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政务的内容。
带有政务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万几
[相关解释]
1.《书.皋陶谟》"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孔传"几,微也,言当戒惧万事之微。"后以"万几"指帝王日常处理的纷繁的政务。 2.泛指执政者处理的各种政务。
1.《书.皋陶谟》"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孔传"几,微也,言当戒惧万事之微。"后以"万几"指帝王日常处理的纷繁的政务。 2.泛指执政者处理的各种政务。
万机
[相关解释]
指当政者日常处理的纷繁的政务日理万机。
指当政者日常处理的纷繁的政务日理万机。
三娘子
[相关解释]
1.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俺答汗之妻。俺答汗死后,主持政务三十年,加强了与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促进了蒙汉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俺答汗之妻。俺答汗死后,主持政务三十年,加强了与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促进了蒙汉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上朝
[相关解释]
1.臣子到朝廷觐见君王,奏事议政。 2.君王到朝廷上处理政务。
1.臣子到朝廷觐见君王,奏事议政。 2.君王到朝廷上处理政务。
东北易帜
[相关解释]
1928年6月奉系军阀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其子张学良任东三省保安司令,派代表与南京国民政府商谈东北易帜,实现中国统一。同年12月29日,张学良、张作相、万福麟等发表通电,实行易帜,服从国民政府。1929年1月7日,成立了以张学良为主席的东北政务委员会。
1928年6月奉系军阀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其子张学良任东三省保安司令,派代表与南京国民政府商谈东北易帜,实现中国统一。同年12月29日,张学良、张作相、万福麟等发表通电,实行易帜,服从国民政府。1929年1月7日,成立了以张学良为主席的东北政务委员会。
两社
[相关解释]
1.春秋鲁之周社和亳社的合称,两社之间是朝廷处理政务的地方。
1.春秋鲁之周社和亳社的合称,两社之间是朝廷处理政务的地方。
中书省
[相关解释]
官署名。始设于魏晋,是奉皇帝意旨掌机要、发政令的中央机构。隋代改为内史省、内书省。至唐代,国家政令由中书省制定,经门下省审复,交尚书省执行。元代废门下、尚书两省,由中书省总领百官,成为国家政务中枢。明初袭元制,1380年中书省被革去。
官署名。始设于魏晋,是奉皇帝意旨掌机要、发政令的中央机构。隋代改为内史省、内书省。至唐代,国家政令由中书省制定,经门下省审复,交尚书省执行。元代废门下、尚书两省,由中书省总领百官,成为国家政务中枢。明初袭元制,1380年中书省被革去。
临政
[相关解释]
1.亲理政务。
1.亲理政务。
乡师
[相关解释]
1.《周礼》官名。地官司徒之属。每三乡共乡师二人,掌理治下乡的教育行政,并监督乡以下各级行政长官处理政务。 2.春秋齐楚之制,郊内以二千家为一乡,每乡置乡师一人。与周制不同。 3.指地方官吏。
1.《周礼》官名。地官司徒之属。每三乡共乡师二人,掌理治下乡的教育行政,并监督乡以下各级行政长官处理政务。 2.春秋齐楚之制,郊内以二千家为一乡,每乡置乡师一人。与周制不同。 3.指地方官吏。
事役
[相关解释]
1.劳役。 2.政务;公务。 3.指战事。
1.劳役。 2.政务;公务。 3.指战事。
仪幕
[相关解释]
1.指赞理地方政务的幕职。
1.指赞理地方政务的幕职。
众事
[相关解释]
1.众多的政务。亦泛指各种事情。
1.众多的政务。亦泛指各种事情。
佐郡
[相关解释]
1.协理州郡政务。指任州郡的司马﹑通判等职。
1.协理州郡政务。指任州郡的司马﹑通判等职。
佥判
[相关解释]
1.即签判。签书判官厅公事的简称。为宋代各州幕职,协助州长官处理政务及文书案牍。 2.指做佥判官。 3.签名并作判词。
1.即签判。签书判官厅公事的简称。为宋代各州幕职,协助州长官处理政务及文书案牍。 2.指做佥判官。 3.签名并作判词。
六乡
[相关解释]
1.周制王城之外百里以内﹐分为六乡﹐每乡设乡大夫管理政务。 2.王莽时仿周制﹐于长安西都置六乡。
1.周制王城之外百里以内﹐分为六乡﹐每乡设乡大夫管理政务。 2.王莽时仿周制﹐于长安西都置六乡。
六联
[相关解释]
1.古代谓六方面的政务须官府各部门联合行事。
1.古代谓六方面的政务须官府各部门联合行事。
内史
[相关解释]
