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91 查到相关政令的内容。
带有政令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正
[相关解释]
1.谓统一法度政令。 2.犹言一匡。 3.一经端正。
1.谓统一法度政令。 2.犹言一匡。 3.一经端正。
上令
[相关解释]
1.国君的政令。
1.国君的政令。
业令
[相关解释]
1.国事与政令。
1.国事与政令。
业命
[相关解释]
1.国事与政令。
1.国事与政令。
中书省
[相关解释]
官署名。始设于魏晋,是奉皇帝意旨掌机要、发政令的中央机构。隋代改为内史省、内书省。至唐代,国家政令由中书省制定,经门下省审复,交尚书省执行。元代废门下、尚书两省,由中书省总领百官,成为国家政务中枢。明初袭元制,1380年中书省被革去。
官署名。始设于魏晋,是奉皇帝意旨掌机要、发政令的中央机构。隋代改为内史省、内书省。至唐代,国家政令由中书省制定,经门下省审复,交尚书省执行。元代废门下、尚书两省,由中书省总领百官,成为国家政务中枢。明初袭元制,1380年中书省被革去。
为命
[相关解释]
1.撰写政令﹑盟会的文辞。
1.撰写政令﹑盟会的文辞。
主令
[相关解释]
1.古代王室婚嫁时的主持者。 2.犹主使。 3.主持政令。
1.古代王室婚嫁时的主持者。 2.犹主使。 3.主持政令。
乡约
[相关解释]
1.犹言乡规民约。适用于本乡本地的规约。 2.明清时乡中小吏。由县官任命,负责传达政令,调解纠纷。
1.犹言乡规民约。适用于本乡本地的规约。 2.明清时乡中小吏。由县官任命,负责传达政令,调解纠纷。
修令
[相关解释]
1.确定政令。
1.确定政令。
偏令
[相关解释]
1.偏颇的政令。《庄子.田子方》"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一说,偏通"篇",篇令,犹策令。参阅杨树达《积微居读书记.庄子拾遗》。
1.偏颇的政令。《庄子.田子方》"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一说,偏通"篇",篇令,犹策令。参阅杨树达《积微居读书记.庄子拾遗》。
六遂
[相关解释]
1.周制京城外百里之外二百里之内分为六遂﹐每遂有遂人掌其政令。
1.周制京城外百里之外二百里之内分为六遂﹐每遂有遂人掌其政令。
刑政
[相关解释]
1.刑法政令。
1.刑法政令。
前锋营
[相关解释]
1.清代京师禁卫军之一。分左﹑右两翼﹐各置统领﹐由王公大臣兼任﹐掌前锋政令。营兵由蒙古﹑满族健锐者充任﹐按时训练﹐大阅时为前锋﹐皇帝巡车时为警卫。参阅《清史稿·职官志四》。
1.清代京师禁卫军之一。分左﹑右两翼﹐各置统领﹐由王公大臣兼任﹐掌前锋政令。营兵由蒙古﹑满族健锐者充任﹐按时训练﹐大阅时为前锋﹐皇帝巡车时为警卫。参阅《清史稿·职官志四》。
十三行
[相关解释]
1.法帖名。晋王献之所书《洛神赋》真迹,至南宋时仅存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故名。今传本有玉版十三行﹑柳跋十三行两种。参阅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十一。 2.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行数并不固定。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蓖交纳外洋税饷﹑规礼,传达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务人员等义务;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1842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乃日趋没落。相传十三行名称起于明代,意义不详。俗亦称"洋行"﹑"洋货行"﹑"外洋行"。 3.清代天津脚夫﹑挑夫等苦工的组织。
1.法帖名。晋王献之所书《洛神赋》真迹,至南宋时仅存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故名。今传本有玉版十三行﹑柳跋十三行两种。参阅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十一。 2.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行数并不固定。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蓖交纳外洋税饷﹑规礼,传达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务人员等义务;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1842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乃日趋没落。相传十三行名称起于明代,意义不详。俗亦称"洋行"﹑"洋货行"﹑"外洋行"。 3.清代天津脚夫﹑挑夫等苦工的组织。
