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悬的内容。
带有悬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龙一猪 [相关解释]
1.喻二人相去悬殊。
七真 [相关解释]
1.道教尊崇的七位真人。(1)相传汉茅盈﹑茅固﹑茅衷兄弟隐于茅山得道成仙,后晋之杨羲﹑许穆﹑许翙及唐之郭崇真皆于茅山得道,因合称"七真"。唐陆龟蒙《和江南道中怀茅山广文南阳博士》诗之一"一片轻帆背夕阳,望三峰拜七真堂。"自注"三茅﹑二许﹑一杨﹑一郭,是为七真。"唐齐己《赴郑谷郎中招游龙兴观读题诗板谒七真仪像因有十八韵》"《诗》悬《大雅》作,殿礼七真仪。"(2)指张紫阳﹑石杏林﹑薛道光﹑陈泥丸﹑白紫清﹑刘永年﹑彭鹤林七人,称"南宗七真"。(3)指马丹阳﹑丘长春﹑谭长真﹑刘长生﹑郝广宁﹑王玉阳和孙清静(仙姑)
万签插架 [相关解释]
1.谓书籍之多。语出唐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三刀 [相关解释]
1.《晋书.王浚传》"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浚惊觉,意甚恶之。主簿李毅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果迁浚为益州刺史。"后遂以"三刀"作为刺史之代称。唐杨炯《恒州刺史王义童神道碑》"门容驷马,位列三刀。"亦用作官吏升迁之典实。
上下床 [相关解释]
1.汉末许汜遭乱过下邳,见陈登,登轻视汜,自上大床卧,使汜卧下床◇汜以此事告刘备,备曰"君求田问舍,言无所采,是元龙(陈登之字)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见《三国志.魏志.陈登传》◇因以"上下床"喻高低悬殊。
上吊 [相关解释]
1.亦作"上吊"。 2.以绳套颈,悬空自杀。
上峰 [相关解释]
①高峰上峰百丈绝,下趾万寻悬。②旧时称上级长官上峰有令|执行上峰的命令。
下帷 [相关解释]
1.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2.引申指闭门苦读。
下榻 [相关解释]
1.后汉陈蕃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璯,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之。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蕃为豫章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徐穉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见《后汉书.陈蕃传》及《徐穉传》◇遂谓礼遇宾客为"下榻"。 2.寄居;住宿。
下缒 [相关解释]
1.用绳悬人或物下坠。
下首 [相关解释]
1.谓位次较低的一边。 2.指植物。 3.犹倒悬,比喻困苦。
丛玉 [相关解释]
1.古时测风所用。以玉石为之,悬于檐下,风吹动则相触成声。也称"风马"◇改用铜铁,称"铁马"。唐李贺《有所思》诗"鸦鸦向晓鸣森木﹐风过池塘响丛玉。"一说丛玉指竹。
东门眼 [相关解释]
1.春秋时,吴越争霸。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多次劝谏,置大敌当前于不顾,大举北伐齐国,并听信谗言,赐子胥死。子胥死前说"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之亡也。"事见《国语·吴语》及《史记·伍子胥列传》◇因以"东门眼"谓爱国志士忧虑外患,死而不已。
丧幡 [相关解释]
1.亦作"丧旛"。 2.丧家悬挂的白色狭长形的旗帜。
中条 [相关解释]
1.谓排列次序居中的一项。 2.悬挂在厅堂正中的尺寸较大的字画。也叫"中堂"。
丽空 [相关解释]
1.悬挂于空中。
乐簴 [相关解释]
1.悬挂乐器的支架。借指悬挂的钟磬之类乐器。
乔扦 [相关解释]
1.农具。用细竹杆做成的三脚架。在下雨地面潮湿时,悬挂收获的庄稼。
争悬 [相关解释]
1.过于悬殊。
云栈 [相关解释]
1.悬于半空中的栈道。
云泥之别 [相关解释]
