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曲的内容。
带有曲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剪梅 [相关解释]
①词牌名。双调,六十字,押平声韵。②曲牌名。属南曲南吕宫。字句格律与词牌的半阕相同,也有与全阕相同的。用作引子。
一帆风顺 [相关解释]
①帆船一路顺风。多用为祝词,祝人旅途平安顺利祝您旅途愉快,一帆风顺!②比喻事业、工作发展顺利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不可能任何时候都一帆风顺。
一弄 [相关解释]
1.奏曲一次。 2.一派。 3.统括之词。犹言所有一切。 4.犹一套。
一曲 [相关解释]
1.水流弯曲处。 2.犹一弯。 3.犹一隅。曲,局部,片面。 4.犹一缕。
一板三眼 [相关解释]
传统音乐中的节拍称板、眼。乐曲节拍中,最强拍击板,称板”;次强拍或弱拍用鼓签敲鼓按拍,称眼”。其节拍由一板三眼构成的称三眼板”(相当于西乐四拍),由一板一眼构成的称一眼板”(相当于西乐二拍)◇以一板三眼”或一板一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合乎规矩他做事情总是一板三眼的,已经成了习惯。
一枕黄粱 [相关解释]
据唐代沈既济《枕中记》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旅舍遇道士吕翁授与青瓷枕,卢就枕入梦,历尽人间荣华富贵,寿过八十,位极人臣。一觉醒来,见旅舍主人蒸黍尚未熟。黍,一种黏性小米,其色黄,也称黄黍。古代北方人常常把黄粱和黍混为一物。明代汤显祖根据《枕中记》本事写成的戏曲《邯郸记》,即将蒸黍”改为炊黄粱”◇因以一枕黄粱”比喻虚幻的梦,表示世事无常,转眼成空。
一波三折 [相关解释]
语出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原指用毛笔书写捺笔时,一笔之中有三种笔势变化。即起笔要束得紧,颈部要提得起,捺处要铺得满、拓得开。引申指文章的结构、笔势曲折多变。也形容事情不顺利,波折很多。
一湾 [相关解释]
1.一条弯曲的流水。
一百八盘 [相关解释]
1.本形容山路弯曲险阻,后亦以喻世路崎岖。
一章 [相关解释]
1.歌曲诗文的一段,亦指诗文的一篇。 2.古历以十九年为一章。
一言难尽 [相关解释]
1.形容事情曲折复杂,非一语能够说完。
一迭 [相关解释]
1.古代以吹角十二声为一叠。 2.犹一曲。叠,乐曲的迭奏。
一阕 [相关解释]
1.犹言一任(官职)。 2.一度乐终,亦谓一曲。
丁果仙(1909-1972) [相关解释]
晋剧演员。艺名果子红,直隶束鹿(今属河北)人。女。七岁学艺,先习青衣,后改须生。是晋剧史上第一个女须生。嗓音洪亮,擅用多种唱腔表现人物感情,形成独特风格,世称丁派”。擅演《双罗衫》、《走雪山》等剧。曾任山西省晋剧院副院长、山西省戏曲学校校长。
丁督护歌 [相关解释]
1.南朝宋时一种吴声歌曲。亦称"丁都护歌"。
七始 [相关解释]
1.古代乐论,以十二律中的黄钟﹑林钟﹑太簇为天地人之始;姑洗﹑蕤宾﹑南吕﹑应钟为春夏秋冬之始,合称"七始"。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律历.七始》。 2.作为乐曲名。
七字谱 [相关解释]
1.器乐演奏用的一种曲谱,以吴语星﹑汤﹑蒲﹑大﹑各﹑句﹑同七字状乐器之声。
七德 [相关解释]
1.指武功的七种德行。 2.指文治的七种德行。 3.指诗歌的七种特性。 4.隋唐时舞名。又乐曲名。
七德舞 [相关解释]
1.唐舞名。唐初有《秦王破阵乐曲》,至贞观七年太宗制《破阵乐舞图》,后令魏征﹑虞世南等改制歌词,更名《七德》之舞。"七德"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七件事。
七湾八拐 [相关解释]
1.亦作"七弯八拐"。 2.多处弯曲,不断转变方向。 3.形容做事不直截了当。
七雝 [相关解释]
1.泛指偏远地区。雝,水岸内曲处。
丈席 [相关解释]