南书房
[相关解释]
1.在北京故宫干清宫西南隅,本清康熙帝早年读书处◇选调翰林或翰林出身之官员到里面当值,除应制撰写文字外,并遵照皇帝旨意起草诏令,一度成为发布政令的地方。雍正间军机处成立后,即专司文词书画之事。
1.在北京故宫干清宫西南隅,本清康熙帝早年读书处◇选调翰林或翰林出身之官员到里面当值,除应制撰写文字外,并遵照皇帝旨意起草诏令,一度成为发布政令的地方。雍正间军机处成立后,即专司文词书画之事。
县廷
[相关解释]
1.亦作"县庭"。 2.古称县官行使政令的处所。
1.亦作"县庭"。 2.古称县官行使政令的处所。
县正
[相关解释]
1.官名。周时为地官之属,位次遂大夫。遂有五县,县正掌一县政令征比。 2.官名。隋炀帝时,将县尉改为县正。
1.官名。周时为地官之属,位次遂大夫。遂有五县,县正掌一县政令征比。 2.官名。隋炀帝时,将县尉改为县正。
双十协定
[相关解释]
即《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1945年10月10日国共代表在重庆经过谈判,签字达成的会谈纪要。共十二条。主要内容有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身体、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等。但在解放区政权和军队等根本问题上,国民党在统一军令”、政令”的借口下,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
即《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1945年10月10日国共代表在重庆经过谈判,签字达成的会谈纪要。共十二条。主要内容有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身体、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等。但在解放区政权和军队等根本问题上,国民党在统一军令”、政令”的借口下,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
发政
[相关解释]
1.发布政令;施行政治措施。
1.发布政令;施行政治措施。
台省
[相关解释]
1.汉的尚书台﹐三国魏的中书省﹐都是代表皇帝发布政令的中枢机关◇因以"台省"指政府的中央机构。南北朝以来﹐虽然尚书台已多改称尚书省﹐并逐渐形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权的制度﹐但"台省"之称仍沿用不变。 2.唐代有时亦将三和公御史台合称为"台省"。
1.汉的尚书台﹐三国魏的中书省﹐都是代表皇帝发布政令的中枢机关◇因以"台省"指政府的中央机构。南北朝以来﹐虽然尚书台已多改称尚书省﹐并逐渐形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权的制度﹐但"台省"之称仍沿用不变。 2.唐代有时亦将三和公御史台合称为"台省"。
周网
[相关解释]
1.指周代的政令。网,比喻法纪。
1.指周代的政令。网,比喻法纪。
善政
[相关解释]
1.妥善的法则。 2.清明的政治;良好的政令。 3.良好的政绩。 4.泛指良好的管理。
1.妥善的法则。 2.清明的政治;良好的政令。 3.良好的政绩。 4.泛指良好的管理。
四海承风
[相关解释]
1.谓政令﹑教化通行于天下。
1.谓政令﹑教化通行于天下。
地事
[相关解释]
1.古代从事农牧业﹑掌管山泽园圃的官员。《周礼.地官.载师》"掌任土之法,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孙诒让正义"案'地事'与《小司徒》'以任地事'﹑《土均》'以均地事'义并同。《注》云'地事谓农牧衡虞也。'《注》云'地事,农圃之职。'"一说﹐谓土质。见林尹《周礼今注今译》。 2.大地的性质。 3.谓祭祀大地之神。
1.古代从事农牧业﹑掌管山泽园圃的官员。《周礼.地官.载师》"掌任土之法,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孙诒让正义"案'地事'与《小司徒》'以任地事'﹑《土均》'以均地事'义并同。《注》云'地事谓农牧衡虞也。'《注》云'地事,农圃之职。'"一说﹐谓土质。见林尹《周礼今注今译》。 2.大地的性质。 3.谓祭祀大地之神。
