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故址的内容。
带有故址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上京
[相关解释]
1.古代对国都的通称。 2.古都名。渤海以王都忽汗城为上京龙泉府。故址在今黑龙江宁安县西南东京城。 3.古都名。契丹会同元年(公元938年)改皇都为上京临潢府。故址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4.古都名。金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以京师会宁府为上京,故址在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
1.古代对国都的通称。 2.古都名。渤海以王都忽汗城为上京龙泉府。故址在今黑龙江宁安县西南东京城。 3.古都名。契丹会同元年(公元938年)改皇都为上京临潢府。故址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4.古都名。金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以京师会宁府为上京,故址在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
上林
[相关解释]
1.古宫苑名。秦旧苑,汉初荒废,至汉武帝时重新扩建。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界。 2.古宫苑名。东汉光武帝时建造。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汉魏洛阳故城西。东汉永平十五年冬,车骑校猎上林苑,即此。 3.古宫苑名。南朝宋大明三年建造。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玄武湖北。见《宋书.孝武帝纪》。 4.泛指帝王的园囿。 5.指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1.古宫苑名。秦旧苑,汉初荒废,至汉武帝时重新扩建。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界。 2.古宫苑名。东汉光武帝时建造。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汉魏洛阳故城西。东汉永平十五年冬,车骑校猎上林苑,即此。 3.古宫苑名。南朝宋大明三年建造。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玄武湖北。见《宋书.孝武帝纪》。 4.泛指帝王的园囿。 5.指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上林苑
[相关解释]
古宫苑名。有三处一是秦旧苑,汉初荒废,至汉武帝时重新扩建,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界;二是东汉光武帝时建,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汉魏洛阳故城西;三是南朝宋大明三年建,故址在今江苏南京玄武湖北。
古宫苑名。有三处一是秦旧苑,汉初荒废,至汉武帝时重新扩建,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界;二是东汉光武帝时建,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汉魏洛阳故城西;三是南朝宋大明三年建,故址在今江苏南京玄武湖北。
上都
[相关解释]
1.古代对京都的通称。 2.古对陪都(下都)而言,称首都为上都。(1)北齐以晋阳为下都,故称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为上都。《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北齐高洋以邺为上都,晋阳为下都。"(2)唐肃宗宝应元年建东﹑南﹑西﹑北四陪都,因称首都长安为上都。《新唐书.地理志一》"上都,初曰京城,天宝元年曰西京……肃宗元年曰上都。" 3.元初于滦河北岸建开平府,世祖中统五年(1264)加号上都,岁常巡幸,终元一代与大都并称两都。故址在今内蒙古多伦西北上都河北岸。 4.指天宫。
1.古代对京都的通称。 2.古对陪都(下都)而言,称首都为上都。(1)北齐以晋阳为下都,故称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为上都。《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北齐高洋以邺为上都,晋阳为下都。"(2)唐肃宗宝应元年建东﹑南﹑西﹑北四陪都,因称首都长安为上都。《新唐书.地理志一》"上都,初曰京城,天宝元年曰西京……肃宗元年曰上都。" 3.元初于滦河北岸建开平府,世祖中统五年(1264)加号上都,岁常巡幸,终元一代与大都并称两都。故址在今内蒙古多伦西北上都河北岸。 4.指天宫。
东亳
[相关解释]
1.商汤故都三亳之一『郑玄以为其故址在今河南省荥阳县境;清魏源以为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境。参见"三亳"。
1.商汤故都三亳之一『郑玄以为其故址在今河南省荥阳县境;清魏源以为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境。参见"三亳"。
东关
[相关解释]
1.关隘名。三国吴诸葛恪筑。为魏﹑晋﹑南北朝时的要冲。故址在今安徽省含山县西南濡须山上。复姓。春秋晋有东关嬖五。
1.关隘名。三国吴诸葛恪筑。为魏﹑晋﹑南北朝时的要冲。故址在今安徽省含山县西南濡须山上。复姓。春秋晋有东关嬖五。
东吕乡
[相关解释]
1.古地名。故址在今山东省日照县西。相传为周初姜尚的故里。
1.古地名。故址在今山东省日照县西。相传为周初姜尚的故里。
东府
[相关解释]
1.东晋﹑南朝都建业时丞相兼领扬州刺史的治所。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内。 2.唐宋时指丞相府。
1.东晋﹑南朝都建业时丞相兼领扬州刺史的治所。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内。 2.唐宋时指丞相府。
东林书院
[相关解释]
1.故址在今江苏省无锡市。原为宋杨时讲学之所,元废为僧舍。明万历间,顾宪成等倡议重修,并与高攀龙等讲学于此,评议朝政◇被目为东林党。参阅清许献等《东林书院志》。
1.故址在今江苏省无锡市。原为宋杨时讲学之所,元废为僧舍。明万历间,顾宪成等倡议重修,并与高攀龙等讲学于此,评议朝政◇被目为东林党。参阅清许献等《东林书院志》。
东都
[相关解释]
