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指书的内容。
带有指书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点
[相关解释]
1.汉字的一种笔画。常指书画中的点画。 2.表示甚少或不定的数量。 3.一经指点。 4.一方面;一部分。 5.一小时。一天中的第一和第十三时,也称一点。
1.汉字的一种笔画。常指书画中的点画。 2.表示甚少或不定的数量。 3.一经指点。 4.一方面;一部分。 5.一小时。一天中的第一和第十三时,也称一点。
一纸书
[相关解释]
1.《晋书.刘弘传》"弘每有兴废,手书守相,丁宁款密,所以人皆感悦,争赴之。咸曰'得刘公一纸书,贤于十部从事。'"后用以为典,或以"一纸书"代指书信。
1.《晋书.刘弘传》"弘每有兴废,手书守相,丁宁款密,所以人皆感悦,争赴之。咸曰'得刘公一纸书,贤于十部从事。'"后用以为典,或以"一纸书"代指书信。
三古
[相关解释]
1.上古﹑中古﹑下古的合称。所指时限各别。 2.泛指古代。 3.指书体演变过程中的古文﹑大篆﹑小篆。
1.上古﹑中古﹑下古的合称。所指时限各别。 2.泛指古代。 3.指书体演变过程中的古文﹑大篆﹑小篆。
书丹
[相关解释]
1.古时刻碑,先用朱笔在石上写所要刻的文字,称"书丹"◇泛指书写碑志。
1.古时刻碑,先用朱笔在石上写所要刻的文字,称"书丹"◇泛指书写碑志。
书判
[相关解释]
1.指书法和文理。《新唐书.选举志下》"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1.指书法和文理。《新唐书.选举志下》"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书刺
[相关解释]
1.写名刺。 2.指书札;名刺。
1.写名刺。 2.指书札;名刺。
书奏
[相关解释]
1.指书简﹑奏章等。
1.指书简﹑奏章等。
书字
[相关解释]
1.文字。 2.指书信等。
1.文字。 2.指书信等。
书帖
[相关解释]
1.书写简帖。 2.指书札﹑柬帖。
1.书写简帖。 2.指书札﹑柬帖。
书帙
[相关解释]
1.亦作"书帙"。书卷的外套。 2.泛指书籍。
1.亦作"书帙"。书卷的外套。 2.泛指书籍。
书帷
[相关解释]
1.书斋的帷帐。借指书斋。
1.书斋的帷帐。借指书斋。
书幌
[相关解释]
1.书帷。亦指书房。
1.书帷。亦指书房。
书物
[相关解释]
1.指书籍和跟书籍有关的物品。
1.指书籍和跟书籍有关的物品。
书生气
[相关解释]
1.指只知读书,脱离实际,看问题单纯﹑幼稚的习气。 2.指书卷气。
1.指只知读书,脱离实际,看问题单纯﹑幼稚的习气。 2.指书卷气。
书艺
[相关解释]
1.书计;书数。 2.指书法。 3.即四书文。
1.书计;书数。 2.指书法。 3.即四书文。
书衣
[相关解释]
1.包裹书籍的套子。 2.指书籍的外套。 3.犹封面。
1.包裹书籍的套子。 2.指书籍的外套。 3.犹封面。
书记
[相关解释]
①指书籍、书牍等闭户读书记|数通书记相报谢。②旧时指从事公文、书记工作的人。也专指担任抄写工作的人员他在当书记。③政党各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设总书记;地方各级党的委员会和基层党的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均设书记。职责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善于团结好委员会中一班人;抓好党风建设,督促、检查党的各项工作等。书记和委员之间是平等的同志关系,重大问题由委员会通过表决决定。
①指书籍、书牍等闭户读书记|数通书记相报谢。②旧时指从事公文、书记工作的人。也专指担任抄写工作的人员他在当书记。③政党各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设总书记;地方各级党的委员会和基层党的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均设书记。职责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善于团结好委员会中一班人;抓好党风建设,督促、检查党的各项工作等。书记和委员之间是平等的同志关系,重大问题由委员会通过表决决定。
