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文的的内容。
带有文的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章
[相关解释]
1.歌曲诗文的一段,亦指诗文的一篇。 2.古历以十九年为一章。
1.歌曲诗文的一段,亦指诗文的一篇。 2.古历以十九年为一章。
三仪
[相关解释]
1.礼之三仪。 2.谓天﹑地﹑人。 3.观察天文的仪器,即黄道仪。唐天文学家李淳风设计制造。表里三重,状如十字,由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三部分构成,铜质。贞观七年制成,置于凝晖阁,用以测候,已亡失。见《新唐书.天文志一》。
1.礼之三仪。 2.谓天﹑地﹑人。 3.观察天文的仪器,即黄道仪。唐天文学家李淳风设计制造。表里三重,状如十字,由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三部分构成,铜质。贞观七年制成,置于凝晖阁,用以测候,已亡失。见《新唐书.天文志一》。
三普
[相关解释]
1.三篇佛教经文的合称。即《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和《圆觉经》中的《圆觉普眼品》。
1.三篇佛教经文的合称。即《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和《圆觉经》中的《圆觉普眼品》。
三祇
[相关解释]
1."三大阿僧祇"的略语。佛教指菩萨修行成佛所经历的三个漫长阶段。阿僧祇,梵文的音译,意为旷大劫,无数长时。
1."三大阿僧祇"的略语。佛教指菩萨修行成佛所经历的三个漫长阶段。阿僧祇,梵文的音译,意为旷大劫,无数长时。
主麻
[相关解释]
1.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聚会。伊斯兰教定星期五为聚礼日,通称"主麻",习惯称一周为一个主麻。教徒于此日正午后举行的集体礼拜称为"主麻拜"。
1.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聚会。伊斯兰教定星期五为聚礼日,通称"主麻",习惯称一周为一个主麻。教徒于此日正午后举行的集体礼拜称为"主麻拜"。
乡社
[相关解释]
1.犹乡里,故乡。 2.同乡士子会文的结社。
1.犹乡里,故乡。 2.同乡士子会文的结社。
云锦章
[相关解释]
1.对他人诗文的美称。
1.对他人诗文的美称。
亭传
[相关解释]
1.古代供旅客和传递公文的人途中歇宿的处所。
1.古代供旅客和传递公文的人途中歇宿的处所。
仙呗
[相关解释]
1.佛徒唱诵经文的声音。
1.佛徒唱诵经文的声音。
以免
[相关解释]
1.用于下半句话开头,表示上文的目的在于使下文的结果不致发生。
1.用于下半句话开头,表示上文的目的在于使下文的结果不致发生。
以文为诗
[相关解释]
1.指唐代文学家韩愈用写散文的方法作诗。
1.指唐代文学家韩愈用写散文的方法作诗。
以期
[相关解释]
1.表示通过上文所说的做法,希望达到下文的目的。
1.表示通过上文所说的做法,希望达到下文的目的。
价末
[相关解释]
1.方言。犹那么。表示顺着上文的语意,申说应有的结果。
1.方言。犹那么。表示顺着上文的语意,申说应有的结果。
伊尼
[相关解释]
1.梵文的鹿名。
1.梵文的鹿名。
伐阇罗
[相关解释]
1.佛教名词。梵文的音译。意译为金刚。相传为古印度婆罗阿迭多王之子,后佛教以为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天神。
1.佛教名词。梵文的音译。意译为金刚。相传为古印度婆罗阿迭多王之子,后佛教以为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天神。
体料
[相关解释]
1.指诗文的素材。
1.指诗文的素材。
体段
[相关解释]
1.身段;体态。 2.指事物的形象。 3.指字或诗文的形式﹑结构。 4.指本体。 5.犹体统;举止。
1.身段;体态。 2.指事物的形象。 3.指字或诗文的形式﹑结构。 4.指本体。 5.犹体统;举止。
体气
[相关解释]
1.指诗文的体制格调。 2.指禀性﹐气质。 3.指气血或气息。 4.指体质。
1.指诗文的体制格调。 2.指禀性﹐气质。 3.指气血或气息。 4.指体质。
