役。参阅《明史.食货志二》。 2.清代徭役制度。初为征力役,后改为征银助役,继复摊征于地粮,称为"均徭银"。参阅《清会典.户部六.尚书侍郎执掌》。
外徭
[相关解释]
1.指征发戍边的徭役。
1.指征发戍边的徭役。
宂役
[相关解释]
1.亦作"冗役"。 2.指繁杂的事务。 3.繁杂的徭役。
1.亦作"冗役"。 2.指繁杂的事务。 3.繁杂的徭役。
家徭
[相关解释]
1.一家应该承担的徭役。
1.一家应该承担的徭役。
宽繇
[相关解释]
1.减轻徭役。
1.减轻徭役。
小徭
[相关解释]
1.供官府杂使的徭役。
1.供官府杂使的徭役。
小徭役
[相关解释]
1.即小徭。
1.即小徭。
差发
[相关解释]
1.蒙元时指赋税徭役。 2.明初西北地区官府令少数民族以马易茶也称"差发"。
1.蒙元时指赋税徭役。 2.明初西北地区官府令少数民族以马易茶也称"差发"。
差役
[相关解释]
1.封建时代派民户轮流供官府驱使的徭役。 2.旧时在衙门中当差的人。
1.封建时代派民户轮流供官府驱使的徭役。 2.旧时在衙门中当差的人。
差徭
[相关解释]
1.徭役。
1.徭役。
差法
[相关解释]
1.吏部选授官吏的条例,又称《差注条法》。 2.指徭役赋敛。 3.犹做法。
1.吏部选授官吏的条例,又称《差注条法》。 2.指徭役赋敛。 3.犹做法。
差率
[相关解释]
1.徭役。
1.徭役。
庆历新政
[相关解释]
北宋仁宗时的政治改革。1043年(庆历三年),参知政事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整顿政事的主张,被仁宗采纳,颁诏推行◇因受反对改革的官僚的诬陷,范仲淹等遭到贬逐,改革持续一年即终止。
北宋仁宗时的政治改革。1043年(庆历三年),参知政事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整顿政事的主张,被仁宗采纳,颁诏推行◇因受反对改革的官僚的诬陷,范仲淹等遭到贬逐,改革持续一年即终止。
应官
[相关解释]
1.犹当官。 2.应付官府的赋税﹑徭役等。
1.犹当官。 2.应付官府的赋税﹑徭役等。
影庇
[相关解释]
1.谓将户籍或土地财产虚挂在权势人家名下﹐以逃避徭役税收。
1.谓将户籍或土地财产虚挂在权势人家名下﹐以逃避徭役税收。
征役
[相关解释]
1.赋税与徭役。 2.指徭役。 3.行役。
1.赋税与徭役。 2.指徭役。 3.行役。
征徭
[相关解释]
1.亦作"征繇"。 2.赋税与徭役。
1.亦作"征繇"。 2.赋税与徭役。
徭使
[相关解释]
1.犹徭役。
1.犹徭役。
徭差
[相关解释]
1.犹徭役。
1.犹徭役。
徭役
[相关解释]
中国古代政府规定平民无偿提供的劳役。如在筑城、开河、建造皇宫及陵寝的工程中从事繁重劳动,到边境去服兵役或劳役,名目繁多。历代都规定,男子18~60岁每年都要服一定时期劳役。
中国古代政府规定平民无偿提供的劳役。如在筑城、开河、建造皇宫及陵寝的工程中从事繁重劳动,到边境去服兵役或劳役,名目繁多。历代都规定,男子18~60岁每年都要服一定时期劳役。
徭编
[相关解释]
1.编户之民的徭役。
1.编户之民的徭役。
收事
[相关解释]
1.收取赋税与征发徭役。
1.收取赋税与征发徭役。
文翁
[相关解释]
1.汉庐江舒人。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在成都市中起学官﹐入学者免除徭役﹐成绩优者为郡县吏﹐每出巡视﹐"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蜀郡自是文风大振﹐教化大兴。见《汉书.文翁传》◇世用为称颂循吏的典故。