书语
[相关解释]
1.书传中的话。超有引经据典﹑咬文嚼字之义。 2.指书信中的话语。
1.书传中的话。超有引经据典﹑咬文嚼字之义。 2.指书信中的话语。
书面
[相关解释]
1.指书的封面。 2.用文字形式记述表达的。区别于"口头"。
1.指书的封面。 2.用文字形式记述表达的。区别于"口头"。
书题
[相关解释]
1.指书信。 2.泛指写在书籍前或后的文字。 3.书籍的标题。
1.指书信。 2.泛指写在书籍前或后的文字。 3.书籍的标题。
五势
[相关解释]
1.指书法中钩裹﹑钩努﹑衮笔﹑儓笔﹑奋笔五种笔势。
1.指书法中钩裹﹑钩努﹑衮笔﹑儓笔﹑奋笔五种笔势。
五厄
[相关解释]
1.指书籍被焚毁的五次厄运。即秦始皇下令焚书,坟籍扫地皆尽,此为第一厄;王莽末年,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为第二厄;汉献帝移都时,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此为第三厄;刘曜﹑石勒覆灭京华,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为第四厄;周师入郢,梁萧绎悉焚典籍于外城,此为第五厄。见《隋书.烹传》。
1.指书籍被焚毁的五次厄运。即秦始皇下令焚书,坟籍扫地皆尽,此为第一厄;王莽末年,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为第二厄;汉献帝移都时,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此为第三厄;刘曜﹑石勒覆灭京华,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为第四厄;周师入郢,梁萧绎悉焚典籍于外城,此为第五厄。见《隋书.烹传》。
亥豕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亥"和"豕"的篆文字形相似,容易混淆◇用以指书籍传写或刊印中文字因形近而误。 2.谓猪。地支与生肖相配,亥配豕。
1.《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亥"和"豕"的篆文字形相似,容易混淆◇用以指书籍传写或刊印中文字因形近而误。 2.谓猪。地支与生肖相配,亥配豕。
仙部
[相关解释]
1.指记载神仙事迹的书籍。部,指书籍的门类。
1.指记载神仙事迹的书籍。部,指书籍的门类。
信件
[相关解释]
1.邮递或带交的函件。多指书信。
1.邮递或带交的函件。多指书信。
偏锋
[相关解释]
1.指书法以偏侧的笔锋取势,对"正锋"而言。 2.喻作文﹑说话或行事不从正面着眼,而取旁敲侧击﹑侧面下手的方法。
1.指书法以偏侧的笔锋取势,对"正锋"而言。 2.喻作文﹑说话或行事不从正面着眼,而取旁敲侧击﹑侧面下手的方法。
元和脚
[相关解释]
1.唐刘禹锡戏称柳宗元的书法◇亦指柳公权书法。脚,指笔形中的捺,俗称捺脚,代指书法。
1.唐刘禹锡戏称柳宗元的书法◇亦指柳公权书法。脚,指笔形中的捺,俗称捺脚,代指书法。
八体
[相关解释]
1.八种书体。秦代统一文字﹐废除不符合秦文的六国文字﹐定书体为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八种﹐谓之"八体"。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汉书·艺文志》有《八体六技》。按﹐大篆﹑小篆﹑虫书﹑隶书是四种字体﹐其余四种是书的用途。楷书出现后所谓的八体﹐即古文﹑大篆﹑小篆﹑隶书﹑飞白﹐八分﹑行书﹑草书。见唐张怀瓘《书断》◇以指书法。 2.指八种文体风格。