1.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1)商代指商丘,在殷(殷墟)之东。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左传·定公四年》"封畛土略……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杨伯峻注"相土,殷商之祖。《太平御览》八十二引《竹书纪年》云'后相即位,居商丘。'则,相土之东都为今河南商丘县。"一说指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参阅《通鉴地理通释》卷四。(2)西周指洛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在镐京之东。《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3)东汉都洛阳,在西汉京都长安之东『班固有《东都赋》。(4)隋唐
1.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1)商代指商丘,在殷(殷墟)之东。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左传·定公四年》"封畛土略……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杨伯峻注"相土,殷商之祖。《太平御览》八十二引《竹书纪年》云'后相即位,居商丘。'则,相土之东都为今河南商丘县。"一说指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参阅《通鉴地理通释》卷四。(2)西周指洛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在镐京之东。《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3)东汉都洛阳,在西汉京都长安之东『班固有《东都赋》。(4)隋唐
东阁
[相关解释]
1.东厢的居室或楼房。 2.古代称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 3.明清两代大学士殿阁之一¢武十五年始置。清仍之。参阅《明史.职官志一》﹑《清史稿.职官志一》。 4.阁名。指东亭。故址在今四川省崇庆县东。唐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仇兆鳌注"东阁,指东亭。"一说谓款待宾客之所。参阅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一。
1.东厢的居室或楼房。 2.古代称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 3.明清两代大学士殿阁之一¢武十五年始置。清仍之。参阅《明史.职官志一》﹑《清史稿.职官志一》。 4.阁名。指东亭。故址在今四川省崇庆县东。唐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仇兆鳌注"东阁,指东亭。"一说谓款待宾客之所。参阅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一。
临儿国
[相关解释]
1.[梵lumbinī]佛教圣地。相传释迦牟尼诞生于此﹐地处古印度拘利和迦毗罗卫之间﹐乃善觉王(suprabuddha)为其夫人建造的一个花园。故址在今尼泊尔南部。中国高僧法显和玄奘均曾到此。名见《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西戎传》。晋法显《佛国记》作论民﹐南朝梁僧佑《释迦谱》卷一作蓝毗尼﹐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劫比罗伐窣堵国》作腊伐尼﹐亦译作岚毗尼﹑龙弥尼﹑林微尼等。
1.[梵lumbinī]佛教圣地。相传释迦牟尼诞生于此﹐地处古印度拘利和迦毗罗卫之间﹐乃善觉王(suprabuddha)为其夫人建造的一个花园。故址在今尼泊尔南部。中国高僧法显和玄奘均曾到此。名见《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西戎传》。晋法显《佛国记》作论民﹐南朝梁僧佑《释迦谱》卷一作蓝毗尼﹐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劫比罗伐窣堵国》作腊伐尼﹐亦译作岚毗尼﹑龙弥尼﹑林微尼等。
乌垒
[相关解释]
1.汉代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轮台以东的小野云沟附近。唐时置乌垒州于此。
1.汉代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轮台以东的小野云沟附近。唐时置乌垒州于此。
乐游苑
[相关解释]
1.古苑名。亦称"乐游原"﹑"乐游园"。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本为秦时的宜春苑,汉宣帝时改建乐游苑。唐时,为长安士女游赏的胜地。 2.古苑名。故址在今江苏省江宁县境。南朝宋武帝所建。南朝梁沈约有《应诏乐游苑饯吕僧珍》诗。参见"乐游"。
1.古苑名。亦称"乐游原"﹑"乐游园"。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本为秦时的宜春苑,汉宣帝时改建乐游苑。唐时,为长安士女游赏的胜地。 2.古苑名。故址在今江苏省江宁县境。南朝宋武帝所建。南朝梁沈约有《应诏乐游苑饯吕僧珍》诗。参见"乐游"。
二十四桥
[相关解释]
1.故址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西郊。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方舆胜览》谓隋代已有二十四桥﹐并以城门坊市为名。宋韩令坤筑州城﹐别立桥梁﹐所谓二十四桥或存或废﹐已难查考。宋沈括《梦溪补笔谈.杂志》"扬州在唐时最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茶园桥……自驿桥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次东水门﹐东出有山光桥。"系指扬州城外西自浊河桥茶园桥起﹐东至山光桥止沿途所有的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冈西录》则以为"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扬