余集
[相关解释]
1.指文集正续编外残剩诗文的集子。
1.指文集正续编外残剩诗文的集子。
佾舞生
[相关解释]
1.清代朝廷及文庙举行庆祀活动时充任乐舞的童生,文的执羽箭,武的执干戚,合乐作舞。又叫"乐舞生",简称"佾生"。
1.清代朝廷及文庙举行庆祀活动时充任乐舞的童生,文的执羽箭,武的执干戚,合乐作舞。又叫"乐舞生",简称"佾生"。
偶对
[相关解释]
1.指诗文的对偶。
1.指诗文的对偶。
八体
[相关解释]
1.八种书体。秦代统一文字﹐废除不符合秦文的六国文字﹐定书体为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八种﹐谓之"八体"。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汉书·艺文志》有《八体六技》。按﹐大篆﹑小篆﹑虫书﹑隶书是四种字体﹐其余四种是书的用途。楷书出现后所谓的八体﹐即古文﹑大篆﹑小篆﹑隶书﹑飞白﹐八分﹑行书﹑草书。见唐张怀瓘《书断》◇以指书法。 2.指八种文体风格。
1.八种书体。秦代统一文字﹐废除不符合秦文的六国文字﹐定书体为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八种﹐谓之"八体"。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汉书·艺文志》有《八体六技》。按﹐大篆﹑小篆﹑虫书﹑隶书是四种字体﹐其余四种是书的用途。楷书出现后所谓的八体﹐即古文﹑大篆﹑小篆﹑隶书﹑飞白﹐八分﹑行书﹑草书。见唐张怀瓘《书断》◇以指书法。 2.指八种文体风格。
公便
[相关解释]
1.谓便于公事。旧时上行公文的一种行文格式﹐结束语多为"实为公便"。
1.谓便于公事。旧时上行公文的一种行文格式﹐结束语多为"实为公便"。
公移
[相关解释]
1.旧时行用于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的总称。
1.旧时行用于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的总称。
六誓
[相关解释]
1.《尚书》中六篇誓文的总称。
1.《尚书》中六篇誓文的总称。
六面印
[相关解释]
1.六面都刻有印文的一种私印。流行于南北朝。呈"凸"字形﹐印鼻端刻有一小印﹐其馀五面也刻有印文。因专用于书信﹐故在姓名下常附加"印信"﹑"启事"﹑"白笺"等字样。明清后﹐正方或长方印六面都刻有印文的﹐也称"六面印"。
1.六面都刻有印文的一种私印。流行于南北朝。呈"凸"字形﹐印鼻端刻有一小印﹐其馀五面也刻有印文。因专用于书信﹐故在姓名下常附加"印信"﹑"启事"﹑"白笺"等字样。明清后﹐正方或长方印六面都刻有印文的﹐也称"六面印"。
冒号
[相关解释]
1.标点符号的一种,即""。表示句子内部较大的停顿。主要的作用是提示下文。如他有三个孩子大孩子七岁,二孩子五岁,最小的孩子才三岁。也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如一面想,一面做。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1.标点符号的一种,即""。表示句子内部较大的停顿。主要的作用是提示下文。如他有三个孩子大孩子七岁,二孩子五岁,最小的孩子才三岁。也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如一面想,一面做。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冲场
[相关解释]
1.亦作"冲场"。 2.戏曲名词。谓传奇剧本的第二折。冲场开头必有个长引子,引子唱完,继以诗词和骈体文的定匙,要以简单的语言,说明登场人物的身份﹑性格﹑坏境和当时的思想,并要酝酿全剧的精神,埋伏下全剧的重要节目。 3.方言。指人的外貌﹑仪表。
1.亦作"冲场"。 2.戏曲名词。谓传奇剧本的第二折。冲场开头必有个长引子,引子唱完,继以诗词和骈体文的定匙,要以简单的语言,说明登场人物的身份﹑性格﹑坏境和当时的思想,并要酝酿全剧的精神,埋伏下全剧的重要节目。 3.方言。指人的外貌﹑仪表。
出水芙蓉
[相关解释]
1.水面上初放的荷花。多以喻诗文的清新或女子的艳丽。
1.水面上初放的荷花。多以喻诗文的清新或女子的艳丽。
刑鼎
[相关解释]
1.铸有刑法条文的鼎。