1.八种书体。秦代统一文字﹐废除不符合秦文的六国文字﹐定书体为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八种﹐谓之"八体"。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汉书·艺文志》有《八体六技》。按﹐大篆﹑小篆﹑虫书﹑隶书是四种字体﹐其余四种是书的用途。楷书出现后所谓的八体﹐即古文﹑大篆﹑小篆﹑隶书﹑飞白﹐八分﹑行书﹑草书。见唐张怀瓘《书断》◇以指书法。 2.指八种文体风格。
内封
[相关解释]
1.指书籍封面后印有书名的单页。有时和扉页不分。
1.指书籍封面后印有书名的单页。有时和扉页不分。
册籍
[相关解释]
1.名册。 2.记事记帐的簿册。 3.泛指书本﹑书籍。
1.名册。 2.记事记帐的簿册。 3.泛指书本﹑书籍。
写拓
[相关解释]
1.指书法真纪拓本。
1.指书法真纪拓本。
写染
[相关解释]
1.书写。 2.指书法﹑绘画﹑文章等。 3.兼指书画。
1.书写。 2.指书法﹑绘画﹑文章等。 3.兼指书画。
出锋
[相关解释]
1.指书法上使点画锋芒外露的一种用笔方法。 2.犹冲锋。 3.见"出风"。
1.指书法上使点画锋芒外露的一种用笔方法。 2.犹冲锋。 3.见"出风"。
函问
[相关解释]
1.指书信。 2.用通信的方式向对方询问。
1.指书信。 2.用通信的方式向对方询问。
削青
[相关解释]
1.古人制简记事,为防蠹和便于书写,先以火炙竹令其出汗变青,谓之"削青"◇泛指书籍。
1.古人制简记事,为防蠹和便于书写,先以火炙竹令其出汗变青,谓之"削青"◇泛指书籍。
十体
[相关解释]
1.指十种文体。 2.指书法的十体。唐张怀瓘所分为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见所著《书断.列传》。 3.指书法的十体。唐唐元度所分为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飞白﹑薤叶﹑垂针﹑垂露﹑鸟书﹑连珠。见《宣和书谱.唐元度》。 4.指十种诗体。唐元稹于元和七年时,将自己所作诗分编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五言七言两体﹑律讽﹑悼亡﹑艳诗今古两体,共成十体。见所作《叙诗寄乐天书》。 5.指十种诗体。五代齐己分诗作为高古﹑清奇﹑远近﹑双分﹑背非﹑虚无﹑是非﹑清洁﹑覆妆﹑阖
1.指十种文体。 2.指书法的十体。唐张怀瓘所分为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见所著《书断.列传》。 3.指书法的十体。唐唐元度所分为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飞白﹑薤叶﹑垂针﹑垂露﹑鸟书﹑连珠。见《宣和书谱.唐元度》。 4.指十种诗体。唐元稹于元和七年时,将自己所作诗分编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五言七言两体﹑律讽﹑悼亡﹑艳诗今古两体,共成十体。见所作《叙诗寄乐天书》。 5.指十种诗体。五代齐己分诗作为高古﹑清奇﹑远近﹑双分﹑背非﹑虚无﹑是非﹑清洁﹑覆妆﹑阖
千章万句
[相关解释]
1.犹千言万语。指书面文字。
1.犹千言万语。指书面文字。
华编
[相关解释]
1.指书简﹑著述。
1.指书简﹑著述。
南派
[相关解释]
1.指书法中的南派。详"南北书派"。
1.指书法中的南派。详"南北书派"。
卷帙(juàn-)
[相关解释]
泛指书籍卷帙浩繁。
泛指书籍卷帙浩繁。
双鱼
[相关解释]
1.两鱼。 2.指书信。
1.两鱼。 2.指书信。
名山之席
[相关解释]
1.指书院负责人。
1.指书院负责人。
启草
[相关解释]
1.指书函的草稿。
1.指书函的草稿。
吴笺
[相关解释]
1.吴地所产之笺纸。常借指书信。
1.吴地所产之笺纸。常借指书信。
告教
[相关解释]
1.告喻教诲。 2.敬辞。指书信。
1.告喻教诲。 2.敬辞。指书信。
囊箧
[相关解释]
1.犹囊笥。古代读书人多用以装书籍文稿,故亦借指书籍。 2.袋子与箱子。