1.故址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西郊。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方舆胜览》谓隋代已有二十四桥﹐并以城门坊市为名。宋韩令坤筑州城﹐别立桥梁﹐所谓二十四桥或存或废﹐已难查考。宋沈括《梦溪补笔谈.杂志》"扬州在唐时最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茶园桥……自驿桥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次东水门﹐东出有山光桥。"系指扬州城外西自浊河桥茶园桥起﹐东至山光桥止沿途所有的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冈西录》则以为"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扬
五亭
[相关解释]
1.古迹名。白苹亭﹑集芳亭﹑山光亭﹑朝霞亭﹑碧波亭的合称。故址在今浙江湖州市白苹洲。唐开成三年杨汉公为刺史时建。
1.古迹名。白苹亭﹑集芳亭﹑山光亭﹑朝霞亭﹑碧波亭的合称。故址在今浙江湖州市白苹洲。唐开成三年杨汉公为刺史时建。
五柞宫
[相关解释]
1.汉离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周至县东南。
1.汉离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周至县东南。
仪桥
[相关解释]
1.桥名。故址在今四川省遂宁县。
1.桥名。故址在今四川省遂宁县。
伏俟城
[相关解释]
1.古城名。故址在今青海省青湖西岸布哈河河口附近。隋大业五年于此置西海郡。
1.古城名。故址在今青海省青湖西岸布哈河河口附近。隋大业五年于此置西海郡。
伏虎林
[相关解释]
1.辽代国君的行营之一,为其秋季游猎之所。相传景宗率骑于此打猎,虎伏草间不敢动,故名。故址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北察罕木伦河源之白塔子西北。
1.辽代国君的行营之一,为其秋季游猎之所。相传景宗率骑于此打猎,虎伏草间不敢动,故名。故址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北察罕木伦河源之白塔子西北。
兰台
[相关解释]
1.战国楚台名。故址传说在今湖北省钟祥县东。 2.汉代宫内收藏典籍之处。 3.泛指宫廷藏书处。 4.指御史台『代的御史中丞掌管兰台,故称。 5.唐代指秘书省。 6.相术家指鼻的左侧。 7.道教指肝脏。
1.战国楚台名。故址传说在今湖北省钟祥县东。 2.汉代宫内收藏典籍之处。 3.泛指宫廷藏书处。 4.指御史台『代的御史中丞掌管兰台,故称。 5.唐代指秘书省。 6.相术家指鼻的左侧。 7.道教指肝脏。
凤女祠
[相关解释]
1.古祠名。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与夫萧史双双乘凤凰而去,秦人筑祠祀之。故址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南。
1.古祠名。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与夫萧史双双乘凤凰而去,秦人筑祠祀之。故址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南。
华林园
[相关解释]
1.宫苑名。三国吴建。故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古台城内。南朝宋元嘉时扩建,筑华光殿﹑景阳楼﹑竹林堂诸胜。其后齐梁诸帝,常宴集于此。南宋时尚有残存遗迹。 2.宫苑名。本东汉芳林园,魏正始初因避齐王芳讳改。故址在今河南洛阳东洛阳故城内。有瑶华宫﹑景阳山﹑天渊池诸胜。东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毁。 3.宫苑名◇赵石虎都邺后建。故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古邺城北。园墙周围数十里,有凌云城﹑金花洲﹑光碧堂诸胜。北齐武成帝扩建后,华丽似神仙所居,因改名仙都苑。 4.弥勒成道后说法的僧园名。中有龙华树,故名。
1.宫苑名。三国吴建。故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古台城内。南朝宋元嘉时扩建,筑华光殿﹑景阳楼﹑竹林堂诸胜。其后齐梁诸帝,常宴集于此。南宋时尚有残存遗迹。 2.宫苑名。本东汉芳林园,魏正始初因避齐王芳讳改。故址在今河南洛阳东洛阳故城内。有瑶华宫﹑景阳山﹑天渊池诸胜。东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毁。 3.宫苑名◇赵石虎都邺后建。故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古邺城北。园墙周围数十里,有凌云城﹑金花洲﹑光碧堂诸胜。北齐武成帝扩建后,华丽似神仙所居,因改名仙都苑。 4.弥勒成道后说法的僧园名。中有龙华树,故名。
单父
[相关解释]
1.春秋鲁国邑名。故址在今山东省单县南。孔子弟子宓子贱为单父宰,甚得民心,孔子美之。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因以喻有治绩的郡县或官员。 2.复姓。《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有单父圣。
1.春秋鲁国邑名。故址在今山东省单县南。孔子弟子宓子贱为单父宰,甚得民心,孔子美之。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因以喻有治绩的郡县或官员。 2.复姓。《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有单父圣。
咸阳桥
[相关解释]
1.即西渭桥『建元三年始建,因与长安城便门相对,也称便桥或便门桥。故址在今咸阳市南。唐代称咸阳桥,当时送人西行多于此相别。
1.即西渭桥『建元三年始建,因与长安城便门相对,也称便桥或便门桥。故址在今咸阳市南。唐代称咸阳桥,当时送人西行多于此相别。
回中
[相关解释]
1.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陇县西北。秦始皇二十七年出巡陇西﹑北地(今宁夏和甘肃东部),东归时经过此处『文帝十四年匈奴从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深入,烧毁此宫。 2.古道路名。南起沠水河谷,北出萧关,因途经回中得名。为关中平原与陇东高原间的交通要道。西汉元封四年武帝自雍县(今陕西凤翔南)经回中道,北出萧关。东汉建武八年来歙由此攻取隗嚣割据下的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
1.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陇县西北。秦始皇二十七年出巡陇西﹑北地(今宁夏和甘肃东部),东归时经过此处『文帝十四年匈奴从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深入,烧毁此宫。 2.古道路名。南起沠水河谷,北出萧关,因途经回中得名。为关中平原与陇东高原间的交通要道。西汉元封四年武帝自雍县(今陕西凤翔南)经回中道,北出萧关。东汉建武八年来歙由此攻取隗嚣割据下的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