1.官名。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春秋时沿置。见《周礼.春官.内史》。 2.官名。秦官,掌治理京师『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3.官名。西汉初,诸侯王国置内史,掌民政。历代沿置,隋始废。 4.官名。隋文帝改中书省为内史省,置内史监﹑令各一员。隋炀帝改为内书省。唐高祖武德初复为内史省,三年改为中书省◇亦用以称中书省的官员。 5.古政区名。秦代京畿附近由内史治理,即以官名为名,不称郡。治所在咸阳(今咸阳市东北)。辖境
1.官名。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春秋时沿置。见《周礼.春官.内史》。 2.官名。秦官,掌治理京师『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3.官名。西汉初,诸侯王国置内史,掌民政。历代沿置,隋始废。 4.官名。隋文帝改中书省为内史省,置内史监﹑令各一员。隋炀帝改为内书省。唐高祖武德初复为内史省,三年改为中书省◇亦用以称中书省的官员。 5.古政区名。秦代京畿附近由内史治理,即以官名为名,不称郡。治所在咸阳(今咸阳市东北)。辖境
内廷
[相关解释]
1.内庭。 2.内朝。对外廷而言。清代内廷指干清门内,皇帝召见臣下﹑处理政务之所。军机处﹑南书房等重要机构均设于此。
1.内庭。 2.内朝。对外廷而言。清代内廷指干清门内,皇帝召见臣下﹑处理政务之所。军机处﹑南书房等重要机构均设于此。
刑礼房
[相关解释]
1.唐代中书省属下的政务部门之一,掌管刑﹑礼。
1.唐代中书省属下的政务部门之一,掌管刑﹑礼。
判案
[相关解释]
1.谓政府官员批阅公文,处理政务。 2.犹结论。
1.谓政府官员批阅公文,处理政务。 2.犹结论。
制治
[相关解释]
1.犹言统治。治理政务。
1.犹言统治。治理政务。
制鄙
[相关解释]
1.治理国都以外行政区域的政务。
1.治理国都以外行政区域的政务。
剧县
[相关解释]
1.政务繁重的县分『时有剧县﹑平县之称。
1.政务繁重的县分『时有剧县﹑平县之称。
剧邑
[相关解释]
1.政务繁剧的郡县。
1.政务繁剧的郡县。
剧镇
[相关解释]
1.政务繁剧的藩镇。
1.政务繁剧的藩镇。
剸繁
[相关解释]
1.谓裁处繁剧的政务。
1.谓裁处繁剧的政务。
剸繁决剧
[相关解释]
1.亦作"剸繁治剧"。 2.谓裁处繁剧的政务。
1.亦作"剸繁治剧"。 2.谓裁处繁剧的政务。
功曹
[相关解释]
1.官名『代郡守有功曹史,简称功曹,除掌人事外,得以参预一郡的政务。北齐后称功曹参军。唐时,在府的称为功曹参军,在州的称为司功。 2.吐绶鸟的别名。晋崔豹《古今注.鸟兽》"吐绶鸟,一名功曹。"
1.官名『代郡守有功曹史,简称功曹,除掌人事外,得以参预一郡的政务。北齐后称功曹参军。唐时,在府的称为功曹参军,在州的称为司功。 2.吐绶鸟的别名。晋崔豹《古今注.鸟兽》"吐绶鸟,一名功曹。"
协揆
[相关解释]
1.清代对协办大学士的称呼。意谓协助百揆(指大学士)管理政务。
1.清代对协办大学士的称呼。意谓协助百揆(指大学士)管理政务。
卿事寮
[相关解释]
1.指周朝政府中的大小官吏,见于令尊﹑令彝铭文。在周王及其师保之下,朝廷中最高的官职是卿士。他们经常在王的左右,青铜器铭文中简称为"三左三右"。三左是太史﹑太祝﹑太卜,三右是太宰﹑太宗﹑太士,协助周王执掌政务。
1.指周朝政府中的大小官吏,见于令尊﹑令彝铭文。在周王及其师保之下,朝廷中最高的官职是卿士。他们经常在王的左右,青铜器铭文中简称为"三左三右"。三左是太史﹑太祝﹑太卜,三右是太宰﹑太宗﹑太士,协助周王执掌政务。
叨沓
[相关解释]
1.谓贪婪而荒于政务。
1.谓贪婪而荒于政务。
吕不韦(?-前235)
[相关解释]
战国末年秦国政治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州)大商人,因帮助秦庄襄王继位有功,被任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死后,年幼的嬴政继位,仍任相国,称为仲父”。门下有宾客三千,家僮万人。令宾客编著《吕氏春秋》,汇合先秦各派学说,故有杂家之称。秦王政亲理政务后被免职迁往外地,不久忧惧自杀。
战国末年秦国政治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州)大商人,因帮助秦庄襄王继位有功,被任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死后,年幼的嬴政继位,仍任相国,称为仲父”。门下有宾客三千,家僮万人。令宾客编著《吕氏春秋》,汇合先秦各派学说,故有杂家之称。秦王政亲理政务后被免职迁往外地,不久忧惧自杀。
听政
[相关解释]
1.坐朝处理政务;执政。
1.坐朝处理政务;执政。
听览
[相关解释]
1.听事览文。谓处理政务。
1.听事览文。谓处理政务。
周武王
[相关解释]
西周王朝建立者。姬姓,名发。周文王之子。命吕尚负责军事,命弟周公旦负责政务,继承父志,准备伐商。公元前11世纪中,亲率周军,联合西南各族军队,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打败商军。灭商后建立周朝,并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