1.铸有刑法条文的鼎。
别传
[相关解释]
传记文的一种。与本传”相对。多记载一人的逸闻轶事,可补充本传的不足。如《后汉书·董卓传》注引《董卓别传》、《三国志·蜀·赵云传》注引《赵云别传》等。
传记文的一种。与本传”相对。多记载一人的逸闻轶事,可补充本传的不足。如《后汉书·董卓传》注引《董卓别传》、《三国志·蜀·赵云传》注引《赵云别传》等。
削正
[相关解释]
1.请人指正诗文的敬词。参见"削政"。
1.请人指正诗文的敬词。参见"削政"。
勘校
[相关解释]
1.审核校对。 2.特指对比书籍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审定原文的正误真伪。
1.审核校对。 2.特指对比书籍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审定原文的正误真伪。
华篇
[相关解释]
1.美好的篇章。对他人诗文的敬称。
1.美好的篇章。对他人诗文的敬称。
印花
[相关解释]
1.旧时一种用于缄封公文的凭证。 2.谓将花纹或图案印到纺织品等物上。 3.谓印有图案或花纹。 4.指印花税。 5.指印花税票。由政府出售,贴在契约﹑凭证等上面,作为税款的一种特制印刷品。
1.旧时一种用于缄封公文的凭证。 2.谓将花纹或图案印到纺织品等物上。 3.谓印有图案或花纹。 4.指印花税。 5.指印花税票。由政府出售,贴在契约﹑凭证等上面,作为税款的一种特制印刷品。
印面
[相关解释]
1.在脸上刺出斑痕,以毁其容。 2.指图章刻有印文的一面。
1.在脸上刺出斑痕,以毁其容。 2.指图章刻有印文的一面。
受法
[相关解释]
1.犹伏法。 2.接受道法。 3.指接受为文的法则。
1.犹伏法。 2.接受道法。 3.指接受为文的法则。
口业
[相关解释]
1.佛教语。佛教以身﹑口﹑意为三业。口业,指妄言﹑恶口﹑两舌和绮语。 2.指诗文的创作。唐宋人以诗文类绮语,故相比附。 3.藉以为生的产业。
1.佛教语。佛教以身﹑口﹑意为三业。口业,指妄言﹑恶口﹑两舌和绮语。 2.指诗文的创作。唐宋人以诗文类绮语,故相比附。 3.藉以为生的产业。
古文
[相关解释]
①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②汉代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做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
①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②汉代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做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
古文家
[相关解释]
1.研究古文经的学者。 2.创作与提倡文言散文的人。
1.研究古文经的学者。 2.创作与提倡文言散文的人。
古气
[相关解释]
1.指古代诗文的气韵。
1.指古代诗文的气韵。
古籀
[相关解释]
1.古文与籀文的并称。
1.古文与籀文的并称。
含英咀华
[相关解释]
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
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
呈文
[相关解释]
1.显露出文采。 2.旧时公文的一种,下对上用。
1.显露出文采。 2.旧时公文的一种,下对上用。
呈稿
[相关解释]
1.呈文的底稿。
1.呈文的底稿。
告珠玉
[相关解释]
1.向人索取诗文的敬辞。
1.向人索取诗文的敬辞。
咨呈
[相关解释]
1.具文呈报。 2.旧时公文的一种。用于下级对上级或平行机关之间。
1.具文呈报。 2.旧时公文的一种。用于下级对上级或平行机关之间。
咨文
[相关解释]
1.旧时公文的一种。多用于同级官署或同级官阶之间。 2.指某些国家的元首向国会提出的有关国事情况的报告。
1.旧时公文的一种。多用于同级官署或同级官阶之间。 2.指某些国家的元首向国会提出的有关国事情况的报告。
哀玉
[相关解释]
1.指如玉声凄清的音响。 2.比喻诗文的清妙。
1.指如玉声凄清的音响。 2.比喻诗文的清妙。
四六
[相关解释]