圯桥
[相关解释]
1.指秦末张良与一老父相遇并受《太公兵法》之桥。事见《史记·留侯世家》。桥后毁废,故址在今江苏省邳县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沂水》"一水径城东,屈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徐泗间以为圯,昔张子房遇黄石公于圯上,即此处也。"因称此桥为圯桥。
1.指秦末张良与一老父相遇并受《太公兵法》之桥。事见《史记·留侯世家》。桥后毁废,故址在今江苏省邳县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沂水》"一水径城东,屈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徐泗间以为圯,昔张子房遇黄石公于圯上,即此处也。"因称此桥为圯桥。
坚昆
[相关解释]
1.古部族名。又称鬲昆﹑隔昆﹑结骨﹑纥骨﹑居勿,唐时称黠戛斯,在今叶尼塞河上游『初属匈奴。宣帝时,匈奴郅支单于发兵西破坚昆,因留都其地。 2.唐羁縻都督府名。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以铁勒结骨(即黠戛斯)部设置,隶燕然都护府。故址在今苏联境内叶尼塞河上游一带。 3.复姓。黠戛斯有坚昆氏,居贺兰山下,自云李陵之后。见宋罗泌《路史》。
1.古部族名。又称鬲昆﹑隔昆﹑结骨﹑纥骨﹑居勿,唐时称黠戛斯,在今叶尼塞河上游『初属匈奴。宣帝时,匈奴郅支单于发兵西破坚昆,因留都其地。 2.唐羁縻都督府名。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以铁勒结骨(即黠戛斯)部设置,隶燕然都护府。故址在今苏联境内叶尼塞河上游一带。 3.复姓。黠戛斯有坚昆氏,居贺兰山下,自云李陵之后。见宋罗泌《路史》。
夕阳亭
[相关解释]
1.亭名。故址在河南省洛阳市西。东汉延光年间,太尉杨震被谮遣归,饮鸩死于此亭。晋贾充出镇关中,百僚饯行于此亭。唐朝也以此亭为饯送之所,改名"河亭"◇借指送行饯别之处。
1.亭名。故址在河南省洛阳市西。东汉延光年间,太尉杨震被谮遣归,饮鸩死于此亭。晋贾充出镇关中,百僚饯行于此亭。唐朝也以此亭为饯送之所,改名"河亭"◇借指送行饯别之处。
天津桥
[相关解释]
1.古浮桥名。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隋炀帝大业元年迁都﹐以洛水贯都﹐有天汉津梁的气象﹐因建此桥﹐名曰天津。隋末为李密烧毁﹐唐宋屡次改建加固﹐金以后废圮。
1.古浮桥名。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隋炀帝大业元年迁都﹐以洛水贯都﹐有天汉津梁的气象﹐因建此桥﹐名曰天津。隋末为李密烧毁﹐唐宋屡次改建加固﹐金以后废圮。
夫人城
[相关解释]
1.故址在湖北襄阳西北。东晋太元初﹐前秦苻丕围攻襄阳城﹐守将朱序之母韩氏闻秦兵将至﹐自登城巡行﹐至西北角﹐以为不固﹐遂率百馀婢及城中女丁筑斜城于其内。及秦兵来攻﹐西北角果溃。晋兵移守新城﹐苻丕乃还。襄阳人民为纪念她的功劳﹐遂称此新城为夫人城。见《晋书.朱序传》。 2.指范夫人城。
1.故址在湖北襄阳西北。东晋太元初﹐前秦苻丕围攻襄阳城﹐守将朱序之母韩氏闻秦兵将至﹐自登城巡行﹐至西北角﹐以为不固﹐遂率百馀婢及城中女丁筑斜城于其内。及秦兵来攻﹐西北角果溃。晋兵移守新城﹐苻丕乃还。襄阳人民为纪念她的功劳﹐遂称此新城为夫人城。见《晋书.朱序传》。 2.指范夫人城。
夷门
[相关解释]
1.战国魏都城的东门。故址在今河南开封城内东北隅。因在夷山之上﹐故名。 2.泛指城门。 3.大梁(开封)的别称。
1.战国魏都城的东门。故址在今河南开封城内东北隅。因在夷山之上﹐故名。 2.泛指城门。 3.大梁(开封)的别称。
妃子园
[相关解释]
1.荔枝园名。故址在今四川涪陵县。
1.荔枝园名。故址在今四川涪陵县。
孺亭
[相关解释]
1.汉徐穉(字孺子)之祠。故址在今南昌市。
1.汉徐穉(字孺子)之祠。故址在今南昌市。
宜春苑
[相关解释]
1.古代苑囿名。秦时在宜春宫之东,汉称宜春下苑。即后所称曲江池者。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南。 2.古代苑囿名。宋代宜春苑,在河南开封城东。
1.古代苑囿名。秦时在宜春宫之东,汉称宜春下苑。即后所称曲江池者。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南。 2.古代苑囿名。宋代宜春苑,在河南开封城东。
宣房
[相关解释]
1.亦作"宣防"。 2.宫名。西汉元光中,黄河决口于瓠子,二十余年不能堵塞,汉武帝亲临决口处,发卒数万人,并命群臣负薪以填,功成之后,筑宫其上,名为宣房宫。见《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作"宣防"。故址在今河南濮阳县境。 3.借指该处之黄河水。 4.泛指防河治水。
1.亦作"宣防"。 2.宫名。西汉元光中,黄河决口于瓠子,二十余年不能堵塞,汉武帝亲临决口处,发卒数万人,并命群臣负薪以填,功成之后,筑宫其上,名为宣房宫。见《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作"宣防"。故址在今河南濮阳县境。 3.借指该处之黄河水。 4.泛指防河治水。
嵩阳书院
[相关解释]
1.故址在河南省登封县太室山南麓。建于五代。宋太宗至道元年七月赐额"太室书院"。仁宗景佑二年九月置学官,重修,诏令更名"嵩阳书院",并赐额。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明末倾圮殆尽。清康熙十三年重建。参见"四书院"。
1.故址在河南省登封县太室山南麓。建于五代。宋太宗至道元年七月赐额"太室书院"。仁宗景佑二年九月置学官,重修,诏令更名"嵩阳书院",并赐额。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明末倾圮殆尽。清康熙十三年重建。参见"四书院"。
延陵
[相关解释]
1.古邑名。春秋吴邑,公子季札因让国避居(一说受封)于此。故址在今江苏常州市。 2.借指季札。 3.汉成帝陵。 4.指汉成帝。 5.复姓。南朝宋有延陵盖。见《宋书.谢晦传》。
1.古邑名。春秋吴邑,公子季札因让国避居(一说受封)于此。故址在今江苏常州市。 2.借指季札。 3.汉成帝陵。 4.指汉成帝。 5.复姓。南朝宋有延陵盖。见《宋书.谢晦传》。
徐关
[相关解释]
1.古地名。故址在今山东省淄川镇西。或云在淄博市西南。
1.古地名。故址在今山东省淄川镇西。或云在淄博市西南。
拘弥
[相关解释]
1.古代西域诸城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克里雅河以东。