西周王朝建立者。姬姓,名发。周文王之子。命吕尚负责军事,命弟周公旦负责政务,继承父志,准备伐商。公元前11世纪中,亲率周军,联合西南各族军队,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打败商军。灭商后建立周朝,并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
地方官
[相关解释]
1.旧称主管地方政务的官员。如知府﹑知县等。
1.旧称主管地方政务的官员。如知府﹑知县等。
守政
[相关解释]
1.关于防守的事务。 2.治理政务。
1.关于防守的事务。 2.治理政务。
宵衣旰食
[相关解释]
天不亮即起身穿衣,天黑了才吃饭。多形容帝王勤于政务,起早摸黑,废寝忘食公在朝三年,宵衣旰食,鞠躬尽瘁。
天不亮即起身穿衣,天黑了才吃饭。多形容帝王勤于政务,起早摸黑,废寝忘食公在朝三年,宵衣旰食,鞠躬尽瘁。
尚书
[相关解释]
①亦称《书》。儒家经典之一。为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书中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事实上其中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②官名。始于战国,掌管文书『武帝时地位逐渐重要。东汉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唐代中央首要机关分为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执行政令。宋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谈,行政全归尚书省。明代以后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相当于国务大臣。
①亦称《书》。儒家经典之一。为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书中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事实上其中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②官名。始于战国,掌管文书『武帝时地位逐渐重要。东汉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唐代中央首要机关分为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执行政令。宋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谈,行政全归尚书省。明代以后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相当于国务大臣。
尚书省
[相关解释]
1.官署名。东汉设置﹐称尚书台﹐或称中台。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曹﹐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唐代曾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称。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长官为尚书令﹐其副职为左右仆射。元代尚书省时置时废;明代各部均直接对君主负责﹐遂不设尚书省;清制同。
1.官署名。东汉设置﹐称尚书台﹐或称中台。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曹﹐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唐代曾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称。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长官为尚书令﹐其副职为左右仆射。元代尚书省时置时废;明代各部均直接对君主负责﹐遂不设尚书省;清制同。
尚书郎
[相关解释]
1.官名。东汉之制﹐取孝廉中之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入台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魏晋以后尚书各曹有侍郎﹑郎中等官﹐综理职务﹐通称为尚书郎。
1.官名。东汉之制﹐取孝廉中之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入台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魏晋以后尚书各曹有侍郎﹑郎中等官﹐综理职务﹐通称为尚书郎。
居摄
[相关解释]
1.因皇帝年幼不能亲政,由大臣代居其位处理政务,谓"居摄"。
1.因皇帝年幼不能亲政,由大臣代居其位处理政务,谓"居摄"。
平县
[相关解释]
1.指政务简易的一般县分『代县治以政事繁简分剧县﹑平县。
1.指政务简易的一般县分『代县治以政事繁简分剧县﹑平县。
应务
[相关解释]
1.处理政务。 2.应酬事务。
1.处理政务。 2.应酬事务。
庶务
[相关解释]