1.《礼记.曲礼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郑玄注"谓讲问之客也’,犹容也。讲问宜相对容丈,足以指画也。"后因以"丈席"指讲席。
三不孝 [相关解释]
1.旧谓三种不孝顺父母的行为。(1)指陷亲不义,不求仕宦,无子绝祀。《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汉赵岐注"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絶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2)指生不能事,死不能葬,葬不能祭。元本高明《琵琶记.张大公扫墓遇使》"他生不能事,死不能葬,葬不能祭,这三不孝逆天大罪,空打醮枉修斋。"
三回九转 [相关解释]
1.形容曲折回荡。 2.犹三番五次。
三夏 [相关解释]
1.旧称阴历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合称三夏。亦指夏季的第三个月。 2.三个夏季,即三年。 3.古代乐曲《肆夏》﹑《韶夏》﹑《纳夏》的总称。 4.农业劳动中夏收﹑夏种﹑夏管的总称。
三婆 [相关解释]
1.以卖花卖茶等为业的妇人。见于元曲。 2.指奶婆﹑医婆﹑稳婆(收生婆)。
三弄 [相关解释]
1.古曲名。即梅花三弄。
三日曲水 [相关解释]
1.指三月三日聚集在环曲水渠之旁进行的流觞宴饮活动。
三曲 [相关解释]
1.古丧礼的一种哀声。谓一举声而三折。 2.唐长安城北平康里之歌妓聚居区,分一曲﹑二曲﹑中曲,合称三曲。见唐孙棨《北里志.海论三曲中事》。 3.酒名。曲酒中品级最低的一种。
三洲 [相关解释]
1.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 2.歌曲名。
三洲曲 [相关解释]
1.即《三洲歌》。
三洲歌 [相关解释]
1.乐府西曲歌名。
三犯 [相关解释]
1.三度触犯。 2.三度犯法。 3.词曲中犯调的一种。一首词曲中宫调或句法犯三调者谓之三犯,如《三犯渡江云》。
三舞 [相关解释]
1.古代朝廷盟会﹑祭祀之三乐舞。(1)周之《万舞》﹑《夷舞》﹑《翟舞》。《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以钥不僭"汉郑玄笺"雅,万舞也。万也,南也,钥也。三舞不僭,言进退之旅也。"孔颖达疏"又以为雅乐之《万舞》,以为南乐之《夷舞》,以为羽钥之《翟舞》,此三者皆不僭差。"(2)汉以后之《武始》﹑《咸熙》﹑《章斌》。《晋书.乐志上》"景初元年,尚书奏考览三代礼乐遗曲,据功象德,奏作《武始》﹑《咸熙》﹑《章斌》三舞,皆执羽钥。"《宋书.乐志一》"臣等思惟,三舞宜有总名,可名《大钧》之乐。钧,平也,言大魏三世同功,
三花脸 [相关解释]
1.传统戏曲中丑角的俗称。亦指现实生活中卑微的坏人。 2.指丑角的脸谱。
三茅 [相关解释]
1.古代供祭祀用的三脊茅草。 2.指传说中修仙得道的茅君三兄弟。 3.山名。亦称茅山﹑句曲山。在江苏省句容县东南。相传茅君三兄弟得道于此,故名。
三茅君 [相关解释]
1.道家传说中的三神仙,即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据传为汉景帝时咸阳人,先后隐句曲山(后名三茅山,简称茅山,在今江苏句容县),得道成仙,太上老君分别授为司命真君﹑定箓真君﹑保命仙君。世称三茅君。道教清微派尊为教祖。见《茅山志》卷五。
三象 [相关解释]
1.乐曲名。 2.日﹑月﹑星。
三迭 [相关解释]
1.古奏曲之法,至某句乃反复再三,称三叠。 2.三首。 3.犹三通,三遍。 4.犹三折。指庐山三叠泉。
三迭阳关 [相关解释]
1.即《阳关三叠》。琴曲。琴谱以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别之情。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迭"◇泛指送别之曲。
三部伎 [相关解释]
