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政事的内容。
带有政事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锅面 [相关解释]
1.谓办事糊涂。南宋理宗时民生艰苦,真德秀负一时重望,当时有谚曰"若欲百物贱,直待真直院。"及真任参知政事﹐首先提出以尊崇道学﹑正心诚意为第一义﹐接着又进献《大学衍义》,皆不急之务。人们大失所望,即续上两句云"吃了西湖水,打成一锅面。"按南宋以杭州为京都,故讽刺他既进朝廷,吃的是西湖水,办的是糊涂事。见宋周密《癸辛杂识前集.真西山入朝诗》。
上马杯 [相关解释]
1.饯行酒。宋真宗于澶渊与寇准谋退契丹之计,问何人可守天雄军,寇准荐参知政事王钦若。退即召王,谕以意,并斟大杯酒为之送行,名曰"上马杯"。见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
下等 [相关解释]
1.据《周礼》,天子有事会诸侯,则在郊外筑坛以发布政事。坛之阶有三层,分为上中下三等。由地而上,其第一层为下等,乃位次之低者。 2.等级低的;地位卑下的。 3.指低级庸俗,不高雅。
世说新语 [相关解释]
一名《世说》、《世说新书》。志人小说集。南朝宋刘义庆作。原本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轶事。展现出当时清谈放诞的士风及贵戚豪族倾轧争斗的现实。语言精练隽永,人物描写个性鲜明。对后世笔记小说、戏曲影响颇大。
东昏 [相关解释]
1.古代废帝的封号之一。指南朝齐萧宝卷。齐明帝次子。即位后荒淫残暴。曾凿金为莲花布于地上,令所宠潘妃行其上,谓为"步步生莲花"◇为萧衍所杀⊥帝立,追废为东昏侯。 2.古代废帝的封号之一。指金熙宗完颜亶。在位九年,为平章政事完颜亮所杀。降封为东昏王。
中书 [相关解释]
1.皇宫中的藏书。亦特指宫中记事的书。 2.官名。中书令的省称『设中书令,掌传宣诏令,以宦者为之,后多任用名望之士。《汉书.萧望之传》"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晋庾亮《让中书令表》"国恩不已,复以臣领中书。"隋唐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俱为宰相﹐后因以中书称宰相。 3.官名。中书舍人的省称。隋﹑唐时为中书省的属官。明清废中书省,于内阁设中书舍人,掌撰拟﹑缮写之事。 4.官署名。唐代的中书省﹑宋代的政事堂,亦直称为"中书"。 5.毛笔的别称,"中书君"的省称。
中书堂 [相关解释]
1.中书省的政事堂。
中央集权 [相关解释]
地方分权”的对称。单一制国家的一种类型。地方政权在中央政权的严格控制下行使职权,由中央委派官员或由地方选出的官员代表中央管理地方行政事务。以法国为典型。
临事 [相关解释]
1.谓遇事或处事。 2.特指治理政事。
临朝 [相关解释]
1.临御朝廷(处理政事)。 2.特指太后摄政称制。
丸鼓 [相关解释]
1.以铜丸击鼓。《汉书.史丹传》"元帝被疾﹐不亲政事﹐留好音乐。或置鼙鼓殿下﹐天子自临轩槛上﹐雙铜丸以擿鼓﹐声中严鼓之节。"后以"丸鼓"用作帝王耽好声色﹑荒于政事的典实。
丹徒布衣 [相关解释]
1.借指平民。晋诸葛长民,有武功,历官显要。曾督青扬二州诸军事,领青州刺史,又领晋陵太守,镇丹徒。长民骄纵贪侈,不恤政事,所在残虐,为百姓所苦。常惧刘裕绳之以法,乃叹曰"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机危。今日欲为丹徒布衣,岂可得也!"后果为刘裕所杀。见《晋书.诸葛长民传》。 2.指南朝宋刘穆之。穆之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丹徒),少时家贫,常就岳家乞食。一日食饱求槟榔,其妻兄弟戏之曰"槟榔消食,君乃常饥,何忽须此?"及穆之为丹阳尹,召妻兄弟饮,至醉饱,令厨人以金盘盛槟榔一斛进之。见《南史.刘穆之传》
为政 [相关解释]
1.治理国家;执掌国政。 2.指执政者。 3.处理政事。 4.做主。 5.作宫。
乏事 [相关解释]
1.谓政事无人办理。
乱政 [相关解释]
1.败坏政治。 2.腐败的政治。暴政。 3.治理政事。
了事痴 [相关解释]
1.犹言办事迷。指醉心政事。语出《晋书.傅咸传》"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
事制 [相关解释]
1.谓政事的制度﹑法度。
事统 [相关解释]
1.事务。多指政事﹑军务。
事节 [相关解释]
1.行事得当。 2.政事精简。 3.事实情节;事宜。
五官 [相关解释]
1.五行之宫。古代传说中的五神。 2.分司天﹑地﹑神﹑民﹑类物的五种官职。 3.殷周时分掌政事的五个高级官职。 4.泛指百官。 5.古代宫中女官名。 6.指五官中郎将。 7.司历之官。 8.人体五种器官。耳﹑目﹑鼻﹑口﹑形。或谓耳﹑目﹑鼻﹑口﹑心。 9.人体五种器官。中医学谓鼻﹑目﹑口﹑舌﹑耳。 10.人体五种器官。指眼﹑耳﹑鼻﹑喉﹑口。 11.人体五种器官。通常指耳﹑目﹑口﹑鼻﹑身;亦多用以指脸上的器官。
