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70 查到相关成王的内容。
带有成王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百 [相关解释]
1.《左传.宣公三年》"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后用"七百"称颂封建王朝运祚绵长。
万箱 [相关解释]
1.语出《诗.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郑玄笺"成王见禾谷之税委积之多,于是求千仓以处之,万车以载之,是言年丰收入逾前也。"后因以"万箱"借指粮食之多。
三变 [相关解释]
1.三种变化。指君子三变。《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2.三种变化。指天运三变。《史记.天官书》"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三大变一纪。" 3.三种变化。指周公三变于文王时能子,于成王幼时能武,于成王壮时能臣。见《韩诗外传》卷七。 4.三种变化。指古诗三变。远古至汉魏为一变,晋宋至唐初为一变,盛唐以后又一变。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艺文.诗三变》。 5.三种变化。《新唐书.文艺传序》"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指唐初王勃﹑杨炯为一变,玄宗时张说
三吐三握 [相关解释]
1.《史记.鲁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后以"三吐三握"为求贤殷切之典。
东都 [相关解释]
1.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1)商代指商丘,在殷(殷墟)之东。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左传·定公四年》"封畛土略……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杨伯峻注"相土,殷商之祖。《太平御览》八十二引《竹书纪年》云'后相即位,居商丘。'则,相土之东都为今河南商丘县。"一说指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参阅《通鉴地理通释》卷四。(2)西周指洛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在镐京之东。《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3)东汉都洛阳,在西汉京都长安之东『班固有《东都赋》。(4)隋唐
作洛 [相关解释]
1.语出《书.多士》"今朕作大邑于兹洛。"周都于镐京,周成王时,周公又建洛邑为东都◇世因以"作洛"指另建新都。
假乐 [相关解释]
1.《诗.大雅.假乐》"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孔颖达疏"言上天嘉美而爱乐此君子成王也。"陆德明释文"﹝假﹞音暇,嘉也。"《礼.中庸》引作"嘉乐"◇谓美好快乐为"假乐"。
八士 [相关解释]
1.相传周代八个有才能的人。《论语.微子》"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八士的时代﹐说法不一。《汉书.古今人表》及贾逵谓为文王时人﹐郑玄说是成王时人﹐刘向﹑马融说是宣王时人。并见《论语.微子》宋邢昺疏。清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谓为武王时人。
六五 [相关解释]
1.《易》卦爻位名。六﹐谓阴爻;五﹐第五爻。六五指卦象自下而上的第五爻为阴爻。 2.谓六王(夏启﹑商汤﹑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和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六君子 [相关解释]
