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月初的内容。
带有月初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二八事变 [相关解释]
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帝国主义借口保护侨民,出动海军陆战队数千人向上海闸北、江湾、吴淞等地进攻。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率部奋起抵抗。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各界人民积极支援前线。中国守军在吴淞地区激战月余,使日军死伤万余人。3月初,日军在太仓浏河登陆。守军腹背受敌被迫撤退。在英、美、法、意等国的调停下,5月5日,国民党政府和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七宝羹 [相关解释]
1.旧俗,农历正月初七日采七种菜蔬拌和米粉作羹,称"七宝羹"。
七月七 [相关解释]
1.农历七月初七日。是夜为七夕。
三八 [相关解释]
1.指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日。 2.指三八妇女节。 3.指"三八式"步枪。
三巳 [相关解释]
1.即上巳。原指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魏以后专指农历的三月初三日。
三朔 [相关解释]
1.指农历正月初一。
三端 [相关解释]
1.指文士之笔锋,武士之剑锋,辩士之舌锋。 2.犹三始。指正月初一。
上弦 [相关解释]
发生于新月以后的月相。月球在太阳之东90°时,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西边的一半(右半圆)。发生在夏历每月初七或初八。
东省 [相关解释]
1.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南朝齐指集书省,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以散骑常侍为长官。 2.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唐指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 3.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宋指秘书省。掌图籍。宋杨万里有《早入东省残月初上》诗。按,杨曾任秘书监。 4.清代对山东省的省称。 5.民国时期对东三省的省称。
两重阳 [相关解释]
1.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与九月初十小重阳。
中九 [相关解释]
1.指农历每月初九日。
中和节 [相关解释]
1.唐德宗贞元五年,下诏废除正月晦日之节,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是日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互相赠送,称为献生子。里闾酿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求丰年。百官进农书,表示务本。见《新唐书.李泌传》。
中气 [相关解释]
1.古代历法以太阳历二十四气配阴历十二月,阴历每月二气在月初的叫节气,在月中以后的叫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气,雨水为正月中气。 2.中和之气。 3.中医名词。指中焦脾胃运转机能的原动力。对食物的消化﹑身体的营养有重要作用。 4.指丹田之气。
乌鹊桥 [相关解释]
1.即鹊桥。神话传说,旧历七月初七之夜,乌鹊填天河成桥,以渡牛郎﹑织女相会。唐李郢《七夕》诗"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莫嫌天上稀相见,犹胜人间去不回。"后以喻指男女相会或相会处。
五日 [相关解释]
1.指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2.谓任职不会长久。即将去职。
五月子 [相关解释]
1.亦作"五日子"。 2.农历五月初五所生之子,古人迷信,以是日多禁忌,有生子不长养之陋俗。
五生 [相关解释]