1.相差像天空的云和地下的泥。比喻高低差别悬殊。
云泥异路 [相关解释]
1.像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比喻地位相差悬殊。
云锣 [相关解释]
一名云b045!保也称九云锣”或九音锣”(九”指多数,实际不限此数)。体鸣乐器。通常以十面大小相同而音高不同的小锣编悬在方形木架上,以小木槌击奏。用于中国民间器乐合奏。亦有采用十五面、二十四面小铜锣者。
云飞泥沉 [相关解释]
1.比喻消失。 2.比喻悬殊极大。
云鼛 [相关解释]
1.有云形图饰﹐悬在高处的大鼓。
从风而靡 [相关解释]
1.谓如风之吹草,草随风倾倒。比喻强弱悬殊,弱者不堪一击,即告瓦解。 2.谓如风之吹草,草随风倾倒。比喻仿效﹑风行之迅速。
仙人洞 [相关解释]
1.岩洞名。江西庐山名胜之一,在牯岭西北,为悬崖绝壁上天然形成的石洞。洞口有"佛手岩"石刻,为南宋宝佑三年所刻。洞深约三丈,可容纳百十人。清代嘉庆以后,洞为道士主持,改祀吕洞宾,吕洞宾为道教尊奉的仙人,故称为"仙人洞"。岩下悬壁千仞,风光险绝。参阅周銮书《庐山史话》五。
仙尘 [相关解释]
1.仙界与凡间。谓高下悬殊。
仙木 [相关解释]
1.古代风俗,元旦用桃木板悬挂门上,以辟邪鬼,称仙木。
以莛撞钟 [相关解释]
1.用草茎打钟,毫无声响。比喻才识浅陋的人向高明的学者发问,得不到回答。 2.比喻应答的双方才学悬殊。
仰屋 [相关解释]
1.卧而仰望屋梁。(1)形容无计可施。《后汉书.寒朗传》"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宋王安石《思王逢原》诗"仰屋卧太息﹐起行涕淋漓。"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苏仙》"偶缺晨炊﹐仰屋无计。"谭嗣同《仁学》二二"杼轴繁而悬鹑之衣絶﹐工作盛而仰屋之叹消。"(2)卧而仰望屋梁。《梁书.南平王伟传》"恭每从容谓人曰'下官历观世人,多有不好欢乐,乃仰眠床上,看屋梁而著书,千秋万岁,谁传此者?'"后因以"仰屋"形容苦思冥想的样子。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序》"矜其仰屋之勤﹐而俾免于覆车之愧。"
众寡悬殊 [相关解释]
1.见"众寡悬絶"。
众寡悬絶 [相关解释]
1.双方人力多少相差极大。
体质测定 [相关解释]
对人体形态和机能的测评。学生体质测定通常包括(1)形态测定有身高、坐高、体重、臂围、胸围等项。(2)机能测定有肺活量、脉搏、血压等指标;(3)身体素质测定有背力、握力、仰卧起坐、俯卧撑、引体向上、屈臂悬垂、立定跳远、纵跳摸高、跳绳、跑等项。
佛记 [相关解释]
1.佛的悬记,即佛的预言。
侦探片 [相关解释]
以侦探为中心人物,侦破犯罪案件为题材的一种故事影片。一般都在侦破案件的错综复杂的过程中,设置悬念,铺陈伏线,结构成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
倒县 [相关解释]
1.见"倒悬"。
倒垂 [相关解释]
1.指物体倒悬着垂下。 2.指人头朝下脚朝上地被倒挂,比喻处境极其困苦危急。 3.倒挂着下缒。
倒悬 [相关解释]
1.亦作"倒县"。 2.指人头脚倒置地或物上下倒置地悬挂着。 3.指把人或物倒挂起来。 4.亦以人之倒挂比喻处境极其困苦或危急,以家庭用具之倒挂比喻极其贫困。 5.鸟名‘号虫的别称。也叫鹖旦。
倒挂 [相关解释]
1.亦作"倒挂"。 2.倒悬;下垂。 3.鸟名。亦称"倒挂子"﹑"倒挂雀"。 4.倒欠。
倒提 [相关解释]
1.把人或物倒过来悬空提着。 2.倒引,倒叙。
倒摄 [相关解释]
电影摄影机内的胶片,经过片门时,以反方向运转拍摄物体运动过程的摄影方法。倒摄的影片画面,以正方向运转的放映机放映时,就可获得与实际运动方向相反的效果。如倒摄汽车从悬崖倒驶,放映时就造成汽车急驶至悬崖突然刹住的惊险场面。
偏担儿 [相关解释]
1.两端轻重悬殊的担子。
傀儡戏(傀kuǐ) [相关解释]
也称傀儡子”、魁子”、窟fefeW印薄V泄古代对木偶戏的称谓。唐宋时已很发达。宋代除杖头傀儡(杖头木偶)、悬丝傀儡(提线木偶)外,还有利用火药爆炸作动力的药发傀儡,用水力激发木偶机关在水面上进行表演的水傀儡等。
兀鹫 [相关解释]