天政
[相关解释]
1.谓自然的制约犹如政令﹑律令。也指天的职能。
1.谓自然的制约犹如政令﹑律令。也指天的职能。
威令
[相关解释]
1.指政令﹑军令。
1.指政令﹑军令。
威命
[相关解释]
1.指军令,政令。 2.犹威信,威望。 3.犹威权。谓权力威势。
1.指军令,政令。 2.犹威信,威望。 3.犹威权。谓权力威势。
宣慰
[相关解释]
1.谓大臣代表皇帝视察某一地区,宣扬政令,安抚百姓。
1.谓大臣代表皇帝视察某一地区,宣扬政令,安抚百姓。
尊命
[相关解释]
1.尊崇政令。 2.对对方嘱托的敬称。
1.尊崇政令。 2.对对方嘱托的敬称。
尚书
[相关解释]
①亦称《书》。儒家经典之一。为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书中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事实上其中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②官名。始于战国,掌管文书『武帝时地位逐渐重要。东汉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唐代中央首要机关分为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执行政令。宋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谈,行政全归尚书省。明代以后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相当于国务大臣。
①亦称《书》。儒家经典之一。为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书中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事实上其中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②官名。始于战国,掌管文书『武帝时地位逐渐重要。东汉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唐代中央首要机关分为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执行政令。宋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谈,行政全归尚书省。明代以后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相当于国务大臣。
山虞
[相关解释]
1.《周礼》地官的属官。掌管山林的政令。《周礼.地官.山虞》"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贾公彦疏"此山林并云者,自是山内之林,即山虞兼掌之。"后亦借称掌管山林的官署。
1.《周礼》地官的属官。掌管山林的政令。《周礼.地官.山虞》"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贾公彦疏"此山林并云者,自是山内之林,即山虞兼掌之。"后亦借称掌管山林的官署。
工部
[相关解释]
1.古代官署名『代有民曹,魏晋有左民﹑起部,隋唐因北周工部旧名总设工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长官为工部尚书。历代相沿不改。清末改为农工商部。
1.古代官署名『代有民曹,魏晋有左民﹑起部,隋唐因北周工部旧名总设工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长官为工部尚书。历代相沿不改。清末改为农工商部。
布令
[相关解释]
1.颁布政令;发布命令。
1.颁布政令;发布命令。
异政
[相关解释]
1.各自为政。 2.不同往常的政令措施。 3.优异的政绩。
1.各自为政。 2.不同往常的政令措施。 3.优异的政绩。
强政
[相关解释]
1.猛急的政令。
1.猛急的政令。
德令
[相关解释]
1.施恩德的政令。
1.施恩德的政令。
托孤寄命
[相关解释]
1.《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邢昺疏﹕"可以托六尺之孤者﹐谓可委托以幼少之君也。若周公﹑霍光也﹔可以寄百里之命者﹐谓君在亮阴﹐可当国摄君之政令也。"后以"托孤寄命"指受遗命托付辅助幼君﹔或君主居丧时﹐受命摄理朝政。亦泛指付托以非常之重任。
