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意译的内容。
带有意译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切智 [相关解释]
1.佛教关于智慧的名词之一,梵语sarvajna的意译。(1)就广义言,指无所不知的佛智,与"一切种智"同。《四十二章经》"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法华经·化城喻品》"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大智度论》卷二七"问曰一切众生皆求智慧,云何独佛一人得一切智?答曰佛于一切众生中第一故,独得一切智。"(2)三智之一,相对于"一切种智"而言。一切智指对总相(即现象的共性,亦称空性﹑真如)的认识,是声闻﹑缘觉修行所得的智。《大智度
一切有情 [相关解释]
1.佛教指一切众生。有情,梵语sattva的意译,旧译为众生。
万法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梵语dharma,意译"法",指事物及其现象,也指理性﹑佛法等。"万法"指一切事物。
三十三天 [相关解释]
1.梵语忉利天的意译。即欲界六天之二。小乘有部认为是欲界十天中的第六天。《法苑珠林》卷五"欲界十天者一名于手天,二名持华鬾,三名常放逸天,四名日月星宿天,五名四天王天,六名三十三天,七名炎摩天,八名兜率陀天,九名化乐天,十名他化自在天。"《大智度论》卷九"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上有三十三天城。"俗称极高处为三十三天。
三藏 [相关解释]
1.梵文意译。佛教经典的总称。分经﹑律﹑论三部分。经,总说根本教义;律,记述戒规威仪;论,阐明经义。通晓三藏的僧人,称三藏法师,如唐玄奘称唐三藏。
三衣 [相关解释]
1.梵文tricīvara的意译。佛教比丘穿的三种衣服。一种叫僧伽棃,即大衣或名众聚时衣,在大众集会或行授戒礼时穿着;一种叫郁多罗僧,即上衣,礼诵﹑听讲﹑说戒时穿着;一种叫安陀会,日常作业和安寝时穿用,即内衣。亦泛指僧衣。
五明 [相关解释]
1.见"五明扇"。 2.梵语pa齝avidy?的意译。佛教所说的古印度五种学问。即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见《菩萨地持经》卷三。
五藴 [相关解释]
1.梵语pa齝askandha的意译。佛教语。指色﹑受﹑想﹑行﹑识五者假合而成的身心。色为物质现象,其余四者为心理现象。佛教不承认灵魂实体,以为身心虽由五蕴假合而不无烦恼﹑轮回。又名"五阴"﹑"五众"。
伐阇罗 [相关解释]
1.佛教名词。梵文的音译。意译为金刚。相传为古印度婆罗阿迭多王之子,后佛教以为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天神。
会社 [相关解释]
1.旧时指政治﹑宗教﹑学术等团体。 2.公司。来自日语,为英语company,corporation的意译。
修罗 [相关解释]
1.梵语asura的译音,"阿修罗"的省称。意译为"不端正"或"非天",是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住在海底,常与天神战斗。佛教采用其名,把它列为天龙八部之一,又列为轮回六道之一。
僧伽罗磨 [相关解释]
1.梵语的译音,意译"众园"。原指修建僧舍的基地,后指包括土地﹑建筑物在内的寺院的总称。
僧佉 [相关解释]
1.梵语的音译。意译"数论"。古代印度哲学的一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自性",其中包含互相矛盾配合的三"德",因而转变为二十三谛;此外还有绝对的"神我",以上合共二十五谛,即宇宙的一切。经典《数论颂》有真谛汉译本,名《金七十论》。
僧残 [相关解释]
1.梵语的意译。音译僧伽婆尸沙。佛教戒律中罪科名,其名目有十三,故又称为十三僧残。参阅《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释十三僧残》。
僧王 [相关解释]
1.巴利文意译。佛教称谓。泰国等国僧侣领袖,由国王任命,管理全国僧务。 2.指清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
六度 [相关解释]
