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3 查到相关感化的内容。
带有感化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不言
[相关解释]
1.不说。 2.不依靠语言。谓以德政感化人民。 3.不料。
1.不说。 2.不依靠语言。谓以德政感化人民。 3.不料。
五比丘
[相关解释]
1.佛教谓最早从释迦牟尼在鹿野苑闻法出家的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等五人。是为佛教有"僧宝"之始。相传释迦牟尼初出家时,其父净饭王劝阻无效,派上述五人相随,后受感化而出家。
1.佛教谓最早从释迦牟尼在鹿野苑闻法出家的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等五人。是为佛教有"僧宝"之始。相传释迦牟尼初出家时,其父净饭王劝阻无效,派上述五人相随,后受感化而出家。
体化
[相关解释]
1.谓以自己的行动感化别人。
1.谓以自己的行动感化别人。
制教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即戒律。戒律用以制止邪非之教,故谓"制教"。 2.谓教育感化。
1.佛教语。即戒律。戒律用以制止邪非之教,故谓"制教"。 2.谓教育感化。
动化
[相关解释]
1.感化。
1.感化。
四门
[相关解释]
1.指明堂四方的门。 2.学校名,即四门学。 3.佛经有释迦牟尼(净饭王太子)出四门受天帝感化而出家修道的传说。 4.武术名词。使刀弄棍或打拳的一种架势。
1.指明堂四方的门。 2.学校名,即四门学。 3.佛经有释迦牟尼(净饭王太子)出四门受天帝感化而出家修道的传说。 4.武术名词。使刀弄棍或打拳的一种架势。
德化
[相关解释]
1.谓以德行感化。 2.犹德教。
1.谓以德行感化。 2.犹德教。
心化
[相关解释]
1.内心受到感化。
1.内心受到感化。
心感
[相关解释]
1.谓人心感化。 2.心里感动,感激。
1.谓人心感化。 2.心里感动,感激。
感切
[相关解释]
1.犹感化。 2.亲切动人。 3.深切感动。 4.伤感凄切。
1.犹感化。 2.亲切动人。 3.深切感动。 4.伤感凄切。
感化
[相关解释]
用行动影响或善意劝导,使人的思想、行为逐渐向好的方面变化~失足者。
用行动影响或善意劝导,使人的思想、行为逐渐向好的方面变化~失足者。
感召
[相关解释]
感化和召唤~力。
感化和召唤~力。
感导
[相关解释]
1.感化诱导。
1.感化诱导。
感授
[相关解释]
1.感化传授。
1.感化传授。
感物
[相关解释]
1.谓有感于怪异之事。 2.见物兴感。 3.感动或感化他物。
1.谓有感于怪异之事。 2.见物兴感。 3.感动或感化他物。
感诱
[相关解释]
1.感化诱导。
1.感化诱导。
摄化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以佛慈悲之光明感化救苦众生。
1.佛教语。谓以佛慈悲之光明感化救苦众生。
无为而治
[相关解释]
《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意为治国主要以道德来感化,而不靠残酷的刑罚来慑服。
《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意为治国主要以道德来感化,而不靠残酷的刑罚来慑服。
染丝
[相关解释]
1.将丝染色。喻受人熏陶感化。
1.将丝染色。喻受人熏陶感化。
柔化
[相关解释]
1.怀柔感化。
1.怀柔感化。
梗顽不化
[相关解释]
1.谓十分顽固,无法感化。
1.谓十分顽固,无法感化。
泮鸮
[相关解释]
1.典出《诗.鲁颂.泮水》。谓泮林中的猫头鹰,食泮林之桑葚,可变其丑音。比喻可以感化者。
1.典出《诗.鲁颂.泮水》。谓泮林中的猫头鹰,食泮林之桑葚,可变其丑音。比喻可以感化者。
舞干
[相关解释]
1.《书.大禹谟》"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后遂以"舞干"指文德感化。
1.《书.大禹谟》"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后遂以"舞干"指文德感化。
行风
[相关解释]
1.指采用某种措施来教育感化。
1.指采用某种措施来教育感化。
被风
[相关解释]
1.谓受到教育感化。
1.谓受到教育感化。
讹心
[相关解释]
1.感化人心。
1.感化人心。
说化
[相关解释]
1.劝说使感化。
1.劝说使感化。
豫教
[相关解释]
1.《礼记.经解》"故礼之教化也微"唐孔颖达疏"微者言礼之教人豫前事微之时,豫教化之。"后指预为教育﹑感化。
1.《礼记.经解》"故礼之教化也微"唐孔颖达疏"微者言礼之教人豫前事微之时,豫教化之。"后指预为教育﹑感化。
贻风
[相关解释]
1.谓影响﹑感化。
1.谓影响﹑感化。
过化存神
[相关解释]
1.谓圣人所到之处,人民无不被感化,而永远受其精神影响。语出《孟子.尽心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赵岐注"过此世能化之,存在此国,其化如神。"
1.谓圣人所到之处,人民无不被感化,而永远受其精神影响。语出《孟子.尽心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赵岐注"过此世能化之,存在此国,其化如神。"
遗布
[相关解释]
1.《后汉书.独行传.王烈》"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形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用以指对盗贼宽容不惩,使其感化而改恶从善。
1.《后汉书.独行传.王烈》"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形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用以指对盗贼宽容不惩,使其感化而改恶从善。
顽廉懦立
[相关解释]
1.使贪婪者变得廉洁,使懦弱者能够自立。形容志节之士对社会的感化力量之大。顽,通"忨"。语本《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赵岐注"顽贪之夫﹐更思廉絜;懦弱之人﹐更思有立义之志也。"
1.使贪婪者变得廉洁,使懦弱者能够自立。形容志节之士对社会的感化力量之大。顽,通"忨"。语本《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赵岐注"顽贪之夫﹐更思廉絜;懦弱之人﹐更思有立义之志也。"
风行草偃
[相关解释]
1.《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加草以风,无不仆者,犹民之化于上。"比喻庶民被德教感化而顺从君上◇以"风行草偃"比喻有声望者的言行影响世态俗情。
1.《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加草以风,无不仆者,犹民之化于上。"比喻庶民被德教感化而顺从君上◇以"风行草偃"比喻有声望者的言行影响世态俗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