1.各种政务;各种事务。 2.旧时特指机关总务部门主管的各项事务。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
1.各种政务;各种事务。 2.旧时特指机关总务部门主管的各项事务。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
庶政
[相关解释]
1.各种政务。
1.各种政务。
张自忠(1891-1940)
[相关解释]
国民党抗日名将。山东临清人。1916年起在冯玉祥部任职。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曾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天津市市长。七七事变后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北平市市长。平津陷落后去南京。1938年参加徐州会战,在临沂大胜日军板垣师团。同年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5月在湖北宜城壮烈殉国。
国民党抗日名将。山东临清人。1916年起在冯玉祥部任职。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曾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天津市市长。七七事变后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北平市市长。平津陷落后去南京。1938年参加徐州会战,在临沂大胜日军板垣师团。同年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5月在湖北宜城壮烈殉国。
徇务
[相关解释]
1.致力于政务。
1.致力于政务。
拨烦
[相关解释]
1.谓处理繁忙的政务。
1.谓处理繁忙的政务。
握兰
[相关解释]
1.汉应劭《汉官仪》卷上"﹝尚书郎﹞握兰含香,趋走丹墀奏事。"兰,香草◇以"握兰"指皇帝左右处理政务的近臣。 2.古时握兰以赠别。 3.喻孝养父母。
1.汉应劭《汉官仪》卷上"﹝尚书郎﹞握兰含香,趋走丹墀奏事。"兰,香草◇以"握兰"指皇帝左右处理政务的近臣。 2.古时握兰以赠别。 3.喻孝养父母。
政事
[相关解释]
1.政务。 2.谓有处理政治事务的才能。
1.政务。 2.谓有处理政治事务的才能。
政务
[相关解释]
1.行政事务。泛指国家的管理工作。
1.行政事务。泛指国家的管理工作。
政务院
[相关解释]
1.某些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在1954年9月以前我国中央人民政府用此名称,后改称国务院。
1.某些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在1954年9月以前我国中央人民政府用此名称,后改称国务院。
政机
[相关解释]
1.指政务。
1.指政务。
政躬
[相关解释]
1.对执政首脑身体的尊称。犹尊体。 2.借指政务。
1.对执政首脑身体的尊称。犹尊体。 2.借指政务。
施政
[相关解释]
1.实施政务。
1.实施政务。
日理万机
[相关解释]
1.一天要处理成千上万件事务。形容当政者处理政务的繁忙。语本《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
1.一天要处理成千上万件事务。形容当政者处理政务的繁忙。语本《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
札撒
[相关解释]
1.蒙语的音译。意为法令。《元朝秘史》释为"法度"﹑"军法"。亦有"法律"﹑"条例"﹑"政治"等义。南宋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蒙古部始有札撒。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蒙古汗国建立后,渐趋完备,设专人执掌,立"青册",以畏兀儿字记蒙古语,逐渐演变为成文法,称"札撒大典"。每逢新汗即位﹑诸王集会﹑军队调动等国家大事,均聚众颁读,按律遵行。在现代蒙古语中,此词只有"政权"﹑"政务"﹑"政府"等义。
1.蒙语的音译。意为法令。《元朝秘史》释为"法度"﹑"军法"。亦有"法律"﹑"条例"﹑"政治"等义。南宋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蒙古部始有札撒。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蒙古汗国建立后,渐趋完备,设专人执掌,立"青册",以畏兀儿字记蒙古语,逐渐演变为成文法,称"札撒大典"。每逢新汗即位﹑诸王集会﹑军队调动等国家大事,均聚众颁读,按律遵行。在现代蒙古语中,此词只有"政权"﹑"政务"﹑"政府"等义。
机揆
[相关解释]
1.机要政务。
1.机要政务。
次卿
[相关解释]
1.低于卿的政务官。
1.低于卿的政务官。
江总(519-594)
[相关解释]
