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总称的内容。
带有总称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切经 [相关解释]
1.佛教经书的总称,又叫大藏经,简称藏经﹑佛藏﹑释藏。
一切诸佛 [相关解释]
1.佛教对三世十方诸佛的总称。
一达 [相关解释]
1.道路的总称。 2.方言。一起;一处。
三亲六故 [相关解释]
1.亲戚故旧的总称。
三亳 [相关解释]
1.古地名。殷之北亳﹑南亳﹑西亳的总称。《书.立政》"三亳阪尹。"孔颖达疏引皇甫谧曰"三处之地,皆名为亳,蒙为北亳,谷熟为南亳,偃师为西亳。"一说指景亳﹑东亳﹑西亳。清魏源《书古微.汤誓序发微》"盖徙都偃师之景亳,而建东亳于商丘,仍西亳于商州,各设尹以治之。"后多从皇甫谧之说。
三千大千世界 [相关解释]
1.佛教名词,简称"大千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七山八海交绕之,更以铁围山为外郭,是谓一小世界,合一千个小世界为小千世界,合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三场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考试须经三次,叫初场﹑二场﹑三场。亦总称三场。
三夏 [相关解释]
1.旧称阴历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合称三夏。亦指夏季的第三个月。 2.三个夏季,即三年。 3.古代乐曲《肆夏》﹑《韶夏》﹑《纳夏》的总称。 4.农业劳动中夏收﹑夏种﹑夏管的总称。
三江 [相关解释]
1.古代各地众多水道的总称。《书·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周礼·夏官·职方氏》"其川三江。"汉以后有多种解释。《国语·越语上》韦昭注以吴江﹑钱塘江﹑浦阳江为三江。《水经注·沔水》引郭璞说以岷江﹑松江﹑浙江为三江。《书·禹贡》陆德明释文引《吴地记》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汉书·地理志上》颜师古注以北江﹑中江﹑南江为三江。 2.蜀有三江,即岷江﹑涪江﹑沱江。 3.指广东境内的西江﹑北江﹑东江。 4.指鸭绿江﹑松花江﹑黑龙江。
三玄 [相关解释]
1.魏晋玄学家对《老子》﹑《庄子》和《周易》三书的合称。道教亦沿用之。 2.指日﹑月﹑星。 3.佛家语。谓三种奥义。临济宗禅师宣扬教旨,一句中有三玄,一玄中有三要,总称九带。
三班六房 [相关解释]
1.旧时州县衙门中吏役的总称。指分掌缉捕罪犯﹑看守牢狱﹑站堂行刑等职务的快﹑皂﹑壮三班和吏﹑户﹑礼﹑兵﹑刑﹑工六房的书办﹑胥吏。
三瓦两舍 [相关解释]
1.宋代对妓院﹑茶楼﹑酒肆及其它游乐场所的总称。
三监 [相关解释]
1.周武王灭商后,以商旧都封给纣子武庚,并以殷都以东为卫,由武王弟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墉,由武王弟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由武王弟霍叔监之;总称三监。见汉郑玄《诗.邶墉卫谱》。一说指武庚﹑管叔﹑蔡叔。见《汉书.地理志下》﹑清王引之《经义述闻.三监》『代儒家依托周初三监的事,把三监作为周朝的通制。 2.唐代官署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的合称。
三藏 [相关解释]
1.梵文意译。佛教经典的总称。分经﹑律﹑论三部分。经,总说根本教义;律,记述戒规威仪;论,阐明经义。通晓三藏的僧人,称三藏法师,如唐玄奘称唐三藏。
三言二拍 [相关解释]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是《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冯梦龙编著。二拍指《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fda73醣嘀。
三资企业 [相关解释]
也称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总称。
三雍 [相关解释]
1.亦称"三雍宫"。 2.汉时对辟雍﹑明堂﹑灵台的总称。
三魂七魄 [相关解释]
1.道家对魂魄的总称。认为人的魂有三,魄有七。见《云笈七签》卷五四。
上上下下 [相关解释]
1.对一个集体中从上到下所有人的总称。 2.谓从头到脚。
东三省 [相关解释]
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总称。
东湖 [相关解释]