1.史籍中合称六个杰出人物为"六君子"者甚多﹐其中最著者﹐约有(1)指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礼记.礼运》"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2)宋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及陈师道﹑李廳﹐人称"苏门六君子"。清王士秅《池北偶谈.谈艺七.姑溪集》"端叔在苏门,名次六君子……观全集殊下秦﹑晁﹑张﹑陈远甚。"(3)宋宁宗时﹐右丞相赵汝愚为韩侂胄诬陷﹐太学生周端朝﹑张衜﹑徐范﹑蒋傅﹑林仲麟﹑杨宏中六人上书讼其冤﹐被屏斥﹐史称"六君子"。见《宋史.忠义传.杨宏中》。 2
六王 [相关解释]
1.指夏启﹑商汤﹑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 2.指周之文王﹑武王﹑成王﹑厉王﹑宣王﹑幽王。 3.指战国齐﹑楚﹑燕﹑韩﹑魏﹑赵六国之王。
剪桐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重言》"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叔虞于晋。"后因以"剪桐"为分封的典实。
卷阿 [相关解释]
1.《诗.大雅》篇名。《诗》序谓召康公作以戒成王,要"求贤用吉士"。其诗云"凤皇鸣矣,于彼高冈。" 2.泛指蜿蜒的山陵。
君陈 [相关解释]
1.人名。周公旦之子。《书.君陈序》"周公既没,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作《君陈》。"孔颖达疏"周公迁殷顽民于成周。顽民既迁,周公亲自监之。周公既没,成王命其臣名君陈代周公监之,分别居处,正此东郊成周之邑。"《礼记.坊记》"君陈曰"汉郑玄注"君陈,盖周公之子,伯禽弟也。"后因以喻皇家之重臣。
周公 [相关解释]
1.西周初期政治家。姓姬名旦,也称叔旦。文王子,武王弟,成王叔。辅武王灭商。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摄政。东平武庚﹑管叔﹑蔡叔之叛。继而厘定典章﹑制度,复营洛邑为东都,作为统治中原的中心,天下臻于大治◇多作圣贤的典范。参阅《史记.鲁周公世家》。 2.春秋时天子之宰﹑卿士的通称。 3.《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后因以"梦见周公"喻夜梦。或省作"周公"。
周公吐哺 [相关解释]
1.《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周公旦 [相关解释]
西周政治家。姬姓,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为周公。先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他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联合纣王之子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出师东征,平定叛乱,并大规模分封诸侯。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
周召 [相关解释]
1.亦作"周邵"。 2.周成王时共同辅政的周公旦和召公奭的并称。两人分陕而治,皆有美政。
周成 [相关解释]
1.即周成王。
商冒 [相关解释]
1.亦称"商顿"。 2.商,商臣,春秋楚成王太子,以东宫之卒围成王,逼王自缢。冒,冒顿,匈奴头曼太子,射杀头曼自立。事见《左传.文公元年》和《史记.匈奴列传》◇以泛指叛臣。
嘉禾 [相关解释]
1.生长奇异的禾,古人以之为吉祥的征兆。亦泛指生长茁壮的禾稻。典出《书.微子之命》"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献诸天子。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作《归禾》。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孔传"唐叔,成王母弟,食邑内得异禾也……禾各生一垄而合为一穗。异亩同颖,天下和同之象,周公之德所致。"孔颖达疏"此以善禾为书之篇名,后世同颖之禾遂名为'嘉禾',由此也。" 2.勋章的一种。民国初所定,中镂嘉禾,分九等,后废止。
四圣 [相关解释]