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梁时,官至太常卿。入陈,官至尚书令,虽居执政之位,而不理政务,专与陈后主游宴宫中,时人称为狎客”。陈亡后一度仕隋,后回江南。诗长于七言,为宫体诗代表作家之一。明人辑有《江令君集》。
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梁时,官至太常卿。入陈,官至尚书令,虽居执政之位,而不理政务,专与陈后主游宴宫中,时人称为狎客”。陈亡后一度仕隋,后回江南。诗长于七言,为宫体诗代表作家之一。明人辑有《江令君集》。
治务
[相关解释]
1.政务。
1.政务。
治国
[相关解释]
1.治理国家政务。 2.安定﹑太平的国家。
1.治理国家政务。 2.安定﹑太平的国家。
治官
[相关解释]
1.治理政务之官员。指天子之臣僚。 2.治理百官。 3.尽职。
1.治理政务之官员。指天子之臣僚。 2.治理百官。 3.尽职。
治干
[相关解释]
1.处理政务的干才。
1.处理政务的干才。
治职
[相关解释]
1.治理政务之职事。 2.处理职务。
1.治理政务之职事。 2.处理职务。
添差
[相关解释]
1.宋制,凡授正官,皆作计给禄俸的虚衔,实不任事。内外政务则于正官外另立他官主管﹐称"差遣"。凡于差遣员额外增添的差遣,叫"添差"。
1.宋制,凡授正官,皆作计给禄俸的虚衔,实不任事。内外政务则于正官外另立他官主管﹐称"差遣"。凡于差遣员额外增添的差遣,叫"添差"。
清要
[相关解释]
1.清简得要。 2.谓高显重要的政务。 3.谓地位显贵﹑职司重要而政务不繁的官职。 4.(文字)明白简要。
1.清简得要。 2.谓高显重要的政务。 3.谓地位显贵﹑职司重要而政务不繁的官职。 4.(文字)明白简要。
燮务
[相关解释]
1.燮理政务。
1.燮理政务。
燮和
[相关解释]
1.协和。 2.指宰相的政务。
1.协和。 2.指宰相的政务。
燮理
[相关解释]
1.协和治理。 2.指宰相的政务。
1.协和治理。 2.指宰相的政务。
燮调
[相关解释]
1.协和,调理。 2.指宰相的政务。
1.协和,调理。 2.指宰相的政务。
理务
[相关解释]
1.处理政务。
1.处理政务。
留务
[相关解释]
1.继续担任职务。 2.指留守﹑留台等所掌的政务。
1.继续担任职务。 2.指留守﹑留台等所掌的政务。
疏滞
[相关解释]
1.疏远淹滞。 2.疏理积压的政务。
1.疏远淹滞。 2.疏理积压的政务。
百揆
[相关解释]
1.总理国政之官。 2.指各种政务。 3.百官。
1.总理国政之官。 2.指各种政务。 3.百官。
省事
[相关解释]
1.视事;处理政务。 2.懂事;明白事理。
1.视事;处理政务。 2.懂事;明白事理。
知政
[相关解释]
1.为政。谓主持政务。 2.明察政事。
1.为政。谓主持政务。 2.明察政事。
章士钊(1881-1973)
[相关解释]
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字行严。1903年任上海《苏报》主笔,从事反清活动。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院教授◇任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压制学生运动。1939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9年为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成员,后留北平。建国后,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字行严。1903年任上海《苏报》主笔,从事反清活动。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院教授◇任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压制学生运动。1939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9年为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成员,后留北平。建国后,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篆务
[相关解释]
1.犹政务。
1.犹政务。
繁缺
[相关解释]
1.指政务繁忙的官职。旧时,外任官员的繁缺,其辖区广,收入丰,故实为肥缺。
1.指政务繁忙的官职。旧时,外任官员的繁缺,其辖区广,收入丰,故实为肥缺。
职事官
[相关解释]
1.执掌具体政务的官吏。
1.执掌具体政务的官吏。
肃顺(1816-1861)
[相关解释]
清末官员。爱新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任户部尚书,得咸丰帝信用。建议重用曾国藩等,镇压太平军。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参与对外交涉,拒绝沙俄对中国的领土要求。咸丰帝病死,受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祺祥政变时被杀。