1.文体名。骈文的一体。因以四字六字为对偶,故名。骈文以四六对偶者,形成于南朝,盛行于唐宋。唐以来,格式完全定型,遂称"四六",也称四六文或四六体。
1.文体名。骈文的一体。因以四字六字为对偶,故名。骈文以四六对偶者,形成于南朝,盛行于唐宋。唐以来,格式完全定型,遂称"四六",也称四六文或四六体。
四六体
[相关解释]
1.骈文的一体。详"四六"。
1.骈文的一体。详"四六"。
四六文
[相关解释]
文体名。骈文的一体。形成于南朝,盛行于唐宋。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世称骈四俪六。遣词华丽,多用典故,讲求句式对仗工整。
文体名。骈文的一体。形成于南朝,盛行于唐宋。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世称骈四俪六。遣词华丽,多用典故,讲求句式对仗工整。
四方步
[相关解释]
1.斯斯文文的,大而慢的步子。
1.斯斯文文的,大而慢的步子。
四科
[相关解释]
1.孔门四种科目。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2.南朝宋东观设置的四门学科。指儒学﹑玄学﹑文学﹑史学。 3.汉代举士的四种科目。 4.指汉代以德行举士的四条标准。 5.唐高宗时举荐人才的四条标准。即孝悌力行﹑经史儒术﹑藻思词锋﹑廉平强直。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四科》。 6.人品四等。即容悦之凡臣﹑社稷之臣﹑天民﹑大人。《孟子.尽心上》"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7.诗文的四种形式。即奏议
1.孔门四种科目。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2.南朝宋东观设置的四门学科。指儒学﹑玄学﹑文学﹑史学。 3.汉代举士的四种科目。 4.指汉代以德行举士的四条标准。 5.唐高宗时举荐人才的四条标准。即孝悌力行﹑经史儒术﹑藻思词锋﹑廉平强直。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四科》。 6.人品四等。即容悦之凡臣﹑社稷之臣﹑天民﹑大人。《孟子.尽心上》"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7.诗文的四种形式。即奏议
回鹘文
[相关解释]
以堇文字母为基础创制的突厥语拼音文字◇为回鹘使用,故名。从唐代至明代,主要流行于今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因年代和字体差异,字母数有十九至三十二个不等。书写也有变化。近代发现了回鹘文的宗教经典、碑刻、契约等。蒙古文、满文字母都由该字母演变而来。
以堇文字母为基础创制的突厥语拼音文字◇为回鹘使用,故名。从唐代至明代,主要流行于今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因年代和字体差异,字母数有十九至三十二个不等。书写也有变化。近代发现了回鹘文的宗教经典、碑刻、契约等。蒙古文、满文字母都由该字母演变而来。
因而
[相关解释]
1.连词。表示下文是上文的结果。 2.匆促;草草;轻易。 3.轻忽;很不重视。 4.轻微;不足道。
1.连词。表示下文是上文的结果。 2.匆促;草草;轻易。 3.轻忽;很不重视。 4.轻微;不足道。
圣训
[相关解释]
1.圣人的教导。指儒家相传的训谕。 2.帝王的训谕﹑诏令。 3.阿拉伯文的意译﹐原意为传闻﹑传述◇专指对穆罕默德言行的传述--"穆罕默德言行录"。在中国﹐圣训也称"圣训经"﹑"至圣宝训"﹑"至圣宝谕"﹑"圣谕"等。
1.圣人的教导。指儒家相传的训谕。 2.帝王的训谕﹑诏令。 3.阿拉伯文的意译﹐原意为传闻﹑传述◇专指对穆罕默德言行的传述--"穆罕默德言行录"。在中国﹐圣训也称"圣训经"﹑"至圣宝训"﹑"至圣宝谕"﹑"圣谕"等。
圣谛
[相关解释]
1.梵文的意译﹐即神圣的真理。佛教基本教义之一。
1.梵文的意译﹐即神圣的真理。佛教基本教义之一。
墨选
[相关解释]
1.明清流行的八股文选本。从流传的八股文章中,选编成书,供应试者学习﹑摹仿。选文的来源有程墨﹑房稿﹑行卷和社稿等。有的选文中还有评点。明黎淳编选的《国朝试录》﹑《明史.艺文志》所载《四书程文》等,都是著名的墨选。