脊椎动物。鸟纲,鹰科。体长09~12米。头和颈部羽毛退化而裸露,翼宽大有力。嘴形较扁,爪欠锋利,不能活捉猎物。栖息山野,巢于高树或悬岩上。常盘旋高空觅食地面大动物尸体。终年见于中国西北以及四川北部松潘、西部理塘,西藏南部等山区。
内垂门 [相关解释]
1.旧时富家宅院,内院院门一般有雕刻的垂花倒悬于门额两侧,门上边盖有宫殿式的小屋顶,称"内垂门"。
刀州 [相关解释]
1.《晋书.王浚传》"浚夜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浚惊觉,意甚恶之。主簿李毅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果迁浚为益州刺史。"后因以刀州为益州的别称。
分散染料 [相关解释]
分子中不含水溶性基团,在水中需借分散剂作用而分散成悬浮状态才能进行染色的染料。染色时,染料在高温下溶解进入纤维而固着。适用于聚酯纤维、醋酸纤维等的染色。
分散系 [相关解释]
由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子、离子或分子集合体等)分布在另一种物质中而形成的混合物。如溶液、胶体、悬浊液和乳浊液等。在分散系中,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称分散质”,也称分散相”;微粒能在其中分散的物质称分散剂”,也称分散介质”。按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不同,可分成以下几类固体分散在气体中的,如烟;固体分散在液体中的,如碘酒;固体分散在固体中的,如有色玻璃等。
判县 [相关解释]
1.古礼。卿大夫两面悬乐器,称为"判悬"。县,同"悬"。
到悬 [相关解释]
1.倒悬,倒挂。
刺山 [相关解释]
1.旧传甘肃敦煌东南一百三十里有悬泉水,出龙勒山腹『将李广利伐大宛还,士众渴乏,引佩刀刺山,飞泉涌出。见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沙洲》◇遂以为典实。
削壁 [相关解释]
壁山壁。山壁像削过一样的笔直悬崖削壁|削壁千仞。
前旒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冕冠前沿垂悬的玉串。 2.指代帝王。
功布 [相关解释]
1.古代丧礼中用以迎神之布。其制,用三尺长的白布悬于竿首,略似旗旛。因丧服斩衰﹑齐衰用粗麻布,此布则经过加工,比较细白,故称功布。 2.用以引柩。
匡庐图 [相关解释]
中国画。五代酒作。绢本立轴。水墨。画面为全景山水,立式构图。中央高峰挺立,左右层峦错落,磴道沿悬崖盘旋而上。瀑布缕缕,扶摇而落。下有寒汀野水,村舍农屋。笔墨皴染兼备,滋润浑厚。
十二旒 [相关解释]
1.天子冕冠前后各悬垂的十二条玉串。 2.借指天子。
十五时 [相关解释]
1.《淮南子.天文》分一日一夜为十五时,名称是晨明﹑杅明﹑旦明﹑蚤(早)食﹑宴食﹑隅中﹑正中﹑小还﹑餵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车﹑黄昏﹑定昏。参见"十二时"。
千金字 [相关解释]
1.千金一字,形容文字价值极高。语本《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着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升限 [相关解释]
航空器在规定条件下,靠本身的动力上升能达到的最高飞行高度。分静升限和动升限两类。前者是飞机能进行平飞的最大飞行高度◇者是飞机通过跃升动作所能达到的最高高度。直升机的静升限是垂直上升时,垂直速度和水平速度都等于零时悬停的最高高度;动升限是向前爬升所能达到的最高高度。
卖狗悬羊 [相关解释]
1.犹言挂羊头卖狗肉。意谓名不副实。
南州榻 [相关解释]
1.东汉陈蕃做豫章太守时,不接待宾客,唯徐穡来访,特设一榻,徐一去就把榻悬挂起来。因徐穡为豫章人,故称"南州榻"◇用为礼遇嘉宾之典实。
危崖 [相关解释]
1.高峻的悬崖。
危悬 [相关解释]
1.高悬。
卵石 [相关解释]
1.岩石经自然风化﹑水流冲击和摩擦所形成的卵形﹑圆形或椭圆形的石块,表面光滑,是一种天然建筑材料,用于铺路﹑制混凝土等。 2.蛋和石头。比喻强弱悬殊。
厢悬 [相关解释]
1.古代礼乐制度。悬钟磬类乐器于厢室中,谓之"厢悬"。其悬法因等级而异。
县命 [相关解释]
1.谓性命所悬系。
县垂 [相关解释]