1.谓天﹑地﹑春﹑夏﹑秋﹑冬乃万物之制度。 2.佛教语。又译为"六到彼岸"。"度"是梵文pāramitā(波罗蜜多)的意译。指使人由生死之此岸度到涅盘(寂灭)之彼岸的六种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禅定)﹑智慧(般若)。
共相 [相关解释]
1.佛教名词。与自相(不共相)相对﹐谓几种事物的共通相﹐即不局限于一法之自体。如色﹑受等有为法共有无常性﹐故以无常相为共相(色﹑受等自体各异﹐色以质碍为自相﹐受以领纳为自相)。 2.拉丁文universalia的意译。西欧中世纪经院哲学常用名词﹐意即一般。
善意 [相关解释]
1.好心;好意。 2.善于推测﹑计虑。 3.佛教指同佛门结下缘分。 4.拉丁文bonafides的意译。"恶意"的对称。指不知存在足以影响法律效力的事实而进行的行为。
善根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梵语ku?ala-mūla意译。谓人所以为善之根性。善根指身﹑口﹑意三业之善法而言,善能生妙果,故谓之根。
善男子 [相关解释]
1.梵语kulaputra意译。多指信奉佛法的男子。
善知识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梵语意译。闻名为"知",见形为"识"即善友﹑好伴侣之意◇亦以泛指高僧。
善财 [相关解释]
1.梵语sudhana意译。亦称"善财童子"。佛教菩萨之一。《华严经·入法界品》所说的求道者。经中说他是福生城长者之子,因文殊指点,参访了五十三个善知识而成菩萨。因其参过观音,故观音的塑像或画像旁,一般常有善财童子之像。 2.见"善才"。
善逝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梵语sugata意译。又译"好去"。诸佛十号之一。十号之第一曰如来,第五曰善逝。善逝有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之义。
因明 [相关解释]
1.亦称"因明论"。 2.古代印度五明之一。音译为醯都费陀,意译为因明。"因"指原因﹑根据﹑理由;"明"义为学术。因明即关于逻辑推理的学说,随佛教传入中国。
因陀啰 [相关解释]
1.梵语indra的音译。或译为"因提梨"﹑"因陁罗"。意译作天主或天帝释。本为雷雨之神,或谓保护世界之神。
土浄 [相关解释]
1.阿拉伯文tayyammum的意译。穆斯林礼拜时,因无水或其他原故不能作大净小净,可用手拍净土或净沙﹑净石,摩手和脸,称为"土浄"。
圣训 [相关解释]
1.圣人的教导。指儒家相传的训谕。 2.帝王的训谕﹑诏令。 3.阿拉伯文的意译﹐原意为传闻﹑传述◇专指对穆罕默德言行的传述--"穆罕默德言行录"。在中国﹐圣训也称"圣训经"﹑"至圣宝训"﹑"至圣宝谕"﹑"圣谕"等。
圣谛 [相关解释]
1.梵文的意译﹐即神圣的真理。佛教基本教义之一。
地乳 [相关解释]
1.地母之乳房。指岐山。 2.梵文化名称gostana的意译,指于阗。go,梵文"地,大地"之意;stana,梵文"乳房"之意。
坐具 [相关解释]
1.供人坐的用具。 2.佛教语。梵语(尼师檀)的意译。亦称"随衣坐"。僧人用来护衣﹑护身﹑护床席卧具的布巾。见《四分律》卷十九。
大乘 [相关解释]
1.梵文mahāyāna(摩诃衍那)的意译。公元一世纪左右逐步形成的佛教派别。在印度经历了中观学派﹑瑜伽行派和密教这三个发展时期。北传中国以后﹐又有所发展。"大乘"强调利他﹐普度一切众生﹐提倡以"六度"为主的"菩萨行"﹐如发大心者所乘的大车﹐故名"大乘"。
大雄 [相关解释]
1.梵文mahavīra(摩诃毗罗)的意译。原为古印度耆那教对其教主的尊称。佛教亦用为释迦牟尼的尊号。 2.称大智大勇的人。
契经 [相关解释]
1.梵语sūtra的意译。佛教三藏之一﹐亦单称经。对律﹑论而言。
宰牲节 [相关解释]
1.阿拉伯语的意译。伊斯兰教的重要节日之一,在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这一天,伊斯兰教徒要宰牛﹑羊﹑骆驼等献礼。也叫古尔邦节或牺牲节。
寻香 [相关解释]
1.游赏胜景。 2.追逐香气。 3.梵语"干闼婆"(gandharva)之意译。指乐神;乐人。
尊者 [相关解释]
1.称辈分或地位高的人。 2.佛教语。梵语"阿梨耶"(ārya)意译为尊者﹑圣者。亦泛指具有较高的德行﹑智慧的僧人。
小乘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梵文hīnayāna(希那衍那)的意译。指小乘佛教。早期佛教的主要流派﹐注重修行﹑持戒﹐以求得"自我解脱"。公元一世纪左右﹐佛教中出现了主张"普度众生"的新教派﹐自称"大乘"﹐而称原有的教派为"小乘"。
布库 [相关解释]