1.明清流行的八股文选本。从流传的八股文章中,选编成书,供应试者学习﹑摹仿。选文的来源有程墨﹑房稿﹑行卷和社稿等。有的选文中还有评点。明黎淳编选的《国朝试录》﹑《明史.艺文志》所载《四书程文》等,都是著名的墨选。
奇峻
[相关解释]
1.指奇特峻峭之山。 2.谓诗文的风格﹑语言严正而不同凡俗。
1.指奇特峻峭之山。 2.谓诗文的风格﹑语言严正而不同凡俗。
女相如
[相关解释]
1.汉司马相如长于辞赋,后人因称有才华能诗文的女子为女相如。
1.汉司马相如长于辞赋,后人因称有才华能诗文的女子为女相如。
女秀才
[相关解释]
1.旧时对通经义能诗文的女子的美称。 2.女官名。 3.科举时代的科目名称。明初识字妇女可以举女秀才。参阅清董恂《宫闺联名谱》。
1.旧时对通经义能诗文的女子的美称。 2.女官名。 3.科举时代的科目名称。明初识字妇女可以举女秀才。参阅清董恂《宫闺联名谱》。
定令
[相关解释]
1.制定法令。 2.固定成文的法令。
1.制定法令。 2.固定成文的法令。
宪檄
[相关解释]
1.旧时称上官所发檄文的敬词。
1.旧时称上官所发檄文的敬词。
家鸡
[相关解释]
1.亦作"家鸡"。 2.家中饲养的鸡。 3.喻指家传的书法技艺。 4.借指自己诗文的技法和风格。 5.喻指妻。 6.喻指亲生子女。 7.动物学术语。即鸡。因由其始祖原鸡长期驯养而成,故称。
1.亦作"家鸡"。 2.家中饲养的鸡。 3.喻指家传的书法技艺。 4.借指自己诗文的技法和风格。 5.喻指妻。 6.喻指亲生子女。 7.动物学术语。即鸡。因由其始祖原鸡长期驯养而成,故称。
对转
[相关解释]
1.旧指官吏不按秩递升而直接越级迁调。 2.音韵学术语。古音学上指主要元音相同的阴声﹑阳声﹑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清代学者孔广森将入声归入阴声﹐首先明确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多数学者则主张入声分立。"对转"说的提出﹐为正确解释古代韵文的异部通押和训诂学上的通假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如《诗.大雅.抑》六章的"子"(阴声)﹑"承"(阳声)为韵﹐八章的"则"(入声)﹑"子"为韵﹐即因对转而得通押。又如《仪礼.士虞礼》"中月而秜。"郑玄注"古文禅或为导。"《汉书.高帝纪上》"令趋销印。"颜师古注"趋读曰促。""
1.旧指官吏不按秩递升而直接越级迁调。 2.音韵学术语。古音学上指主要元音相同的阴声﹑阳声﹑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清代学者孔广森将入声归入阴声﹐首先明确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多数学者则主张入声分立。"对转"说的提出﹐为正确解释古代韵文的异部通押和训诂学上的通假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如《诗.大雅.抑》六章的"子"(阴声)﹑"承"(阳声)为韵﹐八章的"则"(入声)﹑"子"为韵﹐即因对转而得通押。又如《仪礼.士虞礼》"中月而秜。"郑玄注"古文禅或为导。"《汉书.高帝纪上》"令趋销印。"颜师古注"趋读曰促。""
封建论
[相关解释]
散文篇名。唐代柳宗元作。封建”指奴隶社会分封国土、建立诸侯国的分封制度。作者分析了这种制度的产生原因、形成过程及其弊病,论述了它终被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意在反对唐中期的藩镇割据,维护唐王朝的统一。措词严谨,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是古代议论文的典范之作。
散文篇名。唐代柳宗元作。封建”指奴隶社会分封国土、建立诸侯国的分封制度。作者分析了这种制度的产生原因、形成过程及其弊病,论述了它终被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意在反对唐中期的藩镇割据,维护唐王朝的统一。措词严谨,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是古代议论文的典范之作。
小品文
[相关解释]
1.即小品﹐散文的形式之一。
1.即小品﹐散文的形式之一。
小简