1.指钟磬等悬挂乐器。
县壶 [相关解释]
1.漏水计时壶。即后世漏壶的原始形式。 2.《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后以"悬壶"称行医卖药。"悬壶"也写作"县壶"。
县度 [相关解释]
1.汉时西域山名。其山溪谷不通,以绳索悬缒而过,故名。
县异 [相关解释]
1.悬殊,大不相同。
县斾 [相关解释]
1.旗帜悬空随风飘荡。喻心神不定。
县旌 [相关解释]
1.亦作"县旍"。 2.悬挂空中随风飘荡的旌旗。 3.悬挂旌旗。喻标榜。 4.指进军。
县梁 [相关解释]
1.悬梁。指苦学。
县水 [相关解释]
1.瀑布;悬泉。
县法 [相关解释]
1.亦作"县法"。 2.古代公布法令,皆悬在阙下,使众周知,故称颁布法令为"县法"。
县空 [相关解释]
1.悬在空中。比喻不接触实际。
县絶 [相关解释]
1.悬系之绳断绝。 2.相差极远。
县罄 [相关解释]
1.亦作"县磬"。 2.悬挂的磬,喻空无所有,贫困之极。
县网 [相关解释]
1.悬网。比喻法令刑律。
县耜 [相关解释]
1.悬耜。谓闲置农具,不耕作。
县购 [相关解释]
1.悬赏征求。
县跂 [相关解释]
1.悬挂于高处而令人仰慕。
县车 [相关解释]
1.谓上下陡坡时牵引车身。 2.古代指黄昏前的一段时间。 3.悬置其车。谓辞官致仕。 4.指致仕之年,一般为七十岁。
县远 [相关解释]
1.悬殊。 2.距离遥远。
县门 [相关解释]
1.古时守城之闸板,安装于内城门,无事则悬起,寇至则下之。
县隔 [相关解释]
1.远隔。 2.悬殊,相差极远。
县首 [相关解释]
1.悬挂首级。
县鸡 [相关解释]
1.古时大赦日,悬金鸡于长杆上,然后集罪犯,击鼓,宣读赦令。古人迷信天鸡星动,必当有赦,故有此仪式。
双杠 [相关解释]
①体操器械之一。在四根立柱上横架两根各长35米的平行横杠即成。两横杠间距和高度均可调节。②男子竞技体操项目之一。成套动作由支撑、悬垂、摆动、倒立、转体、屈伸、翻腾等编组而成。
口似悬河 [相关解释]
1.见"口若悬河"。
口如悬河 [相关解释]
1.见"口若悬河"。
吊兰 [相关解释]
又称挂兰”。单子叶植物,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有圆柱形肉质根和短的根状茎。叶丛生。夏季开白花。外形似兰,故名。通常作为悬挂室内的观赏花卉。
吊幕 [相关解释]
1.悬挂在灵堂的帷幕。
吊桥 [相关解释]
①全部或一部分桥面可以吊起、放下的桥。多用在护城河及军事据点上。现代在通航的河道上,为了便利船只通过,也有架吊桥的。②在河上、山谷等处架起两根钢索,然后用很多铁条把桥面吊在钢索上,用这种方式造成的桥梁叫吊桥。也叫悬索桥。
吊盘 [相关解释]
建造竖井时,悬吊在井筒中可以升降的工作台。
吊笼 [相关解释]
1.亦作"吊笼"。 2.指升降机上用以运送人员上下的笼状装置。 3.一种笼状刑具。周围装有铁刺,犯人进入后只能勉强站立。 4.可以悬挂的笼子。
命若悬丝 [相关解释]
1.比喻生命危殆。
四县 [相关解释]
1.古时钟磬之类乐器悬挂的形式,按身份地位定等次,天子最尊,四面悬乐。
四圣 [相关解释]
1.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2.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尧﹑舜﹑禹﹑汤。 3.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伏羲﹑轩辕(黄帝)﹑高辛(帝喾)﹑禹。 4.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周公﹑太公﹑召公﹑史佚。《大戴礼记.保傅》载,成王中立而听朝,周公常立于前,太公常立于左,召公常立于右,史佚常立于后。"四圣维之,是以虑无失计,而举无过事。" 5.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唐代肃宗﹑代宗﹑德宗﹑顺宗。 6.医家称黄帝﹑岐伯﹑秦越人(扁鹊)﹑张机为"四圣"。清黄元御着医书有《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等,见《清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