在湖北省武汉市东郊。为杨汊湖、汤林湖、郭筑、喻家湖、牛巢湖等的总称。面积33平方千米。碧波万顷,风景秀丽。景区面积87平方千米〓南多山,有珞珈山、洪山、磨山等;湖东建有疗养院和休养所;湖西风景最为集中,有水云乡、听涛轩、行吟阁、长天楼、九女墩等景点;湖心有湖光阁。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东田 [相关解释]
1.秦汉对陕东六国田亩的总称。别于商鞅变法后的秦田。 2.南朝齐文惠太子所建楼馆名。 3.泛指农田。
丝帛 [相关解释]
1.丝与丝织物的总称。
丝竹 [相关解释]
1.弦乐器与竹管乐器之总称。亦泛指音乐。
丝绸 [相关解释]
1.用蚕丝或人造丝织成的织品的总称。
丞史 [相关解释]
1.丞及史。秦汉时中央和地方官吏的助理官『时,丞相有两长史,御史有两丞,合称丞史。太守以下的郡丞﹑长史等佐官,亦总称丞史。
丞郎 [相关解释]
1.唐尚书省的左右丞和六部侍郎的总称。尚书在左右丞之上,也称丞郎。
两广丘陵 [相关解释]
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低山、丘陵的总称。分布于南岭以南。拔多在200~400米之间,少数山峰超过1000米。广东境内多花岗岩丘陵。广西境内多石灰岩地形,桂林、阳朔一带的奇峰异洞尤为著名。岸曲折,多岛屿。富矿藏。
中华民族 [相关解释]
中国各民族的总称。现有五十六个民族,总人口约113亿(1990年),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有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共同开发辽阔的疆域,留下了优秀的文化遗产。各民族之间互相依存,共同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贡献。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族人民友好往来,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维护民族尊严,以崭新的面貌参与国际事务,建设现代化国家。
乌蒙 [相关解释]
1.古少数民族。居住在今云南省昭通县一带。 2.山名。在云南省禄劝县东北。云岭的分支,其脉东北延,入贵州省为七里山,总称为乌蒙山脉。
九河 [相关解释]
1.禹时黄河的九条支流。近人多认为是古代黄河下游许多支流的总称。 2.泛指黄河。 3.银河。
乡官 [相关解释]
1.古代乡中官吏办公的馆舍。官,"馆"的古字。 2.一乡所属官吏的总称。历代异制异名。如周之乡大夫﹑乡师﹑党正﹑族师﹑闾胥﹑比长;汉之三老﹑有秩﹑啬夫﹑游僥。隋唐以后多为无俸役职,如唐之里正﹑坊正;宋之衙前﹑耆长﹑壮丁﹑散从﹑承符﹑弓手。太平天国时期更大兴乡官,如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平时管理乡政,战时则为军官。
乡镇企业 [相关解释]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种形式。原为农村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两级集体经济举办的社队企业,后在农村政体改革中改称现名。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发展,现已成为以集体经济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企业的总称。经营范围包括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运输业、养殖业等。
互物 [相关解释]
1.甲壳类动物的总称。
五功 [相关解释]
伊斯兰教五项基本功课的总称。指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项宗教功课,即念功(念诵清真言”);拜功(每日五次礼拜、每周五的聚礼、每年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的会礼);斋功(在莱麦丹月斋戒一月);课功(纳财赈济贫困的穆斯林);朝功(赴麦加朝觐)。
五大洲 [相关解释]
1.全球大陆的总称。旧分世界为五大洲,即亚洲﹑欧洲﹑非洲﹑澳洲和美洲。今分为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但习惯上仍称五大洲。常用以代称世界。
五学 [相关解释]
1.西周大学,设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和太学,总称五学。见《大戴礼记.保傅》﹑《汉书.贾谊传》。 2.指《乐》﹑《诗》﹑《书》﹑《礼》﹑《春秋》。
五岭 [相关解释]
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的总称。见南岭”(84页)。
五指山脉 [相关解释]