1.古代西域诸城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克里雅河以东。
故址
[相关解释]
旧址。
旧址。
新亭
[相关解释]
1.亭名。故址在今江苏省江宁县南。三国吴建﹐名临沧观。晋安帝虏中丹阳尹司马恢之重修﹐名新亭。东晋时为京师名士周顗﹑王导辈游宴之所﹐此亭遂大知名。参见"新亭泪"。
1.亭名。故址在今江苏省江宁县南。三国吴建﹐名临沧观。晋安帝虏中丹阳尹司马恢之重修﹐名新亭。东晋时为京师名士周顗﹑王导辈游宴之所﹐此亭遂大知名。参见"新亭泪"。
新台
[相关解释]
1.《诗.邶风》篇名。小序谓刺卫宣公。春秋时﹐卫宣公为儿子伋娶齐女﹐闻其貌美﹐欲自娶﹐遂于河边筑新台﹐将齐女截留。"国人恶之﹐而作是诗也。"新台故址在今河南濮阳境◇用以喻不正当的翁媳关系。
1.《诗.邶风》篇名。小序谓刺卫宣公。春秋时﹐卫宣公为儿子伋娶齐女﹐闻其貌美﹐欲自娶﹐遂于河边筑新台﹐将齐女截留。"国人恶之﹐而作是诗也。"新台故址在今河南濮阳境◇用以喻不正当的翁媳关系。
旋门
[相关解释]
1.关名『灵帝为防备黄巾军于中平初年所设八关之一。故址在今河南省荥阳县汜水镇西南。
1.关名『灵帝为防备黄巾军于中平初年所设八关之一。故址在今河南省荥阳县汜水镇西南。
旌儒庙
[相关解释]
1.庙名。唐玄宗时建。故址在相传秦始皇坑儒处﹐即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
1.庙名。唐玄宗时建。故址在相传秦始皇坑儒处﹐即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
无双亭
[相关解释]
1.亭名。其故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内。其地后土庙琼花古称天下无双,亭名本此。相传为宋欧阳修所建。
1.亭名。其故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内。其地后土庙琼花古称天下无双,亭名本此。相传为宋欧阳修所建。
无忧城
[相关解释]
1.唐代吐蕃对维州的称号。以其地险要,易守难攻,无虞侵犯,故称◇改名威州,故址在今四川盛坝藏族自治州东南部。
1.唐代吐蕃对维州的称号。以其地险要,易守难攻,无虞侵犯,故称◇改名威州,故址在今四川盛坝藏族自治州东南部。
昌华苑
[相关解释]
1.五代时南汉于唐荔园故址修建的苑囿。在今广州市内。清阮元有咏《唐荔园》诗﹐其子阮福《唐荔园记》云"广州城西荔支湾﹐旧谓刘汉昌华苑。"
1.五代时南汉于唐荔园故址修建的苑囿。在今广州市内。清阮元有咏《唐荔园》诗﹐其子阮福《唐荔园记》云"广州城西荔支湾﹐旧谓刘汉昌华苑。"
昭明
[相关解释]
1.显明;显着。 2.使显明。 3.光明。 4.指炎神。 5.星名。 6.古宫殿名。三国吴孙晧于甘露二年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 7.人名。相传为上古玄王契的儿子,商成汤的祖先。见《荀子.成相》。 8.人名。夏禹之臣。相传与伯封叔作衍历。见宋罗泌《路史.后纪十二.夏后氏》。 9.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的谥号。曾召集文士编撰《文选》三十卷,辑录秦汉以来诗文,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参阅《梁书.昭明太子统传》。
1.显明;显着。 2.使显明。 3.光明。 4.指炎神。 5.星名。 6.古宫殿名。三国吴孙晧于甘露二年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 7.人名。相传为上古玄王契的儿子,商成汤的祖先。见《荀子.成相》。 8.人名。夏禹之臣。相传与伯封叔作衍历。见宋罗泌《路史.后纪十二.夏后氏》。 9.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的谥号。曾召集文士编撰《文选》三十卷,辑录秦汉以来诗文,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参阅《梁书.昭明太子统传》。
景福
[相关解释]
1.洪福;大福。 2.宫殿名。三国魏明帝建,故址在河南省许昌市。三国魏何晏有《景福殿赋》。
1.洪福;大福。 2.宫殿名。三国魏明帝建,故址在河南省许昌市。三国魏何晏有《景福殿赋》。
景阳井
[相关解释]
1.南朝陈景阳殿之井,又名胭脂井。祯明三年,隋兵南下过江,攻占台城,陈后主闻兵至,与妃张丽华投此井。至夜,为隋兵所执,后人因称此井为辱井。故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侧。
1.南朝陈景阳殿之井,又名胭脂井。祯明三年,隋兵南下过江,攻占台城,陈后主闻兵至,与妃张丽华投此井。至夜,为隋兵所执,后人因称此井为辱井。故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侧。
有吕
[相关解释]
1.古国名。姜姓。传为四岳之后。其国故址在今河南南阳西。春秋初年为楚国所灭。有﹐词头。
1.古国名。姜姓。传为四岳之后。其国故址在今河南南阳西。春秋初年为楚国所灭。有﹐词头。
有娀
[相关解释]
1.古国名。故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殷契母简狄﹐即有娀氏女。有﹐词头。
1.古国名。故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殷契母简狄﹐即有娀氏女。有﹐词头。
有庳
[相关解释]
1.亦作"有卑"。亦作"有鼻"。 2.古地名。又名鼻墟﹑鼻亭。有﹐词头。相传舜封其弟象于此。故址在今湖南省道县北。
1.亦作"有卑"。亦作"有鼻"。 2.古地名。又名鼻墟﹑鼻亭。有﹐词头。相传舜封其弟象于此。故址在今湖南省道县北。
有扈
[相关解释]
1.古国名。夏启立﹐有扈不服﹐灭之﹐其子孙以国为姓。故址在今陕西省户县北。有﹐词头。
1.古国名。夏启立﹐有扈不服﹐灭之﹐其子孙以国为姓。故址在今陕西省户县北。有﹐词头。
有熊
[相关解释]
1.黄帝的国号。 2.古地名。传说黄帝所建之都。故址在今河南省新郑县。
1.黄帝的国号。 2.古地名。传说黄帝所建之都。故址在今河南省新郑县。
有缗
[相关解释]
1.古国名。有﹐词头。为桀所灭。故址在今山东省金乡县东北﹐旧名缗城阜。
1.古国名。有﹐词头。为桀所灭。故址在今山东省金乡县东北﹐旧名缗城阜。
有苏
[相关解释]
1.古国名。故址在今河北省沙河县西北。有﹐词头。
1.古国名。故址在今河北省沙河县西北。有﹐词头。
有莘
[相关解释]
1.亦作"有?"。亦作"有侁"。 2.古国名。有﹐词头。姒姓﹐夏禹之后。周文王妃太姒为有莘之女。故址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 3.商汤娶有莘氏之女﹐即其国。故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旧陈留县东。一说﹐在今山东省曹县北。