1.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2.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尧﹑舜﹑禹﹑汤。 3.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伏羲﹑轩辕(黄帝)﹑高辛(帝喾)﹑禹。 4.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周公﹑太公﹑召公﹑史佚。《大戴礼记.保傅》载,成王中立而听朝,周公常立于前,太公常立于左,召公常立于右,史佚常立于后。"四圣维之,是以虑无失计,而举无过事。" 5.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唐代肃宗﹑代宗﹑德宗﹑顺宗。 6.医家称黄帝﹑岐伯﹑秦越人(扁鹊)﹑张机为"四圣"。清黄元御着医书有《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等,见《清史
土帮土成墙,穷帮穷成王 [相关解释]
1.泥土粘结在一块,就能筑成高墙;穷人们互相帮助,就能变为帝王。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会无往而不胜。
大诰 [相关解释]
1.《尚书》篇名。《书.大诰序》"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孔传"陈大道以诰天下﹐遂以名篇。"后用以泛称典诰之文。 2.明洪武十八年颁布的法律文件。内分十种项目﹐颁之学宫以课士﹐令人人习之。不久又颁布续编﹑三编。参阅《明史.太祖纪三》﹑《明通鉴.太祖洪武十八年》。
婆猴伎 [相关解释]
1.亦作"婆侯伎"。 2.杂技名。相传周成王时南方有扶娄国,其人善机巧,能易形改服及神怪变幻◇世乐府皆传其技,俗谓之婆猴伎。"婆猴"即"扶娄"之音变。参阅晋王嘉《拾遗记·周》。
宁王 [相关解释]
1.谓开国受命之王。多指周文王﹑周武王。《书.大诰》"用宁王遗我大宝j,绍天明。"孙星衍注引郑玄曰"受命曰宁王。"孙星衍疏"郑注见《书》疏,云'受命曰宁王'者,《君奭》云'惟宁王德',郑注云'宁王者文王也'。又注《洛诰》云'周公谓文王为宁成王亦谓武王为宁王。此一名而二人兼之。'"一说,宁王指文王,"宁"当作"文"。参阅曾运干《尚书正读》。 2.指唐李宪。睿宗长子,封宁王。善音律。死后,玄宗封为让皇帝。 3.明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封于大宁,称宁王。自号舑仙,又称涵虚子﹑丹丘先生,着《通鉴博论》﹑《汉唐
岐阳之搜 [相关解释]
1.指周成王在岐山南面的一次大规模狩猎活动。
平原君 [相关解释]
1.战国赵武灵王子,惠文王弟,名胜,封于平原,故号平原君。相惠文王及孝成王。秦围邯郸,危急,用毛遂计,与楚定纵约,又求救于魏信陵君,使赵转危为安。喜宾客,食客多至数千人,太史公称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2.泛指尚义重士的在位者。
开匮 [相关解释]
1.周成王开启金縢之匮,见周公所藏请以身代武王去死的文书,于是不再信流言怀疑周公,对周公更加礼敬。见《书.金縢》◇用"开匮"为君主亲贤纳谏的典故。
微子 [相关解释]
1.周代宋国的始祖。名启,殷纣王的庶兄,封于微(今山东梁山西北)。因见纣淫乱将亡,数谏,纣不听,遂出走。周武王灭商,复其官。周公承成王命诛武庚,乃命微子统率殷族,奉其先祀,封于宋。《尚书》有《微子》篇。 2.指南朝宋谢弘微。 3.贱子。非正妻所生子。 4.见"微子操"。
成庄 [相关解释]
1.周成王与周庄王的并称。
成康 [相关解释]
1.周成王与周康王的并称。史称其时天下安宁,刑措不用,故用以称至治之世。
成王 [相关解释]
1.谓保持王道。 2.复姓。本芈姓,楚成王之后『有中郎成王弼。见《通志.氏族五》。
成王败寇 [相关解释]
1.见"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文昭武穆 [相关解释]
1.古代宗法制度﹐宗庙位次﹐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祭祀时﹐子孙也按昭穆﹐左右排列行礼。周文王于周为穆﹐文王之子武王则为昭﹐而武王之子成王又为穆。"文昭武穆"原指文王的子孙众多﹐后则泛称子孙繁衍。
斯箱 [相关解释]
1.指载粮的车子。箱﹐车箱。斯﹐助词。亦借指极多的粮食。语出《诗.小雅.甫田》"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郑玄笺"成王见禾谷之税委积之多,于是求千仓以处之,万车以载之。"
日种 [相关解释]
1.佛教故事。传说大茅草王无子﹐出家成王仙﹐被猎师之箭所误伤﹐其血滴地﹐生出二甘蔗。甘蔗经日炙成熟﹐剖茎﹐一茎蔗出男童一人﹐另一茎蔗出女童一人。相师言此男童在甘蔗里经日炙熟而出﹐故名为"日种"﹐立以为王。女童长大后﹐纳为王第一妃。见《佛本行经.贤劫王种品下》。
昭假 [相关解释]