五房 [相关解释]
1.唐宋中书省下分管行政事务的五个部门。
亮采 [相关解释]
1.辅佐政事。
亲事 [相关解释]
1.亲自治理政事。 2.婚事。 3.见"亲事官"。
从政 [相关解释]
1.参与政事;处理政事。 2.指服官役。
仗马 [相关解释]
1.皇帝仪仗队所用的马。装饰华丽,通常用于朝会﹑祀典﹑出巡等。 2.比喻坐享俸禄而不敢言事之官。语出《新唐书.奸臣传.李林甫》"林甫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补阙杜琿再上书言政事,斥为下邽令。因以语动其余曰'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虽欲不鸣,得乎?'由是谏争路絶。"
任政 [相关解释]
1.执政。 2.指所担负的职责﹑政事。
伊犁将军 [相关解释]
即总统伊犁等处将军”。清朝在新疆地区设置的职官。1762年始设,统掌新疆地区军政事务。1884年新疆建省后,主要负责北疆防务。辛亥革命后废。
伐枳 [相关解释]
1.《后汉书.岑彭传》"﹝岑熙﹞迁魏郡太守,招聘隐逸,与参政事,无为而化。视事二年,舆人歌之曰'我有枳棘,岑君伐之;我有蟊贼,岑君遏之。'"后因以"伐枳"为颂扬官吏善政的典故。
伤锦 [相关解释]
1.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后因以"伤锦"谓不熟习政事而出任职官必将贻误公务。
位卑言高 [相关解释]
1.谓在下位而议论高官主管的政事。语出《孟子.万章下》"位卑而言高,罪也。"
余议 [相关解释]
1.谓馀留可议的政事。
使相 [相关解释]
1.唐代中期凡为宰相者必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故称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衔的节度使为使相。宋初因之,以亲王﹑留守﹑节度使加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者皆谓之使相,实际上不主政事。如王安石罢相后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即其例。明代官场中用以称以辅臣身分督师者,清代用以称呼兼大学士的总督。
依隐 [相关解释]
1.依据;凭借。 2.对政事既有所近,又无为如隐,谓依违于政事和隐居之间。
信书 [相关解释]
1.犹言信史。指纪录皇帝言行和一朝政事的"实录"。
修事 [相关解释]
1.指治理政事。 2.成事,解决问题。 3.特指治馔之事。
修职 [相关解释]
1.处理政事。职,事。 2.尽职。
倦勤 [相关解释]
1.谓帝王厌倦于政事的辛劳。语出《书.大禹谟》"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孔传"言已年老,厌倦万机。"
公署 [相关解释]
①旧时公务员办公的处所。②办理地方行政事务的机关专员公署。
兰阇 [相关解释]
1.亦作"兰奢"。 2.梵语或伊朗语译音。为褒赞之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王丞相拜扬州,宾客数百人并加沾接,人人有说色。唯有临海一客姓任及数胡人为未洽。公因便还到过任边云'君出,临海便无复人。'任大喜说。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阇,兰阇。'群胡同笑,四坐并欢。"《朱子语类》卷一三六"王导为相,只周旋人过一生,谓胡僧曰'兰奢,兰奢。'乃胡语之藵誉者也。"一说,即兰若。见宋王应麟《困学纪闻.杂识》◇人亦间有用之者。
共政 [相关解释]
1.共掌政事。
共理 [相关解释]
1.指共同治理政事。
兴事 [相关解释]
1.兴建政事。 2.指兴建土木之事。 3.引起事端。
养政 [相关解释]
1.治理政事。
兼政 [相关解释]
1.兼治政事。旧指士人为官。
内宰相 [相关解释]
1.唐王琚常参与重要政事,当时号"内宰相"。
内政 [相关解释]
1.国家内部的政治事务。 2.宫内的行政事务。 3.家政;家内的事务。 4.借指妻子。
内朝 [相关解释]
1.古代天子﹑诸侯处理政事和休息的场所。对外朝而言。"内朝"有二一在路门外,为天子﹑诸侯处理政事之处,亦谓之"治朝";一在路门内之路寝,为天子﹑诸侯处理政事后休息之所,亦谓之"燕朝"。卿﹑大夫治其邑事之处也称"内朝"。 2.指中宫。皇后住处。 3.指中原朝廷。
内谋 [相关解释]
1.内心思虑﹑谋划。 2.谓参与机要,谋划政事。 3.暗中谋划。
冉季 [相关解释]
1.春秋时冉求和仲由的合称。冉求,字子有,亦称冉有。仲由,字季路,一字子路。二人皆孔子弟子,长于政事。古代认为他们是为政者的楷模。
册对 [相关解释]
1.对答皇帝书于诏册的政事﹑经义等设问。