1.汉庐江舒人。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在成都市中起学官﹐入学者免除徭役﹐成绩优者为郡县吏﹐每出巡视﹐"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蜀郡自是文风大振﹐教化大兴。见《汉书.文翁传》◇世用为称颂循吏的典故。
未傅
[相关解释]
1.指没有载入徭役簿籍。
1.指没有载入徭役簿籍。
杂差
[相关解释]
1.零杂差使。 2.古代徭役之一。
1.零杂差使。 2.古代徭役之一。
杂役
[相关解释]
1.指正役之外的繁多徭役。 2.各种差使。 3.指从事各种差使的人。
1.指正役之外的繁多徭役。 2.各种差使。 3.指从事各种差使的人。
杂徭
[相关解释]
1.封建社会徭役之一。其剥削范围及剥削程度随统治者需要而定﹐无严格规定。
1.封建社会徭役之一。其剥削范围及剥削程度随统治者需要而定﹐无严格规定。
杂泛差役
[相关解释]
1.元明时指各种不定的零碎的徭役﹑差使﹐如斫柴﹑修仓﹑运料﹑接递等等。
1.元明时指各种不定的零碎的徭役﹑差使﹐如斫柴﹑修仓﹑运料﹑接递等等。
柔复
[相关解释]
1.安抚并免除徭役。
1.安抚并免除徭役。
横征苛役
[相关解释]
1.(横今读héng)谓滥收捐税,徭役严酷。
1.(横今读héng)谓滥收捐税,徭役严酷。
正卒
[相关解释]
1.周代军制,每户出一人编成正式兵员﹐谓之正卒。 2.汉代徭役之一。男子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都得服役。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县服役一个月,称为更卒。每人按一定次序轮流到京师服役一年,称为正卒。
1.周代军制,每户出一人编成正式兵员﹐谓之正卒。 2.汉代徭役之一。男子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都得服役。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县服役一个月,称为更卒。每人按一定次序轮流到京师服役一年,称为正卒。
王役
[相关解释]
1.朝廷的徭役。
1.朝廷的徭役。
王徭
[相关解释]
1.朝廷的徭役。
1.朝廷的徭役。
甬官
[相关解释]
1.古代掌管徭役的官。
1.古代掌管徭役的官。
田啬夫
[相关解释]
1.古代的地方小吏,掌管税赋﹑徭役及农事等。
1.古代的地方小吏,掌管税赋﹑徭役及农事等。
男事
[相关解释]
1.古指成年男子应尽的职责。如种田﹑服徭役等。
1.古指成年男子应尽的职责。如种田﹑服徭役等。
省役薄赋
[相关解释]
1.减轻徭役和赋税。谓施行仁政。
1.减轻徭役和赋税。谓施行仁政。
祠部牒
[相关解释]
1.祠部所颁发的度牒。唐宋以来,祠部发给或售给出家人以凭证,可免地税及徭役。
1.祠部所颁发的度牒。唐宋以来,祠部发给或售给出家人以凭证,可免地税及徭役。
科役
[相关解释]
1.征发徭役。
1.征发徭役。
科徭
[相关解释]
1.科征徭役。
1.科征徭役。
租徭
[相关解释]
1.租税与徭役。
1.租税与徭役。
算事
[相关解释]
1.丁赋及徭役。 2.应作的头等大事。
1.丁赋及徭役。 2.应作的头等大事。
繇役
[相关解释]
1.徭役。古代封建统治阶级强制农民承担的一定数量的无偿劳动。繇,通"徭"。
1.徭役。古代封建统治阶级强制农民承担的一定数量的无偿劳动。繇,通"徭"。