1.亦作"有?"。亦作"有侁"。 2.古国名。有﹐词头。姒姓﹐夏禹之后。周文王妃太姒为有莘之女。故址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 3.商汤娶有莘氏之女﹐即其国。故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旧陈留县东。一说﹐在今山东省曹县北。
有虞氏
[相关解释]
1.古部落名。传说其首领舜受尧禅﹐都蒲阪。故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有﹐词头。
1.古部落名。传说其首领舜受尧禅﹐都蒲阪。故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有﹐词头。
有邰
[相关解释]
1.古国名。姜姓﹐炎帝之后。周代后稷母姜嫄﹐为有邰氏女。故址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有﹐词头。
1.古国名。姜姓﹐炎帝之后。周代后稷母姜嫄﹐为有邰氏女。故址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有﹐词头。
有鬲
[相关解释]
1.古国名。有﹐词头。夏代为鬲国﹐又称有鬲氏。故址在今山东省德州市附近。有穷国君后羿灭夏帝相﹐寒浞又诈取羿之位。夏臣靡奔有鬲氏﹐收集遗民﹐灭浞﹐立少康﹐夏室中兴。见《左传.襄公四年》。
1.古国名。有﹐词头。夏代为鬲国﹐又称有鬲氏。故址在今山东省德州市附近。有穷国君后羿灭夏帝相﹐寒浞又诈取羿之位。夏臣靡奔有鬲氏﹐收集遗民﹐灭浞﹐立少康﹐夏室中兴。见《左传.襄公四年》。
望夷
[相关解释]
1.秦代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泾阳县东南﹐因东北临泾水以望北夷﹐故名。秦末﹐赵高迫杀秦二世于此。
1.秦代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泾阳县东南﹐因东北临泾水以望北夷﹐故名。秦末﹐赵高迫杀秦二世于此。
望苑
[相关解释]
1.即博望苑『武帝为戾太子立﹐使交接宾客之处。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事见《汉书.戾太子刘据传》﹑《三辅黄图.苑囿》。南朝梁庾肩吾《咏桂树》"新丛入望苑﹐旧干别层城。"后多借指太子之宫。
1.即博望苑『武帝为戾太子立﹐使交接宾客之处。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事见《汉书.戾太子刘据传》﹑《三辅黄图.苑囿》。南朝梁庾肩吾《咏桂树》"新丛入望苑﹐旧干别层城。"后多借指太子之宫。
未央宫
[相关解释]
1.宫殿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长安故城内西南隅『高帝七年建,常为朝见之处。新莽末毁。东汉末董卓复葺未央殿。唐未央宫在禁苑中,至唐末毁。
1.宫殿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长安故城内西南隅『高帝七年建,常为朝见之处。新莽末毁。东汉末董卓复葺未央殿。唐未央宫在禁苑中,至唐末毁。
杏园
[相关解释]
1.杏树园。 2.园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郊大雁塔南。唐代新科进士赐宴之地。 3.泛指新科进士游宴处。 4.古黄河渡口名。唐郭子仪曾自此渡河讨安庆绪。今为河南省汲县杏园镇。
1.杏树园。 2.园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郊大雁塔南。唐代新科进士赐宴之地。 3.泛指新科进士游宴处。 4.古黄河渡口名。唐郭子仪曾自此渡河讨安庆绪。今为河南省汲县杏园镇。
杨子
[相关解释]
1.指杨朱。 2.指西汉扬雄。 3.俗称米中生的小黑虫。 4.古津渡名。即杨子渡。也写作"扬子"。杨,通"扬"。 5.古地名。古为真州治所,故址在今江苏省仪征市东南。
1.指杨朱。 2.指西汉扬雄。 3.俗称米中生的小黑虫。 4.古津渡名。即杨子渡。也写作"扬子"。杨,通"扬"。 5.古地名。古为真州治所,故址在今江苏省仪征市东南。
松亭
[相关解释]
1.松间之亭。 2.古关名。故址在今河北宽城县西南。地势险要,为战略要地,宋辽时自燕京(今北京城西南)至中京(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西)的交通要道。
1.松间之亭。 2.古关名。故址在今河北宽城县西南。地势险要,为战略要地,宋辽时自燕京(今北京城西南)至中京(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西)的交通要道。
板城渚口
[相关解释]
1.古代黄河中段的重要渡口。故址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东北。
1.古代黄河中段的重要渡口。故址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东北。
极于台
[相关解释]
1.台名。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骊山上。
1.台名。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骊山上。
枳园
[相关解释]
1.佛寺名。故址在今江苏江宁县。
1.佛寺名。故址在今江苏江宁县。
桐宫
[相关解释]
1.商代桐地的宫室。相传为汤葬地。伊尹曾放太甲于此。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 2.借指被贬的帝王或幽禁帝王的地方。
1.商代桐地的宫室。相传为汤葬地。伊尹曾放太甲于此。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 2.借指被贬的帝王或幽禁帝王的地方。
桑丘
[相关解释]
1.古地名。战国燕之南界。故址在今河北省徐水县西南。 2.复姓。
1.古地名。战国燕之南界。故址在今河北省徐水县西南。 2.复姓。
梁丘
[相关解释]
1.古地名。春秋宋邑。故址在今山东省成武县境。 2.复姓。春秋齐有梁丘据。见《左传·昭公二十年》。
1.古地名。春秋宋邑。故址在今山东省成武县境。 2.复姓。春秋齐有梁丘据。见《左传·昭公二十年》。
梁苑
[相关解释]
1.西汉梁孝王所建的东苑。故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园林规年大,方三百余里,宫室相连属,供游赏驰猎。梁孝王在其中广纳宾客,当时名士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均为座上客。也称兔园。事见《史记·梁孝王世家》。 2.代指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1.西汉梁孝王所建的东苑。故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园林规年大,方三百余里,宫室相连属,供游赏驰猎。梁孝王在其中广纳宾客,当时名士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均为座上客。也称兔园。事见《史记·梁孝王世家》。 2.代指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梓泽