1.唐玄宗分宫廷乐伎为三部堂下立奏为立部伎,堂上坐奏为坐部伎,又选坐部伎教于梨园为法曲部,故后世有"三部伎"之称。
三部曲 [相关解释]
1.源出古希腊,指情节联贯的三部悲剧,如埃斯库罗斯的《奥列斯特》◇泛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互相连贯的文学作品。如茅盾的《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亦借指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
三韵 [相关解释]
1.诗之一体。每首六句,隔句用韵。 2.指曲一句六字三用韵。
上之回 [相关解释]
1.乐府汉《铙歌》歌曲名。因首句'上之回'三字而得名。回,指回中宫,曾被匈奴烧毁,武帝元封四年,复通回中道,并数出游幸。歌辞当为赞美此事而作。参阅《乐府诗集》卷十六及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卷上。
上偻 [相关解释]
1.背上部弯曲。
上手 [相关解释]
①也作上首”。位置较尊的一侧。多指左手一侧你是客人,理应坐在上手。②犹好手;高手(卜筮)十中六七,以为上手。③开始了不起,修臭沟,上手儿先给咱穷人修。④曲艺名词。由两个演员合作表演时,其面向观众坐(站)在右方的演员称为上手”,坐(站)在左方的演员称为下手”。一般以上手为主,下手为辅。有些曲种,如相声称上手为逗哏”,下手为捧哏”;二人转”称上手为上口”、逗口”,下手为下口”、捧口”。
上留田 [相关解释]
1.古地名◇亦为乐府曲名。
上腔 [相关解释]
1.戏曲﹑曲艺的唱词符合曲调的要求叫做"上腔"。
上花台 [相关解释]
1.戏曲俗语。谓狎妓。
上阳人 [相关解释]
1.唐新乐府曲名。详"上阳白发人"。
上阳白发人 [相关解释]
1.唐新乐府曲名。此题系李绅首创,原诗久佚。白居易曾作《上阳白发人》,序云"天宝五载已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其一也。贞元中尚存焉。"按,诗题一本作"上阳人"。又元稹亦有《上阳白发人》诗。皆伤宫女之苦。
上陵 [相关解释]
1.汉乐府《铙歌》十八曲之一,属《鼓吹曲辞》。以其首句"上陵何美美"得名。
下海 [相关解释]
1.谓出海。 2.旧时戏曲界称非职业演员(票友)转为职业演员为"下海"。 3.指充当娼妓。 4.指妓女第一次接客伴宿。
下腰 [相关解释]
1.将钱财装进腰包。 2.弯腰。比喻屈服。 3.武功锻炼的一种动作,上身尽力向后弯曲。
下苑 [相关解释]
1.指汉代的宜春下苑。唐时称曲江池。
下酿 [相关解释]
1.将熟黍米投入曲液中发酵制酒。
下里巴人 [相关解释]
1.古代民间通俗歌曲。下里,乡里;巴,古国名,地在今川东﹑鄂西一带。 2.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
不挠不折 [相关解释]
1.不弯曲,不屈服。形容节操刚正,意志坚强。
不敢高攀 [相关解释]
1.《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贵德攀。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俗语"不敢高攀"本此。言不敢跟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
丑化 [相关解释]
①与美化”相对。主要指通过艺术加工和改造的方法,把美的事物歪曲、诬蔑、贬低为丑的,或为揭露丑的本质,使之愈显其丑。是艺术创作中揭示事物丑的或恶的本质的手段之一。②泛指对美的、好的事物进行歪曲诬蔑,说成是丑的。
丑奴儿 [相关解释]
1.词牌名。即《采桑子》。宋周邦彦﹑张孝祥等都用此牌填过词。又名《丑奴儿令》。 2.曲牌名。属南宫大石调。有二体,其一字句格律与词牌同,另一字句格律与词牌不同,都用作引子。
丑比 [相关解释]
1.谓以曲从阿党为耻。
丑角 [相关解释]
①戏曲脚色之一。见丑”丑角扮渔翁摇船上。②比喻某事件中表现恶劣的人物这人是个上窜下跳的丑角。
世医 [相关解释]
