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1 查到相关散官的内容。
带有散官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上将军
[相关解释]
1.行军作战时军中的主帅。 2.官名『以吕禄为上将军,后无建置。唐则各卫有上将军之官,宋仍之。金﹑元时以其名为武臣散官。明废。
1.行军作战时军中的主帅。 2.官名『以吕禄为上将军,后无建置。唐则各卫有上将军之官,宋仍之。金﹑元时以其名为武臣散官。明废。
仪同三司
[相关解释]
1.散官名。三司即三公『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仪同三司"谓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东汉殇帝延平元年,邓隲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之名自此始。魏晋以后,将军之开府置官属者称"开府仪同三司"。北周改开府仪同三司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隋文帝时为散官,唐﹑宋﹑元因之,明废。
1.散官名。三司即三公『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仪同三司"谓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东汉殇帝延平元年,邓隲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之名自此始。魏晋以后,将军之开府置官属者称"开府仪同三司"。北周改开府仪同三司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隋文帝时为散官,唐﹑宋﹑元因之,明废。
勋官
[相关解释]
1.授给有功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没有实职。北周时本以奖励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隋置上柱国至都督,凡十一等。初名散官,至唐始别称为勋官。定用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凡十二等,起正二品,至从七品。明又分为文勋十一阶﹑武勋十二阶,至清而废。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一》﹑《续文献通考.职官十二》。
1.授给有功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没有实职。北周时本以奖励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隋置上柱国至都督,凡十一等。初名散官,至唐始别称为勋官。定用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凡十二等,起正二品,至从七品。明又分为文勋十一阶﹑武勋十二阶,至清而废。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一》﹑《续文献通考.职官十二》。
奉朝请
[相关解释]
1.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为请。因称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请『代退职大臣﹑将军和皇室﹑外戚多以奉朝请名义参加朝会。晋代以奉车﹑驸马﹑骑三都尉为奉朝请﹐南北朝设以安置闲散官员﹐隋初罢之﹐另设朝请大夫﹑朝请郎﹐为文散官。
1.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为请。因称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请『代退职大臣﹑将军和皇室﹑外戚多以奉朝请名义参加朝会。晋代以奉车﹑驸马﹑骑三都尉为奉朝请﹐南北朝设以安置闲散官员﹐隋初罢之﹐另设朝请大夫﹑朝请郎﹐为文散官。
宂官
[相关解释]
1.亦作"?官"。 2.指有班位而无固定职事的散官◇亦泛指闲散的官吏。
1.亦作"?官"。 2.指有班位而无固定职事的散官◇亦泛指闲散的官吏。
宣德郎
[相关解释]
1.官名。隋置,为散官。唐沿用。宋政和四年以为与宣德门名相同,曾改称宣教郎。明﹑清仍为散官。
1.官名。隋置,为散官。唐沿用。宋政和四年以为与宣德门名相同,曾改称宣教郎。明﹑清仍为散官。
宣议郎
[相关解释]
1.官名。唐宋散官,从七品下称宣议郎。明沿置,清废。
1.官名。唐宋散官,从七品下称宣议郎。明沿置,清废。
将军(jiāng-)
[相关解释]
①武官名。春秋时称统领军队之卿为将军。战国始正式定为武官名『时多冠以称号,如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等。隋唐时均置于大将军下,掌禁兵。唐至明,用以称武散官。清时有四类,一为宗室爵号,二为驻防各地之八旗最高长官,三为临时出征之统帅,四为正一品至从二品武官封赠之阶。②军衔称号。详将官”。
①武官名。春秋时称统领军队之卿为将军。战国始正式定为武官名『时多冠以称号,如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等。隋唐时均置于大将军下,掌禁兵。唐至明,用以称武散官。清时有四类,一为宗室爵号,二为驻防各地之八旗最高长官,三为临时出征之统帅,四为正一品至从二品武官封赠之阶。②军衔称号。详将官”。
御仙带
[相关解释]
1.绣有御仙花的金带。宋赵安仁既罢参知政事,真宗命赐御仙花带与绣饰马具◇来中书省﹑枢密院罢官者及学士﹑散官,通服御仙带,遂为故事。参阅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