海南岛主要山脉。东北西南走向。主峰五指山(1867米)为岛上最高峰。广义的五指山地系海南岛中南部山脉的总称。
五水 [相关解释]
1.古代对今武汉市以东,长江北岸支流巴水﹑蕲水﹑希水(今作浠水)﹑西归水(今倒水)﹑赤亭水(今举水)的总称。东晋﹑南朝时因属西阳郡,故称"西阳五水"。
人口政策 [相关解释]
政府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影响人口变动的各项措施的总称。包括生育政策、婚姻政策、健康政策、就业政策等。
人类 [相关解释]
1.泛指人。 2.人的总称,指人的全体。
什件 [相关解释]
1.鸡鸭等家禽的内脏做食品时的总称。
仄声 [相关解释]
汉语中区别于平声的上声、去声、入声的总称。
体育手段 [相关解释]
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的总称。按其性质可分为健身类、健美类、娱乐类、竞技类和冒险类等。常用的有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武术、气功、舞蹈、野外活动,以及各种民间体育和国防体育项目。
佛藏 [相关解释]
1.佛教经典的总称。通称"大藏经"﹑"一切经"。
侏离 [相关解释]
1.亦作"侏"。亦作"侏?"。 2.我国古代西部少数民族乐舞的总称。 3.形容方言﹑少数民族或外国的语言文字怪异,难以理解。 4.借指古代少数民族。 5.用以鄙称外国人。
僧伽罗磨 [相关解释]
1.梵语的译音,意译"众园"。原指修建僧舍的基地,后指包括土地﹑建筑物在内的寺院的总称。
兜罗绵 [相关解释]
1.[梵tūla]棉。亦为草木花絮之总称。 2.喻云或雪。
公移 [相关解释]
1.旧时行用于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的总称。
六大 [相关解释]
1.商周时六种官职之总称。
六官 [相关解释]
1.周六卿之官。《周礼》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分掌邦国之政﹐总称六官或六卿。 2.隋唐后中央政权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之尚书总称六官。
六家七宗 [相关解释]
1.佛教语。魏晋时期般若学各派的总称。佛教徒对般若部诸经所讲的"空"义产生不同理解﹐至东晋形成"六家七宗"﹐即道安的"本无宗"﹑支敏度的"心无宗"﹑支道林的"即色宗"﹑于法开的"识含宗"﹑道壹的"幻化宗"﹑于道邃的"缘会宗"﹐是为"六家"。其中"本无"又分出"本无异宗"﹐故名"七宗"。
六尚 [相关解释]
1.掌宫廷供奉之官的总称。秦始置六尚﹐曰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尚席﹑尚书﹐掌诸供奉。隋之六尚属殿内省﹐曰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唐改殿内省为殿中省﹐所属六尚与隋同。宋殿中省无尚乘﹐另设尚酝﹐亦为六尚。 2.隋唐始于宫中设女官六尚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工﹐以掌宫掖之政。 3.隋以后中央机构设六部尚书﹐总称六尚。
六房 [相关解释]
1.谓同宗的六支族。房﹐宗族的分支。 2.宋门下省设六房孔目房﹑吏房﹑户房﹑兵房﹑礼房﹑刑房﹐由给事中分治。见《宋史·职官志一》。元﹑明﹑清之州县衙门亦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遂以为地方衙门中吏役的总称。
六泉 [相关解释]
1.亦称"六钱"。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所铸六种圆形钱币的总称。即小泉﹑幺泉﹑幼泉﹑中泉﹑壮泉﹑大泉﹐合称泉货六品。除小泉﹑大泉外﹐其他流通不广。参阅《汉书·食货志下》。 2.泉名。一在安徽省青阳县五溪山之南﹐俗称六泉口。一在甘肃省陇西县东南﹐其泉有六源﹐故名。
六率 [相关解释]
1.北周警卫之制﹐设左右武贲率掌武贲之士﹐左右旅贲率掌旅贲之士﹐左右射声率掌射声之士﹐左右骁骑率掌骁骑之士﹐左右羽林率掌羽林之士,左右游击率掌游击之士﹐总称"六率"﹐由左右武伯分别统率。见《隋书·礼仪志七》。 2.唐有东宫六率﹐与十二卫分领府兵﹐所领军士各有名号左右卫率府所领称射乘﹐左右司御率府所领称旅贲﹐左右清道率府所领称直荡。
六脉 [相关解释]
1.中医切脉的六个部位。人的左右手腕各分寸﹑关﹑尺三脉﹐合称六脉。 2.中医对浮﹑沉﹑长﹑短﹑滑﹑涩六种脉象的总称。
六蕃 [相关解释]
1.唐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
六角 [相关解释]
1.东汉时﹐匈奴之左右日逐王﹑左右温禺韑王﹑左右斩将王﹐总称"六角"。 2.六角扇。
六誓 [相关解释]
1.《尚书》中六篇誓文的总称。
六诏 [相关解释]