1.世代行医的人。语出《礼记.曲礼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世曲 [相关解释]
1.犹言世情。
世说新语 [相关解释]
一名《世说》、《世说新书》。志人小说集。南朝宋刘义庆作。原本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轶事。展现出当时清谈放诞的士风及贵戚豪族倾轧争斗的现实。语言精练隽永,人物描写个性鲜明。对后世笔记小说、戏曲影响颇大。
世阿弥(1363-1443) [相关解释]
日本能乐演员、谣曲作家。与其父观阿弥共同改革能乐表演艺术。作有能乐论著《能作书》、《花传书》以及谣曲(即能乐脚本)《羽衣》、《弓八幡》等。
丘阿 [相关解释]
1.山丘的曲深僻静处。
东京梦华录 [相关解释]
笔记。宋代孟元老作。十卷。为作者晚年追忆北宋东京(即汴京,今河南开封)昔日繁盛之作。备载国家庆典、民间琐事,举凡城市规模、经济状况、市民文化亦悉有记录。其中有关北宋典章制度与戏曲、小说的资料尤为后人重视。
东劳西燕 [相关解释]
1.喻离别。劳,伯劳。鸟名。语本《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八.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后亦以"东劳西燕"比喻来自不同方向的同路人。
东武吟行 [相关解释]
1.乐府楚调曲名。一说为齐弦歌讴吟之曲名。东武,齐地名。晋陆机﹑南朝宋鲍照﹑梁沈约等均有拟作。内容多咏叹人生短促,荣华易逝。参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六·楚调曲上》题解。
东篱乐府 [相关解释]
散曲集。元代马致远(号东篱)作。一卷。收录小令一百零四首,套数十七套,附录残缺的套数五篇。
东野巴人 [相关解释]
1.即《下里巴人》。古代楚国通俗的民间歌曲。
东门行 [相关解释]
1.乐府瑟调曲名。《宋书.乐志》归入《大曲》。古辞写一贫士迫于生计,愤而离家,其妻婉言劝阻,但他仍决然而去。南朝宋鲍照及唐柳宗元均有拟作,但与古辞意异。参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东门行》。
东风第一枝 [相关解释]
1.词牌名。双调一百字。仄韵。一般为前段九句,后段八句;亦有前段十句﹑后段八句者。用韵亦略有别。共有四体。参阅《词谱》卷二八。 2.曲牌名。《南九宫目录》"越调引子"有此曲。《十三调南曲音节谱》"大石调"中《金菊对芙蓉》,一名《东风第一枝》。
丝桐 [相关解释]
1.指琴。古人削桐为琴,练丝为弦,故称。 2.指乐曲。
丝鞭 [相关解释]
1.丝制的马鞭。 2.古代亦用作缔结婚姻的信物。 3.戏曲锣经。以鼓签连续急促地敲击单皮鼓,形成类似燃放鞭炮或撕布之声。多用以衬托念白和身段动作。武戏里最紧凑的对打,或单人连续耍刀花﹑枪花﹑棍花时,往往停下锣钹等打击乐器,单用丝鞭衬托。
两同心 [相关解释]
1.词牌名。此调有三体,仄韵创自柳永,平韵创自晏几道,三声叶韵创自杜安世。 2.曲牌名。北曲入高大石角只曲,套曲入高大石角。
两广丘陵 [相关解释]
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低山、丘陵的总称。分布于南岭以南。拔多在200~400米之间,少数山峰超过1000米。广东境内多花岗岩丘陵。广西境内多石灰岩地形,桂林、阳朔一带的奇峰异洞尤为著名。岸曲折,多岛屿。富矿藏。
丫戾 [相关解释]
1.盘曲成叉形。戾,捩。
中吕 [相关解释]
1.古乐十二律的第六律。其于十二月为四月,因亦用以称农历四月。 2.指律合中吕的歌曲。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相关解释]
散曲篇名。元代张养浩作。曲中由潼关(今属陕西)的险峻地势,联想到历代王朝的兴亡争斗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发出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慨,语言凝炼。