1.向神祷告,昭示其诚敬之心以达于神。《诗.大雅.云汉》"大夫君子﹐昭假无赢。"毛传"假﹐至也。"马瑞辰通释"言诚能昭假于天﹐其感应之理无有赢差者。"又《周颂.噫嘻》"噫嘻成王﹐既昭假尔。"一说﹐明告。高亨注"昭﹐明也。假﹐读为嘏﹐告也。"又一说﹐招请。见郭沫若《读了关于的解释》。
桃花夫人 [相关解释]
1.即息夫人。春秋时息侯的夫人息妫。楚文王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传说息妫因国灭夫亡而终日不与楚文王通言语。唐杜牧有《题桃花夫人庙》诗。
桐叶封弟 [相关解释]
1.《史记·晋世家》"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后因以"桐叶封弟"指帝王封拜。唐柳宗元有《桐叶封弟辩》。亦省作"桐封"。
桐珪 [相关解释]
1.亦作"桐圭"。 2.《史记.晋世家》"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后以"桐珪"指帝王封拜的符信。
桥梓 [相关解释]
1.《文选.任昿》李善注引《尚书大传》"伯禽与康叔朝于成王,见乎周公,三见而三笞之。二子有骇色,乃问于商子曰'^二子见于周公,三见而三笞之,何也?'商子曰'南山之阳有木名南山之阴有木名梓,二子盍往观焉!'于是二子如其言而往观之,见桥木高而仰,梓木晋而俯。反以告商子。商子曰'桥者,父道也;梓者,子道也。'"后因称父子为"桥梓"。
正父 [相关解释]
1.指周成王之父武王。《书.洛诰》"笃叙乃正父﹐罔不若予﹐不敢废乃命。"孔颖达疏"正父谓武王﹐言其德正﹐故称正父。"一说﹐泛指官长。孙星衍疏"正者,政人。父者,《说文》云'家长率教者。'是父为长也。《诗传》云'天子谓同姓诸侯﹑诸侯谓同姓大夫,皆曰父。'" 2.司马之官。掌管军政和军赋。 3.指正考父。春秋时宋人,历佐戴﹑武﹑宣三公,位为上卿。
武成王 [相关解释]
1.周代太公望的封号。唐开元十九年于西京及各州设太公庙,至上元元年又追封太公望为武成王,太公庙改武成王庙。参阅宋王溥《唐会要.武成王庙》。
武烈 [相关解释]
1.《国语.周语下》"成王能明文昭,能定武烈者也"。韦昭注"烈,威也。言能明其文,使之昭;定其武,使之威也"◇以"武烈"谓武功。
毛公 [相关解释]
1.西周文王子﹐名叔郑。成王时为三公之一的司空。毛﹐为其所封之采邑名。 2.战国时赵处士﹐"藏于博徒"﹐秦兵攻魏时﹐曾与薛公共劝寄居在赵的魏公子信陵君回国救援﹐击败秦兵。 3.借指豪放不羁而有才能的布衣之士。 4.指汉初传授《诗》的学者大毛公﹑小毛公。三国吴陆玑以为即汉毛亨与毛苌。 5.指汉人毛义。 6.指汉人刘根。传说刘根成仙﹐身生绿毛﹐故称。
泮宫 [相关解释]
1.西周诸侯所设大学。《诗.鲁颂.泮水》"既作泮宫﹐淮夷攸服。"《汉书.郊祀志上》"周公相成王﹐王道大洽﹐制礼作乐﹐天子曰明堂辟雍﹐诸侯曰泮宫。"后泛指学宫。唐杨炯《少室山少姨庙碑》"辟雍所以行其礼﹐泮宫所以辨其教。"清钱泳《履园丛话.笑柄.两耳太聪》"族叔印川少府﹐少与前两广总督吴槐江先生﹐同入泮宫﹐最为莫逆。"一说﹐泮宫为春秋鲁僖公筑于泮水边的宫室。是僖公饮酒作乐﹑演武庆功之所『代始以之为诸侯的学宫﹐后人遂因袭汉说。见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熊子国 [相关解释]
1.周成王时,以子男之田封熊绎于楚蛮,故址在今湘鄂一带,后因以熊子国指代湖南﹑湖北两省。
王佐 [相关解释]
1.王者的辅佐,佐君成王业的人。 2.清末称襄佐恭亲王理事的部曹中书为王佐。
社首 [相关解释]
1.山名。在山东省泰安市西南,上有社首坛。因周成王封禅得名。唐宋帝王也曾到此封禅。 2.村里中祭社活动的首领。
神凤操 [相关解释]
1.古乐府琴曲歌辞名。相传为周成王所作。
肃慎 [相关解释]
1.亦作"肃眘"。 2.古民族名。古代居于我国东北地区。周武王﹑成王时曾以楛矢﹑石砮来贡。一般认为汉以后的挹娄﹑勿吉﹑靺韍﹑女真都和它有渊源关系。亦泛指远方之国。
肃慎之矢 [相关解释]
1.周武王﹑成王时,肃慎氏来贡楛矢﹑石砮,因有"肃慎之矢"之称◇遂以为典实。
西都 [相关解释]
1.古都名。(1)周武王都镐﹐至成王时别营洛邑为东都﹐因称镐京为西都。《诗.小大雅谱》"小雅大雅者,周室居西都丰镐之时诗也。"(2)新莽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建洛阳为东都﹐因称常安(新莽改长安为常安)为西都。(3)东汉都洛阳﹐因称西汉旧都长安为西都『班固《西都赋》"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惟长安。"(4)唐显庆二年(657年)以洛阳为东都﹐因称长安为西都。(5)唐宝应元年(762年)以凤翔府为西都﹐不久罢。(6)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年)建都开封府﹐号东都﹐因改唐东都河南府为西都。(7)五代后唐同光元年(
