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1 查到相关总管的内容。
带有总管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箭定天山
[相关解释]
1.《新唐书.薛仁贵传》"诏副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总管,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后以"三箭定天山"谓大将武艺高强,声威服人。
1.《新唐书.薛仁贵传》"诏副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总管,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后以"三箭定天山"谓大将武艺高强,声威服人。
五司
[相关解释]
1.宋代对经略使﹑安抚使﹑节度使﹑观察使和总管的合称。 2.宋代掌管皇室庄宅﹑宫苑等的五个官署的合称。
1.宋代对经略使﹑安抚使﹑节度使﹑观察使和总管的合称。 2.宋代掌管皇室庄宅﹑宫苑等的五个官署的合称。
住持
[相关解释]
①佛教寺院主持者的职称。意为久住护持佛法。唐代始置。也称方丈。②做主持;负责总管寺院的事务却请两个僧人来住持。③道教执事名。也称监院、当家。道观的实际主持人。管理全观所有事务,地位比方丈稍低,但实权比方丈大。
①佛教寺院主持者的职称。意为久住护持佛法。唐代始置。也称方丈。②做主持;负责总管寺院的事务却请两个僧人来住持。③道教执事名。也称监院、当家。道观的实际主持人。管理全观所有事务,地位比方丈稍低,但实权比方丈大。
刺舌
[相关解释]
1.《隋书.贺若弼传》"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后因以"刺舌"谓说话谨慎。
1.《隋书.贺若弼传》"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后因以"刺舌"谓说话谨慎。
卿士
[相关解释]
1.指卿﹑大夫◇用以泛指官吏。 2.周王朝的执政者。总管王朝的政事。
1.指卿﹑大夫◇用以泛指官吏。 2.周王朝的执政者。总管王朝的政事。
坐中
[相关解释]
1.座席之中。 2.旧时京剧班社在演出进行中,后台设有"帐桌",由"文武总管"坐守桌旁,指挥全班业务,叫做"坐中"。目前剧团管理后台工作已不采取此种形式。
1.座席之中。 2.旧时京剧班社在演出进行中,后台设有"帐桌",由"文武总管"坐守桌旁,指挥全班业务,叫做"坐中"。目前剧团管理后台工作已不采取此种形式。
大臣
[相关解释]
1.官职尊贵之臣。 2.清代用为官号。如内官有总管大臣﹑军机大臣等﹐外官有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特遣的称钦差大臣。至清末尽改各部尚书为大臣﹐侍郎为副大臣。现亦用作君主国家高级官吏之称。
1.官职尊贵之臣。 2.清代用为官号。如内官有总管大臣﹑军机大臣等﹐外官有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特遣的称钦差大臣。至清末尽改各部尚书为大臣﹐侍郎为副大臣。现亦用作君主国家高级官吏之称。
廉访使者
[相关解释]
1.宋官名。本名走马承受。诸路各一员,隶经略安抚总管司,无事岁一入奏,有边警则不时驰驿上闻。政和六年改为廉访使者。靖康初复旧名。廉,通"覝"。参阅《宋史.职官志七》。
1.宋官名。本名走马承受。诸路各一员,隶经略安抚总管司,无事岁一入奏,有边警则不时驰驿上闻。政和六年改为廉访使者。靖康初复旧名。廉,通"覝"。参阅《宋史.职官志七》。
总催
[相关解释]
1.旧时总管催征钱粮的乡里职役。里长负责催征钱粮;里甲的总催,则由里长排年轮值。
1.旧时总管催征钱粮的乡里职役。里长负责催征钱粮;里甲的总催,则由里长排年轮值。
总摄
[相关解释]
1.主宰;主持。 2.犹总管。
1.主宰;主持。 2.犹总管。
总明观
[相关解释]
1.南朝宋时的官署名,总管儒﹑玄﹑文﹑史四学。
1.南朝宋时的官署名,总管儒﹑玄﹑文﹑史四学。
总漕
[相关解释]
1.明清总管漕运的官。
1.明清总管漕运的官。
总督
[相关解释]
①总管监督总督军务|昭宣承业,都护是立,总督城廓,三十有六。②官名。1469年明代专设两广总督,后渐成定制。清代起正式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辖一省或两三省。另设专管某一事务的总督,如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③宗主国派往殖民地的最高统治官员也称总督。
①总管监督总督军务|昭宣承业,都护是立,总督城廓,三十有六。②官名。1469年明代专设两广总督,后渐成定制。清代起正式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辖一省或两三省。另设专管某一事务的总督,如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③宗主国派往殖民地的最高统治官员也称总督。
总管
[相关解释]
武官名『末南北朝以都督统州之军事,并总揽或与刺史治州之政事。北周始改此称。隋代至唐代初在各州设总管,边镇和大州设大总管,均系地方军政长官,后又恢复都督称,但统兵出征之将帅仍为总管。北宋时总管仍系地方军政长官,分别由节度使、知府、知州兼任。辽金元时总管兼管军民。清代时在东三省、新疆及围场设总管,为率军驻防之长官。
武官名『末南北朝以都督统州之军事,并总揽或与刺史治州之政事。北周始改此称。隋代至唐代初在各州设总管,边镇和大州设大总管,均系地方军政长官,后又恢复都督称,但统兵出征之将帅仍为总管。北宋时总管仍系地方军政长官,分别由节度使、知府、知州兼任。辽金元时总管兼管军民。清代时在东三省、新疆及围场设总管,为率军驻防之长官。
打牲
[相关解释]