1.《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邢昺疏﹕"可以托六尺之孤者﹐谓可委托以幼少之君也。若周公﹑霍光也﹔可以寄百里之命者﹐谓君在亮阴﹐可当国摄君之政令也。"后以"托孤寄命"指受遗命托付辅助幼君﹔或君主居丧时﹐受命摄理朝政。亦泛指付托以非常之重任。
攫醳
[相关解释]
1.谓弹琴时琴弦一张一弛。语本《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醳之愉者﹐政令也。"
1.谓弹琴时琴弦一张一弛。语本《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醳之愉者﹐政令也。"
政令
[相关解释]
1.政策和法令。
1.政策和法令。
政出多门
[相关解释]
1.政令由许多部门发出。指领导无力,权力分散。语本《左传.成公十六年》"鲁之有季孟,犹晋之有栾范也,政令于是乎成。今其谋曰'晋政多门,不可从也。'"
1.政令由许多部门发出。指领导无力,权力分散。语本《左传.成公十六年》"鲁之有季孟,犹晋之有栾范也,政令于是乎成。今其谋曰'晋政多门,不可从也。'"
政刑
[相关解释]
1.政令和刑罚。
1.政令和刑罚。
政号
[相关解释]
1.犹政令。
1.犹政令。
政条
[相关解释]
1.犹政令。
1.犹政令。
政由己出
[相关解释]
1.政令由一己发出。指把持大权,独断专行。语本《史记.项羽本纪》"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1.政令由一己发出。指把持大权,独断专行。语本《史记.项羽本纪》"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文令
[相关解释]
1.关于文教的政令。
1.关于文教的政令。
施令
[相关解释]
1.施行政令;施行教令。
1.施行政令;施行教令。
施命
[相关解释]
1.施行政令;施行教令。
1.施行政令;施行教令。
时禁
[相关解释]
1.对非时出入的人予以制止。 2.当时的政令﹑禁令。
1.对非时出入的人予以制止。 2.当时的政令﹑禁令。
朔政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每年季冬颁发来年的历日与政令﹐诸侯受而行之。
1.古代帝王每年季冬颁发来年的历日与政令﹐诸侯受而行之。
期会
[相关解释]
1.约期聚集。 2.指期限。 3.机缘;机会。 4.一定的时间。 5.谓在规定的期限内实施政令。多指有关朝廷或官府的财物出入。
1.约期聚集。 2.指期限。 3.机缘;机会。 4.一定的时间。 5.谓在规定的期限内实施政令。多指有关朝廷或官府的财物出入。
本政
[相关解释]
1.指朝廷政令。 2.指农事。
1.指朝廷政令。 2.指农事。
柘火
[相关解释]
1.《周礼.夏官.司爟》"司爟掌行火之政令"郑玄注引鄹子曰"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榓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后因以"柘火"代指季夏的火星。
1.《周礼.夏官.司爟》"司爟掌行火之政令"郑玄注引鄹子曰"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榓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后因以"柘火"代指季夏的火星。
楚狂
[相关解释]
1.《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邢昺疏"接舆,楚人,姓陆名通,字接舆也。昭王时,政令无常,乃披发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也。"后常用为典,亦用为狂士的通称。
1.《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邢昺疏"接舆,楚人,姓陆名通,字接舆也。昭王时,政令无常,乃披发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也。"后常用为典,亦用为狂士的通称。
正令
[相关解释]
1.即使;纵使。 2.正常的时令。 3.政令。政府公布的法令。
1.即使;纵使。 2.正常的时令。 3.政令。政府公布的法令。
水虞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名。掌管川泽的政令。
1.古代官名。掌管川泽的政令。
水部
[相关解释]
