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76 查到相关明时的内容。
带有明时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边 [相关解释]
1.汉时指匈奴﹑南越﹑朝鲜。 2.指东﹑西﹑北边陲。 3.明时指延绥﹑甘肃﹑宁夏三地区。 4.原安边及定边﹑靖边三县的合称。抗日战争时期为陕甘宁边区的行政分区,简称三边。 5.泛指边境,边疆。
东直门 [相关解释]
1.北京内城东北城门名。元代为大都的崇仁门,明时更今名。
乌斯藏 [相关解释]
1.元明时对西藏的称呼。
五更天 [相关解释]
1.天将明时。
五更头 [相关解释]
1.天将明时。
五漏 [相关解释]
1.谓第五更,天将明时。 2.借指一整夜。
余裕 [相关解释]
1.宽绰有馀;宽裕。多用于说明时间充分,精力充沛,生活富裕。亦用以表示应对从容﹑胸怀宽广。
佥院 [相关解释]
1.即宋之签书院事,位在枢密副使之下。 2.元时,宣政院﹑宣徽院﹑太常礼仪院﹑太医院等亦设有此职。 3.明时亦称都察院佥都御史为佥院。
使头 [相关解释]
1.唐宋元明时奴仆对家主的称呼。 2.用于称上司以至国主。
俸钞 [相关解释]
1.元明时官吏俸金或以钱币支付,称俸钞。元初官吏均无俸禄,中统三年定百官俸,并另向民户征收。
儒师 [相关解释]
1.博雅淳正的师傅。 2.元明时称官学的教官。
内操 [相关解释]
1.明时选太监在宫中授甲操练,谓之内操。
军卫 [相关解释]
1.军队的守卫。 2.犹卫所。明时军队的编制。
分守 [相关解释]
1.明时按察使﹑按察分司,又称监司,亦可称分守。
十字库 [相关解释]
1.指明时由内官监(以宦官充任)掌管的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承运﹑广运﹑广惠﹑广积﹑赃罚等十所仓库。本以十干各字依次为名,因"己"字与"已"字形近,而"已"者止也,故戊字库以后各库不再沿用十干。
华风 [相关解释]
1.指汉族或中原的风俗。 2.浮华的文风。 3.犹光风。天日清明时的和风。
南市 [相关解释]
1.市区的南部。 2.指明时金陵秦淮河边低等官妓所居的地方。
司理 [相关解释]
1.执法;主管狱讼刑罚。 2.官名。五代以来,诸州皆有马步狱,以牙校充马步都虞侯,掌刑法。宋太祖以为刑狱人命所系,当选士流任之。开宝六年秋,敕改马步院为司理院,以新进士及选人为之,掌狱讼勘鞠之事,不兼他职。元废。明时用为对推事的别称。 3.主持;掌管。 4.管事;董事。
唐巾 [相关解释]
1.唐代帝王的一种便帽◇来士人多戴这种帽子。明时进士巾也叫"唐巾"。
土库 [相关解释]
1.贮藏财物的私人库房。 2.明时称荷英等殖民者在东方设立的贸易站为土库。今印尼语﹑马来语称商店为toko,或以为即华语"土库"的音译。
太翁 [相关解释]
1.曾祖父。 2.祖父。 3.清代亦以称人之父。 4.元明时海船上对舵工的称谓。见明陶宗仪《辍耕录》。
头鸡 [相关解释]
1.指黎明时分最先啼叫的公鸡。
娼夫 [相关解释]
1.元明时谓男性优伶。
孤星 [相关解释]
1.指黎明时的残星。亦指单独出现的星。
封印 [相关解释]
1.封缄文书﹑物件并加钤印于其上。 2.旧时官署于岁暮年初停止办公,称为"封印"。唐李商隐《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诗"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明时于除夕封印,至新正三日开印,为期四日。见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清时于每年十二月十九至二十二日四天之内择吉封印,为期一月,至明年正月十九﹑二十﹑廿一三天之内择吉开印。见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开印封印》。
小令 [相关解释]
①词调体式之一。指篇幅短小的词。通常以五十八字以内的短词为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等。但词中称令”的,并非都是小令,如百字令”即有百字之多。②散曲体式之一。体制短小,通常只有一支曲子,并且一韵到底。但也有例外,如摘调”、带过曲”、集曲”、重头”等,是小令的特殊形式。③元、明时民间流行的小曲也称为小令。
帽儿光光 [相关解释]
