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87 查到相关政绩的内容。
带有政绩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大钱 [相关解释]
1.东汉会稽太守刘宠,有政绩◇征为将作大匠。将行,有五六父老各赍百钱以送,宠只受每人一枚大钱。见《后汉书.循吏传.刘宠》◇用为称颂官吏廉洁的典实。
举最 [相关解释]
1.定期考查地方官吏﹐政绩优异者予以升迁﹐谓之"举最"。
佳政 [相关解释]
1.好的政绩。
借寇 [相关解释]
1.《后汉书.寇恂传》载恂曾为颍川太守,颇着政绩,后离任。建武七年光武帝南征隗嚣,恂从行至颍川,百姓遮道谓光武曰"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后因以"借寇"为地方上挽留官吏的典故。
借留 [相关解释]
1.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六事 [相关解释]
1.上古指领兵的六卿。《书.甘誓》"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车之人﹐予誓告汝。'"孔传"各有军事﹐故曰六事。"后因以指朝中的军事大臣。 2.相传商初天下大旱﹐汤曾祷于桑林﹐以六事自责。 3.谓貌﹑言﹑视﹑听﹑思心﹑王极。古人以为此六者有失﹐必致六气相伤﹐发生灾害。 4.考察地方官吏政绩的六项内容。 5.指六书。
刘晏粟 [相关解释]
1.唐理财家刘晏,曾任吏部尚书,东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转运租庸盐铁使等职,用分段转运方法岁运江淮粮食四十万斛,以解决关中食粮◇人因以"刘晏粟"谓善于理财,政绩卓著。
前兄后弟 [相关解释]
1.南朝梁夏侯亶﹑夏侯夔兄弟二人先后出任豫州刺史﹐均政绩卓著﹐民颂之为前兄后弟。见《梁书.夏侯夔传》。
前政 [相关解释]
1.前人的政绩。亦谓前任官员。
劳政 [相关解释]
1.谓劳役繁重之政。 2.劳绩,政绩。
卓异 [相关解释]
1.突出;出众。 2.指杰出之人。 3.清制,吏部定期考核官吏,文官三年,武官五年,政绩突出,才能优异者称为卓异。
南曹 [相关解释]
1.唐代吏部的属官。由员外郎一人充任,负责审核官吏的档案和政绩,并向上级呈报,以为升迁的依据。 2.泛指明代留都南京各部的官员。
印纸历子 [相关解释]
1.宋制,外任官员赴任时,朝廷发给印有各种项目的记录册,由官员于任上填写,作为考核其政绩的根据,称"印纸历子"。
叙常 [相关解释]
1.亦作"叙常"。 2.按年资晋用才能﹑政绩一般的人。
召棠 [相关解释]
1.《诗.召南.甘棠序》"《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孔颖达疏﹑朱熹集传并谓召伯巡行南土,布文王之政,曾舍于甘棠之下,因爱结于民心,故人爱其树,而不忍伤◇世因以"召棠"为颂扬官吏政绩的典实。
召父杜母 [相关解释]
1.指西汉召信臣和东汉杜诗。他们都曾为南阳太守,且皆有善政,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故南阳人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见《汉书.循吏传.召信臣》﹑《后汉书.杜诗传》◇因以"召父杜母"。为颂扬地方官政绩的套语。
司会 [相关解释]
1.官名。《周礼》天官之属,主管财政经济,及对群官政绩的考察。北周仿《周礼》官制,其天官府亦置司会中大夫。参阅《周礼.天官.司会》﹑王仲荦《北周六典》卷二◇世用为度支或仓部的别称。 2.掌管财务;担任度支职务。
吏政 [相关解释]
1.官吏的政绩。 2.犹政事。
吏治 [相关解释]
地方官吏的作风和政绩澄清~ㄧ~严明。
吏课 [相关解释]
1.对官吏政绩的考核。
吴公 [相关解释]
1.汉上蔡人。文帝时,为河南守,曾荐贾谊为博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乃征为廷尉。"司马贞索隐"吴,姓也。史失名,故称公。"后因以指政绩突出者。 2.即蜈蚣。
善政 [相关解释]
1.妥善的法则。 2.清明的政治;良好的政令。 3.良好的政绩。 4.泛指良好的管理。
善最 [相关解释]
1.唐代官吏考功之法,分四善,二十七最,合善最以分等次。善指德操,最指才能称职。见《唐六典.吏部。考功郎中》。因亦以指优异的政绩。
夔皋 [相关解释]
1.亦作"夔皋"。 2.夔和皋陶的并称。夔,舜时乐官;皋陶,舜时刑官。两人居官皆有政绩◇因以借指贤明的辅弼大臣。
外庸 [相关解释]
1.谓任地方官时的政绩。
大冯君 [相关解释]
1.称汉冯野王『冯奉世子冯野王﹑冯立兄弟先后为上郡太守﹐皆居职公廉﹐时人称之为大﹑小冯君。《汉书.冯奉世传》"吏民嘉美野王﹑立相代为太守﹐歌之曰'大冯君﹑小冯君﹐兄弟继踵相因循﹐聪明贤知惠吏民﹐政如鲁卫德化钧﹐周公﹑康叔犹二君。'"后因以"大冯小冯"为称誉家族中人相继为官而均有显着政绩的典实。