1.唐代位于今云南及四川西南的乌蛮六个部落的总称﹐即蒙隽诏﹑越析诏﹑浪穹诏﹑邆睒诏﹑施浪诏﹑蒙舍诏。"诏"义为王或首领。其帅有六﹐因号"六诏"。唐开元二十六年后﹐蒙舍诏并吞其他五部﹐因其在五部南(今巍山县南境)﹐史称南诏。其地在今云南及四川西部。唐元稹《蛮子朝》诗"西南六诏有遗种,僻在荒陬路寻壅。"后用以称云南。
六辅渠 [相关解释]
1.古代关中地区六条人工灌溉渠道的总称『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左内史儿宽在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六小渠﹐以辅助灌溉郑国渠所不能达到的高地﹐故名。民间亦省称"六渠"﹑"辅渠"。至唐犹存。
兵员 [相关解释]
1.部队士兵的总称。
兵弁 [相关解释]
1.士兵和低级武官的总称。
农扈 [相关解释]
1.亦作"农鴘"。 2.古时各种农官的总称。语本《左传.昭公十七年》"九扈为九农正。"杜预注"扈有九种也。春扈鴛鶞,夏扈窃玄,秋扈窃蓝,冬扈窃黄,棘扈窃丹,行扈唶唶,宵扈啧啧,桑扈窃脂,老扈鷃鷃。以九扈为九农之号,各随其宜以教民事。"后亦借指农事。
冥界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总称。 2.指阴间。
出纳 [相关解释]
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单位里有关现金、银行存款、票据、有价证券等的收付和保管工作的总称。担任这种工作的人员称出纳员”,简称出纳”。按会计中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出纳不得由会计人员兼任。
函数论 [相关解释]
实函数论和复变函数论的总称。实函数论是研究函数的连续性、可微性和可积性的理论;复变函数论是研究复变数的解析函数性质的理论。刀(fdd1)部
函电 [相关解释]
信和电报的总称。
刀仗 [相关解释]
1.亦作"刀杖"。 2.刀和杖。古代兵器总称。 3.刀和杖。屠宰用具。
分级救治 [相关解释]
1.又称阶梯治疗。战时各级救治机构对伤病员进行分工救治的总称。根据战时条件和医学要求,将伤病员的整个救治过程,由纵深梯次配置的各级救治机构,按照各自的救治范围分工完成。
刊文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刊印的八股文章,如《三场闱墨》之类,总称为刊文◇指《会考升学指导》一类书籍。
前台 [相关解释]
1.前面的台。 2.舞台的前部。演员演出的地方。引申为公开的场合﹐含贬义。 3.剧场中舞台以外部分的总称﹐包括观众席﹑票房等。
劳动法 [相关解释]
广义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劳动管理、劳动合同、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保险、安全卫生、劳动纪律与奖惩、职业培训、工会组织、劳动争议的处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狭义专指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涉及劳动关系的主要内容的法律。
勤杂人员 [相关解释]
1.勤务员的总称。
十三行 [相关解释]
1.法帖名。晋王献之所书《洛神赋》真迹,至南宋时仅存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故名。今传本有玉版十三行﹑柳跋十三行两种。参阅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十一。 2.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行数并不固定。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蓖交纳外洋税饷﹑规礼,传达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务人员等义务;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1842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乃日趋没落。相传十三行名称起于明代,意义不详。俗亦称"洋行"﹑"洋货行"﹑"外洋行"。 3.清代天津脚夫﹑挑夫等苦工的组织。
十三陵 [相关解释]
1.明代十三个皇帝陵墓的总称。陵名为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天寿山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中长陵规模最大。
十八般武艺 [相关解释]