清末官员。爱新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任户部尚书,得咸丰帝信用。建议重用曾国藩等,镇压太平军。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参与对外交涉,拒绝沙俄对中国的领土要求。咸丰帝病死,受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祺祥政变时被杀。
营治
[相关解释]
1.料理;治理。 2.处理政务。 3.修建;建造。
1.料理;治理。 2.处理政务。 3.修建;建造。
董必武(1886-1975)
[相关解释]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北黄安(今红安)人。1911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曾任中共汉口地方委员会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法院院长、中共中央党校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南方局常委,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抗战胜利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南方局书记,参与领导重庆、南京中共代表团的工作。建国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代理主席、全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北黄安(今红安)人。1911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曾任中共汉口地方委员会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法院院长、中共中央党校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南方局常委,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抗战胜利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南方局书记,参与领导重庆、南京中共代表团的工作。建国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代理主席、全
行中书省
[相关解释]
简称行省”。官署名。元代除京师附近地区直隶于中书省外,又于全国分设十一行中书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丞相、平章等官掌地区政务。
简称行省”。官署名。元代除京师附近地区直隶于中书省外,又于全国分设十一行中书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丞相、平章等官掌地区政务。
行台
[相关解释]
1.台省在外者称行台。魏晋始有之,为出征时随其所驻之地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北朝后期,称尚书大行台,设置官属无异于中央,自成行政系统。唐贞观以后渐废。金﹑元时,因辖境辽阔,又按中央制度分设于各地区,有行中书省(行省),行枢密院(行院),行御史台(行台),分别执掌行政,军事及监察权。行省实即继承前代的行台制度。 2.旧时地方大吏的官署与居住之所。 3.客寓,旅馆。 4.临时设立的戏台。
1.台省在外者称行台。魏晋始有之,为出征时随其所驻之地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北朝后期,称尚书大行台,设置官属无异于中央,自成行政系统。唐贞观以后渐废。金﹑元时,因辖境辽阔,又按中央制度分设于各地区,有行中书省(行省),行枢密院(行院),行御史台(行台),分别执掌行政,军事及监察权。行省实即继承前代的行台制度。 2.旧时地方大吏的官署与居住之所。 3.客寓,旅馆。 4.临时设立的戏台。
行省
[相关解释]
1.古代中央政府派省官出使地方称行省。 2.借指该省官。 3.元代除京师附近地区直隶于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外,又于河南﹑江浙﹑湖广﹑陕西﹑辽阳﹑甘肃﹑岭北﹑云南等处创设十一行中书省,作为普遍分设全国各地区的中央政务机构,简称十一行省,置丞相﹑平章等官以总揽该地区的政务。行省遂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的名称。明清以后虽不采用行中书省的制度,而行省(或简称省)之名已在习惯上代表大行政区,沿用至今。
1.古代中央政府派省官出使地方称行省。 2.借指该省官。 3.元代除京师附近地区直隶于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外,又于河南﹑江浙﹑湖广﹑陕西﹑辽阳﹑甘肃﹑岭北﹑云南等处创设十一行中书省,作为普遍分设全国各地区的中央政务机构,简称十一行省,置丞相﹑平章等官以总揽该地区的政务。行省遂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的名称。明清以后虽不采用行中书省的制度,而行省(或简称省)之名已在习惯上代表大行政区,沿用至今。