1.宋元以来,每于农历七月初七前将绿豆﹑小豆(赤豆)﹑小麦等用水浸入磁器内,待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线束之,置小盆中,七夕供奉,俗谓种生。此类以五彩线所系之物谓之"五生"。见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夕》。
人日 [相关解释]
1.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 2.即工日。一种表示工作时间的计算单位。指一个劳动者工作一日。参见"工日"。
人胜 [相关解释]
1.人形的饰物。旧俗于正月初七人日用之。
仄慝 [相关解释]
1.指农历每月初一早晨,月亮在东方出现的天文现象。
仡佬年 [相关解释]
也称过年”。仡佬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夏历三月初三。上午,人们到祖宗坟地,由长老点燃鞭炮和铁炮,表示过年开始。然后跳芦笙舞、对唱民歌、打篾蛋球、荡秋千等。下午祭祖。祭品由各户轮流提供,每年十户出公、母鸡各五只。祭毕,就地将鸡煮熟,按长幼辈份入席会餐。
佛生日 [相关解释]
1.释迦牟尼的诞生日。又称"佛诞日"。佛教一般认为是农历四月初八日。一说为二月八日。见《长阿含经》卷四。古代此日行灌佛会,因此又名"浴佛节"。
佛粥 [相关解释]
1.即腊八粥。佛寺于十二月初八日(相传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取香谷及果实等煮的用以供佛的粥。
修禊 [相关解释]
1.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称为修禊。
催花鼓 [相关解释]
1.唐南卓《羯鼓录》"尝遇二月初诘旦,﹝明皇﹞巾栉方毕,时当宿雨初晴,景色明丽,小殿内庭,柳杏将吐,睹而叹曰'对此景物,岂得不为他判断之乎?'左右相目将命备酒,独高力士遣取羯鼓,上旋命之,临轩纵击一曲,曲名《春光好》,神思自得,及顾柳杏,皆已发拆。上指而笑谓嫔御曰'此一事不唤我作天公可乎。'"后因有"催花鼓"之语。
元七 [相关解释]
1.阴历正月初七日。即人日。
元日 [相关解释]
1.正月初一。 2.吉日。
元旦 [相关解释]
1.新年第一天。旧指夏历正月初一日,今指公历一月一日。
元朔 [相关解释]
1.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日。
击鼓催花 [相关解释]
1.唐南卓《羯鼓录》"上(唐明皇)洞晓音律……尤爱羯鼓玉笛﹐常云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为比。尝遇二月初﹐诘旦﹐巾栉方毕﹐时当宿雨初晴﹐景色明丽﹐小殿内庭﹐柳杏将吐。睹而叹曰'对此景物﹐岂得不为他判断之乎?'左右相目﹐将命备酒﹐独高力士遣取羯鼓。上旋命之﹐临轩纵击一曲﹐曲名《春光好》。神思自得。及顾柳杏﹐皆已发拆。上指而笑谓嫔御曰'此一事不唤我作天公﹐可乎?'"后用作酒令。鼓响传花﹐声止﹐持花未传者即须饮酒。今亦用作游戏。
刀竿节 [相关解释]
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夏历二月初八。这一天,男女老少身穿盛装赶来聚会。会场中央竖一刀竿。一壮年身穿红衣,绕竿唱歌跳舞后,跃上刀竿,脚踩刀刃,向上攀登,到顶点后鸣放鞭炮。此外还表演跳火海等节目。青年男女则聚集一起,举行对歌、荡秋千、丢烟包等活动。
午日 [相关解释]
1.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 2.干支逢午的日子。 3.中午。
双七 [相关解释]
1.十四。 2.指农历七月初七日。
合朔 [相关解释]
1.日月运行处于同宫同度,谓之合朔。一般指夏历每月初一。 2.犹同历,同正朔。
吉旦 [相关解释]
1.农历每月初一。 2.泛指吉祥的日子。
吉月 [相关解释]
1.农历每月初一。 2.指正月。 3.吉利的月份。
吉朔 [相关解释]
1.吉旦。农历每月初一。
听朔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诸侯于每月初一听朝治事前所行之礼。谓听治一月之政自此日告朔后始之。
哈节 [相关解释]
京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夏历六月初十,或八月初十、正月二十五日。主要活动是唱哈”(即唱歌”),多在哈亭”举行。通常为三人,一个男歌手叫哈哥”,主要是持琴伴奏;两个女歌手叫哈妹”,互相轮流演唱。
哉生明 [相关解释]