[相关解释]
1.晋石崇别墅金谷园的别称。故址在今河南省孟县境。 2.泛指名园。
1.晋石崇别墅金谷园的别称。故址在今河南省孟县境。 2.泛指名园。
梧台
[相关解释]
1.战国齐梧宫之台。故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境。
1.战国齐梧宫之台。故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境。
棘门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外出,在止宿处插戟为门,称"棘门"。棘,通"戟"。《周礼.天官.掌舍》"为坛壝宫棘门。"郑玄注引郑司农曰"棘门,以戟为门。"又古代宫门插戟,故亦为宫门的别称。 2.古地名。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3.指棘门军。
1.古代帝王外出,在止宿处插戟为门,称"棘门"。棘,通"戟"。《周礼.天官.掌舍》"为坛壝宫棘门。"郑玄注引郑司农曰"棘门,以戟为门。"又古代宫门插戟,故亦为宫门的别称。 2.古地名。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3.指棘门军。
棫阳宫
[相关解释]
1.秦昭王时所建的宫殿。始皇九年,夷嫪毐三族,迁太后于此宫。故址在今陕西扶风县东北。参阅《史记·吕不韦列传》﹑《汉书·地理志上》﹑《三辅黄图·秦宫》。
1.秦昭王时所建的宫殿。始皇九年,夷嫪毐三族,迁太后于此宫。故址在今陕西扶风县东北。参阅《史记·吕不韦列传》﹑《汉书·地理志上》﹑《三辅黄图·秦宫》。
楚王城
[相关解释]
1.古城名。又名楚城。故址在今河南信阳西北。战国时楚襄王曾迁都于此,故名。宋以后古城堙废。
1.古城名。又名楚城。故址在今河南信阳西北。战国时楚襄王曾迁都于此,故名。宋以后古城堙废。
榆林塞
[相关解释]
1.古塞名。秦将蒙恬抗击匈奴入侵,在河套一带植榆为塞,故称。故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
1.古塞名。秦将蒙恬抗击匈奴入侵,在河套一带植榆为塞,故称。故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
永安宫
[相关解释]
1.宫殿名。东汉宫殿。早圮。 2.宫殿名。三国时刘备所建,故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内。公元222年,蜀汉先主刘备伐吴,在獀亭战败后,驻军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建此宫,次年死于此。
1.宫殿名。东汉宫殿。早圮。 2.宫殿名。三国时刘备所建,故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内。公元222年,蜀汉先主刘备伐吴,在獀亭战败后,驻军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建此宫,次年死于此。
江门市
[相关解释]
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部、西江下游。1949年设市(1930年曾设市,旋废)。人口401万(1995年)。是广东省对外贸易港之一,工商业发达。有陈白沙祠、陈白沙钓鱼台故址。
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部、西江下游。1949年设市(1930年曾设市,旋废)。人口401万(1995年)。是广东省对外贸易港之一,工商业发达。有陈白沙祠、陈白沙钓鱼台故址。
汾桥
[相关解释]
1.古桥名。在汾水之上。故址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东。相传为战国初期晋刺客豫让为其主智伯报仇而谋刺晋大夫赵襄子处。
1.古桥名。在汾水之上。故址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东。相传为战国初期晋刺客豫让为其主智伯报仇而谋刺晋大夫赵襄子处。
汾阳宫
[相关解释]
1.古宫名。隋炀帝时所建。故址在今山西省宁武县西南管涔山上。
1.古宫名。隋炀帝时所建。故址在今山西省宁武县西南管涔山上。
沈犀
[相关解释]
1.指战国秦李冰造石犀五头,沉之于水以厌水怪的故事。李冰沉石犀的故址在今四川省犍为县西南五里。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一》。
1.指战国秦李冰造石犀五头,沉之于水以厌水怪的故事。李冰沉石犀的故址在今四川省犍为县西南五里。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一》。
沙鹿
[相关解释]
1.亦作"沙麓"。 2.古山名。一说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春秋.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杜预注"沙鹿,山名。平阳元城县东有土山。"《公羊传.僖公十四年》"沙鹿崩。沙鹿者何?河上之邑也。"据《后汉书.元后传》载,春秋晋国有史官以为沙麓崩陷乃"阴为阳雄﹐土火相乘"之象﹐断言六百四十五年后宜有圣女兴。因以"沙鹿"作为颂扬皇太后﹑皇后之词。
1.亦作"沙麓"。 2.古山名。一说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春秋.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杜预注"沙鹿,山名。平阳元城县东有土山。"《公羊传.僖公十四年》"沙鹿崩。沙鹿者何?河上之邑也。"据《后汉书.元后传》载,春秋晋国有史官以为沙麓崩陷乃"阴为阳雄﹐土火相乘"之象﹐断言六百四十五年后宜有圣女兴。因以"沙鹿"作为颂扬皇太后﹑皇后之词。
沪渎垒
[相关解释]
1.古垒名。为东晋虞潭﹑袁山松先后所筑。故址在今上海市旧青浦镇西,宋代已沦入江中。
1.古垒名。为东晋虞潭﹑袁山松先后所筑。故址在今上海市旧青浦镇西,宋代已沦入江中。
洛口仓
[相关解释]
1.古粮仓名。又名兴洛仓。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筑。故址在今河南省巩县东南。因地处旧洛水入黄河处而得名。周围二十余里,穿窖三千,每窖可容粮食八千石。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瓦岗农民起义军攻克此仓,并增筑洛口城,周围四十里。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复置洛口仓于此。