1.清代对嫩江流域及大小兴安岭一带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锡伯﹑赫哲诸渔猎民族的总称。由满语"布特哈"(意为"虞猎")引申而来。康熙中于其地设布特哈总管治理之,吉林有"打牲乌拉总管"。
1.清代对嫩江流域及大小兴安岭一带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锡伯﹑赫哲诸渔猎民族的总称。由满语"布特哈"(意为"虞猎")引申而来。康熙中于其地设布特哈总管治理之,吉林有"打牲乌拉总管"。
执干
[相关解释]
1.犹主持,总管。
1.犹主持,总管。
新民报
[相关解释]
①1929年9月创刊于南京。先后出南京、重庆、成都、上海、北平(今北京)等版,有八个日、晚刊。抗战胜利后,总管理处设于南京,罗承烈任总主笔,赵超构任副总主笔。因主张和平民主,反对内战,被迫停刊。建国后,上海《新民报晚刊》继续出版,1958年起改名《新民晚报》。②抗日战争时期华北伪政权机关报。1938年1月创刊于北平,1944年4月停刊。
①1929年9月创刊于南京。先后出南京、重庆、成都、上海、北平(今北京)等版,有八个日、晚刊。抗战胜利后,总管理处设于南京,罗承烈任总主笔,赵超构任副总主笔。因主张和平民主,反对内战,被迫停刊。建国后,上海《新民报晚刊》继续出版,1958年起改名《新民晚报》。②抗日战争时期华北伪政权机关报。1938年1月创刊于北平,1944年4月停刊。
李靖(571-649)
[相关解释]
唐初军事家。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精熟兵法。隋末任马邑郡丞。唐高祖时任行军总管,率军随李孝恭征服萧铣,得岭南地区,任岭南道抚慰大使◇又助李孝恭镇压辅公fe68F鹨寰。太宗时,历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先后击败东突厥、吐谷浑。封卫国公。著有《李卫公兵法》,今佚。
唐初军事家。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精熟兵法。隋末任马邑郡丞。唐高祖时任行军总管,率军随李孝恭征服萧铣,得岭南地区,任岭南道抚慰大使◇又助李孝恭镇压辅公fe68F鹨寰。太宗时,历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先后击败东突厥、吐谷浑。封卫国公。著有《李卫公兵法》,今佚。
桩主
[相关解释]
1.总管。 2.根基。
1.总管。 2.根基。
玉皇
[相关解释]
也称玉帝”或玉皇大帝”。道教祀奉的地位最高、职权最大的天神。据称原为光严妙乐国王子,后舍弃王位,在普明香严山中学道成仙。相传他总管三界(上、中、下)和十方(四维、四方、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饿鬼)的一切祸福。道教以每年夏历正月九日为玉皇圣诞日。
也称玉帝”或玉皇大帝”。道教祀奉的地位最高、职权最大的天神。据称原为光严妙乐国王子,后舍弃王位,在普明香严山中学道成仙。相传他总管三界(上、中、下)和十方(四维、四方、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饿鬼)的一切祸福。道教以每年夏历正月九日为玉皇圣诞日。
秦琼(?-638)
[相关解释]
唐初大将。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隋末从张须陀镇压农民起义军◇归附李密,任帐内骠骑。李密败后属王世充。不久投唐,任马军总管,跟随李世民屡立战功。官至左武卫大将军。民间将他和尉迟恭像画作两门神,以驱凶辟邪,保佑平安。
唐初大将。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隋末从张须陀镇压农民起义军◇归附李密,任帐内骠骑。李密败后属王世充。不久投唐,任马军总管,跟随李世民屡立战功。官至左武卫大将军。民间将他和尉迟恭像画作两门神,以驱凶辟邪,保佑平安。
综典
[相关解释]
1.犹总管,全面掌握。
1.犹总管,全面掌握。
综制
[相关解释]
1.犹总管。
1.犹总管。
综揽
[相关解释]
1.总管。
1.总管。
综管
[相关解释]
1.犹总管。
1.犹总管。
走马承受
[相关解释]
1.官名。宋置,诸路各一员,以三班使臣及内侍充任。无事岁一入奏,有边警则不时驰驿上闻,初隶经略安抚总管司,崇宁中始诏不隶帅司,寻改为廉访使者,靖康初复旧。
1.官名。宋置,诸路各一员,以三班使臣及内侍充任。无事岁一入奏,有边警则不时驰驿上闻,初隶经略安抚总管司,崇宁中始诏不隶帅司,寻改为廉访使者,靖康初复旧。
通领
[相关解释]
1.总管,统领。
1.总管,统领。
都总管
[相关解释]
1.宋辽官名。宋马﹑步军都总管由节度使充任。辽因之,五京﹑五州设都总管府,设置都总管﹑副总管。
1.宋辽官名。宋马﹑步军都总管由节度使充任。辽因之,五京﹑五州设都总管府,设置都总管﹑副总管。
都管
[相关解释]
1.总管,管家。 2.大多,大概。
1.总管,管家。 2.大多,大概。
都领
[相关解释]
1.总领,总管。 2.要领,要诀。
1.总领,总管。 2.要领,要诀。
鱼符
[相关解释]
1.隋唐时朝廷颁发的符信,雕木或铸铜为鱼形,刻书其上,剖而分执之,以备符合为凭信,谓之"鱼符",亦名鱼契。隋开皇九年﹐始颁木鱼符于总管﹑刺史,雌一雄一。唐用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官长;又有随身鱼符,以金﹑银﹑铜为之,分别给亲王及五品以上官员,所以明贵贱,应征召。
1.隋唐时朝廷颁发的符信,雕木或铸铜为鱼形,刻书其上,剖而分执之,以备符合为凭信,谓之"鱼符",亦名鱼契。隋开皇九年﹐始颁木鱼符于总管﹑刺史,雌一雄一。唐用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官长;又有随身鱼符,以金﹑银﹑铜为之,分别给亲王及五品以上官员,所以明贵贱,应征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