1.指农历每月初三日或二日。此时月亮开始有光。
夏税 [相关解释]
1.田赋名称。唐起,历代田赋都分夏﹑秋两季征收,称为夏税和秋税。 2.建中元年行两税法后,规定"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宋代夏税自五月半起征,七月底或八月初纳毕;秋税自九月初起征,十二月半纳毕。元代在江南仿唐代两税法征税。明代规定夏税无过八月,以小麦为主,秋粮无过明年二月,以米为主。行"一条鞭法"后,夏税﹑秋粮大都征银。清代分上忙﹑下忙两期征收。
天腊 [相关解释]
1.道家称夏历正月初一。
太阳糕 [相关解释]
1.清代北京旧俗于二月初一日祭太阳所用之糕饼。
封财门 [相关解释]
1.旧俗农历元月初一交子时晓香敬神,燃放鞭炮迎春之后,将大门关闭,称为封财门。
屠苏 [相关解释]
1.草名。 2.即罘羜。 3.平屋;茅庵。 4.帽名。有檐,形状似屋。 5.亦作"屠酥"。药酒名。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
履端 [相关解释]
1.年历的推算始于正月朔日,谓之"履端"。《左传.文公元年》"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杜预注"步历之始,以为术之端首。"孔颖达疏"履,步也,谓推步历之初始,以为术历之端首……历之上元,必以日月全数为始,于前更无余分,以此日为术之端首,故言履端于始也。"后因以指正月初一。 2.指帝王初即位改元。 3.泛指事物的开始。
岁朝 [相关解释]
1.阴历正月初一。
平朔 [相关解释]
1.又称"恒朔"。我国古代历法家取月的平均日数为29.5日,大月30日,小月29日,大小月相间,用这种方法定出的每月初一日叫"平朔"。这样太阳和月球黄经相等的时刻不一定在每月的初一。因此,日食有时发生在月终的晦日,有时发生在初二。
年节 [相关解释]
1.谓阴历正月初一。今称春节。
年饭 [相关解释]
1.指除夕及新年所吃的饭。旧俗阴历正月初五才得以生米为炊,称为破五。除夕煮较多的饭,供破五之前食用谓之年饭。除夕全家团聚吃的饭称为年夜饭,也叫年饭。 2.专指新年供祭祖用的饭。
开正 [相关解释]
1.指正月初。
弦望 [相关解释]
1.指农历每月初七﹑八,廿二﹑三和十五(有时是十六﹑七)。 2.借指时日﹑岁月。
微月 [相关解释]
1.犹眉月,新月。指农历月初的月亮。
必里迟离 [相关解释]
1.契丹语称农历九月初九日。
打灰堆 [相关解释]
1.亦称"打如愿"。 2.相传庐陵商人欧明遇彭泽湖神青洪君遣吏相邀,以婢如愿许之。明携之归,意有所愿,如愿辄使得之,数年大富◇不复相爱。正月岁朝鸡初鸣,明呼如愿不起,怒欲捶之,愿走入粪堆而去。明以愿仍在其中,以杖击之使出;不得,因曰"汝但使我富,不复捶汝也。"见《太平御览》卷四七二﹑卷五百引《录异传》﹑宋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捶粪》◇民间于正月初一鸡鸣时,辄往灰堆间捶打,谓能致富,本此。
承露囊 [相关解释]
1.唐开元十七年,以玄宗生日八月初五为千秋节,百官献承露囊,民间仿制为节日礼品相馈赠。
挑菜节 [相关解释]
1.旧俗,农历二月初二日,仕女出郊拾菜,士民游观其间,谓之挑菜节。宋张耒有《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诗。
新元 [相关解释]
1.新年号。 2.新春元旦。农历正月初一。
新月 [相关解释]
①夏历每月初弯细如钩的月亮一弯新月天如水。②月球与太阳的黄经相同时的月相。新月时,月球的正面刚好全部背着太阳,黑暗半球对着地球,因此,在地球上就看不见月球。发生在夏历每月初一。
新朔 [相关解释]
1.指农历每月初一。 2.特指新年正月初一。
新正 [相关解释]
1.农历新年正月。 2.农历正月初一﹐元旦。
旁死魄 [相关解释]
1.亦作"旁死霸"。 2.农历每月初二的月相。亦借指农历每月初二。
族年 [相关解释]
也称赶年”。土家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夏历七月初一。除夕夜,有的地区有守田埂”的习俗。次日要放爆竹接年”,再敬奉祖先,吃蒸坨子肉和合菜。节日期间,人们跳摆手舞、演出小戏《毛谷斯》等。
旦表 [相关解释]
1.封建时代在外的帅守监司,每月初一向皇帝上起居表,以代替朝参,谓之"旦表"。
月初 [相关解释]
1.指农历每月初现的如钩新月。 2.每月的最初几天。 3.特指农历每月初一。
月吉 [相关解释]
1.农历每月初一或指正月初一。《周礼.地官.族师》"各掌其族之戒令政事,月吉,则属民而读邦法,书其孝弟睦媋有学者。"郑玄注"月吉,每月朔日也。"贾公彦疏引杜子春曰"当为正月吉日。"一说指一月中的吉日。参阅清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朔日不谓之吉日》。