1.满语音译词,意译为"撩脚",一种徒手相扑的游戏,犹今之摔跤。
布萨 [相关解释]
1.梵文upavasatha的音译。意译为净住,善宿,长养,断增长。佛教仪式。指出家僧尼每半月(十五日与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集会一次,专诵戒律,称为"说戒",谓能长养善法,增长善法。在诵戒律时,信徒也向大众忏悔所犯罪过,称为"断增长",意谓断恶长善。
平等法会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即无遮会(梵文意译)。原意为五年一次的大斋会。谓平等行财施和法施的法会。
应器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梵语patra的意译,音译钵多罗。即钵,比丘量腹而食的乞食器。 2.合乎才器。
弥勒 [相关解释]
1.梵语maitreya音译,意译"慈氏"。著名的未来佛。我国的弥勒塑像胸腹坦露,面带笑容。传说五代时布袋和尚是其化身。
弥陀 [相关解释]
1.亦作"弥陁"。 2.阿弥陀佛(amit?bha)的省称。意译为无量寿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化之主。与释迦﹑药师并称三尊。
忍土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娑婆世界。娑婆,梵语,意译为"忍"。
怯里马赤 [相关解释]
1.蒙古语。意译为翻译者。引申为代言人。
总持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梵语陀罗尼的意译。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具备众德。亦指咒语。 2.总地掌握。
息心 [相关解释]
1.梵语"沙门"的意译。谓勤修善法,息灭恶行。 2.排除俗念。 3.谓不再想望。 4.静心,专心。 5.方言。放心。
意译 [相关解释]
1.根据原文的大意,而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区别于"直译"。 2.根据某种语言词语的意义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词语。区别于"音译"
慈氏 [相关解释]
1.佛教菩萨名,即弥勒菩萨。弥勒,梵语maitreya,意译为"慈氏",为将继承释迦佛位的未来佛。
扇搋 [相关解释]
1.梵语。意译为黄门。指不具备外生殖器的男子。
扬弃 [相关解释]
德文aufheben的意译,音译为奥伏赫变”。包含抛弃、保留、发扬和提高的意思。指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保留、继承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
捷疾鬼 [相关解释]
1.梵语"夜叉"的意译。以其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故云。
授记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梵语的意译。谓佛对菩萨或发心修行的人给予将来证果﹑成佛的预记。
摩瞭罗 [相关解释]
1.梵语muhūrtu的音译。极短暂的时间﹐相当于一昼夜的三十分之一﹐意译为须臾。 2.亦作"摩?罗"﹑"摩侯罗"﹑"摩诃罗"。唐﹑宋﹑元习俗﹐用土﹑木﹑蜡等制成的婴孩形玩具。多于七夕时用﹐为送子之祥物。语本梵语摩瞭罗伽(mahoraga)。
摩诘 [相关解释]
1.维摩诘(梵语vimalakīrti)的省称。意译为"净名"或"无垢称"。《维摩经》中说维摩诘是毘耶离城中一位大乘居士﹐和释迦牟尼同时﹐善于应机化导。曾经以称病为由﹐向释迦佛遣来问讯的舍利弗及文殊师利等宣扬大乘深义﹐为佛典中现身说法﹐辩才无碍的代表人物。 2.指唐王维。维字摩诘。
文殊 [相关解释]
1.佛教菩萨名。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的省称。意译为"妙吉祥"﹑"妙德"等。其形顶结五髻﹐象征大日如来的五智;持剑﹑骑青狮﹐象征智慧锐利威猛。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与司"理"的普贤菩萨相对。中国传其说法道场为山西省五台山。
方坟 [相关解释]
1.方形的坟墓。 2.梵语stūpa的意译。指舍利塔。
无忧王 [相关解释]