1.犹囊笥。古代读书人多用以装书籍文稿,故亦借指书籍。 2.袋子与箱子。
坏字
[相关解释]
1.错字。多指书籍抄写或刊刻时因笔画脱略而造成的误字。
1.错字。多指书籍抄写或刊刻时因笔画脱略而造成的误字。
墨兵
[相关解释]
1.指史书。 2.指书画诗文。形容创作时挥毫运墨如用兵,故称。
1.指史书。 2.指书画诗文。形容创作时挥毫运墨如用兵,故称。
妙笔
[相关解释]
1.神妙之笔。 2.指书画或文字的高手。 3.犹佳作。
1.神妙之笔。 2.指书画或文字的高手。 3.犹佳作。
完本
[相关解释]
1.完全的本子。指书画碑帖或书籍等。
1.完全的本子。指书画碑帖或书籍等。
客将
[相关解释]
1.客籍将领。 2.指不隶属于本部之将。 3.泛指书吏衙役。
1.客籍将领。 2.指不隶属于本部之将。 3.泛指书吏衙役。
封面
[相关解释]
①线装书指书皮里面印着书名和刻书者的名称等的一页。②新式装订的书刊指最外面的一层,用厚纸、布、皮等做成。③特指新式装订的书刊印着书刊名称等的第一面。也叫封一。
①线装书指书皮里面印着书名和刻书者的名称等的一页。②新式装订的书刊指最外面的一层,用厚纸、布、皮等做成。③特指新式装订的书刊印着书刊名称等的第一面。也叫封一。
尾花
[相关解释]
1.指鲜艳的尾羽。 2.指书刊上诗文等末尾空白处的装饰性图画。
1.指鲜艳的尾羽。 2.指书刊上诗文等末尾空白处的装饰性图画。
展促
[相关解释]
1.犹伸缩。指书写时字体的伸展和紧缩。
1.犹伸缩。指书写时字体的伸展和紧缩。
峻秀
[相关解释]
1.高峻秀丽。 2.指书法挺拔秀丽。
1.高峻秀丽。 2.指书法挺拔秀丽。
帝虎
[相关解释]
1.指书中因形近而误刻﹑误抄的字。《太平御览》卷六一八引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书三写,以鲁为胄,以帝为虎。"因以"帝虎"为文字讹误之典。
1.指书中因形近而误刻﹑误抄的字。《太平御览》卷六一八引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书三写,以鲁为胄,以帝为虎。"因以"帝虎"为文字讹误之典。
徐偃王
[相关解释]
1.相传周穆王时徐国国君。《尸子》卷下"徐偃王有筋而无骨。"《荀子.非相》"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杨倞注"徐,国名。僭称王。其状偃仰而不能俯,故谓之偃王。周穆王使楚诛之。"《韩非子.五蠹》"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一说徐偃王反,为周穆王所破。参阅《史记.赵世家》。亦省称"徐偃"。因其有筋无骨,后亦用以借指书法柔弱不挺之状。
1.相传周穆王时徐国国君。《尸子》卷下"徐偃王有筋而无骨。"《荀子.非相》"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杨倞注"徐,国名。僭称王。其状偃仰而不能俯,故谓之偃王。周穆王使楚诛之。"《韩非子.五蠹》"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一说徐偃王反,为周穆王所破。参阅《史记.赵世家》。亦省称"徐偃"。因其有筋无骨,后亦用以借指书法柔弱不挺之状。
心画
[相关解释]
1.指书面文字。
1.指书面文字。
息版
[相关解释]
1.谓停止读书。版,古时书写用的竹木片。指书籍。
1.谓停止读书。版,古时书写用的竹木片。指书籍。
折简
[相关解释]
1.亦作"折柬"。折半之简,言其礼轻。古人以竹简作书。 2.指书札或信笺。 3.谓裁纸写信。 4.犹断简。指书册﹑简牍的残篇。
1.亦作"折柬"。折半之简,言其礼轻。古人以竹简作书。 2.指书札或信笺。 3.谓裁纸写信。 4.犹断简。指书册﹑简牍的残篇。
抬头
[相关解释]
1.举首﹐仰起头。 2.比喻受压制者得到伸展。 3.旧时书信﹑行文的一种格式。即涉及对方时﹐要按照一定的格式﹐另起一行书写﹐以表示尊敬。亦指书信﹑公文等行文抬头的地方。 4.在信件﹑票据或单据上写收件人或收款人的地方。