[相关解释]
1.稍微怠慢。 2.稍微简省。 3.简短的书信。 4.宋宣和以后﹐士大夫间通问﹐用骈俪文的笺启;又另附散文体手书﹐称为小简。
1.稍微怠慢。 2.稍微简省。 3.简短的书信。 4.宋宣和以后﹐士大夫间通问﹐用骈俪文的笺启;又另附散文体手书﹐称为小简。
山节藻棁
[相关解释]
1.古代天子的庙饰。山节,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棁,画有藻文的梁上短柱◇用以形容居处豪华奢侈,越等僭礼。
1.古代天子的庙饰。山节,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棁,画有藻文的梁上短柱◇用以形容居处豪华奢侈,越等僭礼。
峻丽
[相关解释]
1.宏伟壮丽。 2.形容诗文的气势壮美。
1.宏伟壮丽。 2.形容诗文的气势壮美。
希腊字母
[相关解释]
希腊文的字母,共二十四个,来源于纪元前腓尼基人使用的腓尼基字母。因希腊文化的影响,在数学、物理学中常用作科学符号。
希腊文的字母,共二十四个,来源于纪元前腓尼基人使用的腓尼基字母。因希腊文化的影响,在数学、物理学中常用作科学符号。
帖括派
[相关解释]
1.明末研习科举应试的八股文的学派。
1.明末研习科举应试的八股文的学派。
序论
[相关解释]
1.序和论。即史传文的引言和结尾的评论。 2.谓依次论列。 3.序言;序文。
1.序和论。即史传文的引言和结尾的评论。 2.谓依次论列。 3.序言;序文。
建安骨
[相关解释]
1.指汉魏之际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刚健遒劲的风格。建安,汉献帝年号。
1.指汉魏之际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刚健遒劲的风格。建安,汉献帝年号。
弓壶
[相关解释]
1.有"弓"字铭文的酒器。 2.装弓的袋。
1.有"弓"字铭文的酒器。 2.装弓的袋。
引首
[相关解释]
1.伸长头颈。多形容盼望。 2.书轴画幅的首端部分。 3.古代通俗小说引起正文的开头部分。
1.伸长头颈。多形容盼望。 2.书轴画幅的首端部分。 3.古代通俗小说引起正文的开头部分。
张岱(1597-1679)
[相关解释]
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石公,号陶庵、螺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有《琅奈募》、《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另有《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等散文名篇。
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石公,号陶庵、螺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有《琅奈募》、《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另有《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等散文名篇。
弩体
[相关解释]
1.弩机上铭文的字体。
1.弩机上铭文的字体。
意格
[相关解释]
1.指诗文的意境与格调。
1.指诗文的意境与格调。
意译
[相关解释]
1.根据原文的大意,而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区别于"直译"。 2.根据某种语言词语的意义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词语。区别于"音译"
1.根据原文的大意,而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区别于"直译"。 2.根据某种语言词语的意义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词语。区别于"音译"
披文
[相关解释]
1.加以文饰。 2.披阅文章。 3.犹言提倡文学。谓开拓重文的风气。
1.加以文饰。 2.披阅文章。 3.犹言提倡文学。谓开拓重文的风气。