1.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的意译。
无量寿佛 [相关解释]
1.阿弥陀佛的意译。西方净土的教主,佛教净土宗的信仰对象。
昙摩 [相关解释]
1.梵语dharma的译音,亦译"达摩"﹑"达磨"﹑"昙无"等。意为法,佛法。佛门僧人常以"昙摩"﹑"昙无"等为其名之组成部分。如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中之昙摩难提(意译法喜)﹑昙无竭(意译法勇)即是。 2.名僧昙摩罗的省称。又名昙摩迦罗,意译法时。西域乌场国人,通晓诸经。北魏嘉平时来华,在洛阳建法云寺,传习戒律,为京师僧俗所宗仰。
智度 [相关解释]
1.谓明智而有器量。 2.佛教语。梵语的意译。意为"大智慧到彼岸"。
曼殊室利 [相关解释]
1.梵文的译音。也译作文殊师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等。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与普贤左右随侍释迦牟尼,司智慧。顶结五髻,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塑像多骑狮子,表示智慧威猛。
曼陀罗 [相关解释]
1.梵语mand?ra(va)的译音。意译为悦意花。在印度被视为神圣的植物,特栽培于寺院之间。为一年生有毒草本,叶子互生,卵形,花白色,花冠像喇叭,结蒴果,表面多刺。全株有毒,花﹑叶﹑种子等均可入药,是麻醉性镇咳镇痛药。又称风茄儿。
有情 [相关解释]
1.有情感。 2.有交情;有情义。 3.指男女间互相有爱恋之情。 4.有情致。 5.佛教语。梵语sattva的意译。也译为众生。指人和一切有情识的动物。
本生 [相关解释]
1.亲生父母。 2.亲生,生身。 3.指嫡亲。 4.犹个人,自身。 5.巴利文j?taka的意译,音译"阇陀伽"。佛教经典,为十二部经之一,通过叙述佛陀前生所行善业功德的寓言故事,发挥佛教的基本教义。故亦以指佛的前生事迹。
极微 [相关解释]
1.研求几微。 2.极其微小。 3.佛教语。梵文的意译,音译"阿拏"﹑"阿菟"﹑"阿耨"。指色的最小单位,为色的不可再分的原素。 4.引申为最小单位的物质或指化学元素。
桑苏西宫 [相关解释]
意译无愁宫”。普鲁士王国国王的夏宫。位于德国波茨坦。建于18世纪中叶。以其豪华建筑装饰和宫前阶梯形花园而著称。1945年《波茨坦协定》签订于此。
正定 [相关解释]
1.校订改正。 2.端正而坚定。 3.佛教语。梵语"三昧"之意译。谓屏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为八正道之一。
涅盘 [相关解释]
1.亦作"湼盘"。 2.佛教语。梵语的音译。旧译"泥亘"﹑"泥洹"。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 3.作为死亡的美称。
清真寺 [相关解释]
阿拉伯文masjid的意译,音译麦斯吉德”,意为礼拜的场所”,亦称礼拜寺”。伊斯兰教举行宗教仪式、传授宗教知识的寺院的统称。早期清真寺(7-10世纪)是一个祈祷用的周围有廊的露天大院◇各国清真寺结合地方建筑传统各有特色。主要建筑有礼拜殿、沐浴室、讲堂、阿訇和学生的生活用房,以及邦克楼、望月楼等。祭坛设于礼拜殿内背向麦加的墙上,以示跪拜朝向。
清真言 [相关解释]
1.阿拉伯文的意译。中国通用汉语的穆斯林对伊斯兰教基本信条的专称,指"除了安拉,再没有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句话。
灭度 [相关解释]
1.佛教语。灭烦恼,度苦海。涅盘的意译。亦指僧人死亡。
热狗 [相关解释]
1.英语hotdog的意译。中间夹着热香肠﹑酸菜﹑芥茉油等的面包,因形状像狗伸舌吐气而得名。
燃灯佛 [相关解释]
1.梵语的意译。过去世诸佛之一。佛经说他生时周身光明如灯,故名。
盂兰盆 [相关解释]
1.[梵uiiambana]意译为救倒悬。旧传目连从佛言,于农历七月十五日置百味五果,供养三宝,以解救其亡母于饿鬼道中所受倒悬之苦。见《盂兰盆经》。南朝梁以降,成为民间超度先人的节日。是日延僧尼结盂兰盆会,诵经施食◇亦演为仅具祭祀仪式而不延僧尼者。 2.指农历七月十五日用于超度亡人的供器。 3.旧俗用作占测气候的竹器。
真如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梵文tathatā或bhūtatathatā的意译。谓永恒存在的实体﹑实性﹐亦即宇宙万有的本体。与实相﹑法界等同义。
瞋毒 [相关解释]