1.举首﹐仰起头。 2.比喻受压制者得到伸展。 3.旧时书信﹑行文的一种格式。即涉及对方时﹐要按照一定的格式﹐另起一行书写﹐以表示尊敬。亦指书信﹑公文等行文抬头的地方。 4.在信件﹑票据或单据上写收件人或收款人的地方。
押脚
[相关解释]
1.指书画上名号后或在低处边角上所用的印。 2.在重要电报的末尾署以发报者的密码。
1.指书画上名号后或在低处边角上所用的印。 2.在重要电报的末尾署以发报者的密码。
指书
[相关解释]
1.用指尖代笔写字。为书法艺术的一种。
1.用指尖代笔写字。为书法艺术的一种。
排迭
[相关解释]
1.指书法笔画的分布与结构。
1.指书法笔画的分布与结构。
文宪
[相关解释]
1.礼法;法制。 2.指书法。
1.礼法;法制。 2.指书法。
文籍
[相关解释]
1.文字书籍。 2.文章典籍。泛指书籍。 3.文簿帐册。
1.文字书籍。 2.文章典籍。泛指书籍。 3.文簿帐册。
文魔
[相关解释]
1.嗜书着魔;书痴。 2.借指书籍。谓其具有魔力﹐使人废寝忘食﹐故云。
1.嗜书着魔;书痴。 2.借指书籍。谓其具有魔力﹐使人废寝忘食﹐故云。
斋头
[相关解释]
1.指书斋。
1.指书斋。
旧迹
[相关解释]
1.亦作"旧迹"。亦作"旧迹"。 2.陈迹;遗迹。 3.引申为前人的规矩。 4.前人的或旧时的墨迹(指书画)。 5.水流的故道。
1.亦作"旧迹"。亦作"旧迹"。 2.陈迹;遗迹。 3.引申为前人的规矩。 4.前人的或旧时的墨迹(指书画)。 5.水流的故道。
旨信
[相关解释]
1.指书信。
1.指书信。
旨示
[相关解释]
1.犹示意,致意。指书信。
1.犹示意,致意。指书信。
普及版
[相关解释]
1.指书籍在原有版本外出版发行的用纸较次﹑开本较小﹑装订从简﹑定价较低,因而能大量销售的版本。
1.指书籍在原有版本外出版发行的用纸较次﹑开本较小﹑装订从简﹑定价较低,因而能大量销售的版本。
染指书
[相关解释]
1.用手指蘸墨写的字。
1.用手指蘸墨写的字。
染翰
[相关解释]
1.以笔蘸墨〔,笔。 2.指作诗文﹑绘画等。 3.指写字。 4.指书写的墨迹。
1.以笔蘸墨〔,笔。 2.指作诗文﹑绘画等。 3.指写字。 4.指书写的墨迹。
柳箧子
[相关解释]
1.对唐柳璨的誉称。箧子,指书箱。
1.对唐柳璨的誉称。箧子,指书箱。
椷素
[相关解释]
1.指书信。
1.指书信。
残卷
[相关解释]
1.指书中未读完的部分。 2.残缺不全的书。多指残缺的写卷﹑文稿。
1.指书中未读完的部分。 2.残缺不全的书。多指残缺的写卷﹑文稿。
毛边
[相关解释]
1.经裁剪而没有缝缘的布边。 2.指书籍装订后不切边。 3.见"毛边纸"。
1.经裁剪而没有缝缘的布边。 2.指书籍装订后不切边。 3.见"毛边纸"。
江鲤
[相关解释]
1.江中鲤鱼。 2.旧题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因以"江鲤"借指书信。
1.江中鲤鱼。 2.旧题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因以"江鲤"借指书信。
波画
[相关解释]
1.指书法中捺的折波和横笔。亦泛指笔画。
1.指书法中捺的折波和横笔。亦泛指笔画。
波脚
[相关解释]
1.书法用语。右下捺笔。脚,指笔形中的捺,俗称捺脚。代指书法的笔画。
1.书法用语。右下捺笔。脚,指笔形中的捺,俗称捺脚。代指书法的笔画。
泥封
[相关解释]
1.古人封缄书函多用封泥封住绳端打结处,盖上印章称"泥封"。又书简用青泥,诏书用紫泥,登封玉检用金泥。亦借指书函。
1.古人封缄书函多用封泥封住绳端打结处,盖上印章称"泥封"。又书简用青泥,诏书用紫泥,登封玉检用金泥。亦借指书函。
泥缄
[相关解释]
1.古人书函多以泥封,后因以借指书信。
1.古人书函多以泥封,后因以借指书信。
洋装
[相关解释]
1.西服。 2.指书的西式装订方法。参见"洋装书"。 3.见"洋庄"。
1.西服。 2.指书的西式装订方法。参见"洋装书"。 3.见"洋庄"。
浮沈
[相关解释]