力政 [相关解释]
1.以武力为政,暴政。 2.努力于政事。
勤人 [相关解释]
1.犹勤民。谓操劳政事,尽力于百姓。
勤倦 [相关解释]
1.犹倦勤。指皇帝倦于政事或居于高位的官员辞官告退。
勤政 [相关解释]
1.勤劳于政事。
勤政聚会 [相关解释]
1.元代制度名。谓官员应勤于政事,按时到衙早聚。
匡政 [相关解释]
1.辅佐政事。
卧治 [相关解释]
1.西汉时汲黯为东海太守﹐"多病﹐卧闺合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后召为淮阳太守﹐不受。武帝曰"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见《史记.汲郑列传》◇因以"卧治"谓政事清简﹐无为而治。
卿士 [相关解释]
1.指卿﹑大夫◇用以泛指官吏。 2.周王朝的执政者。总管王朝的政事。
厘务 [相关解释]
1.管理政事。 2.厘捐。
召对 [相关解释]
1.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台阁 [相关解释]
指尚书台,辅佐皇帝直接处理政事的官署◇泛称中央政府机关事归台阁|入台阁辅政。
司政 [相关解释]
1.掌管政事的人。
吁咈都俞 [相关解释]
1.《书.尧典》"帝曰'吁!咈哉!'"又《益稷》"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吁,不同意;咈,反对;都,赞美;俞,同意。本以表示尧﹑舜﹑禹等讨论政事时发言的语气,后用以赞美君臣间论政之和洽。
吃虀宰相 [相关解释]
1.指宋范仲淹。仲淹少时家贫,读书山寺,断虀块粥而食,官至枢密副使,进参知政事。事见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九引宋文莹《湘山野录》。
同三品 [相关解释]
1.唐代任宰相者之衔名。唐不设宰相之名,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掌宰相之权。以他官居宰相之职者,亦假以他名,如参议得失﹑参知政事◇李绩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意即同侍中﹑中书令。"同三品"之名盖起于此。高宗以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高品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除外。其后改易官名,而张文瓘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三品"入衔自此始。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一》。
同寅协恭 [相关解释]
1.《书.皋陶谟》"百僚师师,百工惟时……同寅协恭,和衷哉。"孔传"使同敬合恭而和善。"此皋陶在帝舜前对禹所说的话◇用为同僚恭谨事君,共襄政事之典。
吏事 [相关解释]
1.政事,官务。 2.指刑狱之事。
吏政 [相关解释]
1.官吏的政绩。 2.犹政事。
噶布伦 [相关解释]
1.亦称"噶伦"。亦称"噶隆"。 2.藏语。旧西藏地方政府主管行政事务的官员,由清政府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喇嘛挑选,具奏任命。
四科 [相关解释]
1.孔门四种科目。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2.南朝宋东观设置的四门学科。指儒学﹑玄学﹑文学﹑史学。 3.汉代举士的四种科目。 4.指汉代以德行举士的四条标准。 5.唐高宗时举荐人才的四条标准。即孝悌力行﹑经史儒术﹑藻思词锋﹑廉平强直。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四科》。 6.人品四等。即容悦之凡臣﹑社稷之臣﹑天民﹑大人。《孟子.尽心上》"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7.诗文的四种形式。即奏议
坐啸 [相关解释]
1.亦作"坐啸"。 2.闲坐吟啸。东汉成瑨少修仁义,笃学,以清名见,任南阳太守,用岑晊(字公孝)为功曹,公事悉委岑办理,民间为之谣曰"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见《后汉书.党锢传序》◇因以"坐啸"指为官清闲或不理政事。
坐而论道 [相关解释]
1.古指王公大臣陪侍帝王议论政事。 2.指坐下来谈论各项事理。 3.指脱离实际,空谈大道理。
堂印 [相关解释]
1.宰相居政事堂所用的官印。 2.骰子掷双重四称为堂印。
堂厨 [相关解释]
1.政事堂的公膳房。
堂案 [相关解释]
1.唐代宰相政事堂的文书档案。
堂老 [相关解释]
1.唐宰相治事之所为政事堂,亦称中书堂,故宰相彼此尊称为堂老。 2.谓母亲。见清翟灏《通俗编.称谓》。