1.古粮仓名。又名兴洛仓。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筑。故址在今河南省巩县东南。因地处旧洛水入黄河处而得名。周围二十余里,穿窖三千,每窖可容粮食八千石。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瓦岗农民起义军攻克此仓,并增筑洛口城,周围四十里。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复置洛口仓于此。
渑池
[相关解释]
1.水名。在今河南省。 2.地名。在今河南省境。战国时为渑池邑,先后属郑﹑韩﹑秦『置渑池县。故址在今河南省渑池县西。
1.水名。在今河南省。 2.地名。在今河南省境。战国时为渑池邑,先后属郑﹑韩﹑秦『置渑池县。故址在今河南省渑池县西。
渚宫
[相关解释]
1.春秋楚国的宫名。故址在今湖北省江陵县。 2.代指江陵。
1.春秋楚国的宫名。故址在今湖北省江陵县。 2.代指江陵。
渭桥
[相关解释]
1.汉唐时代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梁。东﹑中﹑西共有三座。中渭桥。秦时始置,本名横桥。秦都咸阳,渭南有兴乐宫,渭北有咸阳宫,建此桥以通二宫『更名渭桥。 2.汉唐时代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梁。东﹑中﹑西共有三座。东渭桥『景帝五年建置,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北灞水﹑泾水合渭水处东侧。 3.汉唐时代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梁。东﹑中﹑西共有三座。西渭桥『建元三年建置,因与长安城便门相对,也叫便桥或便门桥。唐名咸阳桥,其时长安人送客西行多到此相别。
1.汉唐时代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梁。东﹑中﹑西共有三座。中渭桥。秦时始置,本名横桥。秦都咸阳,渭南有兴乐宫,渭北有咸阳宫,建此桥以通二宫『更名渭桥。 2.汉唐时代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梁。东﹑中﹑西共有三座。东渭桥『景帝五年建置,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北灞水﹑泾水合渭水处东侧。 3.汉唐时代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梁。东﹑中﹑西共有三座。西渭桥『建元三年建置,因与长安城便门相对,也叫便桥或便门桥。唐名咸阳桥,其时长安人送客西行多到此相别。
湓口
[相关解释]
1.古城名。以地当湓水入长江口而得名『初灌婴始筑此城。故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改名湓城,唐初又改浔阳。为沿江镇守要地。
1.古城名。以地当湓水入长江口而得名『初灌婴始筑此城。故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改名湓城,唐初又改浔阳。为沿江镇守要地。
漂渝津
[相关解释]
1.古渡口名。故址在今天津市东。晋末石虎遣师伐辽西鲜卑段辽,曾至此。
1.古渡口名。故址在今天津市东。晋末石虎遣师伐辽西鲜卑段辽,曾至此。
潼关
[相关解释]
1.关隘名。古称桃林塞。东汉时设潼关,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东南,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素称险要。
1.关隘名。古称桃林塞。东汉时设潼关,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东南,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素称险要。
灞陵
[相关解释]
1.古地名。本作霸陵。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文帝葬于此,故称。三国魏改名霸城,北周建德二年废。
1.古地名。本作霸陵。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文帝葬于此,故称。三国魏改名霸城,北周建德二年废。
灵光殿
[相关解释]
1.汉景帝子鲁恭王所建的宫殿。故址在今山东省曲阜市东『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序﹕"鲁灵光殿者﹐盖景帝程姬之子恭王余之所立也……遭汉中微﹐盗贼奔突﹐自西京未央﹑建章之殿﹐皆见隳坏﹐而灵光岿然独存。"后因比喻硕果仅存的人或事物。
1.汉景帝子鲁恭王所建的宫殿。故址在今山东省曲阜市东『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序﹕"鲁灵光殿者﹐盖景帝程姬之子恭王余之所立也……遭汉中微﹐盗贼奔突﹐自西京未央﹑建章之殿﹐皆见隳坏﹐而灵光岿然独存。"后因比喻硕果仅存的人或事物。
熊子国
[相关解释]
1.周成王时,以子男之田封熊绎于楚蛮,故址在今湘鄂一带,后因以熊子国指代湖南﹑湖北两省。
1.周成王时,以子男之田封熊绎于楚蛮,故址在今湘鄂一带,后因以熊子国指代湖南﹑湖北两省。
燕台
[相关解释]
1.指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燕昭王筑台以招纳天下贤士,故也称贤士台﹑招贤台。见南朝梁任昿《述异记》卷下◇作为君主或长官礼贤之典。 2.指冀北一带。 3.指幕府。
1.指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燕昭王筑台以招纳天下贤士,故也称贤士台﹑招贤台。见南朝梁任昿《述异记》卷下◇作为君主或长官礼贤之典。 2.指冀北一带。 3.指幕府。
玄武门
[相关解释]
1.唐长安太极宫(又名西内,即隋之大兴宫)北面正门。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旧城北。唐初"玄武门之变"发生于此。 2.唐长安大明宫(又称东内)北面正门。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旧城北龙首原上。唐几次宫廷政变发生于此。
1.唐长安太极宫(又名西内,即隋之大兴宫)北面正门。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旧城北。唐初"玄武门之变"发生于此。 2.唐长安大明宫(又称东内)北面正门。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旧城北龙首原上。唐几次宫廷政变发生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