1.亦作"帽儿光"。亦作"帽光光"。 2.本为宋元明时代民间赞贺新郎衣帽整洁的谐谑语。亦用作做新郎的隐语。
年帖 [相关解释]
1.即春帖。宋时由翰林书春词,以立春日剪帖于宫中门帐,谓之春端帖子,简称春帖。明时又称年帖。
廉石 [相关解释]
1.相传汉末吴郡陆绩为郁林太守,罢归少行装,舟轻难以渡海,因取巨石镇之。至吴,弃石于娄门之野。人称其廉,号"郁林石"。石留民间,至明时犹存‰治中巡按御史樊祉使人移置察院之侧,作亭覆之。命名为"廉石"。清康熙间陈鹏年为苏州太守,修葺郡学,将石移至郡学内,为苏州古迹之一。参见"郁林石"。参阅唐无名氏《大唐传载》﹑明侯甸《西樵野记.郁林太守石》﹑清朱象贤《闻见偶录.廉石》。 2.比喻清廉的家风。
廊头 [相关解释]
1.明时,将廊房应纳钱钞,择居民之有力者负责交纳,称其人为"廊头"。参见"廊房"。
开亮口 [相关解释]
1.方言。谓天刚明时。
律度 [相关解释]
1.古代计度,皆出于黄钟之律,故称律度。度指长短,即分﹑寸﹑尺﹑丈﹑引。也包括计算容积﹑重量。《左传.文公六年》"着之话言,为之律度。"杜预注"钟律度量,所以治历明时。"一说犹法度﹑法制。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2.犹规矩,法度。 3.音律的法度标准。
恶杀都来 [相关解释]
1.宋﹑元﹑明时刽子手行刑前的叫喊声。
惰民 [相关解释]
1.不务正业的游民。 2.元明时浙江境内受歧视的一部分民户。也称"堕民"。元灭宋后,将俘虏和罪犯集中于绍兴等地,称之为"怯怜户",在绍兴也叫"乐户",后称"惰民"。明编户籍,统列之为"丐户",世充婚丧喜庆等贱役,不许与平民通婚和应科举。或曰宋将焦光瓒率部降金,金军北退后,宋贬其部为"惰民"。此外尚有明初设置之说,其成员传系张士诚﹑方国珍的部属。惰民直至清雍正时始改变其户籍,和平民同列。参阅《通志.食货五》﹑清顾炎武《日知录.降臣》﹑清俞正燮《癸巳类稿.除乐户丐户籍及女乐考附古事》。
打乖儿 [相关解释]
1.明时称以色相为诱饵诈骗钱财的女子。
打鬼 [相关解释]
1.明时一种儿戏。 2.喇嘛教的一种仪式。僧人扮天神以驱逐邪魔。
文勋 [相关解释]
1.隋唐至明文武官员受勋者称勋官。始于北周奖励作战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至唐定制自上柱国至武骑尉凡十二转。明时文勋十级﹐武勋十二级﹐已仅成具文。
明时 [相关解释]
1.阐明天时的变化。 2.指政治清明的时代。古时常用以称颂本朝。
昧机 [相关解释]
1.指不明时势的人。
昭时 [相关解释]
1.使时代光明。 2.指明时。
曙天 [相关解释]
1.黎明时的天空。
杂泛差役 [相关解释]
1.元明时指各种不定的零碎的徭役﹑差使﹐如斫柴﹑修仓﹑运料﹑接递等等。
杏花雨 [相关解释]
1.谓清明时节所降之雨。时值杏花盛开,故称。
次春 [相关解释]
1.明时御茶名。
正头 [相关解释]
1.明时廊房内主持收纳钱钞的人。 2.旧时女子把头发挽束在头顶上,以示成人。此种发式称为正头。 3.犹正式的。
正时 [相关解释]
1.推历明时,使四时不失序,寒暑不失常,时事不悖乱。
洧水 [相关解释]
1.古水名。即今双洎河。源出今河南省登封县阳城山,自长葛县以下,故道原经鄢陵﹑扶沟两县南,至西华县西入颍水。北宋时为丰富蔡河水量以资漕运,自长葛县东南引洧水经鄢陵﹑扶沟两县北,东汇蔡河。元时因蔡河为黄河所夺而改入贾鲁河。明时又名双洎河。 2.古水名。在今陕西省延长县一带。此水中有石油成分,可以燃烧。
清明 [相关解释]
①清澈明净月夜清明。②清醒明白神志清明。③政治开明,有法度有条理天下清明|生于清明之世。④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于此日扫墓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上河图 [相关解释]
中国画。宋代张择端作。绢本长卷。淡设色。以汴河为构图中心,展示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各阶层人物的生活和动态。开卷处为汴梁近郊的景致;中段描绘漕船泊航于汴河,行人往来于拱桥;卷末表现市区街衢店肆。画中人物超过五百五十,不同类型的舟车各为二十余,市肆民居不可胜数。细节真实,技法高超。
清明火 [相关解释]