堂除 [相关解释]
1.堂下的台阶。 2.宋制,京官﹑选人一般由吏部选差,其有特殊勋劳者,得由政事堂直接奏注差遣,称"堂除"。
堂食 [相关解释]
1.唐时政事堂的公膳。据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载,每朝会罢,宰相百僚会食都堂,故名。 2.泛指公署膳食。
堂餐 [相关解释]
1.唐时政事堂的公膳。
堂饭 [相关解释]
1.宰相政事堂的公膳。
堂馔 [相关解释]
1.唐时政事堂的公膳。
夏政 [相关解释]
1.夏朝的政治﹑政事。
外事 [相关解释]
1.古代指外土诸侯奉行王事。《书.康诰》"外事,汝陈时臬,司师兹殷罚有伦。"孔传"言外土诸侯奉王事,汝当布陈是法,司牧其众及此殷家刑罚有伦理者兼用之。"一说谓在外朝听狱之事。参见清孙星衍《尚书古今文注疏》。亦指境外之事。 2.古代指郊祭或田猎之事。亦指对外联合或用兵。 3.朝廷政事。与宫内之事称内事相对。 4.世事;家庭或个人以外的事。 5.指外交事务。 6.指男色之事。
外典 [相关解释]
1.佛教徒称佛书以外的典籍为外典。 2.指与某种著作相关的另一种著作。 3.谓在外掌管(军政事务)。
外治 [相关解释]
1.指政事,国事,与"内职"相对。 2.中医学名词。如外科手术﹑针灸﹑推拿及药物熏﹑熨﹑敷﹑贴等法均属外治。与"内治"相对言。
天牧 [相关解释]
1.为天牧民者。指掌管政事的统治者。
天縡 [相关解释]
1.上天之事。 2.指朝廷政事。
姜后脱簪 [相关解释]
1.汉刘向《列女传.周宣姜后》"周宣姜后者,齐侯之女也。贤而有德,事非礼不言,行非礼不动。宣王常早卧晏起,后夫人不出房,姜后脱簪珥,待罪于永巷,使其傅母通言于王曰'妾之不才,妾之淫心见矣,至使君王失礼而晏朝,以见君王乐色而忘德也……敢请婢子之罪。'王曰'寡人不德,實自有过,非夫人之罪也。'遂复姜后,而勤于政事。"后用为后妃辅主以礼的典实。
宋太祖(927-976) [相关解释]
即赵匡胤”。宋王朝的建立者。涿州(治今河北涿州)人◇周时任殿前都点检,执掌兵权。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国号宋,都东京(河南开封)。先后攻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并加强对北方契丹的防御。削夺禁军将领和藩镇兵权,派文臣带京官衔到各州去做长官,遣使臣分掌地方财政以加强中央集权。设副相(参知政事),由枢密使掌兵,三司使理财,以分散宰相权力。选精壮地方兵为中央禁军,以削弱地方兵力。立更戍法,使兵将不相知,以防将领拥兵自重,结束了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实録 [相关解释]
1.符合实际的记载。 2.如实记载;真实地记录。 3.中国封建时期编年史的一种,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最早见于记载的有南朝梁周兴嗣等的《梁皇帝实录》,记载武帝事。已散佚。见《隋书.经籍志二》。至唐初由史臣撰已故皇帝一朝政事为实录,成为定制◇世沿之。明清两朝,设有实录馆,所存实录较多。今存最早的有唐韩愈的《顺宗实录》。 4.私人记载祖先事迹的文字,有时也称实录。如唐李翱有《皇祖实录》。
宰执 [相关解释]
1.指宰相等执掌国家政事的重臣。
宵衣 [相关解释]
1.天不亮就穿衣起身。旧时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 2.黑色的丝服。古代妇女助祭时所穿。宵,通"绡"。
宿治 [相关解释]
1.谓办理政事拖沓迟延。
寝阁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日常处理政事的便殿。 2.搁置。
小治 [相关解释]
1.小的政事。 2.略有政绩。 3.进行小规模的治理。
局察 [相关解释]
1.指视理政事。
干政 [相关解释]
干预政事宦官~。
干断 [相关解释]
1.帝王的裁决。 2.帝王裁决政事的权力。
平县 [相关解释]
1.指政务简易的一般县分『代县治以政事繁简分剧县﹑平县。
平章 [相关解释]
1.评处;商酌。 2.品评。 3.古代官名。唐代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为宰相,因官高权重,不常设置,选任其他官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简称"同平章事",同参国事。唐睿宗时又有平章军国重事之称。宋因之,专由年高望重的大臣担任,位在宰相之上。金元有平章政事,位次于丞相。元代之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则为地方高级长官。简称平章。明初仍沿袭,不久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