抬头
[相关解释]
1.举首﹐仰起头。 2.比喻受压制者得到伸展。 3.旧时书信﹑行文的一种格式。即涉及对方时﹐要按照一定的格式﹐另起一行书写﹐以表示尊敬。亦指书信﹑公文等行文抬头的地方。 4.在信件﹑票据或单据上写收件人或收款人的地方。
1.举首﹐仰起头。 2.比喻受压制者得到伸展。 3.旧时书信﹑行文的一种格式。即涉及对方时﹐要按照一定的格式﹐另起一行书写﹐以表示尊敬。亦指书信﹑公文等行文抬头的地方。 4.在信件﹑票据或单据上写收件人或收款人的地方。
拓本(tà-)
[相关解释]
指将湿纸紧覆在碑碣石刻或有铭文的青铜器等金石文物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图案的印本。墨色深而有光泽的称乌金拓”,墨色淡而匀的称蝉翼拓”,用朱色的称朱拓”。
指将湿纸紧覆在碑碣石刻或有铭文的青铜器等金石文物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图案的印本。墨色深而有光泽的称乌金拓”,墨色淡而匀的称蝉翼拓”,用朱色的称朱拓”。
捉刀人
[相关解释]
1.指曹操。引申指顶替人做事或作文的人。 2.指侍从卫士。
1.指曹操。引申指顶替人做事或作文的人。 2.指侍从卫士。
损辱
[相关解释]
1.犹玷污。 2.对别人来信或所惠诗文的敬辞。意谓对方不惜贬抑身份。
1.犹玷污。 2.对别人来信或所惠诗文的敬辞。意谓对方不惜贬抑身份。
搔首弄姿
[相关解释]
1.亦作"搔头弄姿"。 2.谓修饰容貌。 3.比喻诗文的矫揉造作。 4.谓卖弄姿色。
1.亦作"搔头弄姿"。 2.谓修饰容貌。 3.比喻诗文的矫揉造作。 4.谓卖弄姿色。
摘由
[相关解释]
1.机关单位收发文件时﹐简摘公文的事由﹐记录入册﹐以备查考﹐谓之"摘由"。由﹐事由。
1.机关单位收发文件时﹐简摘公文的事由﹐记录入册﹐以备查考﹐谓之"摘由"。由﹐事由。
敦煌变文集
[相关解释]
今人王重民等编。八卷。前三卷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四至六卷为佛经故事,卷七为押座文和其他短文,卷八为《搜神记》和《孝子传》。系根据一百八十七种敦煌写本整理而成,共包括八十七种作品。是研究敦煌变文的重要参考书。
今人王重民等编。八卷。前三卷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四至六卷为佛经故事,卷七为押座文和其他短文,卷八为《搜神记》和《孝子传》。系根据一百八十七种敦煌写本整理而成,共包括八十七种作品。是研究敦煌变文的重要参考书。
文世
[相关解释]
1.重文的时代。
1.重文的时代。
文中虎
[相关解释]
1.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上"﹝谢希深﹞以启事谒见大年﹐有云'曳铃其空上﹐念无君子者﹐解组不顾公﹐其如苍生何!'大年自书此四句于扇曰'此文中虎也。'"后以"文中虎"指擅长诗文的人。
1.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上"﹝谢希深﹞以启事谒见大年﹐有云'曳铃其空上﹐念无君子者﹐解组不顾公﹐其如苍生何!'大年自书此四句于扇曰'此文中虎也。'"后以"文中虎"指擅长诗文的人。
文几
[相关解释]
1.供读书作文的几案。亦为文人间的书信用语﹐犹足下。
1.供读书作文的几案。亦为文人间的书信用语﹐犹足下。
文匣
[相关解释]
1.放公文的匣子。
1.放公文的匣子。
文声
[相关解释]
1.工于为文的名声。 2.指文章与诗歌。
1.工于为文的名声。 2.指文章与诗歌。
文序
[相关解释]
1.习文的学校。序﹐学校。
1.习文的学校。序﹐学校。
文形
[相关解释]
1.诗文的形式。
1.诗文的形式。
文思
[相关解释]
1.指才智与道德。古代专用以称颂帝王。 2.犹文才。 3.文章的意境或思想。 4.作文的思路。
1.指才智与道德。古代专用以称颂帝王。 2.犹文才。 3.文章的意境或思想。 4.作文的思路。
文性
[相关解释]
1.文学的才能;爱文的天性。
1.文学的才能;爱文的天性。
文旨
[相关解释]
1.文章的意旨。 2.法令条文的旨意。
1.文章的意旨。 2.法令条文的旨意。
文望
[相关解释]
1.善为文的声望。
1.善为文的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