议勋 [相关解释]
1.谓评议其辅成王业的功勋。
访落 [相关解释]
1.《诗.周颂.访落序》﹕"《访落》﹐嗣王谋于庙也。"毛传﹕"访﹐谋。落﹐始。"郑玄笺﹕"成王始即政﹐自以承圣父之业﹐惧不能遵其道德。故于庙中与群臣谋我始即政之事。"后因以"访落"谓嗣君与群臣谋商国事。 2.谓访求失落之物。
请蹯 [相关解释]
1.《左传.文公元年》﹕"冬十月﹐﹝商臣﹞以宫甲围成王。王请食熊蹯而死。弗听。丁未﹐王缢。"后以"请蹯"指弑逆行为。
资侔卜郏 [相关解释]
1.《左传.宣公三年》"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后以"资侔卜郏"表示谋求帝位。
轩h [相关解释]
1.亦作"轩?"。 2.巨大的声响『王充《论衡.雷虚》"人闻犬声于外,莫不惊骇……况闻天变异常之声,轩h迅疾之音乎?"又《感类》"见类验于寂漠,犹感动而长惧,况雷雨扬轩?之声,成王庶几能不怵乎!"一说,轩作"輏"。
逃禄 [相关解释]
1.仕而不受禄。语本《国语·楚语下》"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令尹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 2.指隐居不仕。
遭家不造 [相关解释]
1.语出《诗.周颂.闵予小子》"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郑玄笺"闵,悼伤之言也;造,犹成也。可悼伤乎,我小子耳!遭武王崩,家道未成。"孔颖达疏"往日遭此家道之不为,言先王既崩,家事无人为之。"本为周成王居父丧时自哀之辞,后用以泛指家中遭遇不幸。
释缚焚榇 [相关解释]
1.谓解开降者的捆绑,烧掉降者带来的棺材。是使降者安心的一种表示。语出《左传.昭公四年》"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
随珠和璧 [相关解释]
1.随侯珠与和氏璧的并称。传说古代随国姬姓诸侯见一大蛇伤断﹐以药敷之而愈﹔后蛇于江中衔明月珠以报德﹐因曰随侯珠﹐又称灵蛇珠。楚人卞和于荆山得一璞玉﹐先后献给武王﹑文王﹐均以为石﹐和以欺君罪被砍断两足﹔成王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宝玉﹐因命之曰和氏璧。事见《韩非子.和氏》﹑《淮南子.览冥训》◇以"随珠和璧"泛指珍宝或珍宝中的上品。
霸府 [相关解释]
1.指晋﹑南北朝和五代时势力强大﹐终成王业的藩王或藩臣的府署。 2.借指藩王或藩臣。 3.指日本明治维新前实际掌握政权的藩臣。
顾命 [相关解释]
1.《书.顾命》"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率诸侯相康王,作《顾命》。"孔传"临终之命曰顾命。"孔颖达疏"顾是将去之意,此言临终之命曰顾命,言临将死去回顾而为语也。"后因以"顾命"谓临终遗命,多用以称帝王遗诏。 2.顾惜生命。
顾言 [相关解释]
1.相传《书.顾命》为周成王临终之遗命,后亦以"顾言"指人临终遗言。
风雷之变 [相关解释]
1.据《书.金縢》载周武王死后,周公摄政,镇压了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等的叛乱。武王子成王因受流言影响﹐怀疑周公的忠诚﹐于是"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后遂以"风雷之变"指上天示警的灾异现象。
食蹯 [相关解释]
1.谓叛臣举兵刻不容缓地诛杀君主。语本《左传.文公元年》"冬十月,﹝楚大子商臣﹞以宫甲围成王。王请食熊蹯而死,弗听。丁未,王缢。"
骑羊 [相关解释]
1.典出汉刘向《列仙传.葛由》"葛由,羌人也。周成王时好刻木作羊卖之。一旦,乘木羊入西蜀。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绥山在峨眉山西南,高无极也。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后以"骑羊"称得道成仙。
鲁颂 [相关解释]
1.《诗》"三颂"之一。共四篇。周成王封周公﹑伯禽于鲁,周公有大功德于王室,故虽为诸侯国亦得有颂。四篇作于鲁僖公晩年,为春秋中期作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