中和乐 [相关解释]
1.唐乐曲名。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相关解释]
麻扶摇词,周巍峙曲。创作于1950年。歌曲表现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同仇敌忾、无坚不摧和无往不胜的革命精神。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相关解释]
公木词,郑律成曲,创作于1939年,是《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原名《八路军进行曲》。解放战争时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51年总政治部对歌词进行修改,并于1965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7月正式定为现名。
中央音乐学院 [相关解释]
中国的音乐高等学校。1950年创建于天津,1958年迁往北京。设有音乐学、作曲、指挥、声乐歌剧、管弦乐、钢琴、中国民族器乐等系。
中州韵 [相关解释]
1.我国许多戏曲剧种在唱曲和念白时使用的一种字音标准。根据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卓从之《中州乐府音韵类编》等书所载,中州韵有阴平﹑阳平﹑上﹑去四声而无入声,字音归为十九韵类。最早使用中州韵的是元代的北曲。元明以来许多剧种都继承了这个字音传统,但又都参酌本地语音加以变化发展。目前表现在舞台上的共同特征已不甚明显,大致还共同遵守着某些读音咬字的方法,在念白中还保留着一种抑扬顿挫﹑节奏感特别鲜明的声调。一般称这种用中州韵的念白为"韵白"或"上韵",以区别于用本地方言的念白,如"京白"﹑"苏白"等。
中操 [相关解释]
1.中曲。
中曲 [相关解释]
1.乐曲演奏到中段。
中流击楫 [相关解释]
1.亦作"中流击枻"。 2.指晋祖逖渡江击楫事。《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喻有志复兴的壮烈气概。
中眼 [相关解释]
1.戏曲名词。一小节音乐的第三个拍子。一板三眼的节拍为四拍,第一拍叫做"板",第二拍叫做"头眼",第三拍叫做"中眼",第四拍叫做"末眼"。戏曲曲谱上,以"。"作为中眼的符号。
中矩 [相关解释]
1.合乎曲尺的标准。
临侵 [相关解释]
1.词尾。表示程度。多见于元明戏曲。
临川派 [相关解释]
1.明代传奇文学的一种流派。万历年间﹐临川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等传奇﹐着重刻划人物﹐讲究词藻﹐影响颇大。戏曲史上把明清两代仿效他风格的戏曲作家称为"临川派"或"玉茗堂派"。按﹐玉茗堂为汤显祖书斋的名称。
临江仙 [相关解释]
①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双调,五十八字或六十字,押平声韵。②曲牌名。南曲南吕宫、北曲仙吕宫都有。南曲较常见,字句格律与词牌六十字体的半阕相同。用作引子。
临财不苟 [相关解释]
1.谓面对钱财不随便求取﹐廉洁自好。语出《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临难不苟 [相关解释]
1.谓遇到危难不苟且偷生。语本《礼记.曲礼上》"临难毋苟免。"
临难苟免 [相关解释]
1.语出《礼记.曲礼上》"临难毋苟免。"后因以"临难苟免"谓遇到危难时苟且偷生。
丹曲 [相关解释]
1.一种红曲。用于防腐。
丹顶鹤 [相关解释]
鸟纲,鹤科。世界珍禽。体羽大多白色,头顶皮肤裸露,呈朱红色,故名。喙、颈、腿均长。飞羽黑色,长而弯曲,覆于短尾上。鸣声高亢宏亮,常涉足沼泽和芦苇滩。春季在中国黑龙江省一带繁殖。寿命长达50-60年,故又称仙鹤”。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