中国武术术语。各种器械武术的总称。有小十八般”和大十八般”之分。前者指刀、枪、剑、戟、棍、棒、槊、fddf!⒏、钺、铲、钯、鞭、锏、fde1!⒉妗⒏辍⒚;后者指弓、弩、枪、刀、剑、矛、盾、斧、fe3d!㈥、鞭、锏、挝、殳、叉、杷头、绵绳套索、白打。
十剂 [相关解释]
1.即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类中医药物和方剂的总称。参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序例.十剂》。
十翼 [相关解释]
1.《易》的《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十篇,相传为孔子所作,总称"十翼"。翼,辅助。
十薮 [相关解释]
1.古代十大湖泊的总称。
十通 [相关解释]
1.《通典》等十部书的总称。其中《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称"三通";清乾隆时加入官修的《续通典》﹑《清通典》﹑《续通志》﹑《清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文献通考》六部书,合称"九通";1935年,商务印书馆再加入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总称"十通"。
南四湖 [相关解释]
山东境内的南阳、独山、昭阳和微山四个相联的淡水湖泊的总称。面积1225平方千米。形状狭长,大部分水深不足1米。因洼地积水后不断演变而成。1960年在昭阳湖和微山湖间建二级坝枢纽工程,将全湖分为上下两级。
南岭 [相关解释]
横贯在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间的一系列东北参髂舷(或东西向)山脉的总称。中国主要山脉之一。从西向东主要有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故又称五岭。一般海拔1000米,最高峰猫儿山海拔2142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界。地形破碎,岭间谷地为南北交通要道。
南朝 [相关解释]
1.我国南北朝时期,据有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四朝的总称。因四朝都建都于建康,即今南京市,故后人或借指南京。 2.泛称位于南方的南宋﹑南明。
博物 [相关解释]
①辨识了解各种事物博物洽闻,通达古今。②旧时对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学科的总称。
卫拉特 [相关解释]
1.清代对西部蒙古各部的总称。"卫拉特"乃蒙语音译,为部落之意。元代称斡亦剌,明称瓦剌,清曰厄鲁特,也称额尔特﹑卫拉特◇分裂为四部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
印信 [相关解释]
1.公私印章的总称。 2.借指权力或官职。
厄里倪厄斯 [相关解释]
希腊神话中三个复仇女神的总称。天神乌拉诺斯与地神盖娅的女儿。相传她们是从被残害的父亲的血泊中跳出来的。她们身材高大,眼中流血,头发由许多毒蛇盘结而成。手里拿着由蝮蛇扭成的鞭子,专管惩罚犯罪的人。
右仗 [相关解释]
1.犹尚武。谓好私斗。仗,兵仗,兵器的总称。
名色 [相关解释]
1.有名的美色。指著名的美女。 2.名目;名称。 3.名义。 4.佛教语。五蕴(受﹑想﹑行﹑识四蕴为名,色蕴为色)之总称。
商界 [相关解释]
1.从事商业者的总称。
嘉粮 [相关解释]
1.五谷的总称。
嘉谷 [相关解释]
1.古以粟(小米)为嘉谷,后为五谷的总称。 2.嘉禾。
器仗 [相关解释]
1.武器总称。 2.特指棍棒之类。 3.指帝王所用的仪仗器具。
四则 [相关解释]
1.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总称。
四君子 [相关解释]
1.国画中对梅﹑竹﹑兰﹑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明万历间黄凤池辑《梅竹兰菊四谱》,陈继儒称为"四君",后又称"四君子"。 2.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种中药的合称。
四声 [相关解释]
古汉语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总称。由古四声演变而来的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叫四声。
四季 [相关解释]
1.春﹑夏﹑秋﹑冬四时的总称。每季三个月,以农历一月﹑四月﹑七月﹑十月为一季的开始。 2.农历四个季月的总称。即指春三月,夏六月,秋九月,冬十二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