子产 [相关解释]
1.春秋时郑大夫公孙侨的字。一字子美。郑简公十二年为卿,二十三年起执政,治郑多年,有政绩。郑声公五年卒。郑人悲之如亡亲戚。
孔繁森(1944-1994) [相关解释]
山东聊城人,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共青团聊城地委常委、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岗巴县委副书记、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拉萨市副市长、中共阿里地委书记。1979年和1988年先后两次赴西藏工作,历时十年,勤政为民,政绩卓著,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在赴新疆考察途中,因车祸殉职。1995年4月,国务院追认他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共中央又向全国发出《关于开展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通知》。同年5月,江泽民、李鹏分别作了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和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的题词。
小治 [相关解释]
1.小的政事。 2.略有政绩。 3.进行小规模的治理。
岁考 [相关解释]
1.古代每年对官吏政绩的考核。 2.明代提学官和清代学政,每年对所属府﹑州﹑县生员﹑廪生举行的考试。分别优劣,酌定赏罚。凡府﹑州﹑县的生员﹑增生﹑廪生皆须应岁考。
岘山碑 [相关解释]
1.晋羊祜任襄阳太守,有政绩◇人以其常游岘山,故于岘山立碑纪念,称"岘山碑"。
平转 [相关解释]
1.唐代所拟考核官吏的一种办法。政绩在中等者,作内外平级的调迁,以历试其能,谓之平转。
廉卓 [相关解释]
1.指为官清廉而政绩优异。
廉善 [相关解释]
1.清廉而政绩优异。
异政 [相关解释]
1.各自为政。 2.不同往常的政令措施。 3.优异的政绩。
异迹 [相关解释]
1.不同的行为﹑行迹。 2.优异的政绩。 3.反叛的形迹。 4.奇异的事迹。
惠化 [相关解释]
1.旧谓地方官为人所称道的政绩和教化。
政绩 [相关解释]
1.见"政绩"。
政迹 [相关解释]
1.亦作"政迹"。 2.旧时指官吏治理政事的事迹。 3.犹政绩。
无政 [相关解释]
1.治政无方,没有政绩。
月校 [相关解释]
1.古代每月财政的查核。 2.指按月的政绩考查。
次公 [相关解释]
1.汉盖宽饶字次公。为官廉正不阿﹐刺举无所回避。平恩侯许伯治第新成﹐权贵均往贺﹐宽饶不行﹐请而后往﹐自尊无所屈。许伯亲为酌酒﹐宽饶曰"无多酌我﹐我乃酒狂。"丞相魏侯笑道"次公醒而狂﹐何必酒也?"见《汉书.盖宽饶传》。又汉黄霸亦字次公。霸少学律令﹐为人明察内敏﹐得吏民心﹐所至有政绩。见《汉书.循吏传.黄霸》◇因以"次公"称刚直高节之士或廉明有声的官吏。 2.排行第二者之称。
殊政 [相关解释]
1.突出的政绩。
殊绩 [相关解释]
1.特出的政绩﹑功绩。
治功 [相关解释]
1.谓制订法则并有效实施之政绩。 2.泛指治理国家的政绩。
治迹 [相关解释]
1.政绩,施政的事迹。
治阿 [相关解释]
1.指晏子治理东阿的故事。《晏子春秋.杂上四》"景公使晏子为东阿宰﹐三年﹐毁闻于国。景公不说﹐召而免之。晏子谢曰'婴知婴之过矣﹐请复治阿﹐三年而誉必闻于国。'景公不忍﹐复使治阿﹐三年而誉闻于国……景公知晏子贤﹐乃任以国政﹐三年而齐大兴。"后因以"治阿"指吏治有方﹐政绩显着。
淮阳绩 [相关解释]
1.汉汲黯任淮阳太守,政绩清明◇以"淮阳绩"指良好的政绩。
满考 [相关解释]
1.谓已达到考查官吏政绩的一定期限。
灵雨随车 [相关解释]
1.《后汉书.蛛传》"迁淮阳太守"李贤注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弘消息繇赋﹐政不烦苛。行春天旱﹐随车致雨。"后以"灵雨随车"为颂扬地方官吏政绩之典。
爨龙颜碑 [相关解释]
1.南朝宋碑。碑额题《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爨道庆撰文,赵次之﹑杜长子等于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立。碑高近丈,碑文记爨龙颜政绩。用笔多隶意,书法雄强茂美。清道光年间为阮元发现而建亭护之,并为之撰跋。今碑在云南省陆良县,与《爨宝子碑》合称"二爨",为世所重。
狎雉驯童 [相关解释]
1.汉鲁恭宰中牟,以德化民。时郡国螟蝗伤稼,独不入其境;有母雉将雏过童子旁,童子仁而不捕。事见《后汉书.鲁恭传》◇因以"狎雉驯童"誉人政绩。
理状 [相关解释]
1.犹政绩。
理行 [相关解释]