月头 [相关解释]
1.月初。 2.犹月份。
月孟 [相关解释]
1.月初﹐月头。
月忌 [相关解释]
1.每月内的忌日。旧俗以农历每月初五﹑十四﹑二十三逢中宫之日为月忌﹐凡事必避之。古代术数家以九宫与日期相配﹐初一为一宫﹑初二为二宫﹑初五为五宫(即中宫)﹑初九为九宫﹐而宫数尽﹐至初十复至一宫﹐循环数中﹐则十四﹑二十三均逢中宫。中宫为星位之极﹐至尊之地﹐故当避忌。参阅宋周密《齐东野语.月忌》。
月旦 [相关解释]
1.指旧历每月初一。 2.指月旦评。
月朝 [相关解释]
1.月初◇多指旧历每月初一。
月牙 [相关解释]
1.亦作"月芽"。 2.新月。指农历月初形状如钩的月亮。 3.比喻形状似新月的物体。
月额 [相关解释]
1.月旦。指旧历每月初一。 2.指月旦之雨。 3.每月的定额。
月黑天 [相关解释]
1.旧历月末月初无月光的夜晩。也称月黑夜。
朔参官 [相关解释]
1.能在朔日(旧历每月初一)朝参的官员。
朔数 [相关解释]
1.从第一年正月初一到第二年正月初一。
朔日 [相关解释]
1.旧历每月初一日。
朔旦 [相关解释]
1.旧历每月初一。亦专指正月初一。
朔晦 [相关解释]
1.朔日和晦日。旧历每月初一日和最末一日。
朔月 [相关解释]
1.月朔。指旧历每月初一。
朔望 [相关解释]
朔日与望日。即夏历每月初一和十五潮汐随朔望而有所变异。
朔食 [相关解释]
1.古礼之一。帝王及贵族每月初一所备较平日丰盛的膳食。
杅杊 [相关解释]
1.农历月初时的月相。 2.指月的盈亏。
杅魄 [相关解释]
1.新月的月光。亦用为农历每月初三日的代称。 2.犹月形。借指月亮圆缺明暗的变化。 3.借指月亮。
杝胧 [相关解释]
1.月初出貌;微明貌。 2.昏暗不清貌。 3.象声词。
椒柏酒 [相关解释]
1.亦作"椒栢酒"。 2.椒酒和柏酒。古代农历正月初一用以祭祖或献之于家长以示祝寿拜贺之意。
椒盘 [相关解释]
1.盛有椒的盘子。古时正月初一日用盘进椒,饮酒则取椒置酒中。
椒花 [相关解释]
1.亦作"椒华"。椒的花。 2.晋刘臻妻陈氏曾于正月初一献《椒花颂》,后常用为春节之典。
椒花筵 [相关解释]
1.古俗农历正月初一进椒酒于家长;又晋刘臻妻陈氏曾于其日献《椒花颂》,故后以"椒花筵"称农历正月初一合家聚餐的筵席。
毡炉会 [相关解释]
1.亦作"毡炉会"。 2.宋代每年十月初一﹐游士在庐山白鹿洞举行的一种酒会。
洗象 [相关解释]
1.明清时北京习俗,每年六月初伏在护城河内为宫廷所养的象洗澡。
洗车雨 [相关解释]
1.旧称"七夕"前后下的雨。一说专指农历七月初六日下的雨。
流觞曲水 [相关解释]
1.古代习俗,每逢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日),人们于水边相聚宴饮,认为可祓除不祥◇人仿行,于环曲的水流旁宴集,在水的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饮,称为"流觞曲水"。
浴佛节 [相关解释]
中国佛教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传说释迦牟尼降生时,有九条龙口吐香水洗浴佛身『族地区以夏历四月初八日为佛诞日,这一天,佛寺举行诵经,并用各种名香浸水,灌洗释迦太子的诞生像。
涂苏 [相关解释]
1.亦作"涂?"。古时一种有檐的帽子。 2.酒名。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家人先幼后长依次而饮,以避瘟气。
添火 [相关解释]
1.增设火炉,用于取暖。据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添火》记载﹐北京居民照例于十月初一添设煤火﹐次年二月初一撤火。 2.向炉子里加燃料。谓烧饭。
清和 [相关解释]
1.天气清明和暖。 2.清静和平。形容升平气象。 3.清静和平。形容人的性情。 4.(声音)清越和谐。 5.(诗文)清新和顺。 6.农历四月的俗称。明卢象升《与蒋泽垒先生书》之四"家大人于清和闰月初二日抵白登公署。"一说指农历二月。
游衣冠 [相关解释]
1.汉代制度,每月初一将高帝的衣冠从陵墓的宫殿中移到祭祀高帝的宗庙里去,谓之"游衣冠"。
灵辰 [相关解释]
1.吉祥的时刻。 2.旧时谓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亦称"灵辰"。
灵鹊填河 [相关解释]
1.民间传说天上的织女每年七月初七之夕渡银河与牛郎相会﹐喜鹊飞来搭桥。因用以比喻夫妻或情人团聚。
猜你喜欢