1.官名。魏置水部郎,晋设水部曹郎,隋唐至宋均以水部为工部四司之一,明清改为都水司,掌有关水道之政令。相沿仍以水部为工部司官的一般称呼。参阅《通典.职官五》﹑《历代职官表》卷二。 2.指南朝梁文学家何逊。逊官至尚书水部郎,故称。
1.官名。魏置水部郎,晋设水部曹郎,隋唐至宋均以水部为工部四司之一,明清改为都水司,掌有关水道之政令。相沿仍以水部为工部司官的一般称呼。参阅《通典.职官五》﹑《历代职官表》卷二。 2.指南朝梁文学家何逊。逊官至尚书水部郎,故称。
治令
[相关解释]
1.犹政令。
1.犹政令。
治号
[相关解释]
1.犹政令。
1.犹政令。
浇苛
[相关解释]
1.谓社会风气浮薄,政令苛刻。
1.谓社会风气浮薄,政令苛刻。
清明火
[相关解释]
1.《周礼.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郑司农注引鄹子曰"春取榆柳之火。"古代寒食禁火,唐宋在清明时取榆柳火赏赐近臣﹑戚里等,故称为清明火。
1.《周礼.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郑司农注引鄹子曰"春取榆柳之火。"古代寒食禁火,唐宋在清明时取榆柳火赏赐近臣﹑戚里等,故称为清明火。
王政
[相关解释]
1.国君的政令。 2.犹王道,仁政。
1.国君的政令。 2.犹王道,仁政。
班政
[相关解释]
1.颁布政令。
1.颁布政令。
疵政
[相关解释]
1.非议政事。 2.有弊病﹑不完善的政令。
1.非议政事。 2.有弊病﹑不完善的政令。
百里之命
[相关解释]
1.指国君的政令。百里﹐指诸侯国。
1.指国君的政令。百里﹐指诸侯国。
皇教
[相关解释]
1.皇帝的教化﹑政令。
1.皇帝的教化﹑政令。
礼义廉耻
[相关解释]
指崇礼、行义、廉洁、知耻。是管仲协助齐桓公推行政令时所依循的准则。
指崇礼、行义、廉洁、知耻。是管仲协助齐桓公推行政令时所依循的准则。
礼部
[相关解释]
1.官署名。本为西汉时尚书的客曹。三国魏时有祠部,北魏有仪曹,北周始称礼部。隋唐以后为六部之一,包括客曹及祠部之职掌,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之政令,长官为礼部尚书。历代相沿不改。清末废部,改设典礼院。
1.官署名。本为西汉时尚书的客曹。三国魏时有祠部,北魏有仪曹,北周始称礼部。隋唐以后为六部之一,包括客曹及祠部之职掌,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之政令,长官为礼部尚书。历代相沿不改。清末废部,改设典礼院。
秩叙
[相关解释]
1.谓依班次受禄。《周礼.天官.宫伯》﹕"掌其政令﹐行其秩叙﹐作其徒役之事。"贾公彦疏﹕"秩﹐谓依班次受禄﹔叙者﹐才蓺高下为次第。"一说﹐秩叙谓士庶子更番宿卫之次第。一月之次谓之秩﹐一岁之次谓之叙。见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八。 2.正常的次序。 3.犹秩序﹐次第。
1.谓依班次受禄。《周礼.天官.宫伯》﹕"掌其政令﹐行其秩叙﹐作其徒役之事。"贾公彦疏﹕"秩﹐谓依班次受禄﹔叙者﹐才蓺高下为次第。"一说﹐秩叙谓士庶子更番宿卫之次第。一月之次谓之秩﹐一岁之次谓之叙。见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八。 2.正常的次序。 3.犹秩序﹐次第。
荒政
[相关解释]
1.赈济饥荒的政令或措施。
1.赈济饥荒的政令或措施。
藩镇割据
[相关解释]
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其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们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唐代中央政府屡图削弱藩镇,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续近两个世纪,至北宋初结束。
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其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们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唐代中央政府屡图削弱藩镇,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续近两个世纪,至北宋初结束。
虐威
[相关解释]
1.以暴政令人畏服。
1.以暴政令人畏服。
裘韘
[相关解释]