繇赋
[相关解释]
1.徭役和赋税。繇,通"徭"。 2.明代赋税之一。
1.徭役和赋税。繇,通"徭"。 2.明代赋税之一。
职役
[相关解释]
1.犹职事。多指较为低贱的职务。 2.古代官府分派民户充当官差并供应财物的徭役。唐大中九年(公元855年)令州县作差科簿﹐按户等轮差。宋职役分四类(1)供应官物的﹐如衙前;(2)督课赋税的﹐如里正﹑户长﹑乡书手等;(3)逐捕盗贼的﹐如耆长﹑弓手﹑壮丁等;(4)供官府使唤的﹐如承符﹑人力﹑手力﹑散从等。熙时职役改为雇役﹐到南宋恢复差役。明时亦有职役。
1.犹职事。多指较为低贱的职务。 2.古代官府分派民户充当官差并供应财物的徭役。唐大中九年(公元855年)令州县作差科簿﹐按户等轮差。宋职役分四类(1)供应官物的﹐如衙前;(2)督课赋税的﹐如里正﹑户长﹑乡书手等;(3)逐捕盗贼的﹐如耆长﹑弓手﹑壮丁等;(4)供官府使唤的﹐如承符﹑人力﹑手力﹑散从等。熙时职役改为雇役﹐到南宋恢复差役。明时亦有职役。
胥徒
[相关解释]
1.本为民服徭役者◇泛指官府衙役。语本《周礼.天官.序官》"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郑玄注"此民给徭役者﹐若今卫士矣。胥,读如如谞,谓其有才知,为什长。"
1.本为民服徭役者◇泛指官府衙役。语本《周礼.天官.序官》"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郑玄注"此民给徭役者﹐若今卫士矣。胥,读如如谞,谓其有才知,为什长。"
脱卒
[相关解释]
1.谓漏服更卒徭役者。
1.谓漏服更卒徭役者。
色役
[相关解释]
1.古时徭役之一。盛行于唐代,即由官府佥派人户去各级品官和官衙担任仆役的一种差役。
1.古时徭役之一。盛行于唐代,即由官府佥派人户去各级品官和官衙担任仆役的一种差役。
蕃匠
[相关解释]
1.即番匠。唐代轮班到官府工场服役的工匠。为手工劳动者的一种徭役。蕃,通"番"。参见"番匠"。
1.即番匠。唐代轮班到官府工场服役的工匠。为手工劳动者的一种徭役。蕃,通"番"。参见"番匠"。
蠲使
[相关解释]
1.奉命蠲免徭役的使者。
1.奉命蠲免徭役的使者。
解舍
[相关解释]
1.谓免除徭役。
1.谓免除徭役。
诬托诡挂
[相关解释]
1.谓将自己的田地伪报在别人名下﹐以逃避田赋﹑徭役。
1.谓将自己的田地伪报在别人名下﹐以逃避田赋﹑徭役。
课役
[相关解释]
1.役使督促。 2.赋税及徭役。
1.役使督促。 2.赋税及徭役。
赋役
[相关解释]
赋税和徭役。
赋税和徭役。
赋徭
[相关解释]
1.赋税与徭役。 2.指分配徭役。
1.赋税与徭役。 2.指分配徭役。
赋籍
[相关解释]
1.分配徭役。
1.分配徭役。
起繇
[相关解释]
1.征发徭役。
1.征发徭役。
轻繇薄赋
[相关解释]
1.减轻徭役,降低赋税。
1.减轻徭役,降低赋税。
边役
[相关解释]
1.边地的徭役。 2.边境战事。
1.边地的徭役。 2.边境战事。
过更
[相关解释]
1.古代徭役制度的一种规定,应服役的人出钱入官,由官别雇人代为服役。
1.古代徭役制度的一种规定,应服役的人出钱入官,由官别雇人代为服役。
追呼
[相关解释]
1.追赶呼喊。 2.谓吏胥到门号叫催租,逼服徭役。
1.追赶呼喊。 2.谓吏胥到门号叫催租,逼服徭役。
遗丁
[相关解释]
1.指因户籍遗漏登记而未曾交赋税﹑服徭役的壮丁。
1.指因户籍遗漏登记而未曾交赋税﹑服徭役的壮丁。
避役
[相关解释]
1.谓逃避徭役。 2.爬行类动物之一种。体长约25厘米。真皮内有多种色素细胞,能随时伸缩,变化体色。头上有钝三角形突起。捕食昆虫。四肢较长,善握树枝。