要剧
[相关解释]
1.重要而繁剧。 2.指要职。 3.指政务烦剧的重要部门或地区。
1.重要而繁剧。 2.指要职。 3.指政务烦剧的重要部门或地区。
解政
[相关解释]
1.解除政务。
1.解除政务。
谈优务劣
[相关解释]
1.善于空谈而治理政务的能力很差。
1.善于空谈而治理政务的能力很差。
赋政
[相关解释]
1.颁布政令。赋,通"敷"。 2.分配或处理政务。
1.颁布政令。赋,通"敷"。 2.分配或处理政务。
通判
[相关解释]
1.公正裁决。 2.官名。宋初始于诸州府设置,即共同处理政务之意。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但握有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的实权,号称监州。明清设于各府,分掌粮运及农田水利等事务,职务远较宋初为轻轻。清代另有州通判,称州判。亦指任通判之职。
1.公正裁决。 2.官名。宋初始于诸州府设置,即共同处理政务之意。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但握有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的实权,号称监州。明清设于各府,分掌粮运及农田水利等事务,职务远较宋初为轻轻。清代另有州通判,称州判。亦指任通判之职。
通官
[相关解释]
1.谓通理各种政务,不专一职之官。 2.达官,显官。
1.谓通理各种政务,不专一职之官。 2.达官,显官。
钧衡
[相关解释]
1.比喻国家政务重任。 2.喻指担负国家政务重任的人。 3.比喻平衡公正。
1.比喻国家政务重任。 2.喻指担负国家政务重任的人。 3.比喻平衡公正。
钧轴
[相关解释]
1.钧以制陶﹐轴以转车。比喻国家政务重任。 2.喻指担负国家政务重任的人。
1.钧以制陶﹐轴以转车。比喻国家政务重任。 2.喻指担负国家政务重任的人。
钧辅
[相关解释]
1.钧轴和宰辅。指国家政务重任。亦指担负国家政务重任的人。
1.钧轴和宰辅。指国家政务重任。亦指担负国家政务重任的人。
铨政
[相关解释]
1.指盐﹑任用﹑考核官吏的政务。
1.指盐﹑任用﹑考核官吏的政务。
陈云(1905-1995)
[相关解释]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经济管理家。原名廖陈云,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在上海从事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中共中央白区工作部部长、中央政治局委员。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1937年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建国后,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主任,主持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1950年后,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副主席、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经济管理家。原名廖陈云,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在上海从事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中共中央白区工作部部长、中央政治局委员。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1937年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建国后,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主任,主持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1950年后,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副主席、
青年节
[相关解释]
1."五四青年节"的省称。在"五四"运动中﹐我国青年充分显示了伟大的革命精神和力量。为发扬中国青年光荣的革命传统﹐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了这一节日。
1."五四青年节"的省称。在"五四"运动中﹐我国青年充分显示了伟大的革命精神和力量。为发扬中国青年光荣的革命传统﹐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了这一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