1.梵语krodha意译。佛教语。"三毒"之一。三毒之中,此为最恶。
示寂 [相关解释]
1.佛教语。称佛菩萨及高僧身死。寂即梵语"涅盘"的意译。言其寂灭乃是一种示现,并非真灭。
祇陀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梵文jeta的音译。意译胜。相传为舍卫国波斯匿王太子名。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正梵音云'誓多'。此译为胜。波斯匿王所治城也。太子亦名胜。"后人用以泛指佛寺。
神使 [相关解释]
1.原为《圣经》中天使(angel安琪儿)的意译。太平天国洪秀全《原道觉世训》"皇上帝当初六日造成天地山海人物,已设有其神使千千万万,在天上任其派遣。"太平天国后期用作官名,地位在神将之下,诏书中常见。
神学 [相关解释]
1.希腊文theologie的意译,意为论述神的学科◇基督教沿用,作为对所信上帝(天主)之存在﹑本体﹑本性,及其同世界﹑人类的关系进行研究﹑论述的理论体系。亦泛指各宗教的学说。
神通 [相关解释]
1.谓通过神灵而感应沟通。 2.指预见,先见之明。 3.佛教语。梵文的意译。亦译作"神通力"﹑"神力"。谓佛﹑菩萨﹑阿罗汉等通过修持禅定所得到的神秘法力。 4.泛指神奇高超的本领。
禅乘 [相关解释]
1.泛指佛教所称修行方法和教义。禅,禅那;乘,运载。即梵文y?na(衍那)的意译。
精进 [相关解释]
1.精明上进;锐意求进。 2.佛教语。为"六波罗蜜"之一。梵语vīrya的意译。谓坚持修善法,断恶法,毫不懈怠。
素呾缆 [相关解释]
1.梵语sūtra的意译。即经。
经藏 [相关解释]
1.梵文的意译。佛教经典的一大类。与律藏﹑论藏合称三藏。 2.寺院存放佛经处。
维摩诘 [相关解释]
1.[梵语vimalakīrti]意译为"净名"或"无垢称"。佛经中人名。《维摩诘经》中说他和释迦牟尼同时,是毘耶离城中的一位大乘居士。尝以称病为由,向释迦遣来问讯的舍利弗和文殊师利等宣扬教义。为佛典中现身说法﹑辩才无碍的代表人物◇常用以泛指修大乘佛法的居士。 2.指《维摩诘经》。
维那 [相关解释]
1.[梵语karma-dāna]音译"羯磨陀那",意译"授事"。佛寺中一种僧职。管理僧众事务,位次于上座﹑寺主。
缘觉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梵语pratyeka-buddha。旧译为辟支佛,意译为缘觉,也作独觉。一般谓出于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悟者为缘觉;出于无佛世,观外缘而无师自悟者为独觉。
罗曼司 [相关解释]
1.英语romance的音译。富有浪漫色彩的恋爱故事或惊险故事。原为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学中的一种长篇故事诗。我国或意译为"传奇"。
羯磨 [相关解释]
1.佛教名词。梵语karman的音译。意译为"业"。指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动。这些活动又有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之分。业发生后不会消除,它将引起连续不断的因果报应。 2.佛教名词。梵语karma的音译。意译为"作法办事"。指诵经拜佛等法事。
肉髻 [相关解释]
1.梵语嗢瑟尼沙的意译。释迦牟尼头顶有肉团隆起如髻﹐故称。为佛三十二相中的顶髻相。
能仁 [相关解释]
1.梵语的意译。即释迦牟尼。
般若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意译"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
血蝠 [相关解释]
1.英语vampire的意译。吸血的蝙蝠﹐后也译作吸血鬼。
觉树 [相关解释]
1.菩提树。梵语"菩提"(bodhi)的意译为觉。
诃利帝母 [相关解释]
1.梵语h?riti的译音。意译为暴恶。即鬼子母神。原为凶神﹐后为育子﹑安产﹑维护佛法之神。
诃梨勒 [相关解释]
1.亦作"诃黎勒"。 2.梵语harītakī﹐意译为柯子。植物名。常绿乔木。果实可入药。 3.指其果实。
译义 [相关解释]
1.犹意译。
赖耶 [相关解释]
1.佛教语。"阿赖耶识"的略称。意译为"藏识"。大乘唯识宗把内心活动分为八类,阿赖耶识是第八识。佛教认为这第八识是世界一切的精神本原,它含藏着一切现象的"种子"(即潜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