1.谓逃避徭役。 2.爬行类动物之一种。体长约25厘米。真皮内有多种色素细胞,能随时伸缩,变化体色。头上有钝三角形突起。捕食昆虫。四肢较长,善握树枝。
里甲
[相关解释]
1.明州县统治的基层单位;后转为明三大徭役(里甲﹑均徭﹑杂泛)名称之一。《明史.食货志一》"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十年一周,曰'排年'……每十年有司更定其册,以丁粮增减而升降之。"起初里长﹑甲首负责传达公事﹑催征税粮;以后官府聚敛繁苛,凡祭祀﹑宴飨﹑营造﹑馈送等费,都要里甲供应。
1.明州县统治的基层单位;后转为明三大徭役(里甲﹑均徭﹑杂泛)名称之一。《明史.食货志一》"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十年一周,曰'排年'……每十年有司更定其册,以丁粮增减而升降之。"起初里长﹑甲首负责传达公事﹑催征税粮;以后官府聚敛繁苛,凡祭祀﹑宴飨﹑营造﹑馈送等费,都要里甲供应。
铁脚诡寄
[相关解释]
1.指明代浙江富民为逃避徭役而将田产假托在亲邻﹑佃仆名下的一种手段。
1.指明代浙江富民为逃避徭役而将田产假托在亲邻﹑佃仆名下的一种手段。
隋炀帝(569-618)
[相关解释]
即杨广”。隋朝皇帝。初封晋王。公元600年,以阴谋取代兄杨勇为太子。604年杀父(文帝)即位。征发几百万民工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开辟驰道。又三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繁重的徭役和兵役激起各地农民大起义,致使隋朝统治土崩瓦解◇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禁军将领缢死。
即杨广”。隋朝皇帝。初封晋王。公元600年,以阴谋取代兄杨勇为太子。604年杀父(文帝)即位。征发几百万民工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开辟驰道。又三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繁重的徭役和兵役激起各地农民大起义,致使隋朝统治土崩瓦解◇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禁军将领缢死。
隐户
[相关解释]
1.犹逃户﹑客户。封建社会里﹐人民为逃免租赋﹐躲避徭役﹐往往逃出本籍。逃出本籍以后﹐可以不服徭役﹐姓名不列入户口册。
1.犹逃户﹑客户。封建社会里﹐人民为逃免租赋﹐躲避徭役﹐往往逃出本籍。逃出本籍以后﹐可以不服徭役﹐姓名不列入户口册。
飞徭
[相关解释]
1.古代临时的徭役。
1.古代临时的徭役。
飞诡
[相关解释]
1.明朝粮户将田地寄在享有优免徭役的官吏﹑绅衿名下,以逃避赋役的一种方法。
1.明朝粮户将田地寄在享有优免徭役的官吏﹑绅衿名下,以逃避赋役的一种方法。
马复令
[相关解释]
1.关于因养马而免去徭役﹑赋税的政令。
1.关于因养马而免去徭役﹑赋税的政令。
驿传
[相关解释]
1.传舍;驿站。为我国历代封建政府供官员往来和递送公文用的交通机构,又为封建制度下对平民的一种徭役。清末举办邮局后始废除。
1.传舍;驿站。为我国历代封建政府供官员往来和递送公文用的交通机构,又为封建制度下对平民的一种徭役。清末举办邮局后始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