1.绣有御仙花的金带。宋赵安仁既罢参知政事,真宗命赐御仙花带与绣饰马具◇来中书省﹑枢密院罢官者及学士﹑散官,通服御仙带,遂为故事。参阅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
散僚
[相关解释]
1.散官。
1.散官。
散参
[相关解释]
1.无固定职务而预朝参的散官。
1.无固定职务而预朝参的散官。
散官
[相关解释]
1.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之官。与职事官相对而言『制﹐朝廷对大僚重臣于本官之外加赐名号﹐而实无官守。魏﹑晋﹑南北朝因之。隋代始定散官之制。唐﹑宋﹑金﹑元因之。文散官有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光禄大夫等;武散官有骠骑将军﹑辅国将军﹑镇国将军等。其品秩之高下﹐待遇之厚薄﹐各代不一。
1.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之官。与职事官相对而言『制﹐朝廷对大僚重臣于本官之外加赐名号﹐而实无官守。魏﹑晋﹑南北朝因之。隋代始定散官之制。唐﹑宋﹑金﹑元因之。文散官有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光禄大夫等;武散官有骠骑将军﹑辅国将军﹑镇国将军等。其品秩之高下﹐待遇之厚薄﹐各代不一。
散曹
[相关解释]
1.散官。
1.散官。
散班
[相关解释]
1.散官行列。
1.散官行列。
文林郎
[相关解释]
1.文散官名。隋置﹐取北齐征文学之士充文林馆之义。历代因之。见《通典.职官十六》﹑《续通典.职官十六》。 2.一种梨的别名。蒲中产好梨﹐传说唐太宗时有凤栖于梨树上﹐后所产梨﹐果肉细腻﹐红颊玉液﹐因名凤栖梨。至宋﹐另有一家独出一种﹐备众梨之美﹐又超过了凤栖梨。其人尝进献﹐得官文林郎﹐因以为名。见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六。
1.文散官名。隋置﹐取北齐征文学之士充文林馆之义。历代因之。见《通典.职官十六》﹑《续通典.职官十六》。 2.一种梨的别名。蒲中产好梨﹐传说唐太宗时有凤栖于梨树上﹐后所产梨﹐果肉细腻﹐红颊玉液﹐因名凤栖梨。至宋﹐另有一家独出一种﹐备众梨之美﹐又超过了凤栖梨。其人尝进献﹐得官文林郎﹐因以为名。见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六。
旅帅
[相关解释]
1.《周礼》官名。统一旅之众。 2.古代州郡地方军事散官名。 3.太平天国官名。既管军政亦管民政﹐位在师帅之下﹐卒长之上。
1.《周礼》官名。统一旅之众。 2.古代州郡地方军事散官名。 3.太平天国官名。既管军政亦管民政﹐位在师帅之下﹐卒长之上。
永业田
[相关解释]
1.田制名。也称世业田。北魏行均田制,每男夫授桑田二十亩,身没不还,世代承耕,故称永业田。北齐﹑隋﹑唐沿用此制,但授田多少不等。唐中叶以后,土地兼并激烈,此制名存实亡。宋太平兴国以后,凡人民所垦田即为永业田,不复有亩数的限制。 2.田制名。也称世业田。隋唐两代,自诸王以下,至于都督或散官五品以上,按等级分授永业田,子孙世袭,皆免课役。参阅《魏书.食货志》﹑《通典.食货志》﹑《隋书.食货志》﹑《新唐书.食货志一》。 3.旧时称私有土地为永业田或世业田。
1.田制名。也称世业田。北魏行均田制,每男夫授桑田二十亩,身没不还,世代承耕,故称永业田。北齐﹑隋﹑唐沿用此制,但授田多少不等。唐中叶以后,土地兼并激烈,此制名存实亡。宋太平兴国以后,凡人民所垦田即为永业田,不复有亩数的限制。 2.田制名。也称世业田。隋唐两代,自诸王以下,至于都督或散官五品以上,按等级分授永业田,子孙世袭,皆免课役。参阅《魏书.食货志》﹑《通典.食货志》﹑《隋书.食货志》﹑《新唐书.食货志一》。 3.旧时称私有土地为永业田或世业田。
特进
[相关解释]
1.官名。始设于西汉末。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东汉至南北朝仅为加官,无实职。隋唐以后为散官。明以特进光禄大夫为正一品。清废。参阅《后汉书.和帝纪》"赐诸侯王﹑公﹑将军﹑特进"李贤注引汉应劭《汉官仪》﹑《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十六》﹑《明史.职官志一》。 2.特予晋升。
1.官名。始设于西汉末。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东汉至南北朝仅为加官,无实职。隋唐以后为散官。明以特进光禄大夫为正一品。清废。参阅《后汉书.和帝纪》"赐诸侯王﹑公﹑将军﹑特进"李贤注引汉应劭《汉官仪》﹑《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十六》﹑《明史.职官志一》。 2.特予晋升。
置散
[相关解释]
1.安置在闲散的职业。多指任为散官。
1.安置在闲散的职业。多指任为散官。
资政
[相关解释]
1.帮助治理国政。 2.官职名。宋代置资政殿大学士,授予罢政的宰相或其他大臣。简称"资政"。 3.官职名。金置资政大夫一职,系正三品的文散官。元改为正二品。明清皆因之。 4.官职名。民国时期,总统府亦置资政若干人,由总统选聘,以备随时咨询。
1.帮助治理国政。 2.官职名。宋代置资政殿大学士,授予罢政的宰相或其他大臣。简称"资政"。 3.官职名。金置资政大夫一职,系正三品的文散官。元改为正二品。明清皆因之。 4.官职名。民国时期,总统府亦置资政若干人,由总统选聘,以备随时咨询。
都尉
[相关解释]
武官名。始置于战国,位略低于将军。秦时设郡,掌郡内军事。西汉时为郡守之辅佐,掌全郡军事。东汉时废,但在边郡仍设置,或遇有战事时临时设置。唐代至明代为勋官称号,有轻车都尉、骑都尉等。清代时为三四品武散官。
武官名。始置于战国,位略低于将军。秦时设郡,掌郡内军事。西汉时为郡守之辅佐,掌全郡军事。东汉时废,但在边郡仍设置,或遇有战事时临时设置。唐代至明代为勋官称号,有轻车都尉、骑都尉等。清代时为三四品武散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