1.《周礼.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郑司农注引鄹子曰"春取榆柳之火。"古代寒食禁火,唐宋在清明时取榆柳火赏赐近臣﹑戚里等,故称为清明火。
狼兵 [相关解释]
1.明时,以粤西狼人组成的军队。
理命 [相关解释]
1.谓敬事天命。 2.即治命。谓人临终而神志清明时的遗命,与神智不清时的"乱命"相对。唐时避高宗李治之讳,改作"理命"。
理学 [相关解释]
宋明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包括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前者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者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主观意识是派生世界万物的本原。也叫道学或宋学。
生魄 [相关解释]
1.指月未盛明时所发的光。 2.活人的魂魄。
石鼓书院 [相关解释]
原址在湖南衡阳县北石鼓山。唐元和年间李宽在山顶建屋读书。宋至道年间李士真在此创建书院,景棠昙淙首诖兔石鼓书院。《文献通考·学校》列为宋初四大书院之一。南宋末书院毁于战火,元明时兴时废。清代重建。抗日战争中被毁,现已辟为公园。
私窠 [相关解释]
1.元明时人对私娼的称呼。
秪候 [相关解释]
1.同"祗候"。 2.宋时官名。元明时亦指官府衙役。
税珰 [相关解释]
1.掌管税收的宦官。明时各省税收皆由宦官掌握﹐故有此名。
老郎 [相关解释]
1.年老的郎官。 2.元明时说话艺人对本行前辈的尊称。 3.寺庙中的粗杂工。 4.老练。
职役 [相关解释]
1.犹职事。多指较为低贱的职务。 2.古代官府分派民户充当官差并供应财物的徭役。唐大中九年(公元855年)令州县作差科簿﹐按户等轮差。宋职役分四类(1)供应官物的﹐如衙前;(2)督课赋税的﹐如里正﹑户长﹑乡书手等;(3)逐捕盗贼的﹐如耆长﹑弓手﹑壮丁等;(4)供官府使唤的﹐如承符﹑人力﹑手力﹑散从等。熙时职役改为雇役﹐到南宋恢复差役。明时亦有职役。
胖袄 [相关解释]
1.棉上衣。元明时亦专指边防将士或锦衣卫的冬服。 2.一种戏剧服装。传统戏中演花面者身须魁梧﹐方显威严﹐其袍内衬着的厚棉马甲﹐即名胖袄。
腊面 [相关解释]
1.亦称"腊八面"。 2.明时宫中于十二月初八日赐食之面。
腊鸡 [相关解释]
1.元明时京中称南方人的谑语。
蚕池 [相关解释]
1.明时宫人纳锦之所。
词儿 [相关解释]
1.韵文文体之一。即词。 2.指词话。元明时的一种说唱艺术。 3.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也指说话﹑文章中的语句。
贴军户 [相关解释]
1.元明兵制。元初,发民为兵,令贫富相兼应役,有正军户和贴军户,正军户合二三而出一人,贴军户贴出钱以津贴正军户。明时,贴军户则成为候补军户,正军死,贴户丁补。
赵董 [相关解释]
1.元时书画家赵孟俯和明时书法家董其昌的并称。
过都 [相关解释]
1.明时豪强地主瞒田逃税的一种方法。
迎晨 [相关解释]
1.侵晨,黎明时分。
闿坕 [相关解释]
1.指天将明时。 2.开发;开导。
院体派 [相关解释]
1.中国画的一个流派。南宋翰林图画院画家赵伯驹﹑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等人的绘画风格。赵﹑李﹑刘所作﹐多青绿巧赡﹔至马夏乃肆意水墨﹐披笔粗皴﹐而形成苍劲之风。明时以陈暹﹑周臣﹑唐寅﹑仇英等为此派画风的承继者。参见"院画"。
顶老 [相关解释]
1.指妓女﹑歌妓。宋﹑元﹑明时的调侃之语。 2.指妓院中的一种行当。犹今云乌龟﹑捞毛之类。 3.指头,头顶。
顺褶 [相关解释]
1.明时内臣的一种服式。制似贴里﹐下截作马齿相齐而逐次排列之状,有似女裙之形制。
风流体 [相关解释]
1.指元明时代嘲戏风流﹑警戒冶荡的作品。
鱼肚白 [相关解释]
1.白里透青像鱼肚子的颜色。 2.指黎明时东方天色。 3.清初,余怀﹑杜浚﹑白仲调三人同居金陵,时人以市语谐三人姓氏之音,呼为"鱼肚白"。
鱼藻池 [相关解释]
1.古代池名。(1)唐时池。唐故禁苑内,今陕西省长安县北。唐王建《三台.宫中》词之一"鱼藻池边射鸭,芙蓉苑里看花。"(2)金明时池。故址在今北京市崇文门外西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