1.亦作"浮沉"。 2.古代一种祭河川的仪式。 3.在水中或空中忽上忽下。 4.随波逐流。谓追随世俗。 5.喻升降﹑盛衰﹑得失。 6.埋没;沉沦。 7.出现和消失。 8.指书信未送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殷羡作豫章郡太守。临去﹐都下人因寄百计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后称书信未送到为"浮沈"。
1.亦作"浮沉"。 2.古代一种祭河川的仪式。 3.在水中或空中忽上忽下。 4.随波逐流。谓追随世俗。 5.喻升降﹑盛衰﹑得失。 6.埋没;沉沦。 7.出现和消失。 8.指书信未送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殷羡作豫章郡太守。临去﹐都下人因寄百计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后称书信未送到为"浮沈"。
燕鸿
[相关解释]
1.燕为夏候鸟,鸿为冬候鸟。因多以喻相距之远,相见之难。 2.指书信。
1.燕为夏候鸟,鸿为冬候鸟。因多以喻相距之远,相见之难。 2.指书信。
片鸿
[相关解释]
1.孤鸿。 2.指书信。
1.孤鸿。 2.指书信。
牙签
[相关解释]
1.系在书卷上作为标识,以便翻检的牙骨等制成的签牌。 2.指书籍。 3.报路程用的驿签。 4.用以剔除牙缝残留食物的细签。 5.牙或骨制的扣签。 6.旧时官府用以传令拘捕犯人的签牌。
1.系在书卷上作为标识,以便翻检的牙骨等制成的签牌。 2.指书籍。 3.报路程用的驿签。 4.用以剔除牙缝残留食物的细签。 5.牙或骨制的扣签。 6.旧时官府用以传令拘捕犯人的签牌。
牙签玉轴
[相关解释]
1.卷型古书的标签和卷轴。借指书籍。牙,象牙;玉,美玉。形容书籍之精美。
1.卷型古书的标签和卷轴。借指书籍。牙,象牙;玉,美玉。形容书籍之精美。
狂逸
[相关解释]
1.乱奔。 2.狂放不羁。 3.指书法奔放飘逸。
1.乱奔。 2.狂放不羁。 3.指书法奔放飘逸。
玉格
[相关解释]
1.玉做的笔架。 2.道教语。指书架。 3.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以"玉格"﹑"贝编"为篇名,述道释之事◇因以指道书。
1.玉做的笔架。 2.道教语。指书架。 3.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以"玉格"﹑"贝编"为篇名,述道释之事◇因以指道书。
玉躞
[相关解释]
1.亦作"玉爕"。亦作"玉"。 2.玉质的书画卷轴。 3.指书画。
1.亦作"玉爕"。亦作"玉"。 2.玉质的书画卷轴。 3.指书画。
用笔
[相关解释]
1.指书画的运笔。 2.指运用写作技巧。
1.指书画的运笔。 2.指运用写作技巧。
瘦劲
[相关解释]
1.瘦硬有力。多指书法。 2.体瘦而强健。
1.瘦硬有力。多指书法。 2.体瘦而强健。
眉端
[相关解释]
1.眉头;眉尖。 2.指书页的上方。
1.眉头;眉尖。 2.指书页的上方。
短书
[相关解释]
1.汉代凡经﹑律等官书用二尺四寸竹简书写。官书以外包括子书等,均以短于二尺四寸竹简写书,称为"短书"◇多指小说﹑杂记之类的书籍。 2.指书牍。
1.汉代凡经﹑律等官书用二尺四寸竹简书写。官书以外包括子书等,均以短于二尺四寸竹简写书,称为"短书"◇多指小说﹑杂记之类的书籍。 2.指书牍。
破体书
[相关解释]
1.指书法结构的变体。
1.指书法结构的变体。
神品
[相关解释]
1.最精妙的文艺作品。一般多用以指书画。
1.最精妙的文艺作品。一般多用以指书画。
神貌
[相关解释]
1.外貌;容貌。 2.神情状态。 3.借指书法的笔意和字形。
1.外貌;容貌。 2.神情状态。 3.借指书法的笔意和字形。
秋堂
[相关解释]
1.秋日的厅堂。常以指书生攻读课业之所。 2.十国时王审知割据称帝﹐国号闽﹐每年开科取明经进士﹐称为秋堂。见《宋史.世家传六.留从效》。
1.秋日的厅堂。常以指书生攻读课业之所。 2.十国时王审知割据称帝﹐国号闽﹐每年开科取明经进士﹐称为秋堂。见《宋史.世家传六.留从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