1.犹治行,政绩。
理迹 [相关解释]
1.亦作"理绩"。 2.政绩。
神牧 [相关解释]
1.谓政绩出众的州官。
称绩 [相关解释]
1.可称颂的政绩。
羊杜 [相关解释]
1.晋羊祜﹑杜预二人先后镇襄阳,有政绩,后人因并称之。
考功 [相关解释]
1.父之功业。 2.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政绩。 3.泛指考核工作成效。 4.官名。三国魏尚书有考功定课二曹,隋置考功郎,属吏部,掌官吏考课之事,历代因之,清末废。
考成 [相关解释]
1.落成﹐建成。 2.在一定期限内考核官吏的政绩。
考最 [相关解释]
1.政绩考列上等。
考课 [相关解释]
1.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蒲密 [相关解释]
1.蒲与密,古二县名。春秋时,子路治蒲三年,有政绩,孔子入其境,三称其善。见《孔子家语.辩政》。东汉时,卓茂为密令数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遗。见《后汉书.卓茂传》◇常用"蒲密"指教化盛行的地方。
行部 [相关解释]
1.谓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
褰帷露冕 [相关解释]
1.汉郭贺为荆州刺史,治有殊政。明帝到南阳巡狩,赐三公之服,并敕其巡视部属时,"去襜帷,使百姓见其容服",以彰有德,而示荣宠。事见《后汉书.郭贺传》◇遂以"褰帷露冕"为帝王对有政绩官吏的恩宠之典。
试弦歌 [相关解释]
1.谓任县令。寓用礼乐治民﹑有政绩之意。语本《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诜枝 [相关解释]
1.《晋书.郄诜传》﹕"﹝诜﹞累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因以"诜枝"为颂扬政绩卓著者之典。
课事 [相关解释]
1.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
课吏 [相关解释]
1.考核官吏的政绩。
课式 [相关解释]
1.考核官吏政绩的方式。
课最 [相关解释]
1.古时朝廷对官吏定期考核﹐检查政绩﹐政绩最好的称"课最"。 2.泛指成绩上等。
课殿 [相关解释]
1.旧时朝廷对官吏定期考课﹐政绩最差的称"课殿"。
课第 [相关解释]
1.考核﹑评论等次。 2.谓考核政绩并加叙次。《晋书.职官志》有"课第曹"。
课绩 [相关解释]
1.考核政绩。
课试 [相关解释]
1.考核官吏的政绩。 2.考试。 3.试验﹐检验。
边最 [相关解释]
1.旧指边疆官吏政绩考核获得第一。
还珠 [相关解释]
1.《后汉书.循吏传.孟尝》"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址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后以"还珠"形容为官清廉,政绩卓著。
还珠亭 [相关解释]
1.亭名。在合浦县(旧属广东,现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孟尝守合浦,去珠复还,政绩卓著,后人建此亭以旌表之。
进治 [相关解释]
1.谓官吏胜任而有政绩。
连最 [相关解释]
1.旧指考评政绩﹑军功连续为上。
铛脚刺史 [相关解释]
1.唐薛大鼎﹑郑德本和贾敦颐﹐俱为刺史﹐分治三州﹐皆有政绩。时人称"铛脚刺史"。因铛有三足﹐故以为喻。
韦丹碑 [相关解释]
1.韦丹,字文明。唐京兆万年人,为江西观察使,政事卓然,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元和时称治民第一。宣宗时﹐乃诏观察使纥干舥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见《新唐书.循吏传.韦丹》◇因以"韦丹碑"为为官清廉政绩卓著的典故。
颍川 [相关解释]
1.汉将灌夫的代称。夫为人刚直不阿,任侠,好使酒,家财千万,食客日近百人,曾称霸颍川。 2.汉黄霸的代称。霸曾任颍川太守,有政绩◇常用作称颂有政绩官吏之典。 3.汉荀淑家子弟的代称。淑,颍川人,少有高行,有子八人,均为时贤,故称。
颠夭 [相关解释]
1.西周初辅佐文王的大臣泰颠和闳夭的并称。《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论》"应变将略"裴松之注引晋王隐《蜀记》﹕"昔在颠夭﹐有名无迹﹐孰若吾侪﹐良筹妙画?"后亦以"颠夭"借指辅国有政绩的大臣。
风政 [相关解释]
1.教化政治。 2.指政绩。
风绩 [相关解释]
1.政绩。
风迹 [相关解释]
1.亦作"风迹"。 2.犹风节;风操。 3.犹政绩。 4.根据传闻而追踪寻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