1.相传孔子初相鲁,鲁人谤诵之曰"麛裘而韠,投之无戾;韠而麛裘,投之无邮。"及三年政成,化行,民又作诵曰"衮衣章甫,实获我所;章甫衮衣,惠我无私。"事见《回氏春秋.乐成》﹑《孔丛子.陈士义》。麛裘,古时常服。韠即蔽膝,古时朝祭之服。二者不共用◇以"裘韘"比喻不为时人所习惯的政令。
1.相传孔子初相鲁,鲁人谤诵之曰"麛裘而韠,投之无戾;韠而麛裘,投之无邮。"及三年政成,化行,民又作诵曰"衮衣章甫,实获我所;章甫衮衣,惠我无私。"事见《回氏春秋.乐成》﹑《孔丛子.陈士义》。麛裘,古时常服。韠即蔽膝,古时朝祭之服。二者不共用◇以"裘韘"比喻不为时人所习惯的政令。
角人
[相关解释]
1.周代官名。执掌以时征收犀象麋鹿等兽的齿角,以当邦赋之政令。见《周礼.地官.角人》。
1.周代官名。执掌以时征收犀象麋鹿等兽的齿角,以当邦赋之政令。见《周礼.地官.角人》。
论道
[相关解释]
1.谋虑治国的政令。 2.议论﹑阐明道理。
1.谋虑治国的政令。 2.议论﹑阐明道理。
设政
[相关解释]
1.施行政令。
1.施行政令。
赋政
[相关解释]
1.颁布政令。赋,通"敷"。 2.分配或处理政务。
1.颁布政令。赋,通"敷"。 2.分配或处理政务。
赐火
[相关解释]
1.《周礼.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谓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秋取柞榓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唐宋唯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戚里。
1.《周礼.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谓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秋取柞榓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唐宋唯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戚里。
遂伯
[相关解释]
1.北周官名。佐县乡长官掌管政令戒禁。
1.北周官名。佐县乡长官掌管政令戒禁。
遂大夫
[相关解释]
1.周代官名。地官之属。为一遂之长,掌管政令。
1.周代官名。地官之属。为一遂之长,掌管政令。
遂师
[相关解释]
1.周代官名。地官之属。佐遂人掌管政令戒禁。
1.周代官名。地官之属。佐遂人掌管政令戒禁。
邪政
[相关解释]
1.指背离王道的政令﹑政策。
1.指背离王道的政令﹑政策。
酒官
[相关解释]
1.执掌造酒及有关政令的官员。
1.执掌造酒及有关政令的官员。
酒政
[相关解释]
1.有关酒的酿造﹑买卖及税收等方面的政令。 2.酒令。
1.有关酒的酿造﹑买卖及税收等方面的政令。 2.酒令。
酒正
[相关解释]
1.《周礼》官名,掌有关酒的政令,为酒官之长。《周礼.天官.酒正》"﹝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郑玄注"酒正,酒官之长。"后用以称朝廷的酒官。
1.《周礼》官名,掌有关酒的政令,为酒官之长。《周礼.天官.酒正》"﹝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郑玄注"酒正,酒官之长。"后用以称朝廷的酒官。
闾师
[相关解释]
1.周代官名。《周礼.地官.闾师》"闾师掌国中及四郊之人民﹑六畜之数﹐以任其力﹐以待其政令﹐以时征其赋。"后借指地方小官。
1.周代官名。《周礼.地官.闾师》"闾师掌国中及四郊之人民﹑六畜之数﹐以任其力﹐以待其政令﹐以时征其赋。"后借指地方小官。
陆通
[相关解释]
1.春秋楚人﹐字接舆。昭王时﹐政令无常﹐乃佯狂不仕。时人称为楚狂。 2.道路通达平坦。
1.春秋楚人﹐字接舆。昭王时﹐政令无常﹐乃佯狂不仕。时人称为楚狂。 2.道路通达平坦。
降命
[相关解释]
1.发布下达政令。
1.发布下达政令。
雷动风行
[相关解释]
1.指万物运动变化迅速。 2.比喻推行政令的严厉迅猛。
1.指万物运动变化迅速。 2.比喻推行政令的严厉迅猛。
风令
[相关解释]
1.谓政令正确。旧时以风为天地之号令,能动物通气,故为之比。
1.谓政令正确。旧时以风为天地之号令,能动物通气,故为之比。
马复令
[相关解释]
1.关于因养马而免去徭役﹑赋税的政令。
1.关于因养马而免去徭役﹑赋税的政令。
马官
[相关解释]
1.掌牧马政令的官吏。泛指牧畜管马的人。 2.旧时官员所骑之马。
1.掌牧马政令的官吏。泛指牧畜管马的人。 2.旧时官员所骑之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